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肠杆菌检测方法的研究

合集下载

大肠杆菌实验报告

大肠杆菌实验报告

大肠杆菌实验报告大肠杆菌实验报告引言: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是一种常见的肠道细菌,广泛存在于人和动物的肠道中。

尽管大肠杆菌在正常情况下对人体没有害处,但某些菌株可能引起食物中毒和其他健康问题。

本实验旨在探究大肠杆菌的特性和其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实验目的:1. 了解大肠杆菌的形态和结构特征;2. 探究大肠杆菌的生长条件和适应能力;3. 研究大肠杆菌在不同环境下的生长情况。

实验材料和方法:1. 实验材料:- 大肠杆菌培养基- 灭菌培养皿- 灭菌试管- 灭菌移液管- 微量移液器- 恒温培养箱- 显微镜2. 实验步骤:1. 准备培养基:将大肠杆菌培养基按照说明书配制好,并灭菌处理。

2. 接种:使用微量移液器,将大肠杆菌接种到灭菌培养皿中。

3. 培养:将接种好的培养皿放入恒温培养箱中,并设置适当的温度和湿度条件。

4. 观察生长情况:每隔一段时间,观察培养皿中大肠杆菌的生长情况,并记录下来。

5. 形态和结构观察:取一部分培养物放在载玻片上,使用显微镜观察大肠杆菌的形态和结构特征。

实验结果:1. 大肠杆菌的形态和结构特征:在显微镜下观察,大肠杆菌呈现为短杆状,长度约为2-4微米,直径约为0.5微米。

细菌的表面有许多纤毛,这些纤毛有助于细菌的运动和附着。

大肠杆菌呈现为革兰阴性菌,其细胞壁主要由脂多糖和蛋白质组成。

2. 大肠杆菌的生长条件和适应能力:大肠杆菌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能够迅速生长和繁殖。

它对温度、pH值和营养物的要求较为宽容。

一般来说,大肠杆菌的最适生长温度为37摄氏度,pH值在6.5-7.5之间。

此外,大肠杆菌对葡萄糖等简单糖类具有较高的利用能力,能够利用这些营养物进行代谢和生长。

3. 大肠杆菌在不同环境下的生长情况:大肠杆菌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生长情况可能有所不同。

例如,在高温环境下,大肠杆菌的生长速度会加快,而在低温环境下则会减慢。

此外,在酸性环境中,大肠杆菌的生长可能受到抑制。

然而,尽管大肠杆菌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强,但在极端条件下,如高温、高盐度等,它的生长可能会受到抑制或甚至死亡。

大肠杆菌检测方法的研究及进展

大肠杆菌检测方法的研究及进展

大肠杆菌检测方法的研究及进展大肠杆菌是一类常见的细菌,广泛存在于环境中,同时也是人体及其他动物的正常肠道菌群成员。

大肠杆菌在人体及动物的肠道内起着重要的生理功能,如帮助消化吸收营养物质、防止病原菌感染等。

然而,有些大肠杆菌菌株也可以是致病菌,对人体健康造成威胁,如大肠杆菌O157:H7等。

因此,对大肠杆菌的检测方法的研究十分重要。

目前,大肠杆菌的检测方法主要分为传统的培养方法和现代的分子生物学方法。

传统的培养方法是指将样品进行预处理后,接种到适当的培养基上,通过培养和观察菌落形态,以及进行生化和免疫学测试等来检测大肠杆菌。

这种方法简单、经济,且有一定的准确性,是目前常用的大肠杆菌检测方法之一、但该方法需要较长的培养时间,一般需要24-48小时才能得到结果,不能满足对迅速检测的需求。

为了更快速、准确地检测大肠杆菌,分子生物学方法开始被广泛研究和应用。

这些方法主要包括聚合酶链反应(PCR)、实时荧光PCR、核酸杂交等。

PCR技术是一种特异、敏感的方法,通过扩增大肠杆菌的特定基因序列,可以在短时间内得到结果。

实时荧光PCR技术在PCR基础上增加了检测信号的实时监测功能,进一步提高了检测的准确性和灵敏度。

核酸杂交技术是基于DNA或RNA互补配对原理,通过将目标大肠杆菌的特异序列与探针结合来检测菌株的存在。

与传统培养方法相比,分子生物学方法拥有检测时间短、准确性高、灵敏度强、自动化程度高等优势,被广泛应用于大肠杆菌的检测。

尤其是实时荧光PCR技术在食品安全领域有良好的应用前景,可以快速检测食品中的大肠杆菌污染,并为食品加工企业提供准确的检测结果。

此外,近年来还涌现出一些新型的大肠杆菌检测技术。

例如,基于质谱分析的快速检测技术可以通过检测大肠杆菌代谢产物来实现快速准确的检测。

另外,纳米材料和纳米结构也被引入到大肠杆菌的检测中,通过与大肠杆菌的特异性相互作用来实现灵敏检测。

这些新型技术的出现将进一步提高大肠杆菌的检测效率和准确性。

食品微生物大肠菌群检测方法

食品微生物大肠菌群检测方法

食品微生物大肠菌群检测方法食品安全一直备受人们关注,而微生物大肠菌群是食品中常见的一种微生物污染物。

因此,建立一套有效的检测方法对于保障食品安全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用的食品微生物大肠菌群检测方法,希望能对相关领域的研究工作者提供一些参考。

首先,传统的培养法是一种常见的检测方法。

该方法通过将样品在特定的培养基上培养,利用大肠杆菌的生长特性进行检测。

然而,这种方法存在着检测周期长、操作繁琐、灵敏度低等缺点,无法满足现代食品安全监测的需求。

其次,分子生物学方法的应用逐渐成为食品微生物大肠菌群检测的主流。

PCR法是其中的一种常用技术,它利用特定的引物和酶对DNA进行扩增,通过检测扩增产物来判断样品中是否存在大肠菌群。

这种方法具有操作简便、灵敏度高、检测周期短等优点,已经成为食品微生物检测的重要手段之一。

另外,免疫学方法也是一种常用的检测技术。

ELISA法是其中的代表,它利用抗原与抗体的特异性结合来检测样品中的大肠菌群。

这种方法具有高度的特异性和灵敏度,适用于大批量样品的快速检测,被广泛应用于食品安全监测领域。

除了上述方法外,近年来基于生物传感技术的检测方法也逐渐受到关注。

生物传感器利用生物分子与传感器进行特异性识别,通过信号转导来实现对微生物的检测。

这种方法具有灵敏度高、检测速度快、操作简便等优点,对于食品微生物大肠菌群的检测具有重要的应用前景。

总的来说,食品微生物大肠菌群的检测方法多种多样,每种方法都有其独特的优势和局限性。

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根据具体的检测要求和条件选择合适的方法。

希望本文介绍的方法能够为食品安全领域的研究工作者提供一些参考,促进食品微生物大肠菌群检测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大肠杆菌的分离鉴定

大肠杆菌的分离鉴定

大肠杆菌的分离鉴定
大肠杆菌是一种重要的肠道细菌,对于科学家和医生来说具有重要的研究和治疗价值。

分离和鉴定大肠杆菌的方法有许多种,本篇文章将介绍几种比较常见的方法。

1. 感染部位样本的获得
首先需要获得感染部位的样本,可分为分泌物、血液、尿液、粪便等。

获得样本的方
法可以根据不同部位进行取样,比如粪便可以通过肛门插入取样器进行获取。

2. 抗生素筛选
将样本接种于相应的富营养基质,对其中加入多种抗生素。

根据对应的扩散系数,只
有大肠杆菌具有生长优势,因此只有大肠杆菌能够在抗生素的存在下继续生长。

3. 纯化
从上面的富营养基质中挑选具有脐带颜色和形态特征的菌落,将其在富营养基质上进
行纯化。

纯化后的大肠杆菌能在多种富营养基质上进行生长即可分离。

4. 经典分离法
包括肉汤琼脂平板法、 MacConkey琼脂平板法、格拉莫琼脂平板法、 EMB琼脂平板法等一系列基本细菌检测方法。

1. 化学特性法
常用方法有氧化氨酸特性试验、熏蒸酸特性试验、脱氧氮碱试验、醛类试验等。

通过
观察变化与发色的差异,以及其化学反应程度来判断是否为大肠杆菌。

通过观察菌落形态、革兰染色阳性反应、运动情况、气体代谢情况等特性判断是否为
大肠杆菌。

可采用比色相比法、蛋白溶液胶片法、氧测定法、etc。

3. 抗原性鉴定
通过采用血相似抗原、鞭毛抗原、菌体抗原等抗原进行抗血清试验,来确定是否为大
肠杆菌。

食品中大肠杆菌生物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

食品中大肠杆菌生物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

食品中大肠杆菌生物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一、简述大肠杆菌作为食品中常见的微生物污染指标,其快速、准确的检测方法一直是食品安全领域的研究热点。

随着生物技术的不断发展,大肠杆菌的生物检测方法取得了显著进展。

这些方法不仅提高了检测速度和灵敏度,而且有助于更深入地了解大肠杆菌的生物学特性和污染途径。

本文将简述食品中大肠杆菌生物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包括传统检测方法的优缺点、新型生物检测技术的开发与应用,以及未来发展方向。

传统的大肠杆菌检测方法,如多管发酵法和平板计数法,虽然操作简便、成本较低,但存在检测周期长、灵敏度低、易受干扰等缺点。

研究者们一直致力于开发新型的生物检测方法,以克服传统方法的不足。

基于分子生物学、免疫学、生物化学等原理的新型生物检测技术不断涌现,如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多位点可变数衔接重复序列分析(MLVA)、气相色谱(GC)和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ATP生物发光技术、PCR检测技术等。

这些新型生物检测方法具有检测速度快、灵敏度高、特异性强等优点,能够在短时间内实现对大肠杆菌的准确检测。

PFGE和MLVA等技术可以实现对大肠杆菌的分子分型,有助于追踪污染来源和传播途径;GC和HPLC等色谱技术则可以通过分析大肠杆菌的代谢产物来评估其污染程度;ATP生物发光技术和PCR检测技术则具有快速、简便的特点,适用于现场检测和大规模筛查。

新型生物检测方法在实际应用中仍面临一些挑战,如技术成本较高、操作复杂、对实验条件要求严格等。

未来的研究应致力于优化这些技术的性能,提高实用性。

加强食品中大肠杆菌的生态学研究和风险评估,对于制定有效的食品安全控制措施也具有重要意义。

食品中大肠杆菌生物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为食品安全领域的监测和防控提供了有力支持。

随着新型生物检测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相信未来我们能够更加快速、准确地检测和控制大肠杆菌污染,保障人们的饮食安全。

1. 大肠杆菌在食品安全中的重要性在《食品中大肠杆菌生物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大肠杆菌在食品安全中的重要性”这一段落内容可以如此撰写:大肠杆菌在食品安全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其存在与否往往直接关联着食品的卫生状况和消费者的健康安全。

简述食品中大肠杆菌的快速检测方法相关研究进展

简述食品中大肠杆菌的快速检测方法相关研究进展

简述食品中大肠杆菌的快速检测方法相关研究进展摘要:大肠菌群的快速检测是食品、药品卫生监督检验迫切需求,本文从免疫学技术,酶学的技术,分子生物学技术,传统检测方法改进技术,物理化学技术,其它技术方面对大肠菌群快速检测方法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并对其存在问题及应用前景进行分析。

这些方法各有优缺点,免疫学技术和分子生物学技术灵敏度高,但假阳性率高,无法区分死活菌;酶学的技术和物理化学技术特异性好,省时省力,但这些方法成本较高,不适合基层实验室使用;传统检测方法改进技术结果准确,但费时费力。

因此,仍需要发展一种新的方法解决所存在的问题。

要真正实现大肠菌群的快速检测还需要不断进行科学研究,以寻找一种能够真正实现成本低、灵敏度好、准确性高并且检测速度快的更合适的方法。

关键词:食品;大肠菌群;快速检测;研究1引言大肠菌群为一群在37C、24h能发酵乳糖,产酸、产气,需氧和兼性厌氧的革兰阴性无芽胞杆菌的统称。

这些细菌多存在于温血动物粪便中,人、畜粪便对外界环境的污染是大肠菌群在自然存在的主要原因。

因此,大肠菌群被国际上公认为检测各种水质、医药及食品在流行病学上安全性的指示菌。

如果检测到大肠菌群呈阳性结果,那么便表明食品、药品或者水质存在大肠菌群,已经被粪便污染。

大肠菌群的数量与受到的污染程度成正比,数量越多,受污染越严重。

目前我国国家标准主要用多管发酵法来检测大肠菌群多管发酵法作为一种传统的检测方法已沿用多年,其准确性、权威性无可质疑,但该方法费时费力,而且检测所需的费用较高,已无法满足人们对食品、药品安全现场监测的要求,因此,现在食品、药品卫生监督检验迫切需要一种更加有效、快速的大肠菌群检测方法。

近年来,世界各国针对大肠菌群的快速、定量检测技术都进行了专门的研究,本文综述了大肠菌群快速检测技术的研究进展,并对其存在问题及应用前景进行分析。

2大肠菌群主要的快速检测方法2.1免疫学技术免疫学方法检测原理是依据抗原和抗体特异性反应。

大肠杆菌菌落总数检测步骤

大肠杆菌菌落总数检测步骤

大肠杆菌及菌落总数检测方法为了对鸡精产品的微生物指标进行有效的控制,对微生物的检测就显的十分重要。

下面是鸡精产品的大肠杆菌及菌落总数实验检测方法。

一、大肠杆菌:1)培养基准备(以3.5g乳糖胆盐发酵琼脂为例)双料试管配制A、用量杯量取加热的100ML蒸馏水(实验前需对蒸馏水进行高压灭菌处理,处理方法详见注一)。

B、用0.1g称量天平秤取7g乳糖。

C、将A、B混合均匀,并用10ml吸管各取10ml混合液分别注入三根装有小导管的试管中(此三根为双料试管,即双倍原料)。

单料试管配制A、用量杯量取加热的100ML蒸馏水(实验前需对蒸馏水进行高压灭菌处理,处理方法详见注一)。

B、用0.1g称量天平秤取3.5g乳糖。

C、将A、B混合均匀,并用10ml吸管各取10ml混合液分别注入六根装有小导管的试管中(此六根为单料试管,即单倍原料)。

2)将配制好的试管放入灭菌锅进行115℃进行灭菌10min。

3)将灭菌过后的试管放置在无菌室,常温保存一周。

4)若要对生产的样品检测其大肠杆菌,其步骤如下:A、量取灭菌后的蒸馏水225ml加温后及25g样品混合均匀。

(样品需要在无菌室中,有封盖的塑料杯中进行混合)B、取三个玻璃培养皿,分别标上-1、-2、-3标记。

C、取两根新试管取9ml蒸馏水分别标为a、b。

D、用吸管吸取1ml样品液体,注入-1培养皿中,并盖上盖子。

E、用吸管吸取1ml样品液体,注入a试管中,记为-2培养基液。

F、用吸管吸取1ml a试管中的液体,注入到b试管中,记为-3培养基液。

G、用1ml吸管取样品液体分别注入3根单料试管中,用10ml吸管取样品液体分别注入双料试管中H、用1ml吸管取-2培养试管液体,分别注入到单料试管中。

I、装好液体的试管,用试管塞封好,放到36℃±1℃的恒温培养箱中24小时培养。

J、24小时培养后,取出并用肉眼观察试管的颜色及冒气泡情况,若有其中的任意状况,说明有大肠杆菌,需要通过美兰做进一步的检测。

大肠杆菌的分子生物学研究

大肠杆菌的分子生物学研究

大肠杆菌的分子生物学研究大肠杆菌是一种常见的肠道细菌,也是一种广泛应用的模式生物。

在分子生物学研究中,大肠杆菌常常被用作基因工程、蛋白质表达、靶标鉴定等方面的实验材料。

本文将从大肠杆菌分子生物学的视角出发,讲解大肠杆菌相关研究的现状和未来发展方向。

一、大肠杆菌基因组分析对大肠杆菌基因组的分析是分子生物学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

大肠杆菌的基因组长度约为5.5Mb,含有4140个基因。

这些基因可以分为两类:编码蛋白质的基因和编码RNA的基因。

编码蛋白质的基因中,有大约20%的基因是没有已知的功能的,这也是当前研究的重点之一。

大肠杆菌基因组的分析可以通过多种方法实现,包括测序、比较基因组学和功能基因组学研究等。

测序技术是目前最常用的方法,可以得到大肠杆菌基因组的序列信息。

比较基因组学研究则是通过比对大肠杆菌与其他物种的基因组序列,找出它们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从而了解它们的进化关系。

与之相对应的是功能基因组学研究,它主要关注在基因组层面揭示组织和细胞的功能,包括基因表达分析、蛋白质互作网络研究、代谢通路分析等等。

二、大肠杆菌基因工程研究大肠杆菌基因工程研究是分子生物学研究的另一大方向。

大肠杆菌可以通过基因工程方式来改变其基因结构,从而实现一系列人工合成目的。

例如,利用大肠杆菌来表达蛋白质,就是目前最常用的方法。

首先在大肠杆菌中克隆目标基因,然后将其引入大肠杆菌,最终通过大肠杆菌自身的蛋白质合成机制来合成目标蛋白质。

在基因工程研究方面,重要的工具是质粒。

质粒是一种小而独立的DNA分子,自己携带一些基因,以此与大肠杆菌分子结合,将需要改变的DNA分子或遗传信息被“载入”到大肠杆菌中。

质粒大小一般为1-200kb,基因工程中,通常先将目标基因插入质粒中,再将质粒通过易于使用的接种操作引入大肠杆菌菌体中。

这种基因工程技术可被应用于许多生物医学领域或工业制造方案。

三、大肠杆菌蛋白质结构研究大肠杆菌蛋白质结构研究也是目前分子生物学研究的热点之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肠杆菌检测方法的研究
大肠杆菌是人和动物肠道中的常居菌,在食品卫生质量的评价和控制中,通常将其作为指示菌来评价食品粪源性污染的程度。

本文简述了大肠杆菌的传统检测方法-滤膜法、多管发酵法、平板计数法等技术,以及一些快速方法-酶底物法、聚合酶技术,这些方法应用缩短了检测流程和时间,为在大工业生产中微生物控制提供了具有时效性的检测技术。

标签:大肠杆菌检测技术食品安全
0 引言
大肠杆菌又称大肠埃希氏菌(Escherichia coli),在1885年由德国细菌学家Theodor Escherich分离出来的,其属于细菌域、变形菌门、γ—变形菌纲,能够在人和动物的肠道中正常寄居,随着人和动物的粪便排出体外。

其中五种肠毒素性大肠杆菌与人类疾病相关:肠毒素性、致病性、出血性、侵袭性和粘附性大肠杆菌。

乳品中大肠杆菌一旦被检测出,就意味着其受到直接或间接的污染。

因此,该菌很早就已经被用作食品粪源性污染的卫生学指标,并相应的出现了大量的检测方法。

本研究介绍以往采用的传统方法,及目前所使用的新检测技术。

1 大肠杆菌的生物学特性及其致病性
1.1 生物学特性
大肠杆菌体积约为0.6-0.7μm3两端钝圆的短杆菌,有时会近似球状菌。

有些菌株有荚膜或微荚膜,无芽孢,含有4-6根鞭毛,会游动,长有菌毛。

该类菌是需氧或兼性厌氧性菌,最适生长温度为37摄氏度。

属于单细胞微生物,其结构特点为: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和核质。

细胞壁的内测是细胞膜,细胞壁主要由肤聚糖和外部膜结构组成,具有坚韧而富有弹性的膜状结构;细胞膜主要是由磷脂及蛋白质组成;细胞质是细菌进行新陈代谢的场所,含有蛋白质、脂类、水、核酸等物质成份。

1.2 致病性
大肠杆菌一般没有致病性,但当大肠杆菌的菌落数超过人体自身的承受能力时就可能产生疾病隐患。

婴儿感染大肠杆菌可能引起新生儿脑膜炎,老人以及免疫力低下的人群可能会引起败血症等疾患;肠道感染时会出现如水泻、带血腹泻、腹绞痛、发烧、呕吐等,严重时,可并发急性肾炎;如果肠道以外的器官被大肠杆菌感染,则可能引起人体肠胃炎、尿道炎、膀胱炎、阑尾炎等。

2 测定方法
传统检测方法:多管发酵法、比浊法、稀释平板计数法等;其特点:不具时
效性,耗力费时,操作繁复,其检测周期难以适应当前快速判断污染源的要求。

近年来,随着食品卫生和安全控制要求的不断深化,科学技术(生物化学、遗传学、免疫学、分子生物学等学科)的不断发展,新的快速诊断检测大肠杆菌污染的方法已被国内外研究人员开发出来,如酶底物法、聚合酶链反光法、免疫技术、荧光分析法等。

2.1 传统方法
2.1.1 多管发酵法
多管发酵法是根据该类细菌能够使乳糖发酵产酸产气,镜检无芽孢、呈钝圆杆状,革兰氏染色后呈阴性等特征。

因为以上特性,因此用此种方法检测水样中大肠菌群。

根据大肠杆菌产生的β—葡萄糖醛酸酶能够分解荧光底物释放出荧光产物的特性,将大肠杆菌接种在含有荧光底物培养基,放在44.5摄氏度的恒温培养箱中培养24小时,观察在紫外光下是否产生荧光。

2.1.2 平板计数法
平板计数法是统计活菌数的有效方法,其原理是将待测活菌稀释为单个的细胞,将单个的细胞培养成肉眼看得见的单个菌落,再根据稀释倍数推测菌数。

具体做法是将大肠杆菌样品用LB培养液溶解,稀释至107或108倍,分别取0.lmL 大肠杆菌在37℃条件下培养48h后,计算每个稀释液于6个固体培养基的平皿中单个菌落数,并根据平皿中的稀释倍数测算出待测样品的菌数。

单菌落的生产可能不止一个细胞产生的,因此采用平板计数法,其测量结果低于实际的菌数。

2.1.3 滤膜法检测水中大肠菌群
濾膜检测技术是目前最为普遍采用的微生物检测方法,也是国外普测技术。

采用大肠菌群的滤膜法,首先用微孔滤膜(孔径为0.45pm)过滤水样,经过抽滤细菌则被留在滤膜上,剪下贴在含有乳糖的培养基上在37摄氏度下培养24h。

通过计算滤膜上显现的紫红色菌落来确定菌数。

2.2 大肠杆菌新的测定方法
2.2.1 酶底物法
酶底物法的基本原理是大肠杆菌在含有乳糖的培养基上会产生β—半乳糖苷酶,这种物质可以分解色原底物释放出“色原体”,改变培养基颜色。

酶底物法结果准确、无培养基干扰又可减少杂菌干扰,且假阳性与假阴性反应低,出具结果快(18-24小时出具报告),具有容易判操、方法简便等特点,因此入选国家标准GBT5750.12—2006。

2.2.2 聚合酶链反应
聚合酶链反应是一种新技术,是利用DNA聚合酶物质模拟天然DNA复制过程,在实验室条件下特异性扩增DNA(或RNA)片段,同时体外酶促合成特异DNA片段的一种方法。

2~4分钟即可完成一个新周期由高温变性、低温退火、适温延伸等几步反应扩增的循环,待扩增目的基因扩增几百万倍,只需要2~3小时。

2.3 免疫检测
通过检测反应物上的指示物,以抗原和抗体间的特异性反应为基理,对抗原或抗体进行定性或定量,检测的快速高效方法。

目前快速检测技术普遍采用的方法有:ELISA、反向被动乳胶凝集法、乳胶凝集法、酶联荧光分析法、免疫沉淀法、免疫血清法、抗体印迹法等。

2.4 化学法
化学发光法是一种化学分析方法。

主要是利用物质在进行化学反应时会伴随有光辐射的现象的原理,此方法可以检测到极低细菌浓度,但需要足够长的培养时间,最低可以检测到食品中的几个菌落。

科学研究者利用对大肠杆菌的渗透可以减低胞内酶的扩散障碍,加速基底向酶的传递这一特性来提高检测信号。

3 小结
传统检测需要时间较长,检验效率相对低,但检测方法仍然被广泛的应用于食品卫生控制技术,并被纳入国家检测标准,被政府相关检测机构及企业长期采用。

随着科学技术和微生物控制技术的发展,快速检测大大的提高了检测效率,对食品安全微生物控制起到了关键性的成效。

参考文献:
[1]周宏霞,韩丽娟,毕乐飞等.4种食品中大肠杆菌检测方法评价[J].检验检疫学刊,2012(03):36-38.
[2]陈盼,贺稚非,龚霄等.食品中大肠杆菌的快速检测方法[J].食品工程,2008(01):58-61.
[3]程欲晓.大肠杆菌快速检测的电化学传感技术及仪器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
[4]许一平.多重PCR检测沙门菌、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6.
[5]姚堃.微生物学[M].东南大学出版社,1994.
[6]李子江,邓铁娥,蒋受坤.食品中大肠杆菌两种测定方法的比较[J].疾病监
测与控制杂志,2012,8(6):232-491.
[7]国家环保总局.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M].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3.
[8]许信刚,杨丽花,童德文.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沙门菌和大肠杆菌多重PCR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应用[J].中国兽医学报,2012(04):534-53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