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初期兵团构成
新疆生产兵团的历史与白皮书

新疆生产兵团的历史与白皮书近年来,关于新疆生产兵团的历史与白皮书的讨论持续升温。
这个曾经备受争议的组织,如今成为了国内外关注的焦点。
本文将从历史与白皮书的角度,详细阐述新疆生产兵团的发展历程,探讨其对新疆地区的影响以及有关白皮书的内容和意义。
新疆生产兵团是1954年成立的一个特殊组织,其前身为军队组织的新疆农垦总局。
当初的目的是为了解决新疆地区的农业问题,并推动当地经济发展。
在成立初期,兵团主要由退伍军人组成,以其艰苦朴素的作风和坚韧不拔的精神,帮助新疆地区开垦荒地,推动了当地农业的发展。
随着时间的推移,新疆生产兵团的职能逐渐扩展,不仅仅局限于农业领域,还涉及工业、服务业等多个领域。
兵团的发展给新疆地区带来了巨大的改变,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快速增长,改善了当地人民的生活水平。
兵团的壮大也为西部地区的发展树立了榜样,成为了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力量。
然而,新疆生产兵团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其中最为突出的问题是兵团内部资源的不均衡分配和经济模式的单一。
由于地理位置和环境的限制,新疆地区的资源分布不均,导致兵团内部资源分配不合理,一些地区发展缓慢,甚至出现了资源浪费的现象。
同时,兵团经济主要依赖农业和能源领域,缺乏多元化发展,容易受到经济周期波动的影响。
针对这些问题,新疆生产兵团在近年来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调整。
首先,加强了兵团内部资源配置的公平性,确保各个地区的发展机会均等。
其次,推动兵团经济的多元化发展,加大对服务业、旅游业等新兴产业的支持力度。
此外,兵团还加强了对人才的引进和培养,提高了组织内部的管理效能。
在新疆生产兵团白皮书中,对兵团的历史和发展进行了全面的梳理和总结,并提出了未来的发展方向和目标。
白皮书指出,新疆生产兵团将坚定不移地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创新发展,加大对现代农业、高技术产业和人力资源的投入,推动兵团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白皮书还强调了新疆生产兵团在民生改善方面的努力。
兵团致力于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加大对教育、医疗、就业等领域的投入,改善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兵团发展历程

兵团发展历程兵团发展历程主要指的是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生产建设兵团(简称兵团)的发展历史。
下面是兵团发展的主要阶段:1. 成立阶段(1954年-1962年):新疆兵团的前身可以追溯到1954年,当时成立了第一支农垦团,目的是为了解决新疆地区的边疆建设和民族团结问题。
在此期间,成立了一系列的农垦团和农场,开始了农垦开发的初步工作。
2. 发展壮大阶段(1962年-1978年):在这一阶段,兵团经历了较快的发展。
1962年,中国政府决定将新疆地区的农垦团和农场合并为生产建设兵团。
兵团的任务包括农田开垦、粮食生产、畜牧业发展等。
兵团逐渐形成了集农业、工业、建设、商贸于一体的综合性经济实体。
兵团吸引了大量的移民和援建力量,人口逐渐增多,经济也得到了快速增长。
3. 转型发展阶段(1978年-1990年代):在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兵团开始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和产业结构调整。
这一时期,兵团着重发展工业和农牧业,并加强与内地地区的经济联系。
兵团经济迅速增长,成为新疆的经济增长极,对维护新疆社会稳定和促进民族团结发挥了积极作用。
4. 现代化建设阶段(2000年代至今):进入21世纪,兵团在加强现代农业、发展新兴产业、推进农村改革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和实践。
兵团加大了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推动农业现代化和农民增收。
同时,兵团也面临着环境保护、资源短缺和人口流动等挑战,因此加大了生态建设和人才培养的力度。
总体来说,兵团在过去几十年的发展中,通过大规模的农垦和工业建设,推动了新疆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兵团在改革开放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为新疆的稳定和繁荣做出了积极贡献。
然而,兵团的发展也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需要继续进行改革和创新,以适应新时代的需求。
中国曾有19个兵团,兵团是什么编制,一个兵团有多少人呢?

中国曾有19个兵团,兵团是什么编制,一个兵团有多少人呢?在《现代汉语辞典》中,"兵团"的解释是:“军队的一级组织,下辖几个军或师。
”在解放战争后期及抗美援朝战争期间,中国人民解放军曾经有19个野战兵团,它们包括1948年11月1日根据中央军委《关于统一全军组织及部队番号的规定》编成的 16个兵团,以及后来加入的原国民党军起义部队编成的3个兵团。
兵团编制是解放战争中,中国人民解放军为统一战斗序列而形成的战役战术集团。
当时我各野战军下辖都有兵团,一个兵团下辖的部队,在二到五个军之间。
如三兵团下辖10军、11军、12军;四兵团下辖13军、14军、15军;五兵团辖16军、17军和18军。
同样是兵团,不同的兵团人数有着不小的差别。
人数最少的第一、第二兵团,下辖不到7万人,而人数最多的兵团,下辖的人数超过了17万人。
我军最初的“兵团”土地革命时期,红军虽然有方面军、军团、军等这样的编制,但部队的规模和人数并不大,主要是以游击战为主,也很少会实施大规模的集团作战,所以红军中并没有兵团这一级编制。
抗日战争时期,我军贯彻党中央提出的“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的战略方针,让八路军3 个主力师在敌后作战的同时,注意自身的发展壮大,我军的兵员数得到了大幅提升。
这时,中央军委和八路军总部便开始对部队进行了整编工作,于1939 年进行了两期整军,八路军也从原来的12个团发展到61 个团。
中央军委又提出了“在1940 年再整理 50 个团”的目标,以游击战为主的八路军,也就是从这一时期开始向野战集团过渡。
最先使用“兵团”这一称呼的,是“八路军留守兵团”。
这支部队是在八路军3 个主力师深入敌后之后,负责留守陕甘宁边区的八路军部队,兵团总人数不到一万人,由萧劲光任司令员兼政委,主要担负保卫陕北根据地的任务。
萧劲光这支兵团下辖8 个警备团,最高峰时人数达到了9000余人。
但是这支最早的兵团,没有明确的编制,其人数和任务,也是根据形势发展需要而变化的,所以还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战役战术集团”。
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十九个兵团及其司令

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十九个兵团及其司令、政委
1949年1月15日,中央军委下达了《关于野战军番号改按序数排列的决定》,
将原西北野战军改编为“第一野战军”
中原野战军改编为“第二野战军”
华东野战军改编为“第三野战军”
东北野战军改编为“第四野战军”
华北军区部队编为“华北野战军”
五大野战军共计下辖16个兵团,
加上国民党高级将领陈明仁、董其武、陶峙岳(55年均被授上将军衔)起义后组建的由其担任兵团司令的三个兵团,到1958年最后取消陆军兵团建制,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上一共曾组建了19个兵团。
一、一野两个兵团:
二、二野三个兵团
五、原华野三个兵团
六、起义部队改编的三个兵团。
兵团社会经济发展现状

2、对兵团自身发展实力的客观评价。
农业在新疆乃至全国都具有明显的规模和科 技优势。农业设施齐备,管理体系严密,机械化 程度高,初步形成了现代化大农业体系,已成为 国家重要的商品棉、油、糖、畜生产基地。农产 品单产高、质量好、商品率高,主要经济作物单 产均居全国前列。
工业体系完备。以纺织、食品为主,同时拥 有煤炭、电力、建材、化工、机械等能源和基础 工业。
农三师(驻绥定,1954年底撤销师番号, 1956年划归农四师)。
农四师(驻新源肖尔布拉克,1956年迁伊宁 市)。
农五师(驻哈密,1963年迁博乐)。 农六师(驻米泉县五家渠,1956年五O农场划 归农四师)。 农七师(驻沙湾县炮台,1958年迁奎屯)。 农八师(驻石河子)。 农九师(驻焉耆。1955年撤销建制,所辖第 二十五团、二十六团由南疆北调合并为第二十五 团并人农七师。第二十七团改为农四团划归农二 师)。
发展林、牧、副、渔生产,为国家提供副食品和出 口物资;发展公交建商服务业,为国家积累建设资 金和安排劳动就业人员;发展科教文卫体,提高职 工文化和健康素质;支援地方农业合作化,为新疆 农业现代化发挥示范带头作用;培养农垦管理和技 术干部,为发展农垦事业输送专门人才;努力为各 族人民多办好事,不断增进民族团结和兵地团结; 改造劳改罪犯,使他们成为自食其力的新人;保卫 祖国边防,维护祖国统一。
3、兵团所确立的科学的未来发展战略 总体思路: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加快农业产业 化和现代化进程,调优调高农业;加快工业改组改 造和结构优化升级,做大做强工业;扩大总量,优 化结构,拓宽搞活服务业。 重点行业: 农业:调整优化农业内部结构、大力发展精准 农业和特色农业,加快畜牧业、林果业和农产品加 工转换价值,实现农业优质、高产、高效,推进农 业产业化和现代化进程。 突出节水农业,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使农业良 性发展。根据新疆特点,积极鼓励外资投向节水灌 溉,精准农业、机械化收获、防沙治沙、良种引进、 果蔬储藏、新品种的引进,加速推进农业产业化进 程,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增强市场竞争能力。
第三野战军战斗序列

第三野战军战斗序列1948年11月1日,中央军委发出通令,对全军的组织编制、番号作了统一规定:中国人民解放军分为野战部队、地方部队和游击部队。
野战部队的纵队改称军,军以上设兵团、野战军两级,军以下各级一般按三三制编组。
1949年1月15日,中央军委决定各野战军改为按序数排列,华东野战军改称第三野战军。
淮海战役结束后,第三野战军转入整训,2月9日实施统一整编,部队编成4个兵团、15个军、1个特种兵纵队,以及教导师等。
司令员陈毅,政治委员陈毅(兼),副司令员粟裕,第一副政治委员谭震林,第二副政治委员粟裕(兼),参谋长张震,政治部主任唐亮,政治部副主任钟期光;后勤部部长刘瑞龙,政治委员刘瑞龙(兼)。
教导师1949年2月组建,师长冯文华,政治委员卢富贵,副政治委员汪大漠,政治部主任汪大漠(兼)。
特种兵纵队(兼炮兵司令部)司令员陈锐霆,政治委员张凯,副政治委员刘述周,参谋长叶超,政治部主任俞新华,副参谋长董尧卿。
一、第七兵团1949年1月22日由原山东兵团改称,辖4个军。
司令员王建安,政治委员谭启龙,副政治委员姬鹏飞,参谋长李迎希,政治部主任姬鹏飞(兼),副参谋长陈铁君。
第二十一军1949年1月由原第二纵队改称,辖3个师。
军长滕海清,政治委员康志强,副军长高志荣,参谋长吴咏湘,政治部主任邓逸凡。
第六十一师由原第四师改称。
师长胡炜,政治委员王静敏,副师长叶太清,参谋长李挽伦,政治部主任李清泉。
第六十二师由原第五师改称。
师长周纯麟,政治委员周世忠,副师长沙风,参谋长姜仕安,政治部主任宋治民。
第六十三师由原第六师改称。
师长吴华夺,政治委员谢锡玉,副师长闻盛森,参谋长李光军,政治部主任王绍渊。
第二十二军1949年2月由原第三纵队改称,辖3个师。
军长孙继先,政治委员丁秋生,副军长彭德清,参谋长来光祖,政治部主任刘春。
第六十四师1949年2月16日由原第八师第二十四团和胶东军区南海独立团编成。
师长马冠三(代),政治委员李荆山,政治部主任李明刚。
解放军五大野战军战斗序列

政治委员 张仲良
副军长 孙超群 高锦纯
副政治委员 朱辉照
参谋长 张文舟
政治部主任 朱辉照(兼)
后勤部部长 王国瑞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第十师 (由原警备第一旅为主组成)
师长 高锦纯 政治委员 左 爱
第十一师 (由原警备第三旅改称)
师长 郭炳坤 政治委员 高维嵩
第十二师 (由原警备第四旅与骑兵第六师合编成立)
本资料收集于网络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第十七师 (由原新编第四旅改称)
师长 程悦长 政治委员 黄振棠(兼)
第十八师 (1949 年 5 月由晋南军区部队组成)
师长 张树芝 政治委员 景明远
第八军 (1949 年 2 月由原第八纵队改称, 5 月 29 日与绥蒙军区合并成立绥远军区,划归华北军区建制。)
军长
本资料收集于网络
政治委员 杨秀山(兼)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第五师 (由原第三五九旅改称)
师长 徐国贤 政治委员 李铨
第六师 (由原独立第六旅改称)
师长 张仲瀚 政治委员 曾涤
第七军 (1949 年 2 月由原第七纵队改称)
军长
彭绍辉
政治委员 罗贵波 冼恒汉(壮族,后)
参谋长 何辉燕
政治部主任 侯维煌 黄忠学(后)
政治部副主任 钟汉华
后勤部部长 刘清 胥光义(后)
第十军 (由原第二纵队改称)
军长
杜义德(兼)
政治委员 王维纲
副军长 范朝利
参谋长 高厚良
政治部主任 许梦侠
供给部部长 陈三纪
卫生部部长 孙毅华
第二十八师 (由原第四旅改称)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共 56 页 国子书库 精品领先:/u/ish?uid=1095811611 第 11 页
解放军四大野战军简介很全很全

解放军四大野战军简介所以总结一下,解放后,四野牛,三野强,一野带种,二野最熊。
经过多年整编,现在是二野牛,四野强,三野沾光,一野完球。
对这样的说法不知道大家同意不。
第一野战军西北野战军一野的老底子是贺龙的120师先从第一野战军讲起。
一野司令员彭德怀,政委习仲勋。
其主力由解放前期晋绥解放军及陕甘宁解放军的部队组成。
一野的老底子是贺龙的一二0师,是第二方面军的,经多次整编,不仅第二方面军,其他两个方面建制也打乱了,他们之间渊源只能理个大概,有军史党史专学的可以在指点一二,这里楼主就不讲了,渊源太深了。
第一野战军(西北野战军)成立时,共有一、十八、十九、二十二等四个兵团,17个军。
分别如下:第一兵团:司令员王震;辖:1军,2军,7军。
其中2军和7军现已不存在了,硕果仅存的是1军。
第二兵团:司令员徐光达;辖:3军,4军,6军。
现该三个军全部不存在了。
第十八兵团:司令员周士第;辖:60军,61军,62军。
现该三个军全部不存在了。
第十九兵团:司令员杨得志;辖63军,64军,65军。
仅存65军。
第二十二兵团:司令员陶峙兵;辖5军,8军,9军,独2军,独3军(与上述2军3军有所区别)。
上述5个军全部消失。
从上面数据来看,一野部队原有17个军,但在现中国人民解放军战斗序列里,仅存1军(南京战区,军部湖州)和65军(北京战区,军部张家口)两个集团军。
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主力部队之一。
它是以抗日战争时期的陕甘宁晋绥联防军为基础,逐步发展起来的。
根据中共中央军委关于组编野战军的指示,1946 年4月,陕甘宁晋绥边防军整编为5 个野战旅,王世泰任司令员;晋绥军区组成下辖4个野战旅的晋绥野战军,贺龙任司令员、李井泉任政治委员。
1947年3月,上述两支部队成立西北兵团,同年7月,定名为西北野战军,彭德怀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辖第1、第2、第3纵队、新编第4旅、教导旅等。
至同年10 月,又新组编第4、第6纵队。
1948年7月,相继又成立第7、第8纵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建国初期兵团构成大家知道49年全军整编时中国人民解放军一共编成了19个兵团,分别是1、2、3、4、5、7、8、9、10、12、13、14、15、18、19、20、21、22和23兵团。
其中1---20兵团为各野战军各野战纵队组成,而21—23兵团则为原来的国民党起义部队改编组成。
下面我们具体来看看各野战军的兵团:一、第一野战军。
当初军委为什么来个从西向东命名野战军番号我一直不明白,地图方便?其实东野称一野从东向西最合适了,东野本来就是一方面军嘛,何况实力和人气也是排第一,以后裁军留的自然多,而且从东往西基本和野战军实力相符合。
现在倒好,弄的解放军最强的万岁军番号是38,怎么看怎么别扭,让人很容易联想到三八,呵呵!要不然叫1军多好,名副其实的解放军第一军。
而且现在解放军的主力军番号都基本很大,到下属团时都是几百,多别扭啊。
看人家霉菌,几个王牌番号全是第一(机步师、骑兵师、装甲师、陆战师),省事好记还威风!不知道大家注意没有,我是推算过,假如东野改一野的话,那么华野作为二野番号还是从20开始,华北作为最后番号还是从60开始,不过西野和中野的番号要变而已,倒是很巧合啊。
回头看一野,第一野战军属于自己的其实就是两个兵团,1兵团和2兵团。
18兵团和19兵团属于外来户,我们就把他们放到华北野战军吧。
一野兵团划分充分体现了小山头主义,简单的说就是各纵队首长一律要带自己的老部队,所以当初老彭头疼了好一阵。
一野两个兵团的番号,有资格当兵团司令的显然整个一野只有三个人,张宗逊、王震和许光达。
这几个人都是红军时期就是师级甚至军团级干部,资历最老。
老张当时已经是一野第一副司令了,是仅次于老彭的第二把手,所以兵团司令自然就是老王老许了。
一般来说按番号顺序应该是1兵团辖1、2、3军,2兵团辖4、6、7军,名正言顺。
可是老王当时是2军军长,老许是3军军长,这样两人就扎堆了啊,难道都跑1兵团去不成?于是堂堂彭大将军战场上雷霆万钧,此时内心里就是走不出自己的小山头了(后来朝鲜战场上38军的事堪称典型,可见老彭在这方面也不能免俗),整天愁眉苦脸。
兄弟野战军兵团都已经成立了,番号最*前的一野却还没动静,让后来堂堂的大将上将此时仍然只是军长。
最后还是1军政委廖汉生中将聪明,一眼看出老彭小九九,建议1、2、7军编1兵团,老王当司令。
3、4、6军编2兵团,老许当司令,于是皆大欢喜。
老彭一想对,就这么办。
要说老彭也不是粗到家,他立刻就想到了同样老资历的老廖的安排,可他又不够聪明,居然问人家自己想什么安排,难道让人家自己说自己想做兵团政委啊,于是倒霉的老廖只好说自己当军政委挺好,于是老资格的老廖就真的只是1军政委,建国后只授了中将。
按照他的职务,军政委中将是合适的,毕竟上将军政委全军还是没有的(成立兵团制后),可老彭为什么不可以把王震兼的兵团政委让给老廖呢,不是很合适嘛。
也就老廖这个老实人,换别人肯定很不爽的,难怪老彭主军数十年,嫡系亲信几乎没有,真是太不会做领导了,谁跟他谁倒霉。
还有1军军长小贺和7军军长彭绍辉,也完全应该当个兵团副司令的,最后也就是个军长,难道他就不能学四野,来个一兵团两副司令?或者小彭做副政委也可以嘛。
好在他们后来都授上将,不然老彭还不知道要树多少敌人呢。
成立兵团制以后的上将军长好象也就一野特色了,可见老彭真是粗人啊!u[H;!#一野整编为军的时候有个其他野战军都没有的问题,就是谁做“天下第一”的问题。
1纵为天下第一军和番号相符,其他纵队倒也没话说,那358旅自然就是当之无愧的天下第一师了,可到天下第一团就出问题了。
三个团都想做,尤其715和716团还都是老资格红军团,1军的头头又基本出自716团,于是716团心想肯定没问题了。
好,老彭来了个当头棒喝,定了没资历没后台的714团,理由是714团发明了新式整军,而且瓦子街打的不错。
他发话谁还敢有意见?于是天下第一团就成了全师最没资历的,弄的49年后裁军时军委还要撤消1团由3团改称1团,还不如当初就让716团当1团后面还省事啊!可见老彭在处理内部编制人事关系上是多么的随意,多么由着自己性子啊!二、第二野战军一野如此,二野呢,也好不到哪里去。
一野还是小山头的话,到二野则显然是大山头了。
因为二野不仅要求老首长带老部队,而且还严格按照部队出身和发源地划分。
首先三个兵团司令,陈大将是稳一个,谁也争不过。
剩下的陈上将历来是刘邓嫡系,从抗战时就在身边,本人又能打仗,当然稳拿第二个了。
剩下的一个,冀鲁豫军区整编了三个军,当然要老首长坐镇。
何况老杨虽然打仗一般,但是人很稳重,而且资历很老,又是一方面军出身,他当司令对中央也好交代。
于是三把交椅确定。
至于王近山,虽然也是心腹,打仗也有一套,但毕竟名额有限,自己又毛病不少,先委屈副手吧,以后再升嘛!二野一共四大山头,太行帮占据3兵团,太岳帮占据4兵团,冀鲁豫帮占据5兵团,三个兵团瓜分完毕。
势力最小、战功一般又没后台的冀南帮自然就没戏了,几个纵队瓜分的瓜分,地方化的地方化,头头则搞军区工作去,充分体现了大山头压倒小山丘。
兵团司令确定了,兵团内部小山头主义就又出来了。
首先是老首长带老部队,11军自然3兵团、13军自然4兵团,至于1纵嘛,既然老司令到5兵团了,那改编为10军就显然不合适了,于是改16军吧。
整个解放军纵队改军,其他野战军基本都是按照纵队番号改(华北按原来兵团建制改的),惟有二野最怪异。
2、3、6纵为10、11和12军,4纵却变成13军和14军,9纵为15军,1纵跑最后当了16军和18军,中间又塞了个11纵—17军,真是够乱的,只有在兵团内部才有点规律,从整个野战军看,简直是乱七八糟,充分体现了大山头和小山头的结合。
可见老刘和老邓这方面就比老彭就聪明多了,在内部人事编制关系上宁愿乱一点也要大家满意,瞧人家多会做领导。
三、第三野战军一、二野都是山头决定一切,那么三野呢。
老实说,三野本来是内部山头最多的。
从人事看,是集中了我军所有派系,一(如陈士榘)、二(如宋时轮)、四方面军(如王建安)和新四军(如叶飞)都有;从部队看,也是集中了一(如22军)、四方面军(如21军)和新四军(不用举了,到处都是)。
要是象一、二野,陈粟还不一个头两个大都不够啊!可我们陈老总和粟总就是聪明,谈笑间就解决了,还让大家都没意见。
三野有元帅一,当了野战军一把手。
大将资历三个,粟总是二把手,老谭是三把手,老张历来与世无争,安排个军区副司令就心满意足。
关键难安排的是上将们,三野上将几乎都是老资格,而且个个都不是好说话的主,哪个不是暴烈如火,还有许多是主席心腹,安排不好,呵呵!可陈粟就是给搞定了,既兼顾平衡又基本不拉山头,厉害啊!我们来详细看看人事安排。
野战军司令部光政治部就安排了唐亮和钟期光两个,下属4个兵团安排了5个(四个司令一个政委),军区安排两个(许世友、傅秋涛),一下子全搞定。
尤其是四个兵团司令,不知不觉的就保持了平衡还没有拉山头之嫌。
不过三野下属兵团内部各军划分就让人有点不懂了,但是也可以看出一点规律来。
三野部队,八路军系统的有22、26、27、28 、31、32、33和35军,新四军系统的有20、21、23、24、25、29、30和34军,大家都是八个军。
其中一等主力有20、23、24和27军,二等主力有21、22、25、26、28和31军,其余为三流部队。
首先要确定的是要打破原来华野按地域划分四个兵团的建制,否则谁愿意到苏北兵团任职啊,四个司令还不打破头啊!其次也不能强强结合,把一等主力的4个军编成一个兵团(不过那样那个兵团绝对战斗力解放军19个兵团第一,想想很过瘾的,就像四野要把三只虎编在一起一样),那除非粟总亲自兼司令,否则几个司令非拼个你死我活不可。
所以就只能高低搭配,而且为了避嫌就不能老司令带老部队,不然老叶就赚了,还要八路军和新四军搭配。
所以表现出7兵团老王的老部队在8兵团,8兵团老陈没老部队,9兵团老宋部队在10兵团,而10兵团老叶老部队却又跑9兵团去了。
从而在部队编制上坚决杜绝了山头,陈粟高啊!具体在部队划分上基本照顾了高低搭配,层次分明,同时又带点番号规律。
最后7兵团是21、22、23和35军(八路2个,新四军2个),其中23军是一等,21和22军是二等,而35军又是三等几乎垫底的部队;8兵团是24、25、26军和34军(八路军1个,新四军3个),24军是一等,25和26军是二等,34军是三等,8兵团和7兵团战斗力简直是一个模子出来的;9兵团虽然有两个一等主力20和27军,但是剩下的30军和33军战斗力都太差(八路军2个,新四军2个),都是三等部队,没有二等主力,这样和7、8兵团就平衡了;10兵团相对要吃点亏,但是三个军都是二等主力(八路军2个,新四军1个),虽然没有一等主力但是同样也没有三等部队,所以实际上和前三个兵团战斗力基本平衡。
10兵团吃亏就吃亏在只有三个军,三野剩下的32军那时还在山东青岛,直到一年后才归10兵团建制。
可老叶是陈粟亲信,这么安排大家都不会说什么,而且老叶本人也没脾气。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无论从哪个角度看,三野的兵团划分都是整个解放军中最科学的。
四、第四野战军五大野战军数四野最兵强马壮。
49年整编时一野不算外来户实际只有6个军18个师15万人,二野只有9个军27个师28万人,三野只有16个军48个师60万(加32军2万多)人,华北是9个军27个师25万人,惟独四野是12个军48个师80万人。
以上数字没算未编入兵团的部队如8军、69军、70军等。
至于装备四野更是让其他野战军只有羡慕的份,其余四个野战军最富的三野装备估计综合也就达到四野的70%强,其他野战军可想而知。
但是四野的兵团划分却也是最容易让人看不懂的一个。
按理四野部队和领导人基本都是一方面军出身,是最没有山头的,应该最好划分。
可四野就是让大家莫名其妙。
首先四个兵团司令,我不明白肖劲光作为东野副司令要进来插一腿干嘛,学学人家张宗逊。
因为他是一兵团司令吗?那人家粟总的兵团更大呢,怎么不接着干呢!不然给黄永胜多好,四野其他上将无资历高于他的,也省得一年后两个兵团部对调。
程子华做兵团司令那是没办法,辽东前进指挥所主任肯定要捞一个的,何况资历也老,同时对于冀察热辽也有个安慰。
刘亚楼为了捞仗打自己也弄了一个,其实后来也没捞到就干空军了,还不如让出来。
不过他既然争放眼整个四野也没人能争过他,毕竟是“林罗刘”的刘啊,连谭大将都排在他后面呢。
最后一个位置给邓华了,其实邓华资历比黄永胜略低的,在东北表现7纵也不如6纵和8纵,但是林彪那时欣赏他,阿黄就没办法了。
从人事上看,四野真是猛将如云,大家看看整编后的四个兵团的领导,好家伙,几乎全是名人,连兵团第二副司令后来都是上将,这足以让其他野战军羡慕了,象一野和三野的两个中将参谋长恐怕很多人都没听说吧,何况兵团副职,从这里就可以看出四野在军委心中的地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