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的词风是怎样的

合集下载

部编版高一上册语文第九课《念奴娇·赤壁怀古》课文原文、教案及知识点(优秀5篇)

部编版高一上册语文第九课《念奴娇·赤壁怀古》课文原文、教案及知识点(优秀5篇)

部编版高一上册语文第九课《念奴娇·赤壁怀古》课文原文、教案及知识点(优秀5篇)《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感受苏词的豪放风格。

2、了解作者渴望为国效力的思想与壮志未酬的苦闷,正确理解“人生如梦”的思想情绪。

3、理解作者通过词体现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通过语言品味词作的豪放。

教学难点:通过理解“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讨论、体会苏轼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进而感受苏轼的人格魅力。

教学方法:诵读法、赏析法教学过程:一、导入宋代的词,明确是分为两个派别,即婉约与豪放。

婉约,内容不外乎是离愁别绪,闺情绮怨。

而豪放派便恰恰与其相反,内容比较宽阔浩荡,气势恢宏,让人读后有种痛快淋漓的感觉。

苏轼是一个用“豪放”作词的,并开始写作打破传统词风的词,《念奴娇·赤壁怀古》便是其豪放词风的代表作。

二、解题:念奴娇赤壁怀古观眼前之景(题目)思历史之事抒一己之情三、研读课文,学生整体把握全词内容,感受苏词的豪放风格。

1、上阙写的景色有什么特点?如何描写?明确:景——雄奇壮丽景物描写的豪放“大”字写出了长江奔腾而来,汹涌澎湃的气势。

“千古”则写出了历史长河的浩瀚渺远。

作者从时间和空间上,把江水、浪花和千古风流人物融为一体,为全词设置了一个极为广阔的空间和甚为悠久的时间背景。

为全词奠定了昂扬的基调。

2、这几句中哪几个字用得好?请大家展开想象,为我们描绘一幅赤壁美景。

明确:“乱”写出山石险怪,“穿”写出高峻陡峭。

“惊”写浪花汹涌,“拍”描绘出水石相搏的情状。

“卷”字写出浪花四溅,狂澜奔腾起伏的异景。

作者从形状、声音、以及颜色三方面,用了比喻、夸张、拟人的手法描绘了赤壁的壮阔景观,并暗写赤壁之战惊心动魄的场面和英雄豪杰们的雄姿,表现了作者的豪迈奋发。

3、面对这如画的江山,作者想到了谁?为我们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下片着力塑造周瑜,为何要插入“小乔初嫁了”这一细节?作者为什么用“初嫁”,而非“出嫁”?明确:人——英雄人物周瑜形象的豪放周瑜苏轼年龄34岁47岁婚姻幸福美满屡遭不幸外貌英俊儒雅早生华发才华文韬武略才华恣肆职务东吴都督团练副使虚职际遇功成名就功业未成情场、官场、战场,场场得意;黄州、惠州、儋州州州失意。

乌台诗案前后苏轼诗词风格的变化

乌台诗案前后苏轼诗词风格的变化

乌台诗案前后苏轼诗词风格的变化1079年7月,苏轼在湖州任上,因乌台诗案获罪入狱,次年元月,被流放至黄州。

诗案之前,自1071年任杭州通判以来,苏轼历任密州知州、徐州太守和湖州太守,政绩卓著。

其诗词作品在整体风格上是大漠长天挥洒自如,内容上则多指向仕宦人生以抒政治豪情。

而诗案之后,虽然有一段时间官至翰林学士,但其作品中却少有致君尧舜的豪放超逸,相反却越来越转向大自然、转向人生体悟。

至于晚年谪居惠州儋州,其淡泊旷达的心境就更加显露出来,一承黄州时期作品的风格,收敛平生心,我运物自闲,以达豁然恬淡之境。

以乌台诗案为界,苏轼的诗词作品在创作上有继承也有明显的差异。

在贯穿始终的“归去”情结背后,我们看到诗人的笔触由少年般的无端喟叹,渐渐转向中年的无奈和老年的旷达——渐老渐熟,乃造平淡。

在题材上首先,在题材上,前期的作品主要反映了苏轼的“具体的政治忧患”,而后其作品则将侧重点放在了“宽广的人生忧患”。

苏东坡,用他自己的话说,他过去生活的态度,一向是嫉恶如仇,遇有邪恶,则“如蝇在台,吐之乃已”。

在杭州,在一首给孔文仲的诗里,他流露出对声势煊赫的官场的蔑视:“我本麋鹿性,谅非优辕姿。

”不仅如此,他还替监狱里的犯人呻吟,替无衣无食的老人幽咽。

他写农村田园情趣时,他起的题目却是《吴中田妇叹》:“汗流肩赤栽入市,价贱乞与如糠粞。

卖牛纳税拆屋炊,肤浅不及明年饥”;他在歌咏“春入深山处处花”时也写农民的食粮,农民吃的竹笋没有咸味,只因“尔来三月食无盐”,直指朝廷的专卖垄断;他写被征调的人民挖通运河以通盐船,他的笔触更加尖刻犀利:“人如鸭与猪,投泥相溅惊”;他指责积贫积弱的朝廷,他渴望“致君尧舜”,渴望有朝一日“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他探问:“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他轻狂:“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然而,“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

东坡行云流水之作引发了乌台诗案。

梦后的黄州贬谪生活,使他“讽刺的苛酷,笔锋的尖锐,以及紧张与愤怒,全已消失,代之而出现的,则是一种光辉温暖、亲切宽和的识谐.醇甜而成熟,透彻而深入。

苏轼、辛弃疾豪放词风的比较

苏轼、辛弃疾豪放词风的比较

·研究探讨·336苏轼、辛弃疾豪放词风的比较湖北省咸宁职业技术学院 焦 薇【摘要】在我国历史上,苏轼和辛弃疾都是豪放词风的代表词人,他们不受当时词曲声律的束缚,作品以豪放见长,在宋代乃至中国词坛都独树一帜。

但同时,两人因为个人性格和生活经历的不同,其豪放词也有着明显的差异。

因此,本文将对豪放派代表苏轼和辛弃疾的词风差异进行探究。

【关键词】苏轼 辛弃疾 豪放派苏轼和辛弃疾同为宋代著名的豪放派词人,其词作都饱含着奔放的情怀和豁达的胸襟,他们用开阔的题材和手法将恢弘的气势和丰富的内容开创了宋代词坛豪放一派的格局。

苏轼和辛弃疾被后人合称为“苏辛”,他们豪迈慷慨的词风对宋词的发展起到了关键的推动作用。

一、苏辛词风的相似之处苏轼和辛弃疾的词代表了两宋豪放词风的最高成就,他们都抱有以天下为己任的胸怀,他们都为当时腐败昏暗的社会和当局所不容,以一种孤独和清高的姿态与社会所抗争。

豪迈词的背后是具有着豪放性格的词人,有着赤子之心的苏辛二人渴望着建功立业和报效国家。

在他们豪放词风中,可以感受出苏辛对社会和家国的担忧和无奈。

可以说,苏辛二人的豪放词都抒发了一种怀才不遇和壮志难酬的情感,才华横溢渴望有所作为却不受重用的不如意奠定了他们豪放词沉郁顿挫的气概。

同时,晚唐五代以来的传统词风萎靡不振,苏辛二人冲破了这种书写男女情感的狭窄题材和内容,用豪迈的词风一扫传统的艳词,开阔了词的格调和视野。

由苏轼开创、辛弃疾发展的豪放派在词的题材和意境上都具有着独创的开拓革新精神,是社会广阔内容的真实写照。

如果说苏轼开创了豪放派的词风后,使得词的用途和范围扩大了,那么将豪放词推向高峰的辛弃疾达到了真正的无事、无物不可以入词的境界。

而且,苏轼、辛弃疾的诗词共同体现出了豪迈的词风,包含了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和浓烈奔放的情感,这是两人独特的诗风和有别于同时代其他词人的典型特征。

二、苏辛词风的不同首先,苏辛二人身处着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的生活经历,这就奠定了词风不同的基础。

浅谈苏东坡词的多样化风格

浅谈苏东坡词的多样化风格

苏轼是北宋文坛的领袖 , 也是宋词豪放派的创始人 , 是公认的豪 放派 的代表 。但是他的词中温婉含情的婉约词作的数量并不少于慷慨激昂的 豪放词作的数量。 从而展现出苏轼 词风的婉约凄美 的一面 , , 从而使人们 可以 更 清楚 的认 识 苏轼 词 风 格 的 多样 化 。 婉 约一 词 , 委婉 含 蓄 之 意 。婉 约 词 不仅 是 一 种文 学 题 材 , 是 一 种 即 也 创 作 手 法 。闺 怨 、 相思 、 情 别 绪 、 花 秋 月 是 婉 约 词 的 主 要 题 材 。婉 约 离 春 词上承花问词 , 与花间词一脉相承 , 但是与在 花间词相比, 约词内容上 婉 去其浮艳 , 形式上 以蕴藉 雅正见 长, 言秀丽而清新 , 思衄折而 真切。 语 情 在苏 轼 以前 的北 宋 词 坛 仍是 以婉 约 词 为主 流 , 主要 是 一些 男 女 相 思 、 阁 闺 幽怨的艳情之作 , 直至苏轼才打破了婉约词的题材范围 , 使婉约词从 世俗 生活 进 入 到 正宗 高 雅 的 文学 殿 堂 。 在言情方面 , 苏轼描写的至情 至性的爱情词 , 给人以凄美 、 委婉的高 雅享受和清新纯正的思想趣味。比如《 蝶恋花》 记得花屏初会遇 ) 记得 ( : 画屏初会遇 。好梦惊 回 , 望断高唐 路, 燕子双飞来 又去。纱窗几 度春光 暮。那 E绣帘相见处 。低眼佯 行, l 笑整香云缕。敛尽春 山羞不语。人前 深 意难 轻 诉 。 [5 ] 词 以高 雅 的 笔触 勾 勒 了 一个 男 子 对 心 上 人 无 尽 的 44 全 缠绵 相 思 和甜 美 的回 忆 , 感 真 实 而 又充 满 张 力 , 现 出 了男 子 内 心 的 深 情 表 刻 的矛 盾 冲 突 。这 是一 首 柔 情 似 水 的 纯 爱 情 词 , 用 工 笔 刻 画 了一 个 男 它 子的痛苦而又充满期 待的单相思 。作 者这 里描写 的单相 思之情是健康 的 , 朴 素 的 , 有 一点 前 人 词 作 的艳 情 粗 俗成 份 , 人凄 婉 , 绵 的无 奈 是 没 给 缠 之 感 。这 首 词 显示 出 了苏 轼 对 以 言情 题 材 为主 的 婉约 词 的 内容 思 想 的革

论苏轼词的革新精神 毕业论文

论苏轼词的革新精神  毕业论文

论苏轼词的革新精神毕业论文论苏轼词的革新精神摘要:苏轼是才气横绝的宋代诗人、词人,是宋代文化孕育出来的旷世奇才。

他在我国词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精神,扩大到词的领域,扫除了晚唐五代以来的传统词风,开创了与婉约派并立的豪放词派,扩大了词的题材,丰富了词的意境,冲破了诗庄词媚的界限,对词的革新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苏轼对词体的革新,使宋词展现出全新的面貌,提高了词的地位,对当时和后世都有十分重大的影响。

关键词:苏轼词革新以诗为词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

他是北宋诗人、词人,是豪放派词人的主要代表之一。

苏轼大刀阔斧地对词体进行改革,所谓“词至东坡,1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辛稼轩词序》刘辰翁)。

革新了晚唐五代以来浮靡的词风,给词以新鲜的血液和生命力,给宋词的发展开辟了一个新方向。

而且为词坛开创了一种新的风格和美感,提高了词品,提升了词的地位,使宋词能与唐诗并列而无愧色。

北宋的胡寅在《酒边词序》中也说:“眉山苏氏,一洗绮罗香泽之态,白兔绸缪婉转之度,使人登高望远,举首高歌,而逸怀浩气,2超然乎尘埃之外,于是《花间》为皂隶,而柳氏为舆台矣”?充分肯定了苏轼在革新宋词中的功劳。

本文将主要从苏轼词的题材内容、风格特色、表现方法、音律造工四个方面论述他的词革新意义。

一、在内容题材上,苏词冲破了“艳科”的藩篱,以诗为词。

晚唐五代以来所形成的词体观念对待诗和词的态度是不同的,认为诗应体现教化思想,风格应温柔敦厚;而词则与诗判然有别,绮丽婉媚为其特色。

苏轼的词时人以“以诗为词”评之,即指其词具有诗的品格和气质,与本色当行的词有着明显的不同。

苏轼以诗为词的创作是其明确的词体观念的指导下进行的。

苏轼3认为词应向诗靠拢,特别是优秀的词应与诗没有差别。

他认为词是“诗之裔”?4(《祭张子野文》),称赞优秀的词作为“古长短句诗也”?(《与蔡景繁书》)。

他以诗为词,以爱国热情、田园风光、悼亡怀人、咏史怀古、登临送别、说理谈禅等题材入词,扩大了词的内容题材。

以诗为词自是一家—论苏轼的词风

以诗为词自是一家—论苏轼的词风
“ 示新 词 , 古 人 长短 句 诗 也 。得 之 惊 喜 , 颁 此 试
“ 北宋 词 坛 有 两 个 瞩 目的 人 物 , 个 是 柳 永 的 一
以赋为词 , 一个 是 苏轼 的以诗 为词 。 l ”J 脚) 首先从 苏 轼对 自己词 的批 评 来 看 其词 论 。《 苕
溪渔隐丛话前集》 卷四十二所引《 遁斋 闲览》 的记事 中, 载有 苏轼 的言语 以及 对这 些 言语 的批 评 :子 瞻 “
创 了豪 放一 派 。

前 者 说 因苏 轼 不擅 长 歌 , 故其 词 不合 音 律 处颇 多; 后者 认 为苏轼 并 非 不能 歌 , 因豪 放 磊 落 , 只 不想 使精 神用 于此等 细 小处 去 协 和音 律 。《 溪 渔 隐 丛 苕

以诗 为 词
话前集》 四十九所引陈师道《 山诗话》 卷 后 中记载 : “ 之 以文 为 诗 , 瞻 以诗 为词 。如 教 坊 雷 大 使 之 退 子
尝 自言 , 生有 三不 如人 , 平 谓著 棋吃酒 唱 曲也 。然三 者 亦何 用如人 。子 瞻之 词 虽 工而 多 不 人 腔 , 以不 正 能 曲耳 。 据 此 看 来 , 轼 不 擅 长 歌词 , 且 连 街 坊 ” 苏 而
巷间也这样评 价。《 苕溪渔隐丛话后集》 三十三 卷 也 这样 评价 : 无 咎评 本 朝 乐章 , 见 诸 集 。今 录 于 “ 不
收稿 日期 :0 1— 6—1 21 0 0
勉继之 。 ( 与蔡景 繁第 四首 》 “ ”《 ) 又惠 新 词 , 句 警 句
作者简 介: 胡改英 (9 1 ) 女 , 18 一 , 陕西西安人 , 西安广播电视大学文法 教学 部助 教 , 陕西师 范大学硕 士研 究生 。研究 方向 :

苏轼与辛弃疾的词风差异

苏轼与辛弃疾的词风差异

苏轼与辛弃疾词风差异宋朝两大著名词人——苏轼和辛弃疾,他们的词都以豪放著称,是豪放派的代表人物。

苏轼继柳永以后,对词体进行了全面的改革,突破了词以“艳科”的传统格局,扩大了词的表现功能和词境。

由他开创的豪放一派,后被南宋辛弃疾继承并发展,并且辛派词人把词体的表现功能发挥到了最大限度。

后苏轼和辛弃疾并称“苏辛”。

虽然他们都是豪放派词人,但是在词风上还是有很大的不同。

缪钺说:“苏东坡词出于《庄》,而辛稼轩词则出于《骚》。

”这句话,无疑是个恰当的概括。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早在欧阳修是文坛盟主的时候,就预言苏轼将来的成就会高过自己,并表示要把领导文坛的责任托付给他。

果然,苏轼不负众望,在他主导文坛的那个时代,宋朝文学多方面的发展都到达了高峰。

而其中苏词的历史贡献又超过了苏文和苏诗。

苏轼破除了以往诗尊词卑的观念,认为诗词同源。

“微词宛转,盖诗之裔”(《苏轼文集》卷六三)。

他开创了“以诗为词”的表现手法。

这样,诗化的词,使得词的审美价值上升到了崇高的境界。

在以往,词不过是音乐的一种附属品,充其量只是拥有美丽的艺术价值,而苏轼改革以后,使词拥有了自己更高的文学价值,不仅仅只依赖音符而存在。

这里让人不由想起柳永,他一生致力于词,虽然推高了词的地位,虽然身为苏轼的前辈,然而与苏轼的影响相比,却略逊一筹。

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首词奇逸缥缈,让人读来有种超现实的感受和想象。

苏轼的很多词都让人有这样的感受,脱俗的浪漫主义色彩和超旷的豪放飘逸风格,他豪放之词风中,带着轻灵,但又不拘泥于红粉佳人之花前月下艳词,他是充满激情和生命力的,不是悲哀的,而是进取和直面人生难以圆满完美的事实的。

苏东坡的多样词风

苏东坡的多样词风

苏东坡的多样词风苏东坡不忮不求,随时随地吟诗作赋,批评臧否,纯然表达心之所感。

他的作品中,流露出他的本性,亦庄亦谐,生动有力。

他感受敏锐,思想透彻,写作优美,作为勇敢,绝不为本身利益而动摇,也不因俗见而改变。

他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重要成员,其诗能不受成规束缚,形成“以文为诗”“以才学为诗”富有理趣的“东坡体”;其词突破了传统词的题材限制,扩大了词境,他以诗为词,开创了宋词的新时代,不愧为宋代文学发展到顶峰时期的一位伟大作家。

(1)苏东坡是词史上一个词派的开创者苏东坡是词史上一个词派的开创者,是一个新的历史阶段的揭幕人.苏词内容充实,风格多样,故为当世学人所崇尚;北宋之后,苏词对南北两方均有浣影响:在北方,《东坡乐府》盛行于中州,著名词人蔡松年、吴激、元好问《中州集》所搜集的词作,几乎都以苏词为依归;在南宋,叶梦得、陈与义、张孝祥、辛弃疾等,他们的爱国词成为南宋词坛的主流,直至元与南宋灭亡,苏词一直滋养和影响着后世的词人。

(1)苏东坡词的多样化风格苏轼“以诗为词”,使词成为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变歌者之词为士大夫之词,侧重表现作者的精神面貌和审美情趣,这是对词的一大解放。

苏轼一生经历坎坷,思想复杂,感情丰富,故其词作内容广泛,风格多样:豪爽旷放者有之,婉约蕴藉者有之,清透淡逸者有之,古雅峭拔者有之,清丽回转者有之,绮丽绝艳者有之,即不能以“豪放”一词囊括,也不能用“婉约”一语标称,就风格而言,苏词是又能豪放,又能婉约,两种风格非但不相互排斥,而且是刚柔相济,即苏轼自谓的“刚健含婀娜”。

(注4)后人认为苏词风格豪放,目之为豪放之宗,主要是指的是其能以雄放之笔遣辞驰骋,意境超脱,扩大了词境,打破了词的“法度”常规,并非专指气势豪迈、气象恢弘、笔力刚建。

毫无疑问,这也确实是他的一种风格,《江城子·密州出猎》《念奴娇·赤壁怀古》是其代表。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读来的的确豪气逼人;但苏轼同样有不少言情咏物之作,《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喋恋花·春景》是其代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轼的词风是怎样的
苏轼作为宋代著名的大文学家,也是我国文学史上影响力最深远、贡献最大的文人之一,他的诗极具有创新精神,作为新派诗人的代表,苏轼突破了传统诗词的规则和约束,开创了新一代诗词新形象,为宋代诗词的发展起到了推动性的作用。

苏轼的诗风格多变,特点鲜明。

这也和他生性豁达、为人直率并且喜欢道家风范有着莫大的关系。

在他的两千七百多首诗词中,具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前期时候苏轼主要通过诗句表达他对社会问题的忧虑和自己对于人生的思考和感悟,十分鲜明的做出对现实的批判。

例如《夜泊牛口》中就是如此,通过诗句的描述写出了百姓生活的劳苦和对他们的忧虑。

第二个特点就是苏轼的诗具有很重要的美学价值。

苏轼是出了名的爱美食爱美景爱出行,他喜欢畅游在大好河山之间,而这个时期他描写的诗句就非常的优美,将景物描写的淋漓尽致,情景相生的感觉让人仿佛和景色混为一体。

这个时期苏轼作品非常多,例如《惠崇春江晚景》、《题题西林壁》等,这是十分优美而欢畅的诗作,让人耳目一新,其中形象生动的比喻和新奇的拟人手法别具一格。

第三个特点也是非常重要的特点,苏轼的诗兼容并包开启了诗词革新的风潮。

苏轼的诗词突破了传统诗作的束缚和条条框框,内容格局较之前恢宏了许多,其内容更是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巨大影响。

苏轼是我国历史上一位不可多得的天才型人物,是一代文学大家,堪称大文豪,苏轼的诗词歌赋都具有非常高的成就,特别是苏轼的词更是开创了“豪放派”的历史先河,在苏轼生活的那个年代,“豪放派”刚刚形成,婉约一派还占据主导地位。

苏轼也有大量的婉约词作留存下来,其婉约词的成就也是非常高的。

苏轼的婉约词作流传下来的有很多,之所以能够被流产下来就是因为其非常的绝妙,甚至有一些已经成为了现代人耳熟能详的口头话语言,可见苏轼婉约词的深入人心。

下面我们就开欣赏一首苏轼的婉约词。

《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

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

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

墙外行人,墙里佳人芳草。

墙里秋千墙处道。

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

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这首词的意境是非常优美的,写出了春天里燕子飞翔、绿水绕人家、柳絮飞舞、墙内秋千佳人笑,墙外行人侧耳倾听,听到墙外有行人,墙内佳人笑声渐渐变得“悄悄”的情境,可以说是一首绝妙的词作,特别是其中“天涯何处无芳草”和“多情却被无情恼”更是成为了现代人的流行语。

很多人都会使用这两句话,但是却并不知道其来处,可见苏轼的婉约词对一千年后的我们的影响之深。

苏轼的婉约词虽然也是表达了婉约词的内容,但是鉴于苏轼豪放的性格,宽阔的胸襟,使得婉约词也有着开阔的意境和清丽的词风。

所以说苏轼的婉约词也可以独成一派,而与
其他的婉约词具有非常不同的意境。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