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鉴赏作业电子教案

合集下载

《影视鉴赏》教案

《影视鉴赏》教案

《影视鉴赏》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影视艺术的基本概念、特点和表现手法。

2. 提高学生对影视作品的欣赏能力,培养审美情趣。

3. 引导学生分析影视作品的主题、情节、人物、视听语言等方面,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4. 激发学生对影视创作的兴趣,培养创新思维。

二、教学内容1. 影视艺术的基本概念与特点2. 影视作品的类型及代表作品3. 影视鉴赏的基本方法与技巧4. 影视作品的主题分析5. 影视作品的视听语言分析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影视艺术的基本概念、特点、类型及代表作品。

2. 鉴赏法:组织学生观看经典影视作品,进行分析与讨论。

3. 实践法:引导学生进行影视创作实践,培养创新思维。

4. 互动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制作包含影视艺术基本概念、特点、类型及代表作品的课件。

2. 影视作品:选取具有代表性的经典影视作品,如电影、电视剧等。

3. 影视创作设备:摄像机、剪辑软件等。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积极性与参与程度。

2. 影视作品鉴赏报告:评估学生对影视作品的欣赏能力及分析能力。

3. 影视创作作品:评价学生在影视创作实践中的创新思维与创作能力。

4. 期末考试:设置有关影视鉴赏的相关题目,检验学生综合素质。

六、教学安排1. 第1-2周:影视艺术的基本概念与特点2. 第3-4周:影视作品的类型及代表作品3. 第5-6周:影视鉴赏的基本方法与技巧4. 第7-8周:影视作品的主题分析5. 第9-10周:影视作品的视听语言分析6. 第11-12周:影视作品的剧本创作与导演艺术7. 第13-14周:影视作品的摄影与剪辑技巧8. 第15-16周:影视作品的艺术表现与审美价值9. 第17-18周:影视创作实践与作品展示七、教学活动1. 观看经典影视作品:组织学生观看具有代表性的影视作品,如电影、电视剧等。

2. 课堂讨论与分析:针对观看的影视作品,进行课堂讨论与分析,引导学生掌握影视鉴赏方法。

影视鉴赏教案范文

影视鉴赏教案范文

影视鉴赏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影视的基本概念、分类和特点;掌握影视作品的鉴赏方法和技术要点;培养学生的影视批评思维和审美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看和分析不同类型的影视作品,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和理解力;运用比较分析、小组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借助影视制作软件和设备,实践影视作品的创作和制作过程。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影视艺术的热爱和兴趣,提高审美素养;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培养责任感和集体荣誉感。

二、教学内容1. 影视基本概念:影视的定义和特点;影视作品的分类和形式;影视制作的基本流程和技术要点。

2. 影视鉴赏方法:观察和分析影视作品的视觉和听觉元素;理解和解读影视作品的主题和意义;评价和批判影视作品的优点和不足。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通过讲解和示范,介绍影视的基本概念、分类和特点;讲解影视作品的鉴赏方法和技术要点;引导学生理解和解读影视作品的主题和意义。

2. 观看和分析法:组织学生观看不同类型的影视作品,进行观察和分析;引导学生关注影视作品的视觉和听觉元素,提高观察力和理解力;比较分析不同影视作品的优缺点,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2. 影视作品鉴赏报告:评估学生的观察力、理解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 影视作品创作展示:组织学生进行影视作品的创作和制作,评估学生的技能掌握程度和创新能力;评估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五、教学资源1. 影视作品:收集和整理不同类型的影视作品,作为教学资源;选择具有代表性和教育意义的影视作品,进行观看和分析。

2. 影视制作软件和设备:提供影视制作软件和设备,供学生实践影视作品的创作和制作;培训学生使用影视制作软件和设备,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

3. 教学参考资料:收集和整理相关的影视鉴赏教材和参考书籍,提供给学生自主学习和参考;利用互联网资源,提供更多的影视鉴赏资料和信息,帮助学生拓宽视野。

《影视鉴赏》教案第5课电视艺术

《影视鉴赏》教案第5课电视艺术

《影视鉴赏》教案第5课电视艺术第五课电视艺术
本节课我们将深入探讨电视艺术,了解电视剧、电视节目在艺术表
现上的特点,以及影视作品创作过程中的一些关键要素。

一、电视剧
电视剧是电视台播出的影视作品,通常分为连续剧和单剧两种形式。

电视剧的拍摄需要借助摄影、编剧、导演、演员等多个专业领域的人
才共同合作,通过丰富多样的表现形式和剧情安排,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引发观众的情感共鸣。

二、电视节目
电视节目是电视台安排的特定内容,包括新闻、综艺、纪录片、访
谈等多种形式。

电视节目通过精心策划和制作,以独特的视听效果和
内容传达方式,吸引观众的收视和关注。

三、电视艺术表现特点
在电视艺术中,画面是最直观的展现形式,通过镜头的运用和视觉
构图,创造出不同的美学效果。

音响是影视作品中极为重要的一环,
配乐、音效的合理运用,可以增强情感表达和剧情张力。

剧情设置和
角色塑造是电视艺术的核心内容,通过清晰的人物关系和戏剧冲突,
吸引观众的观赏欲望。

四、影视作品创作要素
在影视作品的创作过程中,剧本、导演、演员、摄影等方面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剧本是创作的灵魂,好的剧本能够为整部作品提供坚实的基础。

导演是整个作品的掌舵人,通过对剧情和人物的把握,展现出作品独特的艺术魅力。

演员的表演功力和角色理解对作品的影响也不可忽视。

此外,音效、画面、美术等方面的精心设计,也为影视作品增色不少。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相信大家对电视艺术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希望大家能够在今后的观影过程中,更加注重细节,发现影视作品中的艺术之美。

初中影视赏析教案

初中影视赏析教案

初中影视赏析教案课程目标:1. 培养学生的影视鉴赏能力,提高审美观念。

2. 培养学生对影视作品的分析、评价和表达能力。

3. 引导学生从影视作品中汲取正能量,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教学内容:1. 影视作品的基本概念和特点2. 影视作品的欣赏方法3. 影视作品的主题分析4. 影视作品的表现手法分析5. 影视作品的评价与表达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播放一部热门电影的预告片,引导学生关注影视作品的特点和魅力。

2. 学生分享自己对影视作品的了解和喜爱程度,引发对影视赏析的兴趣。

二、影视作品的基本概念和特点(10分钟)1. 教师介绍影视作品的基本概念,如电影、电视剧、微电影等。

2. 学生了解影视作品的特点,如视听语言、叙事结构、人物塑造等。

三、影视作品的欣赏方法(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从画面、音乐、表演、剧情等方面欣赏影视作品。

2. 学生分享自己的欣赏心得,互相交流学习。

四、影视作品的主题分析(10分钟)1. 教师选择一部具有代表性的影视作品,引导学生关注其主题。

2. 学生分析作品的主题,探讨其背后的意义和价值。

五、影视作品的表现手法分析(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影视作品的表现手法,如镜头运用、剪辑技巧等。

2. 学生分析作品的表现手法,欣赏其艺术魅力。

六、影视作品的评价与表达(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对所观看的影视作品进行评价,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

2. 学生进行评价和表达,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和表达能力。

七、总结与反思(5分钟)1. 教师对本节课的影视赏析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反思自己在影视赏析方面的不足。

教学评价:1. 学生参与课堂讨论的积极程度。

2. 学生对影视作品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3. 学生对影视作品的评价和表达能力。

教学资源:1. 影视作品片段或完整影片。

2. 相关影视赏析资料和案例。

教学建议:1. 教师应选择适合初中生观看的影视作品,注重作品的质量和教育意义。

影视鉴赏教案模板(共8篇)

影视鉴赏教案模板(共8篇)

影视鉴赏教案模板(共8篇)第1篇:影视鉴赏教案《肖申克的救赎》观看鉴赏-永不停息的自由之路知识目标1.了解影视作品中台词艺术和反讽艺术手法的运用。

2.感受和分辨象征艺术手法在影视艺术形式中的广泛应用。

能力目标学习多角度深层次解读作品及文本的涵义。

德育目标感受作品传递给观众的希望、自由、救赎、友情等情感价值。

硬件准备:《肖申克的救赎》DVD 教师推荐:1、鉴赏分析电影主旨思想。

2、《肖申克的救赎》带给我们的哪些感动?课时准备: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救赎是人类永恒的话题,人人心里都有一个需要解救的自我,这关乎信仰,关乎对生命的期许与责任。

在影片《肖申克的救赎》中我们看到了主人公对自己生命的态度,那是一种永不放弃的执着,那是一种对自由和幸福真诚地渴望。

二、剧情简介《肖申克的救赎》所讲的故事是1947年,年轻的银行家安迪•杜沃伦以杀妻罪被判无期徒刑,关入肖申克监狱。

安迪开始适应监狱生活,并和犯人瑞德建立友情。

安迪由于精通财务知识,利用这些知识帮助狱警哈德利免税地继承兄长的遗产,狱警请犯人喝酒。

安迪也摆脱了狱中繁重的体力劳动和其它变态囚犯的骚扰。

成为监狱长洗黑钱的重要工具。

但他同时坚持不懈地向州议会写信要款,为监狱建造了图书馆。

后来年轻犯人汤米证明安迪没有杀人。

典狱长为了留住安迪为其服务,杀死了汤米,安迪知道按正常的方式出狱无望,坚持不懈地挖掘隧道,最后越狱成功,重获自由。

并揭发典狱长诺顿受贿的罪行,令其身败名裂,在办公室内自杀。

瑞德获得假释后,找到安迪,老友重逢。

三、观赏正片:组织同学们观看电影四、影片分析1、执著的希望这是一部描写监狱生活的影片。

银行家安迪被诬陷进了监狱, 受尽狱警和犯人的折磨, 可是矢志不渝, 乐观对待人生, 充满希望地面对一切, 最终运用智慧逃出冤狱,并使恶人伏法。

影片告诉人们:无论什么, 都关不住希望, 一切皆因希望而起, 一切只要有了希望便变成可能。

2、渴求自由在监狱中, 什么是最大的希望?对, 就是自由, 自由是最大的最后的希望。

影视鉴赏教案范文

影视鉴赏教案范文

影视鉴赏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影视的基本概念、艺术特点和鉴赏方法,提高学生的影视文化素养。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影、讨论、分析等环节,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批判性思维和团队协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影视作品,筛选有益于个人成长和社会主义价值观建设的优秀影视作品,提升个人品质。

二、教学内容1. 影视的基本概念:电影、电视剧、微电影等视听作品的定义和特点。

2. 影视艺术特点:视觉、声音、叙事、表演等元素的作用和表现手法。

3. 影视鉴赏方法:观赏、分析、批判、感悟等步骤的实践与应用。

4. 优秀影视作品的筛选:根据个人兴趣、审美取向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选择有益于个人成长的作品。

5. 影视作品的评价与分享:阐述个人观点,表达对影视作品的喜爱、感悟和批判。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影视的基本概念、艺术特点和鉴赏方法。

2. 难点:优秀影视作品的筛选标准和评价方法的运用。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影视的基本概念、艺术特点和鉴赏方法。

2. 观影法:组织学生观看优秀影视作品,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3. 讨论法:引导学生针对影视作品展开讨论,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4. 实践法: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影视作品进行鉴赏,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观影等环节的活跃程度,评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3.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团队协作中的表现,包括观点阐述、沟通交流和团队协作精神。

4. 期末考试:设置有关影视鉴赏的知识点,测试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程度。

六、教学计划与安排1. 课时安排:本课程共计32课时,每课时45分钟。

2. 教学进度计划:第1-4课时:影视的基本概念与艺术特点第5-8课时:影视鉴赏方法与实践第9-12课时:优秀影视作品的筛选与评价第13-16课时:影视作品的分享与讨论第21-24课时:小组合作项目:影视作品欣赏与分析第25-28课时:批判性思维训练与实践第29-32课时:期末考试与总结七、教学资源与设备1. 教学资源:影视作品、教案、课件、影视鉴赏报告模板等。

影视创作鉴赏 (教案)

影视创作鉴赏 (教案)

影视创作鉴赏 (教案)教案名称:影视创作鉴赏课时安排:2课时(90分钟)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影视创作的基本概念和流程。

2. 培养学生对影视作品的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

3. 引导学生理解影视作品中的文化内涵和社会价值。

教学准备:1. 教室内的多媒体设备。

2. 教学视频素材。

3. 教案、课件和评估表。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0分钟)教师播放一段影视作品的开头部分,要求学生认真观看,然后提问:“你们觉得这段影视作品吸引人的地方在哪里?”鼓励学生积极回答,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主题。

二、影视创作的基本概念和流程(15分钟)1. 教师简要介绍影视创作的基本概念,如剧本、导演、演员、摄影等。

2. 讲解影视创作的流程,包括筹备、拍摄、后期制作等环节。

三、影视作品的审美鉴赏(2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从画面、音乐、表演、剧情等方面分析影视作品的审美特点。

2. 学生分组讨论,挑选出自己喜欢的影视作品,分析其审美亮点。

3.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四、影视作品的文化内涵和社会价值(25分钟)1. 教师讲解影视作品中的文化内涵,如传统习俗、社会风貌、价值观念等。

2. 引导学生思考影视作品对社会的作用,如教育、宣传、娱乐等。

第二课时一、影视作品的鉴赏实践(20分钟)1. 教师播放一部具有代表性的影视作品,要求学生认真观看。

2. 观看结束后,教师提出针对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鉴赏分析。

3. 学生分组讨论,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二、影视创作鉴赏的拓展(20分钟)1. 教师介绍一些经典的影视作品,引导学生进行课后鉴赏。

2. 学生分享自己喜欢的影视作品,互相推荐,共同提高。

三、课堂小结(10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影视创作鉴赏的重要性和方法。

教学评价:1. 学生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了解学生的参与程度。

2. 学生作品:收集学生在课后完成的影视作品鉴赏报告,评估学生的鉴赏能力。

《影视鉴赏》第三章教案.doc(最新整理)

《影视鉴赏》第三章教案.doc(最新整理)

宜宾学院教案《影视鉴赏》课程第页《影视鉴赏》第三章:影视艺术特性第一节课主讲:郭五林副教授2006 年9 月精制第1 版块:结合现场,引入话题。

(1 分钟)第2 版块:总体介绍,把握大概。

(2 分钟)•第一节画面•一、影视画面的符号性•二、影视画面的镜头元素•三、影视画面的造型元素•第二节声音•一、人声•二、音响•三、音乐•四、声与画•第三节蒙太奇•一、蒙太奇的功能•二、蒙太奇的类型和特征•三、长镜头第3 版块:基础理论,从头说起。

(23 分钟)•第一节画面•一、影视画面的符号性•二、影视画面的镜头元素•三、影视画面的造型元素第一节画面•一、影视艺术画面•(一)什么是影视艺术画面?•通过电影摄影机和电视摄像机记录在感光胶片或磁带上,最后在银幕或屏幕上还原出来的视觉形象。

第一节画面(二)影视画面的特性1、再现性:影视画面是对现实时空的一种再现。

2、表现性:通过各种艺术和技术手段对现实的重新表现。

第一节画面•二、影视画面的镜头元素•(一)影视画面从内容上看:主要由人物形象、自然和社会环境的物质状态等构成。

•(二)从形成上看:影视画面则由镜头运用、空间造型所创造。

第一节画面•(三)对影像效果的影响主要来自以下四个元素:景别、焦距、运动、角度。

•1、景别:镜头与被拍摄物体距离的远近而形成的视野大小的区别。

•景别主要分为远景、全景、中景、近景、特写。

第一节画面•2、焦距:镜头外射入的光通过透镜以后会被聚合成一点,这个点被称为焦点,从焦点到透镜中心的距离被称为焦距。

•焦距记录和复制现实的技术手段,也是一种具有表现力的艺术手段,它参与影像造型、气氛营造、人物刻画、思想和情感表达,成为影视作品风格形成的有机元素。

第一节画面•焦距分类•(1)标准镜头:焦距为40—50 毫米的镜头(接近于人的肉眼感觉和视野)•(2)短焦距镜头:焦距<40 毫米的镜头,又称广角镜头或鱼眼镜头(拍摄对象被横向夸张,强化横向场面的宏伟性,增强纵向运动的速度感),可以达到180度的视角范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影视鉴赏作业江苏开放大学形成性考核作业学号 2014080000222 姓名杨杰课程代码 110005课程名称影视鉴赏评阅教师第 5 次任务共 5 次任务江苏开放大学影视鉴赏作业五以下是本单元的作业(其中第1、第2题为必做题,第3-10题任选2题)。

1.在看一部电影之前,写一两段话来描述一下你的预期。

关于这部电影你已经了解了什么?这部电影的产地是哪个国家?它拍摄于哪个历史时期?导演是谁?这部电影最主要的特点是什么?具体的角色有哪些?声效如何?这些预期是否使你有目的地寻求某些主题和故事类型?2.就一部改编自文学作品的电影写一篇影评。

注意从文学转换成电影表达中省略和添加了什么?电影在那些地方有效地运用了叙事的技巧?电影改编只是简单地重复了文学作品的主题和情节元素,还是以某种“电影化”的手段中心诠释了意义和主题?3.在一部影视作品中,针对电影表达的单一元素——比如构图、剪辑、拍摄运动方法或者音响等,写一篇短小的评论,无论讨论那个方面,必须要先简单地描绘下电影里重要的例子,然后再评价。

4.挑选你熟悉的默片与有声片各一部,具体分析它们的对“声音”的处理方法,写出一篇以声音表达为主题的影评。

5.以苏联电影《战舰波将金号》中的蒙太奇剪辑方法为题,写一篇分析蒙太奇对主题表达方面影响的影评,并要求能够使用一种以上的描述性工具。

6.请使用叙事形式和风格的影视评论写作方法,写作一篇关于《公民凯恩》中场面调度使用技巧的评论。

7.请从类型电影评论的角度,概括西部片《关山飞渡》(又名《驿马车》)、《正午》、《与狼共舞》、《杀无赦》(又译为:豪情盖天/不可饶恕)中的叙事结构,并比较前后在主题发展上的变化,写作一篇影评。

8.从主题与原型的角度,写一篇关于动画片《狮子王》的评论。

9.运用形式取向的影评写作方法,写作一篇关于第五代导演张艺谋作品《红高粱》的影评。

10.选取你熟悉的一名影视导演,对导演的创作特色进行评价。

完成日期:1、答《战舰波将金号》是爱森斯坦于1920年编导的一部被公认为世界电影艺术的经典作品。

演员:亚历山大·安东诺夫等地区:俄罗斯上映日期:1925年12月24日影片是为纪念苏联1905年革命20周年而拍摄的,它主要写1905年革命期间,沙皇的黑海舰队中战舰波将金号水兵起义的事件。

影片表现了一个真实的历史事件,从剧作到镜头组接、表现,都采用了新闻摄影的纪实风格来处理,使影片像一部1905年革命历史的重新排演的实况记录;而在以纪实风格力求恢复历史真实面貌的同时,他又注意运用典型化的手法,不排除情节上的在历史真实基础上进行的某些虚构,以及对影片中一些场面、情节、细节的选择与加工。

影片的结尾,波将金号胜利通过舰队。

影片以这一明朗乐观的场面结束全剧,也体现了1905年革命的伟大形象。

尽管事实上战舰在通过舰队后不久,便被沙皇扣押,起义领袖被抢杀,水兵被遣散,但影片却以胜利而告终,表示1905年革命是十月革命的预演,它首先作为客观历史上的胜利,载入史册。

因此,这部影片的情节、场面、细节不仅是符合历史真实的,同时具有时代的典型意义,既是生动、具体的,又有高度的概括性。

首先,表现在影片中丰富、生动的视觉形象画面的出色表现和运用上。

爱森斯坦在编导这部影片时,很注意发挥电影视觉形象的特点,无论在情节的选择、环境与动作的设计或细节的运用上,都充分运用了丰富生动的视觉形象画面来表现。

如这部影片原为阿卡疆诺娃编剧的,表现俄国1905年革命事件的《1905年》,而爱森斯坦只从这部几百页篇幅的剧本中抽出一页,即战舰波将金号起义的这一场戏,进行改编拍摄。

由于这一部分中表现起义、搏斗、联欢、屠杀等场景都具有强烈的银幕动作性,舰队起义、敖德萨城的群众抗议活动,又富于独特的造型感,这就很容易产生银幕效果。

影片中所展开的甲板上的戏和把烈士抬上岸的戏,也都场面气势大,造型感强,富于动作性。

特别是影片中刻意安排的一系列含意深刻、极其感人的形象细节,更给观众留下难忘的印象:那个随舰军医用他的夹鼻眼镜细细审视了一番给水兵们吃的在肉上爬动的蛆以后,却强词夺理地硬说那不是蛆;后来,起义水兵把这个混账军医抛下海去,只剩下他的那副夹鼻眼镜还在缆绳上晃荡着,这一细节对反动军官那种蛮横可恶而又不堪一击的丑态,是一个极其生动形象的嘲讽。

在“敖德萨阶梯”一场里,一个年轻的母亲中弹倒下,她的婴儿的摇篮车,由于失控而顺着阶梯颠颠簸簸地滑溜了下去。

这时,那摇篮中无辜的婴儿悲惨的命运牵动着观众的心弦,而那些沙皇镇压军队却依然无情地踏着整齐的步伐,跨过一具具群众尸体,继续向人群开枪射击爱森斯坦在这里用十分简洁而富于表现力的形象画面,就深刻揭露了反动统治者的残暴本性,具有裂人肺腑的艺术效果。

特别是在这部无声的黑白片中,当影片表现到黑海水兵起义的时候,雄伟的波将金号战舰上高高升起了一面鲜艳夺目的红旗,那鲜红的色彩是爱森斯坦让人用手工在影片的拷贝上逐格涂上去的。

这一鲜红色的红旗的细节在银幕上的出现,当影片首映时,即引起全场观众的起立欢呼,起到了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

其次,表现在影片的镜头组接——蒙太奇技巧的出色运用和成功的创造上。

在《战舰波将金号》中,爱森斯坦对蒙太奇的运用达到了相当完美的境界。

如片中那个“敖德萨阶梯”场面,历来被电影史家们称赞为创造电影时空和视觉节奏的典范。

影片中的“敖德萨阶梯”这场戏,主要表现的是当地群众热情支持波将金号舰上的水兵们的起义,他们纷纷前来声援,当通过敖德萨港的阶梯时,沙皇军警也赶到了,在这里进行了一场血腥大屠杀。

影片在拍摄这场戏表现敖德萨阶梯时,从来没有拍出敖德萨阶梯的全景,镜头反复出现群众从上往下奔走,以及沙皇军队从上到下的步伐和举枪射击、屠杀群众的场面,从而,使实际上并不是很高、很壮阔的敖德萨阶梯,通过蒙太奇的技巧的反复组接,扩大了空间。

使人感到那阶梯又高又长,总也走不完似的;同时,通过蒙太奇镜头的反复组接,还拉长了屠杀的时间,它比真实的时间也显得长得多。

这就成功地创造了一个银幕上的“心理时空”。

影片中,这一后来为电影史家们所称道的运用“蒙太奇”手法来创造出来的“银幕时空”,具体表现和手法是:先用28个镜头表现声援水兵起义的群众——教授、工人、老人、孩子、断腿人……在奔走,以及混乱的群众场面,运动方向是从上到下;接着,混乱的场面转为沙俄军队整齐的、有节奏的步伐在行进,方向也是从上到下。

其次,用63个镜头表现一个孩子被打死,她母亲悲痛万分,母亲抱着孩子突然改变方向,由下而上,一步步满腔悲愤地逼近开枪的士兵;接着是人群令人头晕目眩的巨浪般的向下奔跑;又再一次跳到孤单的母亲悲愤、庄重、缓慢的步伐在向上运动。

再次,又用56个镜头,从上到下地表现沙俄军队的大屠杀:逃难的群众纷纷倒下;一个披黑肩的妇女推着婴儿车中弹;婴儿车独自失控顺阶梯向下跳跃……以上总共147个镜头,它以不同大小、不同角度的镜头,从混乱的运动到整齐的运动,从群众到士兵,从奔走的人群到跳跃的失控的摇车,通过这些错综的镜头的运动和组接,从而在观众心理上形成了仿佛这敖德萨阶梯无比宽广,有一种走不到尽头的雄伟壮阔的感觉。

爱森斯坦在这里对镜头的出色的变换与组接,一方面,充分显示了电影时空的巨大自由性与表现力,显示了蒙太奇手法的巨大功能;同时,它也更好地突出了这场斗争的壮烈——这不尽的阶梯上人们的血流成河,正记录着沙俄军队的暴行和人民群众的伟大斗争!这也说明,爱森斯坦在这一场面中对镜头的蒙太奇处理、变形,乃是直接为影片的内容服务的,并通过它更有效地促使观众情绪的积累、推进,从而产生撼人心弦的艺术效果。

此外,影片中还成功地运用蒙太奇的组接,进行比喻、象征,从而创造了新的寓意和思想,以无声的画面语言,激发观众的情感和理性的思考。

例如,当影片中表现波将金号士兵忍无可忍终于开炮举行起义时,爱森斯坦拍了三个石狮子的镜头,一个垂爪、一个仰首、一个起身站立的石狮雕像。

这本来是三个不同形态各自分散的独立的静态的雕塑,而经过爱森斯坦的巧妙组接和处理,把三个镜头并列在连续的时间中,就成为由沉睡、到苏醒、再到奋起的石狮的形象,使观众感受到一只睡狮在炮声中惊起——猛狮已经觉醒开始怒吼!从而产生一种:人民在觉醒,人们起来反抗黑暗统治的联想。

所有这些方面,都表现了爱森斯坦在这部影片中对蒙太奇运用方面的出色创造。

2、答:张爱玲、李安不一样的《色戒》时代是仓促的,不断在遗忘中成为过去;但张爱玲永远是“花来山里,影落池中”——她躲着时代,时代却自会与她交涉,记着她留予世间的点滴。

从张爱玲的作品望过去,小说或散文,无论岁月烟尘掩蔽多久,终究还是不胫而走。

她出于礼貌地躲着世界,世界却在为她热闹着。

在读者眼中,张爱玲绝不仅仅是一个“苍凉的手势”。

2007年年底,李安把《色,戒》搬上银幕,公映后引起轰动;探讨与论辩声不绝于耳,书店中霎时涌入色目繁多的评论性书籍,不能不引人注目。

《色,戒》之一物,从张爱玲十几页的小说变为李安近三个小时的电影,个中人物与情节,氛围与场景,情感与思想,或多或少都有着文学艺术的沿革变化。

它们各自有其独立的特点,又相映成趣,令人思索,令人咀嚼,在咀嚼中无尽地回味。

(一)残酷苍凉的冷隽没有背景知识的读者初读张爱玲的小说《色,戒》或许会觉得烦闷甚至艰涩费解:人物关系、性格的不清晰或情节的扑朔迷离,换句话说,不知道它到底在讲什么。

感觉上故事情节本身显得毫无波澜,既无高潮亦无惊险激烈之处,若是粗枝大叶地读尤是如此。

开头从麻将桌入手,以大量笔墨刻画王佳芝的面貌和衣着,又接着描写汪政府太太们的衣着打扮,接下去便是大量的麻将桌上的谈话,穿插进易先生的出场以及室内环境的描摹。

在王佳芝和邝裕民短暂的琢磨不透的对话后是王佳芝意识流一样的思绪缠绕。

大量的隐而未出的情节和事件的原委在她的思想中交代出来。

直到易先生的出现,意识还未停止,而这种意识更似王佳芝的想象或是幻想。

一声“快走”和易先生的奔逃可看作是小说的高潮,而这些爱国学生的生命也结束在一种沉默的、无声的叙述中。

小说最后以易先生在麻将桌的“喧笑声中”,“悄然走了出去”为结尾。

这样的小说让人觉得诡异而压抑;然而读了两三遍后,却体会出了它的不俗。

其实它的情节很集中,因为集中,这篇小说的结构十分严谨,中间虽然夹杂着王佳芝的许多回忆,却是为了交代此次暗杀行动的背景。

开始时强烈的灯光,麻将桌上一只只光芒四射的钻戒,暗示着一场爱与死亡的赌局。

钻戒作为爱情的信物也是财富权势的象征。

爱情、权势、财富是最容易打动人心、最容易引起幻觉的信物。

上一段的表述也可以使读者体会到小说故意隐晦,旁敲侧击地把琐碎的细节放在故事的前景的叙事技巧。

在细节的处理上,张爱玲是煞费苦心的,即所做的铺垫与伏笔是充分而到位的。

以开头为例:麻将桌上白天也开着强光灯,洗牌的时候一只只钻戒光芒四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