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生物与土壤结构
第3章-土壤生物

主要内容 (重点):
1.土壤生物多样性 2.影响土壤微生物活性的环境因素(重点) 3.土壤微生物区系的发生和分布 4.土壤生物活性及表征
教学目标与要求:
了解土壤中的主要生物种类,认识土壤生物的 多样性;重点掌握影响土壤微生物活性的各种 因素;了解土壤细菌、真菌、防线菌、蚯蚓、 线虫等生物的特性及对土壤肥力的影响。
20000-30000 约 250% 约 12% 约 4% 约 10% > 90%
> 50%
自然界中95-99%的微生物种群不能被分离和描述
三 、 土 壤 生 物 空 间 分 布 多 样 性
四、土壤生物多样性的因素
第二节
土壤微生物
土壤微生物
•主要包括:病毒、细菌、真菌、藻类、地衣 •主要作用:
黑钙土 > 棕壤 > 灰壤 > 水稻土 > 砖红壤
用直接测数法测定前苏联土壤中的微生物数量
土壤类型 灰壤
森林灰化土
黑钙土
灰钙土
土壤状况 生荒土 生荒土 熟化土 生荒土 熟化土 生荒土 熟化土
1g 土壤中的微生物总数 3.0×108~6.0×108 6.0×108~1.0×109 1.0×109~2.0×109 2.0×109~2.5×109 2.5×109~3.0×109 1.2×109~1.6×109 1.8×109~3.0×109
确定群体结构 系统发育分析
土壤样品 经典方法
DNA 浸提
PCR PCR 扩增
DGGE(变 性土 壤 生 物 的 主 要
类 群 示
意 图
二、数量和种类多样性
微生物
真菌 细菌 病毒 节肢动物 高等植物 昆虫
土壤的质地和结构及其对生物的影响

土壤的质地和结构及其对生物的影响土壤是由固体、液体和气体组成的三相系统,其中固相颗粒是组成土壤的物质基础,约占土壤总重量的85%以上。
根据土粒直径的大小可把土粒分为粗砂(2.0~0.2 mm),细砂(0.2~0.02mm),粉砂(0.02~0.002 mm)和粘粒(0.002 mm以下)。
这些不同大小固体颗粒的组合百分比就称为土壤质地。
根据土壤质地可把土壤区分为砂土、壤土和粘土三大类。
在砂土类土壤中以粗砂和细砂为主、粉砂和粘粒所占比重不到10%,因此土壤粘性小、孔隙多,通气透水性强,蓄水和保肥能力差。
在粘土类土壤中以粉砂和粘粒为主,约占60%以上,甚至可超过85%;粘土类土壤质地粘重,结构紧密,保水保肥能力强,但孔隙小,通气透水性能差,湿时粘干时硬。
壤土类土壤的质地比较均匀,其中砂粘、粉砂和粘粒所占比重大体相等,土壤既不太松也不太粘,通气透水性能良好且有一定的保水保肥能力,是比较理想的农作土壤。
土壤结构则是指固相颗粒的排列方式、孔隙的数量和大小以及团聚体的大小和数量等。
土壤结构可分为微团粒结构(直径小于 0.25 mm)、团粒结构(直径为 0.25~10mm)和比团粒结构更大的各种结构。
团粒结构是土壤中的腐殖质把矿质土粒粘结成直径为0.25~10mm的小团块,具有泡水不散的水稳性特点。
具有团粒结构的土壤是结构良好的土壤,因为它能协调土壤中水分、空气和营养物之间的关系,改善土壤的理化性质。
团粒结构是土壤肥力的基础,无结构或结构不良的土壤,土体坚实、通气透水性差,植物根系发育不良,土壤微生物和土壤动物的活动亦受到限制。
土壤的质地和结构与土壤中的水分、空气和温度状况有密切关系,并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植物和土壤动物的生活。
(一)土壤中的水分土壤中的水分可直接被植物的根系吸收。
土壤水分的适量增加有利于各种营养物质的溶解和移动,有利于磷酸盐的水解和有机态磷的矿化,这些都能改善植物的营养状况。
此外,土壤水分还能调节土壤中的温度,但水分太多或太少都对植物和土壤动物不利。
土壤生物名词解释简答整合

生物地理学部分名词解释生物地理学:生物地理学是地理学与生物学之间的交叉学科,是研究生物的分布及其分布规律的科学。
P1环境: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周围一切事物的总和,包括空间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的各种因素。
P5生态因子:环境是由许多因子组成,在环境因子中给予生物影响的因子称为生态因子。
P6生物群落:生物群落是指生活在某一地段上各种生物有机体的有规律组合。
P54优势种:优势种是指群落中占优势的种类,一般处于每一层中个体数量最多,并且有最大的盖度的种类。
P60建群种:建群种是指群落主要层中的优势种类,它在个体数量上不一定最多,但有最大的盖度和最大的生物量。
P60垂直结构:垂直结构是指群落在空间上垂直分化或称成层现象。
P64原生裸地:原生裸地是指从来没有生长过植物的地段,或者原来生长过植物,但被彻底地消灭了,没有保留下原有植物的传播体以及原有植物被影响下的土壤。
P76次生裸地:次生裸地是指原来有植物生长的地段,后来原有的植物已被破坏而不存在,但原有植被影响下的土壤条件仍基本存在,甚至还残留原有植物的种子或繁殖体。
P76演替:演替是一个生物群落被另一个生物群落所代替的过程。
它是生物动态中最重要的特征。
P80 生物群分布的纬度地带性:沿纬度方向有规律更替的生物群的分布,称生物群分布的纬度地带性。
P142生物群分布的经度地带性:生物群的因水分差异而大体上按经度方向成带状依次更替的现象称生物群分布的经度地带性。
P142种的分布区:种的分布区是指某种生物所占据的地理空间,在此空间内,该种生物能充分地进行个体发育,并留下具有生命力的后代。
P199间断分布区:分布区中间被高山、海洋、不适宜的气候障碍隔开成相距遥远的两部分或更多部分,各部分种群间失去基因交流的机会,而形成一种间断的分布区。
P205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是指生物和它们组成的系统总体的多样性和变异性。
P239简答第一章生物对环境的适应通常表现在哪三个方面行为上的适应、形态上适应、生理机能上的适应P10生物在长期进化的过程中存在着两种发展趋势分别为趋同进化、趋异进化P11根据植物对光照强度适应程度的不同可将植物分为阳性植物、阴性植物、耐阴性植物P16根据植物开花对光照时间长短的不同长日照植物、短日照植物、中间性植物P17根据植物对水分的需求状况将陆生植物分为湿生植物、中生植物、旱生植物P23根据沉没在水中的程度,将水生植物分成哪三类沉水植物、浮水植物、挺水植物P34生态因子作用的基本特征是什么综合作用、主导因子的作用、阶段性作用、不可替代性和补偿性作用、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第二章生物群落的基本特征具有一定的群落外貌、具有一定的种类组成、具有一定的群落结构、具有一定的群落环境、具有一定的动态特征、具有一定的分类范围P54目前我国学者根据植物种在群落中的作用,分成三种群落成员型优势种、建群种、伴生种P60库加金根据动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与作用,分成三种群落成员型优势种、普通种、稀有种P60在裸地上,群落的形成要经过哪三个步骤侵移、定居、竞争P76群落的变化基本形式有三种季节性变化、年际变化、演替P77按裸地性质划分的演替原生演替、次生演替P80按基质性质划分的演替水生基质演替、旱生基质演替简述我国植物群落分类的原则与依据原则:植物群落学—生态学原则:把植物群落本身特征作为分类依据,又注意群落的生态关系。
土壤微生物对土壤质地和肥力的影响

土壤微生物对土壤质地和肥力的影响土壤微生物是土壤中的一种生物群体,包括细菌、真菌、放线菌、原生动物、线虫等多种类别,它们在土壤中占据着重要的生态位置。
土壤微生物对土壤质地和肥力具有重要的影响,它们对土壤中的养分循环、土壤结构形成、植物生长发育等方面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土壤微生物与土壤质地的关系土壤质地是指土壤中各种颗粒对比例的描述,是土壤中物理结构的一个基本属性。
土壤质地对土壤水分的保持能力、通气性和养分储存能力都有着重要的影响,而土壤微生物对土壤质地的影响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1. 影响土壤结构形成。
土壤微生物通过分解有机物和生物胶粘物等,释放出胺基酸、多糖、肽类等物质,这些物质可以与矿物颗粒结合起来形成颗粒聚集体,进而促进土壤团聚体的形成,改善土壤物理性质。
此外,土壤微生物也能够通过产生粘土矿物结合酶和矿物表面有机物的分解产物,促进土壤颗粒的稳定和固结,抵抗水和风的侵蚀。
2. 促进土壤通气和排水。
土壤微生物繁殖和代谢需要氧气,因此它们会破坏土壤颗粒之间的空隙和孔隙,增加土壤的通气性,这有助于改善根系的呼吸和保证植物的正常生长。
此外,土壤微生物还能分解根系残余物和有机质,促进土壤孔隙的形成和开放,有利于排水和降低土壤水分饱和度。
3. 作为土壤质量评价的指标之一。
土壤微生物具有高代谢活性、敏感性、响应性和广泛性,因此它们可以作为评价土壤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
土壤微生物丰度和多样性往往被认为是土壤生态系统健康和基本功能满足度的反映,可以用于评估土壤肥力、污染程度和环境质量状况。
二、土壤微生物与土壤肥力的关系土壤肥力是指土壤中有利于作物生长的养分和有机质的含量和状态。
土壤肥力对作物的产量和质量有着决定性的影响,而土壤微生物对土壤肥力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促进养分循环。
土壤微生物能够分解有机物质和残留物,释放出氮、磷、钾等植物所需的养分。
此外,它们还能对养分进行转化和暂存,通过硝化、硫化、磷化等作用,使得养分的利用率和有效性得到提高。
土壤与生物之间的关系

土壤与生物之间的关系
土壤与生物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密不可分的生态关系。
土壤是生物生存和繁衍的基础,而生物则通过各种方式影响着土壤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特性,从而影响着土壤的质量和生产力。
土壤是生物的栖息地。
土壤中有着丰富的微生物、植物和动物群落,它们在土壤中形成了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
这些生物通过各种方式相互作用,形成了土壤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例如,土壤中的微生物可以分解有机物质,释放出养分,为植物提供养分;植物的根系可以固定土壤,防止水土流失;土壤中的动物可以促进土壤通气和水分渗透,改善土壤结构。
生物对土壤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特性有着重要的影响。
例如,植物的根系可以改善土壤的通气性和水分渗透性,促进土壤中微生物的生长和代谢;土壤中的微生物可以分解有机物质,释放出养分,促进植物的生长和发育;土壤中的动物可以促进土壤通气和水分渗透,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的肥力和生产力。
土壤和生物之间的关系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土壤是地球上最重要的自然资源之一,它不仅是生物生存和繁衍的基础,也是农业、林业、畜牧业等重要产业的基础。
因此,保护土壤和促进土壤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对于维护生态平衡、保障人类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土壤与生物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密不可分的生态关系。
生物通过各种方式影响着土壤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特性,从而影响着土壤的质量和生产力。
因此,保护土壤和促进土壤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对于维护生态平衡、保障人类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简述土壤的组成

简述土壤的组成土壤是地球表面的一层薄薄的覆盖物,由无机物、有机物、水、空气和微生物等组成。
它是植物生长的基础,也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下面将从土壤的组成、结构和功能三个方面进行简述。
一、土壤的组成1. 矿物质矿物质是土壤中最主要的组成部分,占据了土壤总质量的大部分。
它们是从母岩中分解出来的,包括石英、长石、云母、方解石等。
矿物质的种类和含量决定了土壤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2. 有机质有机质是土壤中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包括植物残体、动物尸体、粪便等有机物质。
有机质的分解产物可以提供植物生长所需的养分,同时也可以改善土壤的结构和水分保持能力。
3. 水分土壤中的水分是植物生长所必需的,也是土壤中微生物生存的重要条件。
土壤中的水分含量对植物生长和土壤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4. 空气土壤中的空气含量对土壤中微生物的生存和植物的生长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空气可以提供植物所需的氧气,同时也可以促进土壤中微生物的代谢活动。
5. 微生物土壤中的微生物是土壤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细菌、真菌、放线菌等。
它们可以分解有机物质,释放养分,同时也可以抑制土壤中的病原微生物。
二、土壤的结构土壤的结构是指土壤中各种组分之间的空隙和连接方式。
土壤的结构对土壤的水分保持能力、通气性、养分供应等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1. 粒径组成土壤中的颗粒大小不同,可以分为粗砂、细砂、粉砂、粘土等不同的粒径组成。
不同粒径的颗粒之间的空隙大小和形状不同,影响土壤的通气性和水分保持能力。
2. 土壤结构类型土壤的结构类型包括砂性土、壤土、粘土等不同类型。
不同类型的土壤结构对土壤的水分保持能力、通气性、养分供应等都有着不同的影响。
三、土壤的功能土壤的功能是指土壤在生态系统中所扮演的角色,包括植物生长、养分循环、水文循环、碳循环等。
1. 植物生长土壤是植物生长的基础,提供植物所需的养分和水分。
土壤中的微生物也可以促进植物生长,例如通过固氮作用提供植物所需的氮元素。
土壤生物名词解释

土壤生物名词解释土壤生物是指生活在土壤中的各种生物体,包括微生物、动物和植物。
它们在土壤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对土壤的物质转化、有机质分解、氮循环、植物养分吸收和土壤结构形成等过程起着至关重要的调节作用。
下面将对土壤中的常见土壤生物进行解释。
1. 微生物:微生物是土壤中最常见的生物类群,包括细菌、真菌、放线菌、原生动物等。
它们是土壤生物多样性的基础,对土壤有机物分解和养分转化起着重要的作用。
细菌可以分解有机物质,释放出养分,特别是氮、磷、钾等元素,供植物吸收利用。
真菌则主要负责分解难降解的有机物,如木质素和纤维素,将其转化为植物可吸收的养分。
2. 蚯蚓:蚯蚓是土壤中的一种常见动物,对土壤结构的形成和改良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它们通过吞食土壤中的有机物和微生物,将有机质消化后排泄成蚯蚓粪便,俗称蚯蚓粪。
蚯蚓粪含有丰富的养分和有机质,可以提高土壤的肥力,并改善土壤的透气性和保水性。
3. 根瘤菌:根瘤菌是一类与豆科植物共生的微生物。
它们能够与豆科植物根部形成共生关系,通过与宿主植物根系结合形成根瘤,从而吸收大气中的氮气,固定为植物可利用的氨态氮。
这种共生关系对提高土壤氮素供应和农作物生长非常重要。
4. 枯叶霉:枯叶霉是一种常见的土壤真菌,主要存在于枯枝落叶层和土壤表层。
它们通过分解植物残体和枯叶,将有机物转化为植物可吸收的养分。
此外,枯叶霉还能够分解一些难以降解的有害物质,如农药和重金属残留,具有一定的修复土壤环境污染的能力。
5. 线虫:线虫是一类微小的体型细长的土壤动物,它们生活在土壤中的微孔隙中。
线虫对土壤有机物质的分解有较强的能力,通过吞食其他微生物和有机物质,将其消化为小颗粒的有机碎屑。
线虫也是土壤食物链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土壤健康的重要指标。
6. 蚂蚁:蚂蚁是一种土壤中常见的节肢动物,它们在土壤中筑巢,并通过运输和堆积土壤来改良土壤结构。
蚂蚁还能够与一些植物形成共生关系,它们通过吃掉一些寄生植物的种子及幼苗,维护了植物群落的结构和稳定。
土壤的结构组成

土壤的结构组成1. 引言土壤是地球表面的一种自然资源,是植物生长和生态系统的基础。
土壤的结构组成对于土壤的肥力、水分保持能力、通气性等性质起着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详细介绍土壤的结构组成,包括土壤颗粒组成、土壤孔隙结构、土壤有机质和土壤微生物等方面。
2. 土壤颗粒组成土壤主要由颗粒状物质组成,包括矿物质和有机质。
矿物质是土壤中最主要的组成部分,占土壤总质量的大部分。
常见的土壤矿物质有石英、长石、云母等。
这些矿物质具有不同的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对土壤的肥力和结构起着重要的影响。
土壤有机质是土壤中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包括植物残体、动物残体和微生物等有机物质。
有机质对土壤的肥力和保水能力起着重要作用,能够提供植物生长所需的养分,并促进土壤结构的稳定性和通气性。
3. 土壤孔隙结构土壤中存在各种不同大小的孔隙,包括微孔、介孔和大孔。
这些孔隙对土壤的水分保持能力、通气性和根系生长都起着重要的影响。
微孔是土壤中最小的孔隙,直径一般在0.001毫米以下。
微孔能够吸附和保持水分,是土壤中水分的主要贮存空间。
介孔是土壤中较大的孔隙,直径在0.001毫米至0.1毫米之间。
介孔能够保持一定量的水分,并提供通气的通道。
大孔是土壤中最大的孔隙,直径在0.1毫米以上。
大孔主要负责排水,防止土壤过度湿润。
土壤孔隙结构的合理分布对土壤的肥力和水分管理至关重要。
合理的孔隙结构能够保持适度的土壤通气性和保水能力,有利于植物的生长和发育。
4. 土壤有机质土壤有机质是土壤中的一种重要组成部分,对土壤的肥力和结构起着重要作用。
土壤有机质主要由植物残体、动物残体和微生物等有机物质组成。
植物残体是土壤中最主要的有机物质来源,包括根系、茎、叶和果实等。
植物残体在土壤中分解,释放出有机质和养分,为植物生长提供养分和能量。
动物残体也是土壤中的重要有机物质来源,包括动物尸体、粪便等。
动物残体在土壤中分解,释放出有机质和养分,为土壤提供养分和改善土壤结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土壤生物与土壤结构土壤生物的生命活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土壤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其中主要的有土壤温度、湿度、通气状况和气体组成、pH 以及有机质和无机质的数量和组成等。
农业技术措施,包括耕作、栽培、施肥、灌溉、排水和施用农药等,也能影响土壤生物的生命活动。
在一定条件下还可通过接种等措施有目的地增加某种微生物的数量及其生化强度。
土壤温度除了有周期性的日变化和季节变化外,还有空间上的垂直变化。
一般说来,夏季的土壤温度随深度的增加而下降,冬季的土壤温度随深度的增加而升高。
白天的土壤温度随深度的增加而下降,夜间的土壤温度随深度的增加而升高。
但土壤温度在35-100cm深度以下无昼夜变化,30米以下无季节变化。
土壤温度除了能直接影响植物种子的萌发和实生苗的生长外,还对植物根系的生长和呼吸能力有很大影响。
温带植物的根系在冬季因土壤温度太低而停止生长,但土壤温度太高也不利于根系或地下贮藏器官的生长。
土壤温度太高和太低都能减弱根系的呼吸能力,此外,土壤温度对土壤微生物的活动,土壤气体的交换、水分的蒸发、各种盐类的溶解度以及腐殖质的分解都有着明显影响,而土壤的这些理化性质又都与植物的生长有着密切关系。
土壤温度的垂直分布从冬到夏和从夏到冬要发生两次逆转,随着一天中昼夜的转变也要发生两次变化,这种现象对土壤动物的行为具有深刻影响。
大多数土壤无脊椎动物都随着季节的变化而进行垂直迁移,以适应土壤温度的垂直变化。
一般说来,土壤动物于秋冬季节向土壤深层移动,春夏季节向土壤上层移动。
移动距离常与土壤质地有密切关系。
很多狭温性的土壤动物不仅表现有季节性的垂直迁移,在较短的时间范围也能随土壤温度的垂直变化而调整其在土壤中的活动地点。
土壤酸碱度是土壤最重要的化学性质,因为它是土壤各种化学性质的综合反应,对土壤肥力,土壤微生物的活动、土壤有机质的合成和分解,各种营养元素的转化和释放,微量元素的有效性以及动物在土壤中的分布都有着重要影响。
土壤酸碱度对土壤养分的有效性有重要影响,在pH 6-7的微酸条件下,土壤养分的有效性最好,最有利于植物生长。
在酸性土壤中容易引起钾,钙、镁,磷等元素的短缺,而在强碱性土壤中容易引起铁、硼,铜、锰和锌的短缺。
土壤酸碱度还通过影响微生物的活动而影响植物的生长。
酸性土壤一般不利于细菌的活动,根瘤菌,褐色固氮菌,氨化细菌和硝化细菌大多生长在中性土壤中,它们在酸性土壤中难以生存,很多豆科植物的根瘤常因土壤酸度的增加而死亡。
真菌比耐酸碱,所以植物的一些真菌病常在酸性或碱性土壤中发生。
土壤中活的有机体,我们把生活在土壤中的微生物、动物和植物等总称为土壤生物。
土壤生物参与岩石的风化和原始土壤的生成,对土壤的生长发育、土壤肥力的形成和演变,以及高等植物营养供应状况有重要作用。
土壤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和农业技术措施,对土壤生物的生命活动有很大影响。
栖居在土壤中的活的有机体。
可分为土壤微生物和土壤动物两大类。
前者包括细菌、放线菌、真菌和藻类等类群;后者主要为无脊椎动物,包括环节动物、节肢动物、软体动物、线性动物和原生动物。
原生动物因个体很小,故也可视为土壤微土壤生物除参与岩石的风化和原始土壤的生成外,对土壤的生长和发育、土壤肥力的形成和演变以及高等植物的营养供应状况均有重要作用。
其具体功能有:①分解有机物质,直接参与碳、氮、硫、磷等元素的生物循环,使植物需要的营养元素从有机质中释放出来,重新供植物利用。
②参与腐殖质的合成和分解作用。
③某些微生物具有固定空气中氮,溶解土壤中难溶性磷和分解含钾矿物等的能力,从而改善植物的氮、磷、钾的营养状况。
④土壤生物的生命活动产物如生长刺激素和维生素等能促进植物的生长。
⑤参与土壤中的氧化还原过程。
所有这些作用和过程的发生均借助于土壤生物体内酶的化学行为,并通过矿化作用、腐殖化作用和生物固氮作用等改变土壤的理化性状。
此外,菌根还能提高某些作物对营养物质的吸收能力。
土壤生物的一个组成部分。
指土壤中肉眼无法分辨的活有机体。
只能在实验室中借助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
一般以微米或纳米作为测量单位。
土壤微生物对土壤的形成发育、物质循环和肥力演变等均有重大影响。
土壤中肉眼无法分辨,只能借助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的活有机体。
多为单细胞生物。
包括细菌、放线菌、真菌、藻类和原生动物5大类群。
大部分微生物在土壤中营腐生生活,靠现成的有机物取得能量和营养成分。
土壤微生物的主要功能表现在:参与土壤有机物的矿化和腐殖化,以及各种物质的氧化-还原反应;参与土壤营养元素的循环,促进植物营养元素的有效性;根际微生以及与植物共生的微生物,能为植物直接提供氮、磷和其他矿质元素及各种有机营养;能为工农业生产和医药卫生提供有效菌种;某些抗生性微生物能防治土传病原菌对作物的危害;降解土壤中残留有机农药、城市污物和工厂废弃物等,降低残毒为害;某些微生物可用于沼气发酵,提供生物能源、发酵液和残渣有机肥料。
类群和数量土壤微生物包括细菌、放线菌、真菌、藻类和原生动物 5大类群。
是土壤生物中数量最多的一类。
细菌单细胞生物。
个体直径0.5~2微米,长度1~8微米。
按体形分球菌、杆菌和螺旋菌;按营养类型分自养细菌和异养细菌。
按呼吸类型分好气性细菌、嫌气性细菌和兼性细菌。
细菌参与新鲜有机质的分解,对蛋白质的分解能力尤强(氨化细菌);并参与硫、铁、锰的转化和固氮作用。
每克表层土壤中约含细菌几百万至几千万个,是土壤菌类中数量最多的一个类群。
放线菌单细胞生物,呈纤细的菌丝状。
菌丝直径0.5~2微米。
土壤中常见的有链霉菌属(Streptomyces)放线菌属(Actinomyces)、诺卡菌属 (Nocardia)和小单孢菌属(Micromonospora)等。
放线菌具有分解植物残体和转化碳、氮、磷化合物的能力。
某些放线菌还能产生抗生素,是许多医用和农用抗生素的产生菌。
每克表层土壤约含放线菌几十万至几千万个,是数量上仅次于细菌的一个类群。
真菌大多为多细胞生物,部分为单细胞生物。
个体较大,呈分枝状丝菌体,细胞直径3~50微米。
土壤中常见的真菌有青霉(Penicillium)、曲霉(Aspergillus)、镰刀菌 (Fusarium)和毛霉(Mucor)等属。
真菌参与土壤中淀粉、纤维素、单宁的分解以及腐殖质的形成和分解。
每克表层土壤只含真菌几千至几十万个,是土壤菌类中数量最少的一个类群,但其生物量〔指每平方米面积中菌体的重量(克)〕高于细菌和放线菌。
藻类土壤中的藻类大都是单细胞生物,也有多细胞丝状体。
直径3~50微米,喜湿,多栖居于土壤表面或表土层中,数量较菌类少。
土壤中常见的有绿藻、蓝藻和硅藻。
蓝藻中有的种类能固定空气中的氮素。
原生动物单细胞生物。
以植物残体、菌类为食料。
土壤中常见的有根足虫、纤毛虫和鞭毛虫等。
大部分微生物在土壤中营腐生生活,需依靠现成的有机物取得能量和营养成分。
它们在土壤中的数量常与土壤有机质的含量有关,因而在表层土壤中的发育量常高于其他层次。
中国主要土类中的微生物数量见表1。
主要功能土壤微生物在土壤中的作用是多方面的,主要表现在:①作为土壤的活跃组成分,土壤微生物的区系组成、生物量及其生命活动对土壤的形成和发育有密切关系。
同时,土壤作为微生物的生态环境,也影响微生物在土壤中的消长和活性。
②参与土壤有机物质的矿化和腐殖质化过程;同时通过同化作用合成多糖类和其他复杂有机物质,影响土壤的结构和耕性。
土壤微生物的代谢产物还能促进土壤中难溶性物质的溶解。
微生物参与土壤中各种物质的氧化-还原反应,对营养元素的有效化也有一定作用。
③参与土壤中营养元素的循环,包括碳素循环、氮素循环和矿物元素循环,促进植物营养元素的有效性。
④某些微生物有固氮作用,可借助其体内的固氮酶将空气中的游离氮分子转化为固定态氮化物。
⑤与植物根部营养关系密切。
植物根际微生物以及与植物共生的微生物如根瘤菌、菌根和真菌等能为植物直接提供氮素、磷素和其他矿质元素的营养以及各种有机营养,如有机酸、氨基酸、维生素、生长刺激素等。
⑥能为工农业生产和医药卫生事业提供有效菌种,培育高效菌系,如已在农业上应用的有根瘤菌剂、固氮菌剂和抗生菌剂等。
⑦某些抗生性微生物能防治土传病原菌对作物的危害。
⑧降解土壤中残留的有机农药、城市污物和工厂废弃物等,降低残毒为害。
⑨某些微生物可用于沼气发酵,提供生物能源、发酵液和残渣有机肥料。
土壤结构就是土壤固体颗粒的空间排列方式。
自然界的土壤,往往不是以单粒状态存在,而是形成大小不同,形态各异的团聚体,这些团聚体或颗粒就是各种土壤结构。
根据土壤的结构形状和大小可归纳为块状,核状,柱状,片状,微团聚体及单粒结构等。
土壤的结构状况对土壤的肥力高低,微生物的活动以及耕性等都有很大的影响。
同时一些人为的活动将很大程度上破坏土壤的结构。
如森林采伐后,由于重型机械的使用将导致土壤被压实,土壤表层结构被破坏,土壤结构是土粒(单粒和复粒)的排列,组合形式.它包含两重含义:结构体和结构性.通常所说的土壤结构多制结构性.土壤结构体是土粒互相排列和团聚成为一定形状和大小的土块和土团.它具有不同的稳定性,以抵抗机械破坏或泡水时不致分散.自然土壤的结构体种类对每一类型土壤或土层是特征性的,可以作为土壤鉴定的依据.耕作土壤的结构体种类也可以反映土壤的培肥熟化程度和水文条件.农学上,以直径在10~0.25mm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判别结构好坏,多的好,少的差.并据此鉴别某种改良措施的效果.土壤结构性是土壤结构体的种类,数量及机构体内外的孔隙状况等产生的综合性质.而良好的土壤结构体,实质上是具有良好的孔隙性.土壤结构是土壤固相颗粒(包括团聚体)的大小及其空间排列的形式,不仅影响植物生长所需的土壤水分河养分的储量与供应能力,而且还左右土壤中气体交流、热量平衡、微生物活动及根系的延伸等。
土壤是由固体、液体和气体三类物质组成的。
固体物质包括土壤矿物质、有机质和微生物等。
液体物质主要指土壤水分。
气体是存在于土壤孔隙中的空气。
土壤中这三类物质构成了一个矛盾的统一体。
它们互相联系,互相制约,为作物提供必需的生活条件,是土壤肥力的物质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