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高考作文最新素材—近期社会热点人物盘点

2010年高考作文最新素材—近期社会热点人物盘点

【人物名片】
刘翔:复出的“新人”
398天后,刘翔回来了。2009年上海国际田径黄金大奖赛上,刘翔虽以肉眼难辨的差距获得亚军,但人们仍不吝赞誉之词。“王者归来”“完美复出”,充斥在各类媒体的显要位置。
时间就像一个哈哈镜,在不同时段,不同场合,即便同一个人在这面镜子里的投影也是迥然有异的。记得去年电视上反复播放刘翔抱憾而归的背影时,网上不少激愤的网民狂舞板砖,论坛上情绪化的口水与失意的泪水齐飞。一时间,曾经作为神话符号的“刘翔”,变得面容尴尬起来。
而事实上,不管刘翔是飞人还是废人,他只是刘翔。他只是一个二十多岁的田径运动员。一个与其他任何运动员一样,有伤病困扰,也有商业诉求的普通运动员。
他或许和其他80后一样,个性张扬,魅力四射,可说到底,他就是属于他自己的刘翔。这一点不会因为你单方面地把他架上神坛,封为全民偶像甚至“民族英雄”而有丝毫改观。相反,在你发现他原来也是个与你我并无二致的凡人时,这样做只会徒增失落感。
在去年退赛事件发生后,有一篇名为《刘翔退赛是一次梳理国民心态的契机》的评论文章。呼吁将退赛事件作为梳理国民心态的契机,“来为一个大国形成笃定、理性而成熟的国民心态,找到一个最有效的出口”。可从人们对刘翔复出揭幕战的狂热程度来看,恐怕梳理效果并不太乐观。
经过这一年的沉淀与反思,公众其实不应再把刘翔当做以前那个负载了太多价值期待的英雄符号,而应以更为成熟平和的心态,看待一个伤病复出的普通运动员刘翔,让他可以轻装上阵,享受纯粹的奔跑快感,而不必被强行捆绑于身的过度期许所负累。
所以,从现在起,不如告别被神话的“飞人”刘翔,迎接一个复出的“新人”刘翔,就如去年特拉梅尔和刘翔一起退赛,这次他和刘翔一起撞线。对于一名职业运动员来说,退赛或夺冠,没有那么多风波,就应该这么简单透明。
(摘自《北京青年报》2009年9月22日)
【深度评论】
在上海国际田径黄金大奖赛赛场,刘翔再一次站在了男子110米栏的起跑线前,迎来了自己的复出之战,并以13秒15的成绩获得银牌。比赛开始后,排在第五道的刘翔起跑并不理想,但他在后半程展现出完美的栏间技术,逐步缩小与特拉梅尔之间的距离,最终,两人几乎同时撞线。刘翔在冲过终点后兴奋地躺倒在赛场上。他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就像灵魂附体一样,刹不住了。”国家利益,地方体育局利益,商家利益,民众的期望……

当这些东西都压在刘翔身上的时候,作为一个运动员的刘翔不得不加快脚步,同时,他也会觉得喘不过气来,所以,我们更希望大家用简单的心态来迎接一个新人刘翔。
【运用方向】
(1)拼搏;(2)期望;(3)新起点。
【人物名片】
博尔特:世界最强发动机
1986年8月21日,博尔特出生在牙买加谢伍德康坦特镇一个普通的家庭里。博尔特的出生,把家人吓了一大跳,眼前的这个婴儿啼哭声音非常大,婴儿每次啼哭,家里的房顶几乎要被震破了。父亲是家杂货店的小老板,他非常喜爱博尔特,觉得孩子的嗓门这么大,以后可以唱男高音,当个世界歌唱家。
博尔特从小就表现出极高的“运动能力”,从打他学会爬行后,床上床下、屋前院后,爬得不亦乐乎,常常让父母头疼不已。长大一些后,博尔特更加不“安分”,常常和小伙伴出去玩耍嬉戏。有一次,博尔特往父亲最心爱的帽子填充上棉花当足球踢着玩,父亲知道后想教训一下这个捣蛋的孩子,但令父亲郁闷不已的是,不到十岁的博尔特,跑得比狗还快,自己根本追不到他。
博尔特十几岁的时候,父亲的生意越做越差,不但赚不到钱,相反还欠下一屁股债。母亲是名裁缝,她日常做活,希望多赚些钱补贴家用。但杯水车薪,父母赚的钱根本不够博尔特姐弟三人的日常开销。
这时候,博尔特的个子已经窜到1米8,父亲把他送到当地的体校,让他练习短跑。在牙买加,穷苦人脱离贫穷的唯一途径就是练短跑。牙买加是个盛产短跑冠军的地方,在博尔特之前,牙买加已经有多名世界冠军。
博尔特刚到体校的时候,训练并不刻苦,常常偷懒,别人跑十圈,他只跑三四圈,只要教练不注意,他就会躲在一边和其他人打闹,是体校有名的“害群之马”。教练拿他也没办法,觉得他实在不是练短跑的料。母亲为了博尔特在体校能有出息,就多接裁缝活,一天要做好几件衣服,赚来的钱大部分给博尔特买牛肉等营养品。
1998年8月21日,是博尔特的12岁生日。母亲为了能送他生日礼物,白天去帮别人扛麻袋,晚上还得坐在灯下做裁缝活。母亲累死累活干了几个月,终于凑够了钱,给博尔特买了一双短跑用鞋。
漂亮的跑鞋上绣着一颗红心,那是母亲一针一线地为博尔特缝制的。母亲告诉博尔特:“孩子,这双跑鞋子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因为它里面包含了我对你的爱。”
母亲因为这几个月干了过多的重活,落下了腰伤,每到刮风下雨就疼得厉害。博尔特这时候终于幡然悔悟,知道母亲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自己。浪子回头金不换,博尔特重新回到跑道上,拼命

地练啊跑啊,他要用行动回报伟大的母爱。
几年后,博尔特的身高长到了1米96。专家们都觉得,博尔特的身体条件并不适合练短跑,因为其四肢过长,这样跑的时候四肢摆动频率低,身体协调性差,不容易出成绩。教练都劝其改练排球或篮球,但博尔特却没有动摇自己的决心,在跑道上更加挥汗如雨地训练。
天道酬勤,2002年,博尔特在世界青年田径锦标赛200米决赛中,跑出了20秒40的佳绩。2008年纽约锐步大奖赛,博尔特以破世界纪录的9秒72夺得冠军。2008年北京奥运会,博尔特先后打破100米、200米世界纪录……
2009年8月17日,博尔特卷土重来,在柏林世锦赛跑出9秒58的世界纪录,再次震惊世界!
这个世界上跑得最快的人接受采访时,主持人问:“你作为世界上比法拉利还强的‘发动机’,你不断突破自己的动力是什么?”
博尔特回答:“因为我的心是由爱组成的,我爱我的母亲,爱这个世界上关心我的每一个人。”
因为心里充满爱,而又被爱所包围,这或许是博尔特一次次带给我们惊喜的原因。
 (摘自《广西农垦报》2009年8月31日)
【深度评论】
爱心冠军。跑道上的牙买加人博尔特仿佛是一道闪电。当其他选手龇牙咧嘴、憋足了劲在后面拼命追赶的时候,他却开始减速,摊开双臂,得意洋洋地环顾四周,并在跑过终点前自信地拍打胸部。而博尔特今天的成功,与他母亲的那双独一无二的爱心鞋子是分不开的,正如博尔特所说:“因为我的心是由爱组成的,我爱我的母亲,爱这个世界上关心我的每一个人。”爱心是这个世界最强大的力量。这不由得让我们回想起2008年汶川地震后,博尔特俯下1.96米的身子,亲吻一个失去左腿的小女孩的画面。他的风采让我们痴迷,他的情操让我们感动。他告诉我们:“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大爱无疆。
一切皆有可能。曾经的“害群之马”,后来的“不适合练短跑”,到2008年的9秒72,2009年的9秒58,博尔特就这样一步一步走进世界人民的心中。可是,博尔特在接受接着采访时却说,他预计的成绩是9妙40,还告诉我们,只要他在,这个成绩就充满了无限可能。在人生进取途中,时常存在意想不到的变量和因素。或者是由于来自主观的,或者是来自客观的,都可能使原来预测的发展方向发生改变。我们不要惊讶所见到的一切,因为出乎意料的一切都在情理之中,一切皆有可能。因此,你可以去为你所执著的事业而不懈奋斗,不要因为自己的平凡而放弃努力!
【运用方向】
(1)奇迹的产生;(2)成功的来源;(3)母爱的力量;

(4)不放弃。
【人物名片】
雷华林:孝顺老人爱家人
雷华林很小的时候父母相继离世,奶奶7年前因操劳过度去世,二伯也因无法接受家里的变故出走。未满12岁的他不得不用稚嫩的肩膀挑起一家人生活的重担:照顾80多岁耳聋的爷爷,62岁双目失明的大伯,行动不便的四叔和五叔,还要照看年幼的妹妹。虽然有政府的救济和邻居们的帮助,但一家人的生活过得还是很清苦,全家6口借住在舅舅家的木房里。为了方便照顾四叔、五叔,雷华林同他们合睡一张床。每天早上,雷华林都要帮四叔、五叔穿好衣服,再把他们背下床。做好饭后,他把饭端到爷爷、大伯、四叔和五叔手里,自己最后才开始吃饭。虽然日子过得艰难,雷华林也曾一次次偷偷地流泪,但性格坚强的他还是咬着牙坚持了下来。
多年来,雷华林不仅无微不至地照料几位老人的生活起居,还经常讲故事逗老人们开心。大伯的眼睛虽然已经看不见东西,却又闲不住,总想帮家里做点事情,结果经常是适得其反,家里的东西经常会被他碰倒,早上刚刚收拾好,转眼间又变得一片凌乱。面对这样的情形,雷华林总是默默地重新收拾好,从没有一句怨言。正是因为有了他这根顶梁柱,家里的生活虽然过得艰难清贫但却安然和睦。几个伯伯叔叔逢人就夸:“侄儿比亲生儿子还亲、还可靠。有这么个好侄儿,我们真有福气!”
除了照顾家中的老人,雷华林对有困难的乡邻也总是给予最大限度的帮助。村里不管谁家有事,只要喊一声,他总会伸出援助之手。有一天,雷华林路过邻居家门口,看见邻居家的老人躺在床上已奄奄一息。雷华林及时通知家属把老人送到医院抢救。
7年艰苦生活的磨砺,雷华林已经变成了一个风华正茂、敢于顶起一片天的男子汉。在叔叔伯伯眼中,他是通情达理、孝敬老人的好侄儿;在妹妹眼中,他是能干体贴的好哥哥;在邻居眼中,他是心地善良、乐于助人的好心人。
(摘自“央视网”)
【深度评论】
“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在读过雷华林的故事后,这些句子总会浮现在人们的脑海。一个不满12岁的少年要照顾年迈的爷爷、失明的大伯、行动不便的叔叔和年幼的妹妹,面对生活给予的压力,他不悲观,不埋怨,不去祈求别人的同情与可怜,而是坚强地挑起一家六口的生活重担。在照顾好家人的同时还帮助村里的其他人,可以说,他不仅对长辈孝顺,对妹妹负责,还对村里人热心,对这个世界充满了爱。
【运用方向】
(1)博爱;(2)责任;(3)亲情;(4)孝顺。
【人物名片】
范晶瑾、范

晶莹:阅兵村中的姐妹花
主人公小档案:姐姐范晶瑾、妹妹范晶莹,济空某通信总站战士,上海市普陀区人。1989年1月19日出生,2007年12月入伍,是国庆阅兵三军女兵方队第12排面和第10排面队员。孪生姐妹范晶瑾和范晶莹同来自济空某通信总站一营三连,是三军女兵方队不大不小的焦点。
刚开始,姐妹俩一个排面一个班,队友们时常分不出谁是姐谁是妹。一次,姐姐范晶瑾看到自己的照片被贴上大红的“光荣榜”,心里乐开了花,可仔细一看照片下的名字,竟是妹妹“范晶莹”——原来是把照片搞错了。“既为妹妹高兴,也觉得自己压力好大。”姐姐说。
阅兵训练中,姐妹俩很快认识到,“孪生姐妹”的身份并不意味着她们拥有额外的优势,想要通过天安门,无论是谁,标准只有一个,必须通过自己刻苦训练、顽强拼搏去达到。
训练严格、竞争激烈,姐妹俩不仅担心自己掉队,还彼此牵挂着对方。一个雨天,方队组织室内踢腿训练。妹妹踢得满头大汗,浑身疲惫,晚上躺在床上,不禁连连说“不行了不行了”。姐姐听了,坐到她的床边,一边给妹妹揉腿按脚,一边轻声安慰鼓励。
进京之后,姐姐换了排面换了班,需要尽快适应新的环境。妹妹以独特的方式“支援”着姐姐。妹妹在10排面,姐姐在12排面,排面训练中面对面的间隙,妹妹悄悄给姐姐送去眼神,让姐姐看到自己的问候。四目相交,一切尽在不言中。
“不管遇到什么困难,我们都不会放弃!”这对孪生姐妹异口同声地说。
(摘自“环球军事网”)
【深度评论】
阅兵村里的人物和故事感动着村内存外的所有人。范晶瑾、范晶莹姐妹就是一个缩影。从范晶瑾、范晶莹姐妹刻苦训练、顽强拼搏、互相鼓励,永不言弃的故事中,我们看到了80后成为了祖国的栋梁,也看到了祖国新一代军人的飒爽英姿。
【运用方向】
(1)刻苦;(2)永不言弃;(3)80后;(4)军人风采。








乔布斯:用“苹果”改变世界
发布:2011-10-26 作者:王 剑 点击:276
【导语】

他,出生在美国加州硅谷,一出生就被遗弃了;他,创造了“苹果”,掀起了个人电脑的风潮,但却在事业的巅峰遭封杀;他,几经起伏,但依然屹立不倒,就像海明威在《老人与海》中所说的,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倒。他就是史蒂夫
【人物档案】
史蒂夫·乔布斯,1955年出生于美国旧金山,被父母遗弃后被好心人收养;1972年进入俄勒冈州波特兰市的里德学院学习,半年后辍学;1974年乔布斯在一家公司从事电脑游戏设计工作;1976年4月,21岁的乔布斯和26岁的沃兹尼艾克在乔布斯家的车库里成

立了苹果公司;1980年12月,苹果公司股票在华尔街上市,乔布斯一夜之间成为百万富翁;1985年,由于他的几次决策失误及由此导致的人事纷争,被迫离开苹果公司,辞职几天后,乔布斯又创办了“Next”电脑公司,继续开始他的事业之旅; 1997年9月,乔布斯重返苹果公司任首席执行官; 2011年8月24日,乔布斯宣布辞去苹果CEO职务,引发了全球热议。
乔布斯的经历极大地影响了硅谷风险创业的传奇,他将美学至上的设计理念在全世界推广开来;1985年乔布斯获得了由里根总统授予的国家级技术勋章;1997年乔布斯成为《时代周刊》的封面人物,同年被评为最成功的管理者,是声名显赫的“计算机狂人”;2007年乔布斯被《财富》杂志评为年度最伟大商人;2009年乔布斯被《财富》杂志评选为近十年美国最佳CEO,同年当选《时代周刊》年度风云人物之一。
【精华素材】
兴趣造就未来

1976年,当21岁的乔布斯与朋友合伙在自己家的车库里成立苹果电脑公司时,恐怕谁也无法预知一个伟大品牌会从这里诞生。然而乔布斯心里清楚,他之所以能成功是因为他对电子的热爱。“我非常幸运, 因为我在很早的时候就找到了我钟爱的东西。”乔布斯在斯坦福大学演讲时曾自豪地说。
乔布斯生活在著名的“硅谷”附近,邻居大都是惠普公司的员工。在这些人的影响下,乔布斯从小就很迷恋电子学,他随时都能在各处的箱子里翻到一两只废弃不用的电子元件,拆开来看个究竟,玩上好几个小时。惠普公司的一个工程师看他如此痴迷,就推荐他参加惠普公司的“发现者俱乐部”。这是个专门为年轻工程师举办的聚会,每星期二晚上在公司的餐厅举行,乔布斯在这里如鱼得水。上初中时,在一次同学聚会上,乔布斯认识了比他年长5岁的沃兹尼艾克。沃兹尼艾克是学校电子俱乐部的会长,对电子也很感兴趣,两个人一见如故。工作之后,乔布斯常常与沃兹尼艾克一道,在自家的小车库里琢磨电脑,他们梦想着能够拥有一台属于自己的计算机。1976年4月,乔布斯、沃兹及乔布斯的朋友龙·韦恩三人决定成立一家电脑公司,公司的名称为苹果,就是现在的苹果公司。1985年,乔布斯的事业遭遇了挫折,但这一点也没有改变他的兴趣,“我仍然钟爱我所做的事情,所以我决定从头再来” 。
素材点拨:兴趣是好奇心和求知欲的表现。你对某个学科和事业情有独钟,就会从中获得奋斗的快乐。正如乔布斯所说,“成就一番伟业的唯一途径就是热爱自己的事业。拥有使命感和目标感才能给生命带来意义和价值。”作为素材,本文适用于兴趣、成功的秘诀、兴趣与成功

、热忱、环境影响等话题。
用失败磨砺心志

奇虎360公司董事长周鸿祎曾经说过:“每个人都有自己对乔布斯成功的理解,但是我认为最重要的是乔布斯的自我反省能力。其实乔布斯经历过很多失败,但是从失败中学习了很多经验,且永不放弃。”
1985年9月,由于乔布斯的几次决策失误及由此导致的人事纷争,被迫离开了苹果公司,从此进入了长达十年的低谷。“在30岁的时候, 我被炒了,在这么多人的目光下我被炒了。在而立之年,我生命的全部支柱离自己远去, 这真是毁灭性的打击。”“我觉得就像有人在我的肚子上猛击了一拳,打得我不省人事。”“我到森林里走了很久,不想和任何人说话。”这也许是乔布斯一生中唯一一次大的失败,但他非常感谢这次失败,他曾感慨地说:“这副良药的味道实在是太苦了,但是我想病人需要这副药。有些时候, 生活会拿起一块砖头向你的脑袋上猛拍一下,但我们不能失去信仰。从苹果公司辞职是我这辈子发生的最棒的事情,这让我觉得很自由,我可以从头再来, 进入我生命中最有创造力的一个阶段。”1997年,乔布斯重回苹果公司时,已经没有了当年的年少轻狂,浑身散发着对理想的坚持,对信念的坚守。他作为拯救者归来,不仅是拯救苹果,也是在救赎自己。历练沉浮之后,他的内心变得柔和而平静,也更懂得如何凝聚同时代的人才。
有人说,乔布斯是一个神话,2次手术,3个孩子,8年抗病,11款经典产品,100倍股价涨幅,1000万台iPad,1亿部iPhone,2.7亿台iPod,这些是乔布斯的经典,更是苹果的精髓。史蒂夫·乔布斯传记《活着就为改变世界》中写道“如果没有十年的流放,尤利西斯就是一个与其他人没有区别的小国国王。之所以到现在人们还在吟诵尤利西斯的故事,恰在于他的流放、奋斗和重返国王之位。”相信这也是对乔布斯最好的诠释。十年流放,十年的辛酸终于铸就了今日的乔布斯和苹果。
素材点拨:遇到挫折或不幸时,有的人心灰意冷,自暴自弃;有的人牢骚满腹,愤世嫉俗。而乔布斯面对失败,却能在失败中反省自己:“犯错误不等于错误。成功的人都是犯了错误之后,做出改正,把错误当成一个警告而不是万劫不复的失败。”作为素材,本文适用于逆境、换一种角度、不幸与万幸、锲而不舍、屡败屡战、十年磨砺等话题。
乔布斯,创新的使者

乔布斯是一个创造了历史的天才。在乔布斯的带领下,苹果公司用35年时间创造了从零到3500亿美元的市场价值。截至2011年8月中旬,苹果公司市值超过3500亿美元(约2.2万亿元人民币),超过埃克森美孚公司,成为全球最高市值的公

司。苹果之所以能够取
得今天的辉煌,主要是因为乔布斯的创新精神。
乔布斯是一个创新的使者。创造完美的品牌产品,一向是乔布斯的追求所在,不过这也是苹果公司最大的财富。创新已经成了苹果的血液,“苹果的创新就在于我们能够掌握每一个零件,从1976年就开始了,就像命中注定” ,这就是乔布斯对待创新的态度。他不在乎输赢,只想搞出点儿新名堂,因为他是乔布斯。乔布斯具有“追踪科技超前指引”并以此来判断市场上有趣创新的能力。苹果公司先后推出的iPod、iPhone、iPad系列产品,都凝聚了乔布斯团队对未来及人类需求的敏锐洞察力、超前的理念和硬件创新的精华,产品既酷且炫,将现代手机的工业设计技术与极简艺术进行了近乎完美的结合,让其他竞争对手只有模仿与追赶的份儿。哈佛商学院教授大卫·约夫说:“真正的科技创新能带来飞跃,它期待找到别人不知道的但却人人所有的,然后重新定义产品将其表现出来,乔布斯就是这么干的。”
素材点拨:创新意味着改变,创新意味着付出,创新意味着风险。“领袖和跟风者的区别就在于创新。”乔布斯和他的苹果之所以能在世界范围内独领风骚,是因为他敢于改变,敢于付出,敢冒风险。乔布斯的自信激情以及他勇于承担失败后果的精神,都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作为素材,本文适用于创新与成功、风险与成功、敢为人先、开拓精神、追求无止境、胆识与胆魄等话题。

乔布斯的哲学:做正确的事
乔布斯的哲学是“做正确的事”。这个“正确”,不是技术,不是设计,不是美学,而是“人性”,是“用户体验”。事实上,在当时,乔布斯眼中的“正确的事”,都很反传统,都是非主流。乔布斯是创意家,也是表演艺术家,他的长处是精确地把握人们的消费心理和时尚潮流,出其不意地转换空间,做电子娱乐产品,这样非主流的做法反而取得了成功。
举个例子,1998年,乔布斯推出iMac的时候,机器没有软驱,现在看来没有什么,当时却引起了媒体和顾客的强烈抗议。一些权威人士也认为,缺少软驱是一个致命的错误,这一错误注定iMac会失败。乔布斯为此发表了一个言辞激烈的言说,他相信,软驱将逐渐被淘汰。抛弃软驱、使用USB接口的决策使iMac超前了一步。乔布斯靠着这种对消费者心理的“深潜”能力,不断制造颠覆。再比如iPhone。iPhone的多点电感触屏,它采用的并非笔触屏(电阻式触摸屏),而是更为先进的指触屏( 电容式触摸屏)。用手指轻点就可以,而那种用笔尖才能点的屏,就会很容易误点或漏点。iPhone有红外感应功能,打电话时自动关闭屏

幕。当你将iPhone贴着脸部打电话时,iPhone会自动关闭屏幕进入省电模式。这并不是多高明的技术, “以微小方式改变世界”是乔布斯之道。
做正确的事,还表现在与竞争对手的合作上。1997年8月,苹果与微软在波士顿展览会上宣布合作,举世震惊。当比尔·盖茨出现在身后巨大的屏幕上时,乔布斯制止了台下的嘘声说:“我们必须破除一个迷信,那就是我们和微软是你死我活的关系。”后来的事实验证了乔布斯的判断,“在我看来,苹果与微软之间的竞争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这将帮助苹果稳健发展,并让苹果能够对科技行业做出更大贡献,并推动科技行业的繁荣与发展。”再如苹果与三星的关系,三星至今还是苹果最重要的液晶屏和半导体存储器供应商。这正应了那句老话: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跟对手合作,不仅需要勇气,还要有很高的EQ(情商)。
素材点拨:思维决定目标,目标指导行动,行动铸就结果。做正确的事是一种思维,是一种选择,它让你知道自己应向哪个方向前进,怎样才能快速到达目的地。乔布斯被称为“趋势大师”,他的过人之处就在于他总能找准方向,做对事。这需要远见卓识,需要披沙拣金,更需要勇气和自信。作为素材,本文适用于方向与行动、重在选择、目标与成功、做正确的事与正确地做事、预见与成功等话题。
追求完美,注重细节

“一只狮子率领一群绵羊,可以打败一只绵羊率领的一群狮子”,10多年来给“烂苹果”带来生气的乔布斯,就是这样一只狮子。作为当今世界上最优秀的科技创新领军人物之一,乔布斯的成功不仅源于他过人的创新力、对工作超乎寻常的热爱和从错误中吸取教训的能力,更源于他对完美的不懈追求。
“追求完美”被认为是乔布斯和苹果成功的第一要素。他率先将美学至上的设计理念融入产品,提出“科技要和人文、艺术融合,才能产生让我们的心为之歌唱的结果”。他总是站在用户的角度看问题,苛求着细节的尽善尽美。他不是细节管理者,但他知道哪些细节是重要的,然后他会聚精会神地把这些细节做到最好,他的专注程度堪比最细致的原子能工程师。
乔布斯有着卓越的设计感,这几乎影响着他所做的每一件事情。他认为做任何事都要讲究方法,每一步都必须做好,并且非常谨慎。苹果就像一间艺术家的工作室一样,而乔布斯则是一名熟练的工匠。在对新产品质量的要求上,乔布斯是近乎追求完美的偏执狂。他追求每个步骤和细节的精确,无论是外观设计、用户体验、工业设计,还是系统设计,甚至主板如何摆放,所有的一切都必须尽可

能美观。设计师们必须忍受他的吹毛求疵,一遍遍地修改产品。因此,苹果公司的员工总是能完成一些他们原本认为无法完成的工作。
完美主义在企业文化中并不被提倡,因为它往往是执行力的天敌。为了“可以再完善一点”而反复修改,最终可能会导致灾难性的后果。乔布斯追求完美主义的方法是“从最少开始”;如果不能把这件新产品的十个功能都做到完美,我们就砍掉五个,哪怕其中包括在传统智慧看来不可缺少的功能。
素材点拨:成功没有捷径。乔布斯不管对人还是对事,都高标准、严要求,力争尽善尽美。正因为乔布斯设定了一个非常高的标准,苹果才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创新才能和卓越品质,把竞争者远远地甩在了后面。可见,追求完美是一个人达到目标的最大动力,注重细节,你会获得惊人的回报。作为素材,本文适用于完美与成功、细节决定成败、永不满足、否定自己、追求极致等话题。
不给自己留退路

乔布斯17岁的时候,读到了海伦·凯勒的一句话 “如果你把每一天都当作生命中的最后一天去生活的话,那么有一天你会发现你是正确的” 。这句话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那时开始,每天早晨他都会对着镜子问自己:“如果今天是我生命中的最后一天, 你会不会完成你今天想做的事情呢?”
2003年,乔布斯被查出得了胰腺癌,这是他最接近死亡的时候,他与命运抗争了8年之久,这使乔布斯对死亡的理解更为深刻和真切:一个人的时间很有限, 所以不要将时间浪费在重复其他人的劳动上。
“记住你即将死去”,这句话帮他做出了重要选择。因为生命中几乎所有的事情, 包括荣誉、骄傲以及对难堪和失败的恐惧,都会在死亡面前消失,最终留下的是真正重要的东西。“记住你即将死去”是一种时不我待的紧迫感,不给自己找借口、留退路。
素材点拨:乔布斯把每一天都当做生命中的最后一天,这实际上是一种忧患意识,是把自己逼上绝境的表现。苹果之所以能够超越微软,超越埃克森美孚,成为全球第一大公司,是因为乔布斯和他的团队常常不留退路,善于从绝境中寻找希望,最终才走向了成功。作为素材,本文适用于忧患意识、绝境与出路、不为失败找借口、置之死地而后生、生命紧迫感、生命意识等话题。
【升华评论】
乔布斯,是这个时代的科技偶像和商业英雄。他掌控着我们的欲望,又倾听着我们的声音,他豪放不羁又坚定执著,他始终在等待死亡又从不放弃对信念的坚持。乔布斯打造的是一个巅峰的苹果,无论是利润、增长、市值还是市场地位、产品影响力,都堪称全球企业的典范。苹果的兴盛,

并没有带来惊人的专利发明,也没有带来改变世界的大发现,但是它敏锐地把握住了一点:不再让人类迎合机械,而是让系统更加顺应人心。也许许多年以后,人们回顾苹果,将会遗忘它并不完美的产品,但铭记的却是它提前领跑了一个崭新时代的理念和勇气。从这个意义上说,乔布斯的辞职不是一个时代的结束,只是拉开了新时代转型的序幕。
【时文赏读】
为什么我们崇拜乔布斯

有人说,这世界是由三只苹果改变的。一只是亚当和夏娃在伊甸园里偷吃的那只,一只是砸向牛顿脑袋的那只,还有一只是目前正握在美国人乔布斯手中的那只。亚当夏娃的那只苹果出现在很久以前的“据说时代”,牛顿的那只苹果出现在1680年左右,几百年后的今天,又一只“苹果”出现了——乔布斯的苹果,不过这只苹果不是水果,而是一堆数字和机器,名曰“科技产品”,它喂养的不再是人的胃,而是人的头脑。但是,乔布斯的这只苹果,真的像前两只吗?

科技产品的发展,成为人类生活往前奔跑的两只脚,它带来速度和便捷的同时,让人眼花缭乱,不知所从。还是崔健那句老歌唱得好,“不是我不明白,这世界变化快”。我们真的需要像风一样改变生活吗?乔布斯说,科技只是在影响生活,但没有改变生活。是的,生活谁也无法改变,从出生到死亡,每个人都是如此。问题是,在短暂的一生中,当人们愿意彻夜排队去买一款“苹果”名下的iPad,愿意花三五个月的时间去等待一台同样属于“苹果”名下的iPhone,甚至当你在街上或餐馆里发现好多人手中都握着iPhone或iPad旁若无人把玩时,你只能有两个感觉:一是我老土了,二是这个世界疯了。对这种景象,唯一的解释是乔布斯把这个世界弄“疯了”。

其实,乔布斯神话是从2001年开始上演的。十年间,苹果在乔布斯手上仅凭Mac、iPod、iPhone、iPad四条产品线和iTunes、App Store两个在线商店,把苹果公司变成了全球最高市值公司,截止2011年8月中旬,它的市值超过3500亿美元,就是说,乔布斯的这只苹果值2.2万亿人民币。毫无疑问,这是一只含金量极高的苹果。如果说乔布斯的这只苹果仅仅是值钱,它还不足以改变世界,因为全世界有钱的公司太多,而且财富似流水。而真正触动人们的是乔布斯和那只苹果的“科技哲学”:他让科技产品成为一种艺术品——简约、完美、质感;他完美地实现了人类与科技的互动、融合,机器不再是冰冷的金属,而成为有体温的人体器官之一,将移动计算革命推向了一个被追赶被仰视的高度;他略带偏执的专注和梦想,造就了他“少年得志—跌入谷底—王者归来”的人

生轨迹,他的专注是自恋般地走自己的路,他的梦想是疯狂地改变世界。
世间最彻底的改变,不是改变财富,而是改变人的头脑,如果这种说法靠谱的话,乔布斯和他的苹果应该做到了。这只苹果启示我们应该怎样去做事——专注、极致、完美;应该怎样去做人——不安于现状、不墨守成规、不为别人而活。
如果说亚当、夏娃的那只苹果告诉了我们“从哪里来”、牛顿的那只苹果告诉了我们“身处何处”的话,那么乔布斯的这只苹果则告诉了我们“如何打发短暂的一生”——与科技为伴,去“玩”。目前看来,这世界真的是由这三只苹果改变的。这就是我们崇拜乔布斯的理由,不光我们,全世界都在崇拜他和他的苹果。

(摘自易观网,有删改,作者:于斌)


【相关链接】


众说史蒂夫·乔布斯
★ 在过去十年间,他重新定义了三大市场——音乐、电影和手机,并从中获取丰厚利润;而他对计算机产业的影响仍在不断增长。重新定义任何一个产业都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而彻底改变四个产业是前所未闻的。
――美国《财富》杂志
★ 苹果CEO 史蒂夫·乔布斯堪称当代达芬奇,几百年之后,乔布斯与达芬奇一样,将受到同样的尊敬,乔布斯没有将自己的产品仅仅看成是一件产品,而是将其视为一件艺术品,或者一件融合了自己生命的物品。
――日本软银CEO孙正义
★我此生最尊重的人不是我自己,不是巴菲特,而是斯蒂夫·乔布斯。
――比尔·盖茨
★ 乔布斯是过去25年美国最成功的CEO,他以独有的方式将艺术家的感觉与工程师的构思结合在一起,创建了一家非凡的公司,他是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企业领导人之一。
――谷歌执行董事长埃里克·施密特
 ★我眼中的乔布斯有魅力,有独到的前瞻能力和影响力,一眼就看到问题本质;在屡次失败后,懂得改变或抑制自己的坏习惯,能从失败中走出来。乔布斯本身就是一个传奇,乔布斯的成功真的无法复制”。
――创新工场CEO李开复

?乔布斯,一个美国式的商业英雄。2011年8月24日,乔布斯宣布辞去苹果公司CEO一职。当天,苹果公司股价一度大跌7%。世界上有哪一位CEO的离职如此引人注目?对乔布斯,你可以赞美他,支持他;可以反对他,质疑他,但唯独不能漠视他,因为他和他的“苹果”改变了世界。










李娜:一张亮丽的中国名片
发布:2011-09-30 作者:刘步春 点击:135
有人说,她的经历可以拍成一部励志电影;也有人说,她

的故事可以写成一部传奇小说;还有人说,她的传奇更像是一部史诗,因为只有“史诗”才能承载这个中国体育史上最智慧、最有激情、最令人倾慕的故事。
她凭借决心、毅力和球技在欧美人占据绝对优势的网球领域大显神威,无可争议地让苏珊·朗格朗杯第一次刻上了亚洲人的名字;她快人快语、特行独立,让欧美人对中国运动员有了更加深刻的印象,提高了中国运动员的国际影响力……
她,就是中国乃至亚洲在网球四大满贯赛事上第一个获得单打冠军的李娜!
【李娜小传】
李娜,中国著名女子网球运动员。1982年生于湖北武汉,6岁开始练习羽毛球,9岁改练习网球,1999年转为职业网球选手。曾在2002年退役,两年后复出,成为第一个获得WTA(Women’s Tennis Association,国际女子职业网联)巡回赛单打冠军的中国人,并闯进2008年北京奥运会四强。重返国家队后因不满举国体制的训练方式,于2008年“单飞”,并于2011年历史性地获得法国网球公开赛女单冠军,成为中国乃至亚洲在网球四大满贯赛事上夺得的第一个单打冠军,同时世界排名追至第4位,追平日本选手伊达公子所创造的前亚洲女子网球的最高排名。
在李娜的职业生涯中,她已经获得了ITF(International Tennis Federation,国际网球联合会)赛事的19个单打冠军,16个双打冠军,WTA赛事的4个单打冠军,2个双打冠军。
【疯狂素材】
很“不中国”的个性
在中国体坛,29岁的李娜绝对算得上另类。
2000年,18岁的李娜获得了WTA第134位的年终排名;2001年,九运会上一举拿到女单、女双和女团3个冠军,就在同一年,李娜还在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上收获了女单、女双和混双3枚金牌。就在外界坚信李娜将为中国网球赢得国际地位的时候,由于对国家队管理体制的不满,她竟然在2002年底的釜山亚运会前突然宣布退役。
2004年复出后,她频频到国际上打职业比赛,并且屡获佳绩,可是一到国内比赛或是代表国家队出战时,李娜总是伤病不断,动辄缺席。尽管在“逃兵”的问题上饱受质疑,但李娜就是李娜,在猛烈的炮火声中依然我行我素,决不收敛。
她,不顾国家队的禁令,16岁就开始谈恋爱,她用文身来表达对心仪对象的感情;赛场上,她动辄对着呐喊的观众发火,甚至将兼任教练的丈夫姜山轰出赛场。
李娜这种“很不中国”的个性令外国记者很感兴趣,“李娜的家乡武汉,天气是不是很热?”“那里的食物是不是很辣?”这是外国记者比较关心的两个问题,他们认为李娜那么火暴、有个性,与她家乡的气候和食物有关。
疯狂点击: 中国是礼仪之邦,“非礼勿视,非

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千年古训造就了我们的民族传统,却也扼杀了许多人的个性。社会需要统一,统一才能有稳定与和谐;社会同样需要有个性,独特的个性是生命力和创造力的表现,它是照亮黑夜的明灯,指引人们走出低谷,登上人生的高峰。
适用主题: 活出自我,拒绝平庸;多点个性,少点奴性;多点宽容,少点苛求;个性张扬不是个性张狂,自我约束不是自我束缚。
独特的获奖感言
面对媒体,李娜畅所欲言,无所顾忌。当记者问到是什么鼓舞她在不利局面下上演绝地反击时,李娜给出的答案是“奖金”;面对媒体的恭维和网友的赞誉,她甚至说:“不要总是讲我为国争了光,我其实就是为了我自己。”特别是夺冠后那一段流利的英文获奖感言,我们没有听到模式化的豪言壮语,感受到的只是一个胜利者发自内心的喜悦。她先恭喜对手斯齐亚沃尼的上佳表现,然后依次感谢赞助商、球童和工作人员、教练团队,她甚至用湖北方言向看台上的朋友说了句“生日快乐”,但是没有感谢国家的培养。
然而,境界似乎不高的李娜却有着一颗善良的心。2010年4月玉树发生地震,当时李娜正在德国慕尼黑的训练基地养伤并进行调整,她接受北京几家媒体的电话访问,承诺会尽最大努力打好以后的几场比赛,并把所获得的赛事奖金全部捐献给玉树灾区。她向玉树捐赠了153万元,并去探访玉树的儿童福利院,捐款修建了“李娜爱心康健室”。
疯狂点击: 我们的社会,曾经崇尚过高、大、全,曾经流行过假、大、空,所幸的是我们的时代终于进步了,李娜的获奖感言只言个人喜悦,没有提到感谢国家,但并没有引来举国共讨。其实,感谢国家并不一定要挂在嘴上,高尚的觉悟也不一定非要用言语来表达,向灾区捐款153万元是更实在的爱国行为,也是高觉悟最有力的展示。
适用主题: 少说漂亮话,多做实际事;去掉假面具,做真实的自我;没有人是完美的,但人要活得真实;学会感恩,回报社会。
她很“要球”
1993年9月的一天,湖北体工大队网球教练余丽桥来到武汉新华路体育场遴选新的网球苗子。面对眼前五六个蹦蹦跳跳的孩子,余丽桥一眼就看中了李娜。“我挑选运动员时,除看身体素质外,最主要的就是看这个孩子‘要不要’球。”余丽桥说。武汉话所谓的“要球”,用普通话解释就是指一记球打过来,在眼看接不住的情况下还会不顾一切地迎上去救球。余丽桥当场亲自“喂”了几个角度刁钻的球,看到李娜奋不顾身地挥拍迎战,便认定她是个“要球”的好苗子。“换句话说,只有具备了这种坚

忍的意志,打比赛时才可以忘掉一切,不去考虑其他东西。”余丽桥解释说。就这样,加上之前跟随余丽桥训练的李婷,师徒三人开始了紧张有序的训练生活。
事实证明,余丽桥教练的眼光不差,李娜和李婷凭着一股死拼的劲头成长得很快。1997年,余丽桥带着两个徒弟到上海参加八运会,之前一直不被外界看好的湖北队取得了团体第四名的好成绩,令同行刮目相看。
疯狂点击: 面对角度刁钻的球,在眼看接不住的情况下李娜还会不顾一切迎上去,她不轻言放弃,坚忍执著。这种坚忍的意志是一名优秀运动员所不可或缺的,也是任何一个成功者必须具备的。在人生的道路上,困难在所难免,面对困难的磨砺和厄运的洗礼,只有不轻言放弃,才有可能走向成功。
适用主题: 勇于坚持,不轻言放弃;提升心理素质,成事在天亦在我;爱拼才会赢;慧眼识珠。
在蹦极中“重生”
2010年奥克兰赛,李娜作为中国仅有的两位世界排名前20的参赛选手之一,在首轮比赛中就惨遭淘汰,失利后的她心情十分郁闷。奥克兰当地有一处40米高的蹦极胜地,李娜打算去玩一回,希望能把所有的不快统统“蹦走”。为了李娜的健康考虑,她的体能教练事先体验过后,认为蹦极不会对她身体机能产生负面影响,才放心让她去尝试。来到蹦极地,本来就有恐高症的她,站在高台上犹豫了整整15分钟,最终她还是跳了下去。在闯入澳网“八强”后,再次回味这一幕,李娜用“重生”来形容自己当时豁然开朗的心境,她说:“感受只有一个,就是‘重生’,像是自己有了新的生命。我有恐高症,但我希望去尝试一些以前不敢尝试的东西,结果我发现原来自己可以做到以前认为做不到的事情。”
“网球金花”李娜的单飞从开始的那一刻起,看得见的或者看不见的挑战就都横亘在她前进的道路上,她的比赛成绩也很自然地成为不少人判断其职业化道路成功与否的依据。可想而知,在这样的情况下,李娜的压力会有多大。面对压力,李娜没有退缩,而是迎向压力,突破自我,取得了成功。
疯狂点击: 明明有恐高症,可是还选择了尝试蹦极,并最终从高台上跳了下去。李娜在蹦极中获得了“重生”。我们从她的人生里领略到了生命的意义,生命本是一泓清泉,只有敢于挑战自我的人才能品味出它的甘洌;生命本是一部史书,只有敢于挑战自我的人才能体味出它的厚重;生命本是一首优美的歌曲,只有敢于挑战自我的人才能领略到它的韵律。
适用主题: 敢于挑战,拒绝平庸;路是走出来的,勇于尝试方能成就辉煌;畏惧风险、求稳怕乱,难有壮

丽的人生;学会自我调节,实现人生超越。
霸道与柔情
当输球或身陷逆境情绪不佳时,李娜常常会勃然大怒,向场边的丈夫兼教练姜山咆哮着发泄怨气:“闭嘴!别冲我喊!”大庭广众之下,狮吼震天,一点情面都不给。姜山理解李娜的情绪变化,很听话地悻悻退场,在外面转悠一会儿又折回来,躲在角落,继续关注老婆的比赛。
李娜在赛场上总是一副酷酷的样子,但在平时生活中,她对姜山却总是显出特有的柔情。据姜山的昔日队友透露:“别看李娜在接受采访时经常开姜山的玩笑,在平时的生活中,姜山才是真正说话算数的人。每次回国我们一起坐坐,李娜什么都听姜山的,姜山说往东,她绝不会往西。要真说个性啊,姜山的个性可比李娜的强得多,只不过作为丈夫,对妻子多一些包容,那也是很正常的事情。”
2011年澳网比赛,李娜获得女单亚军,在颁奖仪式上她面对全世界球迷,向老公真情告白:“不管你是胖还是瘦,是帅还是丑,我都会永远跟着你,永远爱你……”场边的姜山,抑制不住激动,眼里盈满了幸福的泪水。
疯狂点击: 爱姜山却又会对他咆哮,赛场上那么英勇霸道,骨子里却又是这般柔情似水,李娜或许已经成为当代年轻人的偶像。李娜的霸道与柔情是其真实自我的表现。英国当代诗人西格夫里·萨松说过:“我心里有猛虎在细嗅蔷薇。”李娜的霸道和柔情应该是她心里猛虎和蔷薇的互现吧。
适用主题: 做真实的自我,不戴假面具生活;知恩图报,不做无情人;让互补代替互斗,共创和谐;包容体现博大,包容创造共赢。
光环下的清醒
享受完法网冠军带来的喜悦,李娜很快恢复了往日的清醒和镇定。她说:“结束了就是结束了,好好享受今天,明天又是一个新的开始。”“人不能老想着原来做过什么,而要想今后如何才能够做到更好。所以,再高兴也就只能到今天为止了,明天重新上路继续努力!”
回到国内,李娜的日程安排已经无法由她自己和团队做主了。6月25日飞抵武汉后,李娜在机场被湖北体育局接走庆功,此后更大规模的庆功仪式接踵而至。从7月4日湖北省委省政府表彰会开始,李娜的庆功活动包括北京的WTA庆功会、“江城运动夜”、母校见面会及新赞助商新闻发布会等,十几天内李娜奔波于北京、武汉两地,行程安排得密不透风。在武汉,用李娜自己的话说,戴着墨镜上街都会被认出来。
有人预测,李娜光环之下的生活将成为常态,而李娜却表现得很理智,说:“其实我觉得自己没什么大的变化,可能是大家看我的心态和角度不同了吧。”她还表示:“我只管

打好自己的球,做好自己的人。”
疯狂点击: 好一个“打好自己的球,做好自己的人”!项羽说:“富贵不还乡,如衣锦夜行!”气壮山河的英雄也难免走向庸俗。李娜是难能可贵的,在了不起的成就面前,表现得十分理智和清醒,没有沉迷于眼下的明星光环和商业利益,而是专注着下一个目标。“前途”重于“钱途”,训练优于走秀,永怀进取之心,决不忘乎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李娜可以走得更远!
适用主题: 胜不骄,败不馁,保持一颗平常心;保持清醒意识,用理智照亮生命的旅途;永不满足,常怀进取之心;莫跟风,少作秀,坚守自我。

【升华评论】
赛场之外的意义
不是乒乓球、羽毛球,也不是体操和跳水,而是在欧美人的世袭领地里夺得沉甸甸的苏珊·朗格朗奖杯,我们有理由为李娜感到骄傲。但是,如果仅仅把她当做是赛场上的英雄加以颂扬,不去思考其中更深层次的内容,我们也就浪费了这个典型。
李娜是赛场上的英雄,然而她的意义却更在赛场之外。
李娜是在举国体制的环境里成长起来的,却是在冲破举国体制“单飞”后征服世界的,这不能不令人反思,举国体制是不是中国体育的唯一选择?如果没有举国体制的早期培养,就不会有李娜后来“单飞”的成功,尽管高昂的费用并非人人“单飞”得起,但李娜毕竟“单飞”成功了,她用事实向我们证明:除了举国体制外,中国体育还有别的道路可走。
李娜说:“不要总是讲我为国争了光,我其实就是为了我自己。”这是何等大逆不道之语!但却是事实,这是李娜理性意识的体现。竞赛就是竞赛,不是代表国家去征服法兰西,没有必要被视为民族英雄。我们欣赏李娜的球技,也同样欣赏她的理性认识。李娜爱好特立独行,她的特立独行是建立在理性基础上的自觉,而不是时下许多年轻人的标新立异。过惯了循规蹈矩生活的模范公民和动辄以逆反心理自居的“新新人类”,你们是否可以从李娜身上学得一点为人之道?
隔行如隔山,未必人人都要去打网球、搞体育,李娜带给我们的意义远在赛场之外。现代社会应当是现代人组成的社会,我们要像李娜那样,坚定、自信、执著、理性,多些个性、少点奴性,拒绝平庸,活出自我,以强健的个体生命去推动社会的发展。
【疯狂链接】
各界评论
★李娜夺冠后的谈吐举止,让世人看到了中国选手的魅力和风度。至于李娜的火暴脾气,在职业网坛根本算不上什么性格缺陷,比李娜脾气更暴躁的网球运动员并不鲜见。李娜让欧美人对中国运动员有了更深刻的印象,她扩大了中国运动

员的国际影响力。 ——《纽约时报》
★李娜已成为中国的形象大使,她的梦想是推动中国网球前进十年,我想她的这个愿望已经实现了。 ——WTA主席 阿拉斯特
★这是我第一次这么认真地看李娜的比赛。天上九头鸟,地上湖北佬。这是一个标准的湖北“泼辣妹子”,她打球的方式,无论是赢球的方式还是输球的方式,都活色生香,够鲜够辣! ——《体坛周报》副主编 杨毅
★李娜是游离于传统体制以外、自掏腰包驰骋于国际赛场为国争光的,这对高速发展的中国来说具有重要意义。李娜无疑是中国体育史上又一个里程碑式的人物,是绝对的中国骄傲。
——中央电视台体育解说员 韩乔生
李娜语录
★你的表现肯定会时好时坏,用不着太责怪自己,一直在为自己努力着就好。你不用想为别人做什么,我只为自己努力。
★这是美梦成真的一天。我年轻时就梦想过大满贯,如今,有人说我老了,好吧,老女人也能美梦成真,真不容易。年龄对我来说,只是纸上的数字而已。
★我一定不去春晚。因为我很少有时间正好在家里,我会全身心地去陪我的家人,陪姜山的家人。本来就是很难得的机会,不算自私吧。
★我从小是在体制培养下成长起来的,只不过后来可以选择自己的团队,走自己的职业化之路,但我不会忘记体制培养是我的起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