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

合集下载

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比较

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比较

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比较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是欧洲文学艺术领域的两个重要流派,它们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中产生并影响了后世的艺术创作。

本文将比较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在艺术风格、思想观念以及社会背景等方面的差异,旨在揭示两者之间的对立和联系。

一、艺术风格比较古典主义注重形式的规范性和秩序感,追求合理、规则和对称的艺术表达。

其作品具有平衡、庄重、简洁、稳定的特点。

古典主义倾向于采用古希腊罗马文化的元素,强调理性思考和对现实生活的客观再现。

在绘画、雕塑和音乐等领域,古典主义追求优雅和完美,并使用明亮色彩与线条来强调形状和结构。

而浪漫主义则强调情感的表达和个体体验的独立性,更加注重想象力和直觉的发挥。

浪漫主义艺术家常以个人情感为核心,表达自然界、人类存在以及内心世界等方面的情感冲突和不可描述的力量。

这种风格常常体现为夸张、抒发、奇异和模糊的形式,并运用暗色调与模糊线条来传递情感或意象。

二、思想观念比较古典主义强调理性思维与客观观察,相信人类通过思考可以达到真理。

它倾向于对人性进行规范化解读,追求智慧和道德教化。

古典主义作品多从理性出发,关注历史传统、社会等当代问题,并试图通过这些题材来传播启示和价值观。

相比之下,浪漫主义注重个人情感与直觉体验。

浪漫主义崇尚个体的独特性和人类内心的深沉感受。

它试图打破传统约束,強調超脱象征和传统形式化角度的创新精神。

浪漫主义常常描绘与超脱传统规范相对立的幻想世界或非凡经历,并探索个人存在意义的深度。

三、社会背景比较古典主义诞生于17世纪欧洲启蒙运动时期,而浪漫主义则出现于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

古典主义时期社会上流行着唯理性与科学方法论,并以此为基础塑造了其追求秩序与稳定性的艺术风格。

这一时期由于工业革命与政治改革等原因,社会逐渐开始向现代大众社会转变。

而浪漫主义则出现在贵族社会统治正式瓦解之际,并受到法国大革命和工业革命等社会变革影响。

这一时期欧洲各地逐渐形成民族国家概念,知识分子对个体尊严与民族精神崛起渴望得到满足。

简述浪漫主义和古典主义的区别

简述浪漫主义和古典主义的区别

简述浪漫主义和古典主义的区别2005-12-14 20:50匿名|分类:文化/艺术|浏览3199次分享到:2005-12-22 11:04网友采纳古典主义文学和艺术以古希腊罗马的文学艺术为典范,提倡和谐,温和的审美感觉,是西方十九世纪以前主要的文学艺术思潮,而且为教会和封建统治者所利用。

从十九世纪开始,浪漫主义运动开始,浪漫主义者反对古典主义的束缚,比如雨果的《爱尔那尼》大战,司汤达的《拉辛与莎士比亚》都是浪漫主义对古典主义的宣战,他们反对古典主义的艺术原则,提倡表达自己内心本真的情感,他们喜欢描绘大自然,注重主观情感的抒发,艺术上喜欢比喻和夸张,成为西方文艺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文学思潮,而且对我国的现代文学和艺术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立体主义: 西方现代美术流派之一,1907年产生于法国。

该派要求从画家的主观意念中,打破物象的自然形态,再进行重新的组合、装配。

代表人物有毕加索、勃拉克等。

2、法国印象派对油画艺术发展的主要贡献有哪些?(1)突破了色彩运用上传统的“固有色”概念(2)树立“条件色”概念,并力图捕捉物体在特定时间内所自然呈现的那种瞬息即逝的色彩和气氛。

(3)使油画的色彩显得更加丰富灿烂。

(4)在欧洲绘画史上是一四、作品分析:(时代背景、表现内容、艺术特色、整体评价,任选一题,20分) 1、伦勃朗的《夜巡》(1)荷兰独立后,随着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带有风俗题材性质的团体肖像画应运而生。

(2)描绘了阿姆斯特丹射击手公会的形象,在白天执行一件紧急任务而即将出发前的情景。

(3)画面整体处理得富有戏剧性,人物动态各异、形象生动,明暗变化强烈。

(4)打破了“巴洛克”风格的豪华与奢侈,建成了现实主义艺术创作原则。

在艺术性或思想性上具有不可低估的价值。

次色彩上的重大革新。

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比较

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比较

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比较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是欧洲文学史上两个重要的文学流派,它们在不同的历史背景下形成并发展,各自有着独特的审美追求和文学风格。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对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进行比较,探讨它们的异同之处。

一、历史背景古典主义兴起于18世纪欧洲启蒙运动时期,这一时期强调理性、秩序和稳定,受到古希腊罗马文化的影响,强调人类理性和客观规律。

而浪漫主义则兴起于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的欧洲,这一时期正值法国大革命和工业革命的时代,人们开始对理性主义和启蒙运动的理念产生怀疑,追求个性、感性和情感的表达。

二、审美追求古典主义注重客观、理性和秩序,追求完美和规范,强调对现实世界的客观描绘和理性思考。

古典主义文学作品通常具有明确的结构和逻辑,语言简练、清晰,情节合乎逻辑,人物形象塑造符合道德规范。

而浪漫主义则更加注重个性、想象力和情感,追求超脱现实的理想境界,强调对内心世界的探索和表达。

浪漫主义文学作品常常充满幻想、神秘和情感色彩,语言华丽、富有感染力,情节跌宕起伏,人物形象多变且充满矛盾。

三、题材和风格古典主义文学作品的题材通常是历史传奇、神话传说或者古代英雄事迹,强调对传统价值和道德规范的传承和弘扬。

古典主义作品的风格严谨、庄重,语言通常较为正统和规范,追求文字的精炼和准确。

而浪漫主义文学作品的题材更加广泛,涵盖了自然、爱情、个人命运等多个方面,强调个体的独特性和情感体验。

浪漫主义作品的风格多变、富有想象力,语言丰富多彩,追求表达情感的深度和广度。

四、人物形象古典主义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通常是英雄、圣贤或者历史人物,他们往往具有高尚的品德和坚定的信念,形象稳重、庄严。

古典主义作家通过这些人物形象来传达对道德和伦理的思考和追求。

而浪漫主义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更加多样化和复杂化,他们可能是叛逆的英雄、痴情的爱人或者追求自由的冒险家,形象充满矛盾和冲突,展现出更加真实和立体的个体性。

五、文学成就古典主义在欧洲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代表作品有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莫里哀的《唐璜》等,这些作品在文学史上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文学风格的类型

文学风格的类型

文学风格的类型文学风格是指一个作品所采用的语言、表现手法、结构、形式和内容等方面的特点。

根据不同的标准和分类方法,可以将文学风格分为多种类型。

一、古典主义风格古典主义是文学史上的一种流派,其风格特点是对规范和传统的尊重、强调形式美和逻辑思维。

古典主义风格的文学作品通常具有严谨的结构、精练的语言和明确的主题。

古希腊罗马文学、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文学和中国唐宋诗歌都是古典主义的代表。

二、浪漫主义风格浪漫主义强调感性、想象和自由,对个人内心情感的表达和探索十分重视。

浪漫主义风格的作品通常富有激情与情感,语言词藻华丽、情感丰富、意象多样。

英国浪漫主义诗歌、法国浪漫主义小说以及中国唐朝以来的诗词都是浪漫主义的代表。

三、现实主义风格现实主义强调对现实社会的描写和批判,注重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表现。

现实主义风格的文学作品通常具有鲜明的社会性和现实性,语言简明扼要,注重对事物的客观表现。

法国现实主义小说、俄国十九世纪文学以及中国现代小说都是现实主义的代表。

四、自然主义风格自然主义是现实主义的一种扩展和深化,强调对自然和人类行为的科学观察和研究。

自然主义风格的文学作品通常具有对社会现实深刻的描写和分析,语言精细准确,注重对人物的心理描写。

法国自然主义小说、俄国十九世纪文学以及现代中国小说都是自然主义的代表。

五、现代主义风格现代主义是二十世纪文学的一种重要流派,它逐渐摆脱了传统的束缚,强调个性和自由,追求审美创新和形式的多样性。

现代主义风格的文学作品通常具有独特的语言风格和叙事结构,常常包含象征主义和意识流等技巧。

欧美现代主义文学、日本战后文学以及中国现代文学都是现代主义的代表。

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的历史比较

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的历史比较

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的历史比较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是欧洲艺术史上两个重要的文化潮流,时间跨度大约为18世纪后期到19世纪中叶。

它们代表着两种不同的审美理念,传递了两种不同的社会价值观。

本文将探讨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在艺术和文化上的差异以及历史意义。

古典主义的核心是追求理性和秩序,它源自希腊和罗马古典文化以及文艺复兴时期对这些文化的重新发现和赞扬。

古典主义的艺术风格注重对人体比例、对称和形式的几何规律的追求。

古典主义艺术形象常常是英勇、冷静、稳重和典雅的,强调人类的英雄主义和理性思考能力。

古典主义追求的是人类传统与智慧,而不是革新和创造,它反对个性和民主,主张统治者和领袖的权威和崇高性。

浪漫主义则是一个对古典主义的反动。

它强调情感和想象力,崇拜自然、个性和独立。

浪漫主义艺术家反对古典主义对形式和规则的过分追求,主张自由和激情的表现。

浪漫主义的艺术形象常常是感性、神秘、夸张和狂热的,它强调人的直觉和才华,推崇创造力和自由思想。

浪漫主义革新了艺术和文化领域,它表达了人们对传统的不满和渴望,反映了社会的变革和政治进步。

最显著的古典主义艺术代表是雅克-路易·大卫(Jacques-Louis David),他代表了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时期的社会价值观。

大卫关注人类的英雄主义和理性思考,他的作品充满了真理、秩序和力量的象征,早期作品像《斯库塔利尼之誓愿》和《奥拉西奥的杀害》表现了希腊和罗马的历史英雄主义;他的拿破仑时期作品如《拿破仑过阿尔卑斯山》和《拿破仑加冕》则体现了拿破仑的权力和崇高性。

大卫在艺术上的追求被视为是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时期的象征,它体现了人类的理性思考与行动的力量以及统治者的权威和内涵。

浪漫主义艺术代表是卢梭(Eugene Delacroix)和弗朗西斯柯·戈雅(Francisco Goya),他们的作品既关注人类的个性和情感,也关注了当时欧洲各国的政治和社会问题。

卢梭的作品《自由引导人民》和《阿尔及利亚女人》表达了他们对法国殖民主义和自由铸就的热情;戈雅的《第三十五条论坛法令》和《战争与和平》则体现了他对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战争的反感和不满。

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比较

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比较

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比较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是两种不同的文化思潮和艺术风格,分别出现在18世纪和19世纪。

古典主义强调理性、秩序和对古希腊罗马文化的追求,而浪漫主义则强调情感、个人主义和对自然的热爱。

本文将比较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在艺术、文学和思想方面的不同之处。

一、艺术风格古典主义的艺术风格追求对称、平衡和秩序。

它受到古希腊罗马艺术的影响,注重理性和客观性。

古典主义的艺术作品通常具有明确的线条和几何形状,色彩较为稳定和克制。

代表性的古典主义艺术家包括达·芬奇、拉斐尔和米开朗基罗。

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强调个人情感和想象力。

它追求独特和个性化的表达方式,注重表达内心的感受和情感。

浪漫主义的艺术作品通常具有丰富的色彩和动态的线条,形式多样且富有表现力。

代表性的浪漫主义艺术家包括德拉克洛瓦、戈雅和特纳。

二、文学作品古典主义文学作品通常以古希腊罗马神话和历史为题材,追求规范和完美的表达。

古典主义文学作品的语言通常较为庄重和正式,注重修辞和格律。

代表性的古典主义作家包括莎士比亚、蒙田和莫里哀。

浪漫主义文学作品强调个人情感和想象力的表达。

浪漫主义文学作品的题材广泛,包括对自然、爱情、英雄主义和超自然现象的描写。

浪漫主义文学作品的语言通常较为自由和感性,注重表达个人的情感和体验。

代表性的浪漫主义作家包括拜伦、雪莱和歌德。

三、思想观念古典主义强调理性和秩序,追求对世界的客观认识和控制。

古典主义思想家认为人类通过理性思考和道德规范可以达到完美和幸福。

代表性的古典主义思想家包括笛卡尔、洛克和康德。

浪漫主义强调个人情感和自由,追求对内心世界的探索和表达。

浪漫主义思想家认为人类的情感和想象力是最重要的,个体的独特性和自由是应该被尊重和追求的。

代表性的浪漫主义思想家包括卢梭、黑格尔和尼采。

综上所述,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在艺术、文学和思想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

古典主义追求理性和秩序,注重对称和平衡;而浪漫主义强调情感和个人主义,追求个性化和自由。

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的区别与联系交响乐作文

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的区别与联系交响乐作文

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的区别与联系交响乐作文嗨,伙计们!今天我们要聊聊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区别与联系,特别是在交响乐这个领域里。

你们知道吗,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可是音乐史上两大重要的流派,它们就像是一对双胞胎,虽然有很多相似之处,但也有很多不同的地方。

让我们来看看古典主义。

古典主义的音乐家们非常注重形式和结构,他们的作品往往是严谨的、对称的,就像一个完美的方盒子。

这种风格在贝多芬的交响曲中尤为明显,比如他的第五交响曲,那个著名的“命运”主题就是典型的古典主义风格。

而浪漫主义则更加注重情感表达,他们的作品往往富有想象力和创造力,像是一幅美丽的画卷。

在肖邦的钢琴曲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这种浪漫主义的气息,那些优美的旋律就像是在诉说着一个个美丽的故事。

那么,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在交响乐中的联系又是什么呢?其实,这两大流派在很大程度上是相辅相成的。

很多古典主义的音乐家也会创作浪漫主义的作品,反之亦然。

比如柴可夫斯基,他的交响曲既有古典主义的严谨结构,又有浪漫主义的情感表达。

这种融合使得他的作品成为了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完美结合。

现在,让我来给你们讲个有趣的故事。

有一次,贝多芬和他的朋友巴赫一起去听一场音乐会。

演出结束后,巴赫对贝多芬说:“你的交响曲真是太棒了!但是我觉得你可以在这首曲子里加入一些浪漫主义的元素,这样会更有趣。

”贝多芬听了之后,笑了笑说:“那我就试试看吧。

”于是,他就在自己的交响曲中加入了一些浪漫主义的元素,结果呢?大家都说这首曲子变得更加动人了!这就是因为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的结合,使得音乐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在交响乐中有着密切的联系。

它们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影响,共同为我们带来了无数美妙的音乐作品。

所以,下次当你听到一首交响乐时,不妨想想它是属于古典主义还是浪漫主义的风格,相信你会从中找到很多乐趣的!。

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比较

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比较

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比较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是欧洲文学史上两个重要的文学流派,它们分别代表了不同的文学风格和思想倾向。

古典主义强调理性、秩序和规范,追求对称、平衡和完美;而浪漫主义则强调感性、个性和自由,追求情感、想象和个性表达。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对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进行比较,探讨它们的异同之处。

首先,在文学题材和风格上,古典主义偏向于史诗、悲剧等高尚的文学形式,注重叙事的庄重和严肃,追求规范和传统;而浪漫主义则更倾向于民间传说、抒情诗等富有个性和情感的文学形式,注重情感的真挚和个性的表达,追求想象和创新。

古典主义作品如荷马的史诗《伊利亚特》、莎士比亚的悲剧《哈姆雷特》等,展现了古典主义对理性和秩序的追求;而浪漫主义作品如拜伦的《唐璜》、雪莱的《西风颂》等,则展现了浪漫主义对感性和个性的追求。

其次,在人物塑造和情节安排上,古典主义更注重人物的典型性和情节的合理性,人物形象往往具有明确的特征和固定的角色,情节发展符合逻辑和规律;而浪漫主义更注重人物的个性化和情节的跳跃性,人物形象常常具有复杂的内心世界和矛盾的性格,情节发展充满想象和变化。

古典主义作品中的人物如奥德修斯、安提戈尼等,展现了古典主义对英雄和悲剧人物的塑造;而浪漫主义作品中的人物如猎人、诗人等,展现了浪漫主义对个性和自由的追求。

再者,在价值观念和审美取向上,古典主义更强调道德规范和社会秩序,认为文学应该具有教化和启迪的功能,追求真、善、美的统一;而浪漫主义更强调个人情感和审美体验,认为文学应该具有情感共鸣和审美享受的功能,追求个性化和多样化的审美标准。

古典主义作品中的价值观念如忠诚、正义等,体现了古典主义对传统道德的尊重;而浪漫主义作品中的审美取向如超验主义、唯美主义等,体现了浪漫主义对个性和想象的推崇。

总的来说,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在文学风格、题材取向、人物塑造、情节安排、价值观念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

古典主义追求理性、秩序和规范,强调传统和规范;而浪漫主义追求感性、个性和自由,强调情感和想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17世纪和18世纪前半期流行于欧洲君主专制时期的一种文艺思潮或文艺流派。

它的代表人物在创作实践和文艺理论上,把古希腊罗马时代的文艺视为必须仿效的崇高典范,从中吸取题材、情节、形象和创作经验,并赋予它们新的历史内容。

古典主义一词由此而得名。

法国是欧洲古典主义文艺的中心。

从17世纪初起,法国诗人马莱伯等为反对一切方言与俚语,确立法国古典主义文学语言的规范做了大量工作。

诗人梅莱在悲剧《索福尼斯贝》中,最早实现了意大利学者提出的三一律原则,即一个情节线索、一天时间和一个地点。

这是古典主义剧作家创作的基本准则。

法国文艺理论家N.布瓦洛的《诗艺》是一部具有古典主义文艺宣言性质的重要论著,概括和总结了几十年法国古典主义创作的实践,要求文艺“模仿自然”(包括人性的自然),“研究宫廷”,“认识城市”;把体裁(史诗、悲剧、喜剧等)分为界限分明的不同的等级,并对每种体裁进行严格规范;依据笛卡尔的理性主义提出理性至上的美学原则。

古典主义在法国文学中的代表者有高乃依、拉辛、布瓦洛、莫里哀、拉封丹等;绘画的代表者有普桑、勒布朗、大卫等;建筑中的代表者有芒萨尔、勒诺特尔等。

他们在政治上拥护王权,作品具有鲜明的政治倾向性;主张民族统一,反对民族分裂;宣扬个人利益服从国家整体利益;塑造了为崇高社会理想而服务的人物典型;他们的创作基本上为宫廷服务,对民间文学采取轻视态度。

古典主义由于过分强调理性主义、普遍性和情节的集中、单一,往往忽视个性,突出类型,不少作品具有公式化、概念化的倾向。

在欧洲18世纪,古典主义思潮几乎遍及全欧。

当时的所谓艺术正统是崇尚古典复兴的艺术,以古希腊罗马时期的美术风格为典范,要求进行艺术加工,从而符合一定的规范。

直接导致了后来学院派的产生,它的模式化成为一个弊端。

达维特是古典主义的第一个代表。

雅克·路易斯·达维特(Jacques Louis David,1748-1825)1748年达维特出身于巴黎一个中产阶级家庭,他最初的绘画老师是他的亲戚,著名的罗可可画家布歇。

少年时代的达维特是沉默寡言和喜欢思考的,他不喜欢和同龄的孩子玩,使人感到他少年老成。

达维特的文化水平非常有限,他的感受力也很一般。

但正是由于这种缘故,他能够对别人开诚相见。

同时,达维特坚忍不拔地追求着自我完善,这使他成功地获得了熟练的技艺。

可是,尽管他有巨大的毅力以及接近人民,由于缺乏真正的文化,他不论在生活中或是艺术上,都未能走自己独立的道路。

他以盲目的热情献身于他所接触到的思想。

当达维特从皇家美术院毕业获罗马大奖后,他便赴意大利游学,深受意大利文艺复兴(古典主义)美术影响。

比柯尔夫人当达维特从意大利游学回到巴黎后,他认真地研究了布歇(Boucher)、格瑞兹(Greuze)、维安(Vien)、孟格斯、卡拉瓦乔(Caravaggio)、普桑(Poussin)等人的绘画风格以及古代雕刻。

达维特于1784年画了“比柯尔夫人”的肖像。

靠这个妇人的服装和相貌,使这幅肖像画没有一点古典主义的气息。

达维特得自对古典形式的研究,仅仅是强有力的结构,这种结构一方面强调了模特儿的生命力,另一方面则强调了她的粗俗;画家用了一种葡萄酒似的红色,把这种粗俗的气味渲染到淋漓尽致的程度。

这幅肖像画只是证明了一个工匠而不是一个艺术家的精湛的功夫。

萨平妇人1794年7月27日拿破仑发动政变,推翻了雅各宾党专政,参加雅各宾党的画家达维特也因被罗列了17条罪状而被捕入狱,险遭杀身之祸。

出狱以后,停止了所有政治活动,平时只在画室里教学。

这时的达维特情绪很消沉,遂将更多的精力用于以裸体为基础的绘画作业上。

这一幅“萨平妇人”的画稿,在他的画室里已闲置了整个大革命时期,此时他拿出来重新加工。

这幅作品追求的是历史事件的逼真感。

在这一类题材上他始终保持一种观点:艺术之道在于模仿地道的古代生活,并考古式地真实再现当时的情景。

他说:“我的意图是要以一丝不苟的准确性去描绘古代风尚,要让那些希腊人、罗马人看了我的画后,不会感到我的画同他们的风俗习惯有格格不入之处”。

这幅作品不仅表现了画家的艺术理想,还反映了画家此时内心升腾出的一种希望和解想法。

重新创作这幅作品的热情,来源于画家试图以人体描写来填补心灵的空虚,更主要的是这个题材正好符合他抒发某种妥协、容忍与和平的哀吟心声。

“萨平妇人”的题材源自罗马神话传说:罗马人在邀请邻帮萨平人参加自己的宴会同时,悄悄地打入萨平城,抢去了那里许多年轻美貌的妇女。

萨平人是居住在阿比奈斯山脉中央的一支古意大利民族。

而罗马帝国的缔造者、一位部落领袖罗穆吕斯早就觊觎萨平女人。

在萨平城正在欢庆的节日里,他们冲进城去,掠夺萨平妇女和她们的财产。

从此,双方展开了长期的战斗。

这种连绵不断的战争引起萨平妇女的恐惧,为了不使自己的亲人继续牺牲,萨平妇女抱着幼儿奔到战场上来阻止这场厮杀。

画上站在中央用双手挡开鏖战激烈的敌对双方的萨平女人名叫爱尔茜里。

她奋不顾身走到前面,孩子已从她的怀里掉落在地,左右几个妇女抢步上来搂住幼儿;前景上右侧一个正欲投枪的武士即是罗马王罗穆吕斯,他背朝观者,与对方另一持盾拿剑、胸朝观众的萨平王都斯,构成势均力敌的一对。

画上所有人物都以裸体或半裸体展现,这是古典主义绘画的特点。

为了显示绘画造型布局,画上不论远景,还是近景,不论人物还是兵器,都服从黄金分割的视觉法则。

如右侧的战马与左侧高举婴儿的妇女形象相对称;爱尔茜里的白色衣服与后面稍右的红色衣服相协调。

前景上两个对峙的武士的相对站势……双方的厮杀尽管气氛强烈,但主要人物的构图,包括两个部落王的正反面盾牌,高举着的婴儿的竖形与横向标枪的水平形,都是在这种法则下的稳定构图。

这幅画暴露了古典主义绘画形式美的程式化,理性的构思冲淡了艺术美的真实激性。

达维特在失望与消沉的情绪下,借画这幅画来消磨时光,因而难免有“借酒浇愁”之感。

《拿破仑为维瑟芬皇后加冕图》拿破仑把达维特的兴趣从古代的题材转移开来,为的是要迫使达维特画他。

“拿破仑为维瑟芬皇后加冕图”(作于1805-1807年间。

身穿紫红丝绒与华丽锦绣披风的拿破仑,已经戴上了皇冠,他的双手正捧着小皇冠,准备往跪在他面前的皇后约瑟芬的头上戴去。

约瑟芬身后的紫红丝绒大披风由两个贵族妇女提着。

在拿破仑的背后坐着那位穿镶红边白色法衣的臃肿的教皇,他双手搁在胸前,低头默认这一情景。

整个气势十分庄严,人物多达百人,每个人物形象以精确的肖像来描绘,这里有宫廷权贵、大臣、将军、官员、贵妇、红衣主教与各国使节。

构图之宏大,场面之壮观,为画家以前的任何作品所没有的。

它充分发挥了画家的素描造型与色彩写生的卓越才能:出场人物个个肖像,色彩服从整体构思,金光闪烁,富丽堂皇,表现了人物衣着与殿内环境的强烈质感。

但在这幅画中获得改变的仅仅是题材,而达维特的风格则并未发生改变。

“法朗梭亚·南特伯爵”的肖像是另一件出色的作品。

达维特十分注意面部的勾画,表情细腻、姿态优雅、服装华贵、精力饱满和神态尊严,因此这幅作品生动地表达出了这个人物的庄重与自负。

总的来说,过维特对艺术的趣味发展的个人贡献就是严谨的处理、准确而自信的线描技法、否定艺术的独立性和有意识地把艺术变为一种政治和社会的武器。

《荷加斯兄弟宣誓》“荷拉斯兄弟之誓”也是在1784年画的;这幅画是达维特第一次实际的凯旋,毫无疑问,也是革命的预兆之一。

士兵宣誓场面的平淡无奇,父亲姿态的装腔作势,女人们矫揉造作的疲惫模样,都妨碍了人们看出这一作品的艺术上的长处。

可是与此同时,谁都不能忘记,在这幅作品中,造型语言第一次倾吐得如此质朴,充满了罗马式的庄严,并且才气洋溢地突出着战士的强有力和妇女的孱弱之间的对比。

这幅画所具备的图解性,很容易地说明了它之所以获得成功。

至于这幅画的形体和色彩,则可以说它们是一样粗糙、抽象、没有感情、没有个性的,但有一个差别,那便是这幅画的不伦不类的形体显示了达维特对古典形体的精通,而不伦不类的色彩却只是达维特完全忽视色彩关系的结果。

从我们上面提到的两幅作品来看,达维特在1784年就已经在技艺方面达到充分成熟。

他的风格的演变一直延续到他去世时为止,可是其基础却始终未变。

《勒卡米埃夫人》为了认识达维特的本质,我们不能在他的古典和现代的作品中去寻找,也不能在他的现实主义或者浪漫主义的肖像画中去寻找,我们必须到在他心情振奋的时刻,为了乐趣而画的,不过于追求细节,也不讲究工整的那些肖像画中去寻找。

“勒卡米埃夫人”就是这样一幅画,达维特为这个少妇的优雅和魅力所吸引。

尽管有古典主义的装饰陈设,但他却没有使这个少妇失掉她本有的个性和魅力。

灰色的背景和灰褐色的地板,同黄色和天蓝色调子的卧椅以及白色的古典服装配合得很好。

轮廓的稍欠工整使得它们既能够烘托出形,而又不受生硬的线条的约束。

这件技艺无比精湛的作品,有一种具有艺术价值的特殊丰采。

《马拉之死》被艺术评论界认为是过维特的一件杰作。

这幅作品描绘的是达维特的朋友马拉在浴缸里被杀害后的惨景:浸泡在浴缸里的马拉露出上身,歪斜着头,脸上流露出一种悔恨和痛苦的表情,鲜血正从他胸口流淌出来,染红了雪白的浴巾;他右臂无力地垂在浴缸外,手中还拿着那张凶手递给他的请求补助的申请书,上面清晰地写着:“1793年7月13日,马丽·安娜·夏洛蒂·科尔兑,致公民马拉:我是十分地不幸,为了指望得到您的慈善,这就足够了。

”光线投射在马拉苍白的脸部和身躯上,犹如一尊石雕像,富有纪念碑性。

在浴缸边的地上,遗留着一把凶手用来刺杀马拉的匕首。

达维持在这幅画中表现的不仅仅是一个凶杀场面,他通过描绘马拉虽死在浴缸里,但手仍持着科尔兑的补助申请书和鹅毛笔这一情节,充满感情地表现了马拉带病工作,甘为穷苦人民操劳的高尚品质,同时也尖锐地揭露了敌人以卑鄙的方法来接近马拉,从而达到杀害马拉的可耻罪行。

达维特还特意在浴缸边放置了一个木箱,上面置有一瓶墨水、一支鹅毛笔、几张纸币和便条,那便条上的字迹依稀可辨:“请把这五个法郎的纸币给一位五个孩子的母亲,她的丈夫为祖国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可见画家亦注重这些次要部位上的细节表现,从而将马拉在人民心目中的形象更立体地展现出来。

达维特还在木箱的下部题上了一行字:“献给马拉——达维特”,真诚地表达了达维持对马拉的崇敬之情。

达维特说:“在马拉被刺前几天,我被派去访问他。

我见到的他在浴缸中的情景使我惊讶。

浴缸旁边有一只木箱,上面放着墨水瓶和纸,在浴缸外的手却在书写关于人民福利的计划。

……我认为,把马拉为人民而操劳的生活情景展示给人民是有益的。

”确实,达维特把他的亲身观察和体验在画中浓缩地表现出来了,把他的感情和对革命的正义感也淋漓尽致地流露出来。

他从希腊和罗马雕刻中学会了怎样塑造躯体的肌肉和筋腱,怎样赋予躯体外形高贵的美,用笔结实有力、完全不受各种偏见的拘束,他也从古典艺术中学会了舍弃所有无助于主要效果的枝节细部,学会了力求单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