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 北宋的政治【教案】【统编版】
第6课 北宋的政治 教案 七年级历史下册同步备课系列(部编版)

第6课北宋的政治教学设计❶教学分析➷内容要点:认识北宋面临的新形势,了解北宋强化中央集权和重文轻武的政策。
认知提示:正确认识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重文轻武政策,正确认识宋初加强中央集权制的原因;正确评价王安石变法。
解读:北宋是中国古代中央集权政治制度走向完善的一个重要时期。
经过北宋一系列政治制度的改革,中国古代历史上的武将擅权、军阀割据和地方豪强割据等顽疾被革除,中国在世界上率先建立起文官制度,促进了社会安定,有利于国家统一。
同时,重文轻武政策的实施还促进了宋代科技文化的繁荣。
但是,这些新的措施也带来了诸如官僚机构臃肿、财政负担沉重、军队战斗力弱等社会弊端。
王安石变法虽然去的一些成效,但最终以失败而告终,没有改变北宋积贫积弱的情况。
【教材分析】1.单元任务简析:本单元为教材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讲述的是辽宋夏金元的历史,起于960年,止于1368年。
这是我国从多民族政权并立走向国家统一的历史时期,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由宋、辽、夏、金多政权并立,到蒙古族建立元朝最终完成全国统一。
学生在本单元学习中,需深入了解宋元时期的发展情况,知晓经济发展的新高度,体会民族交融的大趋势。
2.本课教材简析:第6课《北宋的政治》主要讲述了北宋的建立、统一及政权巩固。
教材中主要分为两个子目的内容: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和重文轻武的政策,宋代加强中央集权是本课的核心,重文轻武既是加强中国集权措施的延伸,也是其结果。
北宋是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走向完善的重要时期,北宋统治者在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局面后,建立了一个新兴的封建王朝。
宋太祖为维护统治采取了一系列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形成了重文轻武的治国政策。
宋朝统治者所采取的一系列统治措施,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促进了科技文化的繁荣。
但与此同时,这些措施也带来了很多弊病,使宋朝呈现出繁盛中蕴含贫弱的矛盾局面。
【学情分析】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七年级下学期的学生已经对历史学科产生了一定的兴趣,也初步具备了一定的理性分析能力。
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下册《第6课 北宋的政治》教学设计

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下册《第6课北宋的政治》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是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的第6课《北宋的政治》,主要内容涵盖了北宋的政治制度、宋太祖和宋太宗的统治措施、北宋的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等。
本课是学生对北宋时期的历史知识的深入学习,对于学生掌握我国历史发展的脉络,理解历史发展的规律具有重要意义。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对我国历史的发展有了初步的了解,对唐朝的繁荣和五代十国的混乱有所认识。
但在对北宋的政治制度、宋太祖和宋太宗的统治措施、北宋的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等方面的深入学习上,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深入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北宋的政治制度,掌握宋太祖和宋太宗的统治措施,了解北宋的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我国历史的认同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北宋的政治制度,宋太祖和宋太宗的统治措施,北宋的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
2.教学难点:北宋政治制度的形成和发展,宋太祖和宋太宗的统治策略,北宋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的原因和意义。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历史故事、图片、视频等,创设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积极性。
3.合作探究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探究,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
2.课件:制作相关课件,包括图片、视频、动画等。
3.教学资源:收集相关的历史故事、案例、资料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北宋时期的图片,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简要介绍北宋的政治背景,提出本课的学习目标。
2.呈现(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回顾五代十国的混乱局面,引出北宋的建立。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6课 《北宋的政治》 教案2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6课《北宋的政治》教案2一. 教材分析本课《北宋的政治》是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的一课,主要介绍了北宋的政治制度、政治状况以及北宋与周边国家的关系。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北宋的政治体制和政治状况,以及北宋在我国历史中的地位和影响。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了解了我国历史的一些基本知识,如唐朝的繁荣与衰落。
但学生对于北宋的政治制度、政治状况以及北宋与周边国家的关系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教材、观察图片等方法,逐步了解和掌握北宋的政治知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北宋的政治制度、政治状况以及北宋与周边国家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教材、观察图片等方法,培养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运用历史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北宋在我国历史中的地位和影响,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北宋的政治制度、政治状况以及北宋与周边国家的关系。
2.教学难点:北宋政治制度的特点和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素材,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北宋的政治状况。
2.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3.案例分析法:选取典型的历史事件,分析北宋政治制度的特点和影响。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
2.图片素材:北宋政治状况的相关图片。
3.视频素材:关于北宋政治的短视频。
4.课件:PPT或其他教学课件。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北宋时期的繁华景象,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唐朝繁荣与衰落的知识,为新课的学习营造氛围。
2.呈现(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北宋的政治制度、政治状况以及北宋与周边国家的关系。
在此过程中,教师可适时提问,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
3.操练(15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答。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6课 《北宋的政治》 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6课《北宋的政治》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北宋的政治》是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的一课,主要介绍了北宋的政治制度、政治状况和重要历史事件。
本课内容主要包括北宋的建立、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北宋与辽、西夏的关系等。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北宋政治的历史背景、政治制度及其特点,以及北宋时期的政治状况和重要历史事件。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学习了五代十国的历史,对宋朝的建立和发展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对于北宋政治制度的细节和特点,以及北宋与辽、西夏的关系等方面的知识可能较为模糊。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史料分析,深入了解北宋政治的特点和重要历史事件,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北宋的政治制度、政治状况和重要历史事件,掌握北宋与辽、西夏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史料分析,培养学生的史证意识和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热爱,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北宋的政治制度、政治状况和重要历史事件。
2.教学难点:北宋与辽、西夏的关系,以及北宋政治制度的特点。
五. 教学方法1.史料教学法: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史料,了解北宋政治的历史背景和特点。
2.比较教学法:通过比较北宋与其他朝代的政治制度,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北宋政治制度的特点。
3.案例教学法:通过分析北宋与辽、西夏的关系,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北宋时期的政治状况。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2.参考资料:相关的历史文献和学术论文3.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等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五代十国的历史,引出北宋的建立。
提问内容可以包括:五代十国的时期,哪个朝代建立了北宋?北宋的建立者是谁?北宋建立的时间是什么时候?2.呈现(15分钟)教师呈现北宋的政治制度、政治状况和重要历史事件的史料,引导学生阅读并了解北宋政治的历史背景和特点。
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6课 北宋的政治 教案

《北宋的政治》教案备课时间课题北宋的政治授课时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赵匡胤建立北宋、赵匡胤加强中央集权、重文轻武等基本史实,了解赵匡胤实施集权措施的背景条件,具体的措施,这些措施导致重文轻武的历史结果。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赵匡胤为什么要实施集权的原因,和具体的措施的分析,培养学生总结归纳、抓住重点的学习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赵匡胤的举措带来的问题——他的集权措施有失偏颇,导致宋朝的积贫积弱,从而我们做的任何事情,要辩证地、长远的看问题的结论。
认识到在封建时代,君主的权利是在不断加强的,任何封建统治者都跳不出这个历史的铁律。
教学重点赵匡胤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重文轻武政策的表现与影响教学难点赵匡胤集权措施的内容和影响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教具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阅读陈桥兵变,黄袍加身的故事,了解北宋建立的基本内容讲授新课:一.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一)北宋的建立老师讲述:北宋建立的时间、地点、建立者、方式环节时间35(二)局部的统一教师设问:北宋建立后,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局面有没有结束?对于藩镇割据局面,宋太祖和他的后继者都做了哪些努力?学生看书本回答问题。
教师归纳:北宋完成的是局部的统一。
(三)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根据材料,回答问题太祖问:“天下自唐季(唐朝末期)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民涂炭,其故何也?”赵普回答:“此非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
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让学生分析赵普认为唐末以来政局动荡的原因是什么?提出了哪些解决的措施?教师归纳:赵匡胤本人是通过“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当上皇帝的。
为了防止类似兵变的重演,也必须加强中央集权。
杯酒释兵权的故事导入,宋太祖都有从哪些方面加强中央集权的?课件展示:措施(1)、军权(削其精兵)①、“杯酒释兵权”,解除禁军将领兵权②、统调分离,控制对军队的调动,使禁军将领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设立枢密院,枢密院有调兵权但不直接统领军队;统领军队的将帅却无调兵权”。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6课 《北宋的政治》教案

第6课《北宋的政治》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北宋建立、杯酒释兵权的史实。
②掌握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及影响。
③知道宋朝实行重文轻武政策的原因和表现,知道宋朝科举制发展的史实。
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对赵匡胤为什么要实施集权的原因,和具体的措施的分析,培养学生总结归纳、抓住重点的学习能力。
②认识到赵匡胤的举措带来的问题——他的集权措施有失偏颇,导致宋朝的积贫积弱,从而我们做的任何事情,要辩证地、长远的看问题的结论。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①学习北宋结束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使学生认识到这是顺应历史发展趋势、符合人民的愿望。
②通过深人分析、讲解,使学生认识到北宋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社会经济的发展,也给北宋种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
【教学重点】赵匡胤改革的措施,导致重文轻武的后果【教学难点】赵匡胤集权措施的结果和影响【教学方法】合作、探究、交流【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相关视频【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黄袍加身”“杯酒释兵权”的典故,都与赵匡胤有关。
他建立北宋后,在政治、军事和经济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中央集权统治。
北宋的政治有什么突出的特点?宋初的皇帝为什么要采取重文轻武的政策?这些就是今天我们所要学习的内容。
二、新课学习(一)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1.北宋的建立(PPT播放宋太祖赵匡胤画像)建立时间:960年建立者:赵匡胤都城:东京(开封)2.黄袍加身(PPT播放黄袍加身视频)公元959年,周世宗柴荣崩,八岁的周恭帝柴宗训即位。
殿前都点检、归德军节度使赵匡胤,与禁军高级将领石守信、王审琦等掌握了军权。
公元960年正月初一,传闻契丹兵将南下攻周,宰相范质等未辨真伪,急遣赵匡胤统率诸军北上御敌。
周军行至陈桥驿,赵匡义和赵普等密谋策划,发动兵变,众将以黄袍加在赵匡胤身上,拥立他为皇帝。
宋朝建立时,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已出现统一的趋势。
宋太祖和他的后继者依照先南后北的统一方针,陆续消灭了南方割据政权。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第6课 北宋的政治[教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第6课 北宋的政治[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ce80652330126edb6f1aff00bed5b9f3f90f72c8.png)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第6课北宋的政治[教案]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第6课北宋的政治[教案]第6课北宋政治【教学任务】了解和了解北宋的建立,列举加强北宋中央集权的措施,了解北宋重文轻武的特点,能力教育的过程和方法,目标、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重点和难点,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影响,重文学轻军事政策的影响,,通过分析北宋加强中央集权措施的利弊,吸取历史经验教训,客观认识历史问题,反思历史。
分析重文轻武对北宋政治的影响。
阅读五代十国(后周)形势图、北宋(1111)形势图及相关文献,获取有效的历史信息。
通过阅读教科书和相关史料,列举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了解北宋重文轻军特点的形成和影响,通过陈乔叛变等历史故事再现历史,用酒释放军力或表演课堂戏剧,通过多种渠道感受历史。
【教学过程】环节教学问题设计教学活动设计情境介绍老师:展示故事图片,设置问题。
“身加黄袍”、“酒释军权”的典故都与赵匡胤有关。
北宋建立后,他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了中央集权统治。
北宋政治的突出特点是什么?宋初学生:思考问题,激发求知欲。
为什么皇帝采取重文轻武的政策?独立学生阅读课本,根据学习计划中的独立探究部分标记知识点。
教师:提出问题和要求,指导学生阅读课文。
学生:阅读课文,标出重要的知识点,掌握基本知识。
探索1。
宋太祖加强集权[问题1]老师:展示地图,引导学生思考和回答问题,明确北宋统治区仅被占领,阅读《五代十国形势图》(周代后期)和《北宋形势图》(1111年为原五代十国范围,工作年份),思考:交换1标记北宋首都,写下北宋创始人。
宋太祖和宋太宗采取了什么政策以武力结束分裂政权?北周形势图(1111年),3。
了解北宋并形成一个国家仔细看地图,宋初的统治者是否完成了国家统一的任务?[问题2]阅读材料,思考与回答老师:展示材料,引导学生阅读材料(宋太祖有一天召见赵璞),并说:“唐朝末年以来,数十年来,皇帝改姓八姓,战火不息,百姓灭地。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 第6课 北宋的政治 教案 教学设计

第6课北宋的政治【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陈桥兵变及北宋的建立,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和重文轻武的政策、作用和影响,宋朝科举制度的发展。
以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作用及影响为立足点,以史导论、史论结合,从而培养学生分析理解历史问题的能力。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习北宋结束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使学生认识到这是顺应历史发展趋势、符合人民的愿望。
通过深人分析、讲解,使学生认识到北宋加强了中央集权,实行重文(臣)轻武(将)的措施,一扫五代十国以来“方镇太重,君弱臣强”的局面,从而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社会经济的发展,但也给北宋种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宋初采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和影响。
教学难点:宋初采取加强中央集权的原因;正确认识北宋重文轻武的影响。
【教法学法】应用多媒体课件,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课时】1课时【课型】新授课【教具】赵匡胤图片、北宋形势图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引导学生观看赵匡胤图片和《沁园春.雪》请出宋太祖,从而导人本课。
二、讲授新课(一)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1、北宋的建立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发动陈桥驿兵变,龙袍加身,建立北宋,赵匡胤即宋太祖。
并和继任者宋太宗通过先南后北局部统一南方及中原地区。
学习这一内容时要注意结合《北宋形势图》和电视剧《天龙八部》讲清:北宋的版图只局限于原五代十国范围,并未统一全国,当时历史特征是:民族政权并立。
2、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1)首先: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牢牢地控制了军队。
通过“杯酒释兵权”,先引导学生宋太祖本人极具几尽完美的人格魅力:心地清正,嫉恶如仇,宽仁大度,虚怀若谷。
本节内容侧重分析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必然性。
首先,有鉴于唐末藩镇割据,形成五代十国的局面,要结束这种局面,必须加强中央集权。
其次,宋朝建立时,全国仍处于分裂割据状态。
要巩固统治,扩大势力,铲除其他割据政权,必须加强中央集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6课北宋的政治》教学设计
兰州市第十六中学王道勇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赵匡胤建立北宋、赵匡胤加强中央集权、重文轻武等基本史实,了解赵匡胤实施集权措施的背景条件和具体的措施,这些措施导致重文轻武的历史结果。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赵匡胤为什么要实施集权的原因,和具体的措施的分析,提高总结归纳、抓住重点的学习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到赵匡胤的举措带来的问题——他的集权措施有失偏颇,导致宋朝的积贫积弱,从而我们做的任何事情,要辩证地、长远的看问题的结论。
教学重点
赵匡胤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重文轻武政策的表现与影响。
教学难点
赵匡胤集权措施的内容和影响。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回忆隋唐时期的国家和社会状况,分析五代十国出现的原因【讲授新课】
欣赏历史课本剧《陈桥兵变》
一、北宋的建立
学生归纳:北宋建立的时间、地点、建立者、方式
教师提问:宋太祖赵匡胤在建立了新的王朝后,又是如何来治理这个国家呢?故事还要从参加了陈桥兵变的这些人身上说起。
欣赏历史课本剧《杯酒释兵权》
二、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小组探究:宋太祖为加强中央集权采取了哪些措施?并尝试分析这些政策的利与弊。
教师归纳:
1.军事上:解除大将兵权;控制对军队的调动;
军队将领定期换防。
2.在中央:分化事权,削弱相权。
3.在地方: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长官,频繁调动;设置通判分化知州权力;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除了这一系列的措施,在一些小细节上,赵匡胤也无不对下属官员进行各种管制和约束,比如官帽。
课堂小拓展:看官帽,猜朝代。
课堂小游戏:诗句接龙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
教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变化呢?
三、重文轻武的政策
展示材料北宋时“状元登第,虽将兵数十万,恢复幽蓟,凯歌而还,献捷太庙,其荣亦不可及矣。
”(注:即便是将帅率兵数十万,收复了失地幽蓟十六州这种功劳,也赶不上一个状元及第时的荣耀。
)
1.轻武:文人统兵,武将受限
2.重文:改革发展科举制度
观看视频《宋代科举制度》
学习与探究:想一想,这种重文轻武的政策会带来怎样的影响?
积极影响: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定和社会的安定。
消极影响:将不专兵,兵无常帅,导致军队战斗力减弱。
政治机构重叠,相互牵制,官吏冗多办事效率下降,增加了朝廷的财政支出
教师总结:
通过本节知识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北宋建立以后,宋太祖吸
取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教训,接受赵普的建议,将军事、行政、财政等权力收归中央,防止了地方割据局面的出现,加强了中央集权。
但是,这些措施又是一柄双刃剑,它所导致的“冗官、冗费、冗兵”现象,也为北宋种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导致了后来严重的社会危机。
【巩固练习】
【布置作业】P32课后活动第一题(侯中)
完成练习册第6课的练习,和第7课的自主预习内容(本校作业)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