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七下历史第6课 北宋的政治教案

合集下载

部编七年级历史下册第6课 北宋的政治

部编七年级历史下册第6课 北宋的政治
概况
1.原因:①政治风气因循守旧,行政效率低下;②边疆战事中北宋屡战屡败;③财 政入不敷出;④土地兼并剧烈,农民起义此起彼伏。 2.目的:摆脱统治危机,实现富国强兵。 3.概况: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主持变法。 4.主要措施:募役法、方田均税法、农田水利法(经济);保甲法(军事)等。 5.结果:新法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遭到他们强烈反对。宋神宗死后,司 马光任宰相,新法几乎全部被废除。 6.作用:政府的财政收入有所增加;增强了国家的军事力量。
宋 太 祖 赵匡胤
一 、宋太 祖强化 中央集 权
北宋的统一
先南后北
赵匡胤 陈桥驿
开封
宋 太 祖 赵匡胤
意义:陆续消灭了南方割据政权,结束 了中原和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




五 代
979

国 局 面
965年
宋 北北 宋宋 东京开封 966
灭后蜀
978

963年
970年
情景提问:假如你是赵匡胤,你当上皇 帝之后,将会怎样加强中央集权?
二、重文轻武的政策
概况
宋太宗一朝,文臣成为政事堂和枢密长官的主要人选,先后 任命的宰相9人,全部为文官。有正副枢密使35人,其中文官21 人。两宋共有枢密使、副枢密使724人,其中文臣659人,约占百 分之九十一。
——《中国封建王朝兴亡史·两宋卷》
“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
宋朝为什么要重文轻武? 原因: 防止武将专权、篡权 宋太祖和宋太宗在重用文官方面,分别采取了哪些措施?
盼又国赐家进士立1刻80多解人决,什总么录500多人
宋真宗问:题(继?续增加),如在1000年录取进士
409人,诸科更高达1129人。

初中七年级历史下册《北宋的政治》教案优质范文五篇

初中七年级历史下册《北宋的政治》教案优质范文五篇

初中七年级历史下册《北宋的政治》教案优质范文五篇人冀子孙贤,而不敬其师,犹欲养身而反损其衣食也。

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的是初中七年级历史下册《北宋的政治》教案优质范文,供大家阅读。

初中七年级历史下册《北宋的政治》教案优质范文一授课教师何自沛章节内容课题名称:《北宋的政治》共 1 课时时间 2020 月日班级七年级班课程标准内容要点:知道北宋的建立,了解北宋重文轻武的特点。

认知提示:理解重文轻武与中央集权强化的关系。

北宋是中国古代中央集权政治制度走向完善的一个重要时期。

经过北宋一系列政治制度的改革,中国古代历史上的武将擅权、军阀割据和地方豪强割据等顽疾被革除,中国在世界上率先建立起文官制度,促进了社会安定,有利于国家统一。

同时,重文轻武政策的实施还促进了宋代科技文化的繁荣。

但是,这些新的措施也带来了诸如官僚机构臃肿、财政负担沉重、军队战斗力减弱等社会弊端。

教材内容分析《北宋的政治》是部编新教材七年级下第二单元第1课,主要学习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重文轻武政策两方面内容。

本课两方面内容关系如下:宋代加强中央集权是本课的核心,重文轻武既是加强中央集权措施的延伸,也是其结果。

北宋是我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

自秦朝中央集权制度建立以来,为加强皇权,历朝历代最高统治者都在围绕下面几个问题做文章:一是皇权与相权的关系;二是军事权力的掌控;三是对地方官员的控制。

基于以上对“课程标准”、“知识点关系””的分析,本课两个知识点都是重点内容。

学情分析本课是政治史,比较枯燥,学生的兴趣和理解能力有限,调动学生兴趣,化难为易才能适应学生认知特点。

但是学生已经储备了一定的宋代著名的人和事,比如一些文学名人,有宋朝腐败和屈膝求和的印象。

教学设计整体思路基于“教学评一致性”原则,结合历史课程标准、教材、学情制定出学习目标,并且制定出相应的评价任务,在这两者的基础上,再设计教学活动,认真落实教学评一致性的要求。

在课堂上注重学生的分组讨论,争取让所有的学生都参与进来。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6课北宋的政治课件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6课北宋的政治课件
战斗不息,生民涂炭,其何故也?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长久之计,其道何 如?” 普曰:“……此非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所以治之亦无 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续资治通鉴》 1、赵普分析唐末以来政局动乱的原因是什么?
原因:藩镇太重,君弱臣强(地方权力大,中央势弱)
北宋建立:960年,赵匡胤,定都开封

军事:“杯酒释兵权”; 统调分离;更戍法

的 强化集权 行政 中央:分化事权,削弱相权

地方:文官任知州,知州三

年一换,设通判
财政:将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重文轻武:文臣统兵,压抑武将;改革和发展科举制
王安石变法 背景,内容,评价
课堂练习
1、“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毛泽东这一诗句中的

做铁莫做针。 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
宋太宗:977年,进士109人,诸科200人,


——(宋)谚语 (2)起义军在
的率领下,攻入长安,给唐朝以
的打击。
统调分离:控制对军队的调动,使禁军将领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
经过:(1)755年,节度使
和部将史思明发动叛乱,史称“
”。
王安石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
二、重文轻武政策 评价
材料3:赵宋王朝是被一而再,再而三的外族入侵势力所颠覆, 从王朝内部来说,横亘两宋三百多年始终没有一股政治势力膨 胀到足以威胁赵宋皇位的稳固。
——《浅析宋代文官制度的得失》
(2)政治方面: 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 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转移的情况发生, 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好社会的安定。
宋太祖:最多一次是31人,诸科最多是96人;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案:第6课北宋的政治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案:第6课北宋的政治
科目:历史主备教师:授课教师:任课班级:
课题
第6课北宋的政治
课型
新授课
授课
日期
第 周建立北宋、赵匡加强中央集权、重文轻武等基本史实,了解赵匡胤实施集权措施的背景条件,其体的措施,这些措施导致重文轻武的历史结果。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赵匡胤为什么要实施集权的原因,和具体的措施的分析,培养学生总结归纳、抓住重点的学习能力。
三、课堂总结
史学家陈寅恪曾言:“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
世。”而西方与日本史学界认为宋朝是中国历史上的文艺复兴与经济革命的
时代。宋朝创造了辉煌的经济文化,从太祖立国,到逐步加强君主权力,重文
轻武,开创了繁盛的经济文化时代,但也因为重文轻武,造成了宋朝积贫积弱
的社会状态,这给了我们很大的启示。
5.读材料,说说宋朝经济发展状况如何。宋朝的重文轻武政策有利有弊,这启发我们国在实施大政方针时应该遵循怎样的原则?
提示:(1)状况:宋朝经济发展较好,经济发展水平较高。(2)原则:①政策的倾向一定不能走极端;②要综合、全盘考虑战略问题;③要结合国情,实事求是、合理地实施各种政策,现阶段的改革开放就是成功的范例:④文武之道,一张一弛,在现代民族国家林立、局部地区战火不断的时代,造度的强军政策是绝对需要的。
(2)行政方面:削弱宰相权力,设相当于副宰相的若干人,与宰相共同议政:还设立多重机构,分割宰相的军政、财政大权;在地方,派文臣担任知州等。
(3)财政、司法方面:设置转运使:同时规定死刑须报请中央复审、核准,把司法权也收归了中央。
5.教师提问:结合五代十国的历史,说说在宋代,节度使的权力发生了哪些变化?
唐朝:权朝集军权、行政权和财权于一身,势力膨胀。
五代十国:节度使除本州府外,还统领一州或数州府,称为支郡,辖区内的军、政、财权,由节度使独揽,实际上是个半组立的小王国。

(名师整理)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单元第6课《北宋的政治》精品课件

(名师整理)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单元第6课《北宋的政治》精品课件

(D) ①秦始皇实行郡县制 ②汉武帝颁布“推恩
令”
③宋太祖派文臣做知州 ④北宋设立转运使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过关训练 12.北宋时,“状元登第,虽将兵数十万,恢 复幽蓟,凯歌而还,献捷太庙,其荣亦不能及 矣。”这反映了当时政府( B ) A.渴望收回幽云地区 B.重文轻武 C.委派文官主持军务 D.崇武抑文
A.秦始皇
B.汉武帝
C.唐太宗
D.宋太祖
首页
末页
过关训练 2.小明是个对联迷,有关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帝 王,他写了许多对联,下列哪一副对联是与赵 匡胤有关的( D ) A.开明君主吸隋训,贞观之治创唐荣 B.武周政治得发展,无字之碑任后评 C.调整政策呈开元,沉淫酒色误王国 D.陈桥兵变成君主,限制武功向文治
周世宗
相关史事
赵匡胤是后周禁 军的统帅,负责防守 京师。960年初,朝廷 派他北上抵抗辽军。 军队行至开封以北的 陈桥驿时,谋士和诸 将拿出预备好的黄龙 袍披到赵匡胤身上, 叩头便拜,口称“万 岁”,赵匡胤就这样 当了皇帝。
陈桥兵变黄袍加身
第6课 北宋的统治
一、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1、北宋的建立 时间: 960年 建立者:赵匡胤
欧阳修
文臣掌握军政大权
欧阳修,北宋政 治家、文学家,唐宋 八大家之一。在政治 上负有盛名。天圣八 年进士。
宋英宗时,官至 枢密副使、参知政事。
兵权
行政权
第6课 北宋的统治 誊录、糊名
第6课 北宋的统治
宋朝重文轻武的影响
宋朝的重文轻武政策,扭转了五代十国时 期尚文轻武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 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 社会的安定。

初中历史人教七年级下册-第6课 [预习导学]北宋的政治

初中历史人教七年级下册-第6课 [预习导学]北宋的政治

第6课北宋的政治
班级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
学习目标
1.知道北宋的建立,列举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了解宋朝重文轻武的特点,分析政治上的重文轻武给北宋带来的影响。

了解王安石变法的背景、主要措施及作用。

2.识读《五代十国形势图(后周时期)》《北宋时期形势图(1111年)》与相关文献,了解北宋统一南方和中原的历程。

通过阅读教材及有关史料,列举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认识北宋政治重文轻武特点的形成及其影响。

3.通过分析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所带来的利与弊,客观认识历史问题,反思历史,吸取历史经验教训。

课前学习任务
阅读教材,梳理科举制度从隋朝创建到唐朝、宋朝不断改革和发展的过程。

课堂学习任务
【学习任务一】梳理北宋建立的相关知识。

建立者
时间
经过
国号
都城
【学习任务二】分析材料,赵普认为五代时期政权更替频繁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他提出了怎样的解决方案?
【学习任务三】梳理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项目目的措施影响军事方面
在中央
在地方
【学习任务四】宋朝重文轻武政策产生了什么影响?
【学习任务五】王安石变法的时间、人物、领域、目的分别是什么?
【学习任务六】归纳宋朝政治的特点。

本课小结
根据本课所学内容,列出关键词或画出思维导图。

课后任务
观看纪录片《中国通史》第53集《宋太祖》。

第6课北宋的政治教案

第6课北宋的政治教案

第6课北宋的政治教案学科:历史年级:高一课时:1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北宋政治的背景和特点;2.理解北宋政治中的制度与改革;3.探究北宋政治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教学重点:1.北宋的政治特点;2.北宋政治体制的制度与改革;3.北宋政治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教学难点:1.分析北宋的政治体制与改革;2.探究北宋政治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教学准备:PPT演示文稿、素材图片、课堂小型讨论。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引入北宋政治的相关背景和时代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让学生回想上节课所学的内容,复习北宋的社会经济发展。

二、展示与讲解(25分钟)1.利用PPT展示北宋的政治体制与特点,并向学生解读。

2.讲解北宋政治中的制度与改革的具体过程和内容。

3.通过讲解,重点强调北宋政治对社会经济发展的积极影响。

三、课堂小组讨论(15分钟)1.将学生分为小组,让每个小组就北宋政治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展开讨论。

2.鼓励学生团结合作,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意见。

3.教师适时提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分析。

四、总结与延伸(10分钟)1.在讨论结束后,教师进行总结,概括出北宋政治的特点和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2.引导学生思考,探究北宋政治对现代社会的借鉴意义。

3.布置课后作业:撰写一篇关于北宋政治对社会经济发展影响的短文。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展示与讲解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使学生了解并掌握北宋政治的背景、特点以及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课堂小组讨论环节能够增强学生的合作与思考能力,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加强与学生的互动和讨论,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北宋的政治教案

北宋的政治教案

第6课北宋的政治【教学目标】1.了解赵匡胤建立北宋、赵匡胤加强中央集权、重文轻武等基本史实;了解赵匡胤实施集权措施的背景条件,具体的措施,这些措施导致重文轻武的历史结果。

2通过对赵匡胤为什么要实施集权的原因,和具体的措施的分析,培养学生总结归纳、抓住重点的学习能力。

3.认识到赵匡胤的举措带来的问题【重点难点】教学重点:赵匡胤改革的措施;导致重文轻武的后果教学难点:赵匡胤集权措施的结果和影响。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以两位中外文人英国史学家汤因比、中国作家余秋雨向往宋朝,引入文人向往的宋朝。

二、新课讲授自主学习1.查阅、收集与本课有关的资料。

2.阅读课本28-32页内容,并完成练习册25-26填空。

3.根据展示的图片以及收集的资料讲一讲陈桥兵变黄袍加身的故事知识点(一)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结束分裂割据局面1.北宋建立的时间:公元960年开国皇帝:赵匡胤——宋太祖3.都城:开封(东京)统一大业:宋太祖和后继者先南后北统一结束中原和南方分裂割据局面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军事上:1.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牢牢地控制了军队。

2.控制对军队的调动,使禁军将领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

3.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割断将领与士兵和地方的联系。

政治上:1.在中央,采取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相权。

2.在地方,派文臣担任州县长官,知州三年一换制度。

3.各州府设通判分化知州权力;经济上:1.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2.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影响:通过上述措施,宋朝把中央集权强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皇权大大加强。

知识点(二)重文轻武政策1.目的为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

2.措施(1)宋太祖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宋太宗继续采取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使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

(2)宋朝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了科举制,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

3.影响:宋朝的重文轻武政策,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6课北宋的政治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哈赵匡胤建立北宋的概况、赵匡胤加强中央集权、重文轻武政策等基本史实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赵匡胤为什么要实施集权的原因和具体的措施的分析,培养学生总结归纳、抓住重点的学习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引导学生认识到在封建时代,君主的权力是在不断加强的,同时要全面、辩证地看待问题。

教学重难点
重点:赵匡胤改革的措施;导致重文轻武的后果
难点:赵匡胤集权措施的结果和影响
二、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五代十国乱悠悠。

经过了50多年的藩镇割据混战,中原王朝又迎来了统一的曙光。

那么,是谁结束了五代十国混乱的局面重新统一了中国?新王朝建立后又在政治上采取了哪些措施来巩固统治,又产生了怎样的效果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共同学习今天的内容。

讲授新课:
一、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教师在多媒体上放映关于宋朝建立概况的问题,让学生首先自主阅读课本寻找答案
1.宋朝建立
(1)建立: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夺取后周政权,改国号为宋,以开封为东京,作为都城,史称北宋。

赵匡胤就是宋太祖。

(2)统一:北宋建立后陆续消灭南方割据政权,结束了中原和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

2.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1)军事:
①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控制军队。

②宋太祖还控制对军队的调动;经常调换军队将领,使兵不识将,将不专兵。

(2)政治:
①在中央,为防止宰相权力过大,采取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相权。

②在地方,宋太祖为加强控制,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知州),实施知州三年一换的制度,频繁调动州县长官;还在各州府设置通判,以分知州的权力。

(3)财政:宋太祖下令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

在地方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二、重文轻武的政策
1目的: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的弊端。

2表现:
(1)宋太祖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

(2)宋太宗采取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使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

(3)宋朝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了科举制,大力编纂图书,尊崇儒学。

(4)宋初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进士授官从优,且升迁迅速。

3影响:
(1)积极: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

(2)消极:导致军队战斗力减弱;政府机构重叠,相互牵制;官吏冗多,办事效率降低,加重了国家财政负担。

三、课堂小结
史学家陈寅恪曾言:“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

”而西方与日本史学界中认为宋朝是中国历史上的文艺复兴与经济革命。

宋朝创造了辉煌的经济文化,从太祖立国,到逐步加强君主权力,重文轻武,开创了繁盛的经济文化时代,但也因为重文轻武,造成了宋朝积贫积弱的社会状态,这给了我们很大的启示。

课后探究
北宋的重文轻武政策产生的影响对当今发展有何启示?
四板书设计
一、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二、重文轻武的政策
五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对应课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