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 生物、土壤及地理环境

合集下载

高考地理复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基础知识梳理与专项练习

高考地理复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基础知识梳理与专项练习

高考地理复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基础知识梳理与专项练习一、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自然地理环境要素:大气、水、生物、岩石、地形、土壤。

2.物质与能量交换的途径: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

3.意义:各要素形成一个相互渗透、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的整体。

4.生物对自然地理环境的作用,归根结底是由于绿色植物能够进行光合作用。

二、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自然地理环境作为一个系统,除了具有每个地理要素的独特功能外,还具有各要素相互作用产生的一些新功能。

功能生产功能平衡功能概念各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的合成有机物的能力各自然地理环境通过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使自然地理环境的性质保持稳定的能力性质生产功能是自然环境的整体功能,而非单个地理要素的功能自然地理环境拥有各个地理要素本身不具备的功能形成过程光合作用通过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将生物、大气、水、土壤、岩石等地理要素统一在一起,二氧化碳的平衡作用:在海洋生物作用下,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海水中溶解的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在一定的条件下,生产出有机物氧气的平衡作用:植物通过光合作用释放氧气,生物呼吸作用和燃烧消耗氧气[特别提醒](1)在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中,气候是主导性因素,植被是最具有代表性的要素,土壤为各要素的中心环节。

(2)自然地理环境的各要素有机组合成一个整体,产生了生产功能、平衡功能等整体性功能,这是单个地理要素所不具有的。

三、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1.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2.结果:保证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协调。

一、综合思维——正误判断1.水循环是自然地理各要素相互联系的纽带之一。

(√) 2.在自然地理环境的各组成要素中,气候是最活跃的要素。

(×) 3.湿润地区往往植被茂密,因此土壤肥沃。

(×) 4.大肆砍伐热带雨林会导致全球气候变化。

(√)二、人地协调观——读图填空读植被破坏对自然环境影响关联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高考地理《土壤》考点真题复习含答案

高考地理《土壤》考点真题复习含答案

高考地理《土壤》考点真题复习含答案(2023·新疆)小李同学在老师的指导下,为研究“土壤形成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在野外挖掘了一处土壤剖面,并带回少量土壤用于实验研究。

下图为“森林土壤剖面示意图”。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图中各土层名称对应正确的是()A.①-淀积层B.①-腐殖质层C.①-母质层D.①-有机层2.小李同学欲增加带回土壤的有机质含量,以提高该土壤肥力。

下列做法正确的是()A.浇纯净水B.倒入熟石灰C.加入腐烂食物D.拌入细沙【答案】1.B 2.C【解析】1.根据森林土壤一般结构特征判断,图中①位于最表层,应为有机层,①位于有机层之下,应腐殖质层,①位于淋溶层之下,应为淀积层,①位于母岩层之上,应为母质层。

由此判断,B正确,ACD错误。

故选B。

2.净水、熟石灰、细沙均不含有有机质,且对有机质的补充和分解影响不大,因此浇纯净水、倒入熟石灰、拌入细沙并不能直接增加土壤的有机质含量,排除ABD;腐烂食物含有大量有机质,加入腐烂食物可以增加土壤中有机质含量,以提高土壤肥力,C符合题意。

故选C。

【点睛】在自然土壤中,森林土壤剖面构造最为复杂,从下至下依次分为有机层(以分解和半分解的有机质为主)、腐殖质层(颜色较深)、淋溶层(矿物质淋失,颜色较浅)、淀积层(上层土壤淋失的物质在此沉淀、积累,质地黏重坚实)、母质层(疏松的风化碎屑物质)、母岩层。

(2023·北京)读“黑龙江省沿47°N附近地形剖面、植被与土壤分布图”和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3.(1)小兴安岭的主要植被类型为,三江平原的主要植被类型为,植被类型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2)松嫩平原的主要土壤类型是。

这里气候湿冷,枯草、落叶等有机残体分解速度(快、慢),利于土壤中有机质的积累,腐殖质含量(高、低),土壤肥力(高、低)。

黑龙江省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和商品粮输出基地。

该省黑土地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由于长期高强度开发,其数量和质量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高考地理小专题答题模式(答题模式+高考真题+强化训练):自然地理环境特征特征

高考地理小专题答题模式(答题模式+高考真题+强化训练):自然地理环境特征特征

自然地理环境特征
【答题模式】
气候、地形、河流、生物、土壤。

【高考真题一】
简述井冈山旅游区的自然地理特征。

(7分)
答案:亚热带季风气候;低山(山地)丘陵为主;中小河流众多,水资源丰富;常绿阔叶林;以红壤为主。

【高考真题二】
简述昆曼公路穿越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征。

(8分)
答案:地势北高南低,山高谷深,云贵高原喀斯特地貌发育,地表崎岖(2分);北部冬暧夏凉、南部终年高温,沿线地区降水丰沛,气候垂直变化大(2分);河流纵列分布(或山河相间),流向自北向南,水能资源丰富(2分);热带和亚热带森林广布,生物具多样性(2分)。

【强化训练】
据左图简述该地自然地理环境特征。

答案: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和高原、山地气候;以高原、山地为主;(总体地势西北向东南倾斜;)峡谷多,水流急,水力资源丰富;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且垂直地带明显。

高中地理知识点归纳新高考

高中地理知识点归纳新高考

高中地理知识点归纳新高考
高中地理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它涵盖了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两大领域,对于新高考的地理知识点归纳,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 地球与地图:了解地球的形状、运动,学会使用经纬度定位,掌握
地图的阅读和分析方法。

2. 自然地理环境:包括大气、水文、地貌、生物和土壤等自然要素,
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3. 气候与天气:学习全球气候类型、气候分布规律,以及天气现象的
形成原因。

4. 海洋地理:海洋的分布、海洋资源、海洋环境问题以及海洋对全球
气候的影响。

5. 地貌学:了解不同地貌类型的形成过程,如山脉、平原、高原、盆
地等。

6. 水文地理:河流、湖泊、地下水等水体的分布、特性及其对地理环
境的影响。

7. 生物地理:生物分布的地理规律,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8. 土壤地理:土壤的形成、分类、分布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9. 人文地理:包括人口、城市、交通、经济地理等,探讨人类活动与
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

10. 区域地理:研究不同地区的地理特征、发展状况和区域差异。

11. 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了解当前面临的环境问题,如全球变暖、污染、生物多样性丧失等,以及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实践。

12. 地理信息技术:学习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感技术等现代地理
信息技术的应用。

结束语:
高中地理的学习不仅仅是对知识点的掌握,更重要的是培养空间思维
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对这些知识点的系统学习,
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我们所生活的地球,为未来的学术研究或职业生
涯打下坚实的基础。

自然环境及特征(考向4:植被、土壤类解题)2024年高考地理核心考点

自然环境及特征(考向4:植被、土壤类解题)2024年高考地理核心考点

角度3:生物多样性的综合分析类
1、影响生物多样性的因素分析 分析角度:纬度+过渡地带+地形+海陆兼备+人类影响。 2、生物多样性丰富的原因分析 水热条件:地处低纬度,水热丰富,物种丰富,繁衍生长速度快; 水热差异:跨纬度大,热量差异大,物种丰富;跨经度广,水分差异大, 物种丰富;地势起伏大,垂直地带性显著,物种丰富;面积广大,地域辽 阔,气候类型复杂多样,物种丰富。 3、生存空间 面积广大,地域辽阔,生物生存空间广,森林、湿地等面积广,物种丰富。 4、天敌 地形较封闭,天敌少 5、人类活动 地形较封闭,人烟稀少,受人类活动干扰少。
5、根据山地雪线的高低判断迎风坡和背风坡 雪线高的为背风坡,雪线低的为迎风坡。山地迎风坡降水丰富,冰雪量
大,因此雪线低;山地背风坡降水少,冰雪量少,雪线高。 6、根据不同山坡同一自然带分布海拔的不同,判断山坡坡向 (1)东西走向的山脉:同一自然带分布海拔高的为阳坡,分布海拔低的 为阴坡。 (2)南北走向的山(温带地区):同一自然带分布海拔高的为背风坡, 分布海拔低的为迎风坡。
【答案】(1)类型:灌木林。依据:用某类森林的碳储量除以其碳密度, 得出该类森林的面积,灌木林最大(灌木林碳储量较大,碳密度最小, 碳储量除以碳密度值最大,故其面积最大)。 (2)森林分布区陡险坡面积比例较大;陡险坡坡度大,受人为干扰较小, 森林植被生长时间长,生物量积累大。 (3)保护区海拔高,适宜阔叶林生长的高度范围小;海拔高,气温低,生 长速度慢;海拔较低的河谷地带狭窄,适宜阔叶林生长的面积小;河谷 地带,人下类活动干扰大。
象的原因。
▋课堂练习
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生物多样性的主体为指定区域内的全体植物、动物和由其构成的各类生态系统 等。澳大利亚由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古老大陆的特殊进化过程,生物多样性 丰富、物种特有性极高。但自18世纪以来,澳大利亚累计引进130多种外来物种 ,很多已经成为危害农牧业和自然环境的有害入侵物种。其中兔子于1859年引 进【,答案18】8(11年)澳已大利基亚本国蔓土延面积至大整,个陆新地生南物威生尔存空士间州广,;1纬8度83低年,该热州量充颁足布,澳气大候、利地亚形第种类一多部 针样对;澳该大农利业亚害属于兽古的老《的大兔陆子,滋四扰面环法海》,。保近留许20多0特年有来物,种澳;海大岸利线亚长有,海百域余辽种阔动,海植洋物生灭物绝 ,多 (2)已等兔。成子繁为殖全速球度快生,物天多敌样少,性人减为少杀第灭难二度严大重;的兔子国大家量。啃食天然草场及人工牧草;兔粪堆积覆 (盖1草)简原述,导澳致大草利类亚枯死生,物牧多区样牲畜性草丰料富短缺的;有当利地区原生位天条然件植。被大量减少,地表裸露,土地沙化 (加 (32)剧)澳分,大析土利地兔亚生沙子产漠成力广为下布降,澳等自大。然利环亚境恶农劣牧;业气害候干兽旱的,主淡要水资原源因短。缺且空间分布极不均匀;大陆相对 (独3立)推,测多特澳有大物利种亚,生保态护系生统物极为多脆样弱性。的主要困难。

土壤 高中地理

土壤 高中地理

土壤高中地理
土壤是覆盖在地球陆地表面上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层。

土壤肥力是指土壤为植物生长供应和协调养分、水分、空气和热量的能力。

土壤与农业生产有着最直接的联系,是人类从事农业生产最基本的自然资源。

土壤的组成包括矿物质、有机质、水分和空气。

土壤与生物在土壤形成中起主导作用,人类活动也对土壤形成有一定的影响。

土壤中的生物形成了土壤生态系统,这个系统包括土壤与其地上部生物和地下部生物之间进行复杂的物质与能量的迁移、转化和交换,构成一个动态平衡的统一体,成为生物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的活跃场所。

土壤圈是覆盖于地球陆地表面和浅水底部的土壤所构成的一种连续体或覆被层,犹如地球的地膜。

单个土体是土壤剖面的立体化形式,作为土壤的三维实体,其体积最小。

面积的大小取决于土壤的变异程度。

聚合土体,两个以上的单个土体组成的群体,称为聚合土体。

此外,土壤剖面包括土壤的组成如矿物质、有机质、水分和空气。

还有与地球表面的其他元素一起,组成了一个系统的整体,比如气候、水文、地形和其他生物元素等。

这个系统是动态的,因为它受到各种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影响,包括气候、地形、水文、植被、人为活动等。

这些因素相互作用,影响土壤的形成、发育和演变。

高考地理关于“生物”的考点

高考地理关于“生物”的考点

高考地理关于“生物”的考点生物专题思维导图保护濒危物种一、生物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生物是地理环境的产物,又对地理环境的形成和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主要表现在:(一)常见的新陈代谢过程影响大气及土壤的成分结构生物常见的新陈代谢过程包括有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和分解作用等,这些过程对地理环境要素的影响如下:(1) 光合作用改造大气成分光合作用通常是指绿色植物(包括藻类)吸收光能,把二氧化碳(CO2)和水(H2O)合成富能有机物,同时释放氧的过程。

其意义有:一是完成了自然界规模巨大的物质转变,它把无机物转变成有机物;二是完成了自然界规模巨大的能量转变,把太阳投射到地球表面上的一部分光能,转变为贮存在有机物中的化学能;三是从根本上改变了地面上的生活环境,每年从光合作用中可以放出大约4700亿吨的游离态氧,这就把原先没有氧的地面改变成为有氧的环境,改变了大气成分。

原始大气主要成分有二氧化碳、甲烷、氢和氨,而不是氮和氧,后因生物生命活动的参与,氮和氧浓度大增,二氧化碳含量大减,逐渐变成现今空气的化学组成状况。

(2)呼吸作用保持二氧化碳和氧气的含量平衡呼吸作用指细胞内的有机物在一系列酶的作用下逐步氧化分解,同时释放能量的过程。

其意义有:一是能为生物体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促进生物的生长;二是能为体内其他化合物的合成提供原料,保持大气中二氧化碳和氧气的含量平衡。

(3)分解作用补充土壤肥力分解作用是有机物质的逐步降解过程,它由多种生物共同完成。

分解过程比较复杂,大致分为三个阶段:一是机械作用阶段:由于物理的和生物的作用,动植物遗体被分解成为颗粒和碎屑,即碎裂。

二是生物异化作用阶段:腐生生物在酶的作用下,把有机物碎屑转变成为腐殖酸和其他可溶性有机物,即从聚合体变成单体,然后腐殖酸和其它可溶性有机物缓慢分解,逐步变成生产者可以重新利用的无机物。

三是淋溶过程:可溶性物质被水淋洗出来,进入土壤,为土壤有机质的重要来源,补充土壤肥力。

地理高考知识点系统总结15—5

地理高考知识点系统总结15—5

高考地理知识点系统总结15-5大家好,我是大连科技学院国际学院的陈老师,也是大连科技学院国际学院官方微博的博主,欢迎大家关注我,以下是我对高中地理知识的总结,共有十五篇,今天上传第二篇,之后会陆续上传各科的知识点,大家有什么不懂的可以问我,也可以和我做朋友,希望这些能对大家有用,希望你们能在高考中取的好成绩!第五单元地球上的生物、土壤和自然带[知识要点]一.生物与地理环境1.生物圈:生物圈是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它占有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

但是,绝大部分生物集中分布在地面以上100m到水面以下200m这一薄层里,因此这一薄层可以说是生物圈的核心部分。

2.生物在地理环境形成中的作用<1>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1将太阳能转化成化学能储存在生物体中,这是维系生态系统存在的基础。

2使自然界的化学元素产生迁移,进入生物群落中,并在生态系统中被循环利用。

<2>生物对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的改造:1改变大气万分;2改变水的化学万分;3加速岩石风化,促成土壤的形式。

3.植物分布与环境<1>气候是影响植物分布的重要条件:1热量是决定植物分布的重要因素,2光照是绿色植物生活的必要条件;3水分是植物新陈代谢的必要条件。

<2>植物对环境的指示作用:1铁芒萁指示具有酸性土壤的环境;2碱蓬指示具有盐碱性土壤的环境;3干旱环境的代表性指示植物是骆驼刺;4水湿环境的代表性指示植物有芦苇。

(大连科技学院国际学院与您分享)二.生态系统和生态平衡1.生态系统的概念:由生物群落与非生命环境构成。

它们二者之间不断地存在着物质和能量的交换。

2.生态系统的组成<1>生产者:主要指制造有机物的绿色植物。

<2>消费者:1初级消费者(植食动物),2次级消费者(以初级消费者为食的一级肉食动物);3三级消费者(以次级消费者为食的二级肉食动物)。

<3>分解者:细菌、真菌、放线菌等微生物,把有机物(生物遗体)分解成无机物(化学元素和简单化合物),使其重新回到土壤,空气和水中,重新被绿色植物利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三 生物、土壤及地理环境整体性和差异性一.【生物】1.生物的分布与环境:气候是影响植物分布最重要的因素2.植物对环境的指示作用:植物对气候的指示作用及物候对农时、农事的指示作用——枣发芽,种棉花;植物对干旱环境的指示作用——骆驼刺(刺状叶,根系发达)植物对湿润环境的指示作用——莲(叶子柔嫩、硕大,根系不发达)植物对环境污染的指示作用——矮牵牛(叶片伤害,花完好)植物对酸性土壤的指示作用——铁芒萁(大量生长于酸性红壤的山坡)植物对碱性土壤的指示作用——碱蓬生物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改造了大气圈:原始大气成分为CO 2、CH 4、H 2、NH 3,现在大气以氮气、氧气为主。

改造了水圈:改变水的化学成分,改善陆地水分状况。

改造了岩石圈:加快了岩石的风化,促成了土壤的形成。

二.【土壤】1.土壤的概念:是指陆地表面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

2.土壤的肥力特征及重要性(1)土壤肥力:指土壤能同时并不断地供应和调节植物在生长过程中所需的水分、养分、空气、热量的能力。

具有肥力,能生长植物是土壤的本质属性,是土壤对人类和地理环境最为重要最具意义的因素。

(2)土壤的组成:土壤由矿物质、有机质、水分和空气四种物质组成。

理想土壤的组成3.土壤的形成(1)形成过程①岩石风化过程:形成疏松母质,释放矿物养分。

②低等植物着生过程:形成原始土壤,积累有机质和养分。

③高等植物作用过程:形成成熟土壤,有机质更加丰富,并经微生物分解形成腐殖质。

(2)生物对土壤形成的主导作用:在生物的生长更新过程中,伴随着有机质的积累过程和养分元素的富集过程,从而使土壤颗粒发生团聚,改善母质性状,形成并增强土壤肥力。

我国几种典型土壤的分布地区及其特点类型 分布地区 特点黑土 东北平原北部 土壤中富含腐殖质,比较肥沃黄土 黄土高原华北平原 土层深厚,但有机质含量不高,缺磷少氮,还有不少盐碱地、沙地。

需要增施有机肥,补充磷肥、氮肥,防治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旱、涝、碱、沙红壤 长江以南的广大丘陵 铁、铝成分较多,有机质少,酸性强,土质黏重,是我国南方的低产土壤之一,需要增施有机肥料,补充熟石灰加以改造紫色土 四川盆地 自然肥力高,富含各种盐类及多种微量元素,酸碱条件适中,可在风化母岩上直接刨耕引种水稻土 主要分布在秦岭—淮河以南,以及长江中下游平原、珠江三角洲、四川盆地和台湾西部平原在人类生产活动(长期种植水稻)中形成的特殊土壤。

土壤中有机质含量丰富,较肥沃,多呈青灰色红壤、紫色土、水稻土均分布在我国秦岭—淮河以南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但是从地带性规律看,只有红壤是地带性土壤,是在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条件下发育而成的。

紫色土是非地带性土壤,水稻土是人工土壤。

三.【地理环境整体性和差异性】(一)陆地自然带:气候是自然带形成的基础,决定着陆地自然带的分布和成因。

下面以北半球为例,将自然带与世界气候类型进行对照。

1.相同气候类型不同自然带:温带大陆性气候----温带草原带、温带荒漠带2.相同自然带不同气候类型:温带落叶阔叶林带-----温带海洋性气候、温带季风气候陆地自然带气候类型典型植被典型动物典型土壤热带雨林带热带雨林气候热带雨林猩猩,河马砖红壤热带季雨林带热带季风气候热带季雨林象,孔雀砖红壤性红壤热带草原带热带草原气候热带草原长颈鹿,羚羊燥红土热带荒漠带热带沙漠气候热带荒漠袋鼠,沙漠狐荒漠土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地中海气候亚热带常绿硬叶林阿尔卑斯山羊褐土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亚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猕猴,灵猫红壤温带落叶阔叶林带温带季风和海洋性气候温带落叶阔叶林松鼠,黑熊棕壤,褐土温带草原带温带大陆性气候温带草原黄羊,旱獭黑钙土温带荒漠带温带荒漠双峰驼,子午沙鼠荒漠土亚寒带针叶林带亚寒带针叶林气候亚寒带针叶林驼鹿,紫貂灰化土苔原带苔原气候苔原驯鹿,北极狐冰沼土冰原带冰原气候冰雪裸地北极熊,海豹未发育地理环境的整体性:.陆地环境各要素作为整体的一部分发展变化着。

在景观上,它总是力求保持协调一致,与环境的总体特征相统一。

地理环境的差异性:(二)地带性地带性分异规律:1.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纬度地带性)表现:自然景观和自然带呈东西向延伸、南北向更替。

高纬和低纬地区表现得明显。

低纬地区:热带雨林带---热带草原带---热带荒漠带;高纬地区:亚寒带针叶林带--极地苔原带--极地冰原带原因:以热量条件为基础。

太阳辐射从赤道向两极递减。

2.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表现:自然景观和自然带呈南北向延伸、东西向更替。

在中纬地区表现得明显。

大陆西岸-----大陆内部-----大陆东岸森林带-----草原带----荒漠带----草原带----森林带原因:以水分条件为基础。

降水量从沿海向内陆递减。

3.山地垂直地域分异表现:随着海拔高度的变化,从山麓到山顶出现了自然景观的依次变化。

原因:以水热条件为基础。

从山麓到山顶的水热状况差异很大。

特点:1.垂直地带性从山麓到山顶的变化规律相似于从赤道向两极的变化规律2.山麓带基本上与当地自然带相一致3.同一纬度山脉,相对高度越大自然带越丰富。

4.相对高度相同山脉,纬度越低自然带越丰富。

5.山地向阳坡自然带数量多于背阴坡。

6.同一自然带分布高度,山地向阳坡高于背阴坡。

雪线:雪线是冰雪带的下限。

一般来说,低纬雪线高,高纬雪线低;阳坡雪线高,阴坡雪线低;迎风坡雪线低,背风坡雪线高;陡坡雪线高,缓坡雪线低。

(三)非地带性分异规律由于海陆分布、地形起伏、洋流等因素的影响,陆地自然带的分布不具备地带性规律或者陆地自然带地带性规律表现得不很完整或不很鲜明,称为非地带性。

(1)“缺失”:由于海陆分布差异的原因,使得某些地区缺失某种陆地自然带,如:南半球上缺失亚寒带针叶林带和苔原带。

(2)“改变”:由于地形的影响使某些陆地自然带的分布发生变化,如:南美洲安第斯山脉南段,西侧是温带森林带,东侧是温带荒漠带。

(3)“约束”:如南北美洲西部沿海地区,自然带分布范围很窄并很长。

(4)“块状”:位于热带荒漠和温带荒漠中的绿洲,如我国新疆的天山和昆仑山山麓的绿洲。

生物、土壤、地理环境整体性差异性练习题1.生物在地理环境中的特殊作用有()A、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B、生物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C、生物制约着地理环境D、动物的迁移作用2.有机质的合成与分解过程,被称为( )A.物质与能量的交换 B、物质的迁移C、生物循环 D、能量流动3.一般认为,大气中的氧主要来源于( )A、生物的呼吸作用B、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C、微生物的分解作用D、植物根系的吸收作用4.关于水土流失的叙述,正确的是( )A、自然界中的水土流失,只是土壤的侵蚀过程B、水土流失使地表形态趋于平坦C、水土流失不会导致地方气候的变化D、水土流失过程是地貌、土壤、生物、水文等统一变化的过程5.我国南方季风区,高温多雨,地表发育了红壤,其上生长着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河流发育较多,水循环活跃,多外流河。

这种自然地理特征体现了( )A、自然地理环境的独特性B、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C、自然地理环境的非地带性D、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6.近年来,在我国北方地区出现了严重的沙尘暴天气,这主要是地理环境中哪个因素发生变化造成的A.土壤B.植被C.地貌D.水文7.地理环境具有从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的基础是( )A.地形B.热量C.降水D.土壤8.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是A、两极表现较为明显B、以热量为基础C、南北延伸,东西更替D、各自然带南北更替9.埃及尼罗河阿斯旺大坝的建成导致尼罗河下游地区地下水减少,土壤盐碱化越来越严重,肥力日趋下降,三角洲海岸后退,沙丁鱼产量锐减。

这说明了地理环境特征具有()A.整体性 B.差异性 C. 非地带性 D.地带性10.下列山地垂直自然带类型最多的是A、昆仑山B、乞力马扎罗山C、天山D、富士山下图为南美洲三座山脉植被分布的差异。

读图回答7~8题。

11.造成图中三座山脉植被分布差异的主要因素是A.地势高低B.纬度高低C.山脉坡向 D.距海远近12.图中甲植被带的农业活动最有可能是A.地中海农业 B.混合农业C.热带迁移农业 D.乳畜业下图为我国东部地区的三种典型土壤:黑土、水稻土、红壤的土壤成分示意图,回答(1)~(2)题13.图中a、b、c代表的三种土壤正确的排序组合是( )A.黑土、水稻土、红壤B.水稻土、黑土、红壤C.红壤、水稻土、黑土D.红壤、黑土、水稻土14.关于a 、b 、c 三种土壤的正确叙述是( )A .a 土壤可通过掺入沙子、施用熟石灰等方法进行改良B .b 土壤主要分布于我国的松嫩平原和江汉平原等地C .c 土壤和黑钙土是在人类长期耕作和培育下形成的D .a 、b 、c 三种土壤中,c 土壤的透气性最好15.右图为我国东部某山地垂直自然带谱。

该山地可能是:A. 南岭B.武夷山C. 秦岭D.长白山下图为多年平均雪线高度、气温、降水量随纬度变化示意图,读图回答16.表示多年平均雪线高度、气温、降水的曲线依次是:A. ①②③B. ①③②C. ③②①D. ③①②17.多年平均雪线高度:A.随纬度增高而降低B.在副热带地区最高C.在降水量大的地区高D.在南半球低纬度地区最低下图表示某树木年轮截面的一部分,标号①、②、③分别表示5年时间段的年轮。

该树生长区7月份气温最低,但仍高于0℃,据此回答(1)~(2)题。

(2002年江苏高考文理综合试题)18.植物生长与气候变化密切相关,在气温较稳定的前提下,图中①、②、③三个时段降水 量的图依次是( )A 甲、乙、丙B 丙、乙、甲C 乙、丙、甲D 丙、甲、乙19.该树生长地区所属自然带可能为( )A 亚寒带针叶林带B 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C 热带雨林带D 温带草原带读右面某区域自然状况分布图,回答(1)~(2)题。

20.图中反映的地理环境地域差异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A 、地形差异B 、水分差异C 、热量差异D 、土壤差异21.图中甲山山麓地带的自然带可能是( )A 、热带草原带B 、温带草原带C 、温带落叶阔叶林带D 、温带荒漠带0 ° 60 N ° 30 N ° 30 S ° 60 S° 0白令海峡是亚欧大陆与北美大陆相距最近处,如果在这里修建一条铁路同原有铁路连通,可以为两大陆提供一条便捷的陆上交通通道。

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22.从北京到洛杉矶铁路沿线,占绝对优势的自然景观是( )A.针叶林B.阔叶林C.半荒漠 D.苔原23.我国新疆天山和昆仑山脉之间的绿洲属于( )A.垂直地带性现象 B.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C.非地带性规律D.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24.包括两种气候类型的自然带是( )A.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B.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C.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D.亚寒带针叶林带右图为某山地垂直自然带示意图,读图回答25.决定该山基带的主导因素是:A.山体坡度B.海陆位置C.山脉走向D.纬度位置26.该山地可能位于:A.40°N附近B.40°S附近C.赤道附近D.极圈附近27.图中①②③依次代表:A.高寒荒漠带、积雪冰川带、高山草原带B.高寒荒漠带、山地落叶阔叶林带、高山草原带C.积雪冰川带、高寒荒漠带、高山草原带D.高山草原带、山地针叶林带、高寒荒漠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