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上课外古诗词诵读

合集下载

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教学课件

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教学课件
课堂小结
《潼关》通过描写黄河、华山的磅礴气势在诗人心理上 所引起的感应,反应着这位少年诗人豪迈奔放的激情和冲决 封建束缚、追求思想解放的愿望,而这愿望,这激情,同当 时神州大地上正在崛起的变革图强的社会潮流,是完全合拍 的。
第五节
拓展延伸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整体感知—— 翻译诗歌
你经常问我什么时候回家,我没有固定的时 间回来;今晚巴山下着大雨,雨水已涨满池子。
何时你我能重新相聚, 在西窗下同你一起 秉烛夜谈;再来叙说今日巴山夜雨的情景。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整体感知——朗读课文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陆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 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 铁马/冰河/入梦/来。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课堂小结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一诗虚实结合,通过抒写诗人 以贫病之身,尚思老骥伏枥而志在千里的拳拳之念,表达了 诗人不忘恢复中原,期望马革裹尸的豪情。同时又反衬出现 实的严峻和可悲。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人教部编版 初中语文 七年级上册
课外古诗词诵读
教学课件
第一节
新课导入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新课导入
中国被称为诗的国度,在这里面不仅留下的诗篇浩 如烟海,其中更是名家辈出。
今天我们来学习四首经典的古诗词:刘禹锡的《秋 词》、李商隐的《夜雨寄北》、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 雨大作(其二)》、谭嗣同的《潼关》。

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课件-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2024)

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课件-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2024)

病故,李商隐过了几个月
才得知妻子的死讯。
写下这首诗时,期盼
着重逢的李商隐并不知道,
这是一封永无回音的信。
全诗小结
《夜雨寄北》通过描写巴山夜 雨景象和诗人对远方故人的思念, 表达了游子羁旅巴山的孤寂和思乡 之情。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是南宋著名爱国 诗人陆游在公元1192年写的一首抒情诗。作者 由于主张坚决抗击金族侵略者,反对屈辱求和, 触怒南宋王朝的投降派,这时已被罢官在家乡, 闲住多年,而且不得过问政治,甚至不得到山 阴(今绍兴)以外的地方旅行。他的年龄也已68 岁,但他的报国壮志并没有衰退。从这首诗中 可以明显看出这点。
1 诗的前两句采用了什
么手法?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朝。
解析:一二
句用对比的手法, 即将古人的悲秋 和自己的颂秋进 行对比,表现作 者乐观豁达的心 境。
2 诗人通过怎样的景色来 表现“秋日胜春朝”?
古人多用鹤比喻具有高尚品 德的贤能之士,惯用鹤翔或鹤 鸣来喻人生大志,所谓“鹤鸣 九皋”“冲天一鹤 ”。
枥,志在千里”的气概。这两句集中在一个“思”字上,表
现出诗人坚定不移的报国之志和忧国忧民的拳拳之念!
后两句是前两句的深化,集中在一个“梦”字上,写得
形象感人。 诗人有心报国却遭排斥而无法杀敌,一腔御敌之情只能形
诸梦境。但是诗人一点也“不自哀”,报国杀敌之心却更强 烈了。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因此,“铁马冰河”的梦境,
使诗人强烈的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得到了更充分的展现。
全诗小结
本诗描写了自己虽年老体衰,闲居 乡下,却仍然盼望着为国尽力的心情。 表达了诗人炽热而深沉的爱国热情。
写作背景
潼(tóng)关:关名。故址在今陕西省潼 关县北,为古代东西往来的要隘。

课外古诗词诵读《峨眉山月歌》《江南逢李龟年》《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夜上受降城闻笛》-七年级语文上册

课外古诗词诵读《峨眉山月歌》《江南逢李龟年》《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夜上受降城闻笛》-七年级语文上册

诗歌朗读

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益
xiáng
回乐烽前/沙似雪,
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
一夜征人/尽望乡。 lú
诗意速通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烽火台名
译文:回乐烽前的沙地白得像雪,受降城外的 月色犹如秋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芦笛
指出征或戍边的军人
译文:不知何处吹起凄凉的芦笛,惹得征人们 一夜都在望乡。
走近作者
李益(748—约829),字君虞,陇西姑臧(今甘肃武威) 人 , 中唐边塞诗的代表诗人 , 其边塞诗虽不乏壮词, 但偏于感伤,主要抒写边地士卒久戍思归的怨望心 情 , 不复有盛唐边塞诗的豪迈乐观情调。擅长绝句, 尤其工于七绝。代表作有《送辽阳使还军》《夜上受 降城闻笛》。
创作背景
这是一首抒写戍边将士乡情的诗作。贞元元年(785) 起,李益佐灵州大都督杜希全幕,约四五年之久,诗 当作于此时。受降城,指西受降城,故址在今内蒙古 杭锦后旗乌加河北岸。一说,指唐代灵州的受降城, 故址在今宁夏灵武西南。
岑参
cén shēn
强欲/登/高去,
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
bàng 应傍/战场/开。
诗意速通
强欲登高去 ,无人送酒来。
勉强
重阳节有登高、赏菊、饮酒以避 灾祸的风俗
译文:(九月九日重阳节)我勉强地想要(按照 习俗)去登高(饮酒),却没有人来送酒助兴。
旁边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译文:(我)在远方怜惜故乡长安的菊花, (这时它们)应在战场旁边盛开。
2.“寻常”“几度”在诗中有什么作 用?
这两个词语体现了诗人与李龟年当年 正值人生盛时,同处权贵之家的经历, 表达了诗人对开元盛世的无限怀念。

初中语文 七年级课外古诗词诵读

初中语文 七年级课外古诗词诵读

《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益
诗人:李益
李益(公元748-829年),字君虞,
凉州姑臧(今甘肃武威)人。广德二年(764) 随家迁居洛阳。大历四年(769)进士,授华 州郑县(今陕西华县)尉。多次从军边塞出任 幕僚,脱离军府后漫游江淮,入长安历任中书 舍人、集贤殿学士、右散骑常侍等职,终于礼 部尚书衔。中晚唐的重要诗人,尤以七言绝句 和边塞诗著称。
第三句写诗人在佳节之际想到了长安家园。
“遥”渲染自己和故园长安相隔之远,烘托 了诗人深切的思乡之情。接着诗人将对亲朋好 友思念的感情,浓缩到了“故园菊”上。
“怜”不仅写出诗人对故乡之菊的眷恋,更 写出诗人对故园之菊开在战场上的长长叹息, 百般怜惜。他想到故园今日黄花堆积的情景, 只能遥遥寄去一片深沉的乡情。
课外古诗词诵读(一)
《峨眉山月歌》《江南逢李龟年》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夜上受降城闻笛》
《峨眉山月歌》
李白
李白(701-762),字太白,
号青莲居士,唐代浪漫主义诗人。
诗人简介
官至供奉翰林。因性格傲岸,不为
权贵所容,使他对腐败社会加深了
认识,写下了许多抨击帝王权贵荒
淫奢侈和控诉现实政治黑暗的诗篇。
遍谒诸侯,海县清一:拜访天下诸侯,使国家安定,天下统 一。
峨眉山月歌
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州。
峨眉山月歌 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州。
峨眉山巅悬挂着
半轮秋月,月影倒 映在缓缓流动的平 羌江水中。夜间乘 船从青溪驿出发, 向三峡驶去。很想 念你却很难相见, 恋恋不舍的到渝州 去。
• 这是一首抒写戍边将士思乡愁情的名 作。诗意在抒写边防将士的思乡之情。前二句

统编版(2024)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各课 训练提升课件 课外古诗词诵读

统编版(2024)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各课 训练提升课件 课外古诗词诵读
返回
课外古诗词诵读
2. 《夜上受降城闻笛》中,写登城时所见的月下景色, 渲染诗人凄凉心境的诗句是:__回__乐__烽__前__沙__似__雪___, __受__降__城__外__月__如__霜___ 。
返回
课外古诗词诵读
3. 《夜上受降城闻笛》中由听觉形象把乡思的暗流引向 滔滔的感情的洪波的句子是:__不__知__何__处__吹__芦__管___, _一__夜__征__人__尽__望__乡____ 。
5.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中,诗人联想到故园的菊 花,想象菊花在战火纷飞中寂寞开放的诗句是: ____遥__怜__故__园__菊_____ , ____应__傍__战__场__开_____ 。
返回
课外古诗词诵读
二、古诗鉴赏 (一)阅读《峨眉山月歌》,回答问题。
峨眉山月歌 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人教七年级上
课外古诗词诵读
课外古诗词诵读
一、[2024 原创] 理解性默写 1. 四月时节,江南已经暮春,然而,花落曲不败, 人间终相逢。当春风把心吹到江南,我们轻吟: “ __正__是__江__南__好__风__景___,__落__花__时__节__又__逢__君___ 。” (填写杜甫《江南逢李龟年》中的诗句)
课外古诗词诵读
10. 下列对诗句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 本诗首句中“登高”二字紧扣题目中的“九日”,点明 写作时间;“强”字表现了诗人在战乱中的凄清境况。 B. 第三句化用有关李商隐的典故,寄托着诗人对饱经战争 忧患的人民的同情,对早日平定安史之乱的渴望。 C. 本诗最后一句虽然平实朴素,但寓巧于朴,言简意深。 D. 岑参是江陵人,但久居长安,故称长安为“故园”。

10 课外古诗词诵读(二)七年级语文新版教材预习+提优学案

10 课外古诗词诵读(二)七年级语文新版教材预习+提优学案

2024年暑期七年级语文新版教材预习+提优学案之课外古诗词诵读(二)(原卷版)(预习内容:《课外古诗词诵读》二)日期:月日自我评价:优良中差(打“√”)一、古诗文预习——《课外古诗词诵读》(二)。

(一)秋词(其一)1.初读文本秋词(其一)【唐】刘禹锡自古逢秋悲寂寥⑴,我言秋日胜春朝⑵。

⑴悲叹萧条空寂。

宋玉《九辩》有“悲哉,秋之为气也”“寂寥兮,收潦而水清”等句。

⑵春天的早晨,亦泛指春天。

朝:有早晨的意思,这里指的是刚开始。

自古以来,骚人墨客都悲叹秋天萧条、凄凉、空旷。

我却说秋天远远胜过春天。

对比。

诗人热情赞美秋天,对自古以来那种悲秋的论调进行有力否定,表现了诗人的自信。

晴空一鹤排云上⑶,便引诗情到碧霄⑷。

⑶一作“横”。

排云:推开白云。

排:推开,有冲破的意思。

⑷作诗的情绪、兴致。

碧霄:青天。

秋日天高气爽,晴空万里。

一只仙鹤直冲云霄推开层云,也激发我的诗情飞向万里晴空。

炼字。

“排”字写出了白鹤直冲云霄的气势;“引”字写出了诗人看到白鹤冲天而引发的豪迈乐观之情。

2.文学常识刘禹锡(公元772年-842年),字梦得,洛阳人,唐代中叶的哲学家和诗人。

贞元九年刘禹锡中进士,又登博学宏词科。

贞元十一年吏部取士科,官授太子校书。

贞元十六年,为徐州掌书记。

两年后调任京兆渭南主簿。

贞元十九年,擢升为监察御史。

开成三年,刘禹锡改任太子宾客,分司东都,一年后加检校礼部尚书,世称刘宾客。

唐武宗会昌二年(公元842年)七月卒,终年71岁。

刘禹锡与柳宗元交谊很深,人称“刘柳”。

他又与白居易唱和甚多,并称“刘白”。

刘禹锡精于文,善于诗。

刘禹锡的诗歌雄浑爽朗,语言干净明快,节奏比较和谐响亮。

尤以律诗和绝句见长。

《秋词》(其一)可贵之处在于诗人对秋天和秋色的感受与众不同,一反过去文人悲秋的传统,赞颂了秋天的美好,并借黄鹤直冲云霄的描写,表现了作者奋发进取的豪情和豁达乐观的情怀。

3.深度解读(1)主旨:诗人因明丽秋景引发豪迈诗情,隐含他因支持变法屡遭贬谪但仍乐观向上的心境和积极豪迈的气概。

2024-2025学年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统编版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

2024-2025学年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统编版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

子,那个展信的秋夜,那场淅淅沥沥的雨。
作 温暖着,还有些许淡淡的泪痕。你的轻轻细细的话语,越过千里迢迢
的黑暗,越过心,飞抵我寂寞的窗台。
而我,却总是把早已定好的归期改了又改,最后,仍说不定哪
一天可以走进你守望的目光。
巴山不觉,雨淅淅沥沥地落下来,挤满了小池。
依稀是梦,你坐到了窗前,静静地看着我。烛光是一朵刚刚开
放的小花。我拥着你,附在你的耳边,温柔地说起巴山那些孤寂的日
刘禹锡字梦得,洛阳人。唐代 中晚期著名诗人,有“诗豪”之称。 晚年在洛阳,和白居易为诗友,并 称“刘白”。他的仿民歌“竹枝 词”,别开生面,对后世影响很大。 有《刘梦得文集》40卷。
知 人 论 世
永贞元年(公元805年),刘禹锡积极参加革新运 动。但革新遭到官僚势力的强烈反对,以失败而告终。 可贵的是,诗人在遭受严重打击后,并没有消沉下去。 而是一反常态,赞美秋天,给人一种昂扬向上的信心。 这与他多次被贬,多次抗争的性格是一致的。
知 人 论 世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是南宋著名爱国诗人陆游 在公元1192年写的一首抒情诗。作者积极主张抗金,却 备受排挤,年近七旬被斥罢归乡,虽远离朝堂,但报国 之志却从未消退。


论 世
《潼关》
谭嗣同
谭嗣同写这首诗时才十多岁, 当时随父赴甘肃上任,途经陕西 潼关,被北方的特有的壮阔风景 所震撼,欣然下笔,遂有此诗。
七年级语文上册
课外古诗词诵读
《秋词》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夜雨寄北》 《潼关》
本 课 目 标
1.诵读古诗词,读出古诗词的节奏、韵律,体会诗歌的声韵美。 2.通过诵读,理解诗歌大意,学习品味赏析诗歌。 3.背诵四首诗。

七年级(上)课外古诗词诵读

七年级(上)课外古诗词诵读

《夜雨寄北》 李商隐
七年级(上)课外古诗词诵读
诗题分析
夜雨寄北
《夜雨寄北》,诗题也作“夜雨寄 内”,“内”即其夫人。现传各本多作 “夜雨寄北”,“北”即北方的人,或 为妻子,或为友人。有人认为该诗是写 给长安友人的;但以诗之内容,按“寄 内”来解读,似乎更确切。
七年级(上)课外古诗词诵读
作者介绍
8、《秋词》中哪一句诗体现了诗人的豪迈 乐观,抒发了诗人的远大志向?
便引诗情到碧霄
七年级(上)课外古诗词诵读
悟一悟
通过对全诗的学习,想一想,当我们在 人生道路上遭遇困难和挫折时,我们能 从诗人身上得到怎样的启示?
当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遇到困难和挫折时, 不能悲观失望,要保持一种积极、乐观的心 态勇敢面对。要有顽强不屈,奋斗不息的精 神。
何当共剪西窗烛,
什么时候我们一起在西窗下剪烛夜谈,
却话巴山夜雨时。
再来叙说今天巴山夜雨的情景呢?
七年级(上)课外古诗词诵读
夜雨寄北 品析诗歌
诗人在巴蜀,亲友在长安,因此诗题为“寄北”。
君问归期未有期,
一句之中两个“期”字,先停顿后转折,一问 一答,一扬一抑,思念友人、欲归不得的愁苦跃 然纸上。
巴山夜雨涨秋池。
七年级(上)课外古诗词诵读
全诗小结
这首七言绝句是刘禹锡被贬朗州后所写,当 时诗人虽然身处逆境,但并不悲观消沉。他 一改传统秋词的凄凉情调,热情赞美秋天的 美好,并借一鹤直冲云霄的描写,表现诗人 奋发向上的精神和豁达乐观、积极向上的情 怀。为我们唱出了一曲奋发向上的励志之歌。
七年级(上)课外古诗词诵读

对比
4、诗人对秋的这种独特感受,表现 了诗人怎样的心态?
表现了诗人一种积极向上、乐观 的心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岐王宅里寻常见,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岑参
岑参(cén shēn)(约715 年—770年),唐代著名的边 塞诗人
“登高” 紧扣题目中的“九日”。 九月九日重阳佳节, “强” 我勉强登上高处远眺, 则表现了诗人在战乱中的凄清景况。 化用陶渊明的典故。暗指题目中“行 无人送酒来。 军”的特定环境。 然而在这战乱的行军 途中,没有谁能送酒来。 “遥”字渲染自己和故园长安相隔 遥怜故园菊, 之远,表现诗人思乡之切。 我心情沉重地遥望我 的故乡长安, 想象故园菊花在断壁残垣、战火纷飞 应傍战场开。 那菊花大概傍在这战场 的长安开放的情景,寄托诗人饱经战 争忧患的人民的同情,对早日平定安 零星的开放了。 史之乱的渴望。 ---主旨
夜阑卧听风吹雨, 铁马冰河入梦来。
夜深了,我躺在床上听到那 风雨的声音,就梦见自己骑 着披着盔甲的战马跨过冰封 的河流出征北方疆场。

潼关
谭嗣同
• • • • • • • • • • • • •
谭嗣同,字复生,号壮飞,湖南浏阳人, 中国近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维新派人 士。为“戊戌六君子”之一。
终古高云簇此城, 久远的高云簇拥 表现潼关的雄伟与寂寥 着潼关古城 秋风吹散马蹄声。 猎猎秋风吹散了 清脆的马蹄声 河流大野犹嫌束, 表现诗人渴望冲破束缚, 奔腾的黄河流入 勇往直前,追求个性解放 大平原仍显拘束 山入潼关不解平 。 的少年意气 秦岭山脉进入潼关 不知道何谓平坦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陆 游
陆游,字务观,号放翁, 南宋著名爱国诗人。
僵卧孤村不自哀, 尚思为国戍轮台。
我挺直地躺在孤寂荒凉的乡 村里,自己并不感到悲哀, 还想着替国家守卫边疆。
作者的现实处境和精神状态, 表现出诗人坚定不移的报国之 志和忧国忧民之心---实写
“风吹雨”既是现实生活, 又象征南宋王朝的命运。 诗人从“风吹雨”联想到 南宋王朝摇摇欲坠的处境, 把现实与梦境自然的结合 起来,抒发了爱国之情。 ---虚写
强欲登高去,
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益
李益(748-829),字君虞, 唐代诗人。
视觉:写登城时所见的月下 景色,营造了一种寂寥,凄 回乐烽前的沙地白得像雪, 清环境,为下文抒情做铺垫。
回乐烽前沙似雪, 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
受降城外的月色有如秋霜。
听觉:“不知”两字写出了戍边 将士迷惘的心情,“尽”字又写 不知何处吹起凄凉的芦管, 出了将士们无一例外的不尽的 一夜征人尽望乡。 乡愁。
夜雨寄北
李商隐
李商隐,字义山,晚唐诗人。 和杜牧合称“小李杜”,
实写:以问答和对眼 君问归期未有期, 前环境的抒写,阐发 你问我回家的日子,我尚未定归期; 了孤寂的情怀和对妻 巴山夜雨涨秋池。 子深深的怀念。 今晚巴山下着大雨,雨水涨满秋池。 虚写:想象来日重逢 何当共剪西窗烛, 何时你我重新聚首,共剪西窗烛花; 谈心的欢悦,反衬今 夜的孤寂。表现了诗 却话巴山夜雨时。 人对家乡、亲人的思 再告诉你今夜秋雨,我痛苦的情思。 念之情。
课外古诗词诵读
峨眉山月歌
李白
李白(701-762),字太白, 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 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 写景:写出月映清江 的美景,暗点秋夜行 船
• 峨眉山月半轮秋,
• 半轮秋月悬挂在峨眉山巅。
• 影入平羌江水流。 • 夜发清溪向三峡,
• 月影倒映在缓缓流动的平羌江水中。
抒情:表现对友 • 在夜色中我从清溪泽出发,奔向三峡, 人的思念
我言秋日胜春朝。
我却说秋天远远胜过春天。
运用对比手法,将古人的 悲秋和自己的颂秋进行对 比,表现了作者乐观豁达 的心境。
晴空一鹤排云上,
秋日天高气爽,晴空万里。 描绘了晴空中排云而上的白 一只仙鹤直冲云霄推开层云, 鹤形象,表达了诗人乐观豪 迈、锐意进取的人生态度。
便引诗情到碧霄。
也激发我的诗情飞向万里晴空。
• 思君不见下渝洲。
• 到了渝洲看不见你,多么想念啊。
江南逢李龟年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 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 实主义诗人。
当年在岐王宅里,常常见到你的演出; 回忆往事,表 现对开元盛世 崔九堂前几度闻。 的怀念 在崔九堂前,也曾多次欣赏你的艺术。 正是江南好风景, 写实,表现对国 没有想到,在这风景一派大好的江南; 事凋零,个人颠 落花时节又逢君。 沛流离的感伤 正是落花时节,能巧遇你这位老相熟
一夜间征人个个眺望故乡。
这是一首抒写戍边将士乡情的诗作。从多角度描绘 了浓烈的乡思和满心的哀愁之情。
秋词
刘禹锡,字梦得, 刘禹锡 唐代著名诗人。
自古逢秋悲寂寥,
自古以来,文人们都悲叹 秋天萧条、凄凉、空旷。
Hale Waihona Puke 一反传统悲秋的凄凉基调, 为秋天谱写出一曲欢畅、 明丽的赞歌,表现了诗人开 阔的视野和豪迈乐观的情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