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苏轼词作的风格多样性

合集下载

苏轼 文学理念

苏轼 文学理念

苏轼的文学理念
当谈到苏轼的文学理念时,以下几个方面可以进一步详细说明并举例说明:
1.文学独创性:苏轼非常注重文学的独创性和表现力。

他认为文学应
该是作家独特的心灵体验和个性表达,而不是刻板的模仿或纯粹的传记记录。

苏轼的散文《前赤壁赋》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它以清新脱俗、灵动自然的笔触描绘了赤壁夜景,表达了作者对历史和人生的深刻思考,被誉为“中国古代散文的巅峰之作”。

2.自然与法度:苏轼主张文章应该如行云流水般自然,姿态横生,同
时也要遵循一定的法度。

他认为作家在创作时应该像大自然一样自由自在地表现,但同时也需要掌握一定的文学技巧和规范,才能使文章真正成为艺术作品。

苏轼的诗《题西林壁》就是如此,诗中描绘了庐山的壮丽景色,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的深刻领悟和体验,诗中的语言平易近人,却又不失法度。

3.多样化与生动性:苏轼提倡文学风格的多样性和生动性,反对千篇
一律的文风。

他认为文学应该具有不同的风格和特色,每个作家都应该有自己的个性表现。

例如,苏轼的诗风就与他的散文截然不同,他的诗作往往豪放奔放、妙趣横生,而散文则更加注重思想深度和情感表达。

4.文以载道:尽管苏轼强调文学的独立价值和多样性,但他也认为文
学应该承载一定的社会功能。

他主张文章应该有益于社会和人民,能够启迪人心、教化思想。

例如,他的《答张文潜书》一文就强调了文学的社会责任和教育意义,认为文学应该有益于人民的道德教化和精神提升。

苏轼的文学理念强调文学的独创性、自然与法度、多样性和生动性以及文以载道的社会功能。

这些理念不仅体现了苏轼对文学的理解和追求,也反映了中国古代文学的精髓和价值。

论苏轼词的创作风格

论苏轼词的创作风格

论苏轼词的创作风格论苏轼词的创作风格摘要:在北宋词坛上,苏轼享有巨大的声誉,苏轼词的创作风格一直以来也都是学者们重点研究的对象。

苏轼词的创作风格一言以蔽之就是“以诗为词”,具体表现为多样化的题材和独特的创作手法;前人创作传统、儒释道三家结合的思想以及苏轼曲折的人生经历是苏词的创作风格形成的原因;苏词“以诗为词”的创作风格对后世词人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键词:苏轼;创作风格;以诗为词;原因;影响苏轼是中国词坛上别具一格的作家。

苏轼基于诗词一体的词学观念和“自成一家”的创作主张大胆的对词进行了变革并取得了非凡的成就。

苏词的创作风格可以凝练成四个字—“以诗为词”,苏轼“以诗为词”的创作风格又有具体两方面的体现,即多样化的题材和独特的创作手法;再通过对苏轼词创作风格形成的原因和其影响的具体分析,进而领略苏轼旷达的情怀和豁达的人生态度。

一、苏轼词创作风格的具体体现在北宋词坛上,苏轼既继承了前人传统突破了传统樊篱,将诗文革新运动扩大至词的领域,在原有词风的基础上实现了标志性的突破与创新,为词的进一步发展开拓了全新的境界。

苏轼用词这一新型的音乐性文体,表现诗歌原始而古老、历久而弥新的题材,并将赋、比、兴等诗歌手法运用于词的创作,最大限度地挖掘了词的审美潜力,为宋词成为与唐诗比肩的一代文学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

故而,一言以蔽之,苏轼词创作风格的集中体现就是“以诗为词”,取词的躯壳而赋以诗的神气。

具体体现在以下两点:(一)多样化的题材苏轼“以诗为词”的表现手法是他变革词风的主要武器。

所谓“以诗为词”,就是以诗之法,运词之意,以诗之器,显词之艺,将诗歌的表现手法移植到词作当中,消解诗词界限,合二为一,达到了诗词一体的艺术效果,进而拓宽了词的表现空间,提升了词的表现能力,词同样可以无事不可写,无意不可入。

故而形成了苏词多样化的题材,无论是豪放词、旷达词还是男女恋情词,都给后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极具风韵,回味无穷。

苏轼在词创作方面最难能可贵而且也是最具闪光点的一点,就是将自己丰富的人生阅历融入到词的创作当中,这在他多种题材的词作当中都有展现。

浅谈苏轼词风格的多样性

浅谈苏轼词风格的多样性

浅谈苏轼词风格的多样性郭瑞娜内容摘要:本文对苏轼的词风作了粗浅的探讨。

从苏词的豪放词、婉约词、农村词、戏谑词等几种类型对其特点作了分析,明确了苏词豪放与婉约并举,多种风格并存的特点。

|第一部份说了苏轼的青年与晚年两时期,青年时风格能够说是“少小时气象峥嵘”,晚年诗的平淡美更为典型,平淡却不平庸。

第二部份是主体,具体谈论苏轼词的几种风格类型。

主要讨论了苏轼的豪放词、婉约词、农村词和写景词,还有戏谑词。

苏轼的豪放词气势雄浑、风格超拔,旷达潇洒,豪迈不羁,蕴涵着人生深深的无奈与孤寂,垫定了他在词上的高尚地位苏轼以抒情和咏物为主的婉约词冲破了传统的“婉约词”的香艳侬软的词风,表现出刚柔相济、刚健婀娜、高远典雅、婉约蕴藉等特点,所抒之情远远超出了男女之情的范围。

苏轼的农村词质朴自然,描画了农村优美的自然风光,表现了农村生活的场景,表达了他对基层百姓深厚的情感和对生活的酷爱之情。

其戏谑词多为嬉笑怒骂、风趣讥讽之语,或是作者玩笑娱乐之词。

在这些词的背后是他特殊心态的外在反映。

关键词:苏轼;词风;前期;后期;多样性苏轼词从来颇受尊崇。

陈延焯《白雨斋词话》①中说:“人知东坡古诗古文卓绝百代,不知东坡之词尤出诗文之右。

盖仿九品论字之例,东坡诗文纵列上品,亦不过为被骗中、下,若词则几为上之上矣。

”人们对苏词的推崇,又以其豪放词为盛。

在豪放词的进展史上,苏轼确有创制之功,也铸就了他“豪放词人”这一佳誉,公亦以此为豪。

事实上,综观苏词,豪放词所占比例并非大。

相反,作为词的固有风格,他的婉约词却占到了词总数的三分之一以上,婉约也是其词不可轻忽的另一重要风格。

豪放与婉约作为苏词最为鲜明的两个风格特征,双峰对峙。

除此之外,苏轼词中还有相当数量的表现农村生活的农村词,和少量的戏谑词、回文词和集句词,形成了多样性的风格特点,极大地开拓了词心词境,苏轼也成为词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人物。

苏轼仕宦数十载,是在复杂激烈的政治斗争中度过的。

浅谈苏轼词风多样性

浅谈苏轼词风多样性

浅谈苏轼词风多样性摘要:“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样的豪放派诗句,读来的确豪气逼人;但苏轼同样有不少旷达与婉约风格的作词,相对鲜为人知。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地相思,两处闲愁”(《一剪梅》)、“昨雨疏风骤,浓睡不消酒”(《如梦令》)尽是借用外物含蓄表达自己的细腻的感情,这样的为数较多的带有旷达、超然风格的词作,却被读者所忽略;苏轼的词又是婉约的。

苏轼为人,情至深,义至重,对宇宙人生万物都有着敏锐的洞察力。

他才气过人,内心的感情在他的笔间自然流露,让人深深的感动。

“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枝上柳绵”二句是佳句,传说苏轼的妾朝云唱到这里泪满衣襟。

本文从苏轼词风的豪放说起,进而论述了苏轼词风的多样性,旷达与婉约风格也是苏轼词风的艺术特色。

关键词:词风豪放旷达婉约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

苏轼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艺术家,他在诗、词、散文、书法、绘画等各个艺术领域都有接触的成就。

他的诗歌题材广泛,敢于反映现实生活。

他的词,开拓了豪放派的境界,然而从整体上讲,苏词风格的多样性是不容忽视的,纵观苏词,旷达风格和婉约风格也是苏轼词主要的风格特征。

(一)苏轼词风以豪放为主苏轼最早的一首豪放词时《江城子》(老夫聊发少年狂),抒发自己报国杀敌的志向,具有一种英雄气概。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从:“把酒问青天”,到“欲乘风归去”,再到“起舞弄清影”,真是空灵蕴藉,不知身在人间。

进而写月照无眠之人,抒发中秋之夜对弟弟的怀念和人世的感慨。

天上人间、虚实并写,飘逸空灵,疏宕洒脱,以浪漫主义手法展示了开阔的胸怀和坚定的生活信念。

他豪放词的最突出的代表是题为“赤壁怀古”的《念奴桥》(大江东去)。

这首词以夸张的手法从江水的东流,感受到时光的逝去,进而把江山与人物合写,视野高远,其实恢宏。

既正面描摩赤壁的江景,又具体刻画了周瑜的雄姿。

这两方面的文字都颇为夸张,使“江山如画”与“风流人物”,都得到形象的表现。

浅论苏轼词风的多样性

浅论苏轼词风的多样性

目录摘要I Abstrac II 前言III 一、从晚唐至北宋词风窥究苏轼词风的多样性 1 (一)婉约与豪放的争论 1 (二)婉约与豪放的对立与统一 1 (三)苏词一豪放为主,婉约为次,又兼具其它词风 11、豪爽旷放的豪放词风 22、婉藉的婉约词风约蕴 23、凄清感伤的感伤词风 34、清丽古雅的清雅词风 4二、苏词风格多样的原因 4 (一)历史背景及社会根源 4 (二)苏轼个性和心理具有多面性 5 (三)客观条件及主观因素综论 5 三、苏词风格多样的意义及对后世的影响6(一)意义和贡献 6 (二)对后世词风的影响 6 四、结语8 参考文献9摘要苏轼词在文学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其艺术风格又历来倍受人们关注,对于他的词风人们一直争论不休,论豪放者有之,论婉约者有之,论典雅者有之,论韶秀者有之,苏轼的词风是多样性。

基于此,本文首先总结介绍苏轼词的艺术风格,再从历史、社会、个人等方面窥探苏轼词风多样性的原因,最后总结苏轼词风多样性的文学意义以及对后世的影响。

关键词:苏轼词风;多样性;原因;意义。

AbstractSu Shi word has very important significance in the history of literature, and his artistic style has always paid great attention to his words, the wind has always been contentious,the bold person have, the graceful person have, the elegantperson have, on Shaoxiu person have, Su Shi's Ci is diversity.Based on this, this paper first summarizes the artistic style of Su Shi Ci, then from thehistorical, social, personal, and Su Shi's Cidiversity, finally summarizes Su Shi'sCi diversity of literary significance and influence on the later generations.Keywords: Su Shi words cause wind diverse meanings前言词自晚唐柳永的萎靡词风到北宋欧阳修、苏轼等人对文风的改革,乃至于南宋基本上确立的两大流派——婉约派和豪放派,归根结底无不受晚唐及北宋词风的影响,当中影响、贡献最大的当推苏轼,苏轼可谓之过渡人物。

浅谈苏东坡词的多样化风格

浅谈苏东坡词的多样化风格

苏轼是北宋文坛的领袖 , 也是宋词豪放派的创始人 , 是公认的豪 放派 的代表 。但是他的词中温婉含情的婉约词作的数量并不少于慷慨激昂的 豪放词作的数量。 从而展现出苏轼 词风的婉约凄美 的一面 , , 从而使人们 可以 更 清楚 的认 识 苏轼 词 风 格 的 多样 化 。 婉 约一 词 , 委婉 含 蓄 之 意 。婉 约 词 不仅 是 一 种文 学 题 材 , 是 一 种 即 也 创 作 手 法 。闺 怨 、 相思 、 情 别 绪 、 花 秋 月 是 婉 约 词 的 主 要 题 材 。婉 约 离 春 词上承花问词 , 与花间词一脉相承 , 但是与在 花间词相比, 约词内容上 婉 去其浮艳 , 形式上 以蕴藉 雅正见 长, 言秀丽而清新 , 思衄折而 真切。 语 情 在苏 轼 以前 的北 宋 词 坛 仍是 以婉 约 词 为主 流 , 主要 是 一些 男 女 相 思 、 阁 闺 幽怨的艳情之作 , 直至苏轼才打破了婉约词的题材范围 , 使婉约词从 世俗 生活 进 入 到 正宗 高 雅 的 文学 殿 堂 。 在言情方面 , 苏轼描写的至情 至性的爱情词 , 给人以凄美 、 委婉的高 雅享受和清新纯正的思想趣味。比如《 蝶恋花》 记得花屏初会遇 ) 记得 ( : 画屏初会遇 。好梦惊 回 , 望断高唐 路, 燕子双飞来 又去。纱窗几 度春光 暮。那 E绣帘相见处 。低眼佯 行, l 笑整香云缕。敛尽春 山羞不语。人前 深 意难 轻 诉 。 [5 ] 词 以高 雅 的 笔触 勾 勒 了 一个 男 子 对 心 上 人 无 尽 的 44 全 缠绵 相 思 和甜 美 的回 忆 , 感 真 实 而 又充 满 张 力 , 现 出 了男 子 内 心 的 深 情 表 刻 的矛 盾 冲 突 。这 是一 首 柔 情 似 水 的 纯 爱 情 词 , 用 工 笔 刻 画 了一 个 男 它 子的痛苦而又充满期 待的单相思 。作 者这 里描写 的单相 思之情是健康 的 , 朴 素 的 , 有 一点 前 人 词 作 的艳 情 粗 俗成 份 , 人凄 婉 , 绵 的无 奈 是 没 给 缠 之 感 。这 首 词 显示 出 了苏 轼 对 以 言情 题 材 为主 的 婉约 词 的 内容 思 想 的革

浅谈苏东坡词的多样化风格

浅谈苏东坡词的多样化风格

浅谈苏东坡词的多样化风格
苏东坡,字子瞻,号东坡老人,号老湖州,周礼诗人,北宋末期前政治家,乃一代文学家。

他创作的词,以其特有的文学精神和多样化的风格闻名于世。

其词生动,妙趣横生。

苏东坡词以简易为操,不论是从韵律上或语言上都表现有一定的法度,而且他善用状物文在他的词里所处理为文字形式,便表现出来,苏老对工夫有其追求。

以这种技巧萃取作品难能可贵自有,而他的作品之所以能长久的被人欣赏,也是凭其独特的文字表达而驰名于世。

苏东坡词有许多不同的风格,既有浅显的诗词,又有深沉的长诗,其中还有婉约的抒情词、飘灵的赋类等。

苏东坡在多样化的风格上做出了独特的表现。

例如,他把古典流派的音节特色加以巧妙萃取,以重韵或双韵,把简练而有节奏的韵脚结合在一起,从而使畅快格调更加明快灵活。

另外,他还使用了许多想象性的图画性等手法来描绘意境,将诗的意境抒发得淋漓尽致,使文字映射出来的画面更加生动活波。

此外,他抒情之作满怀情愫,将心思抒发得恣意流淌,融合了现代词汇及文学造诣,配以烘托装饰,当之无愧。

苏东坡词的多样化风格,使他的作品有着丰富多彩的味道,其词语及情调清新脱俗,朴实却不失意蕴,有力地传达出自身的思想感情。

苏老的野叟风格,将有岁月沉着的淡淡的文字塑造出深刻内涵的意境,不仅丰富了宋词的内涵,也彰显了苏东坡的才华和执著,深受人们喜爱。

苏东坡词的多样化也证明了苏老不断积累历史文化的笃定的精神,也鼓舞着后世的文学学者在创作上充分而有深度地思考,努力创新,从而使汉语文学在中国乃至世界掀起一场美好的文学革命。

浅析苏轼词的风格

浅析苏轼词的风格

浅析苏轼词的风格浅析苏轼词的风格诸葛一朔10103513109摘要:苏轼这位我国宋代伟大的文学家,其主要成就在他对词的贡献。

其词的成则历来认为主要在其对豪放词风的贡献。

本文主要是在施老师上课讲解的基础上,自己查找资料整理所得,并加上一些自己的思考。

关键词:苏轼;风格;豪放词讲到苏轼,我们总是会将他与“豪放词”联系在一起。

但实际上,随着时间的变化,“豪”、“放”两个字的意思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我查找了下文献,发现在宋代,说苏轼词作的主要风格是豪放也不为过。

“豪放”的意思在晚唐诗论家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中就有明确描述,当时豪放有两层含义: 一为豪,二为放。

苏轼本人也对豪放作过解释。

在其为史全叔收藏的吴道子的画写的题跋《书吴道子画后》中就对豪放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所谓游刃余地,运斤成风。

”又,他在《答陈季常》中也谈到了词的豪放特点: “又惠新词,句句警拔,诗人之雄,非小词也。

但豪放太过,恐造物者不容人如此快活。

”在他心中的豪放,不仅有“豪”的恢宏,同样也有“放”的意蕴。

但随着时间的流逝,豪放的词义被缩小。

到了明代,徐师曾在《文体明辨》序中论述了婉约和豪放的特性: “至论其词,有婉约者,有豪放者。

婉约者欲其词情蕴藉,豪放者欲其气象恢宏。

”可见,豪放只有“豪”的意思了。

因此,如今对苏轼词作风格的界定不能再只用豪放一词了。

苏轼词作按内容主要分为怀古词、言志词、恋情词、悼亡词和咏物词等。

这些内容的丰富性形成了风格的多样性,苏轼词作的风格主要体现为豪放、婉约、旷达等。

在这些风格中,苏轼的豪放词,在其所有词作中占有一定的比例,但毕竟数量有限,仅《江城子》、《念奴娇》、《阳关曲》、《满江红》、《水调歌头》、《水龙吟》等十来首。

我觉得我们学生在对他的作品进行品读时,也应该有这样的一个概念:他是对于豪放词风的开创发挥了不可磨灭的作用,但当从作品来看,他的作品所包含的风格还是非常多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论苏轼词作的风格多样性
辽宁省鞍山市华育高级中学语文教师王希
摘要:在传统文化中,对苏轼词风格的认识往往以“豪放”评之,我认为这有失于偏颇和简单化,其原因在于仅以几首豪放词来涵盖苏轼词全貌,以偏盖全。

我通过对几首苏轼词代表作的评论赏析,说明起词作风格的具体表现,提出苏词体势高妙,时而慷慨豪放,时而清丽委婉,时而飘逸旷达,风格多样,不可一而论之。

关键词:苏轼风格多样豪放旷达婉约
词的历史可谓久远,但直到宋代,才可称“得其时也”。

宋朝的政治、经济制度为词的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

词坛一时名家辈出,各领风骚。

而因词风迥异造成的流派之争也便风起云涌,此起彼伏。

作为一代文坛名匠,苏东坡的词风,更是被后世的文论家们屡加评论。

明人徐师曾在《文体明辩》中说:“论词有婉约者,有豪放者,婉约者欲词情蕴籍,豪放者欲其气象恢宏。

”人们就把宋代的词人分为两派:晏殊,晏几道父子及柳永,秦观,周邦彦,李清照等俱归入婉约一派;苏轼,贺铸,辛弃疾,陆游等归入豪放一类。

这种分法虽显简单粗略,但后人却纷纷认同。

纵观古今对苏轼词风的评论,大体有“豪放”,“旷达”,“婉约”等几种说法。

其实,对象苏轼这样才华横溢,气质浪漫,个性自由,风格多变的一代文豪,试图用一个词来形容他的词风,那肯定是徒劳的,也是片面的。

如果仔细探究一下苏轼的全部词作,使可见苏词风格的多样,有《念奴娇·赤壁怀古》的雄浑豪放,亦有《蝶恋花》》(记得画屏初会遇)的缠绵悱恻,更有《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超脱旷达等等,不一而足。

再基于苏轼执着而不乘张,既能拼搏进取,亦能随遇而安的人生态度,以及挥洒自如的写作态度和变化莫测的诗文技巧。

我认为,对苏轼风格应分而论之。

一、苏轼词作风格中的“豪放”
苏东坡之所以被后世众论者尊为“豪放派”之鼻祖,主要还是由于他的一些描写自己的抱负与理想的词作,确实表现了与众不同的慷慨豪迈的气质,领词风转变之先河。

如他创作的第一首豪放词《江城子·密州出猎》,全篇洋溢着一股报国杀敌的豪情,其词在脉脉柔情的传统词风中,敲响了慷慨激昂,纵横奔放的豪迈鼓乐,“回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给人一种豪气冲天的冲动感觉。

另外,如《沁园春·赴密州早行马上寄子田》回忆自己与苏辙少入仕之初,自信“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致君尧舜,此事何难”的勃勃雄心,《南乡子·旌旗满江湖湖》中季风迂儒,赞扬“帕首腰刀”的勇士,《阳关曲·赠张继愿》中“恨君不取契丹首,金甲牙旗归故乡”的惋惜,都充满高昂豪放的精神,这在唐诗佳处,也不过如此。

因而王灼说他:“东坡先生以文章余事作诗,溢而作词,高处出神入天,平处尚临镜笑春,不顾侪辈(1)。

便是此意。

二、苏轼词作风格中的“旷达”
苏轼词作中那些描写自己面对自然、感怀今昔的词作也比比皆是,这类作品,带有哲理性的人生感受,表现出一种高逸旷达的精神,如《水调歌头·丙辰中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这两首词有个共同点,都是作于苏轼在政治上遭受挫折,甚至经历了生命危险、遭受极大不幸的时期。

前一首作于苏轼由杭倅调知密州(宋神宗熙宁九年)时,后一首作于他经历“乌台诗案”的牢狱之灾后,被贬黄州团练副使时,但这两首词的感情基调,却既不悲愤激昂,也不沮丧灰暗,而是从宏大的时空意识中寻求到理想的超脱。

曾有古人论《水调歌头》:“此词前半自是天仙化人之笔。

”足见对其评价之高。

词中作者俯仰古今变迁,感慨宇宙流转,揭示睿智的人生理念。

全词通篇咏月,却又处处关合人事,充溢着浓厚的哲学意味,是一首自然与社会高度契合的感喟作品。

上片借月起兴,下片用月寄情。

开篇“明月几时有”一问,排空直入,笔力奇崛,有《天问》遗风。

其下数句,笔势回折,跌宕多姿。

“把酒问青天”,“今夕是何年”,又是一种对永恒存在的追寻;它说明作者在儒道的出世与入世,之间深自徘徊的困惑心态。

到后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三句,便又豁然开朗,在这永恒的时空里,人之离合与月之圆缺,自古亦然。

既知此理,便不应自怨自艾,对圆月而生无谓的怅恨。

最后“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向世上所有遭受离别痛苦的人们,发出深深的祝愿,真是此句一出,境界自高。

《念奴娇》也是一开始就在上下几千年、绵亘数千里的宏大境界上展开,开阔动荡、雄壮勃发,在这样浩渺的时空框架中,发出人生短暂、功名虚幻的感叹,把人生挫折的懊丧引向高远之处。

这种人生哲学虽然缺乏激烈抗争的力量,却也反映了苏轼不甘沉沦的高傲性格。

三、苏轼词作风格中的“婉约”
苏轼词中不仅有豪放,旷达。

而且他的婉约词也不亚于任何婉约派词人。

苏轼虽然对柳永的词风不满,不屑作柳词,但并非不满婉约词,不但不逊于他们,而且时有过之,有些论者往往只看到苏轼对豪放词形式的巨大作用,而忽视了他对婉约词发展的影响。

在苏轼以前咏物词不多,苏轼成功地创作了一些咏物其后姜夔等人大量创作咏物词,这与苏轼的影响,明显是分不开的。

因此,无论是苏轼婉约词的数量,还是质量都对后世有影响,都应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1、咏物词中见婉约
苏轼咏物词的共同特点是“似花还似非花”,好像是在咏物,但又不全是在咏物,而是托物拟人,把人与物写得若即若离、含蓄蕴藉、意在言外。

《卜算子》就看似在咏孤鸿,实则却是抒发了作者个人的幽愤寂寞之情,整首词写得幽深清绝,每个意象都凸现出寒的气氛,全词笼罩了一层浓厚的孤独与伤感,正是词中所写“寂寞沙洲冷”黄庭坚对这首词极其赞赏:语意高妙,似非吃烟火食人语。

非胸中有万卷书,笔下无一点尘俗气,熟能至此!
《水龙吟》也是苏轼咏物词的代表作。

该词以“似花还似非花”开头,起笔突兀,引人入胜;以“点点是离人泪” 结,画龙点睛,余味无穷。

全词构思巧妙,一气呵成,以人拟物,刻画细腻,语言清新舒徐,情调幽怨缠绵。

王国维:“咏物之词,自以东坡《水龙吟》为最工”。

《贺新郎》中先描“美人”再写“石榴”,最后是“美人”与“石榴”的合图。

以其细腻的笔调,深刻的意象,写出了美人与石榴的同命相怜,此时的苏轼也正是与美人,石榴的处境相似,他是在借物抒情,抒发他那被“西风”摧残而怀才不遇的苦闷。

2、言情词中见婉约
言情是婉约派词人的传统题材,《少年游》借佳人对行客的怀念来抒写自己对佳人的怀念,巧妙地用“雪似杨花”,“扬花似雪”这种迥环往复的修辞方法来描写离别,写得迥肠荡气,情深意远,婉约之处见真情!
《洞仙歌》中“冰肌玉骨”,“清凉无汗”,“水殿风来”,“暗香满”寥寥数语,简约而精练,刻画出这位贵妇人的形象,“但屈指西风几时来,又不道流年暗中偷换“产生了一种时光易逝的淡淡哀愁。

全词描写花蕊夫人摩河的夜景,均历历如画,使人如身临其境,如见其人。

3、其它词作中的“婉约”
言情词和咏物词是苏轼婉约词的主体,但苏轼的婉约词远不止这些内容,他的许多悼亡词﹑怀古词﹑赠人词﹑写景词﹑纪行词等也是以婉约见长。

《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是苏轼最著名的悼亡词,作者用平易质朴的语言写对逝去十年的亡妻的哀思,并揉入自己仕途坎坷的身世之感,感情极为深挚,结尾“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可谓此时无声胜有声。

文笔的萦绕回环,细腻绵密,真是念之断人肠啊!
苏轼在徐州时作有《永遇乐》。

这首怀古词的突出特点在于并没有花多少笔墨来写古,而是偏重于写景抒慨,但却充满了怀古之情。

词中尽是“明月”“风,水,鱼,荷,鼓”。

“燕子楼”“黄楼”这些景物的凸现,但却在这清幽,婉约的景物之中叹到“异时对黄楼夜景,为余浩叹”(《历代诗余》引《高斋诗话》)据说他曾“以燕子楼空”三句话秦淮海(即秦观),殆以示咏古之超宕,贵神情不贵迹象也。

(郑文焯《手批东坡乐府》)“贵神情不贵迹象”,这是苏轼重要的美学思想。

他一向反对过分胶著,强调神韵,强调弦外之音,音外之意。

结语
举例的局限在于,不管举了多少,都有以偏概全的嫌疑。

据《东坡词》及单春秋搜集的《东坡词补遗》,收有苏轼词作之五百之余首,若均加以评论,则既不可能也没必要。

因此仅选这几首具有代表性的词作加以评析。

从这些具有代表性的词作中,我们分明看到了苏轼的豪放,旷达,婉约。

因此,仅以“豪放“来评价苏轼,不免有些片面,苏轼词作的风格不拘泥于一种,而是具有多样性的。

注释:
1.王灼《碧鸡漫志》。

参考文献:
[1]林伟群,陈永强合编《古典文学常识百题》岳麓书社出版社 1987年版
[2]曾枣庄著《苏轼评传》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 1981年版
[3]李振国主编《宋词译评》光明日报出版社 1990年版
[4]唐圭璋、缪铖、叶嘉莹等撰写《唐宋词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年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