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国论复习PPT课件
合集下载
2025届高考一轮复习:文言文教材回顾《六国论》课件

为:治理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 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是又在六国下矣。
而:但是 以:介词,凭借 故事:旧事,前例
苟:如果 从:跟随
兵
①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 ②沛公兵十万,在霸上。 ③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 ④上兵伐谋,其次伐交。
易:轻易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 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 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礼:礼敬,名作动 势:势力,形势 劫:威胁、胁迫 日、月:每天、每月,名作状
下咽:咽下喉咙 积威:积久而成的威势
迁灭:灭亡 迁,变迁、流放 与:亲附,结交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 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 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 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 用武而不终也。
始:起初 斯:这 再:两次
义:坚持正义,名作动
始:才
速:招致
洎(jì):及,等到
诛:被杀死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 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 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 较,或未易量。
殆:几乎
智力:智谋和国力
诚:实在
向使:假使ຫໍສະໝຸດ 爱:爱惜。数,天数、命运
理:与“数”同义
当:“倘”,倘若
或:也许。
天下有变,王割汉中以楚和。(《战国策·周策》)
二、用作连词。 (一)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 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是又在六国下矣。
而:但是 以:介词,凭借 故事:旧事,前例
苟:如果 从:跟随
兵
①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 ②沛公兵十万,在霸上。 ③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 ④上兵伐谋,其次伐交。
易:轻易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 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 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礼:礼敬,名作动 势:势力,形势 劫:威胁、胁迫 日、月:每天、每月,名作状
下咽:咽下喉咙 积威:积久而成的威势
迁灭:灭亡 迁,变迁、流放 与:亲附,结交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 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 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 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 用武而不终也。
始:起初 斯:这 再:两次
义:坚持正义,名作动
始:才
速:招致
洎(jì):及,等到
诛:被杀死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 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 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 较,或未易量。
殆:几乎
智力:智谋和国力
诚:实在
向使:假使ຫໍສະໝຸດ 爱:爱惜。数,天数、命运
理:与“数”同义
当:“倘”,倘若
或:也许。
天下有变,王割汉中以楚和。(《战国策·周策》)
二、用作连词。 (一)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
《六国论》苏洵PPT课件

战国时期与当今时 代的比较
战国时期是一个分裂割据、战 争频繁的时代,而当今时代则 是一个和平发展、经济繁荣的 时代。通过对两个时代的比较 ,可以深入思考历史的发展规 律以及和平的重要性。
不同时代背景下的 历史观
不同时代的人们对历史有着不 同的看法和理解。通过对不同 时代背景下的历史观的比较, 可以深入思考历史的多样性和 复杂性以及历史观的演变和发 展。
《六国论》与《左传》比较
两者都是历史散文,但《左传》更注重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叙述和描写,而《六国论》则更多地关注对历史 事件的评论和分析。
《六国论》与《史记》比较
两者都是历史著作,但《史记》更注重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全面叙述和评价,而《六国论》则更多地关注对 历史事件的评论和分析。
跨时代背景下的思考
对比手法的运用
苏洵在《六国论》中大量运用对比手法,通过对比六国与秦国的政治、经济、军 事等方面的差异,凸显了六国灭亡的必然性和秦国的强大。这种对比不仅体现在 整体的国家实力上,还深入到具体的政策、策略和人物性格等方面。
效果分析
对比手法的运用使得文章观点更加鲜明,论证更加有力。通过对比,读者可以更 加清晰地看到六国和秦国之间的差异和联系,从而更加深入地理解作者的论点和 思想。
PART 05
知识拓展:相关作品推荐 及比较阅读
REPORTING
《战国策》等其他相关作品介绍
《战国策》
该书是一部国别体史学著作,又称《国策》。记载了西周、东周及秦、齐、楚、赵、魏、 韩、燕、宋、卫、中山各国之事。
《左传》
是中国古代一部叙事完备的编年史,更是先秦散文著作的代表,它标志着我国古代史传文 学的发展达到一个新阶段。
苏洵擅长于散文,尤其擅长政论,议论明畅,笔势雄健,著 有《嘉祐集》二十卷,及《谥法》三卷,均与《宋史本传》 并传于世。
《六国论》优秀PPT课件

• 1、暴霜露 “曝”,曝露 • 2、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通“倘”,倘若 • 3、暴秦之欲无厌 通“餍”,满足 • 4、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通“勿”,不要
21
古今异义
• 1、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 古义:它实际上的数量 今义:实际上
• 2、思厥先祖父
古义:祖辈和父辈
今义:父亲的父亲
• 3、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
形容词,适合,得当
然后得一夕安寝
•
动词,获得
35
文言虚词
•而 •之 •以 •为 •其 •则 •与
36
文言虚词
•
而
•
(1) 连词,表因果。 赂秦而力亏
•
(2) 连词,表修饰。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
•
(3) 连词,表转折。 而秦兵又至矣/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与赢而不助五国也/燕虽小国而后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而为秦人积
在苏洵看来,六国破灭的原因是什么?
开门见山,直陈观点
六国破灭, 弊在赂秦
(1)赂秦而力亏 (2)不赂者以赂者丧
总
分
7
六国破灭,弊在赂秦
小邑 得百倍
大城 失百倍
数量上
对 大欲 得难
有限
大患 献易 无厌
程度上
比 奉繁
侵急
不尽
不灭
道理上
赂 秦 力 亏 , 破 灭 之 道
8
不赂者以赂者丧
齐、燕、赵并不“赂秦”,其灭亡的原因是什么?
48
2024/10/15
49
12
• 老泉论六国之赂秦,其实借论宋赂契丹之事,
而卒亡于此,可谓深谋先见之识矣。
•
《唐宋文举要》甲编卷八引
通“勿”,不要
21
古今异义
• 1、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 古义:它实际上的数量 今义:实际上
• 2、思厥先祖父
古义:祖辈和父辈
今义:父亲的父亲
• 3、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
形容词,适合,得当
然后得一夕安寝
•
动词,获得
35
文言虚词
•而 •之 •以 •为 •其 •则 •与
36
文言虚词
•
而
•
(1) 连词,表因果。 赂秦而力亏
•
(2) 连词,表修饰。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
•
(3) 连词,表转折。 而秦兵又至矣/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与赢而不助五国也/燕虽小国而后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而为秦人积
在苏洵看来,六国破灭的原因是什么?
开门见山,直陈观点
六国破灭, 弊在赂秦
(1)赂秦而力亏 (2)不赂者以赂者丧
总
分
7
六国破灭,弊在赂秦
小邑 得百倍
大城 失百倍
数量上
对 大欲 得难
有限
大患 献易 无厌
程度上
比 奉繁
侵急
不尽
不灭
道理上
赂 秦 力 亏 , 破 灭 之 道
8
不赂者以赂者丧
齐、燕、赵并不“赂秦”,其灭亡的原因是什么?
48
2024/10/15
49
12
• 老泉论六国之赂秦,其实借论宋赂契丹之事,
而卒亡于此,可谓深谋先见之识矣。
•
《唐宋文举要》甲编卷八引
《六国论》复习PPT课件

士兵、军队”“军事、战争”当然跟兵器武器有关。由“战 争、军事”义引申出“侵略”“战略,战术”等义。
1、 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兵器,武器)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
2 、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欲勿与,又患秦兵之来 (士兵,军队)
3、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 也。 (战争 )
4、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 (用兵策略,战略)
暴秦之欲无厌, ,侵之愈急。
。
5.古人云:“
,
灭。”此言得之。
,薪不尽,火不
6.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
,
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7.齐人未尝赂秦,
,何哉?
。
8.呜呼!
,
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并力西向,则吾
9.则胜负之数,
,
,或未易量。
10.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
割,
。
!
11.
,其势弱于秦,
5.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 灭。”此言得之。
6.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 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7.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 国也。
8.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 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9.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六 国苏 论洵
课前妙语珍藏
1、 三毛说:每个人心中一亩田,种树 种李种春风。梨花开尽春又来,在心中播 撒善良的种子,我们的世界定会鲜花朵朵, 芳香弥漫。
2、罗曼·罗兰说:“灵魂最美丽的音 乐是善良。”罗素说:“一切道德品质中, 善良是最重要的。”——题记
有一种光芒,始终笼罩着中华民族的精 神家园;有一种火焰,始终跳动在古老而 广阔的中华大地上;有一种暖流,始终奔 流在文明前进的步伐中;这便是善良。— —《善良的本性》
1、 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兵器,武器)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
2 、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欲勿与,又患秦兵之来 (士兵,军队)
3、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 也。 (战争 )
4、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 (用兵策略,战略)
暴秦之欲无厌, ,侵之愈急。
。
5.古人云:“
,
灭。”此言得之。
,薪不尽,火不
6.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
,
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7.齐人未尝赂秦,
,何哉?
。
8.呜呼!
,
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并力西向,则吾
9.则胜负之数,
,
,或未易量。
10.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
割,
。
!
11.
,其势弱于秦,
5.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 灭。”此言得之。
6.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 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7.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 国也。
8.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 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9.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六 国苏 论洵
课前妙语珍藏
1、 三毛说:每个人心中一亩田,种树 种李种春风。梨花开尽春又来,在心中播 撒善良的种子,我们的世界定会鲜花朵朵, 芳香弥漫。
2、罗曼·罗兰说:“灵魂最美丽的音 乐是善良。”罗素说:“一切道德品质中, 善良是最重要的。”——题记
有一种光芒,始终笼罩着中华民族的精 神家园;有一种火焰,始终跳动在古老而 广阔的中华大地上;有一种暖流,始终奔 流在文明前进的步伐中;这便是善良。— —《善良的本性》
《六国论》复习ppt课件

重视团结与合作,实现共同发展
03
呼吁人们重视团结与合作的重要性,共同应对挑战,实现共同
发展。
跨文化对比:东西方战略思维差异
东方战略思维特点
注重整体性和长期性,强调“和为贵”和“中庸之道”,注重谋 略和智慧。
西方战略思维特点
注重分析性和短期性,强调竞争和实力,注重科技和创新。
东西方战略思维融合
探讨如何将东西方战略思维的优点结合起来,形成更加全面和有 效的战略思维方式。
《六国论》复习ppt课件
汇报人: 2023-12-31
目录
• 课文背景及作者简介 • 文章结构与内容梳理 • 重点词句解析与赏析 • 主题思想探讨与价值观引导 • 知识拓展与延伸阅读建议 • 互动环节与课堂小结
01
课文背景及作者简介
时代背景:战国时期形势分析
战国七雄并立
齐、楚、燕、韩、赵、魏、秦七国并立,相 互争霸。
风格特点
语言简练明快,逻辑严密清晰;同 时,作者以史为鉴,借古讽今,表 现出强烈的现实关怀和深刻的历史 洞察力。
03
重点词句解析与赏析
典型句式、修辞手法举例分析
并列句式
文章中大量使用并列句式,如“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 何哉?”通过并列事实,强调齐 国的灭亡与其他五国有共同之处
。
反问句式
提问与回答
针对学生的提问,教师进 行回答和解析,帮助学生 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课文内 容。
教师总结本次课程内容要点
回顾课文
《六国论》的背景、作者、主题、论点、论据等 。
重点讲解
对课文中的重点、难点进行深入解析,帮助学生 加深理解。
知识点梳理
对课文中的知识点进行梳理和归纳,方便学生记 忆和复习。
《六国论》ppt课件

文章概述与主题思想
文章概述
《六国论》通过对六国灭亡原因的分析,阐述了作 者对于国家兴衰的见解。文章逻辑严密,语言犀利, 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主题思想
文章通过六国灭亡的教训,强调了国家应当重视内 部团结、发展经济和加强国防等重要性,以维护国 家的长治久安。
学习目标与重点难点
学习目标
了解《六国论》的背景、作者及文章 概述;掌握文章的主题思想和启示意 义;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和文学鉴赏 水平。
阐述坚持的重要性
通过六国的例子,阐述了在战争中 坚持到底的重要性,只有坚持不懈 才能取得胜利。
引申到现实生活
这种精神也可以引申到现实生活中, 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和挫折,都要坚 定信念、勇往直前。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
描述燕赵两国的处境 指出在秦国即将统一天下之际,燕赵两国仍然坚持抵抗。
赞扬两国的勇气和决心 赞扬了燕赵两国在绝境中仍然不放弃抵抗的勇气和决心。
存在问题及改进方向
部分论点理解不够深入,需要进 一步加强思考和讨论。
对文章中的一些生僻字词掌握不 够熟练,需要加强语文基础学习。
在阅读过程中容易分心,需要提 高专注力和阅读效率。
下一步学习计划安排
01
复习并巩固《六国 论》中的重要知识 点和难点。
02
拓展阅读相关历史 文献和资料,加深 对六国时期历史背 景的了解。
因果论证
分析六国破灭的内外因,阐明其 历史教训
逻辑层次与条理清晰
文章按照“总-分-总” 的结构展开,层次分 明,条理清晰
论证过程严谨,逻辑 严密,无漏洞
每一段落都有明确的 中心思想,内容紧扣 主题
语言表达与修辞手法
采用古文风格,语言凝练,表 达准确
《六国论》pptPPT课件

纵横家的特点
纵横家善于辞令和权谋之术,他们游说列国君主,以智谋和口才为手段,达到自己的政治目的。纵横家 在战国时期发挥了重要作用,对当时的政治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
其他战国策士及其故事
孟尝君与鸡鸣狗盗之徒:孟尝君是战 国四公子之一,以广招宾客、食客三 千而闻名。其中有两个门客模仿鸡和 狗的叫声,使孟尝君得以逃脱赵国的 追杀并顺利回到齐国。这个故事展示 了战国策士的智慧和机智。
六国合纵抗秦策略及失败原因
合纵策略的形成与实施
阐述六国合纵策略的形成背景、目的及实施过程。
合纵策略的成效与局限
分析合纵策略在抵抗秦国东扩中的作用及其局限性。
合纵策略的失败原因
探讨六国合纵抗秦最终失败的原因,如内部矛盾、秦国策略等。
文章主旨思想
01
阐述作者苏洵的历史观和政治主张
通过《六国论》一文,表达作者对历史变迁的看法和对政治策略的见解
心得1
心得2
通过阅读《六国论》,我了解到六国灭亡 的原因及作者对当时政治格局的独到见解 。
文章运用丰富的历史知识和深入的剖析, 让我对战国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 面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体会1
体会2
在阅读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作者对国家 兴衰的关切之情以及文章所蕴含的深刻哲 理。
通过思考文章中的观点和论据,我对如何 分析历史问题、评价历史人物有了更深入 的理解。
THANKS
感谢观看
冯谖客孟尝君:冯谖是孟尝君的门客 之一。他三次弹铗而歌,要求更好的 待遇和尊重。在孟尝君满足他的要求 后,冯谖为孟尝君谋划了“狡兔三窟 ”的策略,使孟尝君在失去相位后仍 能保全自己并恢复相位。这个故事体 现了战国策士的远见和谋略。
平原君与毛遂自荐:平原君是赵国的 一位重臣,他广招门客以应对各种政 治危机。毛遂是平原君的门客之一。 在赵国被秦国围攻时,平原君计划联 合楚国共同抗秦。毛遂自荐随同前往 楚国游说楚王出兵救赵。最终毛遂凭 借自己的智慧和勇气成功说服了楚王 出兵救援赵国。这个故事展示了战国 策士的勇气和胆识以及他们在国家危 难时刻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纵横家善于辞令和权谋之术,他们游说列国君主,以智谋和口才为手段,达到自己的政治目的。纵横家 在战国时期发挥了重要作用,对当时的政治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
其他战国策士及其故事
孟尝君与鸡鸣狗盗之徒:孟尝君是战 国四公子之一,以广招宾客、食客三 千而闻名。其中有两个门客模仿鸡和 狗的叫声,使孟尝君得以逃脱赵国的 追杀并顺利回到齐国。这个故事展示 了战国策士的智慧和机智。
六国合纵抗秦策略及失败原因
合纵策略的形成与实施
阐述六国合纵策略的形成背景、目的及实施过程。
合纵策略的成效与局限
分析合纵策略在抵抗秦国东扩中的作用及其局限性。
合纵策略的失败原因
探讨六国合纵抗秦最终失败的原因,如内部矛盾、秦国策略等。
文章主旨思想
01
阐述作者苏洵的历史观和政治主张
通过《六国论》一文,表达作者对历史变迁的看法和对政治策略的见解
心得1
心得2
通过阅读《六国论》,我了解到六国灭亡 的原因及作者对当时政治格局的独到见解 。
文章运用丰富的历史知识和深入的剖析, 让我对战国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 面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体会1
体会2
在阅读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作者对国家 兴衰的关切之情以及文章所蕴含的深刻哲 理。
通过思考文章中的观点和论据,我对如何 分析历史问题、评价历史人物有了更深入 的理解。
THANKS
感谢观看
冯谖客孟尝君:冯谖是孟尝君的门客 之一。他三次弹铗而歌,要求更好的 待遇和尊重。在孟尝君满足他的要求 后,冯谖为孟尝君谋划了“狡兔三窟 ”的策略,使孟尝君在失去相位后仍 能保全自己并恢复相位。这个故事体 现了战国策士的远见和谋略。
平原君与毛遂自荐:平原君是赵国的 一位重臣,他广招门客以应对各种政 治危机。毛遂是平原君的门客之一。 在赵国被秦国围攻时,平原君计划联 合楚国共同抗秦。毛遂自荐随同前往 楚国游说楚王出兵救赵。最终毛遂凭 借自己的智慧和勇气成功说服了楚王 出兵救援赵国。这个故事展示了战国 策士的勇气和胆识以及他们在国家危 难时刻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六国论》ppt课件

意义
六国论不仅具有历史价值,还对 现代政治、外交和国家治理具有 重要的启示意义。
背景介绍
时代背景
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分裂 动荡的时期,各个国家之间为了 争夺领土、资源和势力范围而展
开激烈的斗争。
作者背景
作者苏洵是北宋时期的文学家和 政治家,他通过对六国历史的考 察和分析,试图找出国家兴衰的
根源。
03
六国论中指出,只有制定符合国情的政策,才能使国家长治久
安。
对国际关系的启示
1 2
合作共赢
六国论中提到了合纵连横的思想,各国之间应该 通过合作实现共赢。
重视外交
国际关系中,外交手段对于维护国家利益至关重 要。
3
警惕他国
在处理国际关系时,应时刻警惕他国的阴谋和挑 衅。
对个人发展的启示
培养综合素质
时代背景
北宋时期
北宋时期,中国经济发展达到了巅峰,文化艺术也取得了巨 大的成就。然而,政治上却是积贫积弱,外患不断。北宋与 契丹、西夏等少数民族政权并存,战争时有发生。
民族矛盾
北宋与契丹、西夏等少数民族政权之间的民族矛盾日益激化 ,战争不断。苏洵在《六国论》中通过论述六国灭亡的原因 ,表达了对北宋现实政治的忧虑和对民族命运的关切。
THANKS
感谢观看
研究现状
六国论作为历史研究的课题,一 直备受关注。学者们从不同角度 对六国历史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 探讨,为后人提供了丰富的学术
成果和资料。
02
六国论的作者与背景
作者介绍
作者:苏洵
简介:苏洵是北宋时期的文学家、政治家,也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出生于一个 书香门第,自幼聪颖好学,精通经史子集。苏洵的文章以雄辩、气势磅礴而著称 ,其代表作《六国论》更是被誉为千古绝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良将犹在 (副词,还)
.
14
(5)或:或曰…… 有的人,无定代词 或未易量 也许,或许,连词
(6)事:以地事秦 事奉,动词 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事情,名词
(7)始:燕赵之君,始有远略 起初,副词 始速祸焉 才,副词
(8)终:终继五国迁灭 终于,副词 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坚持到底,动词
.
15
(9)得: 较秦之所得 得到,获得,动词 此言得之 适宜,得当,形容词 诚不得已 能,能够,动词
请大家想一想:苏轼行了个什么酒令?( 嬴政并吞六国 )
论:以论证为主,其特点是善于说理。“六
国论”在这里是一个省略式短语,实际应是 “六国破灭之论”。文章旨在分析六国失败 的原因,借古讽今。
.
6
时代背景
北宋初期,西、北方边患严重,自开 国至英宗治平年间,宋军和辽军西夏军大 小六十余战,败多胜少。军事上的软弱无 能导致了外交上的妥协投降。例如宋真宗 景德元年与辽议定,每年给辽“岁币“银 十万两,绢二十万匹,后又被迫追加银十 万、绢二十万匹。
名句默写
1、故木受绳则直, 已,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 。(2010江苏)
2、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
;
盈虚者如彼,
。(2010全国2)
3、业精于勤
;行成于思,
4、挟飞仙以遨游,
。(2010福建)
5、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
穷。
,
。(2010广东、安徽)
6、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2010上海)
4、指出下列句子中词类活用情况
A、日割月削 “日”“月”,名词作状语 B、以地事秦 事,名词用作动词:侍奉
C、义不赂秦 义,名词用作动词:坚持正义 D、不能独完 完,形容词用作动词:保全。 E、李牧连却之 却,动词使动用法,使---退却;击退。
F、礼天下之奇才 礼,名词作动词,礼待。
.
13
5、解释下列多义词
(前例、旧事。今指STORY)
.
11
2、重点实词
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 (兵器)
2、六国互丧,率赂秦耶 (全,都)
3、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它实际数目)
4、此言得之 (适宜,得当,正确)
5、与赢而不助五国也。(亲近,亲附)
6、燕赵之君,始有远略 (起初)
7、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招致)
.
7
读准字音
六国互丧 sàng 暴霜露 pù 如弃草芥 jiè 洎牧以谗诛 jì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yǔ 食之不得下咽 yàn
日削月割
xuē
胜负之数
shù
.
8
理清结构
•第一部分(1、2):提出中心论点和分论点。
•第二部分(3、4):论证中心论点。
第一层:论述“赂秦而力亏”。
第二层:论述“不赂者以赂者丧” •第三部分(5、6):作出结论。
赵牧以谗诛 .
亡
丧
结论
为国者无 使为积威 之所劫哉
(第5段) (引古) (递 进)
毋从六国破 亡之故事
(第6段) (讽今)10
课堂练习
• 1、古今异义词
• A、其实百倍 (那实际情况。今:实际上) • B、思厥先祖父(祖辈父辈。今指父亲的父亲) • C、后秦击赵者再(两次。今表示又一次。) • D、始速祸焉(速:招致。今指速度快。) • E、可谓智力(智谋和力量。今为一个词,指人的IQ) • F、而从六国破灭之故事
“姜尚渭水钓鱼”,年最长者傲气满脸地端走了鱼。“秦琼长安
卖马”,第二位神气十足地端走了马肉;“苏武北海牧羊”,第三
个毫不示弱地端走了羊肉;“张飞蜀都卖肉”,第四位不慌不忙地
端走了猪肉;“关羽荆州卖豆腐”,第五个从容不迫地端走了豆腐;
.
5
“诸葛亮隆中种菜”,第六个胸有成竹地端走了青菜。
全部菜被端走了,六个举人正准备高兴地吃采喝酒,苏轼开口 了:“各位,该我行酒令了!”他说出了六个字,不紧不慢地把六 盘菜端到自己面前,然后笑眯眯地说:“诸位兄台,请!”
8、后秦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两次) (使……退却) 9.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 (珍惜、爱惜)
10、胜负之数,存亡之理 (理数,指命运)
11、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礼遇,礼待)
.
12
3、指出下列各句通假字并解释
A、暴霜露 “暴”同“曝”。读pù,晒,引申为“暴露”,意为 B、暴秦之欲无“厌冒着”“厌”同“餍”。读yàn,满足。 C、当与秦相较 “当”通“倘”,读“tăng”,如果
第一层:总结历史教训。
第二层:讽谏北宋王朝。
.
9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心 论 点
六
国 破 灭
( 总
弊 在
分 )
赂
秦
分论点
事实
赂 (总分) 数量上
秦 力
(第3段)
程度上
亏
道理上
(
第 1
(并 列)
论断
不
战
, 胜 负
( 分
已 判
总 )
、
2
段
不)
齐与嬴不助五国
赂 者
(总分)
燕以荆卿为计
以
智 力 孤 危 , 战 败 而
赂(第4段) 者
(1)亡:诸侯之所亡,与战败所亡者 (丧失,丢失,动词)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 (灭亡,动词)
(2)为:以荆卿为计 (作为,动词) 邯郸为郡 (成为,动词)
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哉 (被,介词)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治理,动词) (3)向:向使三国各爱其地 (如果,连词)
并力西向 (朝着,动词) (4)犹: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 (动词,好像)
.
4
解题
1 .[故事] 宋仁宗嘉佑二年,苏轼二十岁,到京师卞梁(开封)
去考进士。在京师等考期间,有几个自负的举人看苏轼年轻,瞧不 起他,有意戏弄苏轼。六个举人备了六个下酒菜,宴请苏轼喝酒, 苏轼欣然前往。
入席,一举人建议为助酒兴,喝酒要行酒令,酒令内容是每人 说一个历史人物的典故,联系那样菜,那样菜就归谁 吃,行令要 从年纪大的到年纪小的。其余五举人连声附和:“好、好、好!”
(10)欲:暴秦之欲无厌 欲望,名词 则秦之所大欲 想要,追求,动词
(11)暴:暴霜露 暴露,显露,动词 暴秦之欲无厌 凶暴,凶恶残酷的,形容词
(12)胜:强弱胜负已判矣 胜利,名词
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战胜,动词
.
16
(13)以:
(1)不赂者以赂者丧 由于,介词
(2)秦以攻取之外 凭借,介词
.
1
《六国论》
复习课
.
2
复习目标
1、掌握文言基础知识 2、翻译文中重点句子 3、学习借鉴本文的论证结构
.
3
作者简介
苏洵,字明允,号老泉,唐宋八大家 之一。 人称“老苏”,与儿子“大 苏”(苏轼)、“小苏”(苏辙)并称 “三苏”。
后人有诗称赞:“一门三父子,都是 大文豪,诗赋传千古,峨嵋共比高”。
.
14
(5)或:或曰…… 有的人,无定代词 或未易量 也许,或许,连词
(6)事:以地事秦 事奉,动词 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事情,名词
(7)始:燕赵之君,始有远略 起初,副词 始速祸焉 才,副词
(8)终:终继五国迁灭 终于,副词 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坚持到底,动词
.
15
(9)得: 较秦之所得 得到,获得,动词 此言得之 适宜,得当,形容词 诚不得已 能,能够,动词
请大家想一想:苏轼行了个什么酒令?( 嬴政并吞六国 )
论:以论证为主,其特点是善于说理。“六
国论”在这里是一个省略式短语,实际应是 “六国破灭之论”。文章旨在分析六国失败 的原因,借古讽今。
.
6
时代背景
北宋初期,西、北方边患严重,自开 国至英宗治平年间,宋军和辽军西夏军大 小六十余战,败多胜少。军事上的软弱无 能导致了外交上的妥协投降。例如宋真宗 景德元年与辽议定,每年给辽“岁币“银 十万两,绢二十万匹,后又被迫追加银十 万、绢二十万匹。
名句默写
1、故木受绳则直, 已,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 。(2010江苏)
2、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
;
盈虚者如彼,
。(2010全国2)
3、业精于勤
;行成于思,
4、挟飞仙以遨游,
。(2010福建)
5、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
穷。
,
。(2010广东、安徽)
6、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2010上海)
4、指出下列句子中词类活用情况
A、日割月削 “日”“月”,名词作状语 B、以地事秦 事,名词用作动词:侍奉
C、义不赂秦 义,名词用作动词:坚持正义 D、不能独完 完,形容词用作动词:保全。 E、李牧连却之 却,动词使动用法,使---退却;击退。
F、礼天下之奇才 礼,名词作动词,礼待。
.
13
5、解释下列多义词
(前例、旧事。今指STORY)
.
11
2、重点实词
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 (兵器)
2、六国互丧,率赂秦耶 (全,都)
3、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它实际数目)
4、此言得之 (适宜,得当,正确)
5、与赢而不助五国也。(亲近,亲附)
6、燕赵之君,始有远略 (起初)
7、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招致)
.
7
读准字音
六国互丧 sàng 暴霜露 pù 如弃草芥 jiè 洎牧以谗诛 jì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yǔ 食之不得下咽 yàn
日削月割
xuē
胜负之数
shù
.
8
理清结构
•第一部分(1、2):提出中心论点和分论点。
•第二部分(3、4):论证中心论点。
第一层:论述“赂秦而力亏”。
第二层:论述“不赂者以赂者丧” •第三部分(5、6):作出结论。
赵牧以谗诛 .
亡
丧
结论
为国者无 使为积威 之所劫哉
(第5段) (引古) (递 进)
毋从六国破 亡之故事
(第6段) (讽今)10
课堂练习
• 1、古今异义词
• A、其实百倍 (那实际情况。今:实际上) • B、思厥先祖父(祖辈父辈。今指父亲的父亲) • C、后秦击赵者再(两次。今表示又一次。) • D、始速祸焉(速:招致。今指速度快。) • E、可谓智力(智谋和力量。今为一个词,指人的IQ) • F、而从六国破灭之故事
“姜尚渭水钓鱼”,年最长者傲气满脸地端走了鱼。“秦琼长安
卖马”,第二位神气十足地端走了马肉;“苏武北海牧羊”,第三
个毫不示弱地端走了羊肉;“张飞蜀都卖肉”,第四位不慌不忙地
端走了猪肉;“关羽荆州卖豆腐”,第五个从容不迫地端走了豆腐;
.
5
“诸葛亮隆中种菜”,第六个胸有成竹地端走了青菜。
全部菜被端走了,六个举人正准备高兴地吃采喝酒,苏轼开口 了:“各位,该我行酒令了!”他说出了六个字,不紧不慢地把六 盘菜端到自己面前,然后笑眯眯地说:“诸位兄台,请!”
8、后秦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两次) (使……退却) 9.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 (珍惜、爱惜)
10、胜负之数,存亡之理 (理数,指命运)
11、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礼遇,礼待)
.
12
3、指出下列各句通假字并解释
A、暴霜露 “暴”同“曝”。读pù,晒,引申为“暴露”,意为 B、暴秦之欲无“厌冒着”“厌”同“餍”。读yàn,满足。 C、当与秦相较 “当”通“倘”,读“tăng”,如果
第一层:总结历史教训。
第二层:讽谏北宋王朝。
.
9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心 论 点
六
国 破 灭
( 总
弊 在
分 )
赂
秦
分论点
事实
赂 (总分) 数量上
秦 力
(第3段)
程度上
亏
道理上
(
第 1
(并 列)
论断
不
战
, 胜 负
( 分
已 判
总 )
、
2
段
不)
齐与嬴不助五国
赂 者
(总分)
燕以荆卿为计
以
智 力 孤 危 , 战 败 而
赂(第4段) 者
(1)亡:诸侯之所亡,与战败所亡者 (丧失,丢失,动词)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 (灭亡,动词)
(2)为:以荆卿为计 (作为,动词) 邯郸为郡 (成为,动词)
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哉 (被,介词)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治理,动词) (3)向:向使三国各爱其地 (如果,连词)
并力西向 (朝着,动词) (4)犹: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 (动词,好像)
.
4
解题
1 .[故事] 宋仁宗嘉佑二年,苏轼二十岁,到京师卞梁(开封)
去考进士。在京师等考期间,有几个自负的举人看苏轼年轻,瞧不 起他,有意戏弄苏轼。六个举人备了六个下酒菜,宴请苏轼喝酒, 苏轼欣然前往。
入席,一举人建议为助酒兴,喝酒要行酒令,酒令内容是每人 说一个历史人物的典故,联系那样菜,那样菜就归谁 吃,行令要 从年纪大的到年纪小的。其余五举人连声附和:“好、好、好!”
(10)欲:暴秦之欲无厌 欲望,名词 则秦之所大欲 想要,追求,动词
(11)暴:暴霜露 暴露,显露,动词 暴秦之欲无厌 凶暴,凶恶残酷的,形容词
(12)胜:强弱胜负已判矣 胜利,名词
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战胜,动词
.
16
(13)以:
(1)不赂者以赂者丧 由于,介词
(2)秦以攻取之外 凭借,介词
.
1
《六国论》
复习课
.
2
复习目标
1、掌握文言基础知识 2、翻译文中重点句子 3、学习借鉴本文的论证结构
.
3
作者简介
苏洵,字明允,号老泉,唐宋八大家 之一。 人称“老苏”,与儿子“大 苏”(苏轼)、“小苏”(苏辙)并称 “三苏”。
后人有诗称赞:“一门三父子,都是 大文豪,诗赋传千古,峨嵋共比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