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蟹种养实施方案

合集下载

稻田养蟹实施方案

稻田养蟹实施方案

稻田养蟹实施方案一、引言稻田养蟹是一种传统的农业养殖方式,通过在稻田中同时种植水稻和养殖螃蟹,实现了稻田的多功能利用。

稻田养蟹不仅可以增加农田的综合效益,还可以改善水稻生长环境,提高水稻产量。

因此,稻田养蟹在农业生产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介绍稻田养蟹的实施方案,希望能为广大农户提供一些参考。

二、选址选择合适的稻田进行养蟹是稻田养蟹的第一步。

首先,稻田的水源要充足,水质清澈,PH值适宜。

其次,稻田的土壤要肥沃,富含有机质,有利于水稻和螃蟹的生长。

最后,稻田的地势要平坦,便于管理和养殖操作。

在选址的过程中,还需要考虑到稻田的周边环境,避免受到工业废水、化肥农药等污染物的影响。

三、养殖工艺1. 稻田改造在进行稻田养蟹之前,需要对稻田进行一定的改造。

首先,要在稻田周边建立围堤,保持稻田的水位稳定。

其次,可以在稻田中间设置螃蟹塘,用于专门养殖螃蟹。

螃蟹塘的建设需要考虑到通风、排水和遮阳等因素,为螃蟹的生长提供良好的环境。

2. 种植水稻在改造稻田后,可以进行水稻的种植。

在水稻生长的过程中,螃蟹可以在稻田中自由活动,起到捕食杂草、杀虫的作用。

同时,螃蟹的排泄物也可以为水稻提供养分,促进水稻的生长。

3. 养殖管理在稻田养蟹的过程中,需要进行定期的养殖管理。

包括螃蟹的投放、饲料的补给、病虫害的防治等工作。

同时,还需要注意定期清理螃蟹塘和稻田,保持稻田的清洁和整洁。

四、经济效益稻田养蟹不仅可以提高水稻的产量,还可以增加螃蟹的养殖收益。

螃蟹的销售价格较高,可以为农户带来可观的经济收益。

同时,稻田养蟹还可以减少农药的使用量,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农田的综合效益。

五、结语稻田养蟹是一种具有较高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农业养殖模式,对于提高农田的综合利用效益,改善农田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能够为广大农户提供一些关于稻田养蟹实施方案的参考,推动稻田养蟹模式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和推广。

稻蟹综合种养 蟹 收获 技术

稻蟹综合种养 蟹 收获 技术

稻蟹综合种养蟹收获技术
稻蟹综合种养是指同时养殖稻田和螃蟹的一种养殖方式。

其主要通过蟹田和稻田的合理布局和运作,使螃蟹和稻米共生共益,实现双重收益。

下面介绍一些稻蟹综合种养的技术:
1. 选择合适的螃蟹品种:选择适应当地环境条件的螃蟹品种,如中华绒螯蟹、稻田蟹等。

2. 合理布局:将稻田和蟹田布置在一起,以稻田为主,蟹田为副,螃蟹可以在稻田中找到食物,并且可以利用稻草和稻米秸秆提供的栖息和繁殖地。

3. 控制水位:保持稻田和蟹田适宜的水位,一般要保持在螃蟹所喜欢的水位,以便螃蟹生长和繁殖。

同时,要合理调节水位,以保证稻田的正常生长发育。

4. 提供隐藏地和食物:在蟹田中设置螃蟹的隐蔽地,如方形墙沟和圆形巢穴,供螃蟹栖息和繁殖。

同时,在稻田中可以适量添加一些螃蟹的食物,如稻谷、水生植物等。

5. 控制螃蟹数量:根据蟹田的大小和承载能力,合理控制螃蟹数量,避免过度捕捞和过度放养,以避免对稻田和螃蟹产生负面影响。

6. 搅拌水体:定期进行水体搅拌,促进水质的循环和氧气的供应,有利于螃蟹的生长发育。

7. 病虫害防治:定期检查螃蟹和稻田的健康状况,及时发现和处理病虫害问题,防止疾病的传播和蔓延。

8. 收获时机:根据螃蟹的生长发育情况,选择适当的时机进行收获。

一般来说,螃蟹在秋季和冬季生长最快,在这个时候进行收获可以获得更好的产量。

以上是稻蟹综合种养的一些技术,通过合理运作和管理,可以实现稻田和螃蟹的共生共益,提高养殖效益和土地利用率。

稻蟹共育实施方案

稻蟹共育实施方案

稻蟹共育实施方案稻蟹共育是一种生态养殖模式,通过在稻田中同时养殖水稻和螃蟹,可以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提高养殖效益,同时也有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

下面将介绍稻蟹共育的实施方案。

一、选择合适的水稻品种首先,需要选择适合稻蟹共育的水稻品种。

一般来说,早熟、矮秆、抗倒伏、抗病虫害的水稻品种比较适合于稻蟹共育。

这样的水稻品种生长期短,不易倒伏,能够更好地适应螃蟹的生长需求。

二、合理施肥在稻蟹共育的过程中,施肥是非常关键的一环。

在选择施肥品种和施肥量时,需要根据水稻和螃蟹的生长特点进行合理搭配。

一般来说,可以选择有机肥和矿物肥相结合的施肥方式,既能满足水稻的生长需求,又不会对螃蟹的生长造成不利影响。

三、合理调节水位稻蟹共育需要合理调节水田的水位。

在水稻生长期间,需要保持适当的水深,以满足水稻的生长需求;而在螃蟹生长期间,可以适当提高水位,为螃蟹提供适宜的生长环境。

因此,合理调节水位是稻蟹共育中不可忽视的一环。

四、科学养殖螃蟹在稻田中养殖螃蟹需要注意科学养殖。

首先,需要选择适合养殖的螃蟹品种,一般来说,可以选择产卵量大、生长快、适应性强的螃蟹品种。

其次,需要注意螃蟹的饲养管理,保证螃蟹的养殖密度和饲料的供给,以提高螃蟹的养殖效益。

五、加强病虫害防治在稻蟹共育的过程中,需要加强病虫害的防治工作。

一方面,可以选择抗病虫害的水稻品种,减少病虫害对水稻的影响;另一方面,可以采取科学的防治措施,保证螃蟹养殖的健康。

六、合理收获和利用在水稻成熟后,需要合理收获并进行后续利用。

可以选择机械收割,减少对螃蟹的影响;同时,可以将水稻秸秆留在田间,为螃蟹提供栖息地和食物,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

总之,稻蟹共育是一种高效的生态养殖模式,通过合理的实施方案,可以实现水稻和螃蟹的良性互动,提高养殖效益,保护生态环境。

希望各地养殖户能够根据本文提出的实施方案,科学合理地开展稻蟹共育,取得良好的经济和生态效益。

稻田成蟹的养殖技术

稻田成蟹的养殖技术

放养注意事项
放养前准备
放养前需对稻田进行消毒处理 ,并保持水深适宜,水质良好

放养环境
放养时需保证水温适宜,避免 温度过高或过低影响蟹苗生长

放养管理
放养后需加强管理,定期投喂 饲料,保持水质清洁,及时防
治病害。
03
养殖管理技术
饲料投喂
饲料选择
选择高质量的饲料,以提供足够的营养,如蛋白 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和矿物质等。
收获处理
捕捞后及时对水生动物进行处理,如清洗、分类、包装等。
收获储存
根据水生动物的种类和特性,选择合适的储存方式,以保证产 品质量和延长保质期。
04
养殖模式与案例
稻田养殖模式
稻田改造
选择地势平坦、水源充足、水质良好 、排灌方便的稻田,将其改造成适合 成蟹养殖的环境。
成蟹捕捞
在成蟹达到一定规格后,进行捕捞上 市。
01 05
02
蟹苗放养
选择体质健壮、规格整齐、无病无伤 的蟹苗放养,放养密度根据稻田条件 和养殖技术水平而定。
03
饵料投喂
根据成蟹的摄食习性和营养需求,投 喂新鲜、营养全面的饵料,如小鱼虾 、螺蛳等。
04
水质管理
保持水质清新,适时加注新水,调节 水质,防止水质恶化。
池塘养殖模式
池塘选择
选择避风向阳、水 源充足、水质良好 、交通便利的池塘 ,进行改造和建设 。
饲料投放。
饲料调整
根据水生动物的生长情况和季节变化,适时调整 饲料的种类和数量。
水质管理
水质监测
定期监测水质,包括pH值、氨氮含量、亚硝酸盐含量等,以确 保水生动物的生活环境健康。
水质调节
通过换水、使用生物制剂等方式,调节水质,保持水体的清新和 氧气充足。

稻田养蟹的技术措施

稻田养蟹的技术措施

稻田养蟹的技术措施稻田养蟹是一种整合了水稻种植和蟹类养殖的农业生产技术。

利用水稻田作为蟹类的活动场所和觅食场所,通过水稻的生长和蟹类的捕食、肥料利用等相互作用,实现了水稻和蟹类的良性互惠共生。

下面将介绍稻田养蟹的技术措施。

1.选择适宜品种:稻田养蟹宜选用适应田间湿润环境的蟹种,如稻田蟹、沟蟹等。

这些蟹种对湿润环境适应性强,能更好地在稻田中生存和繁殖。

2.育苗阶段管理:在稻田中进行蟹苗育苗时,应选用适应水质环境的蟹苗,并通过降低水稻密度以提供更好的生长空间,避免植株对蟹苗的影响。

同时,加强水质管理,保持稻田水质清洁。

3.适时放蟹:在稻田中适时放养成蟹后,需加强水稻田泥土和根系保护。

在蟹开始活动之前,可以加盖网罩或搭建简易栅栏,隔离蟹类对水稻的破坏。

4.控制水位:稻田养蟹过程中,需要适时控制水位。

在蟹类换壳、产卵、抓食等特定阶段,适当提高水位,创造适宜环境;在水稻生长的关键时期,需要降低水位,以避免蟹类对水稻造成损害。

5.饲料管理:适当控制稻田中的水稻密度,使水稻植株之间有足够的空间,方便蟹类活动和觅食。

可以适量添加水稻秸秆、麦麸和其他植物残渣作为蟹类的饲料。

同时,种植一些水生植物,提供蟹类觅食和藏身的场所。

6.疾病防治:加强对稻田养蟹中的常见疾病的防治。

定期检查稻田水质、蟹体健康状况和稻田生长情况,发现异常及时采取措施,如调整水质、加强水稻管理、病虫害防治等。

7.垂直管理:利用稻田中不同生长层次的空间特征,实现稻田与蟹类的垂直管理。

比如,在水面上层放养螃蟹,而在水下层放养鲫鱼等鱼类,使稻田生态更加丰富和复杂。

8.高效循坏利用:利用稻田中蟹类的活动和排泄物以及蟹苗的剩余部分,作为肥料供给给水稻。

通过将蟹苗养在稻田中,将水稻田变为一个生态循环的农田系统。

总之,稻田养蟹是一种能够实现水稻和蟹类共生的农业生产技术。

通过合理管理水稻和蟹类,充分发挥两者之间的互补作用,达到增加农田产值、促进农田生态系统稳定和水稻健康生长的目的。

稻田养蟹项目实施方案

稻田养蟹项目实施方案

稻田养蟹项目实施方案一、项目背景。

稻田养蟹是一种利用稻田养殖螃蟹的生态农业模式,通过在稻田中养殖螃蟹,实现了水稻和螃蟹的共生共存,不仅可以增加稻田的生态效益,还可以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

随着人们对绿色食品的需求不断增加,稻田养蟹项目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二、项目目标。

本项目的目标是在保证稻田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实现稻田养蟹的高效养殖,提高产量和品质,增加农民收入,同时推动当地农业产业的转型升级,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三、项目实施方案。

1. 选址规划。

首先,需要选择适合进行稻田养蟹的地块,地块的选择要考虑水源、土壤、气候等因素,确保能够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

同时,要进行地块规划,合理布局养蟹区和稻田,确保两者之间的协调发展。

2. 种苗选取。

在稻田养蟹项目中,种苗的选取直接关系到养殖效果和产量。

要选择优质的螃蟹种苗,确保健康、生长快速、抗病能力强,以提高养殖成功率和产量。

3. 生态环境建设。

稻田养蟹项目要求注重生态环境建设,要保持稻田的生态平衡,合理利用水资源,保证水质清洁,同时要建立蟹穴和蟹塘,提供适宜的生长环境。

4. 技术支持。

为了提高稻田养蟹的养殖技术水平,需要引进先进的养蟹技术和管理经验,对农民进行培训,提高他们的养殖技能和管理水平,确保项目的顺利实施。

5. 市场推广。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要加强对稻田养蟹产品的市场推广,开拓销售渠道,提高产品知名度和美誉度,确保产品的销售和市场需求的满足。

四、项目效益。

通过稻田养蟹项目的实施,不仅可以提高稻田的产量和品质,还可以增加农民的经济收入,推动当地农业产业的发展,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同时也可以改善生态环境,促进生态平衡的形成。

五、项目风险。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可能会面临市场风险、自然灾害风险、技术风险等多种风险,需要对这些风险进行充分的评估和应对措施的制定,以降低风险对项目的影响。

六、总结。

稻田养蟹项目是一项具有很大发展潜力的农业项目,通过科学合理的规划和实施,可以实现农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改善生态环境,是一项值得推广的农业生态项目。

蟹稻工程施工方案

蟹稻工程施工方案

蟹稻工程施工方案一、蟹稻养殖概况蟹稻养殖是一种传统的农业种植方式,它是一种以稻田兼顾蟹养殖,稻田内四周铺设网箱或沟渠,养殖蟹类,利用螃蟹对稻田害虫的捕食作用,达到增产减害、循环利用的目的,获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蟹稻养殖具有经济效益高、综合效益好、环境友好等优点,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二、施工地点选择具有一定规模的秧田,要求周边环境清洁,水源丰富,土壤肥沃,无污染物。

同时要考虑到交通便利、配套设施完善。

三、施工时间规划蟹稻养殖区域应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选择在适宜的时间进行施工,并考虑到螃蟹和稻米的季节性生长特点,合理安排时间。

四、施工步骤1. 土地准备首先需要对土地进行整理和平整,确保土地平整度符合要求,达到节水灌溉的要求。

同时还应该考虑到排水的问题,以免因为积水而导致养殖过程中的问题。

2. 筑堤在整理土地的过程中,需要对稻田进行筑堤。

筑堤的目的是为了解决养蟹的安全问题,同时也能够更好地利用水资源。

3. 建设网箱或沟渠根据养殖规模的大小和具体的蟹类养殖种类,确定具体的网箱或者沟渠的配置。

需要合理设置,不仅要考虑到养蟹的数量,还要考虑到螃蟹的生态环境,以及与稻田之间的协调。

4. 稻谷播种施工完成后,需要对稻田进行播种,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和作物的生长周期,选择合适的稻谷品种进行播种。

在播种的过程中还需要合理安排密度,保证螃蟹的生长和稻谷的正常生长。

5. 养殖蟹类根据网箱或者沟渠的设置,选择合适的蟹类进行养殖,同时要合理控制养殖密度和投喂量。

养殖过程中还需要定期清理残饵和排泄物,保持水质清洁。

6. 管理和维护在整个养殖过程中,需要定期巡视和管理,保证整个蟹稻养殖过程正常进行。

同时还需要做好螃蟹和稻谷的防疫工作,预防疾病的发生。

五、设备与工具1. 拖拉机2. 水泵3. 输水管道4. 螃蟹网箱或沟渠5. 农田灌溉设施6. 鱼粉及其他饲料六、施工人员1. 施工队长2. 农田调查员3. 农田整地工人4. 筑堤工人5. 网箱或沟渠建设工人6. 稻谷播种工人7. 养蟹工人8. 管理员和维护人员七、施工安全在蟹稻养殖的整个施工过程中,必须严格执行安全操作规程,确保施工人员的人身安全和设施的完好。

稻田河蟹养殖实施方案

稻田河蟹养殖实施方案

稻田河蟹养殖实施方案一、引言。

稻田河蟹养殖是一种具有较高经济效益和市场前景的养殖方式,随着人们对优质水产品需求的增加,稻田河蟹养殖在农村地区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和应用。

本文将从选址、池塘建设、蟹苗放养、水质管理、饲料投喂、疾病防控等方面,提出一套稻田河蟹养殖的实施方案,以期为广大养殖户提供一些参考。

二、选址。

稻田河蟹适合在水田、稻田、鱼塘等地进行养殖。

选址时应该选择水质清澈、水流平稳、水源充足的地方,同时要避开工业废水和农药污染源。

选择合适的地理环境对于稻田河蟹的生长发育至关重要。

三、池塘建设。

在选定的地块上,需要进行池塘的规划和建设。

池塘的大小要根据养殖规模来确定,一般来说,每亩水面可养殖蟹苗5000只左右。

池塘的深度一般控制在1米左右,要保证水源的通畅,避免出现涝渍情况。

四、蟹苗放养。

蟹苗是养殖的重要环节,蟹苗的选购和放养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选择健康的蟹苗,避免携带疾病;二是在放养前要对蟹苗进行适当的调养,提高存活率;三是在放养时要注意避开雨季,以免蟹苗大量死亡。

五、水质管理。

稻田河蟹对水质要求较高,水质的好坏直接影响着蟹的生长和产量。

养殖过程中要定期检测水质,保持水质清洁,避免出现水质污染和富营养化现象。

六、饲料投喂。

稻田河蟹以水生植物、小型动物为食,养殖户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饲料进行投喂。

投喂的时间和量要有规律,保证蟹的饥饱度,提高养殖效益。

七、疾病防控。

稻田河蟹容易受到各种疾病的侵害,养殖户要加强对疾病的防控意识,定期对蟹群进行体检,发现异常情况及时处理,避免疾病的扩散。

八、结语。

稻田河蟹养殖是一个技术含量较高的养殖项目,需要养殖户具备一定的养殖经验和技术知识。

本文提出的实施方案仅供参考,希望广大养殖户能够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灵活运用,取得更好的养殖效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稻蟹生态种养项目实施方案
一、项目摘要
(一)项目名称
稻蟹生态种养项目
(二)项目申报单位及负责人
项目申报单位:
项目申报单位负责人:
(三)项目技术依托单位
农技推广中心
水产站
(四)项目建设地点
(五)项目的总体目标
1、建设绿色无公害优质稻蟹种养基地2000亩。

2、实施新型农民科技培训项目,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

通过集中培训,现场指导,样板示范,下发技术资料等。

让农民掌握先进的种田技术,提高科技到位率,培养一部分农民技术员和一批懂技术的农户,同时做好技术指导工作,实施标准化生产,培训农民300人次,完成绿色无公害稻蟹种养基地建设及生产栽培
技术集成模式。

(六) 项目总投资及资金筹措:项目总投资万元,其中固定资产万元,其它投资(包括引进新品种、技术培训及项目前费用)万元。

申请中央投资万元,地方财政配套万元,建设单位自筹万元。

二、立项依据
稻蟹生态种养能够将农业种植和水产养殖有机结合,符合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和谐社会的总体要求,是发展现代农业,科学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新途径。

根据《稻蟹生态种养示范基地项目实施方案》的相关政策和要求,我合作社项目区地处引黄灌区,地势平坦,享黄河之利,旱涝无虞,发展渔业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素有“塞上江南,鱼米之乡”的美誉。

引黄灌区年平均气温8.5—9.2℃,年日照时数为2868-3060小时,年太阳辐射总量为5873-6101兆焦尔/m3,鱼类生长季节(4-9月)的月平均气温为17.8-18.5℃,最热月(7月份)平均气温23℃,≥10℃积温在2900-3700℃,≥15℃积温在2200-2600℃,全年无霜期160天以上。

水温积温有效性能高,≥14℃积温在2422℃,≥20℃积温在1275℃,水温在15℃以上的有190天,20℃以上的时间有135天。

日照时间长,热量资源丰富,昼夜温差大,工业污染少,有利于发展渔业生产。

三、项目目标
总目标:三年后达到稻蟹生态种养达到2000亩规模,农民亩均增收1000元,培训农民300人次。

年度目标:
1、2012年度
开展稻蟹生态种养宣传、培训工作,完成农民稻蟹生态种养培训100人次,种养生态稻蟹300亩。

2、2013年度
扩大稻蟹生态种养规模,创新农民种养理念,打通科学种养途径,强化农民科技培训,提高农民收入。

完成稻蟹生态种养科技培训200人次,种养生态稻蟹1000亩。

3、2014年
种养生态稻蟹2000亩,农民亩均增收1000元。

四、项目实施地点及规模
1、项目实施地点
2、项目实施规模
2012年种养生态稻蟹300亩,2014年规模达到2000亩。

五、项目建设内容
(一)项目建设内容
(1)引进试验、示范、推广适应于本地区生产的抗逆性强的优质高产的水稻新品种,增加2000亩绿色无公害稻蟹种养基地。

(2)探索并制定,绿色及有机稻米生产的栽培模式,建立科
学合理的耕作制度,育苗方式,大田管理方式,降低无机肥的使用量,增加有机肥的施用量,以确保基地内稻米的品质和适口性,提高品牌米的商品价值。

(4)更新老旧机井,特别是有机稻田,实行单井,单渠,单灌,建立有机稻田管理,探索稻田养蟹的生产技术模式,规范有机物稻田用水,施肥、除草、收获、加工、储藏、生产工艺流程,保障有机稻米品牌的质量、口感、外观的商品性。

提高有机稻米的科技含量和市场影响力。

(6)发挥农村合作社的优势,有重点的培养一批农民技术员和农村科技带头人,以组织培训、印发宣传材料、样板田观摩、互相交流等形式,提高基地内农户的整体科技意识和科学种田水平,扶持一批科技范户。

推动新品种,新技术,新的种养模式的规模化发展,起到以点带面,以面带全局的作用。

(二)项目估算
(一)、投资预算:
1、围栏设施:用于购置稻田围栏材料、固定木桩及人工工资等,每亩投资元。

2、稻田改造:用于稻田的田间工程的水沟开挖费用等,每亩投资元。

3、苗种费用:用于购买大规格的扣蟹种苗、鱼种、水禽苗种及运输费等,每亩投资元。

4、商品饲料:用于购买专用高蛋白商品饲料及运输费用等,每亩投资元。

5、生产设备:用于购买补水和捕捞专用网具及暂养、运输工具等,每亩投资元。

6、专用材料费:用于河蟹养殖后期的鲜活饵料的购买,每亩投资元。

7、检测费:用于项目种苗病害检测、生产过程中病害检测及商品检测,每亩投资元。

稻田养蟹每亩投资元。

六、技术措施
引进辽宁省盘锦市盘山县稻蟹养殖新技术,以“大垄双行、早放精养、种养结合、稻蟹双赢”为主推和示范技术,采用“早旋田、早泡田、早放苗、生物除草、测土施肥、测水调控、生态防病”等技术操作方法,严格按照技术规程进行技术示范。

稻田每10亩为一个单元,四周田埂加宽加高(50*50cm),利用塑料薄膜进行围栏,稻田埂边1米处开挖环型水沟(60*30*40cm)。

水稻种植采取大垄双行靠模式。

水稻种植模式:选择优质、抗倒伏、抗病的水稻品种,采用旱育稀植栽培方式,水稻种植采取大垄双行靠,边行密植,株距10cm、行距20cm、垄距40cm,在田边水沟两侧1米之内,垄中间加一行,每亩插秧15000穴;水稻施肥以底肥为主,追肥以有机肥和生物肥为主;定期加水,保持稻田水深10厘米以上。

稻田商品蟹养殖技术模式:蟹种采购辽河水系的大规格扣蟹。

每亩投放400只左右,规格40-50只/斤。

蟹种用20毫克/升的
高锰酸钾浸泡10-15分钟,或3-5%的盐水浸泡5-10分钟,进行蟹种暂养。

每天按体重3-5%投喂,定期换水,蟹种池有隐蔽物或水草。

暂养量每亩小于3000只。

水稻秧苗返青后将河蟹苗种放入大田,日投饵量占体重的5-10%,早晨30%,晚上70%,每天看情况灵活掌握投饵量。

前期以配合饲料为主,中期以植物性饲料为主,后期以动物性饲料为主,动物饲料要占总量的50%。

七、项目总投资及资金来源
项目总投资万元,其中固定资产万元,其它投资(包括引进新品种、技术培训及项目前费用)万元。

申请中央投资万元,地方财政配套万元,建设单位自筹万元。

八、组织及管理措施
九、项目效益评价
(一)经济效益分析
本项目每年可生产优质稻谷公斤,可提供公斤优质无公害大米,每亩新增纯收入元,比普通米高元/公斤,总收益万元,通过2000亩水稻生产和基地的建立,可为全区范围内稻蟹基地的进一步扩大做好示范推动作用,可带动项目区
户,户均增收元,有力地带动了项目区的农村经济建设。

(二)社会效益分析
项目建设可使目前掠夺式生产和纯化肥的生产方式,得到扼
制和改变。

用畜杂肥和其它生物有机肥料等,尽可能多的替代化学肥料,生产安全放心的农产品,满足消费需求和保护土地资源向良性循环方向发展。

变单一种植为种养结合,变平面生产为立体生产,最大的发挥土地资源和农村劳动力的效益产出,不断进行技术创新,提高农民收入。

(三)生态效益分析
该项目为绿色无公害稻米的建设项目,有利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项目的实施可根据项目水源、土壤,设施等现状进行合理规划布局,严格按照绿色无公害优质稻米种植规程,引进优质抗病新品种,减少化肥用量,提高土壤结构,缓解土壤养分的不平衡状态,提升土壤肥力,有利于提高生态效益。

通过生产过程中科学的技术措施,合理利用各种资源,取得了较理想的收益,达到经济、社会、生态三方面的协调发展,推广新的优质品种、推广新的科学技术,推广无公害施肥技术,强调保护区域农业生态环境,为农业产品质量既实现优化水稻的产业档次,又能保障人们的饮食健康,也达到了保护生态环境的目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