历史教学案例
九年级历史教学实践案例(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历史教学越来越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和自主学习。
本案例以九年级历史课程《中国近代史》为例,探讨如何在历史教学中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教学效果。
二、案例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国近代史的基本脉络,掌握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
2. 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 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精神。
4. 提高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三、案例内容1. 教学内容:《中国近代史》第一单元“鸦片战争与近代化的曙光”。
2. 教学方法:采用合作学习、探究式学习、情境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
3. 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教师通过播放《南京条约》签订的影像资料,让学生初步了解鸦片战争的历史背景。
然后引导学生思考:鸦片战争对中国产生了哪些影响?为什么鸦片战争会导致近代化的曙光?(2)合作学习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取一个历史事件或人物进行研究。
要求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讨论交流等方式,完成以下任务:①梳理鸦片战争前后中国历史发展的脉络;②分析鸦片战争的原因及影响;③探讨近代化的曙光是如何出现的。
(3)探究式学习教师提出以下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探究:①鸦片战争前后,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发生了哪些变化?②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化进程产生了哪些影响?③如何评价鸦片战争?(4)情境教学教师模拟鸦片战争时期的场景,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如英国侵略者、清朝官员、普通百姓等,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鸦片战争的历史背景和影响。
(5)总结归纳教师引导学生总结鸦片战争前后中国历史发展的特点,强调近代化的曙光是中国人民在逆境中奋斗的结果。
四、案例反思1. 本案例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合作学习、探究式学习、情境教学等,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教学效果。
2.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合作能力。
3. 在探究式学习中,学生能够自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了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历史教学设计案例【优秀3篇】

历史教学设计案例【优秀3篇】篇一:部编版历史教学设计案例篇一一、教材分析:1、说教材《明朝君权的加强》是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的第一课,明清是我国封建社会逐步走向衰落的时期;本课主要介绍了明朝的建立、明朝时期加强君权的措施及明朝经济发展的表现。
明朝是中国古代传统社会结构和国家形态的转型时期,它创立的制度,背景是元朝留下的未经整合的杂乱体制,以及遥想中的唐宋法度。
明朝初年,就是分封制重新抬头,专制皇权进一步膨胀,统治严酷,视士大夫若奴仆,专制中央集权高度强化。
明朝是我国封建社会中央集权制度空前强化的时期,掌握好这节课的内容有利于学习清朝“君主集权的强化”,这一课在明清史占中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2、说教学目标知识目标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比较全面地掌握明朝加强君权的措施,废行中书省、设立三司,废丞相和中书省、权分六部,设置锦衣卫,以八股取士;了解明朝的经济发展状况;通过对科举制度的评价,提高学生运用辩证的两点论的方法评价历史现象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联系以往学过的知识,对比概括明朝加强君权的特点,培养学生用联系的观点,综合分析、对比史实的能力;通过设疑讨论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明朝君权的加强,在一定时间和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但它又是中国封建社会逐步走向衰落的原因。
3、说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难点:八股取士二、学情分析:本课的学习对象是七年级学生,七年级的学生们好动、好奇,喜欢有趣的历史故事,理性思维还未完全具备;因此,学习和理解一些事物应从直观形象入手,这样才能更易于他们理解和掌握一些专业性较强的内容。
教学中还应力求做到深入浅出,或从他们已有知识积累或生活实际入手,使他们能够有话可说,有事可做,充分调动自身的积极性。
三、教学方法及学法根据课标要求,结合本课内容,采用了讲述法、图示法、多媒体交互演示法等为辅的综合教学法。
《历史》课程思政教学一等奖优秀案例集锦

《历史》课程思政教学一等奖优秀案例集锦1. 案例一:民族团结的历史教育背景该案例发生在某中学历史教师王老师的课堂上。
该校位于多民族聚居地区,学生来自不同的民族背景。
在历史课程中,王老师意识到通过教育来促进民族团结的重要性。
目标该案例的目标是通过历史课程,增强学生对民族团结的认识,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怀和尊重不同民族的意识。
实施王老师选择了一些与多民族共存和团结相关的历史事件和人物,例如中国古代的民族融合、抗日战争中的各民族英雄等等。
他在课堂上讲解这些历史事件和人物的同时,注重强调他们对民族团结的贡献和重要性。
同时,他还组织了一些班级活动,如学生们自愿组成小组,共同研究不同民族的文化和传统,并进行展示。
效果通过这些教学方法的实施,王老师成功地激发了学生对民族团结的兴趣和认识。
学生们在课堂上积极参与,展示了自己对不同民族的尊重和理解。
他们也在活动中更好地了解了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差异和相互影响,增强了彼此之间的联系和友谊。
2. 案例二:历史文化传承的思政教育背景该案例发生在某高中历史教师李老师的课堂上。
该校位于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地区,学生对传统文化有一定的兴趣和认识。
李老师意识到通过历史文化传承来进行思政教育的价值。
目标该案例的目标是通过历史课程,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和传承传统文化,培养他们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实施李老师在历史课堂上选择了一些与传统文化有关的历史事件和人物,例如中国古代的文化瑰宝、古代科技发明等等。
他通过生动的讲解和互动式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了解这些传统文化的价值和意义。
同时,他还组织了一些文化体验活动,如学生们参观博物馆、制作传统手工艺品等。
效果通过这些教学方法的实施,李老师成功地激发了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学生们通过参与文化体验活动,更深入地了解了传统文化的魅力和博大精深。
他们在课堂上积极表达自己对传统文化的观点和看法,展示了自己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3. 案例三:历史教育中的公民意识培养背景该案例发生在某初中历史教师张老师的课堂上。
历史教学设计案例(精选7篇)

历史教学设计案例(精选7篇)历史教学设计案例(篇1)新课标《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教案[课标内容]①列举宋代南方生产发展和商业繁荣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②了解宋代的社会生活。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时间及表现;宋代农业的发展;宋代手工业的发展;宋代商业的繁荣;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宋代的海外贸易;宋代丰富多彩社会生活。
①概括宋朝南方经济发展的主要成就,分析经济发展的原因,提高学生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
②分析宋朝社会生产手进步促使人们日常生活发生变化的种种现象,使学生认识到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之间的关系。
③通过比较唐都长安和北宋都城东京的商业发展状况,培养学生提取信息和比较分析的能力。
④分析宋代农工商业发展状况,使学生形象地认识到两宋时期经济重心已南移到长江流域,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历史思维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①组织学生以口头或文字方式描绘宋代城市生活,培养学生丰富的历史想象力。
②指导学生设计制作“宋代农工商业发展简表”,培养学生用图表形式陈述历史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通过了解宋代在农工商业领域的领先成就,感知人类文明演进中的艰辛历程,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②通过了解宋代的日常生活,拉近学生与历史之间的距离,加深学生对中华民族历史和文化的亲和力。
③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科学技术促进了生产力的极大发展,培养学生崇高科学的意识,确立求真、求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
[重点和难点]重点:宋代南方生产发展和商业繁荣的原因及其表现。
难点: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的原因。
[教学纲要]一、经济重心南移1、原因2、概况二、农工商业的发展1、宋代农业的发展2、宋代手工业的兴盛3、宋代商业的繁荣三、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课堂练习]学生独立完成课内习题,教师辅导。
第11课宋代的经济和社会生活1、( )时期,南北经济差距缩小;( )时期,经济重心已从( )流域转移到( )流域。
( )时,流传“苏湖足,天下足”的谚语,( )流域已成为全国重要粮仓。
《历史》课程思政教学一等奖案例精选

《历史》课程思政教学一等奖案例精选历史课程思政教学一等奖案例精选1. 案例一:《党的领导在中国革命中的重要作用》该案例以《党的领导在中国革命中的重要作用》为主题,通过多媒体展示、小组讨论和角色扮演等形式,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的重要作用。
教师利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对党的领导的理解和认同。
2. 案例二:《近代中国社会变革与人民群众的抗争》该案例以《近代中国社会变革与人民群众的抗争》为主题,通过展示近代中国社会变革的历史背景和人民群众的抗争斗争,激发学生对社会变革的思考和对抗争精神的认同。
教师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如讲解、分组研讨和实地考察等,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近代中国社会变革的历史意义和人民群众的伟大力量。
3. 案例三:《中国古代科技与文明的辉煌》该案例以《中国古代科技与文明的辉煌》为主题,通过展示中国古代科技的成就和文明的辉煌,激发学生对中华文明的自豪感和对科技创新的兴趣。
教师通过实例解析和课堂互动,引导学生深入探索中国古代科技与文明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科学精神。
4. 案例四:《世界历史与中国发展》该案例以《世界历史与中国发展》为主题,通过对比世界历史与中国发展的差异和联系,引导学生思考中国在世界历史中的地位和作用。
教师通过教学设计和讨论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历史与世界历史的互动关系,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历史思维。
结语以上是《历史》课程思政教学一等奖案例精选,这些案例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和形式,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对历史和思政教育的理解和认同,达到了优秀的教学效果。
这些案例的成功经验值得其他教师借鉴和推广,以促进学生成长成才,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更多优秀的接班人。
新课标高中历史教学设计案例(优秀5篇)

新课标高中历史教学设计案例(优秀5篇)高中历史教案案例篇一(一)教学目的:1.基础知识目标:慕尼黑会议;德吞并捷克;突袭波兰;二战全面爆发;奇怪的战争;德攻占丹、挪、卢、荷、比;敦刻尔克撤退;法国溃败和戴高乐的自由法国运动;不列颠之战;德军侵入巴尔干;突袭苏联;二战扩大;苏联卫国战争开始;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
2.思想教育目标:①慕尼黑会议是英、法牺牲小国以达到祸水东引的目的的一次大阴谋,英、法纵容法西斯侵略,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世界大战首先在帝国主义国家英、法和德、意之间全面爆发,英、法尝尽苦果。
②二战初,德、意和英、法之间是帝国主义的非正义战争,中国等进行的是反法西斯的民族解放战争,苏联进行的是反法西斯卫国战争。
3.能力培养目标:通过思考题培养学生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在复杂情况下分析战争性质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慕尼黑阴谋,法国的溃败,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
2.难点:二战初期性质的复杂性。
(三)教学时数:4课时(四)教学方法与手段:讲述,谈话法,投影,录像(五)教学过程[复习提问]德、意、日三国勾结,对世界产生了什么影响?[导入新课]由于德、意、日三国勾结,疯狂地对外侵略扩张,给世界和平带来了严重威胁,加速了发动侵略战争的步伐,终于导致了二战的爆发。
[讲授新课]一、慕尼黑会议(板)(挂93页图)1936年,德国无视凡尔赛和约的规定,将军队开进菜茵非武装地区。
1938.3希特勒出兵吞并了奥地利,这两次行动都是违反巴黎和约的规定的,但都没有得到英、法的抵制和制裁,这使希特勒的野心越来越大,他的下一个目标,便对准了捷克斯洛伐克。
捷克西北部的苏台德区居民大部分是德意志人,他们在捷克属于少数民族,希特勒唆使当地的纳粹党羽提出苏台德区“自治”的要求,接着又提出苏台德区与德国合并,捷政府拒绝了合并要求。
希特勒便在德捷边境集结军队,进行战争威胁,而对德国的侵略行为,捷、英、法分别是什么态度呢?(P92小一)英法政府既害怕战争,又妄想祸水东引,牺牲捷克斯洛伐克的利益,把希特勒的侵略矛头引向苏联,使其两败俱伤坐受渔翁之利。
历史教学案例3篇

教学案例1第13课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一:学情介绍本次所上班级为八(3)班,该班级学生底子薄,基础差。
有很大一部分学生连最基础的知识都不清楚,有的甚至是一张白纸。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没有学习的兴趣,学习非常的被动,要老师不断的去催促。
课堂氛围不活泼,积极举手,回答问题的学生不多,也有一部分学生理解能力强,学习主观能动性高,是班上的积极份子,能够给课堂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
二:教学设想通过对“九一八”事件的学习,使学生明白日本侵略中国的历史事实,中国的局部抗战开始,同时联系近代以来日本参加对华所有的战争,如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等,说明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是蓄谋已久的。
通过对“西安事变”的学习,让学生明白西安事变的背景是怎样的,就是日本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中国面临生死存亡的时刻。
张学良,杨虎城为全民族的利益,对蒋介石实行“兵谏”,充分体现了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
“国之兴亡,匹夫有责”这是一种爱国主义精神,作为一个中学生,目前还不能为国家做点事情,但是任何时候,我们都要有爱国主义精神,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三:情景描述通过对“九一八”事件的学习,使学生明白日本侵略中国的历史事实,中国的局部抗战开始,同时联系近代以来日本参加对华所有的战争,如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等,说明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是蓄谋已久的。
通过对“西安事变”的学习,让学生明白西安事变的背景是怎样的,就是日本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中国面临生死存亡的时刻。
张学良,杨虎城为全民族的利益,对蒋介石实行“兵谏”,充分体现了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
“国之兴亡,匹夫有责”这是一种爱国主义精神,作为一个中学生,目前还不能为国家做点事情,但是任何时候,我们都要有爱国主义精神,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本课我在导入的过程中,播放了《松花江上》这首歌曲,随着悲惨的音乐声,和着一张张悲惨的图片,渐渐把大家带入了那个时代的场景:东三省的人民在凛冽的寒风中,在泞泥不堪的道路上,艰难的前行。
历史专题教学实践案例(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历史学科的教学方法也在不断创新。
为了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本案例以“从鸦片战争到改革开放——中国近代史的转折点”为主题,通过专题教学的方式,让学生深入了解中国近代史的沧桑巨变,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鸦片战争、甲午战争、辛亥革命、五四运动、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等历史事件;掌握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线索。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历史人物评价等方法,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三、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鸦片战争、甲午战争、辛亥革命、五四运动、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等历史事件。
2. 教学难点:分析历史事件的原因、过程、影响,以及评价历史人物。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教师展示一幅鸦片战争时期的中国地图,引导学生思考:这幅地图反映了什么?2.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这幅地图反映了鸦片战争后中国领土被侵占的严重局面。
(二)新课讲授1. 鸦片战争:介绍鸦片战争的背景、过程、结果,引导学生分析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
2. 甲午战争:介绍甲午战争的历史背景、战争过程、结果,引导学生思考甲午战争对中国的影响。
3. 辛亥革命:介绍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革命过程、成果,引导学生思考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4. 五四运动:介绍五四运动的历史背景、运动过程、成果,引导学生思考五四运动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
5. 新中国成立:介绍新中国成立的历史背景、过程、意义,引导学生思考新中国成立的历史地位。
6. 改革开放:介绍改革开放的历史背景、政策、成果,引导学生思考改革开放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
(三)小组合作探究1. 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选取一个历史事件进行深入研究。
2. 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讨论交流,总结出该历史事件的原因、过程、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教学案例
关于新航路开辟的设问与思考
安爱茹
在高中历史的课堂上,只有老师的讲是远远不够的,这样会变成“满堂灌”。
新课程要求“以学生为主体,以老师为主导,开展教学活动”,课堂教学中,师生的互动不能没有“问”这一环节。
老师通过问来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思维;学生通过问来反映疑难杂症,得到释疑解答。
但是,问什么,怎么问,如何对待答的结果,却需要老师仔细揣摩。
一旦处理不好,不仅不能完成教学任务,还会令学生在问题的轰炸中失去信心,无效学习。
新航路的开辟是很生动的历史事件,它讲述的是人类通过这次地理大发现将世界从彼此隔绝到联系成为一个整体,同时也融入了人类积极进取,勇于探索的精神。
可是课标要求分析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充分理解新航路开辟的意义,这就使这堂课的教学不能走马观花,而是要对课文进行深入分析,而分析课文恰恰容易使教学变得枯燥乏味。
课文介绍了新航路的开辟原因、条件;葡萄牙和西班牙得殖民扩张及对欧洲的、对世界的影响。
原因:14—15世纪欧洲社会的商品经济逐渐发展,欧洲人渴望得到更多的贵重金属和来自东方的贵重商品。
在欧洲广泛流传的《马可.波罗行纪》将东方描述成“黄金遍地,香料盈野”。
欧洲人相信这种说法,因为亚洲一直是欧洲许多贵重商品的主要来源地。
欧洲对东方的贸易一直是转口贸易。
经过印度商人、阿拉伯商人和意大利商人倒手,香料的价格一般要提高8,10倍以上。
高额利润令大西洋沿岸的西欧商人垂涎不已。
西欧的贵族和商人渴望另辟一条抵达东方的商路,发财致富。
当时欧洲各国君主依仗武力,强化王权,积极扩张。
西班牙和葡萄牙首先把扩张的目光投向欧
洲大陆之外的地区。
基督教会为了传教,不惜使用武力进行“圣战”。
这也成为欧洲人向海外扩张的一个重要推动力。
经过几个世纪的努力,欧洲人在造船和航海技术方面取得很大进步,具备了远洋航海的条件。
以往我的教学设置的问题通常是:(1)新航路开辟的经济根源、社会根源、宗教原因、商业危机各是什么,(2)新航路开辟具备了哪些条件,(3)上述原因中,你认为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4)新航路开辟的大致经过,新航路开辟的影响有哪些,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思考回答。
上述问题设置固然可以完成课标要求,但发现学生阅读课文、分析课文提不起精神,觉得新航路开辟索然无味。
是不是可以变换角度提问呢,尝试一下吧,于是五组学生分别变成了500年前的西欧商人、资本家,西班牙葡萄牙国王,基
1
督教徒,航海家,美洲、亚洲人民;老师变成穿越时空的记者兼播音员对学生进行采访。
采访的问题分成五组:第一组:(1)请问某某老板,最近生意如何,目前市场上哪里的商品可以卖到大价钱呢,哪些人阻挡了你的发财之路呢,要你现在提个愿望,你提什么呢,(2)你们欧洲人从哪本书中知道东方财富遍地呢,(3)资本家:你觉得这种狂热追求财富反映的是资本主义发展对什么的需求呢,然后老师以播音员的身份配合多媒体总结新航路开辟的根本原因、直接原因及实质。
第二组:葡萄牙国王:请问为什么资助迪亚士、达伽马远航呢,第三组:是什么信仰支承你对东方的狂热呢,第四组:哥伦布先生,我非常佩服你的冒险精神,恕我直言,冒死远航你可以得到什么好处,你认为你有足够的技术上的保障措施吗,能透露一二吗,然后老师以播音员身份用多媒体图片总结新航路开辟的政治、宗教原因,让学生了解当时航海、造船技术情况,理解航海家不只是单纯“冒险”,还有更深层的原因。
哥伦布、达.伽马、麦哲伦、迪亚士先生把你们的航海路线展示一下好吗,其他学生观察课本地
图,看他们展示的是否正确。
然后教师出示多媒体图片。
第五组:欧洲的殖民统治给亚、非、拉美人民带来了什么,你们是否与世界加强了联系,怎样认识哥伦布发现新大陆,这下全班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
最后教师再回归课本,与学生共同梳理知识点,进一步掌握本节的重点、难点。
问题式教学,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但是单纯的“问”也会把学生问得不知所云,问得枯燥无味,问题式教学模式也可以有多种方法,转换角色,设置情境可调动学生的兴趣,吸引学生参与。
另外,我觉得通过资料分析式设问可以培养学生分析史料,深入理解问题的能力。
通过比较式设问可以培养学生区分历史事物的能力。
还可以用连环问题层层剥疑,得出结论。
如:(1)1520年,一位德意志商人在葡萄牙买到了许多玉米回去赚了大钱,他讲“要感谢上帝……”,另一位商人说:你还要感谢
A.西欧一些特色农业区的资本家种出了玉米
B.葡萄牙商人从摩洛哥运回了玉米
C.阿拉伯人从非洲运来了玉米
D.葡萄牙人从美洲运来了玉米答案(D)
(2)在当时非洲的咖啡为什么会出现在美洲人的餐桌上,(3)美洲的土著居民是什么人,黑人是不是自古就生活在美洲大陆上,请同学们想一想,以上三则资料反映了一个什么问题,得出结论:新航路的开辟加强了欧洲、亚洲、非洲、美洲之间的联系,初步形成了一个广阔的世界市场。
学练结合,即时反馈,既能让学生学到知识与能力,提高学生的素质,又能让教师了解到学生的不足之处,又与古代丝绸之路联系起来,中国与世界相联系。
教学反思:1、通过本节课的设问,我深切体会到教无定法,贵在得法。
大胆尝试,勇于探索的新航路精神也是我在教学中要学习的。
2
2、任科教师形成自己的课堂风格是非常必要的,课堂变换新花样,更新教学方式,让学生动起来,通过学生自己的实践获得知识,而不是直接被动接受知识,使课堂活起来,历史教学的有效性才能提高。
3、我是高三文科班的历史老师,要努力缓解学生的学习疲劳,采用更新鲜、更有趣、更多样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学得更开心一点,学得更好一点,更踏实一点,学得更积极一点是非常必要的。
而不是采取“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的无为态度,让学生来适应我的方式,充分考虑学生现实状况的教学方式。
4、本节课大部分同学都积极参与,学习的热情高涨。
但有个别同学参与较少,还需让他们多动手、动笔、动脑。
学生体验情景与实践练习要相结合,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5、当今社会是信息化的社会,在教学中也要充分利用信息资源,特别是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利用多媒体展示,与学生的互动相结合。
2009年5月
•.
.
..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