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土壤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教案

合集下载

《生物、土壤、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教案

《生物、土壤、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教案

一、教案简介本教案旨在帮助学生理解生物、土壤、地理环境三者之间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通过学习,学生将掌握生物与土壤、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了解不同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土壤和地理环境的特征及其相互作用。

二、教学目标1. 了解生物、土壤、地理环境三者之间的关系。

2. 掌握不同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土壤和地理环境的特征。

3. 分析生物、土壤、地理环境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

4. 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1. 生物与土壤的关系:介绍生物如何影响土壤形成和土壤性质,以及土壤对生物的影响。

2. 生物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介绍生物如何适应和改变地理环境,以及地理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3. 不同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土壤和地理环境:分析森林、草原、湿地等不同生态系统中生物、土壤和地理环境的特征及其相互作用。

4. 生物、土壤、地理环境的相互作用:讲解生物、土壤、地理环境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如生物循环、能量流动等。

5. 案例分析:分析现实生活中生物、土壤、地理环境三者之间的关系,如农田生态系统、城市绿化等。

四、教学方法1. 讲授:讲解生物、土壤、地理环境三者之间的关系,以及不同生态系统中的特征。

2. 案例分析:分析现实生活中生物、土壤、地理环境三者之间的关系,让学生加深理解。

3.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生物、土壤、地理环境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4. 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进行户外观察,了解不同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土壤和地理环境特征。

五、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生物、土壤、地理环境三者之间关系的理解程度。

2. 小组讨论报告: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 户外观察报告:评价学生对不同生态系统中生物、土壤和地理环境特征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4. 课程总结论文:检查学生对生物、土壤、地理环境整体性和差异性的掌握情况。

六、教学准备1. 教材或相关阅读材料:收集关于生物、土壤、地理环境及其相互关系的教材或阅读材料。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教案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教案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地理环境的概念和特征。

2. 使学生掌握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和原因。

3. 让学生了解地理环境差异性的表现和影响因素。

4. 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归纳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地理环境的概念和特征2. 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和原因3. 地理环境差异性的表现和影响因素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和原因,地理环境差异性的表现和影响因素。

2. 教学难点:地理环境整体性和差异性的内在联系。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地理环境的特点和规律。

2. 利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实际例子理解地理环境整体性和差异性的表现。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地理知识,提出问题:“什么是地理环境?它有哪些特征?”2. 地理环境的概念和特征:讲解地理环境的概念,分析其特征,如地域性、差异性、动态性等。

3. 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和原因:讲解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如地域联系、要素相互作用等;分析其原因,如地球自转、地球公转等。

4. 地理环境差异性的表现和影响因素:讲解地理环境差异性的表现,如地形、气候、水文等;分析其影响因素,如纬度、海陆位置、人类活动等。

5. 案例分析: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地理环境案例,如亚马逊雨林、撒哈拉沙漠等,让学生分析其整体性和差异性的表现。

6.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成小组,就地理环境整体性和差异性的某个方面展开讨论,分享讨论成果。

7. 总结与评价: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回答导入阶段提出的问题,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

六、教学拓展:1. 引入地理环境的其他方面的知识,如地理环境演变、地理环境与人类社会的相互影响等。

2. 结合现代科技,如遥感、地理信息系统等,展示地理环境整体性和差异性的实际应用。

七、实践环节:1. 组织学生进行地理环境调查,如对学校的地理环境进行调查,了解其整体性和差异性。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教案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教案

3.8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⑴.了解地理环境整体性和差异性的概念。

⑵.理解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及其成因。

●能力目标⑴.能够运用地域分异规律的原理来解释说明某一区域的环境特征及其成因。

⑵.能够运用不同的景观图和景观分布图,说明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德育目标树立事物之间是普遍联系的、是统一的整体的观念,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思想。

2、教学重点⑴.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⑵.三大地域分异规律。

3、教学难点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4、教学方法对于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主要结合一些具体事例、示意图进行综合分析、引导;对于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主要是通过对景观图,分布图的分析,来认识和理解陆地环境的地域差异,从而引导学生分析归纳地域分异的规律及成因。

5、教学过程设计[导入]同学们!我们前面从第一节到第五节分别学习了组成地理环境的五大要素——岩石、地貌、陆地水、生物和土壤,这五大要素之间并不是彼此独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共同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

那么,它们之间的这种关系是如何体现呢?对地理环境有什么影响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探究的问题。

(展示水循环、大气循环、生物循环和地质循环的图片,说明正是由于它们的存在,才把地理环境各组成成分融合成自然综合体,构成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讲授新课](举例、引导、分析)如西北地区,由于地处内陆,虽距海洋不太远,使海洋上的水汽不易达到,所以就形成了典型的干旱大陆性气候。

由于气候干旱,降水较少,所以就形成了戈壁沙漠、植被稀少、土壤贫瘠的自然环境。

这样的自然环境或陆地环境,它是由各个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渗透构成的,本身具有一定的综合性,这就是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总结)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含义:陆地环境由地貌、气候、水文、生物和土壤等组成。

各个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渗透,构成了地理环境内部的整体性特征。

(承转)那么,它们之间的这种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的关系我们可以用课本图3.53表示。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说课教案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说课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说课教案课时安排:2课时(90分钟)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地理环境的概念及其构成要素。

2. 使学生掌握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和原因。

3. 让学生了解地理环境差异性的表现和影响因素。

4. 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分析和思维能力。

教学内容:1. 地理环境的概念及其构成要素2. 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和原因3. 地理环境差异性的表现和影响因素4. 地理环境整体性与差异性的实际案例分析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地理环境的概念、整体性和差异性的理论内容。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地理环境案例,让学生深入理解整体性和差异性。

3. 讨论法:分组讨论,分享各组的案例分析成果。

4. 思维导图法:引导学生绘制思维导图,梳理知识点。

二、教学过程第一课时环节一: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地球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地理环境的概念,引入新课。

环节二:讲解地理环境的概念及其构成要素(10分钟)1. 讲解地理环境的概念: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

2. 介绍地理环境的构成要素:气候、水文、土壤、植被、地貌等。

环节三:讲解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和原因(15分钟)1. 整体性的表现:气候、水文、土壤、植被、地貌等要素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2. 整体性的原因:地球表层各要素之间存在内在联系,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环节四:案例分析(15分钟)教师展示案例,如“亚马逊雨林与周边地区的关系”,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案例中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环节五:课堂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地理环境整体性的概念和原因。

第二课时环节六:复习导入(5分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入新的知识点——地理环境差异性。

环节七:讲解地理环境差异性的表现和影响因素(10分钟)1. 差异性的表现:不同地区的气候、水文、土壤、植被、地貌等存在差异。

2. 影响因素:纬度、海陆位置、地形、洋流等。

环节八:讲解地理环境整体性与差异性的实际案例分析(15分钟)1. 案例一:我国南北地区的地理环境差异性。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说课教案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说课教案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说课教案第一章:地理环境的概念与构成教学目标:1. 理解地理环境的基本概念。

2. 掌握地理环境的构成要素。

教学内容:1. 地理环境的概念:自然环境、人类环境。

2. 地理环境的构成:气候、水文、土壤、植被、地貌等自然要素;人口、城市、农业、工业、交通等人类要素。

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地理环境的概念和构成要素。

2.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分析实际案例,理解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教学活动:1. 导入新课,引导学生回顾地理环境的概念。

2. 讲解地理环境的构成要素,展示相关图片和案例。

3.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教学评价:1. 检查学生对地理环境概念的理解程度。

2. 评估学生对地理环境构成要素的掌握情况。

第二章: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学目标:1. 理解地理环境整体性的概念。

2. 掌握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教学内容:1. 地理环境整体性的概念: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2. 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生态系统、地域分异规律等。

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地理环境整体性的概念和表现。

2.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分析实际案例,理解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教学活动:1. 导入新课,引导学生回顾地理环境的概念。

2. 讲解地理环境整体性的概念和表现,展示相关图片和案例。

3.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教学评价:1. 检查学生对地理环境整体性概念的理解程度。

2. 评估学生对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关系的掌握情况。

第三章: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教学目标:1. 理解地理环境差异性的概念。

2. 掌握地理环境差异性的表现和原因。

教学内容:1. 地理环境差异性的概念:地理环境在不同地区、不间的表现差异。

2. 地理环境差异性的表现:地域分异规律、气候带、地形地貌等。

3. 地理环境差异性的原因:纬度、海陆分布、地形地貌等。

《生物、土壤、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教案

《生物、土壤、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教案

《生物、土壤、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教案第一章:生物与环境的关系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让学生理解生物如何适应环境以及如何影响环境。

1.2 教学内容生物与环境的基本概念。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1.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生物与环境的基本概念。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案例。

1.4 教学活动引入话题:讨论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讲解生物与环境的基本概念。

分析案例:以具体生物为例,探讨其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第二章:土壤的形成与特性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土壤的形成过程及其主要特性。

让学生理解土壤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作用。

2.2 教学内容土壤的形成过程。

土壤的主要特性:物理特性、化学特性、生物特性。

讲授法:讲解土壤的形成过程及其主要特性。

实验法:进行土壤实验,观察土壤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特性。

2.4 教学活动引入话题:讨论土壤的重要性和作用。

讲解土壤的形成过程及其主要特性。

进行土壤实验:观察土壤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特性。

第三章:地理环境与生态系统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地理环境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让学生理解不同地理环境下生态系统的差异性。

3.2 教学内容地理环境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不同地理环境下生态系统的差异性。

3.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地理环境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及其差异性。

案例分析法:分析不同地理环境下生态系统的案例。

3.4 教学活动引入话题:讨论地理环境与生态系统的关系。

讲解地理环境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及其差异性。

分析案例:以不同地理环境下生态系统的案例为例,探讨其差异性。

第四章:生物多样性的保护让学生了解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

让学生理解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措施。

4.2 教学内容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措施:就地保护、迁地保护、法律法规保护等。

4.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案例分析法:分析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案例。

4.4 教学活动引入话题:讨论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说课教案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说课教案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地理环境的概念和组成,理解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内涵。

2. 让学生掌握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认识到地理环境具有整体性。

3. 让学生通过案例分析,了解地理环境差异性的表现,掌握地理环境差异性的成因。

4. 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概括能力,提高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地理环境的概念和组成2. 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内涵3. 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4. 地理环境差异性的表现和成因5. 案例分析:我国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内涵,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地理环境差异性的表现和成因。

2. 教学难点:地理环境整体性的理解和运用,地理环境差异性的成因分析。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教学,展示地理环境整体性和差异性的相关图像和案例。

2. 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分析实际案例,掌握地理环境整体性和差异性的知识。

3. 采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合作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地球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地理环境的概念和组成。

2. 讲解地理环境的概念和组成:介绍地理环境的定义,讲解地理环境各要素(如气候、水文、地貌、生物、土壤等)的作用和相互联系。

3. 讲解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内涵:解释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含义,阐述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

4. 讲解地理环境差异性的表现和成因:分析地理环境差异性的具体表现,讲解地理环境差异性的成因。

5. 案例分析:以我国地理环境为例,让学生通过分析案例,理解地理环境整体性和差异性的知识。

7. 布置作业:让学生结合课堂所学,分析其他地区的地理环境整体性和差异性,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8. 课后反思: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

六、教学评价1. 评价目标:检查学生对地理环境整体性和差异性的理解,以及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说课教案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说课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说课教案课时安排:45分钟教学对象:高中地理课程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地理环境整体性的概念,掌握其表现形式。

2. 使学生了解地理环境差异性的原因,能够分析不同地理环境的特点。

3. 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释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1. 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2. 地理环境差异性的原因。

教学难点:1. 地理环境整体性与差异性的内在联系。

2. 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实际问题。

二、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导入法,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思考。

2. 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地理环境整体性和差异性的实例,增强直观感受。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探究能力。

4.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联系实际,提高运用地理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1. 地理环境整体性的概念及其表现讲解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定义,通过举例说明其表现形式,如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等。

2. 地理环境差异性的原因分析地理环境差异性的原因,包括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如纬度、海陆分布、地形地貌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地理环境的相关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讲解新课(1)地理环境整体性讲解地理环境整体性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其内涵。

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实例,让学生直观感受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2)地理环境差异性分析地理环境差异性的原因,引导学生了解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对地理环境差异性的影响。

3. 课堂互动(1)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地理环境整体性和差异性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分享各自的认识和体会。

(2)案例分析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地理环境案例,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地理环境的特点及其形成原因。

4. 总结与反思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地理环境整体性和差异性的重要性。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五、课后作业1. 复习本节课所学内容,整理笔记。

2. 选择一个地理环境案例,分析其整体性和差异性的表现及原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物、土壤、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教学目标:】(考纲要求)1.掌握生物在陆地环境形成过程中的作用。

2.掌握土壤的形成及其在陆地环境中的作用。

3.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地域分异规律。

【教学重点:】生物、土壤、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教学难点:】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地域分异规律。

【考点分析及考向预测:】1.以某一大洲局部地区图、地形剖面图、经纬网图为切入点,考查地理环境的地域差异,特别重视综合考查气候、土壤、生物、地形等知识。

2.以某一大洲局部地区图、地形剖面图、经纬网图为切入点,考查各自然带对应的气候特征、植被类型、典型动物、土壤类型、自然带的分布规律及生态破坏和保护等问题。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掌握生物在陆地环境形成过程中的作用;2.掌握土壤的形成及其在陆地环境中的作用。

复习导入:课前自主学习,完成知识网络图。

一、生物的分布与环境①影响植物分布最重要的因素——气候喜光植物:分布在向阳的地方或占据密林的中上层光照喜阴植物:分布在背阳、荫蔽的地方,或生长在密林的底层西双版纳人工经济林运用光的垂直衰减原理,模拟雨林结构建立从赤道到两极,随着热量和温度的有规律变化,形成各种不同的植被带热量分布从沿海到内陆,随着水分条件变化,形成森林、草原、荒漠等不同植被景观高山地区从山麓到山顶,由于热量和水分的不同,形成了垂直分布的植被带②植物个体形态对环境的适应:莲和骆驼刺因水分条件不同导致个体形态不同莲:具有柔嫩、硕大的叶子,但根系不发达。

骆驼刺:叶子刺化,有非常发达的根系。

地中海气候区植物具有叶子小,叶面上覆盖有蜡质的特点,与夏季炎热干燥有关。

植物对气候的指示作用及物候对农时、农事的指示作用③植物对环境的指示作用干旱地区寻找水源的指示作用植物对环境污染的指示作用铁芒萁——红壤等酸性土壤环境碱蓬——盐碱性土壤环境芦苇——水湿环境矮牵牛花——大气中SO2污染草原与森林指示干旱、半干旱与湿润、半湿润气候特征“枣发芽,种棉花”反映华北春季气温升高,有利于春播的气候特点旗状树冠延伸方向代表风向树桩年轮的疏密可以反映降水量多少状况,在温度变化较少的条件下,树轮较疏,反映降水量较大,反之,较密降水量较少。

树木向阳面生长快,年轮较疏。

④影响动物分布的因素:植物分布、气候差异、地形起伏、人类活动等熊猫——箭竹悉尼奥运吉祥物:树袋熊——新鲜桉树叶驯鹿冬季从苔原带南迁针叶林,免受大风雪袭击,而且有充足食物;夏季从森林北迁苔原带,以躲避蚊虫侵扰,同时可以找到更好食物。

考点1 生物与地理环境1.气候对植物的影响2.植物对环境的指示作用环境对植物的分布有着重要的影响,使得植物对环境有着很大的依赖性,所以植物对环境具有重要的指标作用,列表比较。

3.光合作用与生物循环就是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为贮藏能量的有机物(主要是糖类),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

植物光合作用的产物,则又成为动物的食物。

植物和动物的有机残体被微生物分解后,又以无机物的形式归还到周围环境中。

这种有机质的合成与分解过程,称为生物循环。

规律方法:不同地区的森林作用1.海防林:防止海浪侵蚀,阻挡台风和海风,保护海岸。

如著名的红树林、椰树林。

2.农田防护林:防风固沙,调节气温,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3.水土保持林: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增加土壤肥力。

4.固沙植物与森林:防风固沙,减少沙尘暴的发生。

5.城市绿化带:杀菌,增加氧气,调节气候,美化环境,减弱噪声,净化空气,吸烟滞尘,降低污染,被誉为“城市之肺”。

*对应训练*下面有关气候与植物分布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双选) ( CD ) A.光照是植物生活的必要条件B.从赤道到两极,随着水分的有规律变化,形成了各种不同的植被带C.从沿海到内陆,随着水分条件的变化,形成了森林、草原、荒漠等不同植被景观D.在高山地区,从山麓到山顶,由于热量和水分的不同,形成了垂直分布的植被带 二、陆地环境的组成——土壤 (1)土壤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概念:陆地表面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具有肥力是土壤的本质属性 作用:结合陆地环境的枢纽、联系有机界与无机界的中心环节,使地表由岩石裸露变为草木丛生光合作用(6C O 2+6H 2O C 6H 12O 6+6O 2↑)光能叶绿体(2)土壤的肥力特性及其重要性肥力概念:土壤能同时不断地供应和调节植物在生长过程中所需的水分、养分、空气和热量的能力重要性:人类从事农业生产最基本的自然资源理想土壤成分:空气+水分=矿物质+有机质孔隙土壤固体土壤是一种永续性的可更新资源,但如果利用不当,则会引起土壤肥力减退。

(3)土壤的形成岩石风化过程——形成疏松母质,释放矿物养分低等植物着生过程——形成原始土壤,积累有机质和养分高等植物作用过程——形成成熟土壤,有机质更加丰富,并经微生物分解形成腐殖质生物对母质的改造作用:有机质的积累过程和养分元素的富集过程,在土壤形成中起主导作用人类活动参与成土过程:合理耕作经营,可使土壤不断改良,反之,则会引起土壤退化*对应训练*读图1.4-4-4,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A、B、C、D代表的含义是:A、_______ B_________、C、_______ D __________。

(2)写出图示的循环环节过程:植物根系吸收岩石风化物中的矿物质合成有机质—微生物分解、转化成腐殖质—释放养分供植物生长。

(3)图示生物对母质的改造作用表现为哪两个过程?土壤中有机质的积累过程和养分元素的富集过程。

(4)B代表的物质有哪些功能?原因是岩石风化能释放土壤母质没有的氮素养分,促使土壤颗粒发生团聚,改善母质性状,形成土壤肥力。

(5)由图示可以看出,在土壤的形成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是,生物生物促进了土壤的肥力形成。

第二课时【课时目标:】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地域分异规律。

考点3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1.地理环境的整体性(1)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内涵地理环境是由岩石、土壤、水、大气和生物等要素组成的。

这些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并不断地进行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推动地理环境的整体发展变化。

(2)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2.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固相彼此消长,影响热量3.非地带性非地带性是指陆地环境因受海陆分布、地形起伏、地质构造、洋流、岩性、土壤、水分等非地带性因素的影响,造成一些不规律的分布现象。

补充讲解:自然带和雪线高度的变化规律:自然带的复杂程度、坡向与高度的关系,可以从下面的图去理解。

看看下图就能了解自然带带谱的变化规律了,一般情形下,如果有足够高的山,纬度越低自然带越复杂;自然带总是低纬度一侧(向阳坡,在北半球是南坡、南半球是北坡)较高。

但积雪线的高度与降水有关,降水多的一坡,一般出现在迎风坡,此类冰川属于海洋性冰川,雪线较低,如喜马拉雅山自然带南坡高于北坡,而雪线南坡低于北坡。

*对应训练*2009年11月,中科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科研工作者在云南高黎贡山自然保护区百花岭发现一片新的热带雨林,据悉,这片热带雨林沿沟分布在洗澡河海拔1300米至1500米范围内,是目前世界上记录到纬度最北(25°19′N )、海拔最高的热带雨林,具有极高的科学研究和保护价值。

据此完成(1)—(2)题。

(1)该热带雨林体现了 ( D. ) A.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B.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C.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D.非地带性现象(2)热带雨林景观一般具备的特点是 ( A. ) A.植物叶面宽,四季常青B.树木高大,但是层次结构简单C.植物众多,有巨厚的腐殖质层D.冬季落叶,有块状根【链接高考:】[2009年高考北京]图1.4-4-8显示中国不同地区山地年降水量从山麓到山顶的变化。

读图回答1—2题。

1.图中山地年降水量( C )A.随海拔升高而递增B.与山地气温垂直变化一致C.最大值所在海拔高度不同D.垂直变化最大的是山地①【讲解】认真读图,明确图中纵坐标和横坐标的含义是解答本组题的关键。

第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山地降水在山腰地带最多,这与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有所不同,这是因为山麓地带气温下降幅度小,水汽不能大量凝结,因而降水相对较少,而到山顶地带水汽含量已较少,降水量也减少。

垂直变化最大的山地是③。

2.山麓景观分别为温带荒漠和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是( B )A.①和②B.①和③C.②和④D.③和④【讲解】第2题,从图中可以看出,山地①山麓地带降水量在200mm以下,应为温带荒漠带,山地③山麓地带降水量在1000mm以上,应为亚热带季风气候,相应自然带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2009年高考天津]读某外流湖自然消亡过程示意图1.4-4-9,回答3—4题。

3.该湖泊自然消亡的原因,据图可以确定的是( D. )A.地壳上升B.水源减少C.气候变干D.物质沉积4.湖泊消亡引起了湖区自然景观的变化,这反映了自然环境的( A. )A.整体性B.差异性C.稳定性D.脆弱性【讲解】第3题,从湖泊消亡过程图中可以看出,从第1幅图到第3幅图,湖泊周围的植被明显减少,受其影响,水土流失可能会加剧;从第1幅图到第3幅图,湖泊深度越来越浅,直到消亡。

第4题,湖泊消亡引起湖区自然景观的变化体现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地理环境的某一要素发生变化,其他要素也会发生变化,即“牵一发而动全身”。

5.[2009年高考浙江]读图1.4-4-10①、②、③代表的土壤类型依次是( D. )A.荒漠土壤、森林土壤、草原土壤B.草原土壤、荒漠土壤、森林土壤C.森林土壤、草原土壤、荒漠土壤D.草原土壤、森林土壤、荒漠土壤【讲解】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认真读图并明确土壤有机质主要来自枯枝落叶等生物残体。

荒漠中植被稀少,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很低,由此可以确定③曲线代表荒漠土壤。

森林中枯枝落叶多,土壤中有机质含量较高,但随着深度的增加,有机质含量迅速减少,由此可以确定曲线②代表森林土壤。

解答这类有关坐标图的题目时,最关键的是要能够根据纵、横坐标的信息,结合图中的曲线,搞清楚相关要素之间的关系,即一个要素是如何根据另一个要素的变化而变化的;再结合相关的地理知识进行分析即可。

【方法指导:】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1.以生物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为主线,先分析生物对地理环境的依赖性、适应性和指示性,后分析生物在地理环境的组成和持续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2.从土壤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入手,强调其作用得以实现的根本在于其具有的本质属性——土壤肥力,土壤肥力取决于其物质组成的配比和变化、协调程度,而土壤肥力的形成又经历了一个生物起主导作用的成土过程。

3.从气候、生物、水文、土壤、地貌等诸要素的分布规律和相互作用入手,揭示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结合具体实例,分析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