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流行歌曲民族化发展历程探析
浅谈中国现代民族歌曲发展过程及其艺术风格

浅谈中国现代民族歌曲发展过程及其艺术风格中国的现代民族歌曲是在近代国家建设进程中逐渐发展起来的,它承载了中国民族精神的表达,反映了社会进步和人民的心声。
从该类歌曲的发展过程和艺术风格来看,可以发现其丰富多样的特点。
中国现代民族歌曲的发展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
在那个时期,中国的现代音乐开始受到西方音乐的影响,民族歌曲也开始体现出新的风格和主题。
以翻译西方歌曲为主的中国现代音乐家,如冼星海和聂耳,对中国现代民族歌曲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们为现代民族歌曲的创作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技巧。
在20世纪30年代,中国社会出现了严重的动荡和战争,这对于民族歌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方面,战争使得许多音乐家迫不得已地离开故乡,他们的音乐理念和风格随之发生了变化;战争激发了民族自豪感和抗战精神,这些情感也通过民族歌曲来表达。
在这一时期,中国现代民族歌曲的创作体现出了更加悲壮和奋斗的主题,例如聂耳的《义勇军进行曲》等。
1949年以后,中国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社会主义建设成为主导。
中国现代民族歌曲在这一时期进一步发展,体现出浓厚的社会主义气息。
其中最著名的作品之一是郭兰英的《走在大路上》,歌词中充满了对社会主义新生活的向往和赞美。
这一时期的现代民族歌曲除了传统的歌曲形式,还引入了许多西方音乐元素,如爵士乐和摇滚乐的节奏和和声。
20世纪80年代以后,中国的现代民族歌曲开始呈现多样化的发展趋势。
这一时期,中国对外开放,西方音乐文化的影响进一步增加,同时也有更多的民间音乐风格进入中国。
这些新的音乐元素在现代民族歌曲中得到了融合和创新,使其风格更加多样,既有传统民族音乐的独特韵味,又有现代流行音乐的元素。
中国现代民族歌曲经历了不同历史时期的变革和发展,不仅在音乐形式和内容上有所改变,也反映了中国社会和时代的变化。
其艺术风格丰富多样,既有悲壮奋斗的主题,又有对社会主义新生活的赞美,同时还吸纳了不同音乐文化的影响,展现出独特的韵味和创造力。
浅析中国民歌流变

浅析中国民歌流变中国民歌作为我国传统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古以来便广泛流传于民间,是中国古老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中国民歌也经历了不同的流变和演变,呈现出丰富多彩的面貌。
本文将从历史、地域、文化等方面对中国民歌的流变进行浅析,以期更好地了解中国民歌的发展历程和传统魅力。
一、历史渊源中国民歌的历史可追溯到古代,早在先秦时期就已经流传着民歌。
在《诗经》中就有不少反映民间生活的歌谣和吟诗。
而在唐宋时期,民歌更是达到了鼎盛时期,形成了许多经典的民歌作品,广为流传。
在明清时期,民歌也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发展,涌现出不少优秀的作品。
中国民歌的流变可以概括为古代、中古世纪和近现代三个时期。
每个时期都有其特有的特点和表现形式,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中形成了不同的风格和风貌。
二、地域特色中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国家,民歌在不同地域中也呈现出不同的特色。
北方的民歌以叙事性和悲壮性为主,多以农耕生活和抗战故事为主题,歌词多为严肃而豪迈。
南方的民歌则以抒情性和婉转性为主,多以江南水乡和山川风景为题材,歌词多为柔情而婉约。
西南地区的民歌则以节奏感和热情性为主,多以少数民族文化和川滇风情为题材,歌词多为激情而豪放。
东北地区的民歌则以朴实性和豪放性为主,多以劳动生活和抗日故事为题材,歌词多为坚毅而豪放。
不同地域所形成的民歌风格各异,展现了中国传统音乐的多元特色。
三、文化内涵中国民歌作为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涵丰富多彩。
民歌以其朴素、真挚、生动的表现手法,直接的反映了中国古老文化的传统魅力。
在长期发展的过程中,民歌积淀了大量的古老文化元素,涵盖了人生哲理、风土人情、历史传说等多个方面,成为中国古代文化的镜像。
在现代社会中,虽然中国人民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但中国民歌还是能够保持其传统的特色和魅力,继续为人民群众所喜爱,并且不断地为今天的人们所创作。
四、当代发展在当代社会,中国民歌的传承与发展受到了新的挑战。
浅析中国流行音乐的民族化

浅析中国流行音乐的民族化浅析中国流行音乐的民族化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流行音乐已经从当初不被大众看好的靡靡之音进入到今天这样喜闻乐见的鼎盛时期。
它的创作形式、风格等都出现了多元化的趋势,而其中当今最流行的趋势就是流行音乐的民族化。
本文主要通过对中国流行音乐的概述、创作特点以及中国流行音乐民族化原因等几个方面的浅析,让大家对当今流行音乐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同时为我国民族音乐的发展提供有力的理论依据。
关键字中国流行音乐民族化特点原因一、中国流行音乐民族化概述(一)基本含义流行音乐民族化指的是,通过流行音乐与我国传统文化相结合,产生出能够表现我国民族特有思想情感、体现民族审美心理特征的音乐作品的过程。
这些作品在音乐形态上的特点是,多使用传统音乐素材与创作技法,歌词多使用中国古典文学的语言或表达古典文学意境,在创作观念之上,体现出自觉或不自觉的民族意识,并能引起欣赏者不同程度的审美共鸣。
(二)主要代表人物及音乐黎锦晖与他的《毛毛雨》:黎锦晖的流行音乐创作奠定了中国流行音乐的基本风格,即民间旋律与西洋舞曲节奏相结合。
在当时,主要有探戈、狐步等;配器也模仿美国爵士乐的风格。
虽然,在当时的社会他的这种流行音乐未能得到大众的喜欢,但我们不得不承认他在处理流行音乐中外来形式与民族传统关系上的成功经验是值得后人借鉴的。
这也是他为流行音乐民族化奠定了基础。
陈歌辛是继黎锦晖之后又一位对中国流行音乐做出重大贡献的人。
陈歌辛一生创作歌曲近200首,其中《玫瑰玫瑰我爱你》、《蔷薇蔷薇处处开》、《渔家女》、《恭喜,恭喜》、《夜上海》、《小小洞房》、《初恋女》、《凤凰于飞》等歌曲,至今仍在海外及港、台、澳等地盛唱不衰。
其中影响最大的便是《玫瑰玫瑰我爱你》和《蔷薇蔷薇处处开》了。
而这两首歌都是富有民族风格的五声性旋律同时也贯穿了西方音乐特色,总体上感觉歌曲十分具有价值。
《东南西北风》为代表的“西北风”:由于深厚的民族文化内涵,加之摇滚节奏的配乐,摇滚或流行歌手的现代唱法等处理演绎,使西北风歌曲成为家喻户晓风靡海内外的流行风潮。
中国当代流行音乐创作的民族化分析

中国当代流行音乐创作的民族化分析作者:章靓来源:《艺术评鉴》2023年第24期【摘要】作为一种音乐类型,流行音乐从诞生之初就带有强烈的时代烙印,反映着时代的诉求。
在中国当代社会语境中,流行音乐经历了从传统到现代的发展过程,逐渐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民族风格和民族精神的创作风格。
“民族化”是中国当代流行音乐创作的一种策略和手段,其目标是在遵循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精髓的基础上,借鉴西方现代音乐创作理念和表现方式,以中国人所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表达。
【关键词】流行音乐民族化音乐创作中国当代中图分类号:J6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3359(2023)24-0020-06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流行音乐创作中出现了一些具有鲜明民族特色和艺术特点的创作实践。
在现代语境下,民族化创作策略作为一种“软实力”已经成为中国当代流行音乐发展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当代流行音乐创作中的民族化策略主要表现在对传统音乐资源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传承等方面。
从“民族化”概念的提出,到其在实践中的应用,再到理论阐释和政策引导,中国当代流行音乐创作已经逐渐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民族化创作体系。
然而,为了持续推动其发展,我们应该通过系统分析,明确其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民族化的概念与内涵民族化是中国当代流行音乐创作和发展的主要方向。
这里的民族化,指的是能够体现民族特征、融入异文化元素,并通过借鉴、吸收和改造非本民族文化,以满足本民族审美需求的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流行音乐与中国传统文化相互融合,创造出具有中华民族思想情感和民族审美特征的音乐作品。
这种音乐形态不仅融入了中国传统音乐素材和创作技法,还从中国古典文学中汲取灵感,选择适合的乐器,创作出充满民族意识和民族理想的中国当代流行音乐作品。
这样的作品能够引发音乐欣赏者的强烈审美共鸣。
“民族化”一词是由中国当代著名作曲家谷建芬教授于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的。
浅谈中国现代民族歌曲发展过程及其艺术风格

浅谈中国现代民族歌曲发展过程及其艺术风格中国现代民族歌曲是指在20世纪以后逐渐兴起并形成一定规模的反映中国传统民族文化和时代精神的歌曲作品。
它不仅在歌曲创作样式上融合了中国传统音乐的基因,还吸纳了现代音乐的元素,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本文将从中国现代民族歌曲的发展过程和艺术风格两个方面进行阐述。
中国现代民族歌曲的发展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首先是20世纪40年代到60年代初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这一阶段的民族歌曲以现实题材为主,通过歌唱英雄人物和战斗情景来表达民族的坚强和斗争意志。
代表作品有《红旗颂》、《延安颂》等。
其次是60年代中期到80年代末的文化大革命和改革开放时期,这一阶段的民族歌曲在音乐创作和表现手法上更为多样化,不仅涉及了农民、工人和知识分子等各个社会群体,还以纪实的方式展现了当时社会的方方面面。
其中代表作品有《黄河大合唱》、《茉莉花》等。
最后是90年代至今的当代时期,这一阶段的民族歌曲更加关注个体的情感和心理体验,将个体与社会相结合,呈现了新时代的人文关怀和人生观。
代表作品有《我的祖国》、《爱情转移》等。
中国现代民族歌曲的艺术风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在音乐表现上,它充分利用中国传统音乐的独特韵律和旋律,加入了现代流行音乐的编曲技巧和节奏感,使得歌曲既有传统的民族特色,又不乏时尚的流行元素。
其次是在歌词创作上,它以表达现实主义和人道主义精神为基础,兼容了社会现实题材和个人情感题材,并通过细腻的语言描述和情感表达,使歌曲更具触动人心和表达意义。
在表演形式上,中国现代民族歌曲注重舞台效果和视觉艺术的呈现,通过选材、编排和舞美的设计,使得歌曲能够更好地与观众产生情感共鸣。
中国现代民族歌曲的发展过程和艺术风格不仅反映了中国社会的历史变迁和民族精神的脉络,还展示了中国音乐文化的多样性和创新力。
它通过对传统音乐和现代音乐的融合,使得歌曲既具有独特的中国风格,又广受现代观众的喜爱。
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现代民族歌曲将继续创新,为中国音乐文化的繁荣做出更大的贡献。
浅谈中国现代民族歌曲发展过程及其艺术风格

浅谈中国现代民族歌曲发展过程及其艺术风格中国现代民族歌曲是指20世纪以来在中国大陆地区创作的具有浓郁民族音乐特色和艺术价值的歌曲。
它不仅是中国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音乐发展的独特现象。
在中国现代民族歌曲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从传统民族音乐到吸收西方音乐的逐渐融合,民族性特征被大力强调并逐步完善,艺术风格也呈现出多样性和个性化。
具体来说,其发展过程可划分为以下几个时期:1. 技术呈初现:20世纪初,中国开始出现一些类似于“摇滚乐”的新兴音乐,这些歌曲的曲风、节奏和演唱方式与传统民族音乐截然不同。
尽管在歌词和主题上仍然比较传统,但是这些新兴音乐歌曲的传播已经成为中国现代民族歌曲发展的萌芽。
2. 民族意识开始觉醒: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中国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激发了民族意识的觉醒。
在这个背景下,诸如《赤土连天》、《黄河大合唱》等民族英雄主义歌曲迅速兴起,并开始成为工人阶级和革命士兵的标志性歌曲。
3. 民族性开始被强调:20世纪50年代,中国政府提出了“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口号,并开始强调中国的民族特色和民族自尊心。
在这一时期,歌曲《在希望的田野上》等代表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信心和激情,所唱述的是中国百姓在各自的岗位上,为了实现共同的目标而团结协作的故事。
4. 多样性兴起:20世纪80年代以后,中国的文化大变革和外部环境的影响,促使中国现代民族歌曲逐渐呈现多样化的趋势。
这一时期的歌曲不仅主题包括革命、民族主义和社会主义等,还涵盖了爱情、友情、家庭等个人感情层面的主题。
例如《月亮代表我的心》、《战士的荣耀》等歌曲,所表达的主题就与传统民族歌曲有很大不同,其中出现了许多独特的创新手法和艺术特征,强调了个人的情感表达和美学追求。
总的来看,中国现代民族歌曲的发展历经了数十年,其艺术风格亦千差万别、多姿多彩。
它既保留了中国传统民族音乐的精华,又吸收了西方音乐的先进成果,呈现出了音乐风格的多样性和个性化。
浅谈中国现代民族歌曲发展过程及其艺术风格

浅谈中国现代民族歌曲发展过程及其艺术风格1. 引言1.1 中国现代民族歌曲的定义中国现代民族歌曲是指以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元素为主要素材,结合现代音乐创作方式和技巧,表达中国各民族文化精神和情感特征的音乐作品。
在这些歌曲中,常常融入了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音乐元素,如蒙古族的长调、藏族的哭唱、维吾尔族的古丝路音乐等,使得这些歌曲具有强烈的地域文化特色和民族风情。
中国现代民族歌曲是中国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承载着传统文化的传承,也展示了中国各民族的多样性和独特性。
这些歌曲既可以激发人们的民族自豪感和认同感,也可以带给人们美的享受和情感共鸣。
通过中国现代民族歌曲,人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和感受中国各民族的音乐文化,促进各民族间的交流和共融,同时也为中国音乐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创造力。
1.2 中国现代民族歌曲的重要性中国现代民族歌曲的重要性体现在多个方面。
它是我国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了中国传统音乐与现代音乐的结合与发展,反映了我国音乐的历史传承和多样化发展。
中国现代民族歌曲具有深厚的民族特色和精神内涵,能够激发民众对民族文化的热爱和自豪感,有助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中国现代民族歌曲也在国际文化交流中扮演重要角色,为世界各国展示了中国音乐文化的独特魅力和魅力。
中国现代民族歌曲的重要性不可忽视。
它既是中国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中华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的生动体现。
通过对中国现代民族歌曲的研究与发展,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和理解中国音乐文化的丰富内涵,推动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2. 正文2.1 中国现代民族歌曲的起源中国现代民族歌曲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
在那个时期,中国经历了剧烈的社会变革和民族意识觉醒,人们开始重视本民族的音乐文化,并逐渐形成了中国现代民族歌曲的雏形。
民歌运动是中国现代民族歌曲发展的关键时期之一。
在这个时期,一大批热爱音乐的知识分子和艺术家积极搜集、整理并创作了大量具有民族特色的歌曲,这些歌曲融合了中国传统音乐元素和现代音乐形式,成为中国现代民族歌曲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流行音乐创作民族化历程探析(1993-1999)

中国流行音乐创作民族化历程探析(1993-1999)引言: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的流行音乐创作在20世纪90年代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特别是从1993年至1999年的这一时期,中国的流行音乐迎来了快速的发展,也逐渐开始展现出民族化的特点。
本文将对中国流行音乐创作在这一时期的民族化历程进行探析。
一、中国音乐市场的崛起1990年代初,中国音乐产业开始逐渐走出国有计划经济的束缚,市场机制逐渐引入,音乐市场逐渐崛起。
1993年,国内目前最大的唱片公司——华纳音乐中国成立,标志着中国唱片公司开始采取现代化的经营模式。
此后,国内其他唱片公司相继成立,并且引进了大量来自国外的音乐作品与先进的音乐制作技术。
这为中国的流行音乐创作提供了更加广阔的舞台。
二、音乐风格的多样化20世纪90年代,中国的流行音乐开始呈现出多元化的风格。
与此前的中国流行音乐一样,由于历史和文化的原因,中国流行音乐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受到了西方流行音乐的较大影响,呈现出明显的同质化特点。
然而,在这一时期,越来越多的音乐人开始探索让音乐更具中国特色的路径。
1. 民族元素的融入:中国音乐人开始将传统的中国音乐元素融入到流行音乐中。
例如,通过在编曲中运用古筝、二胡、琵琶等传统音乐乐器,或者在歌词中融入中国的古代诗词,这些音乐作品呈现出了浓郁的中国风格,使得观众可以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中国的文化底蕴。
2. 地方特色的表达: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多文化的国家,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独特的音乐风格和文化元素。
在这一时期,越来越多的音乐人开始表达自己所在地方的音乐特色。
例如,华语流行歌坛的台湾歌手刘若英,通过她那独特的嗓音和台湾方言歌曲的演唱,以及对台湾乡土文化的歌词创作,打动了无数人的心灵。
三、音乐主题的转变在这一时期,中国流行音乐的主题也逐渐从纯粹的个人情感转变为更加关注社会和国家问题。
这与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密切相关。
1. 情感的转变:传统上,中国的流行音乐主要关注个人情感和恋爱,这与中国的礼教和文化传统有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流行歌曲民族化发展历程探析
作者:周美彤
来源:《艺术教育》2013年第11期
【内容摘要】文章通过对中国流行音乐民族化发展历程的总结、梳理,分析了中国流行歌曲在各个时期的变化与特点,探析各个历史时期的变革对当代中国流行歌曲民族化发展所产生的影响与作用,旨在促进中国流行音乐的民族化发展。
【关键词】流行歌曲发展历程探析
流行音乐(Popular Music,简称Pop Music)被定义为商品音乐,是以盈利为目的而进行创作的音乐。
这种音乐最早起源于美国的爵士音乐,从体系上看,流行音乐是在叮砰巷歌曲、布鲁斯、爵士乐、摇滚乐、索尔音乐等美国大众音乐架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根据不同时期流行音乐的发展特点,可以对其进行不同的划分,本文将中国流行音乐民族化的发展过程分为四个阶段,总结、归纳各个时期中国流行音乐民族化所具有的鲜明特点。
一、流行歌曲发展早期
黎锦晖是中国流行音乐创始人①,他的杰出贡献不仅在于提出了“新音乐与新文学运动携手共进”的主张,并创作了一大批风靡一时的作品,更重要的是作为我国流行音乐的奠基人,自行组建歌舞团,培养了许多优秀的中国流行音乐演唱者和创作者。
黎锦晖的作品因为其音乐语言生动活泼、通俗易懂,曲风清新明快,得到了广泛流传。
抗日战争的爆发,让我国的歌曲创作出现了新的走向,广大爱国音乐工作者为唤醒民众的民族危机感、鼓舞抗日士气,创作了许多抗日救亡歌曲。
聂耳就是其中的一个代表人物。
在短短的两年时间内,聂耳创作了如《义勇军进行曲》《开路先锋》等脍炙人口的作品,特别是《义勇军进行曲》后来更是成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歌。
《义勇军进行曲》展现了中华儿女不屈不挠、屹立于世界东方的豪迈气概。
二、新中国成立后的发展
新中国的成立使中国流行音乐的发展进入到一个全新的阶段。
在这一时期内,群众性的流行歌曲逐步成为当时的主流趋势,中国流行音乐民族化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代表作品有《南泥湾》《白毛女》《歌唱二小放牛郎》等。
在当时,歌曲的创作具有很强的时代气息,新民歌不只取材于民间素材,也有不少是在原有民间音乐基础之上进行的二次创作。
而进行曲不再像以往那样气势磅礴、振奋人心,更多的是偏重于抒情性的流行音乐,颂歌类大型抒情流行音乐是那个时期非常有特色的一种艺术形式。
“文革”对近代中国音乐产生了重大影响。
从1966年至1972年,以毛主席语录和红卫兵为创作题材的歌曲成为当时的主旋律,流传广泛的有《毛主席,我们心中的红太阳》等。
这一时
期内,创作主题受到严重限制,作品缺乏多样性。
直到1972年后,这种状况才有所改观,作品的题材和创作的手法渐渐丰富起来。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当时“上山下乡”的社会背景,大批知青离开了自己原来的工作岗位,参加到建设边远地区的生产劳动中。
他们通过带有知青风格的歌曲来抒发内心的情怀,由于这些歌曲必须用自然声才能够准确地表达出所包含的感情,因此这些歌曲明显地体现出了流行音乐的特征。
这种主题内容的时代性、音调上的抒情性以及演唱上的通俗性,使得知青歌曲对日后的流行音乐创作具有深远的影响。
三、上世纪80年代的“西北风”
在上世纪80年代初期,特别是中后期,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一股“西北风”创作热潮,这是中国流行音乐发展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现象,具有里程牌意义。
②“西北风”实际上指的是在当时特别流行的北方民歌风的流行歌曲,最早源于《黄土高坡》中的一句歌词“不管是东南风还是西北风,都是我的歌”。
此外,当时还有其他很多作品如《少年壮志不言愁》《心中的太阳》等都是很具代表性的“西北风”歌曲。
在这些作品中,大部分作品从北方民间音乐中取材,在旋律上使用了陕北民间音乐的音调。
③
真正意义上使“西北风”盛行的是1988年中央电视台举办的“第三届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
在那届比赛中,通俗表演组最后获奖的歌手所演唱的歌曲大部分都是带有“西北风”风格的歌曲。
另外,各类媒体也为“西北风”的宣传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④例如1988年北京高教音像出版社出版的《红高粱》音乐盒带,就邀请电影的男主角姜文演唱了《妹妹你大胆地往前走》《酒神曲》等。
尽管“西北风”盛行的时间比较短暂,到1989年就已经开始出现明显的衰退迹象,这也说明中国的大陆乐坛又进入了一个相对平缓的调整期,但作为民族传统文化与西方流行音乐相结合的一种大胆尝试,“西北风”无疑为今后流行音乐民族化能够更好地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也为日后出现的“中国风”铺平了前进的道路。
四、流行歌曲的民族化发展
从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至今,中国的流行音乐发展进入了空前的繁荣期。
⑤各种形式、风格的歌曲如雨后春笋般大量涌现,人们可以通过多种不同的渠道了解关注自己所喜欢风格的流行歌曲。
越来越多的歌曲更加注重生活化、风格化及原创性,在作品中使用了很多具有民族色彩的乐器,如古筝、二胡等,有的甚至还使用了传统的民族打击乐器,例如阿牛的《桃花朵朵开》。
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情况,主要因为在流行音乐中加入民族乐器可以让音乐的旋律更加声韵柔美,符合人们当时的审美观。
结语
目前,针对流行歌曲民族化发展的研究已经成为一个热门话题。
笔者通过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总结回顾了几十年来中国流行音乐所走过的道路,了解中国流行音乐发展中所遇到的各
种问题,对中国流行音乐的发展历程有了一个较为清晰的认识。
并在此基础上根据流行歌曲各个时期所具有的鲜明特点和变革,探析各个历史时期的变革对当代中国流行歌曲民族化发展所产生的影响与作用,旨在对中国流行歌曲的民族化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注释:
①孙继南.黎锦晖评传[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3:2—4.
②上海文化艺术编纂委员会.上海音乐志[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0:38,44,47.
③陶辛.流行音乐手册[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8:189.
④金兆钧.光天化日下的流行——亲历中国流行音乐[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121.
⑤王思琦.中国当代流行音乐与社会文化环境互动关系研究[J].音乐研究,2008(1).
参考文献:
[1]赵朴.从“西北风”到“中国风”——社会文化环境对流行音乐影响刍议[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07(1).
[2]郑恺.中国流行音乐民族化研究[D].河南大学,2008.
[3]金白颖.中国流行音乐民族化发展历程及思考[J].艺海,2009(6).
[4]黄晓亮.中国风音乐史,2002.
[5]结合中国元素Chink和西方流行音乐的曲风Hip—Hop,R&B的音乐形式.http:
///view/6456.htm.
(责任编辑:张斐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