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的关系
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比较

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比较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是欧洲文学艺术领域的两个重要流派,它们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中产生并影响了后世的艺术创作。
本文将比较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在艺术风格、思想观念以及社会背景等方面的差异,旨在揭示两者之间的对立和联系。
一、艺术风格比较古典主义注重形式的规范性和秩序感,追求合理、规则和对称的艺术表达。
其作品具有平衡、庄重、简洁、稳定的特点。
古典主义倾向于采用古希腊罗马文化的元素,强调理性思考和对现实生活的客观再现。
在绘画、雕塑和音乐等领域,古典主义追求优雅和完美,并使用明亮色彩与线条来强调形状和结构。
而浪漫主义则强调情感的表达和个体体验的独立性,更加注重想象力和直觉的发挥。
浪漫主义艺术家常以个人情感为核心,表达自然界、人类存在以及内心世界等方面的情感冲突和不可描述的力量。
这种风格常常体现为夸张、抒发、奇异和模糊的形式,并运用暗色调与模糊线条来传递情感或意象。
二、思想观念比较古典主义强调理性思维与客观观察,相信人类通过思考可以达到真理。
它倾向于对人性进行规范化解读,追求智慧和道德教化。
古典主义作品多从理性出发,关注历史传统、社会等当代问题,并试图通过这些题材来传播启示和价值观。
相比之下,浪漫主义注重个人情感与直觉体验。
浪漫主义崇尚个体的独特性和人类内心的深沉感受。
它试图打破传统约束,強調超脱象征和传统形式化角度的创新精神。
浪漫主义常常描绘与超脱传统规范相对立的幻想世界或非凡经历,并探索个人存在意义的深度。
三、社会背景比较古典主义诞生于17世纪欧洲启蒙运动时期,而浪漫主义则出现于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
古典主义时期社会上流行着唯理性与科学方法论,并以此为基础塑造了其追求秩序与稳定性的艺术风格。
这一时期由于工业革命与政治改革等原因,社会逐渐开始向现代大众社会转变。
而浪漫主义则出现在贵族社会统治正式瓦解之际,并受到法国大革命和工业革命等社会变革影响。
这一时期欧洲各地逐渐形成民族国家概念,知识分子对个体尊严与民族精神崛起渴望得到满足。
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的关系

『古典主義』與『浪漫主義』的關係古典主義理想與浪漫主義理想自有歷史文化以來便相互輪替甚至依附共生,因為它們實際代表了人性中最基本的兩種渴求----其一是對穩當中道的需求;其二是對擺脫束縛與拘束的渴望。
歷史學者們甚至觀察到自古至今藝術風格始終擺盪在古典主義與浪漫主義這兩個極端的核心理念之間。
德國十九世紀無神論哲學家尼采(Friedrich Willhelm Nietzsche, 1844-1900)在其大作《Die frohliche Wissenschaft》(歡悅的智慧)裡甚至把這兩種極端的對比理念以希臘神話中的太陽神阿波羅(Apollo)與酒神戴奧尼索斯(Dionysus)來分別象徵古典主義與浪漫主義。
古典主義的美學精神與審美規律共有以下十種:比例、反覆、平衡、對稱、對比、統一、調和、次序、單純(簡約)、變化,目的是希望追尋一種諧和與寧靜,一種超越凡間的「理想美」。
浪漫主義的特質包括八大面向:一、突顯本性、主觀性、獨特性;二、強調個人內心的情感與感受包括無病呻吟的柔弱情懷;三、刻劃「無止境」與「無可限量」的潛能開發過程;四、標榜二元性論或雙重性格論的衝突與調和之過程;五、對於仙境奇幻故事的強烈濃厚興趣;六、對於超自然一切神聖詭異甚至恐怖現象的迷戀;七、嚮往中古世紀有關英雄事蹟的愛情故事;以及八、力求從傳統中一切形式的束縛與限制中獲得解放的自主性。
在字義上,「Romantic」(浪漫的)的原義與「Romance」(羅曼斯)二個術語最初就是出現於中古世紀以法文為主的方言敘事詩作品。
Romantic一字來自法文的Romanz,意指用俗語寫的故事,其內容以虛構冒險的騎士故事為主,因此也含有「夢幻的」、「冒險的」、「奇異的」等隱喻在內,因此與十九世紀強烈嚮往的突破現狀與形式的想法相當吻合。
古典主義的發展可從美學、藝術和文學三方面來理解:(一)在美學方面--西方古典主義美學思想起源於古希臘時期,並在期黃金古典時期的哲學家亞里斯多德著述的《詩學》一書中達到登峰造極的境界。
两种世界观:浪漫主义和古典主义

两种世界观:浪漫主义和古典主义浪漫主义浪漫主义是十八世纪中叶始于欧洲的艺术和观念运动,如今已席卷全世界。
我们谈论几乎任何事物,都很难不涉及到无处不在的浪漫主义态度。
浪漫主义态度的核心是对感觉与直觉的信赖,认为它们是生活的终极指引,也由此对理性与分析抱持怀疑态度。
在爱情中,浪漫主义激发出一种信念,认为激情会确切地引导我们找到一位伴侣,在未来的五十年里给我们甜蜜幸福。
这还导致了对性的尊崇,把性当成爱的终极表达(这种态度会认为婚外情不只是一个问题,而是一场灾难)。
在工作中,浪漫主义精神导致对自然迸发的“天资”深信不疑,相信所有才华横溢的人都体验到一种使命感。
在社会生活中,浪漫主义摒弃礼貌和传统,偏爱坦率和直白。
浪漫主义认定孩童是纯洁良善的,是社会让他们变坏。
浪漫主义讨厌习俗常规,而尊崇那些英雄般挑战现状的勇士。
它喜爱新鲜的而不是重复发生的事物。
浪漫主义精神与分析格格不入;它相信人会“想太多”(而不会只是想错了)。
它不喜欢逻辑和辩论。
音乐是浪漫主义最喜爱的艺术形式。
它对平淡乏味感到厌倦,渴望特立独行、卓尔不群。
它喜欢革命而非演化。
浪漫主义态度鄙视组织、守时、清晰、官僚、产业、商业和常规。
这些东西当然必需(浪漫主义也承认),但他们是(我们造的词)“非浪漫主义的”;是悲惨的生存境况强加在我们身上的。
欧仁·德拉克罗瓦的传奇画作《自由引导人民》是浪漫主义态度的绝佳代表。
△欧仁·德拉克罗瓦《自由引导人民》1830浪漫主义有其独特的智慧,但其核心理念在诸多方面会把我们的生活引向灾难。
它们会让我们误入歧途;它们激起虚幻的渴望,让我们对自己不耐烦,阻止我们内省,妨碍我们弄清楚在爱情和工作中遵循直觉的危险,让我们无法看清现实,导致我们面对生存处境的通常情形过于悲痛。
当今时代的一个艰巨任务就是要转变浪漫主义态度,代之以古典主义——出于用词对称和历史准确性我们这样称呼它。
古典主义古典主义对人生的观念深植于其对人性的弱点深刻而悲观的认知,以及对未经检验的直觉的怀疑。
关于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的理解

关于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的理解要区分新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就先应该对两者的共同关系项:古典主义有了解。
为了了解古典主义,我们就应该先区分“古典主义”、“古典的”和古典的三者之间在艺术术语中的区别。
以下是鄙人所撰的论文中的一段及其注释:恰如大众对“现代艺术”、“当代艺术”、“现代性的艺术”与“后现代性的艺术”在概念上极易混淆一样,大众对进一步地美术史分期术语也不能清楚区分。
最明显的例子是对术语“古典主义”的理解:大众甚至是一些艺术从业人员很容易将古希腊与古罗马的美术认作“古典主义”的范畴中。
其实“古典主义(classicism)”只能指17-18世纪(自文艺复兴末期)中希望回到古希腊与古罗马的“理想形式(ideal forms)”的那种文艺思潮14。
但作为历史术语——“古典的(classical)”就可以形容将“理想形式”作为最高追求的一些风格例如:西方古典时代晚期(公元3-6世纪)、文艺复兴及巴洛克时期和古典主义的美术,也可形容中国古典艺术15。
而作为普通概念——“古典的/经典的(classic)”则可以形容任何高超卓越的艺术作品16。
如果“古典”的意义在三个不同历史阶段完全相同的话,那么这种刻意划分术语的行为就是八股式、教条式的做法了。
可是在古典时代、文艺复兴时期与古典主义思潮中,“古典”的所指是截然不同的17。
这就有必要对它们做一个严谨地划分。
*注14:“1. (Fine Arts & Visual Arts / Art T erms) a style based on the study of Greek and Roman models, characterized by emotional restraint and regularity of form, associated with the 18th century in Europe. /2. knowledge or study of the culture of ancient Greece and Rome. /3. a. a Greek or Latin form or b. an in a modern language, such as English, that is modelled on a Greek or Latin form”——《柯林斯英语字典》另:《大英百科全书》中也有相近的释义。
舒伯特音乐中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的统一

舒伯特音乐中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的统一一、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的汇流继维也纳古典乐派之后于19世纪初至19世纪末叶在欧洲形成浪漫主义音乐流派,法国大革命失败后欧洲的封建势力复辟,欧洲民主运动和各民族解放运动是浪漫主义音乐的历史土壤。
不像古典主义作曲家对未来充满自信,浪漫主义时期的作曲家既对封建统治下的黑暗社会极其不满,又对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幻想建立的理想社会制度感到失望,因而看不到社会的出路而普遍产生失落、苦闷等情绪。
为了寻求精神的解脱,他们沉醉于个人情感的主观体验,寄情于遥远的过去和大自然,揭示现实的冷酷和艺术家在社会中的孤独,而把爱情美化。
创作内容的这些变化,使浪漫主义音乐产生了许多新的艺术特点,主要表现为个人主观感情的表达得到了深刻的揭示和加强。
在古典主义音乐与浪漫主义音乐的过渡、交汇的特殊时期,音乐形象表现出这两个时期的双重特征,舒伯特的音乐便是典型代表。
在舒伯特的创作中德语歌曲达到巅峰,但是还有另外一个舒伯特,这位浪漫主义者写下了贝多芬以后最伟大、最丰富的交响乐,虽然不可否认充满着浪漫主义的因素,但却是出于古典主义作曲家的老练手笔。
二、舒伯特作品中的双重特征(一)艺术歌曲艺术歌曲这一表现形式在19世纪的浪漫主义年代获得了较大的发展,而舒伯特正是这一音乐体裁的最早开拓者之一。
舒伯特一生创作的六百多首艺术歌曲使其在音乐史上享有“歌曲之王”的美称。
他在德奥音乐史上的贡献就是把艺术歌曲提高到与交响乐、歌剧等体裁同等重要的地位。
舒伯特说道:“谁也不了解别人的苦难,谁也不了解别人的欢乐,人们以为他们能够相互了解,实际上他们只是萍水相逢又各奔东西而已。
”他在精神上和心理上感受到,自己不再属于这个冷酷的世界了,因此写出以流浪人为题材的大量作品,成为舒伯特艺术歌曲表现的主要形象。
如两首《流浪者》歌曲、《流浪者对月抒怀》、《流浪者夜歌》和两声部套曲《美丽的磨坊女》和《冬之旅》等。
舒伯特歌曲中的诗歌主要出自大诗人歌德、席勒、米勒之手,钢琴伴奏经常按照歌词内容设计,更好地表现了歌曲意境并起到烘托作用。
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的区别与联系交响乐作文

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的区别与联系交响乐作文嗨,伙计们!今天我们来聊聊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区别与联系,当然啦,我们要以交响乐为主题。
你们知道吗,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可是音乐史上两大重要的流派,它们的故事可丰富着呢。
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古典主义。
古典主义起源于18世纪末的欧洲,那时候的音乐家们可是相当讲究技巧和规范的。
他们的音乐作品通常都非常严谨、对称,就像一个个精心雕琢的玉器一样。
而且,古典主义音乐的旋律往往非常优美、高雅,让人听了感觉就像是在欣赏一幅美丽的画作。
所以,古典主义音乐给人的感觉就是那种庄重、典雅的气质。
而浪漫主义呢,它是在19世纪初兴起的。
浪漫主义音乐家们可不像古典主义者那么拘泥于规则,他们喜欢大胆地尝试各种新的音乐元素,比如说民间音乐、异国情调的乐器等。
他们的音乐作品通常都充满了激情、奔放的情感,让人听了仿佛能感受到内心的波澜壮阔。
所以,浪漫主义音乐给人的感觉就是那种热情、奔放的气息。
那么,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有什么联系呢?其实,它们之间的联系就在于对音乐表现力的不同追求。
古典主义者认为音乐应该是一种纯粹的艺术形式,注重技巧和规范;而浪漫主义者则认为音乐应该是一种情感的表达,注重个性和创新。
虽然它们的理念不同,但它们都是在努力探索如何更好地表现音乐的美。
说到交响乐,这两种流派的作品都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比如说,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就是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完美结合的典范之作。
这部作品中既有古典主义严谨的结构,又有浪漫主义激情四溢的情感,真是一部让人叹为观止的音乐巨作。
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虽然有着不同的理念和追求,但它们都是音乐史上不可或缺的重要流派。
它们用各自的方式诠释了音乐的美,为我们带来了无数美妙的音乐作品。
所以,我们应该珍惜这些优秀的音乐遗产,让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的音乐继续发扬光大吧!。
浪漫主义与古典主义

马 拉 之 死
《马拉之死》被艺术评论界认为是达维特的一件杰作。 描绘的是达维特的朋友马拉在浴缸里被杀害后的惨景: 浸泡在浴缸里的马拉露出上身,歪斜着头, 脸上流露出一种悔恨和痛苦的表情,鲜血正从他胸口流淌出来, 染红了雪白的浴巾;他右臂无力地垂在浴缸外, 手中还拿着那张凶手递给他的请求补助的申请书,上面清晰地写着: “1793年7月13日,马丽· 安娜· 夏洛蒂· 科尔兑,致公民马拉: 我是十分地不幸,为了指望得到您的慈善,这就足够了。”
勒 卡 米 埃 夫 人
达维特为这个少妇的优雅和魅力所吸引。 尽管有古典主义的装饰陈设,但他却没有使 这个少妇失掉她本有的个性和魅力。 灰色的背景和灰褐色的地板,同黄色和天蓝色调子的卧椅 以及白色的古典服装配合得很好。 轮廓的稍欠工整使得它们既能够烘托出形,而又不受生硬的线条的约束。 这件技艺无比精湛的作品,有一种具有艺术价值的特殊丰采。
达维持在这幅画中表现的不仅仅是一个凶杀场面,他通过描绘马拉虽死在浴缸里, 但手仍持着科尔兑的补助申请书和鹅毛笔这一情节,充满感情地表现了马拉带病工作, 甘为穷苦人民操劳的高尚品质,同时也尖锐地揭露了敌人以卑鄙的方法来接近马拉, 从而达到杀害马拉的可耻罪行。达维特还特意在浴缸边放置了一个木箱, 上面置有一瓶墨水、一支鹅毛笔、几张纸币和便条,那便条上的字迹依稀可辨: “请把这五个法郎的纸币给一位五个孩子的母亲,她的丈夫为祖国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将马拉在人民心目中的形象更立体地展现出来。 达维特还在木箱的下部题上了一行字:“献给马拉——达维特”, 真诚地表达了达维持对马拉的崇敬之情。画中没有繁杂的色彩, 也没有复杂的短缩法,从这幅画中只有那纯纯的质朴感。这件作 品在艺术趣味上的意义是巨大的。
安 格 尔 泉
《梅杜萨之筏》是席里柯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取材于当时“梅杜萨号”远洋船触礁事件, 表现遇难船员乘木筏在海上漂流了13天终于看到救援的船只,一刹那间人们所表现出 的激情和求生的渴望
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

当感性遇到理性——浅谈服装中的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的藤蔓关系服装10-2 许梦鸽 201009011034 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是贯穿整个艺术发展历史上两种主要的艺术风格,两种风格相互对立,斗争,又相互补充渗透。
在艺术发展中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在服装史上,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同样有着重要的地位。
起源于古希腊罗马文化的古典主义,被看做是理性和严谨的化身。
从曾经的基同和托噶到帝政时期的单层或双轻薄高腰裙,无不体现着反装饰、简洁的理念。
悬垂式设计,追求形体自然的美好是古典主义的特点。
而浪漫主义则更感性。
天马行空的想象,天花乱坠的装饰。
只要想得到,浪漫主义者们都能把它表现出来。
紧身胸衣和夸张的羊腿袖、裙撑就是其典型的代表。
与古典主义的整洁严肃相比,浪漫主义更是自由花哨。
人们通过夸张的装饰和变形,来追求丰胸翘臀的效果。
这个时期的男性则更体现出女性的特征。
18世纪前叶的浪漫主义时期,男性服装的华丽夸张达到了历史上的顶峰。
小手帕,小折扇,细杆雨伞,以及小礼帽风靡一时,记录着这个夸张到可笑的时期。
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一个反装饰,一个极度的追求装饰。
两种反方向的风格交替进行。
当一种风格发展到极致,就会朝着反方向发展。
也许这也是两种不同的风格能共同存活那么久的原因吧。
印象中的我们总是把古典主义当成老人级别,而浪漫主义则是年轻一代的代表。
对于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关系,已经很难用一种词语来说明了。
如果把它们比喻成敌人,它们相互对立、斗争,在艺术发展历史前期,二者难以共存。
有古典主义者甚至以提到巴洛克(浪漫主义的一种风格)一词为耻。
浪漫主义者也不屑于古典主义的古板教条。
因此发生了一起起的文化革命,作为创作方法,古典主义理性的将现实按某种形式分解,由此产生了结构主义。
他们认为任何一种艺术形式都能通过某种规律达到最佳效果。
而浪漫主义在反映客观现实上侧重从主观内心世界出发,因此解构主义应运而生,结构主义者们通过自己不合常理的设计向结构主义宣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典主義』與『浪漫主義』的關係古典主義理想與浪漫主義理想自有歷史文化以來便相互輪替甚至依附共生,因為它們實際代表了人性中最基本的兩種渴求----其一是對穩當中道的需求;其二是對擺脫束縛與拘束的渴望。
歷史學者們甚至觀察到自古至今藝術風格始終擺盪在古典主義與浪漫主義這兩個極端的核心理念之間。
德國十九世紀無神論哲學家尼采(Friedrich Willhelm Nietzsche, 1844-1900)在其大作《Die frohliche Wissenschaft》(歡悅的智慧)裡甚至把這兩種極端的對比理念以希臘神話中的太陽神阿波羅(Apollo)與酒神戴奧尼索斯(Dionysus)來分別象徵古典主義與浪漫主義。
古典主義的美學精神與審美規律共有以下十種:比例、反覆、平衡、對稱、對比、統一、調和、次序、單純(簡約)、變化,目的是希望追尋一種諧和與寧靜,一種超越凡間的「理想美」。
浪漫主義的特質包括八大面向:一、突顯本性、主觀性、獨特性;二、強調個人內心的情感與感受包括無病呻吟的柔弱情懷;三、刻劃「無止境」與「無可限量」的潛能開發過程;四、標榜二元性論或雙重性格論的衝突與調和之過程;五、對於仙境奇幻故事的強烈濃厚興趣;六、對於超自然一切神聖詭異甚至恐怖現象的迷戀;七、嚮往中古世紀有關英雄事蹟的愛情故事;以及八、力求從傳統中一切形式的束縛與限制中獲得解放的自主性。
在字義上,「Romantic」(浪漫的)的原義與「Romance」(羅曼斯)二個術語最初就是出現於中古世紀以法文為主的方言敘事詩作品。
Romantic一字來自法文的Romanz,意指用俗語寫的故事,其內容以虛構冒險的騎士故事為主,因此也含有「夢幻的」、「冒險的」、「奇異的」等隱喻在內,因此與十九世紀強烈嚮往的突破現狀與形式的想法相當吻合。
古典主義的發展可從美學、藝術和文學三方面來理解:(一)在美學方面--西方古典主義美學思想起源於古希臘時期,並在期黃金古典時期的哲學家亞里斯多德著述的《詩學》一書中達到登峰造極的境界。
《詩學》一書中的許多文藝思想對後世也持續產生深遠的影響;其影響最顯著的兩個時期一次是發生於十五、十六世紀的文藝復興時期,另一次則發生在十八世紀中葉的新古典主義。
例如在中古世紀某些神學家的有關美的論文,以及十七世紀以法國為首的古典主義美學思想家,像在當時的文藝理論界享有最高權威的布瓦洛(NicolasBoileau-Despreaux, 1636-1711)及其所著述的《詩的藝術》,皆可體驗到亞里斯多德思想的重要影響力。
布瓦洛的《詩的藝術》因綜括了古典主義的美學原則和文藝理想,而被認為是古典主義文學的創作瑰寶與美學法典。
到了十八世紀,由於受到理性主義與啟蒙運動思想的影響,在文學、美學與藝術方面順理成章地擁戴古典主義(Classicism)。
在古典主義美學與文學方面出現了法國的狄德羅(Diderot, 1713-1784)與德國的萊辛(Lessing,1729-1781),並在各自的美學著作中,《狄德羅全集》和《拉奧孔—論畫與詩的界限》,對文藝理論作出重要的貢獻。
這些古典主義美學思想家對於古典主義抱持著一脈相承的共同信念,那就是要求藝術家、詩人、劇作家等文藝工作者必頇以理性為出發點去「研究自然、模仿自然」,以使「藝術形象與實體相吻合」,達成藝術的真實。
為了要使作品體現「真實、自然」,一定要以理性主義作為創作的判斷準則,使作品中的一切,包括形式與內容,都要表現得合情合理,不能與真實性相違背,如此便能實踐真實與真理。
而真理是什麼?狄德羅認為真理就是當「我們的判斷符合事物的實際」。
因此「理性」、「自然」、「真實」在古典主義文藝思想家的心中是判斷藝術作品的三個核心標準。
不但如此,古典主義文藝思想家所認定的藝術真實是帶有更理想、更具普遍性的真實。
從布瓦洛的《詩的藝術》到狄德羅的《狄德羅全集》,皆可發現他們所謂的「自然」、「真實」依舊師承亞里斯多德有關藝術是現實的模仿的理論傳統。
同時,他們也依循亞里斯多德所強調的「典型論」,主張體現「自然」的普遍性、規律性、以及人性中最普遍的特點。
這是因為古典主義文藝思想家認為一個好的文藝作品要能呈現出人性中最普遍的特質,才能人們之中發生最普遍的影響。
並且,這種能夠經得起各層次的人們在長時間裡的考驗,能持續普遍地發生長遠的影響力,這種作品才算得上是上乘或古典的作品。
而這種觀念就是導致「典型論」成為古典主義文藝思想家對藝術的真實作理想化與普遍性化的主要原因,使得古典主義的作品皆帶有理想性與普遍性的特質。
每一件古典主義的作品皆是某種理想的範本或典型的形象。
(二)在藝術方面--在藝術方面,十八世紀中葉以後發生在法國的「新古典主義」繪畫藝術運動再度將古典主義復興運動推展到一個顛峰。
這次的復興運動主要得力於古龐貝城於1748年正式出土的激勵,藝術界因而再度掀起復興古希臘羅馬文藝風采與創作理念的思潮,成為十八世紀中葉以後最重要的風格思潮。
古希臘文藝文化第一次的復興是發生在十五與十六世紀文藝復興時期的義大利。
「新古典主義」繪畫的基礎審美理論是由德國美術史家溫克爾曼所建立。
他的藝術觀點呼應了古希臘藝術家們的創作理念。
他認為藝術家的角色在於創作出一種能夠超越時空的侷限性與人類各種族的殊異性,並且是宇宙萬物所共通共有的、普遍而絕對的「理想美」。
在過去的歷史中,只有希臘的古代藝術是以最完美的形式實現這種理美,因此他主張藝術家們必頇以希臘藝術為藍本。
因此產生了一種嚴謹的「新古典主義」樣式。
該樣式與十八世紀前半期具有華麗裝飾性的洛可可繪畫風格與十八世紀中葉所喜愛的傳奇式感傷性形成強烈對比。
溫克爾曼指出希臘藝術的特質是「高貴的單純與靜穆的偉大」。
這種特質順理成章的成為新古典主義的規範。
它所追求的並非是易於飄逝的、瞬間的、現實的華麗性,而是具有永恆世界的普遍特質。
〈三〉在文學方面--啟蒙運動時期是散文體裁形式風行的時期,因為這個時期最優秀的文學形式是「散文」(prose)。
而且散文的評判標準同時也成為其他相關藝術的同等標準,這些標準包括「清晰」(Clarity)、「生動活潑」(animation)、「好品味」(good taste)、「優雅」(elegance)等等。
因此可知,十八世紀在繪畫方面的新古典主義以其理想的形式來呈現古典主義強調的「理想美」與文學方面的古典主義以其散文形式來強調結構引導內容的「形式美」皆對音樂方面古典主義所著重的「曲式」(Musical Forms)的興起與發展產生相當程度的影響。
影響古典樂派興起的背景、主要曲式、與風格特徵綜觀以上,『古典樂派』興起的四大文藝背景是:A.受到十八世紀啟蒙運動與理性主義古典美學思想的影響,B.受到盛行於十八世紀中葉以後以法國為中心的「新古典主義」藝術思潮的影響。
C.受到古典主義文學創作形式與精神的影響。
D.對洛可可藝術風格的反動。
於是受到上述四方面文藝思潮的影響,十八世紀中期以後在音樂藝術方面便首度在歷史上出現了以古典主義為創作原則的『古典樂派』,『古典樂派』最重要的美學原則就是「形式美」(The Beauty of Form),這些音樂的代表形式包括「奏鳴曲式」、「輪旋曲式」、以及「主題變奏曲式」。
另外,早期十八世紀的美學研究就曾指出音樂應與文學及其他相關藝術一樣,需以模仿「自然」為主,能透過聲音來描寫或表達真實的情感,讓聆賞者由衷產生一種共鳴的愉悅。
根據盧梭(Jean-Jacques Rousseau, 1712-1778)的想法,他認為音樂應該是以人說話的聲音(the sounds of speech)為主要的模仿對象,特別是那些能夠將人性靈魂深處感情表達出來的聲音,而不是自然界本身的具體聲音。
因此,音樂應以一種充滿原始自然風格的,並像是語言的歌曲( a primitive speech-song)為主要模仿對象,這種歌曲具有類似人類自然的語言之本質。
直到十八世紀末音樂理論學者才逐漸開始認為音樂可以直接透過聲音之美(the beauty of sounds)來喚起許多情感。
同時他們也逐漸意識到音樂可在自身的本質特性內作發展,無需倚賴任何原型(model)。
因此,古典樂派的音樂被要求能夠符合聽眾的理解力為主要基礎,而不是強迫聽眾去很費力地了解音樂的錯綜複雜結構,一如巴洛克時期的音樂一般。
相反的,此時期的創作風格一定要能夠藉由愉悅的聲音和合理的結構來滿足聽覺上的享受,但絕不可藉由極端的對位作曲技巧所產生的錯綜複雜來困惑聽眾,也不可經常使用過度刻意的雕鏤來驚訝聽眾。
音樂作為一種取悅聽覺的藝術,一定要透過一連串的優雅動聽的聲音來組成。
當時極力推廣這些前衛的音樂觀念的人物首推盧梭。
盧梭把音樂界定為「一種旋律的創造搭配適當的和聲伴奏的藝術」(the art of inventing tunes and accompanying them with suitable harmonies)。
」盧梭同時認為將兩個旋律同時唱出無異於讓兩個演講者同時演講以求讓演講聽起來更有力一般不可思議。
當然,在當時,並不是所有的學者皆像盧梭一般對音樂具有這些前瞻性的看法。
因此,十八世紀中期以後,在這些古典主義美學思想的引導下,古典主義音樂風格順理成章的逐步呈現古典主義影響下的面貌,包括以下四大特徵:(一)古典主義風格的音樂語言必頇是具普遍性(universal),而不會受到地域、疆土或個人個風格限制;(二) 該音樂風格也必頇在一定的規範與條件內表現出高貴悅人與表現力豐富的特質,亦即,音樂的情感內涵必頇有條件的被限制在形式的架構內作發展,音樂的內容與形式必頇獲得一定程度的統整(unity);(三) 它同時也必頇脫離不必要的複雜創作技術,使音樂呈現「自然」的感覺;(四) 該音樂風格必頇能夠及時取悅一般普羅大眾的聽覺感知力。
以上這四大音樂特徵皆可在古典時期音樂大師們的作品中發現。
浪漫主義的興起浪漫主義的興起可由當時萌生的文學理論與哲學思想,嗅到啟發的味道。
這兩個文學理論與哲學思想同時促成稍後浪漫主義音樂風格與浪漫主義繪畫的誕生。
(一)文學創作思維的轉向古典主義音樂美學的訴求是音樂的內涵與形式必頇獲得一定程度的統整,然而其另一項訴求----音樂必頇呈現「自然」的感覺----卻成為稍後即將如火如荼展開的浪漫主義的火種。
而其間扮演把古典主義逐漸推向浪漫主義的首要人物也是盧梭。
在當時許多紛雜的意念中出現的一個很顯著的思維傾向就是逐漸重視「原始未開化的」(primitive)的概念。
在十八世紀中葉以後這樣的「原始主義」主要以兩種方式呈現:一、某些作者偏好凡是不規則、未開化或野性不受抑制的主題,例如像是十八世紀的英國花園或是莎士比亞的戲劇。
二、其他作者則視「淳樸」、「天真」、「渾然天成的自發性」為文學與藝術作品裡的主要屬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