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型城镇化之路(顾朝林著)思维导图
《读懂未来中国经济 十四五 到2035》读书笔记思维导图

第八章 如何提高潜 在增长率
第九章 如何实现潜 在增长率
第十章 善用均衡与 不均衡的辩证法
第十一章 用好用足 改革这个关键一招
第四部分 创新经济政策和社会 政策
第十二章 决策的人 民中心和发展导向
第十四章 培育和扩 大中等收入群体
第十三章 以社会政 策支撑生产率提高
第十五章 积极应对 人口老龄化
第一部分 “十四五”规划和 2035年远景...
第一章 迈进新发展 阶段
第二章 确立新发展 目标
第三章 贯彻新发展 理念
第四章 构建新发展 格局
第二部分 变化的国际国内发展 环境
第六章 人口转折 点与发展阶段变化
第五章 世界经济: 长期停滞和全球化
逆流
第七章 不进则退: 发展的关键与关口
第三部分 应对增长挑战,抓住 发展机遇
谢谢观看
最新版读书笔记,下载可以直接修改
《读懂未来中国经济 十 四五 到2035》
思维导图PPT模板
本书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政策
就业
中国
生产率
劳动力
劳动
转折点
经济
增长
人口 世界
失业
发展
阶段
劳动者Leabharlann 条件劳增长率
因素
目录
01 第一部分 “十四五” 规划和2035年远景...
03 第三部分 应对增长挑 战,抓住发展机遇
02
第二部分 变化的国际 国内发展环境
04
第四部分 创新经济政 策和社会政策
当前中国进入新发展阶段,发展仍然是解决中国问题的基础和关键,是实现14亿人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的必要 物质基础。按照既有的变化趋势,几乎没有人可以否认中国将在2030年前后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 在世界经济发展长期停滞的新常态下,中国的传统发展模式已不足以提供足够的增长动能。中国的人口转变和经 济发展也呈现出阶段性变化的新特点,给经济增长带来诸多风险与挑战。因此,理解新发展格局,认清经济发展 的关键问题,找到经济增长点才能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抓住发展机遇,助力实现新发展目标。知名经济 学家蔡昉将经济理论、国际经验与中国现实结合在一起,从改革、创新、投资和区域发展等多个维度,立足当下 国情,解析经济增长的热点、难点,提出新发展阶段增长问题的解决思路。读懂中国经济,了解中国的经济发展 现状和未来,对企业和个人的未来的发展非常重要,即便你决定不了这些条件,也要知道它们是什么。这或许就 是你“赢”的机会。
新型城镇化的发展

一、新型城镇化的内涵
世界城镇化进程的一般趋势(诺瑟姆曲线)
一、新型城镇化的内涵
3、中国城镇化发展历程
2000-2012年 城镇化率:36.2% 增至52.6%,年均提高1.4% 城镇人口: 4.6亿 增至 7.1亿,年均增长近2080万人
一、新型城镇化的内涵
4、传统城镇化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新型城镇化的角度 城镇为满足人口需求,在经济、社会、环境等功能形 态上要进行何种功能设计
一、新型城镇化的内涵
2、世界城镇化的起源与趋势
一、新型城镇化的内涵
2、世界城镇化的起源与趋势
起源影响因素: 一、农业剩余产品因素。 二、水文学因素。 三、人口压力因素。 四、防卫需要的因素。 五、宗教因素。
(3)保护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延续城市历史文脉
(4)让群众生活更舒适
(5)加强建筑质量管理制度建设 (6)保留村庄原始风貌,慎砍树、不填湖、少拆房
32
三、新型城镇化的路径
5、提高城镇建设水平
33
三、新型城镇化的路径
6、加强对城镇化的管理
(1)制定实施好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
(2)各地区研究提出符合实际的城镇化发展意见
新型城镇化发展
冯奎
2014年2月12日
内容提要
一、新型城镇化的内涵
二、新型城镇化的作用 三、新型城镇化的路径 四、新型城镇化的做法 五、新型城镇化的趋势
一、新型城镇化的内涵
1、城镇化的定义
2、世界城镇化的起源与趋势 3、中国城镇化发展历程 4、传统城镇化面临的主要问题 5、新型城镇化的内涵
(2)市场的力量将会显著增强 投融资领域将会有一些重大突破 社会资本参与城镇化
新型城镇化建设路线图

新型城镇化建设路线图新型城镇化建设是以资源节约、产业集约、生态可宜居、产城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新型城镇化建设,是大中小微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
新型城镇化的核心在于不以牺牲农林牧副渔、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着眼农民,涵盖农村,实现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城乡经济社会整体发展,实现共同富裕。
新型城镇化建设是一项复杂系统工程,城镇化,就是指涉及社会方方面面、关系到大至都市,小到农户的产供销、合作、互动、自主择业、自主迁移、自然环境承载与产业量质化、城乡和谐的新型社会关系。
新型城镇化建设切入点是以“村为单位”使农民本地居民化、小微城市化、共享社会服务均等化。
新型城镇化建设工作切入点示范草案分析十八大报告提出:为确保到 2020 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总目标,必须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三农发展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总目标工作中的重中之重。
三农工作是一项复杂系统工程,它需要改革创新循序渐进逐步完善的复杂系统工程。
以“新型城镇化建设顶层设计”为基础可以做改革创新示范点,在创新示范点工程优化的基础上逐步进行推广。
目前农村现状:(1)大部分农户承包的土地利用效率过低,产出经济收入不够现代生活所需。
(2)大部分农民不掌握农业高科技知识,光、温、水、肥、气及智能阳光温室立体设施(自动化操作系统)(3)大部分农民不掌握农产品市场需求及市场流通领域。
(4)大部分农民没有能力投资高科技农业温室设施及大田机械。
(5)大部分农民不掌握农副产品深加工技术。
(6)目前从事农业生产的主要劳动力是老人、妇女及留守学生。
农业科技成果:我国目前农业机械及农业温室立体设施、综合深加工等高科技成果在世界范围内也属前位之一。
特别是“粮袋子与菜篮子”分别管理体系成果,领先于国际水平。
如能把这些农业高科技成果逐步落地农村实施,我国三农工作将进入动车时代。
农业生产创新示范点形式分析高科技设施农业生产形式:1、家庭形式:种养和居住庭院经济一体化立体设施生产模式。
“空间的生产”内涵、逻辑体系及对中国新型城镇化实践的思考

“空间的生产”内涵、逻辑体系及对中国新型城镇化实践的思考一、概述“空间的生产”概念源自人文地理学和社会理论的研究,其核心内涵强调了空间并非自然存在或既定不变的实体,而是通过人类活动、社会关系与权力结构动态建构的过程。
这一理论框架认为,空间不仅反映着经济、政治和文化等多元力量的交织与博弈,而且也是这些力量相互作用下的产物和载体。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以及科技的快速发展,空间生产的模式、形态与意义都在不断演变。
对于中国新型城镇化实践而言,深入理解和应用“空间的生产”理论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城镇化进程中涉及的土地利用变化、城市空间重构、城乡关系调整乃至区域发展格局优化等一系列问题,本质上都是空间生产过程的具体表现。
探讨“空间的生产”的逻辑体系及其与中国新型城镇化实践的内在联系,旨在揭示城镇化背后的动力机制,探寻更加科学、可持续的空间治理策略与路径,以期推动城镇化向着更高质量、更和谐的人居环境方向发展。
研究背景:中国新型城镇化的现状与挑战不平衡发展:中国城镇化发展存在明显的地域差异,东部沿海地区城镇化水平较高,而中西部地区相对滞后。
这种不平衡发展导致了资源配置的不合理,以及区域间的发展差距。
城市病:随着人口的大量涌入,城市面临着交通拥堵、环境污染、住房紧张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
土地利用效率低下:在城镇化过程中,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不高,存在大量的土地浪费现象,这不仅造成了资源的浪费,也影响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社会问题:城镇化过程中,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给城市的社会管理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同时,也出现了一些社会问题,如留守儿童、农民工权益保障等。
面对这些问题和挑战,中国提出了新型城镇化的战略,旨在通过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提高城镇化质量等手段,实现城镇化的可持续发展。
在这一背景下,研究“空间的生产”内涵、逻辑体系及其对中国新型城镇化实践的思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研究意义:探讨“空间的生产”理论在新型城镇化中的应用价值指导城市规划与设计:“空间的生产”理论强调空间的社会属性和生产性,认为空间是社会关系和经济活动的载体。
新型城镇化实践与发展((一)

交河故城--是世界上最大最 古老、保存最完好的生土建 筑城市,也是我国保存两千 多年最完整的都市遗迹,唐 西域最高军政机构安西都护 府最早就设在交河故城。
概念辨析:
城: 市: 镇: 邑: 城市: 现代城市 城镇 城镇化
2.城市的涵义 (1)从城市的起源来看,城市要比农村晚很多。 (2)从城市的地位来看,城市要比农村高得多。 (3)从城市的本质来看,城市是一个有机体。 在城市治理过程中,无论是城市规划,还是城 市建设和管理,都必须遵循城市发展的客观规 律,而不能违背其规律。
新型城镇化的本质内涵主要体现一个“新”字: 发展阶段新 治理理念新 治理体制新 治理方式新 城市建设新 产业发展新 环境治理新。
新型城镇化之城乡一体化的涵义: 首先,城乡发展规划一体化。 其次,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 再次,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 复次,城乡劳动就业一体化。 最后,城乡社会治理一体化。
(五)城市建设新 1.创新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1)规划引领。 (2)民生优先。 (3)安全为重。 (4)机制创新。
2. 科学规划城市新区开发 (1)规划先行,人本导向。 (2)产业结构,科学合理。 (3)文化传承,创新发展。 3.积极稳妥推进旧区改造
(六)产业发展新 1.城市产业规模必须保持适度 2.城市产业结构必须科学合理 3.城市产业发展必须因地制宜 (七)环境治理新 1.创新城市环境治理理念 (1)生态文明理念。 (2)生态红线理念。 (3)综合治理理念。
深化土地管理制度改革的路径 :
首先,必须坚持守住底线,试点先行的改革原则。 其次,完善耕地保护制度,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再次,完善征地制度改革,维护农民合法权益。 最后,完善土地管理法规,真正做到依法治土。
第二章 乡村与城镇(核心知识梳理)高一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

第二章乡村和城镇第一节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思维导图】(一)土地利用1.聚落:人类的居住地及生活环境的总称叫聚落2.乡村:乡村是以农业经济活动为主的地区3.城镇:城镇包括城市和镇,是以非农业经济活动为主的地区4.乡村土地利用:乡村以农业用地和居住为主。
5.乡村内部结构的形成:①分布:为了方便生产,农业用地一般分布在村落的周围①形成:当乡村发展到一定规模时,就出现了满足居民社会需求的公共设施,以提供祭祀、聚会、娱乐、商业、医疗、教育等多种服务①结果:这样,村落内部土地利用出现了简单的分化(二)城镇内部空间结构1.形成:城镇里人口相对较多经济活动多样,在空间上发生集聚,土地利用空间分化,形成不同的功能区,从而形成不同的空间结构。
2.功能区的类型:不同类型的土地利用在城市里的集中,就形成了不同的功能区。
城市中最常见的功能区主要有住宅区、商业区和工业区;有些大城市还会形成行政区、文化区、旅游休闲区、生态区等。
3.不同功能区特点:城镇不同的功能区之间并无明确的界限,某一种功能区以某种土地利用方式为主,可能兼有其他类型的用地。
4.城市功能区5.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模式:6.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形成的因素:①经济因素:经济因素是影响城镇内部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主要表现为地租水平,而影响地租高低的因素主要有距离城镇中心远近和交通便捷程度两个方面。
在单一的距离城镇中心远近因素影响下,地租的模型呈现出同心圆的结构。
在交通因素的影响下,同心圆会发生变形,在市中心之外的城市公路干线与环线的交汇处形成地租次高峰。
①政策因素①文化因素①历史因素①环境因素7.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变化:①初期地域范围狭小,它的各类功能用地混杂分布,并在中心区域自然集中①工业不断发展和服务业的兴起,城镇中心用地紧张、交通拥挤、环境污染等问题日渐突出①为了降低成本、保护环境,城镇中心的工业企业纷纷向外搬迁,原有的工业用地就可能被改造为商业用地或其他用地①城镇内部空间结构随之发生变化(三)合理利用城乡空间的意义1.通过发展卫星城、合理规划工业区、保留一定规模的绿地和河湖等生态涵养空间,可以有效改善环境状况,建设宜居的生活空间2.通过合理安排居住区、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等,可以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为生产和生活提供便利3.通过规划,确定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场所、建筑物、街区或村落等,保护地方和民族传统特色,使人类历史和文化遗产得以永续相传。
20151120_第41讲_顾朝林_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县镇乡村域规划编制

•农业和农村经 济
村域 规划
•美丽乡村 •魅力乡村
3、县镇乡村域规划主要内容
3.1县域规划主要内容
县域规划编制 现状调研 前期分析
县域发展现状 外部发展条件 相关规划分析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区域层面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人口现状
县域规划 总体编制 技术路线
产业现状 用地现状 历史文化资源 现状
村镇规划
特 殊 设 定
实践需求
村镇发展 的区域性
外 向
地域空间反映 内 向
村镇规划 的区域性 村镇发展的区域性所涉及的空间范围 村镇的全部行政辖区范围
关联性
空间投影
系统性
村镇区域
村镇聚落 环境
生态环境保护
景观生态规划 生态敏感地区
空间管制规划
生态保护要求
禁建区
限建区
适建区
已建区 产业布局规划 产业发展规划 居民点体系规 划
县镇乡村域规划新框架进行城 乡整体空间序列的空间关系组 织、引导城乡发展并行、重塑 城乡整体区域风貌,从目标策 略体系、土地利用与空间保护、 经济和产业发展、镇村体系、 支撑体系以及规划管理实施等 方面,全面构建乡村规划体系 新框架:从上层次区域规划到 基层村庄规划,规划内容在县镇/乡-村的三层次空间上衔接递 进,针对不同层次、不同类型 的城乡空间,其规划各有重点 和侧重。 “县-镇/乡-村”三级空间层次示意图
生态环 境问题
农业生产条件、乡 村人居环境恶化 乡村衰退带来农 业生态系统退化
城乡公 平问题
6
“新型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双轮驱动成为党和国家应对我国经济社会发 展转型、推进城镇化进程的重要战略措施。
城市发展和 城市现代化 人口城市化转移 农民减少 城市生活方式 向农村扩散
《走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读书笔记模板

一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城镇化的制度变迁 二中国城镇化现行制度的特点与制度障碍 三中国实现健康城镇化的制度改革与创新
一农民市民化概念及基本内涵 二农民市民化的基本情况与存在问题 三农民市民化成本及其分担机制 四农民市民化的途径选择及其制度安排:让农民“带资进城” 五加快农民市民化的政策建议
一发展镇域经济是一项重大战略举措 二中国镇域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三促进镇域科学发展的政策建议
5
索引
(一) (二) (三)
一对中国城镇化战略的评价与反思 二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的科学基础与内涵 三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推进的总体思路 四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推进的模式选择 五建立推进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的长效机制 六推进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的政策措施
一引言 二相关文献 三中国城镇化的总体趋势预测 四中国区域城镇化趋势预测 五中国不同规模城市吸纳能力分析 六主要结论
目录分析《中国社会科学院 》出版说明内容简介摘要
0 1
Abstract
0 2
第一章中国 特色新型城 镇化道路的 选择
0 3
第二章中国 城镇化趋势 与人口吸纳 能力
0 4
第三章中国 城市规模效 益与规模政 策
0 6
第五章中国 城镇化成本 的度量与影 响因素
0 5
第四章中国 城镇化质量 综合评价分 析
产区建设
4
附录五加快推 进长江中游城
市群建设的思
路与建议
附录六构建大
5
郑州都市区, 形成中原经济
区核心增长极,
促进中部全面
崛起
附录七推进城 1
镇化需要清除 户籍障碍
附录八关于尽 快恢复设市工
2
作重启县改市
的建议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