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与气象名词解释

合集下载

气象学与气候学基础名词解释

气象学与气候学基础名词解释

一. 名词解释1.气温直减率:平均而言,高度每增加100m,气温则下降约0.65℃,这称为气温直减率,也称气温垂直梯度。

(P13)2.行星边界层:在对流层内,顶部为1~2km高度的摩擦层也叫行星边界层。

(P14)3.露点:在空气中水汽含量不变、气压一定的条件下,使空气冷却达到饱和时的温度,称露点温度,简称露点。

(P21)4.温室效应:大气逆辐射使地面因发射辐射而损耗的能量得到一定的补偿,因而对地面有一种保暖作用,这种作用称为大气的保暖作用或温室效应。

(P46)5.大气的保温效应:大气逆辐射使地面因发射辐射而损耗的能量得到一定的补偿,因而对地面有一种保暖作用,这种作用称为大气的保温效应或温室效应。

(P46)6.地面有效辐射:地面发射的辐射与地面吸收的大气逆辐射之差,称为地面有效辐射。

(P46)7.干绝热直减率:对于干空气和未饱和的湿空气来说,气块绝热上升单位距离时的温度降低值,称干绝热直减率。

(P59)8.逆温:在一定条件下,对流层中出现气温随高度增高而升高的现象。

(P66)9.冰晶效应:水滴会因不断蒸发而缩小,冰晶会因不断凝华而增大。

(P82)10.低压槽:从低压延伸出来的狭长区域,叫低压槽。

(P113)11.暖性高压:高压中心为暖区,四周为冷区,等压线和等温线基本平行,暖中心与高压中心基本重合的气压系统。

(P114)12.地转风: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相平衡时,空气的等速直线水平运动。

(P120)13.梯度风:当空气质点作曲线运动时,除受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作用外,还受惯性离心力的作用,当这三个力达到平衡时的风,称为梯度风。

(P121)14.气团:指气象要素(主要指温度、湿度和大气稳定度)水平分布比较均匀、垂直分布相似的大范围的空气团。

(P153)15.冷锋:锋面在移动过程中,冷气团起主导作用,推动锋面向暖气团一侧移动,这种锋面称为冷锋。

(P159)16.暖锋:锋面在移动过程中,暖气团起主导作用,推动锋面向冷气团一侧移动,这种锋面称为暖锋。

气象学名词解释30个

气象学名词解释30个

气象学名词解释30个1、天气:是某一地区某一时段的大气状态、大气特征及其变化的总称。

2、气候:是指地球某一地区多年综合大气的特征,具有相对稳定性。

3、气象学:是研究大气各种现象的成因和演变规律以及如何利用这些规律为人类服务的科学。

4、干洁大气:除去水汽及其他悬浮在大气中的固体、液体质粒以外的整个混合气体。

5、大气污染: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过程,使局部、甚至全球范围的大气成分发生对生物界有害的变化成为大气污染。

6、气温直减率:又称气温垂直梯度,指单位高度内气温的变化值。

7、太阳常数:是指地球位于日地平均距离时,在地球大气上界投射到垂直于太阳光线平面上的太阳辐射强度。

8、大气温室效应:大气中各种微尘和二氧化碳成分的存在,犹如温室覆盖的玻璃一样,阻挡了地面向外的辐射,增强了大气逆辐射,对地面有保温和增温作用。

这种现象称为大气温室效应。

9、地面有效辐射:是指地面辐射和被地面吸收的大气逆辐射之差。

10、地面辐射差额:在单位时间内,单位地面所吸收的辐射与放出的辐射之差,称为地面辐射差额。

11、容积热容量:单位体积的物质,温度变化1摄氏度所吸收或放出的热量。

12、导热率:指物体在单位厚度间,保持单位温度差时,其相对的两个面在单位时间内通过单位面积的热流量。

13、导温率:单位容积的物质,通过热传导,由垂直方向获得或失去y焦耳的热量时,温度升高或降低的数值称为导温率,也称热扩散率。

14、温度年较差:一年中最热月平均温度与最冷月平均温度的差值。

15、温度绝对年较差:一年中极端最高温度和极端最低温度的差值。

16、大气静力稳定度:在静力平衡状态的大气中,空气团在垂直方向上受到外力因子的扰动后,大气层结有使其返回或远离原来平衡位置的趋势或程度。

17、干绝热直减率:在大气静力条件下,干空气或未饱和湿空气做干绝热升降运动而引起空气块的温度随高度的变化率。

18、相对湿度:空气中的实际空气水汽压与同温下饱和时空气水汽压的比值,用百分数表示。

气象学与气候学名词解释

气象学与气候学名词解释

1大气污染由于自然或人为的原因,导致空气中有害物质的浓度超过一定限度,维持一定的时间,直接或间接地对人类正常生活、动植物正常生长以及对气候和各类物品、材料造成危害的现象。

2标准大气压0摄氏度、45度纬度、海平面的大气压1标准大气压=760mmHg=1013.3Hpa 3湿度:表征大气中水汽含量多少的物理量4绝对湿度a:单位体积空气中所含水汽的质量5实际水汽压e:实际大气中水汽所产生的那部分压强6饱和水汽压E:温度一定,单位体积空气可达到的最大水汽含量所产生的压强7相对湿度f:水汽压与同温度下饱和水汽压的比值(百分比)8饱和差d:饱和水汽压与实际水汽压的差值9露点温度地面辐射冷却使得气温也随之下降,当空气中水汽压等于饱和水汽压时,水汽开始出现凝结现象,此时的温度即为露点温度,简称露点。

10露:当露点>0℃时,水汽凝结成小的水滴,附着在地面或地物上称为露。

11霜:当露点<0℃时,水汽直接凝华成白色的冰晶,称为霜。

12雾凇①概念:形成于树枝上、电线上或其它地物迎风面上的白色疏松的微小冰晶或冰粒。

②晶状雾凇▲形成:往往在有雾、微风或静稳以及温度低于-15℃时出现。

是由过冷却雾滴不断蒸发变成水汽再凝华在物体表面上形成。

▲特征:晶体与霜相似,结构松散,稍有震动就会脱落。

13雨凇①概念:形成在地面或地物迎风面上的透明或毛玻璃状的紧密冰层。

②形成:主要由过冷却雨滴降到低于0℃的地面或地物上冻结而成。

如果雨滴不是过冷却雨滴,所形成的雨凇很薄且寿命短。

③特征:破坏性很大,能压断电线、折损树木,对交通运输、电讯、输电以及农业生产都有很大影响。

14降水:从云中降到地面上的液态水和固态水统称为降水。

15云滴:云中半径小于100微米的水滴,标准云滴半径为10微米。

16雨滴:半径大于100微米的水滴,标准雨滴的半径为1000微米。

17气压梯度:垂直于两等压面之间的气压差与其间的垂直距离的比值18气压:单位面积上所承受的大气柱重量P=MG/A19辐射与辐射能:自然界中的一切物体,只要温度高于绝对0度,它都会时刻不停地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外传递能量,这种传递能量的方式称为辐射。

气候与气象的基本概念和关系

气候与气象的基本概念和关系

气候与气象的基本概念和关系气候与气象是人们经常提到的两个词,它们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但是,对于这两个概念的理解,很多人可能仅仅停留在表面。

本文将从基本概念和关系的角度,深入探讨气候与气象的内涵。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气象。

气象是研究大气现象和天气变化的科学。

它主要关注的是短期的天气现象,如降雨、温度、湿度、风向等。

气象学家通过观测、记录和分析大气层的各种参数,来预测未来的天气情况。

气象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它涉及物理学、化学、地理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

气候则是长期的天气状况的统计结果。

气候是指某一地区在长时间内的天气特征,包括温度、湿度、降水量等。

气候通常以年为单位来进行统计和比较。

气候的形成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地理位置、海洋环流、地形等。

不同地区的气候差异很大,从极地的寒冷到热带的酷热,都是气候的不同表现。

气象和气候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气象是气候的基础,气候是气象的统计结果。

气象的变化会直接影响到气候的形成和演变。

例如,气象学家通过观测和分析天气现象,可以预测未来的气候变化趋势。

另外,气候的长期变化也会影响到气象的表现。

例如,全球气候变暖导致的极端天气事件频发,如暴雨、干旱等,都是气候变化对气象的影响。

气候和气象不仅与自然环境有关,也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

人类的工业化、城市化等活动会对气候和气象产生重要影响。

例如,大量的温室气体排放导致全球气候变暖,进而影响气象的表现。

另外,城市的建设和人口的增加也会改变气象条件,如城市热岛效应的形成。

因此,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关注气候和气象的变化,积极采取行动来减少对气候和气象的不良影响。

总结起来,气候和气象是两个相互关联的概念。

气象是研究短期天气现象的科学,而气候则是长期天气状况的统计结果。

气候和气象之间的关系密切,气象是气候的基础,气候的变化也会影响到气象的表现。

此外,气候和气象也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

我们应该关注气候和气象的变化,并采取积极的行动来保护环境,减少对气候和气象的不良影响。

气象名词解释

气象名词解释

气象名词解释气象名词解释气象学是一门研究天气、气候和气象现象的学科。

在气象学中,有许多不同的气象名词,这些名词描述了不同的天气、气候和气象现象。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气象名词及其解释:1. 天气:指空气中的水汽和液态分子的浓度,以及云、雨、雪等降水形式的出现和分布。

2. 气候:指一年中大气中水汽和液态分子的浓度、温度、湿度、风速等综合因素的变化。

气候因素可以影响人们的生活、生产和活动。

3. 气象现象:指天气、气候和气候因素引起的各种气象现象,如风暴、暴雨、雷雨、冰雹、台风、龙卷风等。

4. 云:指漂浮在空气中的水滴和冰晶,可以是降水形式的一部分,也可以是天气现象的一种表现。

5. 湿度:指空气中的水汽浓度,湿度高通常意味着空气潮湿,人们容易感到潮湿和闷热。

6. 温度:指空气中的水汽凝结成水滴所需要的温度,通常以摄氏度来表示。

温度是影响天气、气候和气候现象的重要因素之一。

7. 风:指空气的流动,风通常由气压梯度引起的。

不同类型的风会影响人们的生活、生产和活动,如飓风、龙卷风、强风等。

8. 降水:指空气中的水汽凝结成水滴,落地形成降水形式。

降水是影响人类生活和活动的重要因素之一,如洪水、暴雨、雪灾等。

气象名词解释气象学是一门研究天气、气候和气象现象的学科。

在气象学中,有许多不同的气象名词,这些名词描述了不同的天气、气候和气象现象。

1. 天气:指空气中的水汽和液态分子的浓度,以及云、雨、雪等降水形式的出现和分布。

2. 气候:指一年中大气中水汽和液态分子的浓度、温度、湿度、风速等综合因素的变化。

气候因素可以影响人们的生活、生产和活动。

3. 气象现象:指天气、气候和气候因素引起的各种气象现象,如风暴、暴雨、雷雨、冰雹、台风、龙卷风等。

4. 云:指漂浮在空气中的水滴和冰晶,可以是降水形式的一部分,也可以是天气现象的一种表现。

5. 湿度:指空气中的水汽浓度,湿度高通常意味着空气潮湿,人们容易感到潮湿和闷热。

6. 温度:指空气中的水汽凝结成水滴所需要的温度,通常以摄氏度来表示。

气象与气候

气象与气候

第一章引论1、天气:某一地区在某一瞬间或某一段时间内大气状况和大气现象的综合。

2、气候Climate:在太阳辐射、大气环流、下垫面性质和人类活动的长期作用下,在某一时段内大量天气的综合。

两者的区别:天气变化快,变化周期短。

气候变化的周期较长。

它的时间变化尺度有季际;年际;十年际等等。

3、大气圈是指因地球的引力而聚集在地表周围的气体圈层。

4、气候系统:一个包括大气圈、水圈、陆地表面、冰雪圈和生物圈在内的,能够决定气候形成、气候分布和气候变化的统一的物理系统。

5、大气成分组成大气的各种气体和微粒。

包括干洁空气,水蒸气,尘埃。

大气的物质组成,地球上的大气,有氮、氧、氩等常定的气体成分,有二氧化碳、一氧化二氮等含量大体上比较固定的气体成分,也有水汽、一氧化碳、二氧化硫和臭氧等变化很大的气体成分。

6、大气的结构:a. 对流层气温:从下向上是降温的,大气降温率(气温直减率)是6.5 ℃/km,对流层顶约-83 ℃。

大气运动:空气具有强烈的对流、乱流运动。

气象现象:风、霜、雨、雪、雹、雾等。

b.平流层气温:从下向上是升温的,到平流层的顶温度升到0 ℃。

大气运动:水平运动,没有强烈的对流运动,天气多是晴朗的,飞机在此层飞行不易颠簸。

成分:几乎不含水蒸气、尘埃,存在数层臭氧层。

无天气现象c.中间层气温:从下向上是降温的,到中间层的顶温度降到-113-83 ℃。

大气运动:有相当强烈的垂直运动。

含有水汽极少,没有云层出现。

该层的60-90km高度上有一个只在白天存在电离层。

d热层(.暖层、热成层)气温:从下向上迅速升温,到300km高空,温度达1000 ℃。

e.散逸层(外层)7、主要气候要素:温度、压强、湿度、风向、风速、云量降、雨量、能见度。

㈠气温——表示空气冷热程度的物理量气温的单位:目前我国规定用摄氏度(℃)温标,在理论研究上常用绝对温标,以K表示,但其零度称为“绝对温度”,两种温度标之间的换算关系如下T=t+273.15≈t+273㈡气压:指大气的压强,既单位面积上所承受的大气柱的重量,其数值等于从单位底面积向上,一直到大气顶界的垂直气柱的重量。

地理学中的气候与气象

地理学中的气候与气象

地理学中的气候与气象地理学是一门研究地球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学科,其中气候与气象是地理学中非常重要的研究领域。

气候和气象都关注地球上的天气现象,但它们有着不同的定义和研究方法。

在本文中,我们将深入探讨气候与气象的概念、区别以及它们在地理学中的重要性。

一、气候与气象的概念气候是指一定时期内某一地区的天气状况的长期统计结果。

它包括温度、湿度、降水量、风力等因素,是长期气候要素的统计平均。

气候通常以年为单位来计算,如某地区的气候可以被描述为炎热干燥或寒冷湿润。

气象是研究地球上短期天气现象的科学。

它关注的是天气的变化、天气现象的成因以及天气对人类和其他生物的影响。

气象观测主要包括温度、湿度、气压、降水等因素,通过采集和分析这些数据,气象学家能够预测未来的天气情况。

二、气候与气象的区别气候和气象之间的主要区别在于时间尺度和研究方法。

气候是长期统计的结果,关注的是气候要素在一定区域内的长期变化趋势。

气候变化通常需要至少30年的观测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

而气象则关注的是短期的天气现象,一般采用较短的时间段进行观测和分析。

在研究方法上,气象主要侧重于实时观测和数值模拟,通过天气预报和天气图表等方式提供准确的短期天气信息。

而气候的研究则更多地依赖历史气候数据、气象站点观测和气候模型等方法,通过对长时间尺度上的气候变化进行分析,以揭示气候形成的机制和规律。

三、气候与气象在地理学中的重要性气候与气象在地理学中都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首先,气候和气象是地理学中天气和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地球上的气候差异决定了不同地区的植被、动物分布、水资源分配等自然环境特征。

同时,气象现象如暴雨、台风等也会对地表地貌产生影响。

其次,气候和气象对人类活动和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正常的气候和适宜的气象条件有利于农业生产、旅游业、能源开发等人类经济活动的发展。

同时,极端的气候事件如干旱、洪涝等也会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不利影响。

此外,气候和气象研究对于应对气候变化和环境保护也具有重要意义。

气候与气象的基本知识

气候与气象的基本知识

气候与气象的基本知识气候和气象是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话题。

了解气候和气象的基本知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适应和预防自然环境带来的挑战。

本文将介绍气候与气象的定义、区别以及相关的基本要素和现象。

一、气候的定义与特征气候是指某个地区在长时间内(通常是30年)的天气状况的统计。

它反映了一个地区在不同季节的温度、湿度、风向和降水等方面的特征。

不同地区的气候类型各不相同,包括热带气候、温带气候、寒带气候等。

气候的特征主要由多个因素共同决定。

其中最主要的因素是纬度和海拔。

纬度越低的地区通常气候较热,而纬度越高的地区则偏寒冷。

海拔的影响也很显著,海拔越高的地区气温偏低,气候也会更加湿润。

二、气象的定义与作用气象是研究大气现象及其变化的科学,它主要关注短时间内(通常是几小时到几天)的天气变化。

气象研究的对象包括空气的温度、湿度、风力、云量和降水等。

了解气象有助于进行天气预报、农业生产、航空运输等方面的规划和决策。

气象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它与地理学、物理学、化学等多个学科有关联。

通过气象观测和气象学的分析,人们可以对天气进行预测和解释,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便利和安全。

三、气候要素和现象了解气候和气象的基本知识,需要了解一些重要的气候要素和气候现象。

1. 温度:气温是指空气的热度,通常用摄氏度表示。

气温受纬度、海拔、太阳辐射、地形等多个因素的影响,不同地区的气温存在明显差异。

2. 湿度:湿度是指空气中水汽含量的多少。

湿度通常通过相对湿度来衡量,反映了空气的湿润程度。

3. 风力:风力是指空气运动的强弱程度。

风的方向和速度受地球自转、气压等因素的影响,也会对地面上的环境产生明显的影响。

4. 云量:云量描述了天空中云层的覆盖程度,包括晴朗、多云、阴天等不同状态。

5. 降水:降水是指大气中水汽凝结成液态或固态后下降到地面的过程,包括雨、雪、冰雹等形式。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通过观察这些气候要素和气候现象的变化,以及听取气象预报来更好地应对天气的变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气象学:专门研究大气现象和过程,探讨其演变规律和变化,并直接或间接用之于指导生产为人类服务的学科 气候学:研究地球上气候的科学 气候系统:气候系统是一个包括大气圈,水圈,陆地表面,冰雪圈,和生物圈在内的,能够决定气候形成,气候分布和气候变化的统一的物理系统 气候:在太阳辐射、大气环流、下垫面性质和人类活动长时间相互作用下,在某一时段内大量天气过程的综合 极光:由于太阳发出的高速带电粒子使高层稀薄的空气分子或原子激发后发出的光,这些带电粒子在地球磁场的作用下,向南北两极移动,所以这种发光现象常出现在南北两极,称为极光 降水量:降水落至地面后(固态降水需经融化后),未经蒸发、渗透、流失而在水平面上积聚的深度 虚温:在同一压强下,干空气密度等于湿空气密度时,干空气应有的温度 电离层:高层大气由于受到强太阳辐射,迫使气体原子电离,产生带电粒子和自由电子使高层大气能够产生电流和磁场并可反射无线电波.这种高层大气成为电离层 太阳常数:就日地平均距离来说,在大气上届,垂直于太阳光线的1cm^,1min 内获得的太阳辐射能量,称太阳常数 地面有效辐射:地面放射的辐射与地面吸收的大气逆辐射之差 绝热直减率:气块绝热上升单位距离时的温度降低值 假相当位温:当气块中含有的水汽全部凝结降落时所释放的潜热就是原气块的位温提高到了极值 位温:把个层中的气块循着干绝热的程序订正到一个标准高度:1000Pa 处,这时所具有的温度成为位温 逆温: 在一定条件下,对流层中气温随高度增高而升高的现象,称为逆温 大气稳定度:气块受任意方向扰动后,返回或远离平衡位置的趋势和程度 等温线:地面上气温相等各地点的连线 气温年较差:一年中月平均气温的最高值和最低值只差 相:物质系统中具有相同物理性质的均匀物质部分,它和其它部分之间用一定的分界面隔离开来 饱和水汽压:在一定的温度下,如果水汽压增大到某一个极限值,空气中水汽就达到饱和,如果超过这个极限值,将会有一部分水汽凝结成液体水,这一极限值称为该温度下的饱和水汽压 冰晶效应:在过冷却水和冰晶共同组成的混合云中,如果实际水汽压大于冰晶的饱和水汽压而小于过冷却水的饱和水汽压时,冰面上会出现凝结现象,水面会出现蒸发现象,冰晶不断长大,过冷却水滴不断变小,这种现象称为冰晶效应 连锁反应:云中水滴增大—破碎—再增大—再破碎的循环往复过程,常用来解释暖云降水的形成,称为链锁反应 白贝罗风压定律:在北半球背风而立,低压在左手边,高压在右手边,南半球相反 地转风:在自由大气中,因气压场是平直的,空气仅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和水平地转偏向力的作用,当二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时,空气的水平运动称为地转风 梯度风:在自由大气中,空气质点作曲线运动时,受到水平气压梯度力、水平地转偏向力和惯性离心力的共同作用,当三个力达到平衡时的空气运动 大气环流:具有行星尺度规模比较大的大气运动状态.即有平均状况也有瞬时状况,并代表全球大气的基本运动状况 气压系统:由于各地气柱的质量不相同,气压的空间分布也不均匀,有的地方气压高,有的地方气压低,气压场呈现出各种不同的气压形势,这些不同的气压形势统称气压系统 气压梯度: 垂直等压线方向,单位距离内气压的改变量,即作用于单位体积空气上的压强.既有方向,又有大小 水平地转偏向力:空气是在转动的地球上运动的,由于地球的转动而产生作用于空气的惯性力.它是使空气运动偏离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的主要原因 角动量守恒:西风带不断损耗西风角动量,东风带不断获得西风角动量,然而长期观测事实证明,东、西风带的平均风速没有发生明显变化,地球自转速度也没有发生变化.这表明大气中必有一种从东风带向西风带输送西风角动量的过程存在,角动量守恒 三圈环流:在太阳辐射、地转偏向力、地面摩擦力的作用下使南北半球各出现三个经向环流圈,即“三圈环流” 三风四带:赤道低压带副热带高压带副极地低压带副极地低压带 天气系统:指引起天气变化和分布的高压、低压和高压脊、低压槽等具有典型特征的大气运动系统。

气团:气象要素(主要指温度、湿度和大气静力稳定度)在水平分布上比较均匀的大范围空气团 气团变性:气团形成后,随着环流
条件的变化,由源地移行到另一新的地
区时,由于下垫面性质以及物理过程的改变,气团的属性也随之发生相应的变化,这种气团原有物理属性的改变过程
称为气团变性
准静止锋是冷、暖气团势力相当或有时冷气团占主导地位,有时暖气团又占主导地位,锋面很少移动或处于来回摆动状态的锋
锢囚锋是当冷锋赶上暖锋,两锋间暖空气被抬离地面锢囚到高空,冷锋后的冷气团与暖锋前的冷气团相接触形
成的
寒潮:当冷性反气旋南移时,就造成一次冷空气袭击,如果冷空气十分强大,如同寒冷潮流滚滚而来,给流经地区造成剧烈降温、霜冻大风等等灾害性
天气,这种大范围的强烈冷空气活动称为寒潮
副热带高压:副热带高压带受海陆
沿纬圈分布的影响,常断裂成若干个高压单体,称副热带高压
天文辐射:太阳辐射在大气上界的时空分布是由太阳与地球间的天文位置决定的,称天文辐射
天文气候:由天文辐射所决定的地球气候称为天文气候
沃克环流: 赤道海洋表面因水温的东西向差异而产生的一种纬圈热力环流.在常年赤道东太平洋表面水温低气压高,沃克环流是下沉的,在赤道西太平洋表面水温高气压低,沃克环流是上升的
海陆风: 白天,风从海洋吹向陆地,夜晚,风从陆地吹向海洋的风
山谷风:当大范围水平气压场比较弱时,在山区白天地面风常从谷地吹向山坡,晚上地面风常从山坡吹向谷地
雪线: 某一高度以上,周围视线以内有一半以上为积雪覆盖且终年不化,该高度称雪线高度简称雪线
热成风:由于水平温度梯度的存在而产生的地转风在铅直方向上的速度
矢量差,称为热成风
风压定律:在北半球,背风而立,高
压在右后方,低压在左前方,风斜穿等压线;南半球相反.至于风向偏离等压
线的角度(α)和风速减小的程度,则取决于摩擦力的大小,摩擦力愈大,交
角愈大.风速减小得愈多.
青藏高压:暖季出现在亚洲大陆南部青藏高原上空对流层顶部的大型暖
高压系统,它主要是由于高原的加热作用形成的,因而其结构、性质和形成过程都与海洋上的副热带高压有很大差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