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明朝倭寇
浅谈明朝倭寇

浅谈明朝倭寇倭寇现象其实从元朝就有,元末处于日本南北朝时期,战争频繁,最后导致的是战败的大老远往中国跑,抢点利益,这个原因是贯穿明朝倭寇作乱的一个重大原因,毕竟,什么事情都是一个利益关系。
明朝的倭寇总的来说可以分成两个阶段,分界点就是嘉靖,嘉靖前的倭寇还都是些真倭寇,嘉靖在位的那些年,倭寇就变了点味,明实录中记载的是嘉靖中期倭寇所占比例不足总数的十分之三,不过也正是因为有了真倭这一战斗力非凡的兵种,导致的浙江福建地区的抗倭斗争够惨,死伤无数。
前期的骚扰主要在于太祖到成祖时期,朱元璋建国初期为了防止张士诚这些对手的残余势力死灰复燃,实行海禁政策,以前看过有的书里面还写了日本倭寇支持胡惟庸反对朱元璋,也不晓得真假,不过我倒是觉得这个传说好奇葩,元朝进攻日本,日本应该对推翻元朝的大明表示亲近,还支持大明的一个乱党,也不晓得日本人是怎么想的。
成祖海禁的原因是侄子建文的余孽同日本海贼合作,对内陆进行报复性抢掠。
总的来说,太祖和成祖的海禁都是出于对政权的巩固需要。
后来成祖认为可以和日本进行朝贡勘合交易,倭寇作乱就少了很多。
到了嘉靖年间,日本对中国的朝贡出现了争贡的现象,细川氏和宗设谦道在宁波互相抢夺勘合希望入贡,宁波的这次争贡事件正好为明朝提供了关闭日本朝贡的借口,明朝借此关闭了浙江的市舶司,明朝希望日本入贡的本意是日本能安分点,然而在日本每次入贡带的人和物实在让大明厚往薄来政策不堪重负,同时日本强买强卖的现象比较多,在各类官员和言官的声讨下,明朝在嘉靖年间关闭了和日本的朝贡贸易。
不过在此时的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已经悄然诞生,严厉的海禁政策让海上贸易的利润变得更为丰厚,前期的中国海商如许氏集团的海上贸易扩大,最后被明朝政府察觉,嘉靖22年许氏集团中许栋的下属汪直诱骗日本人来浙江双屿进行海商贸易,被明军发觉,捣毁后许氏集团落寞,汪直带领着残部继续发扬海商贸易。
此时的倭寇已然变了点味道。
日本人藤田丰八的理解是嘉靖年间的倭寇作乱就是徽商的海商贸易,此话我认为不尽然,要是真的是贸易还好,作乱就实属不该,骚扰百姓就更为该杀。
从明朝倭寇的特点看倭寇的历史地位

从明朝倭寇的特点看倭寇的历史地位一、引言1368年朱元璋建都南京,自此明王朝正式拉开序幕。
“南倭北虏”一直是困扰明朝统治者的问题,其中南倭〔即倭寇〕更被历史学家们称为明日关系的“风向标”。
倭寇的出现在某种程度上既促进了日本对中国文化的吸收,又使大量白银流入中国;既是日本侵略思想的最初表现,又加速了明王朝的衰亡。
史学家们对于倭寇的评价也是不尽统一。
甚至有局部日本学者盲目夸大倭寇的英雄主义,妄图借此美化侵略。
本文试从不同的角度分析明朝期间倭寇的特点,在此根底上比较中日对倭寇的评价的差异,最后归纳并提出关于倭寇的历史地位的一点看法。
二、明朝倭寇的几大特点由上表可以看出,前期倭寇与后期倭寇有着种种的差异,其中最主要的区别在于前后期倭寇在组成上的差异。
从这一层面上讲,前期倭寇主要属于外族的侵扰,而后期倭寇那么是人民内部矛盾引起的官民斗争。
〔二〕其次,倭寇中存在“真倭”、“假倭”以及“向导者”。
在前后期倭寇的比较中可以看出,后期倭寇的主要成员是中国人〔“大抵真倭十之三,从倭者十之七也”〕,也就是说,后期倭寇由“真倭”与“假倭”两局部组成,而且假倭不仅在人数上占有绝对优势,甚至还掌握着倭寇队伍中的领导权。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假倭”和“从倭者”呢?根据明史记载,由于当时明朝统治者“畏倭如虎”,所以明人便“袭倭服饰旗号”,伪装成倭寇,以谋求利益。
具体的代表人物是王直〔又名汪直〕。
翻查《明史》,可以看出:倭寇中“不以倭人来,以倭人来,自王直始”。
王守稼《嘉靖时期的倭患》一文说得更加彻底:明朝政府把王直集团称为“倭寇”,王直集团也成心给自己披上“倭寇”外衣,他们其实是“假倭”。
而“真倭”的大多数却是王直集团雇佣的日本人,处于附属、辅助的地位。
此时的倭寇不仅由中国人掌握大权,而且在中国沿海拥有大批的“胁从者”,日本史书记载为“向导者”。
他们为当时的“倭寇”提供情报,以使其走私更为顺利。
关于这些“向导者”产生的原因,史书中并没有过多地提及。
《明朝的对外关系》学术动态:对明倭寇性质的不同看法

《明朝的对外关系》学术动态:对明倭寇性质的不同看法关于明朝“倭寇”及御倭问题,史学界曾展开热烈的争论。
以前学术界认为,倭寇是明朝时期骚扰中国沿海的日本海盗,是由于日本封建领主利用流民、海盗等向外掠夺造成的。
20世纪80年代以来,出现了一些新观点,主要有两种不同的意见。
一种意见认为,嘉靖时期的所谓“倭寇”,大多数不是日本人,而是中国沿海居民,这场战争不是民族战争,而是以私人海上贸易商人为主体,联合其他各阶层的人共同反对明王朝海禁政策的斗争。
他们的斗争如果成功,可能会对中国和世界近代历史产生深远影响。
另一种意见认为,嘉靖倭患在性质上既包含海寇商人集团反抗明朝政府厉行海禁的一面,又包含日本倭寇入患的一面。
既然如此,当时明朝的御倭战争应该说是一场正义的防御战争,戚继光、俞大猷等御倭将士仍不失为民族英雄。
对汪直等海寇商人的活动不应估计过高。
他们的活动不仅不能促进资本主义的发展,相反地,由于他们具有典型的海盗特性,与当时的倭寇骚扰相结合,使东南沿海一带的经济遭到极大破坏。
1/ 1。
浅析明代倭寇的来源及其泛滥原因

浅析明代倭寇的来源及其泛滥原因倭寇一般指的是日本海盗。
早在十四世纪日本南北朝时期,在日本兼并战争中失败的封建地主、商人、武士、溃兵逃亡到海上。
他们在封建诸侯、寺院大地主的支持、鼓动下,自元末明初开始,就经常侵扰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劫掠财物,烧杀成性,成为东南沿海人民的祸害和影响明政府统治的障碍。
历史上称这一时期的日本海盗为“倭寇”或称为“前期倭寇”。
“前期倭寇”的组成大多为日本人,真倭多而假倭少。
十五世纪下半叶,日本进入到了战国时代的混乱时期,政权分立,各诸侯割据势力相互攻伐。
这种割据对立状况除了体现在政治上外,还体现在对外贸易上。
为了与明朝进行朝贡贸易而谋取巨大经济利益,各诸侯国都争相与明朝通商贸易,最终导致了“宁波争贡”的发生。
“宁波争贡事件“发生后,勘合的朝贡制度被取缔。
嘉靖皇帝废市舶司,重颁海禁令,断绝与日本的一切通商关系。
这种严厉的海禁政策造成了中国商品的价格在日本暴涨。
在巨大的经济利益刺激下,日本海盗集团便与中国沿海一带的一些势家土豪、奸商大贾走到同一个反面,他们相互勾结起来,以日本海盗为外援,中国寇贼为向导。
对我国沿海地区进行烧杀抢掠。
由于明政府的腐败无能,致使倭寇愈演愈烈,最终酿成了明嘉靖时期“大倭寇”。
这一时期的倭寇史学界称为后期倭寇。
较之前期倭寇,后期倭寇在人员组成上有着假倭多真倭少的特点。
据史载当时的倭寇人员情况有:“大抵真倭十之三,从倭十之七”[1]。
可见此时期的倭寇,日本人只占少数部分,而大多数则是由中国的走私贸易者以及追随他们的各色人充当。
此外,这时期在东亚海域进行殖民活动的葡萄牙商人也参加了类似于“倭寇”的活动。
一、倭寇的来源有明一代,倭寇始终是明政府的一大统治痼疾,明政府的沿海各省几乎都受到过倭寇侵扰的。
从寇掠北方地区的前期倭寇到寇掠东南沿海地区的后期倭寇来看,倭寇的组织趋向于严密化,人员成分变成复杂化。
纵观有明一代倭寇的人员成分,其人员出身有逃犯、武士、商人、流民、奸民等等。
明朝中叶的倭患何以猖獗

明朝中叶的倭患何以猖獗?日本古称倭奴国,故中国古代史籍将这些日本海寇以及后来与之勾结的内陆奸民,通称为倭寇。
倭寇的活动,历史上称之为“倭患”。
自元末至明万历年间,一部分日本武人、浪人(流亡海上的败将残兵)、海盗商人和破产农民,不断侵扰中国、朝鲜沿海地区,前后历时达三百年之久。
我们一般认为,所谓倭寇,即明朝时期,骚扰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的日本海盗。
但是经过进一步的分析和探究,在明朝中叶,倭寇并不全是日本人,甚至可以说主要是中国人。
既然这样,明朝政府何以将沿海反叛者称为“倭寇”呢?究其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封建统治阶级利用民族矛盾掩饰当时国内尖锐的阶级矛盾。
这样称呼可以激起民间对蛮夷入侵的本能反感和抵制,从而弱化了国内武装商队的反明义军本质,以免国内对官府不满的人群起加盟,暂缓国内阶级矛盾,这不过是近现代都流行过的“舆论战”而已。
二是那些封建王朝的叛逆者们既利用当时统治阶级惧怕日本人的心理,又为了不牵联村邻、家人而假称“倭”来吓唬他们。
嘉靖以前,明朝国力不强而日本正值南北朝内乱,大批因战败而失去军职的南朝武士,流入海岛,汇同部分日本走私商人和破产农民,夹杂着张士诚、方国珍的余部及后来建文帝朝迁的逃亡臣民,不断侵扰辽东、山东沿海一带,烧杀淫掠,造成明王朝对日本人的仇视和恐惧心理。
三是由于封建统治阶级对人民反抗斗争的极端仇视。
如同历史上众多史书中把所有的起义农民都称之为“贼”、“盗贼”、“流寇”一样,当年国民党政府也“义正词严”地指责朱毛红军“拿了卢布”、“共产共妻”、是苏俄侵略中国的内奸云云,一回事。
“倭寇”一词中也包含着对封建王朝叛逆者的蔑视和鄙夷。
明代倭寇的活动,以嘉靖朝为界可大体分为两个时期。
前期是从元末、明初到正德年间。
元末,日本进入南北朝分裂时期,其内战中的败将残兵、海盗商人及破产农民流入海中,乘明初用兵之机,屡寇滨海州县。
洪武时,海防整饬,尚未酿成大患。
经永乐十七年(1419)六月的望海埚之战,明辽东总兵刘江率师全歼数千来犯之倭后,倭寇稍稍敛迹。
浅谈倭寇

浅谈倭寇前几天,在孙老师的带领下,我们班一行人驱车参观了位于温州市龙湾区永昌镇的永昌堡,它是明代抗倭寨堡。
“倭寇”一词再次进入我的脑海,回去后,我查阅了相关资料,下面浅谈下倭寇的历史以及对当时社会的影响。
明初,日本一些在国内失意的土豪与浪人,在中国沿海地区,武装走私,抢掠商民。
终明之世,一直存在倭寇问题,尤其是嘉靖年间,“倭患”成为举国震动的大事。
据史料记载,明兴元亡,倭寇不断入侵我国沿海地区,由此倭患频繁,危害不浅。
洪武四年,明太祖以大国君王的风度,宣布日本等十五个邻国为“不征国”,希望与这些国家友好相处。
而日本则贡、寇相仍,时而遣使入贡,时而入境扰害。
明太祖不得已被迫实行“禁海”。
然而,倭患并没有结束,甚至愈演愈烈,成为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的一大祸害,也是造成明代中日关系始终不稳定的主要障碍。
迄嘉靖年间,由于倭患空前严重,于是在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爆发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抗倭战争。
明代时江浙受倭寇侵扰最甚,温州也受到侵扰,但由于四面环山,军队很难进入,明代温州的倭患是十分严重的。
倭寇形成的原因是多样的,这里从内外因两方面对其进行简单的分析与归纳。
外部因素上,1.元军的东征诱发了倭寇。
元世祖忽必烈,在几次遗史要求日本称臣未果的情况下,发动了两次对日本的侵略战争,,在元军战败后,镰仓幕府先后发动了两次讨伐令,而在复仇未果的过程中,看到劫掠有利可图,才进行了抢掠行为,进而演化成了倭寇。
2.当时高丽的软弱和明朝的衰弱,给了倭寇以可乘之机。
3.明朝实施的海禁,为倭寇侵略找到了借口。
4.中国海盗与倭寇的勾结,在元末的统一战争中,被朱元璋击败的张士诚,方国珍余部有的逃遁海洋,开始与倭寇勾结。
在嘉靖年间,倭寇与中国人的勾结更加严重,中国人是占倭寇总数十分之七八,并借以倭寇的头子“王直,徐海,陈东,叶麻”等人都是中国人。
内部因素上,1.日本当时经济的拮据使他们不得不向外掠夺。
2日本当时社会战乱不断,使流浪的武士和浪人增多。
明朝抗倭史 明朝后期倭寇肆虐到底有多严重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明朝抗倭史明朝后期倭寇肆虐到底有多严重导语:大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有六十七名倭寇在浙江绍兴上虞县登岸,流劫杭、严、徽、宁、太平等地,一路上如入无人之境,明正规军、地方民团都大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有六十七名倭寇在浙江绍兴上虞县登岸,流劫杭、严、徽、宁、太平等地,一路上如入无人之境,明正规军、地方民团都是望风奔溃。
在一次战斗中,明军不敢上前与倭寇交战,就在远处放箭。
没想到几十个倭寇都能够用手把箭接住。
明军士兵面面相觑,一齐溃逃。
倭寇继续杀进,居然进犯到南京城下,在江宁镇杀死明军三百余官兵后,直接正面进攻南京安德门。
明军用火铳射击,倭寇乃后退,由秣陵关逃窜。
守关的明军上千人又奔溃。
最终,苏松巡抚曹邦辅和部下王崇古、董邦政率兵围追堵截,紧紧咬住这一小股倭寇不放,双方同时在一昼夜中急行军近两百里,杀红了眼的明军最终在付出惨重代价之后,终于在浒墅关将倭寇全歼。
这区区六十余名倭寇,居然在中国腹地流窜数千里,杀伤中国军民四五千人以上,共杀一御史、一县丞、二指挥、二把总,攻入两个县城。
这场武装大游行,一共进行了八十多天才告结束。
这是明代抗倭战争中的一次典型战例,被详细记载于《明世宗实录》。
在这次战斗中,倭寇的狡诈、勇敢、能战,与明朝军队的腐败、怯懦、无能形成鲜明对比。
倭寇是明代在中国和朝鲜沿海地区出现的由日本武士、浪人和奸商组成的,并得到日本封建主支持和怂恿的海盗集团。
倭,是古代中国对日本的称呼。
倭寇出现之后,就经常侵扰中国沿海,给中国带来巨大的损失。
到了明世宗嘉靖年间,形成了规模巨大的倭乱。
倭寇常常数以千记、甚至以万计地从海上侵入,明政府军无力抵抗。
但是,倭寇的组成却也更加复杂了,除了日本人之外,还掺入了大生活常识分享。
明朝的海盗活动倭寇与海盗的威胁

明朝的海盗活动倭寇与海盗的威胁明朝的海盗活动: 倭寇与海盗的威胁在明朝时期,倭寇与海盗的威胁对中国沿海地区构成了严重的安全威胁。
这两个海上势力的活动给明朝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带来了极大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明朝时期倭寇和海盗的威胁,并分析当时政府采取的措施来应对这一威胁。
一、倭寇的崛起及其威胁倭寇是指来自日本的海盗和海上劫掠者。
明朝时期,随着日本内乱的加剧,许多日本的流亡者和亡命之徒纷纷南下,形成了雄踞中国沿海的倭寇势力。
倭寇的崛起对明朝的沿海地区造成了巨大的威胁。
他们经常侵袭中国沿海的渔村和城市,掠夺财物、绑架百姓,并对明朝的海上贸易造成了严重的干扰。
明朝政府面临着如何保卫沿海地区安全的严峻挑战。
二、海盗的活动及其威胁除了倭寇外,海盗也是明朝时期海上威胁的主要力量。
这些海盗势力主要来自中国沿海及东南亚一带。
他们往往在无政府或政权薄弱的地区找到栖身之地,并利用海上的隐秘性进行劫掠和掠夺。
海盗的活动给明朝的海上贸易带来了重大的损失。
他们不仅掠夺商人的财物,还袭击明朝的船只,使得海上贸易的运作受到了严重影响。
此外,海盗还破坏了明朝的治安,给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带来了威胁。
三、政府的应对措施面对倭寇和海盗的威胁,明朝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保护沿海地区的安全。
1. 防御措施:明朝政府加强了沿海地区的防御体系。
他们修建了一系列的海防工事,如城墙、烽火台等,加强了对沿海地区的守卫。
此外,明朝政府还成立了专门的边防机构,派遣官员驻防沿海城市,加强边界的监控和巡逻。
2. 打击行动:明朝政府加强了对倭寇和海盗的打击行动。
他们组织了海上巡逻队伍,增加了舰队的数量,加强了对海上势力的打击。
同时,政府还鼓励民众参与海上安全的维护,设立了保护赏格以鼓励猎人。
3. 外交合作:为了应对倭寇和海盗的威胁,明朝政府还与周边国家进行了外交合作。
他们与朝鲜、越南等国家建立了合作机制,共同打击倭寇和海盗。
此外,在与日本的外交交流中,明朝政府也利用外交手段来压制日本倭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明朝倭寇
倭寇现象其实从元朝就有,元末处于日本南北朝时期,战争频繁,最后导致的是战败的大老远往中国跑,抢点利益,这个原因是贯穿明朝倭寇作乱的一个重大原因,毕竟,什么事情都是一个利益关系。
明朝的倭寇总的来说可以分成两个阶段,分界点就是嘉靖,嘉靖前的倭寇还都是些真倭寇,嘉靖在位的那些年,倭寇就变了点味,明实录中记载的是嘉靖中期倭寇所占比例不足总数的十分之三,不过也正是因为有了真倭这一战斗力非凡的兵种,导致的浙江福建地区的抗倭斗争够惨,死伤无数。
前期的骚扰主要在于太祖到成祖时期,朱元璋建国初期为了防止张士诚这些对手的残余势力死灰复燃,实行海禁政策,以前看过有的书里面还写了日本倭寇支持胡惟庸反对朱元璋,也不晓得真假,不过我倒是觉得这个传说好奇葩,元朝进攻日本,日本应该对推翻元朝的大明表示亲近,还支持大明的一个乱党,也不晓得日本人是怎么想的。
成祖海禁的原因是侄子建文的余孽同日本海贼合作,对内陆进行报复性抢掠。
总的来说,太祖和成祖的海禁都是出于对政权的巩固需要。
后来成祖认为可以和日本进行朝贡勘合交易,倭寇作乱就少了很多。
到了嘉靖年间,日本对中国的朝贡出现了争贡的现象,细川氏和宗设谦道在宁波互相抢夺勘合希望入贡,宁波的这次争贡事件正好为明朝提供了关闭日本朝贡的借口,明朝借此关闭了浙江的市舶司,明朝希望日本入贡的本意是日本能安分点,然而在日本每次入贡带的人和物实在让大明厚往薄来政策不堪重负,同时日本强买强卖的现象比较多,在各类官员和言官的声讨下,明朝在嘉靖年间关闭了和日本的朝贡贸易。
不过在此时的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已经悄然诞生,严厉的海禁政策让海上贸易的利润变得更为丰厚,前期的中国海商如许氏集团的海上贸易扩大,最后被明朝政府察觉,嘉靖22年许氏集团中许栋的下属汪直诱骗日本人来浙江双屿进行海商贸易,被明军发觉,捣毁后许氏集团落寞,汪直带领着残部继续发扬海商贸易。
此时的倭寇已然变了点味道。
日本人藤田丰八的理解是嘉靖年间的倭寇作乱就是徽商的海商贸易,此话我认为不尽然,要是真的是贸易还好,作乱就实属不该,骚扰百姓就更为该杀。
筹海图编其中有句话,许栋其党有王直,徐惟学,出没诸番,分迹剽掠,而海上始多事矣。
嘉靖的海禁政策够严,汪直集团发展壮大后,同各方面的贸易增大了,从葡萄牙人手中换得枪炮,开始了对明朝政府的武力对抗。
同时,在嘉靖年间,土地兼并严重,流离失所的流民商人加入汪直徐海集团,直接导致了汪直集团和徐海集团的壮大。
明实录中就有“嘉靖初年,商人失其生理,转而为寇,二十年后,祸与岁积”的话。
汪直的贸易做大后,最牛的是汪直的收入竟然比浙江省的财政收入还要多,明朝的税收主要出自江南地区,这样看来,汪直的确是富可敌国,他在日本也僭越称王,自建城市称宋国。
在后来的沿海侵扰中,汪直的目的就是要求明朝废除海禁,对外通商,具体点就是在浙江设立市舶司,让他进行贸易,明朝收取关税,同时恢复日本朝贡体系。
胡宗宪和赵文华为了诱汪直上当答应了汪直的条件,不过赵文华属于严党,在引诱汪直的时期被徐阶一本弹劾下狱,胡宗宪失去了内援,言官们也叽叽喳喳要求惩胡宗宪媚敌之罪,胡宗宪在巨大压力下不得不最终同意杀死汪直。
汪直死后其下属对明朝的报复性抢劫越来越多,其中的海商,日本武士,日本浪人,葡萄牙人为主,海商尊敬汪直为老船主,他的死让海商们的贸易梦想彻底破灭,知道明朝不可能开
放海禁后,海商对明朝内陆开始了报复性抢掠。
而日本武士和葡萄牙人纯粹就是为了钱来到了中国,除了贸易外,还有抢劫这种不需要多少资本的活可干,这点他们肯定愿意。
日本浪人就是战败失去了土地的日本武士,擅长什么阴流之类的刀法,日本武士的作战能力最强,有个非常有名的记载,嘉靖三十四年,四十多个日本浪人在浙江平湖登陆,转战杭州,苏州,常州,最终在半个月内到达南京,他们砍死的官兵平民达三千多人,这类日本浪人的破坏力是极其可怕的,正是有了日本武士这种战斗机器的存在,导致官军对倭寇的剿灭很是不利。
就是在嘉靖年间,日本人在中国沿海的侵扰还是相当普遍,虽然在明实录中有“倭寇不过十三”的结论,不过有个事实还是很符合当时的情况,徐海集团当时登陆后,一共有一万多日本人同明军进行战斗,况且当时的海商集团又不只是徐海一家,还有汪直死后的毛海峰残部等等,按照十分之三的比例来计算下,当时的浙江海贼或者说海商含量是很可观的。
所以,什么倭寇基本上都是中国人、倭寇是一个世纪的谎言这类的说法纯粹就是扯淡。
在浙江和福建的倭寇数量还是很多,不过海商的数量更多罢了。
汪直死后的浙江和福建就全乱套了,大批的海盗,海商和武士来到浙江福建,戚继光的戚家军和俞家军开始发挥作用,唐顺之的鸳鸯阵更是让戚继光如虎添翼,石悦认为戚继光一直到隆庆初年结束了抗倭战争,他的功劳最大。
但是樊树志的看法是抗倭斗争治标不治本,最终是隆庆初年高拱为内阁首辅解除了海禁政策,使得倭寇作乱减少,最终给的根本做法就是取消海禁政策。
隆庆高阁老解除海禁确实作用很大,不过在几年后的张居正当政,海禁又开始实习,虽然比嘉靖年间的海禁松了很多,这无疑可以说是张居正眼界不开不能目视贸易全球化的一大败笔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