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 第6课 北宋的政治教案2

合集下载

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案-第6课 北宋的政治2-部编版

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案-第6课 北宋的政治2-部编版
②宋朝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了科举制。(增加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
3、展示材料和漫画
北宋共开科举考试81榜,期间所取文士合计60035人,平均每年360人。
北宋武举共开科考试28榜,共取士868人,武举人数年均5人。
课堂练习
(难点巩固)
4、合作探究
根据材料讨论重文轻武政策的影响
1宋朝的重文轻武政策,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
学科
历史
年级/册
七年级(下)
教材版本
人教版(部编版)
课题名称
第二单元 6《北宋的政治》
教学目标
重文轻武政策
重难点分析
重点分析
重文轻武政策的影响需要学生运用辩证的思维方式,需要一分为二的看待问题。
难点分析
学生抽象逻辑思维较弱,理解困难:七年级学生还没有形成辩证的思维方式。
教学方法
1.通过材料分析展示重文轻武政策的对宋代政治经济文化的多方面影响
2军队战斗力减弱;
3政治机构重叠,办事效率低下,增加了朝廷的财政支出
小结
重文轻武政策实施,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但是,也使得宋代的政治机构重叠,办事效率低下,增加了朝廷的财政支出;军队战斗力减弱。
2.通过合作探究明白重文轻武政策幅漫画说明宋代的文官地位高于武将。提问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
知识讲解
(难点突破)
一、重文轻武政策
1、重文轻武政策出现的原因有哪些?
为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
2、重文轻武政策的表现
①宋太祖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宋太宗继续采取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

第6课 北宋的政治 教案 七年级历史下册同步备课系列(部编版)

第6课 北宋的政治 教案 七年级历史下册同步备课系列(部编版)

第6课北宋的政治教学设计❶教学分析➷内容要点:认识北宋面临的新形势,了解北宋强化中央集权和重文轻武的政策。

认知提示:正确认识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重文轻武政策,正确认识宋初加强中央集权制的原因;正确评价王安石变法。

解读:北宋是中国古代中央集权政治制度走向完善的一个重要时期。

经过北宋一系列政治制度的改革,中国古代历史上的武将擅权、军阀割据和地方豪强割据等顽疾被革除,中国在世界上率先建立起文官制度,促进了社会安定,有利于国家统一。

同时,重文轻武政策的实施还促进了宋代科技文化的繁荣。

但是,这些新的措施也带来了诸如官僚机构臃肿、财政负担沉重、军队战斗力弱等社会弊端。

王安石变法虽然去的一些成效,但最终以失败而告终,没有改变北宋积贫积弱的情况。

【教材分析】1.单元任务简析:本单元为教材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讲述的是辽宋夏金元的历史,起于960年,止于1368年。

这是我国从多民族政权并立走向国家统一的历史时期,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由宋、辽、夏、金多政权并立,到蒙古族建立元朝最终完成全国统一。

学生在本单元学习中,需深入了解宋元时期的发展情况,知晓经济发展的新高度,体会民族交融的大趋势。

2.本课教材简析:第6课《北宋的政治》主要讲述了北宋的建立、统一及政权巩固。

教材中主要分为两个子目的内容: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和重文轻武的政策,宋代加强中央集权是本课的核心,重文轻武既是加强中国集权措施的延伸,也是其结果。

北宋是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走向完善的重要时期,北宋统治者在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局面后,建立了一个新兴的封建王朝。

宋太祖为维护统治采取了一系列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形成了重文轻武的治国政策。

宋朝统治者所采取的一系列统治措施,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促进了科技文化的繁荣。

但与此同时,这些措施也带来了很多弊病,使宋朝呈现出繁盛中蕴含贫弱的矛盾局面。

【学情分析】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七年级下学期的学生已经对历史学科产生了一定的兴趣,也初步具备了一定的理性分析能力。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案:第二单元第6课北宋的政治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案:第二单元第6课北宋的政治

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第6课北宋的政治【教材分析】本课讲述了北宋建立的过程以及宋太祖采取的一系列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着重讲述了重文轻武政策的施行。

要一分为二、全面地认识和分析宋朝为消除唐末武将专权的积弊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陈桥兵变、北宋的建立以及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通过对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和重文轻武政策的正确评价,培养学生全面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影响的讲述,培养学生分析、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中的文献资料,培养学生从历史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分析问题、提炼观点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正确认识宋朝建立后结束中原和南方分裂割据局面的必要性;理解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既有维护国家统一、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也给北宋种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

教学难点:重文轻武政策的评价。

【导入新课】多媒体出示电视剧《赵匡胤传奇》中的图片(下图):电视剧《赵匡胤传奇》讲述了五代十国时期,神州血雨腥风,百姓在死亡线上挣扎着。

乱世出英雄,赵匡胤在投奔郭威之后,因高平之战的出色表现,成为禁军的高级将领。

之后,赵匡胤逐渐在禁军中形成自己的势力,结“义社十兄弟”。

在柴荣病死后,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废周自立。

之后,他与后继者采取先南后北的方针,陆续攻灭了割据政权,结束了中原和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

随后他兵不血刃“杯酒释兵权”,实行“重文抑武”的国策,开创了大宋的辉煌盛世。

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重回宋朝。

【讲授新课】一、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多媒体出示图片(右图),简介宋太祖的生平。

学生自读教材梳理北宋的建立过程。

教师讲述陈桥兵变的过程,之后讲述宋朝建立时,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还没有完全结束,但是宋太祖并没有马上投入统一全国的军事行动,而是先致力于解决内政问题。

出示资料:“秦汉六朝以来,有叛将,无叛兵。

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下册《第6课 北宋的政治》教学设计

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下册《第6课 北宋的政治》教学设计

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下册《第6课北宋的政治》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是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的第6课《北宋的政治》,主要内容涵盖了北宋的政治制度、宋太祖和宋太宗的统治措施、北宋的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等。

本课是学生对北宋时期的历史知识的深入学习,对于学生掌握我国历史发展的脉络,理解历史发展的规律具有重要意义。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对我国历史的发展有了初步的了解,对唐朝的繁荣和五代十国的混乱有所认识。

但在对北宋的政治制度、宋太祖和宋太宗的统治措施、北宋的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等方面的深入学习上,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深入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北宋的政治制度,掌握宋太祖和宋太宗的统治措施,了解北宋的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我国历史的认同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北宋的政治制度,宋太祖和宋太宗的统治措施,北宋的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

2.教学难点:北宋政治制度的形成和发展,宋太祖和宋太宗的统治策略,北宋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的原因和意义。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历史故事、图片、视频等,创设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积极性。

3.合作探究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探究,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

2.课件:制作相关课件,包括图片、视频、动画等。

3.教学资源:收集相关的历史故事、案例、资料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北宋时期的图片,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简要介绍北宋的政治背景,提出本课的学习目标。

2.呈现(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回顾五代十国的混乱局面,引出北宋的建立。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6课 《北宋的政治》 教案2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6课 《北宋的政治》 教案2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6课《北宋的政治》教案2一. 教材分析本课《北宋的政治》是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的一课,主要介绍了北宋的政治制度、政治状况以及北宋与周边国家的关系。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北宋的政治体制和政治状况,以及北宋在我国历史中的地位和影响。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了解了我国历史的一些基本知识,如唐朝的繁荣与衰落。

但学生对于北宋的政治制度、政治状况以及北宋与周边国家的关系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教材、观察图片等方法,逐步了解和掌握北宋的政治知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北宋的政治制度、政治状况以及北宋与周边国家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教材、观察图片等方法,培养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运用历史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北宋在我国历史中的地位和影响,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北宋的政治制度、政治状况以及北宋与周边国家的关系。

2.教学难点:北宋政治制度的特点和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素材,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北宋的政治状况。

2.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3.案例分析法:选取典型的历史事件,分析北宋政治制度的特点和影响。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

2.图片素材:北宋政治状况的相关图片。

3.视频素材:关于北宋政治的短视频。

4.课件:PPT或其他教学课件。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北宋时期的繁华景象,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唐朝繁荣与衰落的知识,为新课的学习营造氛围。

2.呈现(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北宋的政治制度、政治状况以及北宋与周边国家的关系。

在此过程中,教师可适时提问,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

3.操练(15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答。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北宋的政治》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北宋的政治》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北宋的政治》教案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北宋的政治》教案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第6课北宋的政治学习目标:1、通过故事再现和读图,掌握北宋的建立和统一。

2、通过读课本、史料,了解赵匡胤集权“安”天下的具体措施;知道北宋重文轻武的国策;了解王安石变法的措施。

3、学会站在历史的角度辩证看待宋初政治制度与国家发展的关系。

导入新课:名词解释:陈桥兵变陈桥兵变又称陈桥驿兵变,是赵匡胤发动的取代后周,建立宋朝的兵变事件,此典故又称黄袍加身。

959年,周世宗柴荣驾崩,七岁的周恭帝柴宗训即位。

殿前都点检、归德军节度使赵匡胤,与禁军高级将领石守信、王审琦等掌握了军权。

960年正月初一,传闻契丹联合北汉南下攻周,宰相范质等未辨真伪,急遣赵匡胤统率诸军北上御敌。

周军行至陈桥驿,赵匡胤和赵普等密谋策划,发动兵变,众将以黄袍加在赵匡胤身上,拥立他为皇帝。

随后,赵匡胤率军回师开封,京城守将石守信、王审琦开城迎接赵匡胤入城,胁迫周恭帝禅位。

赵匡胤即位后,改国号为“宋”,仍定都开封。

新课解读:知识点一:北宋的建立与统一1、北宋的建立北宋建立概况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他的部下拥立他当皇帝。

赵匡胤夺取后周政权,改国号为宋,以开封为都城,史称北宋。

赵匡胤就是宋太祖。

分裂割据局面并没有结束。

北面,是强大的辽和辽扶植下的北汉,南面分布着南唐、吴越、后蜀、南汉、南平等较大的割据政权。

北宋只是占有后周统治的地区。

2、北宋的统一方针:先南后北,先易后难当时北宋的军事力量对辽朝还没有必胜的把握,只能在边境上采取守势;而南方几个割据政权所占领的大都是物产丰富的地区,这些政权的军事实力又较为弱小。

结果:结束了中原和南方的分裂割局面,完成了局部的统一知识点二: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名词解释:杯酒释兵权宋太祖即位后的一天,与石守信等大将饮酒,酒兴正浓时,宋太祖说:“我当上皇帝全靠你们,可现在我整夜都睡不安宁。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6课 《北宋的政治》 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6课 《北宋的政治》 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6课《北宋的政治》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北宋的政治》是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的一课,主要介绍了北宋的政治制度、政治状况和重要历史事件。

本课内容主要包括北宋的建立、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北宋与辽、西夏的关系等。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北宋政治的历史背景、政治制度及其特点,以及北宋时期的政治状况和重要历史事件。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学习了五代十国的历史,对宋朝的建立和发展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对于北宋政治制度的细节和特点,以及北宋与辽、西夏的关系等方面的知识可能较为模糊。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史料分析,深入了解北宋政治的特点和重要历史事件,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北宋的政治制度、政治状况和重要历史事件,掌握北宋与辽、西夏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史料分析,培养学生的史证意识和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热爱,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北宋的政治制度、政治状况和重要历史事件。

2.教学难点:北宋与辽、西夏的关系,以及北宋政治制度的特点。

五. 教学方法1.史料教学法: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史料,了解北宋政治的历史背景和特点。

2.比较教学法:通过比较北宋与其他朝代的政治制度,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北宋政治制度的特点。

3.案例教学法:通过分析北宋与辽、西夏的关系,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北宋时期的政治状况。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2.参考资料:相关的历史文献和学术论文3.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等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五代十国的历史,引出北宋的建立。

提问内容可以包括:五代十国的时期,哪个朝代建立了北宋?北宋的建立者是谁?北宋建立的时间是什么时候?2.呈现(15分钟)教师呈现北宋的政治制度、政治状况和重要历史事件的史料,引导学生阅读并了解北宋政治的历史背景和特点。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单元第6课北宋的政治教案2新人教版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单元第6课北宋的政治教案2新人教版

第6课北宋的政治课题第6课北宋的政治授课类型新授课标依据知道北宋的建立,了解宋朝重文轻武的特点.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知道北宋的建立,掌握其建立者、建立时间和都城;识记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了解宋朝重文轻武的特点,理解宋初统治者采取重文轻武政策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赵匡胤实施集权的原因和具体的措施的分析,培养学生总结归纳、抓住重点的学习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到赵匡胤的举措带来的问题——他的集权措施有失偏颇,导致宋朝的积贫积弱,从而得出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辩证地、长远地看问题的结论;认识到在封建时代,君主的权力是在不断加强的,任何封建统治者都跳不出这个历史的铁律。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宋初采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和影响。

教学难点宋初采取加强中央集权的原因;正确认识北宋重文轻武教学媒体选择分析表知识点学习目标媒体类型教学作用使用方式所得结论占用时间媒体来源介绍知识目标图片 A G 帮助理解2分钟下载讲解过程与方法图片 B E 帮助理解2分钟下载讲解过程与方法图片 A E 帮助理解2分钟下载理解知识目标图片 B A 帮助理解2分钟下载设计一、激趣导入“黄袍加身”“杯酒释兵权”的典故,都与赵匡胤有关。

他建立北宋后,在政治、军事和经济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中央集权统治。

北宋的政治有什么突出的特点?宋初的皇帝为什么要采取重文轻武的政策?这些就是今天我们所要学习的内容。

二、新课学习(一)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1.北宋的建立(>>>PPT播放宋太祖赵匡胤画像)建立时间:960年建立者:赵匡胤都城:东京(开封)2.北宋结束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宋朝建立时,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已出现统一的趋势。

宋太祖和他的后继者依照先南后北的统一方针,陆续消灭了南方割据政权。

(PPT播放五代十国后期形势图)想一想:宋朝的建立有着怎样的意义?答:结束了中原和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实现局部统一。

3.动脑筋: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的原因?背景:①唐朝后期藩镇割据,形成五代十国局面,要结束这种局面,必须加强中央集权;②宋朝建立时,全国仍处于割据状态,要巩固封建统治,结束封建割据,必须加强中央集权;③宋太祖本人就是通过兵变夺取政权的,为防止类似的兵变重演,必须加强中央集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6课北宋的政治
课题第6课北宋的政治授课类型新授课标依据知道北宋的建立,了解宋朝重文轻武的特点.
教学目标知识与
技能
知道北宋的建立,掌握其建立者、建立时间和都城;识记宋太祖强化中央
集权的措施;了解宋朝重文轻武的特点,理解宋初统治者采取重文轻武政
策的原因。

过程与
方法
通过对赵匡胤实施集权的原因和具体的措施的分析,培养学生总结归纳、
抓住重点的学习能力。

情感态
度与价
值观
认识到赵匡胤的举措带来的问题——他的集权措施有失偏颇,导致宋朝的
积贫积弱,从而得出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辩证地、长远地看问题的结论;
认识到在封建时代,君主的权力是在不断加强的,任何封建统治者都跳不
出这个历史的铁律。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
重点
宋初采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和影响。

教学
难点
宋初采取加强中央集权的原因;正确认识北宋重文轻武
教学媒体选择分析表
知识点学习目标
媒体
类型教学作

使用
方式
所得结论
占用时

媒体来源
介绍知识目标图片 A G 帮助理解2分钟下载讲解
过程与方

图片 B E 帮助理解2分钟下载讲解
过程与方

图片 A E 帮助理解2分钟下载理解知识目标图片 B A 帮助理解2分钟下载
设计一、激趣导入
“黄袍加身”“杯酒释兵权”的典故,都与赵匡胤有关。

他建立北宋后,在政治、军事和经济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
中央集权统治。

北宋的政治有什么突出的特点?宋初的皇帝为
什么要采取重文轻武的政策?这些就是今天我们所要学习的内
容。

二、新课学习
(一)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1.北宋的建立(>>>PPT播放宋太祖赵匡胤画像)
建立时间:960年
建立者:赵匡胤
都城:东京(开封)
2.北宋结束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
宋朝建立时,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已出现统一的趋势。

宋太祖和他的后继者依照先南后北的统一方针,陆续消灭了南方
割据政权。

(PPT播放五代十国后期形势图)
想一想:宋朝的建立有着怎样的意义?
答:结束了中原和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实现局部统一。

3.动脑筋: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的原因?
背景:①唐朝后期藩镇割据,形成五代十国局面,要结束这种局面,必须加强中央集权;
②宋朝建立时,全国仍处于割据状态,要巩
固封建统治,结束封建割据,必须加强中央集权;
③宋太祖本人就是通过兵变夺取政权的,为
防止类似的兵变重演,必须加强中央集权。

内容:(指导学生阅读课文找出要点)
(1)军事上:①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牢牢控制了军队。

②控制对军队的调动,使禁军将领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为学习下面的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做铺垫训练学生梳理信息的能力
层层设问,训练学生思维训练学生的思辨能力
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

③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割断将领与士兵和地方的联系,使兵不识将,将不专兵。

(杯酒释兵权:宋太祖赵匡胤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同时避免禁军军将也黄袍加身,通过一次酒宴,在酒宴中发表意见,威胁利诱双管齐下,暗示高阶军官们交出兵权。


(2)政治上:①在中央,用分化事权的方法,设立多重机构,分割宰相的军政、财政大权,削弱宰相的权力。

②在地方,加强控制。

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陆续取代原来藩镇手下的爪牙。

对知州进行三年一换的制度,频繁调动州县长官。

在各州府设置通判,以分知州的权力。

(3)财政上:①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地方留一部分作必要支出,其余一切权力都由中央掌控。

②在地方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影响:宋朝把中央集权强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皇权大大加强。

(二)重文轻武的政策
1. 宋初的大将曹翰写下一首《退将诗》,有“曾因国难披金甲,不为家贫卖宝刀”之句;当时有谚语曰:“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

”。

思考:武将为什么会发出这样的感慨?为什么当时的人不以从军为荣?
答案:宋朝武将的地位和待遇低。

宋朝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

2. 宋朝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了科举制。

宋代大幅度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提高进士地位,进士不仅授官从优,而且升迁迅速。

(PPT展示宋代科举考试图)
3. 动脑筋:宋朝重文轻武的政策是利大还是弊大?
答:重文轻武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

宋朝偏重文治,却令社会出现过度文弱的弊病,民风文弱军力不振君臣畏战,在军事上积贫积弱。

三、课堂总结:PPT展示知识体系
北宋政权建立以后,又经过20年的战争,终于结束了五代十国以来长达半个世纪的分裂割据局面。

同时在北宋建立之初,以宋太祖为代表的统治者注意总结、吸取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历史教训,先后采取了一系列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措施,即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和安定,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也被北宋王朝中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

四、课堂练习(见课件)
五、作业布置:
必做题:1-5题7-12题
选做题:第6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