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级示范学校写作专题课《学会记事》的详细教案

合集下载

学会记事教案

学会记事教案

学会记事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掌握记事文章的基本结构,学会运用恰当的记叙方法,提高记事表达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实例分析、讨论和实践,使学生了解记事文章的写作要点,培养学生独立写作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记事写作的兴趣和热爱,培养学生观察生活、体验生活的良好习惯。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记事文章的基本结构、记叙方法的运用。

2.教学难点:如何将记事文章写得生动有趣,富有生活气息。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记事文章,了解记事文章的基本结构,为学生讲解记事文章的写作要点。

2.实例分析教师选取一篇优秀的记事文章,让学生分析文章的结构、记叙方法及其作用,使学生对记事文章有更深刻的认识。

3.写作指导教师针对学生在记事写作中常犯的错误,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提醒学生在写作过程中注意以下几点:(1)抓住事件的核心,合理安排材料;(2)注意人物形象的刻画,展现人物性格特点;(3)运用恰当的描绘手法,使文章具有生动性;(4)注重环境描写,丰富文章内涵。

4.实践训练教师给学生布置一篇记事作文题目,让学生独立完成,要求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充分发挥想象力,力求把事件写得生动有趣。

5.作品展示与评价学生将自己的作品展示给同学,大家互相评价、借鉴,教师给予点评,总结优点和不足,为学生提供改进的方向。

四、课后作业1.复习本节课所学内容,整理笔记;2.修改和完善上交的记事作文,力求做到内容丰富、结构合理、语言生动。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同时,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提高教学质量。

《学会记事》教学设计

《学会记事》教学设计

《学会记事》教学设计教学设计:学会记事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让学生了解记事的定义、意义和方法。

2.技能目标:培养学生良好的记事习惯,提高记忆和思维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思考能力,增强自信心。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记事习惯和思维能力。

2.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记忆能力和思维能力。

三、教学准备教师准备:PPT、黑板、笔记本、记事本等。

学生准备:笔记本和笔。

四、教学过程1.创设情境,导入话题(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几个记事的场景导入话题,“一天早上,你睡懒觉了,还差一点迟到了。

你回忆起自己的早晨,突然发现一件重要的事情忘记了,那么你会怎么办?”2.了解记事的定义和意义(5分钟)通过PPT和讲解,引导学生了解记事的定义和意义。

记事是指通过书写或其他方式记录下个人经历、行程、工作或学习要点等,既能帮助我们记录和回忆,又能提高学习和工作效果。

让学生明确记事的作用和重要性。

3.介绍记事的方法(10分钟)通过PPT和讲解,向学生介绍几种记事的方法:(1)书写法:通过书写将重要信息记录下来,如事件、日期、地点、参与人员等。

(2)绘图法:通过图形和符号的绘制来记载信息,让记忆更加鲜明和直观。

(3)录音法:通过录音设备将信息录下来,方便后续回顾。

(5)制作表格:将信息整理成表格形式,让信息更加系统化和清晰明了。

4.进行记事实践活动(15分钟)教师设计记事实践活动,学生根据老师提供的场景,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记事。

如给出一段描述,学生可以选择记录方式,将其记下来,并完成相关练习。

5.讨论记事的技巧(10分钟)教师让学生交流并讨论记事的技巧和方法,学生可以分享自己的记事经验和技巧。

教师在黑板上记录学生提到的好的记事方法,并总结出一些记事的技巧,如合理分类、关键词记录、制定提醒等。

6.培养良好的记事习惯(10分钟)教师通过讲解和案例分析,引导学生培养良好的记事习惯,包括每天进行回顾、整理和更新,并鼓励学生养成常记事的习惯。

人教部编版七上语文《写作学会记事》优质精品课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七上语文《写作学会记事》优质精品课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七上语文《写作学会记事》优质精品课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写作学会记事》是人教部编版七上语文的一篇优质精品课。

本篇文章旨在引导学生掌握记事的技巧,通过生动的实例,让学生了解记事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将生活中的点滴细节转化为优美的文字。

教材内容丰富,既有理论指导,又有实践操作,适合初学者学习。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对生活充满好奇,有强烈的表达欲望。

但他们往往不知道如何将生活中的事情转化为文字,表达清晰、条理分明。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美好,教会他们如何观察、思考和表达。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记事的技巧,学会如何将生活中的点滴细节转化为优美的文字。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例分析,培养学生观察生活、思考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写作的兴趣,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学会观察生活,发现生活中的美好,将其转化为文字。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表达能力。

五. 教学方法1.实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的文章,让学生了解记事的技巧。

2.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和表达能力。

3.实践法:让学生动手写作,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操作。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部编版七上语文《写作学会记事》2.参考资料:相关记事文章、写作技巧书籍3.教学工具:黑板、粉笔、多媒体设备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同学们,你们觉得记事重要吗?为什么?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导入新课。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一篇优秀的记事文章,让学生初步感受记事的力量。

同时,教师简要介绍文章的写作背景和作者,为学生接下来的学习做好铺垫。

3.操练(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写作技巧,如观察角度、表达方式等。

然后,学生分组讨论,尝试运用所学技巧创作一篇简短的记事文章。

《写作:学会记事》教案

《写作:学会记事》教案

《写作:学会记事》教案单元备课说明一、单元课标要求《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第四学段(7—9年级)的课程目标,在“阅读与鉴赏”中要求学生能够“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能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在“表达与交流”中指出要引导学生“写作要有真情实感,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受、体验和思考,力求有创意”。

二、单元教材分析此单元选编了一组表现亲情和家庭生活的文章,包括两篇散文、两首散文诗和两篇文言文,从不同角度,通过不同方式,抒写了亲人之间真挚动人的感情。

《秋天的怀念》既抒发了作者对母亲的怀念和对母爱的赞美,也表达了作者的悔恨与愧疚,还蕴含了他对生命的思考与感悟。

《散步》采用以小见大的手法,使得散步这样一件小事蕴含了丰富多元的主题。

《散文诗二首》中的两首散文诗都采用了象征手法来表现母爱,其中《金色花》模仿儿童的口吻和心理,通过虚拟之境,以儿童的奇思妙想和纯真的口吻表现孩童对母亲的爱;《荷叶·母亲》则以眼前之景、现实之事,直接表现少女对母亲的感激和依恋。

《<世说新语>二则》是初中阶段首次出现文言文,两篇文言文篇幅短小,讲述了古代少年的聪慧故事,引领学生体会魏晋世族家庭的高雅情趣和文化修养,初步领略“魏晋风度”。

三、单元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已经能够在朗读过程中基本把握文章的内容,了解文意,并初步感知作者的思想感情。

但由于年龄的局限性,此阶段的学生在朗读技巧上还有所欠缺,不能准确把握重音和停连,且在朗读时情感表达不够充沛,在分析文本时无法深刻理解文章蕴含的人生哲理。

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赏析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

另外,学生首次开始学习文言文,教师要及时点拨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和翻译原则,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文言文。

初中语文《学会记事》教案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学会记事》教案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学会记事》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掌握记事的几个基本要素,如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

(2)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表达事物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了解记事的结构和技巧。

(2)培养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式,提高记事的条理性和生动性。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生活的关注,发现生活中的美好瞬间。

(2)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态度。

二、教学内容:1. 记事的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

2. 记事的结构:引子、主体、结尾。

3. 记事的方法:顺叙、倒叙、插叙等。

4. 记事的语言:生动、形象、简洁。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记事的要素、结构和基本方法。

2. 教学难点:如何使记事具有条理性和生动性。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生活小故事,引发学生对记事的兴趣。

2. 讲解:讲解记事的要素、结构和基本方法。

3. 实例分析:分析一些优秀的记事文章,让学生了解记事的技巧。

4. 练习:让学生分组讨论,每组编写一个记事短文。

5. 展示:各组展示自己的作品,互相评价,教师点评。

五、教学评价:1. 学生自评:评价自己在记事过程中的表现,以及作品的条理性和生动性。

2. 同伴评价:互相评价对方的作品,提出改进意见。

3. 教师评价:对学生的作品进行综合评价,给予鼓励和建议。

六、教学策略:1. 案例教学:通过分析具体的记事文章,让学生了解和掌握记事的技巧。

2. 小组讨论:鼓励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共同完成记事短文的编写。

3. 师生互动:教师积极参与学生的讨论,引导学生正确表达事物。

七、教学准备:1. 教学PPT:制作包含记事要素、结构和方法的PPT,方便学生理解和记忆。

2. 优秀文章:收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优秀记事文章,用于实例分析。

3. 评价标准:制定评价学生作品的准则,确保评价的公正性。

八、教学延伸:1. 课后作业:布置编写记事短文的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写作:学会记事》教案

《写作:学会记事》教案

《写作:学会记事》教案【教学目标】1.学习将事件叙述完整、清楚的方法。

2.把握写作练习、交流总结等方式,提升综合写作能力。

3.养成写日记或者周记、记录生活中的人和事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结合本单元课文,认识把事情说清楚的记事原则。

2.教学难点:体会并尝试在叙事中抓住细节,表达感情。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教师:(出示课件3)我国的著名作家、教育家叶圣陶说:“叙述文的材料是客观的事物,写作的目的在于传述。

”在记叙文写作中,叙述好一件简单的事,这是一项基本功。

记事能力是最基本的写作能力。

教师板书课题:写作学会记事(出示课件1)二、精读细研,技法学习(一)学习方法教师:我们以本单元的《散步》一文为例来分析学习“记叙要素”。

(出示课件4、5)1.如何记事,才能让作文具有打动人心的力量呢?(1)要交代清楚时间、地点、人物,以及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即“记叙的六要素”。

事情的经过——详细起因和结果——简略(2)经典回顾:例如莫怀戚的《散步》,我们来看看这篇文章是怎样把事情写清楚的。

开头第一句话:我们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这句话交代了事情的地点:田野事件:散步人物: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接着交代了散步的时间:初春散步的原因:母亲身体不好,应该多走走。

第6段是详写,交代了散步的经过:发生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儿子要走小路。

散步的结果:互敬互让,我背母亲走小路。

从而突出了文章的主题思想:表现出一家人之间的互敬互爱、和睦相处的深厚感情,体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2.写作指导(出示课件6、7、8)(教师补充讲解。

)(1)明确记叙六要素。

要交代清楚时间、地点、人物,以及事情的起因(略写)、经过(详写)和结果(略写),即“记叙的六要素”。

能够表现文章主旨的材料要浓墨重彩地写,而与文章主旨关系不大的材料就要略写或不写,这样才显得中心突出。

(2)精心选材选取身边发生的事件,再加以精心挑选。

写作:学会记事(教学设计)

写作:学会记事(教学设计)

《写作:学会记事》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结合课文,认识把事情说清楚的记事原则,写出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2.体会并尝试在叙事中抓住细节,注意锤炼语言,融入真情实感。

3.根据提纲完成写作任务,做到记真事、说真话、抒真情。

【重点难点】1.认识把事情说清楚的记事原则,写出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2.体会并尝试在叙事中抓住细节,注意锤炼语言,融入真情实感,做到记真事、说真话、抒真情。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谈到写作时说:“我该干的事情其实很简单,那就是用自己的方式,讲自己的故事。

”如果善于“讲故事”,也就是擅长“记事”,写作就会变得简单起来。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怎样把一件事叙述得有声有色,条理清晰。

(板书:学会记事)二、教学新课任务一:读教材抓要点阅读教材,把课本强调的重点内容画在书上,说一说你从中获取的信息。

1.记事能力是最基本的写作能力,培养这种能力需要反复地学习、训练。

2.写清楚是记事的基本要求,一般要写出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事情的经过是记叙的主要内容,要重点写,写详细些。

3.记事也是为了传达感情,分享体验,因此,还要学会写得有感情。

4.还要注意锤炼语言,学习使用一些能够贴切表达情感的词语或句子,抓住一些感人的细节。

任务二:夯基础知技法技法一:抓住要素叙写清楚1.阅读《散步》一文,梳理记事要素,填写下表并写出你的探究发现。

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时间初春地点田野人物我和家人起因一家人在田野散步经过出现矛盾:奶奶想走大路,孩子想走小路解决矛盾:一家人走小路结果走不过去的时候,“我”背起母亲,妻子背起儿子探究发现:《散步》叙事清楚完整,重点写了路线选择经过,突出了“分歧”与解决的过程。

——记事要抓住要素,叙写完整。

事情经过是记叙的主要内容,要重点写、写详细。

2.阅读《秋天的怀念》,圈画文中表示时间、地点的语句,填写下表并写出你的探究发现。

场景时间地点一双腿瘫痪后、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二三邻居小伙背着我去看她四预设:场景时间地点一双腿瘫痪后、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四周的墙壁二北海的菊花开了屋里、窗前三她出去后邻居小伙背着我去看她四又是秋天妹妹推着我去北海环境以及特定的事物、情节等来暗示。

第二单元写作《学会记事》教学设计-七年级语文上册(统编版2024)

第二单元写作《学会记事》教学设计-七年级语文上册(统编版2024)

写作《学会记事》核心素养教学设计一、核心素养目标:1.语言建构与运用:把事情说清楚,掌握作文六要素的写法及应用。

2.思维发展与提升:尝试在叙事中抓住细节表达感情,通过单元课文具体例子引领掌握习作方法。

3.审美鉴赏与创造:抓住具体的景物进行刻画,锤炼语言,在叙述中提升文章的美感和表达人物的情感。

4.文化传承与理解:培养写真情实感的写作作风,记真事,说真话,抒真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细节描写刻画人物,突出自己的心理活动。

教学难点:通过环境或者具体事物的描写,锤炼文章语言,衬托人物的心理活动和文章主题。

三、核心素养《语文课程标准》对7-9 年级的写作要求是:“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

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地表达。

”初中阶段作文训练的重点是记叙文,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以本单元所学课文、课外名著和学生佳作为素材,给学生传授一些记叙文写作的方法,为学生的叙事写作赋能。

本内容为七年级第二单元,是学生进入初中后的第二次写作,在小学习作基础上,对记事文章的第一次接触,所以,应该进行有梯度的进行指导练习,既不能重复、降低小学阶段的教学要求,也不能盲目拔高,本设计就采用了搭桥梁、给拐杖、扶着走的方式,让学生既不能感到困难,还要有所提高。

为了让学生对写作产生兴趣,本设计通过找知音的活动形式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选择贴近生活的素材进行展开训练。

尤其是设计要考虑到全体学生,在一个班里,学生的学习程度不同,就要实施分层教学的要求,在习作标准的设计上,也是采用了学生感兴趣的自我挑战方式,给出不同的要求,让学生获得成就感和自我认同,这也是对学生实施过程性评价和结论性评价的多个标准进行综合。

四、学情分析七上第二单元写作训练是学生上初中第一次学习写事。

学生经过小学的学习,在阅读中、在日常生活中基本已经知道概括叙事的一些要素,例如“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局"等记叙基本要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省级示范学校写作专题课《学会记事》的详细教案
记事是写作的基础,记事能力是最基本的写作能力,培养这种能力需要反复地学习和训练。

同学们最好养成每天写日记的习惯,不一定要多长,只要记下那些打动过你的人和事,展示出打动你的详细过程,就已经向优秀的习作迈进了一步了。

1.引导学生学会从平凡小事中感受生活,感悟人生,学习做人的道理。

2.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和条理性,把事情的经过写清楚,懂得写事件要抓重点。

3.努力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和独创性,鼓励多角度抒写生活的真情实感。

一、文题展示
从小到现在,有多少令你难忘的“那一次”:那一次,你笑了;那一次,你哭了;那一次,你真遗憾;那一次,你真尴尬……正是经历了这无数的“那一次”,你才懂得了生活的幸福,友情的珍贵,奋进的艰辛及你肩负的责任……真正领悟到了生活的内涵,长大了,成熟了。

请从你的生活中选择一件事,以“那一次,我”为题,写一篇记叙文,并写出你的真情实感。

要求:①在文题横线上填上恰当的词语,使文题完整;②记事要完整、具体,中心明确,详略得当;③语言要简明、连贯、通顺;④字数600左右,书写要工整。

二、写作导航
怎样才能记述好一件事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记事要完整。

即要交代清楚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情起因、经过和结果。

但交代这六要素不应该呆板,
要根据文章的需要灵活掌握。

时间、地点也并不是非要直接点明的,有时候可以通过描述自然景物的特征及其变化,将它们间接表示出来。

如“鸡喔喔叫了起来”就是指天将亮了,“西边的太阳就要落山了”说明已是傍晚了等。

二、记事要有详有略,重点突出。

在记叙六要素中,起因、经过和结果是构成事情最主要的环节。

为了把事情写得清楚明白,记叙时就一定要写好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特别要把事情的经过写具体,给人留下完整而深刻的印象。

三、记事要有条理。

一件事都有发生、发展和结果的过程,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记叙,文章的条理就会清楚明白。

四、记事要具体。

要试着运用多种描写手法(如语言、动作、心理、神态、外貌、环境描写等)具体、生动地再现当时的情景。

五、记事要有真情实感。

记事是为了传情达意,有真情实感的材料才能打动读者,才能与读者产生共鸣。

三、例文引路
那一次,我非常惭愧
每当想起那件事,我的脸马上就红了。

那是一个冬天的早晨,天气非常寒冷,外面刮着凄厉的北风,地上都冻得硬硬的。

早上第一节课下后,该做广播操了。

我怕冷,真不想出去做操,可是,有什么办法呢?我缩着脖子琢磨起来。

一个念头忽然跳入我的脑海:前天沙晓娟同学说肚子疼,夏老师不是没让她做操吗?我不如也装肚子疼。

广播里响起了《运动员进行曲》,同学们照例出去排队了。

我坐在位置上,右手捂着肚子,左手放在桌上,脑袋垂得低低的,嘴里还不时地哼哼。

夏老师走进来,见我这副痛苦模样,便关切地问:“赵志达,怎么啦?身体不舒服吗?”一边说,一边用手摸了摸我的额头。

“肚子疼。

”我无力地点了点头。

“要不要到学校诊所,去拿点药吃一下?”“不用了,早晨吃过了,还是有点疼。

”“那你今天就别去做操了,以免
再受凉,好好休息一会儿,也许就好了。

”说完,老师就走出去了。

心里悬着的一块石头终于落了地,不由暗喜,这么容易就躲过去了!我慢慢走到窗边,看见同学们正迎着大风,整齐而有力地做操。

不知什么原因,心里总有点不自在。

广播操结束后,同学们回到班上,纷纷围着我嘘寒问暖。

有的问:“你肚子还疼吗?”有的说:“多揉揉就不疼了!”还有的说:“要不,我陪你去学校诊所看一看吧!”我连忙说“不要紧的,不要紧的,我吃了药,休息一会儿马上就会好的。

”大家听了,也就放心了,一起出去玩了。

看着他们玩得正高兴,我脚都发痒了,但因为担心露馅,只好坐在位置上埋头“休息”。

第二节上语文课,夏老师讲得眉飞色舞,同学们也踊跃发言。

平时我是个爱发言的人,一时忘了自己“生病”,忍不住高高举起手来。

当我响亮地答对了问题时,老师不仅肯定
我思维敏捷,声音响亮,还当场对我大加表扬:“赵志达同学今天身体不舒服,还这么积极地回答问题,我们大家要好好地向他学习!”同学们都不约而同地鼓起掌来,而我心里真不是滋味,脸上火辣辣的,仿佛那一个个巴掌正抽在我的脸上似的。

这件事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每当我想起它,就惭愧得脸红到脖子根。

因为惰性发作,我撒了谎,欺骗老师,欺骗同学,欺骗自己。

而老师的关怀和表扬,同学的问候与情谊,却像寒冬的一缕缕阳光,照在我心上,暖乎乎的。

我想,今后,再也不能做这种荒唐的事了。

【名师点评】这篇文章的小作者侧重叙写了自己一次逃避课间操的过程。

记叙的要素都交代得很清楚,并且按照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叙事,条理很清楚。

特别是作者讲了真话,叙了真事,其中的感情变化确是作者的真实情感。

全文以“我”的感情变化为线索,串联起众多材料,文脉贯通,组成一个
整体。

从开始的“怕冷”“不想出去做操”到“不由暗喜”,从“心里总有点不自在”到“担心露馅”,从“心里真不是滋味,脸上火辣辣的”到“惭愧得脸红到脖子根”,这些心理描写逼真而又细腻,且与所写的中心事件紧密相关,层层推进,有力地表达了本文的中心意思。

四、板书设计
记记事要完整
事记事要有详略
五记事要有条理。

记记事要具体
记事要有真情实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