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公司治理)河道治理工程环评报告书

合集下载

江河湖泊治理工程质量评估报告

江河湖泊治理工程质量评估报告

江河湖泊治理工程质量评估报告一、引言江河湖泊治理工程是为了保护和改善水域环境质量,提升生态系统功能而进行的系统性工程建设。

为了确保治理工程的有效性和长期影响,对其工程质量进行全面评估是必要的。

本报告将对某江河湖泊治理工程的质量进行评估,并提出改进建议。

二、背景本次评估的对象是某省某条江河湖泊治理工程,该工程于2018年启动,旨在提高水域水质、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生物多样性的恢复。

工程包括水质改善、河床清淤、植被恢复等多项措施。

三、评估方法本次评估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综合考虑了工程设计、施工过程、工程成果等方面的指标。

1. 工程设计评估通过对工程设计文件的审查和对比,评估工程设计是否符合相关法规和标准要求,是否合理可行。

2. 施工过程评估考察施工过程中是否按照设计要求进行,包括原材料的选择、工程建设的操作规范性等方面。

3. 工程成果评估通过实地调查和水质监测数据的分析,评估工程实施后水域环境的改善情况,生物多样性的恢复程度等。

四、评估结果经过评估,对该江河湖泊治理工程的质量进行了全面考察分析,以下是评估结果的总结:1. 工程设计评估结果工程设计符合相关法规和标准要求,考虑了水域生态环境的长远发展,设计方案合理可行。

2. 施工过程评估结果施工过程中,原材料的选择符合要求,操作规范严格遵循设计要求。

施工人员按照规定的施工程序进行施工作业。

3. 工程成果评估结果治理后的水域环境明显改善,水质达到了预期的要求,植被覆盖率有所提高,水生生物多样性明显增加。

五、评估结论及改进建议基于对江河湖泊治理工程质量的评估结果,得出以下结论和改进建议:1. 结论该江河湖泊治理工程在工程设计、施工过程和工程成果方面均取得了较好的质量成果,达到了治理工程的预期目标。

2. 改进建议尽管工程质量较好,但仍有改进的空间。

鉴于此,提出以下改进建议:- 进一步加强工程设计的可持续性。

考虑水域生态系统的复杂性,注重生态修复和保护。

河道整治工程监理竣工质量评估报告

河道整治工程监理竣工质量评估报告

河道整治工程监理竣工质量评估报告一、引言河道整治工程是为了改善水环境、保护生态环境以及防止洪涝灾害而进行的一项重要工作。

监理竣工质量评估报告旨在对完成的河道整治工程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估,为相关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本报告通过对工程的实施、质量和效果等方面进行评估,全面总结了河道整治工程的优点和问题,并提出改进措施。

二、项目背景根据合同要求,本次河道整治工程监理竣工质量评估报告对位于某地的XX河道整治工程进行了评估。

该工程涉及XX千米的河道范围,旨在解决河道污染、改善生态环境以及提高洪水防治能力。

三、工程实施评估1. 工程进展情况评估根据工程计划,工程进展符合预期,各项工作按时完成。

工程团队在施工过程中严格遵守安全生产规范,没有发生重大事故。

2. 工程质量评估通过对施工过程进行抽样检测和现场观察,工程质量整体符合设计要求和相关标准。

在土方开挖、围堰、结构建设等关键工程环节,质量控制得到有效落实。

四、工程效果评估1. 水环境改善效果评估经过河道整治工程,水体污染物浓度明显下降,水质得到有效改善。

相关监测数据显示,XX河道的水质指标已经达到国家标准。

2. 生态环境保护效果评估修复后的河道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和恢复,水生生物种类增加,水生植物覆盖率提高。

该项目对当地生态系统的保护和修复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3. 洪涝防治效果评估针对东部地区频繁发生的洪涝灾害,河道整治工程的设计能够有效提高洪水排涝能力。

根据实测数据,工程的排涝效果明显,洪水灾害损失有所减少。

五、问题与改进建议1. 施工过程管理不够规范在施工管理过程中存在某些环节操作不规范的情况,导致部分施工工艺不具备可追溯性。

建议加强对施工管理人员的培训和监督,确保施工过程的规范和可控性。

2. 设计方案存在一定不足部分设计方案在实施过程中存在问题,需要改善。

建议在工程设计前进行充分论证和实地调研,以确保设计方案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3. 工程环境保护需进一步加强在施工期间,未能完全满足环境保护要求,对周边环境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干扰。

河道整治工程竣工验收报告范本

河道整治工程竣工验收报告范本

河道整治工程竣工验收报告范本一、工程概况经过xxxx年月至xxxx年月的施工,我单位承接的xxx河道整治工程于xxxx年xx月xx日正式竣工。

该工程的主要目标是提升河道的生态环境、改善水质、防止洪涝灾害,以及提供一个更加美观、宜居的河道景观。

本次整治工程覆盖了xxx区域,总长度为xxxx公里,涉及河床疏浚、堤岸加固、水生植被恢复等多个方面的工作内容。

二、工程成果1. 河床疏浚本次整治工程对河道的河床进行了全面的清淤作业,通过清除淤泥,恢复了河床的自然流态。

工程人员合理利用挖掘机械进行作业,同时按照规定的清淤标准,确保河床恢复的质量和效果。

2. 堤岸加固为保障河道的稳定和安全性,本次工程对河岸进行了加固处理。

采用了xxxx材料进行修复,使得河岸具备了一定的抗冲刷和稳定性,有效防止了因河岸决口引发的洪水灾害,确保了河道的可持续发展。

3. 水生植被恢复为提升河道的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我们进行了水生植被的恢复工作。

选用了具有适应性强、抗逆性好的植物,如水葱、黄菖蒲等进行种植,有效改善了水质,增加了水生生物的数量和种类。

4. 河道景观改善本次整治工程还注重了河道景观的打造,通过绿化、硬装等手段,让河道变得更加美观宜人。

在河道两侧种植了大量绿化植物,为市民提供了一个休闲娱乐的场所,增加了居民的幸福感。

三、验收结果经过对该河道整治工程的全面检查和测量,我们认为工程达到了设计要求,完全具备了竣工验收的条件。

以下是具体的验收结果:1. 河道水质满足环保要求:经过采样测试,河道水质指标符合国家及地方的相关标准,没有出现超标情况,达到了水质改善的目标。

2. 工程量达到设计要求:对河床清淤、堤岸加固等工作进行了测量,结果显示工程量完全符合设计要求,未发现任何质量问题。

3. 河岸稳定可靠:经过专业评估,河岸加固工程对抗冲刷能力强,没有出现任何渗漏、沉陷等情况,具备了稳定性和安全性。

4. 水生植被生长良好:经过观察,种植的水生植被已经生长茂盛,植物数量和种类丰富,有效改善了河道生态环境。

河道疏浚工程环境影响评估报告

河道疏浚工程环境影响评估报告

河道疏浚工程环境影响评估报告一、引言本报告对河道疏浚工程的环境影响进行评估和分析。

通过评估,我们可以了解工程对环境的潜在影响,并提出相应的环境保护措施,从而减少或消除潜在的负面影响。

二、工程项目概述(这部分可根据具体情况来填写工程项目的背景、目的和范围等内容)三、环境影响评价方法及依据1.环境影响评价方法(这部分可填写你使用的具体环境影响评价方法,如经验法、专家咨询等)2.评价依据(这部分可填写你参考的法律法规、标准规定、技术文件等)四、环境影响评估结果1.水质影响评估(这部分可以根据工程对水质的潜在影响进行分析,如水质污染、水生态系统恢复能力等)2.生态系统影响评估(这部分可以根据工程对生态系统的潜在影响进行分析,如湿地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等)3.土壤环境影响评估(这部分可以根据工程对土壤环境的潜在影响进行分析,如土壤质量变化、土壤侵蚀等)4.人类活动影响评估(这部分可以根据工程对人类活动的潜在影响进行分析,如生活用水供应、农田灌溉等)五、环境保护措施(这部分可以根据评估结果提出相应的环境保护措施,如水质监测与治理、生态补偿措施等)六、总结与建议通过对河道疏浚工程的环境影响评估,我们得出以下总结与建议:(这部分可针对评估结果进行总结,并提出对工程实施的建议)七、参考文献(这部分可列举你在评估过程中所参考的文献、法律法规等)以上是根据题目提供的格式进行的示例。

具体根据河道疏浚工程的实际情况和要求,你可以对每个小节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和补充,保证全文的逻辑性和准确性。

同时,你还可以在每个章节之间做好过渡,使文章整体流畅。

记得要注意语言的精炼和文笔的优美,以及排版的整洁,以提高阅读体验。

河道治理工程环评报告书

河道治理工程环评报告书

xxxxxxxx河段治理工程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送审稿)2010年10月1 总则1.1 任务由来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及《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等法律、法规的要求,以及xx市环境保护局对本工程《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申请表》(附件2)的受理意见,本工程需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以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我院受xx市xx区水利局委托(附件1),为本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提供技术咨询服务,承担了《xx市xx区xx河段治理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含大纲)的编制工作。

1.2 编制目的本报告书编制目的如下:(1)在现场踏勘、环境现状详细调查的基础上,结合工程施工布置,提出环境保护目标,尤其是识别敏感保护目标;(2)依据主体设计资料,进行工程分析。

分析工程生态影响的范围和程度,分析工程施工期废水排放量、大气污染物、固体废物等排放量,结合项目区的敏感性、地表水规模等,确定评价项目、评价等级及其评价范围;(3)分析工程施工期和运行期的主要环境影响源对环境保护目标的影响,预测和评价工程建设对环境可能产生的影响,并针对不利影响提出可行的对策和减缓措施,制定施工期和运行期环境监测、监理、监督管理计划;(4)进行环保费用估算,将环保投资纳入主体工程总投资,为环保措施的顺利实施提供资金保证;(5)提出公众参与调查的内容和方法,在报告书阶段开展第二次公众参与活动,设计合理的问卷调查方案,充分了解公众对工程建设的意见和建议;(6)为xx河道治理工程环境监督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通过编制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形成在环境管理上具有约束力的文件,经xx市环保局批复后的《xx市xx区xx河段治理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将作为工程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的主要依据之一,促使项目建设单位明确和履行自己的环保职责。

1.3 编制依据1.3.1 法律(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9.12);(2)《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2003.9);(3)《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1991.6);(4)《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2002.10);(5)《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2004.8修正);(6)《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1998.4);(7)《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1989.3);(8)《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2008.6);(9)《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2000.4);(10)《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2005.4);(1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1997.3);(12)《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1998.1);(13)《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2004. 12);(14)《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2002. 10);1.3.2 行政法规及法规性文件(1)《中华人民共和国河道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3号);(2)《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253号);(3)《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植物保护条例》(国务院令第204号);(4)《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国务院令第256号);(5)《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实施细则》(国务院令第283号);(6)《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实施条例》(国务院令第120号);(7)《风景名胜区条例》(国务院令第474号);(8)《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国务院国发[1998]36号);(9)《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国务院国发[2000]38号);(国务院国发[2005]39号);(10)《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11)《中华人民共和国陆生野生动物保护法实施条例》(国函[1992]13号)。

水土保持治理工程环评报告书

水土保持治理工程环评报告书

水土保持治理工程环评报告书一、环评报告的编写依据和目的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和《环境影响评价法》,为确保水土保持治理工程的合理性和环境友好性,特编制此环评报告书。

本报告旨在评估水土保持治理工程对环境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环境保护措施,以确保工程的可持续发展和保护生态环境。

二、项目概况1. 项目名称:水土保持治理工程2. 项目地点:[具体地点]3. 建设单位:[单位名称]4. 项目规模:[规模描述]5. 工程内容:[详细描述工程内容]三、环境影响评价内容及方法1. 项目评价范围:对该水土保持治理工程的建设与运营阶段进行评估,包括土地利用、水资源、水生态环境、土壤保持等方面的影响。

2. 评价方法:采用实地调研、文献资料收集、模型模拟等方法,结合专家论证和公众参与,综合评估工程对环境的影响,确保评价结果准确可靠。

四、环境影响评价结果1. 土地利用影响:本工程将实施土地整治和绿化工作,提高土地利用率和生态效益,减少土壤侵蚀风险。

2. 水资源影响:通过合理的水土保持措施,降低水土流失率,减少洪水发生概率,提高水资源的保水能力。

3. 水生态环境影响:工程拟建设湿地生态保护区,有利于增加湿地植被覆盖,提高生物多样性,并改善水体的水质。

4. 土壤保持影响:本工程将采取梯田、护坡、退耕还林等土壤保持措施,有效减少土壤侵蚀,提高土地的保育性能。

五、环境保护措施为减少工程对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同时提高工程的可持续性,制定以下环境保护措施:1. 在土地整治工程中,采用梯田种植、退耕还林等措施,增加植被覆盖率,减少水土流失。

2. 设立湿地生态保护区,并进行适宜的水景设计,以增加湿地的水质净化能力。

3. 进行严格的工地排水管理,确保不会对周围水体造成污染。

4. 建立定期巡查和维护制度,及时修复工程设施的损坏,确保其正常运行和维护效果。

六、环境监测与评估1. 工程建设期间,将进行水土流失监测、水质监测等,以及环境保护措施的执行情况监测。

水污染治理工程评估报告

水污染治理工程评估报告

水污染治理工程评估报告一、引言本评估报告旨在对水污染治理工程进行全面评估,并提供评估结果和建议,以指导相关决策和行动。

水污染是当前面临的重要环境问题之一,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系统造成严重影响。

为了有效治理水污染,各级政府和相关机构实施了一系列水污染治理工程。

本报告将对这些工程的效果和影响进行评估。

二、评估目标本次评估的目标是全面了解水污染治理工程的实施情况、达到的效果以及可能存在的问题和挑战。

具体目标如下:1. 分析水污染治理工程的设计和实施方案;2. 评估工程的处理效果和环境效益;3. 检查工程运营和维护情况,并提出改进建议;4. 研究工程对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三、评估方法本次评估采用多种研究方法,包括实地考察、数据收集与分析、问卷调查等,以全面、客观地评估水污染治理工程的各个方面。

1. 实地考察:我们深入水污染治理工程所在地进行实地考察,了解工程的建设情况、设备运行状况,以及周边环境与生态情况。

2. 数据收集与分析:我们通过收集水污染治理工程的运行数据和监测数据,结合实地考察的情况,进行数据分析,以评估工程的处理效果和环境效益。

3. 问卷调查:我们将开展问卷调查,了解当地居民对水污染治理工程的感知和评价,以及工程对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四、评估结果与分析1. 工程设计与实施情况根据实地考察和相关文件资料,水污染治理工程的设计符合相关技术标准和环保要求。

工程施工过程中有一定的环境影响,但经过监管和控制,影响得到了最小化。

总体而言,工程的设计和实施达到了预期目标。

2. 处理效果与环境效益通过对运行数据和监测数据的分析,水污染治理工程取得了显著的处理效果。

水体的水质明显改善,主要污染物浓度得到了有效控制。

工程运行过程中,对环境的影响也进一步降低。

工程对当地水资源的保护和生态系统的恢复具有积极的环境效益。

3. 运营与维护情况工程运营管理部门开展了科学的运营与维护工作,确保了工程的正常运行。

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设备维护不到位、人员素质不高等。

河道疏浚工程环境影响评价报告

河道疏浚工程环境影响评价报告

河道疏浚工程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一、项目背景河道疏浚工程是一项重要的水利工程,旨在提高河道水流能力,防止水患和洪水灾害。

然而,该工程也可能对环境产生一定影响。

因此,为了全面评估工程对环境的影响,特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并撰写该报告。

二、评价范围本次环境影响评价主要针对河道疏浚工程及其周边区域进行,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方面:1. 水质影响:疏浚工程可能破坏河道底部的沉积物,并将其中的污染物搬运到其他地方,对周边水质产生一定影响。

2. 水生态系统影响:疏浚工程可能对河道中的生物多样性和栖息地造成影响,如鱼类、水生植物等。

3. 陆生生态系统影响:工程可能涉及河岸带的改造、植被破坏等,对陆生生态系统造成影响。

4. 噪音和振动影响:施工期间可能产生噪音和振动,对周边居民及生态系统带来不利影响。

5. 社会经济影响:疏浚工程可能涉及土地征用、人口迁移等,对当地居民的生活与经济产生一定影响。

三、评价方法本次环境影响评价采取多种方法和技术手段进行,主要包括:1. 现场调查:对研究区域进行实地考察,了解现有环境状况。

2. 数据收集:收集相关的水文、水质、生态、气象等数据,为评价提供依据。

3. 模型模拟:采用专业的环境模型,模拟疏浚工程对水质、水生态系统等的影响。

4. 风险评估:对工程可能带来的不利影响进行定量评估,以指导后续的环境管理和控制措施。

四、评价结果根据我们的评价,得出以下结论:1. 水质影响:疏浚工程将导致短期内水质的变化,但经过适当的保护措施和后续的水质治理,对水质的长期影响可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围内。

2. 水生态系统影响:疏浚工程可能对部分水生生物的栖息地造成短期破坏,但通过合理的生态恢复和保护措施,可以促进河道生态系统的恢复。

3. 陆生生态系统影响:工程对河岸带和其周边植被可能产生一定的影响,需要采取适当的植被保护和修复措施。

4. 噪音和振动影响:在施工期间,应采取噪音和振动控制措施,保护周边居民的生活质量。

5. 社会经济影响:工程将带动当地经济发展,但需要妥善处理土地征用和人口迁移等问题,保障当地居民的利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公司治理)河道治理工程环评报告书xxxxxxxx河段治理工程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送审稿)2010年10月1 总则1.1 任务由来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及《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等法律、法规的要求,以及xx市环境保护局对本工程《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申请表》(附件2)的受理意见,本工程需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以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我院受xx市xx区水利局委托(附件1),为本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提供技术咨询服务,承担了《xx市xx区xx河段治理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含大纲)的编制工作。

1.2 编制目的本报告书编制目的如下:(1)在现场踏勘、环境现状详细调查的基础上,结合工程施工布置,提出环境保护目标,尤其是识别敏感保护目标;(2)依据主体设计资料,进行工程分析。

分析工程生态影响的范围和程度,分析工程施工期废水排放量、大气污染物、固体废物等排放量,结合项目区的敏感性、地表水规模等,确定评价项目、评价等级及其评价范围;(3)分析工程施工期和运行期的主要环境影响源对环境保护目标的影响,预测和评价工程建设对环境可能产生的影响,并针对不利影响提出可行的对策和减缓措施,制定施工期和运行期环境监测、监理、监督管理计划;(4)进行环保费用估算,将环保投资纳入主体工程总投资,为环保措施的顺利实施提供资金保证;(5)提出公众参与调查的内容和方法,在报告书阶段开展第二次公众参与活动,设计合理的问卷调查方案,充分了解公众对工程建设的意见和建议;(6)为xx河道治理工程环境监督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通过编制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形成在环境管理上具有约束力的文件,经xx市环保局批复后的《xx市xx区xx河段治理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将作为工程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的主要依据之一,促使项目建设单位明确和履行自己的环保职责。

1.3 编制依据1.3.1 法律(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9.12);(2)《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2003.9);(3)《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1991.6);(4)《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2002.10);(5)《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2004.8修正);(6)《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1998.4);(7)《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1989.3);(8)《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2008.6);(9)《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2000.4);(10)《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2005.4);(1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1997.3);(12)《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1998.1);(13)《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2004. 12);(14)《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2002. 10);1.3.2 行政法规及法规性文件(1)《中华人民共和国河道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3号);(2)《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253号);(3)《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植物保护条例》(国务院令第204号);(4)《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国务院令第256号);(5)《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实施细则》(国务院令第283号);(6)《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实施条例》(国务院令第120号);(7)《风景名胜区条例》(国务院令第474号);(8)《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国务院国发[1998]36号);(9)《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国务院国发[2000]38号);(10)《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国务院国发[2005]39号);(11)《中华人民共和国陆生野生动物保护法实施条例》(国函[1992]13号)。

1.3.3 部委规章及规范性文件(1)《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分级审批规定》(环境保护部令第5号);(2)《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实施细则》(国家环保总局令第5号);(3)《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管理办法》(国家环保总局令第13号);(4)《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管理办法》(水保[1994]513号);(5)《关于加强生态保护工作的意见》(环发[1997]758号);(6)《关于西部大开发中加强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的若干意见》(环发[2001]4号);(7)《关于进一步加强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工作的通知》(环发[2001]19号);(8)《国家计委、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关于规范环境影响咨询收费有关问题的通知》(计价格[2002]125号);(9)《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国家发改委第40号2005年);(10)《关于加强环境影响评价管理防范环境风险的通知》(环法[2005]152号);(11)《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国发〔2005〕39号);(12)《关于加强环保审批从严控制新开工项目的通知》(环办函[2006]394号);(13)《关于印发<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暂行办法>的函》(环发[2006]28号);(14)《国家环境保护“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国家环保总局2006年2月);(15)《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环保部令第2号2008年9月2日);(16)《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2006年3月);(17)《关于划分国家级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的公告》(水利部[2006]2号);(18)《关于印发水电水利建设项目水环境与生态环境保护技术政策研讨会会议纪要的函》(环办函[2006]11号);(19)《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污染防治管理规定》(国家环境保护局、卫生部、建设部、水利部、地矿部颁布1989年7月10日实施);(20)《关于进一步加强饮用水水源安全保障工作的通知》(环办[2009]30号);(21)《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饮用水安全保障工作的通知》(国办发[2005]45号);(23)《商务部、公安部、建设部、交通部关于关于限期禁止在城市城区搅拌混凝土的通知》(商改发[2003]341号)。

1.3.4 地方行政法规及规章(1)《xx省环境保护条例》(2009年6月1日);(2)《xx省水功能区划》(x府函[2006]117号,2006年8月9日);(3)《xx省土地管理条例》(2000年9月);(4)《xx省河道管理条例》(2004年5月28日实施);(5)《xx省林地管理条例》(2004年1月1日施行);(6)《xx省风景名胜区条例》(2007年9月24日颁布);(7)《xx省人民政府关于划分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的公告》(x府发[1995]52号);(8)《xx省地面水域水环境功能划类规定》(1994年4月);(9)《xx市大气污染防治办法》(2005.11);(10)《xx市环境噪声污染防治规定》(1997.10.9);(11)《xx市绿化条例修正案》(2005.6);(12)《xx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办法》(2006.1.1);(13)《xx市饮用水源环境保护办法》(xx市人民政府令第73号);(14)《xx市水污染防治规定》(2002.3.1);(15)《xx市xx河环境保护和管理办法》(xx市人民政府令第108号);(16)《xx市地面水域水环境功能划类规定》(x府发[1996]37号文);(17)《xx市声环境质量标准适用区域划分意见》(x府发[1991]4号文);(18)《市人民政府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x府发[2007]38号);(19)《xx市空气环境功能区划》(x府发[1998]37号文);(20)《xx市建设工地文明施工管理规定》(1998.6.17);(21)《xx市扬尘污染防治管理办法》(xx市人民政府令第8号);(22)《xx市建设循环经济生态城市条例》(2004.11);(23)《xx市预拌混凝土管理规定》(2003年11月27日,xx市人民政府令第127号)。

1.3.5 技术导则与规范(1)《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非污染生态环境影响》(HJ/T19—1997);(2)《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水利水电工程》(HJ/T88—2003);(3)《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总纲》(HJ/T2.1—93);(4)《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HJ2.2—2008)(5)《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面水环境》(HJ/T2.3—93)(6)《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HJ/T169—2004);(7)《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声环境》(HJ2.4—2009);(8)《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技术规范》(GB50433—2008);(9)《生活饮用水卫生规范》(HJ/T433—2008);(10)《生活饮用水集中式供水单位卫生规范》(卫监发[2001]161号)(10)《地表水和污水监测技术规范》(HJ/T91-2002);(11)《大气污染物无组织排放监测技术导则》(HJ/T55-2000);(12)《水利水电工程环境保护概估算编制规程》(SL359-2006)1.3.6 技术文件(1)《xx市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2007.4);(2)《xx市生态文明城市总体规划(纲要)》(2009年);(3)《xx市城市总体规划》(2000.1);(4)《xx市xx片区控制详细规划》(2006.3);(5)《xx市xx区xx河(xx水库坝址至xxxx口)及xx河防洪工程规划》;(6)《xx省xx市xx区xx河段治理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2009年);(7)《xx省xx市xx区xx河段治理工程初步设计报告》(2009年)及其批复;(8)《xx省xx市xx区xx河段治理工程施工图设计说明书》(2010.5);(9)《xx省xx市xx区xx河段治理工程取水口保护方案设计报告》;(10)《xx市xx区xx河段河道治理工程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2010.6);(11)《xx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说明书》(2009.12);(12)《xx水库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技术方案》及其批复。

1.3.7 委托文件关于编制xx市xx区xx河段治理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的委托书。

1.4 评价标准根据xx区环保局确认同意的评价标准确认函,执行评价标准如下:1.4.1 环境质量标准◆地表水本工程治理河段内执行《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II类。

◆地下水《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93 )Ⅲ类。

◆环境空气①工程区地处xx省级风景名胜区内,执行《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一级标准。

②《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TJ36-79)中“居住区大气中有害物质的最高容许浓度限值”◆区域环境噪声《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2类标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