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炭翁原文及翻译6篇 .doc
卖碳翁原文及翻译

卖碳翁原文及翻译《卖油翁》是北宋欧阳修所著的一则寓言故事,选自《欧阳文忠公文集·归田录》通过记述形象地说明了“熟能生巧”、“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卖碳翁原文陈康肃公尧咨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
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
”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
”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
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
”康肃笑而遣之。
此与庄生所谓解牛斫轮者何异?(为便于学生理解,此句在大多数教材中都没有出现,但在原文中的确提到,在此特补)*在部分语文课本中,“陈康肃公尧咨善射”被变为“陈康肃公善射”。
卖碳翁译文康肃公陈尧咨擅长射箭,当时没有第二个,他凭借射箭的本领自夸。
一次,他曾在自家的园圃里射箭,有个卖油的老翁放下挑着的担子,站在一旁,斜着眼看他,很久也不离开。
老翁见到他射出的箭十支能中八九支,只是微微地点点头。
陈尧咨问道:“你也懂得射箭吗?难道我射箭的技艺不精湛吗?”老翁说:“没有什么别的奥妙,只不过是手法熟练罢了。
”陈尧咨气愤地说:“你怎么能够轻视我射箭(的本领)!”老翁说:“凭我倒油(的经验)知道这个道理。
”于是老翁取出一个葫芦放在地上,用一枚铜钱盖住葫芦的口,慢慢地用勺子倒油(通过铜钱方孔)注到葫芦里,油从铜钱的孔中注进去,却没有沾湿铜钱。
接着老翁说:“我也没有什么其它奥妙,只不过是手法熟练罢了。
”康肃公尴尬的笑着把老翁打发走了。
这与庄子所讲的庖丁解牛、轮扁斫轮的故事有什么区别呢?注释善射:擅长射箭善:擅长,善于。
以:凭借,用。
自矜(jīn):自夸。
尝:曾经。
家圃:家里(射箭的)场地。
圃,园子,这里指场地。
释:放下。
立:站立。
睨(nì):斜着眼看,形容不在意的样子。
去:离开。
其:代词,指代陈尧咨。
发:把箭射出去。
白居易《卖炭翁》原文及译文

白居易《卖炭翁》原文及译文《卖炭翁》原文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卖炭翁》译文有位卖炭的老翁,整年在南山里砍柴烧炭。
他满脸灰尘,显出被烟熏火燎的颜色,两鬓头发灰白,十个手指也被炭烧得很黑。
卖炭得到的钱用来干什么?买身上穿的衣裳和嘴里吃的食物。
可怜他身上只穿着单薄的衣服,心里却担心炭卖不出去,还希望天更寒冷。
夜里城外下了一尺厚的大雪,清晨,老翁驾着炭车碾轧冰冻的车轮印往集市上赶去。
牛累了,人饿了,但太阳已经升得很高了,他们就在集市南门外泥泞中歇息。
那得意忘形的骑着两匹马的人是谁啊?是皇宫内的太监和太监的手下。
太监手里拿着文书,嘴里却说是皇帝的命令,吆喝着牛朝皇宫拉去。
一车的炭,一千多斤,太监差役们硬是要赶着走,老翁是百般不舍,但又无可奈何。
那些人把半匹红纱和一丈绫,朝牛头上一挂,就充当炭的价钱了。
注释⑴卖炭翁:此篇是组《新乐府》中的第32首,题注云:“苦宫市也。
”宫市,指唐代皇宫里需要物品,就向市场上去拿,随便给点钱,实际上是公开掠夺。
唐德宗时用太监专管其事。
⑵伐:砍伐。
薪:柴。
南山:城南之山。
⑶烟火色:烟熏色的脸。
此处突出卖炭翁的辛劳。
⑷苍苍:灰白色,形容鬓发花白。
⑸得:得到。
何所营:做什么用。
营,经营,这里指需求。
⑹可怜:使人怜悯。
⑺愿:希望。
⑻晓:天亮。
辗(niǎn):同“碾”,压。
辙:车轮滚过地面辗出的痕迹。
⑼困:困倦,疲乏。
⑽市:长安有贸易专区,称市,市周围有墙有门。
⑾翩翩:轻快洒脱的情状。
这里形容得意忘形的样子。
骑(jì):骑马的人。
⑿黄衣使者白衫儿:黄衣使者,指皇宫内的太监。
白衫儿,指太监手下的爪牙。
白居易《卖炭翁》原文译文赏析

白居易《卖炭翁》原文|译文|赏析《卖炭翁》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新乐府》组诗中的一篇。
此诗以个别事例来表现普遍状况,描写了一个烧木炭的老人谋生的困苦,通过卖炭翁的遭遇,深刻地揭露了“宫市”的腐败本质。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卖炭翁》原文唐代:白居易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译文及注释译文有位卖炭的老翁,整年在南山里砍柴烧炭。
他满脸灰尘,显出被烟熏火燎的颜色,两鬓头发灰白,十个手指也被炭烧得很黑。
卖炭得到的钱用来干什么?买身上穿的衣裳和嘴里吃的食物。
可怜他身上只穿着单薄的衣服,心里却担心炭卖不出去,还希望天更寒冷。
夜里城外下了一尺厚的大雪,清晨,老翁驾着炭车碾轧冰冻的车轮印往集市上赶去。
牛累了,人饿了,但太阳已经升得很高了,他们就在集市南门外泥泞中歇息。
那得意忘形的骑着两匹马的人是谁啊?是皇宫内的太监和太监的手下。
太监手里拿着文书,嘴里却说是皇帝的命令,吆喝着牛朝皇宫拉去。
一车的炭,一千多斤,太监差役们硬是要赶着走,老翁是百般不舍,但又无可奈何。
那些人把半匹红纱和一丈绫,朝牛头上一挂,就充当炭的价钱了。
注释卖炭翁:此篇是组诗《新乐府》中的第32首,题注云:“苦宫市也。
”宫市,指唐代皇宫里需要物品,就向市场上去拿,随便给点钱,实际上是公开掠夺。
唐德宗时用太监专管其事。
伐:砍伐。
薪:柴。
南山:城南之山。
烟火色:烟熏色的脸。
此处突出卖炭翁的辛劳。
苍苍:灰白色,形容鬓发花白。
得:得到。
何所营:做什么用。
营,经营,这里指需求。
可怜:使人怜悯。
愿:希望。
晓:天亮。
辗(niǎn):同“碾”,压。
辙:车轮滚过地面辗出的痕迹。
困:困倦,疲乏。
卖炭翁原文及翻译注释

卖炭翁原文及翻译注释《卖炭翁》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作品,描写了一个烧木炭的老人谋生的困苦,通过卖炭翁的遭遇,深刻地揭露了“宫市”的腐败本质,对统治者掠夺人民的罪行给予了有力的鞭挞与抨击。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卖炭翁原文及翻译注释,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卖炭翁》诗歌原文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卖炭翁》诗歌翻译有位卖炭的老翁,整年在南山里砍柴烧炭。
他满脸灰尘,显出被烟熏火燎的颜色,两鬓头发灰白,十个手指也被炭烧得很黑。
卖炭得到的钱用来干什么?买身上穿的衣裳和嘴里吃的食物。
可怜他身上只穿着单薄的衣服,心里却担心炭卖不出去,还希望天更寒冷。
夜里城外下了一尺厚的大雪,清晨,老翁驾着炭车碾轧冰冻的车轮印往集市上赶去。
牛累了,人饿了,但太阳已经升得很高了,他们就在集市南门外泥泞中歇息。
那得意忘形的骑着两匹马的人是谁啊?是皇宫内的太监和太监的手下。
太监手里拿着文书,嘴里却说是皇帝的命令,吆喝着牛朝皇宫拉去。
一车的炭,一千多斤,太监差役们硬是要赶着走,老翁是百般不舍,但又无可奈何。
那些人把半匹红纱和一丈绫,朝牛头上一挂,就充当炭的价钱了。
注释⑴卖炭翁:此篇是组诗《新乐府》中的第32首,题注云:“苦宫市也。
”宫市,指唐代皇宫里需要物品,就向市场上去拿,随便给点钱,实际上是公开掠夺。
唐德宗时用太监专管其事。
⑵伐:砍伐。
薪:柴。
南山:城南之山。
⑶烟火色:烟熏色的脸。
此处突出卖炭翁的辛劳。
⑷苍苍:灰白色,形容鬓发花白。
⑸得:得到。
何所营:做什么用。
营,经营,这里指需求。
⑹可怜:使人怜悯。
⑺愿:希望。
⑻晓:天亮。
辗(niǎn):同“碾”,压。
白居易《卖炭翁》原文及翻译

白居易《卖炭翁》原文及翻译
白居易《卖炭翁》原文及翻译
《卖炭翁》是唐代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创作的《新乐府》组诗中的一篇。
下面为大家带来白居易《卖炭翁》原文及翻译,快来看看吧。
原文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译文
有位卖炭的老翁,在南山里砍柴烧炭。
他满脸灰尘,显出被烟熏火烤的颜色,两鬓头发灰白,十个手指也被炭烧得很黑。
卖炭所得的钱用来干什么?买身上穿的衣裳和嘴里吃的食物。
可怜他身上只穿着单薄的衣服,却担心天热炭卖不出去,还希望天气更寒冷。
夜里城外下了一尺厚的.大雪,清晨,老翁驾着炭车辗轧冰冻的车轮印,往市集的方向去。
牛都疲乏了,人饿了,但太阳已经升得很高了,老翁就在集市南门外泥泞中休息。
前面两位轻快洒脱的骑马人是谁?是皇宫内的太监的爪牙。
他们手里拿着文书,却说是皇帝的命令,然后拉转车头,大声呵斥着牛往北面拉去。
一车炭,有非常重,宫里的使者们硬是要赶着它走,老翁可惜它,却没有办法。
宫里的使者们将半匹纱和一丈绫,朝牛头上一挂,当作炭的价格。
卖炭翁全文翻译

买炭翁原文及翻译如下:原文: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中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译文:有位卖炭的老翁,整年在南山里砍柴烧炭。
他满脸灰尘,显出被烟熏火燎的颜色,两中斑白十指漆黑。
卖炭得到的钱用来干什么?换取身上的衣服和填肚的食物。
可怜他身上只穿着单薄的衣服,心里却担心炭不值钱希望天更冷些。
夜里城外下了一尺厚的大雪,拂晓他急忙驾着炭车轧着冰路往集市上赶去。
牛累了,人饿了,但太阳已经升得很高了,他就在集市南门外泥地中歇息。
那得意忘形的两个骑马的人是谁啊?是皇宫内的太监和太监的手下。
他们手里拿着文书嘴里称是皇帝的命令,吆喝着牛朝皇宫拉去。
一车的炭,一千多斤,太监差役们硬是要赶着走,老翁百般不舍,却又无可奈何。
那些人把半匹红纱和一丈绫,朝牛头上一挂,就充当买炭的钱了。
买炭翁原文及翻译如下:原文: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中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译文:有位卖炭的老翁,整年在南山里砍柴烧炭。
他满脸灰尘,显出被烟熏火燎的颜色,两中斑白十指漆黑。
卖炭得到的钱用来干什么?换取身上的衣服和填肚的食物。
可怜他身上只穿着单薄的衣服,心里却担心炭不值钱希望天更冷些。
夜里城外下了一尺厚的大雪,拂晓他急忙驾着炭车轧着冰路往集市上赶去。
牛累了,人饿了,但太阳已经升得很高了,他就在集市南门外泥地中歇息。
那得意忘形的两个骑马的人是谁啊?是皇宫内的太监和太监的手下。
白居易《卖炭翁》原文、注释及译文

白居易《卖炭翁》原文、注释及译文【原文】《卖炭翁》唐·白居易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注释】伐薪(xīn):砍柴。
南山:指终南山,在今陕西西安南。
苍苍:灰白。
营:经营,用处。
辗(niǎn):轧。
辙(zhé):车轮轧过的痕迹。
翩翩(piānpiān):轻快的样子。
骑:指骑马的人。
黄衣使者:身穿黄衣的太监。
白衫儿:太监的爪牙。
把:拿着。
敕(chì):皇帝的命令。
叱(chì):吆喝。
宫使:出皇宫采办东西的太监。
绫(líng):一种丝织品,像缎子而比缎子薄。
直:即“值”。
价钱,代价。
【大意】卖炭的老翁,整日在终南山上,辛辛苦苦地砍柴烧炭。
高大的炭窑喷射出火光,热浪灼人;随着滚滚的浓烟,飞散的烟灰落满了老人的身上,日子久了,就呈现出烟熏火灼的肤色。
他灰白的鬓发散乱着,反衬出黝(yǒu)黑的手指,引人注目。
卖炭得来的钱是用来干什么的呢?全家穿衣、吃饭都指望着它啊! 老人穿的衣裳又破又薄,根本抵挡不住冬日凛冽的寒风;可是因为担心天气转暖,木炭卖不出好价钱,可怜的老人却情愿天气冷一些,再冷一些!终于,一夜的鹅毛大雪使城里城外积雪盈尺。
抱着满怀的希望,天刚蒙蒙亮,老人便驾着满载木炭的牛车,在冰雪上辗出车辙,匆匆地赶往长安城。
经过长途跋涉,日头已高,拉车的老牛、驾车的老翁都已疲惫不堪,便随意歇息在南门外集市的泥泞中。
忽然,一阵“嘚嘚”的马蹄声传来,商贩们慌慌张张地四散奔逃,热闹的集市顿时一片混乱。
“那两个得意洋洋、骑着高头大马的家伙是谁啊?”老人正在疑惑地想着,只见马背上穿着黄衣的太监带着穿着白衫的随从们,已耀武扬威地拿着文书,来到了老人的面前。
卖炭翁原文 .doc

卖炭翁原文原文阅读:臣亮言: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敝,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治;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依、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得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之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穆,优劣得所也。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亮死节之臣也,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谘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受命以来,夙夜忧虑,恐付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今南方已定,甲兵已足,当奖帅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依、允等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复之言,则责攸之、依、允等之咎,以彰其慢。
陛下亦宜自谋,以谘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
臣不胜受恩感激!今当远离,临表涕泣,不知所言。
翻译译文或注释:臣诸葛亮上言:先帝创立帝业还没有完成一半,就中途去世了。
现在,天下已分成魏、蜀、吴三国,我们蜀国人力疲惫,物力又很缺乏,这确实是国家危急存亡的关键时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卖炭翁原文及翻译6篇原文阅读:清时有味是无能,闲爱孤云静爱僧。
欲把一麾江海去,乐游原上望昭陵。
翻译译文或注释:太平时有闲情逸兴,是无能之人;喜欢孤云悠闲,也喜欢和尚清静。
我想手擎旌麾,远去江海的吴兴;再登上乐游原,遥望太宗的昭陵。
游黄山记原文阅读及翻译译文原文阅读:初四日。
十五里,至汤口。
五里,至汤寺,浴于汤池。
扶杖望朱砂庵而登。
十里,上黄泥冈。
向时云里诸峰,渐渐透出,亦渐渐落吾杖底。
转入石门,越天都之胁而下,则天都、莲花二顶,俱秀出天半。
路旁一歧东上,乃昔所未至者,遂前趋直上,几达天都侧。
复北上,行石罅中。
石峰片片夹起;路宛转石间,塞者凿之,陡者级之,断者架木通之,悬者植梯接之。
下瞰峭壑阴森,枫松相间,五色纷坡,灿若图绣。
因念黄山当生平奇览,而有奇若此,前未一探,兹游快且愧矣!时夫仆俱阻险行后,余亦停弗上;乃一路奇景,不觉引余独往。
既登峰头,一庵翼然,为文殊院,亦余昔年欲登未登者。
左天都,右莲花,背倚玉屏风,两峰秀色,俱可手擥。
四顾奇峰错列,众壑纵横,真黄山绝胜处!非再至,焉知其奇若此?遇游僧澄源至,兴甚勇。
时已过午,奴辈适至。
立庵前,指点两峰。
庵僧谓:“天都虽近而无路,莲花可登而路遥。
祗宜近盼天都,明日登莲顶。
”余不从,决意游天都。
挟澄源、奴子仍下峡路。
至天都侧,从流石蛇行而上。
攀草牵棘,石块丛起则历块,石崖侧削则援崖。
每至手足无可着处,澄源必先登垂接。
每念上既如此,下何以堪!终亦不顾。
历险数次,遂达峰顶。
惟一石顶壁起犹数十丈,澄源寻视其侧,得级,挟予以登。
万峰无不下伏,独莲花与抗耳。
时浓雾半作半止,每一阵至,则对面不见。
眺莲花诸峰,多在雾中。
独上天都,予至其前,则雾徙于后;予越其右,则雾出于左。
其松犹有曲挺纵横者;柏虽大于如臂,无不平贴石上,如苔藓然。
山高风钜,雾气去来无定。
下盼诸峰,时出为碧峤,时没为银海;再眺山下,则日光晶晶,别一区宇也。
日渐暮,遂前其足,手向后据地,坐而下脱;至险绝处,澄源并肩手相接。
度险,下至山坳,暝色已合。
复从峡度栈以上,止文殊院。
翻译译文或注释:九月初四这天。
(动身行走)十五里到汤口。
(又走)五里到汤寺,在汤池洗了澡。
拄着拐杖望着朱砂庵攀登。
(走了)十里,上到黄泥冈。
(这时)先前云雾笼罩着的那些山峰,渐渐地露出来了,也渐渐地落到我的手杖底下。
转身进入石门峰,经过天都峰的山腰下来,就(望见)天都、莲花两峰顶,都高高地耸出半天之外。
路旁有一条岔路向东直上,是前次(游山时)没有到过的,于是向前直往上走,差不多到了天都峰侧面了。
再往北上,走在狭谷中的小道上。
石峰一片片地夹立高耸;路就在石峰间宛转延伸,石头堵塞的地方就把它凿开,陡峭的地方把它凿成石级,中断的地方就架上木头,使它畅通,高悬的地方就树起梯子连接。
向下看,(只见)陡峻的山谷气象阴森,枫树、松树杂然相间,五色缤纷,灿烂得象图画,象锦绣。
因此想到黄山算得是我生平所看到的奇景,而有这样的奇景,前次游山却未来探访,这次游山真是既痛快而又惭愧呀!南柯太守传原文阅读及翻译译文“臣将门馀子,素无艺术,猥当大任,必败朝章;自悲负乘,坐致覆餗。
今欲广求贤哲,以赞不逮。
伏见司隶颍川周弁,忠亮刚直,守法不回,有毗佐之器,处士冯翊田子华,清慎通变,达政化之源。
二人与臣有十年之旧,备知才用,可托政事。
周请署南柯司宪,田请署司农。
庶使臣政绩有闻,宪章不紊也。
”王并依表以遣之。
其夕,王与夫人饯于国南。
王谓生曰:“南柯,国之大都,土地丰壤,人物豪盛,非惠政不能以治之。
况有周、田二赞。
卿其勉之,以副国念。
”夫人戒公主曰:“淳于郎性刚好酒,加之少年;为妇之道,贵乎柔顺。
尔善事之,吾无忧矣。
南柯虽封境不遥,晨昏有间,今日睽别,宁不沾巾!”生与妻拜首南去,登车拥骑,言笑甚欢。
累夕达郡。
郡有官吏、僧道、耆老、音乐、车辇、武卫,銮铃,争来迎奉。
人物阗咽,钟鼓喧哗,不绝十数里。
见雉堞台观,佳气郁郁。
入大城门,门亦有大榜曰:“南柯郡城”。
见朱轩棨户,森然深邃。
生下车,省风俗,疗病苦,政事委以周、田,郡中大理。
自守郡二十载,风化广被,百姓歌谣,建功德碑,立生祠字。
王甚重之,赐食邑,锡爵位,居台辅。
周、田皆以政治著闻,递迁大位。
生有五男二女:男以门荫授官,女亦聘于王族。
荣耀显赫,一时之盛,代莫比之。
是岁,有檀萝国者,来伐是郡。
王命生练将训师以征之。
乃表周弁将兵三万,以拒贼之众于瑶台城。
弁刚勇轻敌,师徒败绩;弁单骑裸身潜遁,夜归城。
贼亦收辎重铠甲而还。
生因囚弁以请罪。
王并舍之。
是月,司宪周弁疽发背,卒。
生妻公主遘疾,旬日又薨。
生因请罢郡,护丧赴国。
王许之。
便以司农田子华行南柯太守事。
生哀恸发引,威仪在途,男女叫号,人吏奠馔,攀辕遮道者不可胜数。
遂达于国。
王与夫人素衣哭于郊,候灵舆之至。
谥公主曰“顺仪公主”。
备仪仗、羽葆、鼓吹,葬于国东十里盘龙岗。
是月,故司宪子荣信,亦护丧赴国。
生久镇外藩,结好中国,贵门豪族,靡不是洽。
自罢郡还国,出入无恒,交游宾从,威福日盛。
王意疑惮之。
时有国人上表云:“玄象谪见,国有大恐:都邑迁徙,宗庙崩坏;衅起他族,事在萧墙。
”时议以生侈僭之应也。
遂夺生侍卫,禁生游从,处之私第。
生自恃守郡多年,曾无败政,流言怨悖,郁郁不乐。
王亦知之,因命生曰:“姻亲二十馀年,不幸小女天枉,不得与君子偕老,良用痛伤!”夫人因留孙自鞠育之。
又谓生曰:“卿离家多时,可暂归本里,一见亲族。
诸孙留此,无以为念。
后三年,当令迎生。
”生曰:“此乃家矣,何更归焉?”王笑曰:“卿本人间,家非在此。
”生忽若惛睡,瞢然久之,方乃发悟前事,遂流涕请还。
王顾左右以送生,生再拜而去,复见前二紫衣使者从焉。
至大户外,见所乘车甚劣,左右亲使御仆,遂无一人,心甚叹异。
生上车,行可数里,复出大城,宛是昔年东来之途;山川原野,依然如旧。
所送二使者,甚无威势,生逾快快。
生问使者曰:“广陵郡何时可到?”二使讴歌自若,久乃答曰:“少顷即至。
”俄出一穴,见本里闾巷,不改往日,潸然自悲,不觉流涕。
二使者引生下车,入其门,升自阶,己身卧于堂东庑之下。
生甚惊畏,不敢前近。
二使因大呼生之姓名数声,生遂发悟如初。
见家之僮仆拥篲于庭,二客濯是于榻,斜日未隐于西垣,馀樽尚湛于东牖。
梦中倏忽,若度一世矣!生感念嗟叹,遂呼二客而语之。
惊骇。
因与生出外,寻槐下穴。
生指曰:“此即梦中所惊入处。
”二客将谓狐狸木媚之所为祟。
遂命仆荷斤斧,断拥肿,检查枿,寻穴究源。
旁可袤丈,有大穴。
根洞然明朗,可容一榻。
上有积土壤,以为城郭台殿之状。
有蚁数斛,隐聚其中。
中有小台,其色若丹,二大蚁处之。
素翼朱首,长可三寸。
左右大蚁数十辅之,诸蚁不敢近。
此其王矣。
即槐安国都也。
又穷一穴:直上南枝可四丈,宛转方中,亦有土城小楼,蚁群亦处其中,即生所领南柯郡也。
又一穴:西去二丈,磅礴空圬,嵌窗异状。
中有一腐龟,壳大如斗。
积雨浸润,小草丛生,繁茂翳荟,掩映振壳,即生所猎灵龟山也。
又穷一穴:东去丈馀,古根盘屈,若龙虺之状,中有小土壤,高尺馀,即生所葬妻盘龙冈之墓也。
追想前事,感叹于怀,披阅穷迹,皆符所梦。
不欲二客坏之,遽令掩塞如旧。
是夕,风雨暴发。
旦视其穴,遂失群蚁,莫知所去。
故先言“国有大恐,都有迁徒。
”此其验矣。
复念檀萝征伐之事,又请二客访迹于外。
宅东一里有古涸涧,侧有大檀树一株,藤萝拥积,上不见日。
旁有小穴,亦有群蚁隐聚其间。
檀萝之国,岂非此耶?嗟乎!蚁之灵异,犹不可穷,况山藏木伏之大者所变化乎?时生酒徒周弁、田子华并居六合县,不与生过从旬日矣。
生逮遣家僮疾往候之。
周生暴疾已逝,田子华亦寝疾于床。
生感南柯之浮虚,悟人世之倏忽,遂栖心道门,绝弃酒色。
后三年,岁在丁丑,亦终于家。
时年四十七,将符宿契之限矣。
公佐贞元十八年秋八月,自吴之洛,暂泊淮浦,偶觌淳于生儿楚,询访遗迹,翻复再三,事皆摭实,辄编录成传,以资好事。
虽稽神语怪,事涉非经,而窃位著生,冀将为戒,后之君子,幸以南柯为偶然,无以名位骄于天壤间云。
历山之农者侵畔原文阅读及翻译译文原文阅读:历山之农者侵畔,舜往耕焉,期年甽亩正。
河滨之渔者争坻,舜往渔焉,期年而让长。
东夷之陶者器苦窳,舜往陶焉,期年而器牢。
仲尼叹曰:“耕、渔与陶,非舜官也,而舜往为之者,所以救败也。
舜其信仁乎!乃躬藉处苦而民从之。
故曰:圣人之德化乎!”或问儒者曰:“方此时也?尧安在?”其人曰:“尧为天子。
”然则仲尼之圣尧奈何!圣人明察,在上位,将使天下无奸也。
今耕渔不争,陶器不窳,舜又何德而化?舜之救败也,则是尧有失也。
贤舜则去尧之明察,圣尧则去舜之德化,不可两得也。
楚人有鬻楯与矛者,誉之曰:“吾楯之坚,物莫能陷也。
”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楯,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楯,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今尧舜之不可两誉,矛楯之说也。
且舜救败,期年已一过,三年已三过。
舜寿有尽,天下过无已者。
以有尽逐无已,所止者寡矣。
赏罚使天下必行之,令曰:“中程者赏,弗中程者诛。
”令朝至暮变,暮至朝变,十日而海内毕矣,奚待期年!舜犹不以此说尧令从己,乃躬亲,不亦无术乎?且夫以身为苦而后化民者,尧舜之所难也;处势而骄下者,庸主之所易也。
将治天下,释庸主之所易,道尧舜之所难,未可与为政也。
翻译译文或注释:历山耕地的人越出田界侵占别人的耕地,舜便去那里耕种,一年之后,田界不再被破坏侵占。
河边打渔的人争着在水中高地捕鱼,舜便去那里打渔,一年之后,都让年长的人占水中高地。
东夷制陶器的人制的陶器粗劣不结实,舜便去那里制陶器,一年之后,陶器制得很牢固。
孔子叹息说:“耕地、打渔和制陶器,都不是舜的职责,舜去干这些事情,是为了挽救社会风气的败坏。
舜确实称得上仁呀!他能够亲身耕田做劳苦的工作,百姓都跟着他干。
所以说:圣人的德行真能感化人啊!”有人问儒家的人说:“当这个时候,尧在哪里?”那个人答道:“尧做天子。
”那么孔于把尧看作圣人又该怎么说呢!圣人能清楚地了解一切,处在帝王的位置上,要使天下没有邪恶的事情发生。
如果耕地打渔不发生争执,陶器质量不粗劣,舜又哪里用得着用德行去教化他们呢?当舜挽救社会风气败坏的时候,就说明尧有过错。
认为舜很贤,便排除了尧能清楚地了解一切;认为尧是圣人,便排除了舜用德行进行教化的可能,不可能两方面同时成立。
有个卖盾和矛的楚国人,称赞他的盾说道:“我的盾非常坚固,没有什么东西能穿透它。
”又称赞他的矛说:“我的矛十分锐利,没有什么东西不能穿透。
”有人说:“用你的矛,刺你的盾,会怎么样呢?”那个人不能回答。
不可穿透的盾和什么都能穿透的矛,不可能同时存在。
现在对尧、舜不可能两方面都称赞,这就象楚人对矛、盾的说法一样。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原文阅读及翻译译文原文阅读: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