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科研: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创造新的价值
【经典名言】天才的励志名言名句-如果说我看得远,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们的肩

【经典名言】天才的励志名言名句-如果说我看得远,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们的肩在许多问题上我的说法跟前人大不相同,但是我的知识得归功于他们,也得归功于那些最先为这门学说开辟道路的人。
—哥白尼我愈是在自己的工作中寻求帮助,就愈是把时间花在那些创立这门学科的人身上。
我愿意把我的发现和他们的发现结成一个整体。
—哥白尼如果说我看得远,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们的肩上。
—牛顿要是没有为数众多的可敬的观察家们辛勤搜集到的丰富资料,我的著作便根本不可能写成,即使写成了也不会在人们心目中留下任何印象。
所以我认为荣誉主要应归于他们。
—达尔文科学家不是依赖于个人的思想,而是综合了几千人的智慧,所有的人想一个问题,并且每人做它的部分工作,添加到正建立起来的伟大知识大厦之中。
—卢瑟福人民是土壤,它含有一切事物发展所需的生命汁液;而个人则是这土壤上的花朵与果实。
—别林斯基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韩愈:《进学解》做一件事,无论大小,倘无恒心,是很不好的。
而看一切太难,固然能使人无成,但若看得太容易,也能使事情无结果。
—鲁迅伟大的成绩和辛勤的劳动成正比例,有一分劳动就有一分收获,日积月累,从少到多,奇迹就可以创造出来。
—鲁迅口袋里装着一瓶麝香的人,不会到十字街头去叫叫嚷嚷让所有有人都知道,因为他身后飘出的香味已说明了一切。
—萨迪一切真正的天才,都能够蔑视毁谤;他们天生的特长,使批评家不能信口开河。
害怕大雨,只不过是假花而已。
—《克雷洛夫寓言》天才免不了有障碍,因为障碍会创造天才。
—罗曼·罗兰名人名言网天才是由于对事业的热爱而发展起来的,简直可以说天才,•就其本质来论—-只不过是对事业对工作过程的热爱而已。
—高尔基天才并不是自生自长在深林荒野里的怪物,是由可以使天才生长的民众产生长育出来的,所以没有这种民众,就没有天才。
—《鲁迅全集》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读后感300字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读后感300字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这本书是英国著名科幻小说家艾萨克·阿西莫夫创作的一本科幻小说集。
通过一系列短篇小说,
阿西莫夫向读者展现了科学发展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和推动力。
阅读这本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启发。
在这本书中,阿西莫夫以故事的形式描述了科学家们在不同时代中的努力和贡献。
从古代的亚历山大大帝、牛顿到现代的爱因斯坦,每一个科学家都站在前人的肩膀上,不断探索和发展科学的边界。
这些科学巨人们的成就不仅影响了人类的思维方式,也为后世科学家提供了宝贵的思路和经验。
阅读这本书让我深刻意识到科学是一种连续不断的进步,每一代科学家都在之前的基础上做出了新的贡献。
他们不仅仅是个体的英雄,更是整个人类文明进步的代表。
正是因为前人的努力和牺牲,我们才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继续推动人类的进步。
此外,阅读这本书也让我对未来科学发展充满了无限的期待和憧憬。
从阿西莫夫所描绘的未来世界中,我们看到了科学的发展潜力和可能性。
虽然现在的科技已经非常发达,但我们仍然有很多不足和未知的地方。
通过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我们可以进一步拓展科学的边界,解决当前所面临的问题,并开启全新的未来。
总之,这本《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它让我明白科学是一个连续进步的过程,每一个科学家都在前人的基础上发展和创新。
同时,它也让我对未来充满了希望和憧
憬,希望通过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我们能够推动科学的发展,为人类带来更美好的未来。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致敬巨匠,科学无止境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致敬巨匠,科学无止境当我们仰望星空,思索着宇宙的奥秘;当我们审视自身,探寻着生命的真谛;当我们展望未来,憧憬着科技的进步,我们不能忘记那些在科学道路上披荆斩棘、开拓创新的巨匠们。
他们如同璀璨的星辰,照亮了人类前行的道路,让我们得以站在他们的肩膀上,看得更远,飞得更高。
科学的发展是一场永无止境的征程,每一个重大的突破都离不开前人的积累和智慧。
从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到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从达尔文的进化论到沃森和克里克发现的 DNA 双螺旋结构,这些伟大的科学成就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在前人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和完善的。
牛顿曾经说过:“如果我看得更远,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他的这句名言,不仅是对自己成就的谦逊表达,更是对科学传承和发展的深刻洞察。
在牛顿之前,伽利略、开普勒等科学家已经在力学和天文学领域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伽利略通过实验和观察,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的错误观点,为牛顿的力学研究奠定了基础;开普勒发现了行星运动的三大定律,为牛顿提出万有引力定律提供了关键的线索。
正是站在这些巨人的肩膀上,牛顿才能够综合前人的成果,建立起经典力学的体系,从而极大地推动了物理学的发展。
同样,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也是在经典物理学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在19 世纪末,经典物理学面临着一系列无法解释的问题,如黑体辐射、光电效应等。
爱因斯坦敏锐地察觉到了经典物理学的局限性,他大胆地突破了传统的思维框架,提出了相对论的理论。
相对论不仅改变了我们对时间和空间的认识,也为现代物理学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然而,爱因斯坦的成就并非孤立的,他也是在前人的研究成果和思考的基础上,经过自己的深入思考和探索,才取得了如此伟大的突破。
在生命科学领域,达尔文的进化论无疑是一座丰碑。
达尔文通过对大量动植物的观察和研究,提出了自然选择的学说,揭示了生物进化的规律。
然而,达尔文的进化论并不是凭空产生的,在他之前,拉马克等科学家已经对生物进化的问题进行了思考和探索。
既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世界也要创新事例

既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世界也要创新事例人们对天空的向往古已有之,比如中国古代就有嫦娥奔月的传说,人们也希望能够像鸟儿一样,拥有一双自由翱翔在天空中的翅膀。
因此人类对浩瀚蔚蓝天空的幻想从未间断过。
然而在XX兄弟发明飞机之前,这一想法可能只会在神话当中才得以实现。
XX兄弟发明了飞机,不但实现了人们遨游天空的梦想,也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人们对宇宙的探索。
虽然人们对于天空来说始终是一个渺小的存在,但是在航天飞行领域却产生了一个又一个巨人,XX兄弟就是站在这些巨人的肩膀上,才能摘得“发明飞机”的桂冠。
那么在XX兄弟发明飞机之前,人们对遨游天空又做过哪些大胆的尝试呢?飞机的构想与设计世界上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中,人们都曾尝试过飞向天空。
有的人制造出了一双巨大的翅膀,从高山悬崖上一落而下;有的人把自己绑在了一个大风筝上,风筝的另一端牵在马车上,想要凭借马车拉动自己御风而行。
然而这一切都被现实撞得粉身碎骨。
后来人们便想到通过飞行器,实现遨游天空的梦想。
XXXXXX,英国著名唯物主义哲学家、自然科学家,也是实验科学的先驱者。
有着“奇异博士”之称的他,可能是世界上首个想到飞行器的人。
他认为人类单凭所谓外在翅膀的辅助,是无法实现飞行的。
因此只能制造出一种飞行器,来实现人类飞行的梦想。
于是一种像鸟拍打翅膀一样的飞行器就出现了他的文章中。
正是XX在飞行领域这一大胆的设想,使得后来的人前赴后继投入到了飞行器的试验领域当中。
XXXX不单单是一名画家,他还在多个领域都造诣颇深。
后人们在整理XXXX的遗作时,惊讶地发现了几十张直升机的绘制图。
直升机的初步模型不仅早已经跃然于XXXX的遗作当中,甚至螺旋桨的构思也是由XXXX提出来的。
XXXX还另辟蹊径地为人们铺好了如何操作飞机的这条道路。
XXXX根据鸟的飞行特点,在XX“翅膀飞机”的构想之下,又设计出了能够保持飞机平衡的尾翼。
但无奈当时迫于技术限制,XXXX的这一系列构想虽然有合乎情理之处,但也没有付诸实践。
顶岗实习支教心得体会《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观课反思》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观课反思教学是一门艺术,在学习艺术的过程中,只有自己的刻苦钻研是远远不够的。
牛顿曾说他之所以取得今天的成就是因为他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站得高看得远。
作为一名教师,尤其是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年轻教师,吸收借鉴对我们来说尤其重要,我们需要多听别人的课,借其长为我所用,见其短以之为鉴。
在成为教师的道路上,观课是我们必不可少的一步,原本总以为观课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根本不需要学,事实上,从上大学开始,我们就开始听课,在学习如何为师的过程中,我们听了很多名师的课,可是就如同谚语所说,院子里长不出参天松,庭院里养不出千里马,站在岸上永远学不会游泳。
我们自认为听了很多课,有了不少的知识经验积累,我们可以操作运用,一旦站在讲台上去给别人授课,才发现我们的知识经验也只是停留在书面上,我们不会运用,甚至我们根本想不起来用,或者说用了之后觉得效果甚微,所以又放弃了。
如果说效果甚微是我们缺乏实践方面的问题,那不会观课就是我们面临的最大问题。
作为一个学生,我们从小到大就听课,我们认为听课就是认真听老师说的话,拿起笔来记录老师说的关键字句,并且认真思考,我也习惯性地认为自己是一个好学生。
但这种习惯性的认为却是我在观课过程中的一大障碍,我永远也摆脱不了自己学生式的思维,会习惯性地记录老师说过的话,记录那些关键的知识点,一堂课中,我更像一个学生,而不是一个老师。
一堂课结束,我的观课记录反而成为学生最详尽的笔记。
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我可以记住老师讲过什么,我也可以从我自己的真实感受上觉得上课的老师讲得好还是不好,可是我却不知道这位老师是如何讲课的,他在讲课过程中有怎么样的优点与缺点。
于是笔记被搁置在一旁,观课很多,却是没有什么收获。
为此,我专门请教了我的专业指导教师,并在每一次观课结束后,与各位老师作交流,听听他们在观课方面有哪些体会与感悟,寻找自己在观课方面的缺点与不足。
在下一次观课的过程中逐步改进,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我在观课方面渐渐有了我自己的体会与感悟。
初中议论文: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初中议论文: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在我们人类的发展史上,有许多优秀的先人为我们铺就了一条条宽广的道路,这些先人就像巨人一样,他们的肩膀为我们提供了支撑和启发,让我们得以站在他们的肩膀上,看得更远,走得更稳。
而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也成为了我们时代的特点,我们应该感谢前人的贡献,然后为自己的发展努力奋斗,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首先要有感恩之心。
我们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是因为前人为我们创造了更好的环境和条件,为我们探索出了更多的道路和方法。
古往今来,无数的杰出人物为人类的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比如古希腊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他为人类探索真理、探索自然科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中国,我们也有许多伟大的先贤,如孔子、孟子等思想家,他们为我们的思想提供了宝贵的遗产。
他们的智慧和成就犹如一盏明灯,照亮了我们前行的路程。
我们应该怀有敬畏之心,感恩前人的贡献,珍惜和继承前人留下的文明成果。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其次要有自信之心。
巨人的肩膀能够为我们提供支撑,使我们得以俯瞰整个世界,发现更多的机遇和挑战。
有人说,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我们可以成为更高的巨人,因为我们可以从巨人的经验和智慧中汲取营养,了解人类文明和社会发展的规律。
有了这些宝贵的资源,我们就有了充足的底气和自信,去迎接未来的挑战,创造出更多的奇迹和辉煌。
自信的人生会更加精彩,可以更自如地走向成功的道路。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还要有奋斗之心。
如果我们只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停留,而不愿向前跨出一步,那就意味着对前人的贡献和对现实的渴望没有得到真正的理解和尊重,是对时间的辜负。
我们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是为了更好地探索前行的路途,为了不负先人的期待和热爱,我们必须在自己的领域里努力发展并不断创新,为社会、为人类的发展添砖加瓦。
奋斗不止,梦想就在前方。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是我们时代的特点和优势,然而我们也有着相应的责任和使命。
我们应该怀有感恩之心,珍惜和继承前人的智慧;我们应该怀有自信之心,充分发挥出自己的才能和潜力;我们应该怀有奋斗之心,为未来的美好而不懈努力。
学会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作文

学会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作文篇一《站在巨人肩膀上看更远嘿,咱老说要学会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到底啥意思呢?我有一次可算是真切体会到了。
那是一次学校的科技比赛。
我啊,一直觉得自己点子特别多,动手能力也不差,就脑袋一热报了名。
我打算做个简易的机器人,可以在规定路线上躲避障碍物。
刚开始的时候,我就自己闷头干,找了些废旧材料,这儿拼一拼,那儿凑一凑。
可是弄了好几天,那个机器人不是这儿出问题就是那儿不对劲儿,根本达不到预定的功能。
这时候我发小跟我说,你啊,傻呀,网上那么多现成的案例和教程,你去看看啊。
我一开始还不屑呢,想着自己做出来才牛呢。
可慢慢就扛不住了,因为离比赛日期越来越近了。
没办法,我就开始在网上搜,这不搜不知道,一搜吓一跳。
好家伙,原来有那么多前人做过类似的东西,还有各种超级详细的讲解,像是用特定的传感器更精准地探测障碍物,用哪种编程语言能让机器人行动更灵活之类的。
我就跟发现新大陆似的,马上按照这些有用的经验,调整我的设计。
我把之前那歪歪扭扭拼起来的部分重新摆弄,把那些不靠谱的线路按照人家说的去改。
最后啊,这个经过改造的机器人居然能很顺畅地在规定路线跑起来,还成功躲避了各种障碍物。
参赛的时候好多人都对我的作品感兴趣呢。
你看,就这事儿就说明白了站在巨人肩膀上的好处。
要是没有借鉴那些前辈的经验,就我自己在那瞎琢磨,估计比赛的时候只能拿个大鸭蛋。
这就是说,有些时候我们不要太死脑筋,啥都自己硬来,多看看人家是怎么干的,站在人家的成功之上,咱们说不定就能看得更远,干得更好呢。
篇二《站上巨人肩生活新发现》咱聊聊站在巨人肩膀上这件事儿。
我就跟你说一事儿,能让你一下子就明白。
我爷爷呢有个小菜园。
我暑假回去,看爷爷种的黄瓜长得特别好,那一根根又粗又直,翠绿翠绿的,看着就喜人。
我心里想,哼,我也能种。
我就找了个小角落,开了一小片地,种上了我的黄瓜种子。
我想象着自己种出一大架子黄瓜,吃都吃不完。
可是啊,种子种下去,等了好些天,才冒出个小芽儿。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会看得更远作文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会看得更远作文
在知识的海洋里,那些闪闪的星星啊,都是前人们留下的智慧宝藏。
咱们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就像是站在了高高的山顶上,不仅能看到他们怎么探索的,还能眺望到更远更神秘的地方。
这感觉就像是一次心灵的冒险,一次思维的火箭发射,咱们在历史的长河里找到了自己的航道。
说到巨人的肩膀,那可是他们无数次跌倒又爬起来的成果啊。
他们没怕过失败,就是这股劲儿,给他们铺了条通往真理的路。
站在这儿,咱能感受到的不只是他们的肌肉力量,更是他们那种不断追求未知的劲头。
每次抬头,都觉得自己的目标更远了,每次琢磨一下,都觉得对事物的理解更深了。
别忘了,巨人的肩膀还是块宝地,新的想法和创意就像那春雨后的嫩芽,嗖嗖地往上冒。
他们的智慧,就像种在咱们心田里的种子,生根、发芽,长得绿油油的。
站在这儿,咱们就不再是单打独斗的小兵了,而是和历代的大咖们一起并肩作战。
咱们接过他们的火把,继续跑,用自己的双手画出新的蓝图。
不过啊,别以为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就能躺着不动了。
其实,这
更是一种责任,一种使命。
咱们得用这些智慧去照亮前方的路,给后来的人指指方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感悟科研: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创造新的价值
著名科学家牛顿先生曾经说过:如果说我比别人站的更高些,那是因为我是踩在巨人的肩膀上。
牛顿这里所谓的巨人,是包括他同时代的一批优秀的科学家。
他的这句话,虽然主要是自谦,但也道出了促成他成为一名伟大的科学家的一个重要因素——巨人的肩膀。
我认为在现代科学研究中,这个“巨人的肩膀”主要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前人以及前人的研究成果,二是先进的科学仪器。
先说“巨人的第一个肩膀”——前人以及前人的研究成果。
其中,前人的研究成果是大家通常所谓的巨人,而对于前人,我主要所指的对象是“名师”。
从玻璃的制成、抗生素的发现、X射线的发现、电磁感应现象的发现等科技创新中,都可以看出创新是充满偶然性的。
但因为科学实质上是对已经存在的自然界的客观规律的认识,而人类的认识是逐渐加深的,所以前人的研究成果是后人进步的阶梯,一代代科研工作者的工作使人类对于自然规律的认识不断走向成熟。
只有了解前人的研究成果,才能明确自己下一步应该向哪里走、应该如何走,同时,前人成果中的漏洞也往往能够导致重大的发现;另一方面,前人研究成果中对于自然现象认识的突破往往会连带着一些列自然现象的跃出。
例如,伦琴从包着黑纸的克鲁克斯真空管的研制过程中发现了X射线,柏克瑞从这一新的缺口中发现了铀盐的天然放射性,居里夫妇抓住柏克瑞的天然放射性,找到了天然放射性物质镭,居里夫妇的女儿、女婿随之发现了核聚变,这一真正的链式化学反应过程,再经过一代代科学家的推进,到现代的原子弹、核电站等等,原子能得到广泛的应用。
所以,创新的前提是对前人研究成果的深入研究和掌握,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能看得更远。
前人的研究成果可以说是科学发明的必备要素,而“名师”的作用也不容忽视。
据统计,美国的诺贝尔奖金获得者中“有一半以上曾经跟其他获奖人学徒”,而事实上,高徒的功成名就,除了高徒本身的能力、水平外,名师的声望和指导作用也都是很显著的。
可以说,一个有重大发现的人,不仅需要他自己有能力去“踩在巨人的肩膀上”,而且也需要有一个“巨人”愿意把他努力地扶到自己的肩膀上去。
我觉得,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名师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
先,言传身教。
学生在与老师的接触中,潜移默化地学到了研究处理问题的方法和技巧。
这些方法与技巧,往往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在书本中是学不到的。
名师常是更重身教而不是言教。
要想掌握这些方法和技巧,就非得跟老师朝夕相处不可。
跟随名师学习,不是为了学习具体知识,很多优秀的学徒甚至认为“学徒期间最不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从他们的师傅那里获得实际知识”,而是为了打下一个包括工作标准和思想方式在内的比较广泛的基础;其次,可以迅速接近前沿领域。
由于名师们往往是学术上的带头人,他们都是站在当代科学的最前沿,能够把最新的知识传授给自己的高徒。
更重要的是名师们能够高瞻远瞩,他们更清楚哪些地方是科学的“处女地”,哪些地方会出现新的“生长点”。
在著名的科学家中,科学修养的主要标准是能够抓住重要问题和是否能想出新的解决方法。
名师把重要的问题指给自己的学生,使他们进入前沿领域;再次,名师的保护作用,使高徒站稳脚跟。
要想在科学领域中立足,不是一朝一夕或发表几篇论文那样简单。
昙花一现的科学新秀也时有出现。
然而要确立一个稳固的地位,还需要做出不断的努力。
一旦出现错误就更加危险。
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者沃森从一位还没有显露才华的年轻科学家的角度说:“我认为,找一个科学上的保护人极端汇重要,因为有时候你难免把事情弄糟,你需要有某个人来使人们相信你不是不负责任的。
”所谓“大树底下好乘凉”就是这个道理。
而那些没有大树依靠的人,如果出现了差错,就可能一蹶不振,这样,一个年轻的优秀人才就可能被扼杀了;最后,良好的科研手段和条件。
名师之所以成为名师,是因为他们已取得了稳固的地位。
他们一般具备一流的科研手段和条件——实验仪器、设备、完整的情报信息系统等。
学生可以充分利用这些条件,进行研究。
另外,学生也能比较容易地申请到资金和研究项目,从而有更多的施展才能的机会。
再说“巨人的第二个肩膀”——先进的科学仪器。
科学发展史表明,重大科技成就的获得和科研新领域的开辟,往往以检测仪器和技术方法上的突破为先导。
天文望远镜的发明开辟了天文研究的新纪元,透射电镜和扫描电镜的出现促进了材料科学乃至生命科学研究的迅速发展,扫描隧道纤维镜的发展推动了纳米科技的发展。
20世纪重大的科学研究工程——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完成也与科学仪器的发展密切相关:计划执行初期受分析测试技术的严重制约,进展缓慢,估计测序需30年才能完成,而96道毛细管电泳测序仪的研制成功,将测序速度提
高了近两个数量级,使测序任务的完成缩短到3年。
专家认为,科学仪器的创新是实现科技原始创新的重要手段。
最先进的科学仪器往往是科学家为了实验研究的需要自己设计制造出来的。
迄今为止,约有1/3的诺贝尔物理和化学奖授予了那些在测试仪器方面有重要创新的科学家。
重大的物理发现,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是借助先进仪器设备能看到许多别人看不到的东西。
当今物理学诺贝尔奖中约40%的获奖项目是借助先进仪器设备“先睹为快的”。
科学仪器已经不仅仅是科研的后勤保障,其创新已经成为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重要内容和创新成就的重要体现形式。
综上所述,前人以及前人的研究成果、先进的科学仪器都是在科研创新过程中所不可缺少的,能够站在这些“巨人的肩膀”上,才可能有重大的突破。
那么,如何站到这些“巨人”的肩膀上去呢?
对于前人的研究成果,以查阅文献、深入钻研学习为主,不再多言。
对于“名师”。
名师和高徒是紧密相连的,两者之间表现出一种强烈的“双向选择”倾向。
名师留意于高徒的选拔,而高徒也醉心于对名师的追求。
例如,杨振宁23岁时还是西南联大的学生,当时他决心跟随费米和尤金·威格纳——这时威格纳还未获奖,从中也可看出杨振宁的眼力——从事他的毕业后研究。
于是1945年,他来到美国的哥伦比亚大学,然而费米不在那儿,他又去普林斯顿大学去找威格纳,威格纳也不在。
他又到芝加哥大学,终于在这里找到了费米,并努力接近费米。
费米把他推荐给泰勒,在费米和泰勒的肩膀上,他摘取了智慧之星。
可见,要得到名师的认可和接纳,个人的能力还是最关键因素,同时也需要个人的远大理想和为之奋斗的不懈努力。
对于科学仪器这方面,我想就我国的现状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遍观实验室的比较昂贵的仪器,几乎没有一台是我国自行研究生产的。
有关数据统计表明,我国每年上万亿元的固定资产投资中,有60%用于进口设备,而实验室使用的高端仪器几乎100%靠进口。
这当然有客观的原因。
科研设备自主创新具有学科综合性和技术多元化的特点,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要真正研制出对我国科技发展具有重要影响的仪器设备,既需要深厚的学科和技术积累,又需要配套的组织体系和管理机制。
美国在工程设计方面的力量很强,设计、加工、装配的整个链条都有专门人员在做,科学家只要提出设想就有专门人员去实现你的设计思想。
我国在这方面的力量还很薄弱,很难做到这一点。
可以说,缺乏自主创新的科研装备已成为制约我国科技自主创新的一个重要因素。
要改变这一现状,需要今后国家主管部门在体制机制和政策方面向科学仪器的创新研制倾斜,调动和整合多方面力量支持科研装备的创新研制。
科研路漫漫,但我们也并非完全孤独探索。
有前人的研究成果作为积淀,有老师和同事的指导和帮助,有各种先进的科学仪器作为工具,再加上自己的不懈努力,我们会履行作为一名科研工作的责任和义务,为国家和社会的进步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 梁波·“巨人的肩膀”与“准马太效应”·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12(4),1991
[2] 孙英兰·从一台高端仪器的成功说起·瞭望12,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