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历年高考录取率看中国本科学历的含金量变化分析

合集下载

高考本科升学率

高考本科升学率

高考本科升学率高考本科升学率分析近年来,高考本科升学率一直是教育界和社会关注的焦点。

本文将分析高考本科升学率的现状以及影响因素。

一、现状分析根据统计数据显示,我国高考本科升学率逐年增长。

2019年,全国高考本科升学率达到了98.3%,较去年提高了0.8个百分点。

这意味着绝大多数高中毕业生都能顺利进入大学深造。

然而,高考本科升学率并非均衡发展。

一线城市和发达地区的高考本科升学率明显高于农村和欠发达地区。

这主要得益于城市更完善的教育资源和更好的教育条件。

另外,不同学校的升学率也有较大差异,一些重点高校的升学率超过90%,而一些普通高校则低于60%。

二、影响因素分析1. 教育资源不均衡:城市教育资源相对丰富,包括师资力量、校内设施等,给予学生更好的学习环境和机会,从而增加了升学率。

而农村地区教育资源匮乏,学生面临的困难较多,导致升学率相对较低。

2. 学生家庭背景:家庭经济条件和教育背景对高考本科升学率有着重要影响。

家庭条件好的学生通常能获得更好的教育资源和培养,提高了升学率。

相反,家庭经济困难或缺乏教育支持的学生面临的升学压力较大,升学率相对较低。

3. 学生自身素质与努力程度:高考本科升学率也与学生自身素质和努力程度密切相关。

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备考准备等因素都会直接影响升学率。

优秀的学生通常能够通过高考顺利升入本科院校。

三、提高高考本科升学率的建议1. 加大农村教育投入,平衡各地教育资源,提高农村高考本科升学率。

2. 完善学校学科设置和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学质量,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环境。

3. 加强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和扶持,确保他们接受到良好的教育。

4. 强调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发挥自身潜力,提高学习成绩和升学率。

综上所述,高考本科升学率受到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

通过平衡教育资源、关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等方式,可以提高高考本科升学率,促进教育公平和社会进步。

调查问卷本科学历数据分析

调查问卷本科学历数据分析

调查问卷本科学历数据分析近年来,本科学历已经成为绝大多数人追求的教育层次。

然而,随着本科生人数的不断增加,人们对于本科学历的价值和质量也产生了一定的质疑。

为了深入了解本科学历的现状和相关问题,我们进行了一项调查问卷,并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了分析。

调查问卷共包含了多个方面的问题,包括学科选择、学习成绩、就业情况、职业发展等。

我们共收集到了500份有效问卷,并对数据进行了整理和统计。

以下是我们对这些数据的分析结果。

首先,我们对学科选择进行了分析。

调查结果显示,经济学、管理学和工程学是本科生们最常选择的专业。

而文学、艺术和社会科学类专业的选择率相对较低。

这可能反映了社会对于经济和技术类专业的需求较高。

此外,我们还发现,男生更倾向于选择工程学和计算机科学等理工科专业,而女生则更倾向于选择文学和社会科学类专业。

其次,我们对学习成绩进行了统计。

数据显示,大多数本科生的平均学分绩点(GPA)在3.0到3.5之间。

然而,有一部分学生的GPA低于2.0,这可能反映了一部分学生在学习方面存在困难或者对学业不够重视。

此外,我们还发现,GPA与学科选择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在理工科专业中,学生的平均GPA相对较高,而在文学和社会科学类专业中,学生的平均GPA相对较低。

调查还涉及了本科生的就业情况和职业发展。

数据显示,大多数本科生在毕业后能够找到工作,但有一部分学生在就业方面存在困难。

此外,我们还发现,学科选择与就业情况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在经济学、管理学和工程学等专业中,学生的就业率相对较高,而在文学和艺术类专业中,学生的就业率相对较低。

这可能与社会对于不同专业人才的需求有关。

综上所述,通过对调查问卷的数据分析,我们对本科学历的现状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本科学历的选择和学科分布反映了社会对于经济和技术类专业的需求较高,但也存在一定的就业困难。

此外,学习成绩与学科选择、就业情况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这也提醒着我们在选择专业和学习过程中要更加努力和用心。

中国历年高考人数、录取人数及录取率分析

中国历年高考人数、录取人数及录取率分析

中国历年高考人数、录取人数及录取率分析摘要:1977年高考恢复至今的42年,我国的高考改革一直处于动态调整与完善过程中,每次高考制度的变动与改革都在一定程度上对高考人数、高考录取人数及录取率产生了影响.我国高等教育划分为三个阶段,即:1977年至1981年,精英教育阶段;1982年至1998年,大众教育阶段;1999年至今,高等教育普及阶段.1977年至2018年,我国高考录取率与年份之间呈现显著相关关系(P<0.05),回归公式为:Y=1.8794X-3709.7,R2=0.94关键词:中国;高等教育;高考Analysis of the number of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enrollment and enrollment rate over the years in ChinaWang Yi1, Yang Zhiming2(1. Guyuan Hongwen middle school, Ningxia Guyuan 756000; 2. Ningxia Normal University, Ningxia Guyuan 756000)Abstract: Since the college entrance exam was resumed in 1977, the national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reform has always been in a process of being adjusted and perfected during the 42 years. Every alteration and reform in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system has an influence on the number of high school graduates attending this year’s national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the enrollment number and the acceptance rates. The higher education in China is divided into three stages, which are elite education from 1977 to 1981, public education from 1982 to 1998 and the popularization of high education since 1977. From 1977 to 2018, there is a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acceptance rate and the year(p<0.05). The regression formula is Y=1.8794x-3709.7, R2=0.94.Key words: China, the higher education,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当前,全球教育正在发生革命性变化,各国之间综合国力的角逐与竞争,己经转变为科技与人才的竞争,知识经济时代已全面到来,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联系更为紧密.随着教育改革与社会变革的加快其对人才需求有了颠覆性变化,因此在这一系列的变革推动下,对考试招生政策的进一步创新与完善也提出了新的挑战. 中国的高考是为高校选拔人才,为国家储备建设者与接班人,承担着巨大的社会责任.然而,中国的高考是一个涉及范围广,影响因素多,结构复杂,体系庞大的教育政策,具有较高的社会敏感度以及政策性[1].所以,高考政策的制定与实施是一项缜密的系统工程.每次高考制度的变动与改革都将对社会的发展起到深远的影响.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与实现“两个一百年”伟大复兴梦的征程上,考试招生政策的改革与发展成为了新时期我国实现由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跨进的关键环节.1977年高考恢复至今的42年,我国的高考改革一直处于动态调整与完善过程中[2],我们有必要通过对历史数据进行科学的统计与分析,梳理42年来我国高考招生政策的改革历史经验,并进行历史与现实的审思,更好地推动社会公平与和谐发展,不断推动现代考试招生政策体系的完善.1数据统计与分析本论文数据来源于教育部发展规划司《中国教肓统计年鉴》(1977-2018年)人民教育出版社历年版. 文中所有数据采用SPSS 16.0(SPSS Inc., Chicago, IL, USA)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首先,进行观测数据的方差同质性和正态分布检验,当观测数据通过方差同质性和正态分布检验,接着采用Correlate-Bivariate Correlations模块进行Two-tailed相关分析.然后,采用Regression-linear Regression模块进行回归分析.统计检验的显著水平以P≤0.05为基准.2结果分析2.1中国历年高考人数变化规律 1977年至2018年,我国高考人数整体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图1).1977年参加高考人数为570万,1978年至1984年,参加高考人数从610万逐渐下降到164万.1985年至1992年,参加高考人数逐渐缓慢上升,高考人数从176万逐渐上升到303万.1993年到1996年,参加高考人数短期缓慢下降,参加高考人数从286万逐渐下降到241万.1997年到2008年,参加高考人数迅速上升,高考人数从278万迅速上升到1050万.2010年到2018年,每年参加高考人数稳定在900多万.图1 我国历年高考人数变化2.2中国历年高考录取人数变化规律 1977年至2018年,我国高考录取人数整体呈现上升的趋势(图2).1977年至1998年,高考录取人数27万逐渐增长到109万.1999年,高考录取人数突增至160万,1999年高考录取人数是1998年高考录取人数的1.5倍.2010年至2019年,高考录取人数迅速上升,高考录取人数从221万人迅速上升到1050万人,高考录取人数增长了4.75倍.图2 我国历年高考录取人数变化2.3中国历年高考录取率变化规律 1977年至2018年,我国高考录取率整体呈现上升的趋势(图3)1977年至2018年,高考录取率由5%逐渐上升到81.13%.其中,1977年至1981年,高考录取率为5%~11%.1982年至1998年,高考录取率为17%~34%.1999年至2018年,高考录取率为56%~81.13%.1977年至2018年,我国高考录取率与年份之间呈现显著相关关系(P<0.05),回归公式为:Y=1.8794X-3709.7,R2=0.94图3 我国历年高考录取率变化3结论与讨论中国是考试制度的发祥地,在中国悠久的人才选拔历史过程中,曾实行过多种类型的考试制度,考试制度的不同对人才的选拔数量具有重大影响.例如,先秦时期不拘一格选士,举贤选能.科举制度时期,新帝登基后的加试,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才的数量的变化.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依据《关于全国高等教育学院一九五二年暑假招收新生的规定》统一考试招生政策,进行全国高等教育统一招生[2-3].但是,1966年至1977年,全国高等教育统一招考的制度被废止,转而实行了高等教育推荐制.1977年以后又恢复了“统一考试,择优录取”的高等教育招考制度.新中国高等教育统一招考制度的确立、反复、废止与恢复并不断改革的历史过程,能够通过中国历年高考人数变化体现出来. 1977年至1984年,参加高考人数从610万逐渐下降到164万,这是因为经过长期的推荐上大学以及10年自然灾害导致的特殊历史时期,长期不能接受高等教育的知识分子逐渐参加高考,高考人数逐渐减少并趋于正常的过程.1985年至1992年,参加高考人数逐渐缓慢上升,高考人数从176万逐渐上升到303万.1993年到1996年,参加高考人数短期缓慢下降,参加高考人数从286万逐渐下降到241万.在1985至1996年这一时期,我国将教育确定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之一,为了适应经济建设,进行了高考的不断改革与尝试.例如:进行了①缩减考试科目,丰富考试科目组合形式;②由知识立意到侧重能力立意考查;这些高等教育招生制度的改革导致了1985至1996年这一时期高考人数的波动.1977年至1998年,高考录取人数27万逐渐增长到109万. 1997年到2018年,是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时期,为了适应快速发展的经济建设,需要大量的高级人才,我国进行了扩大高校自主招生权,实行保送生与自费生等方面的尝试,普通高校招生完成了由“双轨制”到“并轨”改革.由此,1997年到2008年,参加高考人数迅速上升,高考人数从278万迅速上升到1050万.2010年到2018年,每年参加高考人数稳定在900多万.1999年,高考录取人数突增至160万,1999年高考录取人数是1998年高考录取人数的1.5倍.2010年至2019年,高考录取人数迅速上升,高考录取人数从221万人迅速上升到1050万人,高考录取人数增长了4.75倍. 根据国际社会对高等教育入学率的较一致的认识标准,高等教育入学率小于15%时,属于精英教育;入学率在15%~50%区间,属于大众教育;入学率大于50%时,属于高等教育普及阶段[4-5].由此可以将我国高等教育划分为三个阶段,即:1977年至1981年,精英教育阶段;1982年至1998年,大众教育阶段;1999年至今,高等教育普及阶段.参考文献[1] 叶静杰. 高考录取制度改革的问题与方向[J]. 西部素质教育, 2015, 1(5): 23.[2] 郑程月. 我国考试招生政策演进研究(1977-2017)[D].天津: 天津师范大学, 2018.1-237.[3] 文雨. 高考录取率差别彰显教育不公[J]. 甘肃教育, 2010, (7): 1.[4] 宫春子,张以静. 数说高考录取那些事[J]. 中国统计, 2017, (7): 54-56.[5] 徐飞鹏. 北京高考录取率达70% 率先进入高等教育普及阶段[J]. 世界教育信息, 2005, (3): 38.作者简介:1.姓名:王毅(1978—),男,宁夏固原人,大学,职称:中学一级教师,学士,研究方向:中学生物学教学,单位?:宁夏固原市弘文中学2.姓名:杨智明(1979—),男,宁夏固原,博士研究生,职称?:教授,研究方向?:草地生态学,邮编?:756000,单位?:宁夏师范学院。

各种学历证书的含金量比较

各种学历证书的含金量比较

各种学历含金量的鉴别公办大学统招学历:含金度80%~99.9%高考独木桥,历来都是入学难,毕业容易。

是检验中学教育和学生学习水平分界线,但是由于高等教育质量的下滑,所以其含金量主要在于入学的新生文化素质比较高。

其实已经不再代表真才实学了。

由于公办大学的体制,南郭先生和大师鱼龙混杂,对于一些非重点大学、三流大学的证书,社会的评价也在日益下降。

(此学历上班族或者是已经辍学无法获得)自学考试:含金量70%~90%自考分为大小自考,大自考由国家统一出题,含金量最高;小自考由学校出题,含金量较低。

一般自考一个专业有13到15门课程,由于门槛低,报考收费低廉,所以报考人数很多,其含金量主要在于严格的考场纪律和优良的质量。

只要严厉打击作弊行为,目前仍然是中国最有含金量的文凭。

传统完全自学考试学生的毅力和自学能力是其最可贵之处。

楷模人物有:打工皇后吴士宏(英语),高级电气师邓建国(电子)等等。

曾经有北大法学学生比不过自考生的事例。

对于拿到名牌大学的自考学历的人,其证书的含金量其实是远比三流的统招学历高的,毕业生可以凭借自考学历可以出国留学,北京德国、韩国等企业也更青睐录用自考生。

相比起完全自学,报名参加培训,接受大学教师的讲解,会极大地提升通过率。

这已经是业界公认的看法。

现在本机构开设的主要专业有:商务管理、金融管理、工程造价、项目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法律、动画、会计等等。

成人高考:含金量40%~60%成人高考是通过参加成人高考而录取,分数比普通高考要低得多,平时考试是由任课教师出题,比较好过关,也比较好拿毕业证,但毕业证的含金量是比较低的公办大学网络教育招生毕业证书:含金量20~30%入学容易,但是由于入学者层次参差不齐,大部分学校主办,只是为了创收,所以名声越来越差,去年清华大学已经停止办,原因是不想砸自己的牌子。

但是北大等仍然在办。

党校函授毕业证书:含金量0%(非正规学历)中国最先办的成人教育之一。

为了弥补文革期间的干部无文凭的现实,是其开办的原因之一。

本科录取率分析报告

本科录取率分析报告

本科录取率分析报告一、引言本科录取率作为大学录取的重要指标之一,对于考生和家长而言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本报告旨在通过对本科录取率的分析研究,揭示其背后的原因和规律,为考生和家长提供有效的指导和建议。

二、本科录取率的定义和计算方法本科录取率指的是大学在招生计划内录取考生的比例。

其计算方法为:本科录取率=录取人数/招生计划数。

三、本科录取率的影响因素分析1.招生计划数:招生计划数是本科录取率的分母,计划数的大小直接影响录取率的结果。

一般来说,招生计划数越大,本科录取率越高。

2.考生竞争情况:随着高中教育的普及,大学招生的竞争日益激烈,考生数量逐年增加。

考生之间的竞争决定了录取率的高低,竞争越激烈,本科录取率越低。

3.考生综合素质:大学录取除了以考试成绩为主要考量因素外,还会综合考虑考生的综合素质,包括专业背景、社会实践、奖项和证书等,这些因素也会影响本科录取率。

4.高校录取政策:不同高校对录取政策有不同的规定,包括择优录取、专项计划等,这些政策会直接影响本科录取率。

四、本科录取率的变化趋势1.年份变化:本科录取率受到招生计划的影响,每年都会发生变化。

一般来说,招生计划增加,录取率下降;招生计划减少,录取率上升。

2.高校类型:不同类型的高校本科录取率也会有所不同。

例如,211和985高校的录取率通常较低,而普通本科院校的录取率相对较高。

五、本科录取率的对考生的指导意义1.了解录取率:考生和家长可以通过了解本科录取率,了解自己报考院校的竞争激烈程度,从而更好地选择适合自己的学校。

2.提高综合素质:除了考试成绩外,考生还应注重培养自己的综合素质,提高录取机会。

3.调整志愿顺序:根据不同学校的录取率,调整志愿顺序可以增加被录取的机会。

六、本科录取率的对高校的建议1.公开透明:大学应该公开透明地发布录取率,让考生和家长了解录取情况,减少信息不对称的不利影响。

2.合理制定招生计划:高校应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制定招生计划,以保证录取率的合理性。

本科学历可分为6个档次,最后一档很多招聘单位不认可?

本科学历可分为6个档次,最后一档很多招聘单位不认可?

本科学历可分为6个档次,最后⼀档很多招聘单位不认可?前些天看到⼀篇⽂章,提到“全国只有不到5%的⼈拥有本科学历”。

该⽂章得出结论:本科学历依然⾮常稀缺,有本科⽂凭仍是⼀件值得⾃豪的事情。

这个论点最⼤的问题在于,它把研究对象扩⼤到全体国民。

事实上,我们判断本科学历的稀缺程度,应该把研究对象限定在同龄⼈范围内。

⽐如以18岁到22岁之间的年轻⼈为采样对象,看看他们是否⽐较容易取得本科学历。

很显然,在⾼校持续扩招的当下,年轻⼈获得本科学历的机会越来越⼤,渠道也越来越多。

不过,同样是本科学历,毕业的学校不同,取得的⽅式不同,被认可的程度也会不同。

简⽽⾔之,本科学历可以被分为⼏个档次。

社会上关于本科学历分档的说法有很多种,笔者认为下⾯这6个档次的分法较有说服⼒。

第⼀档:有世界影响⼒顶级⼤学的全⽇制本科学历国内可以称之为“有世界影响⼒”的顶级⼤学数量不多,⼤概有⼗多所:清华⼤学、北京⼤学、上海交通⼤学、复旦⼤学、浙江⼤学、中国科学技术⼤学、南京⼤学、哈尔滨⼯业⼤学、西安交通⼤学、中国⼈民⼤学、武汉⼤学、华中科技⼤学、中⼭⼤学、同济⼤学、中国科学院⼤学等。

在各类⼤学排⾏榜中,这部分⾼校的排名均很靠前,它们的本科⽂凭含⾦量最⾼,毕业⽣是各⾏各业的抢⼿货,也更容易进⼊体制内。

记得2017年3⽉,安徽还专门发布⼀则“⾯向全国10所重点⾼校定向招录选调⽣”的公告,明确选调对象为北京⼤学、清华⼤学、中国科学技术⼤学、南京⼤学、复旦⼤学、上海交通⼤学、浙江⼤学、武汉⼤学、华中科技⼤学、中国⼈民⼤学10所⾼校的毕业⽣。

若被录⽤,博⼠研究⽣、硕⼠研究⽣分配到省直机关,本科⽣分配到市直机关。

第⼆档:⾮“第⼀档”985⾼校(⼆⼗余所)和部分录取线超⾼“双⼀流”建设⾼校的全⽇制本科学历国内39所985⾼校的本科⽂凭不是“等值”的。

可以把除第⼀档中提到的⼗⼏所985⾼校外的985⾼校(东南⼤学、南开⼤学、四川⼤学、厦门⼤学等⼆⼗多所),和诸如上海财经⼤学、中央财经⼤学、对外经济贸易⼤学、中国政法⼤学等部分社会认可度极⾼“双⼀流”建设⾼校的本科⽂凭,归为第⼆档。

1977—2017+历年全国高考人数和录取率统计

1977—2017+历年全国高考人数和录取率统计

【1977—2017+历年全国高考人数和录取率统计】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高考作为我国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重要标准,其影响力逐渐扩大。

自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高考人数和录取率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通过对历年全国高考人数和录取率的统计,我们可以看到高考制度在过去40年间的变化和发展,也可以从中窥探我国教育发展的脉络和趋势。

一、1977—1997年全国高考人数和录取率统计1977年,我国恢复了高考制度,首次举行了现代意义上的高考。

这一年,全国高考人数约为500万人,录取率不到5。

高考人数相对较少,录取率也较低,反映了当时我国教育水平和普及程度的不足。

1987年,高考人数上升至1500万人,录取率略有提高,但仍不足10。

这一时期,我国正值教育事业蓬勃发展的阶段,高考人数增长迅猛,录取率逐步提高,但仍面临着教育资源不足的难题。

1997年,高考人数进一步上升至2200万人,录取率约为20。

在此期间,由于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分布和城乡差距,高考录取率的提高并未带来教育公平的改善,反而加剧了社会不公平现象的恶化。

二、1998—2007年全国高考人数和录取率统计1999年,我国教育部对高考政策进行了重大改革,提出“综合素质招生”的理念,旨在全面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这一变革带来了高考人数和录取率的新变化。

1998年至2007年,高考人数继续上升,平均每年增长约百万人,录取率也持续提高,平均每年增长1左右。

综合素质招生的政策使得高考录取率更加公平和公正,为学生提供了更多展现自我能力的机会。

三、2008—2017年全国高考人数和录取率统计2008年,我国高考继续保持稳定增长的趋势,高考人数逼近3000万人,录取率达到30左右。

其中,农村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的高考人数增长更为明显,高考录取率也有了一定的提高。

2012年,我国教育部提出了“高考综合改革试点方案”,加大对综合素质招生政策的推广力度,试图通过改革高考录取机制和考试内容,实现高考录取率的更大提高和教育公平的更好实现。

历年全国高考人数统计和录取率

历年全国高考人数统计和录取率

全国高考是每年的重要考试,是我国升学选拔的重要方式之一、每年的全国高考拥有数百万考生参加,而每年的录取率也是广大考生和家长关注的焦点,下面是历年全国高考人数统计和录取率的分析:
1.历年全国高考人数
根据教育部的数据,自2006年起,每年全国共有约980万考生参加高考,随着我国人口数量的不断增长和教育普及水平的提高,每年参加高考的人数也在不断增加。

2019年,全国高考人数首次突破了1000万人,达到了1001.78万人,创下历史新高。

2.历年全国高考录取率
每年的全国高考的录取率也是广大考生和家长非常关心的问题。

根据数据,历年的全国高考录取率呈现出波动上升的趋势。

以2019年为例,全国的普通高校共招收了617.82万人,录取率为61.64%,较2018年上升了1.85个百分点,这意味着越来越多的考生能够进入到高等教育的阶段。

值得注意的是,全国高考录取率不同于各省份之间的录取率。

各省份的录取率受到省份经济水平和高考难度等因素的影响,因此各省份的录取率可能会有所不同。

3.全国高考人数和录取率的趋势
从整体趋势来看,随着我国教育普及水平的提高和人口数量的不断增长,每年的全国高考人数会逐步增加,并且录取率也会逐渐上升。

考生们需要更加努力学习,提高自己的成绩,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

此外,政府对教育事业的投入也会影响录取率,政府进一步加大对教育事业的投入,有望进一步提高录取率。

总体来说,全国高考是考生们走向成功的重要一步,每年的高考人数和录取率也是评估我国教育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考生们要积极备考,争取在考试中取得优异的成绩,铸就自己的未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历年高考录取率看中国本科学历的含金量变化分析2010-07-29都说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本科生是天之骄子,现在就从历年高考录取率分析中国本科学历的含金量(转载,不代表作者观点,仅供参考)1977年:录取27万,报考人数570万,录取率约4.8%。

1978年:610万人报考,原计划招生29.3万人,后增加近11万人,共录取40.2万人。

录取率约6.6%。

1979年:录取28.4万,报考人数468.5万,录取率约6.1%。

1977-1979年间录取率很低,是因为累积了很多文革期间的复读生的缘故,而且当时的中学教学还处于不正常状态,许多考生英语只懂得26个字母和少量的单词,所以考试能力含金量并不像想象的那么高,但许多考生经过了社会的磨炼,特别勤奋吃苦,尤其是77-78级的,深受大学老师们的好评。

1980年:录取28万人,报考人数333万,录取率约8.4%。

(预选制后,大约只有40%的学生有资格参加高考报考本科院校,考生外语成绩按30%计入总分。

考试成绩只通知考生本人,不张贴公布。

取消考生查阅试卷的规定。

一些省、市、自治区扩大招收自费走读生7000多人)1981年:录取28万人,报名人数259万,录取率约10.8%。

(理工农医类加考生物,按30%计入总分)1982年:录取32万人,报考人数187万,录取率约17.1%。

1980-1982年间录取率也较低,是因为高中学制延长同龄考生分为2次录取,以及还有延续下来的小部分复读生,其中1982的复读生可能更多。

实际可比录取率大约是29%。

估算过程如下:基于83-84级的报考人数估计为170万,85级为176万,估计81-82级的合计可比报考人数为165万。

据本人了解,81-82年的应届生应该占录取人数的80%左右。

那么81-82年的可比录取人数为(28+32)x80%=48万人。

由此,81-82级的可比录取率为48/165=29%,与86级相当。

1983年:录取39万人,报考人数167万,录取率约23.4%。

(这年全国统考时间调整为7月15-17日)1984年:录取48万人,报考人数164万,录取率约29.3%。

(这年全国统一考试时间恢复为7月7-9日)1983-1984年间录取率也较低,是因为初中学制延长同龄考生分为2次录取,可比录取率大约是40.91%。

估算过程如下:基于85级的招生人数为176万,86级为197万,估计83-84级的合计可比招生人数为170万,考虑到那段时间高中的在读人数出于增长阶段适当减一点。

初略了解了一个81级的同学,那时在读的重点大学生中往届生的比例不到20%,因此估计83-84级的应届生应该占录取人数的80%以上。

由此,83-84级1966年龄段的可比录取率应该是:(39+48)x80%/170=40.91%1985年:176万人报考,共录取62万人,录取率约35.2%。

1986年:191万人报考,共录取57万人,录取率约29.8%。

1987年:228万人报考,共录取62万人。

录取率约27.2%。

1988年:272万人报考,共录取67万人,录取率约24.6%。

1987-1988年间,因为小学六年级学制改革的原因,两年都是主要录取同一年龄段的考生,相当于扩招了,可比录取率应该算是43.86%。

估算过程如下:基于86级的报考人数为191万,89级为266万,估计83-84级的合计可比报考人数为250万(228和272的平均数。

到了87-88年,估计那时的应届生应该占录取人数的85%以上,已经很少见到考了多年的往届生了。

那么87-88年的可比录取人数为(62+67)x85%=109.65万人。

由此,87-88级的可比录取率为109.65/250=43.86%1989年4月国家教委推广加分政策,增加了以权谋私的空间1989年:266万人报考。

原计划招生64万,实际招生约40万,录取率约15%。

但出现了许多计划外的自费生。

1990年:录取60万人1991年:录取62万人1992年:录取75万人开始扩招了1993年:录取92万人1994年:录取90万人1995年:录取93万人1996年:录取97万人1997年:录取100万人1998年:录取108万人全国高校大规模扩招始自1999年,按当年统计,全国普通高校招生160万人,比1998年增加了52万人,增幅高达48%。

2000年:录取180万人,2001年:录取260万人,录取率首次突破50%。

2002年:录取320万人,报名人数527万,录取率约60.9%。

2003年:录取382万人,报名人数613万,录取率约62.3%。

2004年:录取420万人,报名人数723万,录取率约61.8%。

2005年:录取504万人,报名人数867万,录取率约58.1%。

2006年:录取540万人,报名人数950万,录取率约56.8%。

2007年:录取567万人,报名人数1010万,录取率约56.1%。

2008年:录取599万人,报名人数1050万,录取比例57.0%。

2009年:录取率629万。

报名人数1020万,录取率约64.2%。

综上分析,80年代的天之骄子也不是每届都是,真正算得上的只有1980,1981,1986,1985,1982这5年的应届录取生,还有1989年的非自费应届录取生。

综上分析,1977-1991这15年间的高考录取率都是很低的,即使83-84级和87-88级的可比录取率相对较高,这段时间入学的本科生都可以称得上“天之骄子”。

因为上述录取率是包含中专生的,本科生的录取率还要低得多。

1992-1998年间开始扩招,那时的211还是可以的,1991-1993年间的录取人数从62万增加到92万,增幅超过48%,实际上也是大规模扩招了。

1999至今是大规模扩招,只有985还行。

古人云:“虽位极人臣者,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事业成功伴随着很大的偶然性,有靠关系靠金钱发达的,有靠运气获得某个位子的,而中进士的偶然性相对最小,而且是全国选拔,虽然也还是存在偶然性和不公平。

对学历的推崇其实是源于对部分可测量能力的认证的需求。

虽然学历只代表部分的考试成绩,考试成绩只代表部分的智商水平,智商水平只代表部分的能力。

这样看来,学历真的代表不了太多的能力水平,但作为HR 的一个门槛,还是具备聊胜于无的现实意义的。

世界各国对学历的推崇其实并没有错,前提是学历的含金量。

中国的研究生以上学历意义其实不大,加分保送,公费自费,免试委培,作弊抄袭比比皆是。

所以,中国不是越高的学历越有含金量。

在中国,最具含金量的就是应届生高考的裸分成绩排名(排名占全省(区/市)考生总数的百分比,按十里挑一,百里挑一,千里挑一等),只有这个是最难作弊造假,最难以权谋私的。

甚至可以说,高考就相当于某种程度的智力全运会。

其中同等学历的理科生的含金量又比文科生高至少一个档次,佐证一是:有北大教授孔庆东说,北大数学系大一的大学语文水平相当于北大中文系大二的大学语文水平吗?二是:只听说从理科转读文科的复读生,而从没有听说相反的,可见文科生多数是念不了理科的,而理科生只有少数是念不了文科的。

三是:当年,我有两位双胞胎同学都很优秀,成绩也差不多,没有任何偏科,在年级都是排名很高。

分科的时候,稍强的那位选了理科,另一位选了文科,选了文科的那位后来的排名是数一数二的,但选了理科的那位,排名在理科只能排在10名之外。

以此来比较的话,文科生的考试能力还是比理科生至少差一个档次的。

我是指平均水平,不包括特例。

由于中国的大学是严进宽出,所以选拔过程中的公平性决定了文凭的含金量。

随着贫富差距持续扩大,各地区各阶层各家庭单位的教育资源的日益不平衡,已经加分保送,自主招生等影响应试公平的政策影响扩大,扩招后的大学文凭已经越来越难以反映出考试能力或者学术能力。

如果把高考比作智力全运会的话,那么那些夹杂着三模三电“高手”,“武林高手”,“二级运动员”和伪少数民族,还有吃着每小时几百元家教小灶的获奖选手们,让人们如何去分辨高下呢?面对着越来越低的文凭含金量,寒门学子想通过应试改变命运的道路是越来越窄了,真不知道那些三本的文凭有多少投资价值。

高考前15年的天之骄子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那是革新之初,真的是教育相对公平的年代。

展望未来,当最后一批“天之骄子”的正在读小学的孩子们都成家了的时候,中国的发展可能就失去了最强劲的增长动力了,那时大约会是2047年左右,正好是香港回归50年不变的到期日,中国已经无法靠强劲的增长来掩盖社会矛盾而必将出现大的社会变革。

就我参加过的知道的80年代高考情况楼主还少计算了两个重要因素一、1990年前大部分省份还有一个预考制度只有通过预考的才有资格参加高考很多省份预考的通过率在50%左右意味着加入这个因素楼主说的升学率要减少一半二、80年代的升学率是包含中专大专的其中高考中专招生人数占了约一半左右真正的本科招生人数约占当年升学人数里40%左右这两个因素一算楼主80年代的升学率至少要除以4基本在个位数这和大家在80年代觉得大学生很值钱才吻合中国应届第一学历本科生的长处不在于什么基础理论水平,而在于通过了残酷的类智商测试。

中国大学的教育本来就乏善可陈。

应试教育摧残了考生的创造力的同时,也相对公平地选拔了某些方面优秀的人才。

学历只是能力的一小部分反映,但如果有学历要求的话,HR对应聘者的中国学历要求只有一个:1.第一本科学历是那所大学,211还是985?2.何时入学?3.应届还是复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