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100首方证解答

合集下载

倪海厦经方经验总结大全100方(下)

倪海厦经方经验总结大全100方(下)

倪海厦经方经验总结大全100方(下)201、治疗脑膜炎的处方(出自《伤寒论》--瓜蒌桂枝汤和葛根汤) 病人有汗时: 瓜蒌根 15克桂枝 15克白芍 15克甘草 15克生姜15克大枣 15枚病人无汗时: 葛根20克麻黄10克桂枝15克生姜15克炙甘草15克白芍15克大枣15枚202、防止蚊虫叮咬的方法取肉桂50克艾草50克,煮水,涂抹在皮肤表面即可。

煮一次,可以用较长时间。

203、治疗肌纤维疼痛的处方(出自《伤寒论》--桂枝汤) 桂枝30克白芍15克生姜15克炙甘草 15克大枣15枚玉竹30克204、治疗胰脏癌的处方(出自《伤寒论》--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 干姜 15克黄芩 15克黄连 15克人参 15克注:病人如果出现呕酸现象,再加入代赭石 20克旋覆花 20克吴茱萸 20克205、治疗疝气和脱肛的处方(出自《伤寒论》--当归四逆汤) 当归15克桂枝15克芍药15克细辛15克木通10克大枣8枚炙甘草15克升麻 15克206、治疗冻疮和坏疽的处方(出自《伤寒论》--当归四逆汤)当归15克桂枝15克芍药15克细辛15克木通10克大枣8枚炙甘草15克。

没有便秘的患者,可将木通去掉。

207、治疗胆囊炎和胆结石的处方(出自《伤寒论》--四逆散) 柴胡10克枳实10克白芍10克炙甘草 10克滑石 10克五倍子 10克海金砂 10克208、治疗失声和咽炎的处方(出自《伤寒论》--半夏散) 生半夏10克桂枝10克炙甘草10克汤药煮好后,用生淀粉放入汤中,待完全吸收后,阴干,制成粉剂,温水送服。

209、治疗腰被闪到的方法取童子尿一杯服下,20 分钟后即可见效。

210、治疗大肠炎的处方(出自《伤寒论》--桃花汤) 赤石脂25克干姜15克粳米10克赤石脂一半生用,一半和其他两味药一起用。

待汤药煮好后,将准备生用的赤石脂研磨成粉放入汤中,服下即可。

211、治疗严重惊吓和顽固性失眠的处方(出自《伤寒论》--黄连阿胶汤) 黄连 20克黄芩10克白芍10克阿胶15克鸡子黄 2枚先煮前三味药,煮好后趁热放入阿胶,取生鸡蛋2 个,去壳和蛋清留蛋黄,待汤药稍温,放入蛋黄后立即服用。

100首经方方证要点

100首经方方证要点

100首经方方证要点【方名】小柴胡汤【组成】柴胡半斤黄芩人参甘草炙生姜各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半夏半升,洗【方歌】小柴胡汤解少阳,胸满胁痛呕吐详。

口苦咽乾目眩是,柴芩参草枣半姜。

【功用】和解少阳,扶正祛邪。

【主治】少阳病发热,口苦,咽干,目眩,耳聋,脉弦;太阳、阳明二经发热不退,寒热往来。

【方解】少阳主半表半里,凡病邪从外来的就要从外出。

柴胡能从少阳而达太阳,半夏能提阴气上升,则阴阳相济,故能有除病祛邪之功。

少阳病属火病,又有黄芩以解气分之火热。

参、枣、草能强壮脾胃,脾胃壮则可使病邪由内而达外。

再有生姜能发散宣通,诸药合而为使病邪由内达外。

【方证要点】1、肝胆寒热错杂证:以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心烦喜呕为辨证要点。

主要症状为寒热往来,胸胁满闷,默默不欲饮食,喜呕,烦躁易怒,口苦,咽干,目眩,口渴,咳,心下悸,腹中满,小便不利;舌苔薄白,脉弦细或数,或脉沉紧。

2、常用于体虚劳热、热病后期、渗出性胸膜炎、肋间神经痛、传染性肝炎、急慢性胆囊炎、肠伤寒、急性肾盂肾炎、中耳炎、疟疾、急性附件炎、产后发热、睾丸炎、附睾炎等属于邪犯少阳,半表半里者。

3、小柴胡汤因仲景一句“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而成为临床广泛运用之方,中医界时有某位医家因为善用柴胡而被称为“某柴胡”,李赛美老师曾经在讲课的时候说道:“清清楚楚小柴胡,不清不楚小柴胡。

当你辩证无处下手之时,即是不清不楚之时,投于小柴胡汤常可见意想不到之疗效”。

4、体质要求:•患者体型中等或偏瘦,面色微暗黄,或青黄色,或青白色,缺乏光泽。

•肌肉比较坚紧。

•主诉以自觉症状为多。

•对气温等外界环境的变化敏感,四肢多冷,情绪波动较大,食欲易受情绪的影响。

•女性月经周期不准,经前多见胸满、乳房胀痛、结块等。

•胸胁部苦满感或有压痛,易于恶心呕吐,易患发热性疾病、过敏性疾病、免疫性胶原性疾病、结核性疾病、内分泌疾病、肝胆系统疾病,以及精神神经系统疾病,疾病多反复往来,容易慢性化。

中医鬼才倪海厦:100则经方验方总结大全!千金难买,永久珍藏

中医鬼才倪海厦:100则经方验方总结大全!千金难买,永久珍藏

中医鬼才倪海厦:100则经方验方总结大全!千金难买,永久珍藏[cp]中医鬼才倪海厦:100则经方验方总结大全!千金难买,永久珍藏!(下)52、治疗胃癌的经验方葛根 30克、柴胡 25克、半夏 15克、甘草10克、人参15克生姜10克、阿胶15克白朮25克、大枣10枚、茯苓25克、干姜10克干地黄 15克黄芩 15克炮附子 15克、灶心土 15克 (或赤石脂)。

注:阿胶不要煮,待其他药煮好后再放入,调匀即可服用。

53、治疗腹水的处方巴豆 3颗芫花 2克。

注:将以上药研磨成粉,利用巴豆本身所含油脂滚成如黄豆大小的小丸,每次 2 丸,每日 3 次。

症状消失,立刻停药(服后若出现大下的情况属正常)。

54、治疗急性肺扩张(出自《伤寒杂病论》-大陷胸汤方)大黄20克芒硝 10克甘遂 5克。

注:芒硝不要煮,将其他药煮成两碗,各放5克芒硝,调匀,先服用一碗,若出现大吐大下是应该出现的情况,症状消失后就不用再服药;否则,继续服下第二碗。

55、治疗小腿有鱼鳞状干癣(出自《伤寒杂病论》--抵当汤) 水蛭10克虻虫 10克桃仁 20克生地黄 15克。

56、治疗消化不良的处方(出自《伤寒杂病论》-调胃承气汤和吴茱萸汤)处方一:大黄 20克炙甘草 10克芒硝 5克。

注:芒硝不要煮,等药煮好后放入芒硝调匀即可服用。

处方二:吴茱萸 25克人参 15克生姜 3片大枣 12枚。

57、治疗急性扁桃体炎(出自《伤寒杂病论》--桂枝汤加葛根)桂枝15克白芍 10克炙甘草 10克生姜3片大枣 12枚葛根 20克连翘 15克金银花 15克浮萍15克蝉蜕 10克。

58、治疗长期便秘又受到惊吓所引起的心脏动悸(出自《伤寒杂病论》-桂枝加桂汤方) 桂枝 15克炙甘草 10克白芍 15克生姜 3片大枣 12枚肉桂 5克。

注:肉桂不要煮,待汤药煮好后再放入肉桂粉,调匀,即可服用。

59、治疗过度惊吓或焦躁不安的处方(出自《伤寒杂病论》-桂枝去芍药加蜀漆龙骨牡蛎救逆汤方) 桂枝 15克炙甘草 10克生姜 3片、牡蛎 25克、龙骨 20克、大枣 12枚常山 15克。

经典经方100首,精简小结三

经典经方100首,精简小结三

经典经方100首,精简小结三11小建中汤1.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

先与小建中汤,不差者,小柴胡汤主之。

(100)2.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者,小建中汤主之。

(102)3.虚劳里急,悸,衄,肢中痛,梦失精,四肢酸痛,手足烦热,咽干口燥,小建中汤主之。

(《金匮要略》第六篇第十三条) 4.男于黄,小便自利,当与虚劳小建中汤。

(《金匮要略》第十五篇第二十二条)5.妇人腹中痛,小建中汤主之。

(《金匮要略》第二十二篇第十八条)桂枝三两(去皮)、甘草二两(炙)、大枣十;枚(掰)、芍药六两、生姜三两(切)、胶饴一升。

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纳饴,更上微火消解。

温服一升,日三服。

呕家不可用建中汤,以甜故也。

【精简小结】显证:腹中急痛,梦遗,手足烦热……(腹满呕吐勿与)病机:木郁克土,脾虚方义:桂枝、芍药达郁敛木缓急,大枣、饴糖、炙甘草实脾缓急,生姜通经益胃12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夫失精家,少腹弦急,历头寒,目眩发落,脉极虚芤迟,为清谷,亡血,失精。

脉得诸芤动微紧,男子失精,女子梦交,桂枝加龙骨牡蛎汤主之。

(《全匮要略》第六篇第八条)桂枝、芍药、生姜各三两、甘草;两、大枣十二枚、龙骨、牡蛎各三两。

上七味,以水七升,煮去三升。

分温三服。

【精简小结】显证:虚劳失精,亡血盗汗,目眩发落……病机:木郁土败,失精神散方义:桂枝、芍药达郁清木益阴阳,甘草、大枣培中,龙骨牡蛎敛精安神,生姜通经益胃13苓桂术甘汤1.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

(67) 2.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苓桂术甘汤主之。

(《金匮要略》第十二篇第十六条)3.夫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苓桂术甘汤i之。

肾气九亦主之。

(《金匮要略》第十二篇第十七条)茯苓四两、桂枝三两(去皮)、白术、甘草(炙)各;两。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去三升,去滓,分温三服。

【精简小结】显证:胸胁胀满,起则头眩,微饮心悸,短气……病机:心阳不足,土败,水气上冲方义:桂枝达木升阳降冲,茯苓利便降邪,白术、炙甘草燥湿培土14苓桂甘枣汤1.发汗后,其人脐下悸,欲作奔脬,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主之。

倪海厦经方经验总结大全100方(中)养阳医斋

倪海厦经方经验总结大全100方(中)养阳医斋

倪海厦经方经验总结大全100方(中)养阳医斋102、治疗女性阴痒的方法?蛇床子 10克?注:把该药研磨成粉,涂于患处即可。

103、去除口臭的方法?细辛 10克104、解生附子、乌头、天雄的毒?远志 25克105、补肾壮阳的方剂?巴戟天50克菟丝子25克肉苁蓉50克黄连5克黄芪25克?注:把以上几味药泡在黄酒中,一个月之后即可服用。

106、治疗视物模糊和眼球萎缩?柴胡25克黄芩 15克蕤仁 10克党参 10克炙甘草 5克半夏 10克生姜 2片大枣 10克菊花 5枚白蒺藜 20克决明子 10克巴戟天 20克枸杞10克 20克川芎20克牡丹皮20克桃仁20克牛膝20克郁金10克山茱萸 20克合欢皮 15克夜明砂 10克草决明 15克蛇蜕20克?注:将以上药放入黄酒中浸泡 2 小时以上再熬煮。

107、口腔溃疡或生疮?五倍子 10克?注:将该药研磨成粉,涂抹于患处即可。

108、帮助白发变黑的处方?茜草 500克生地 1500克?注:将上述两味药到药房加工成药膏,每次一调羹,每日三次。

109、帮助醉酒者醒酒的处方?苍术 15克泽泻 30克110、治疗中耳炎的处方?麝香 2克矾石 98克?注:将这两味药研磨成粉,喷入耳中。

111、治疗鼻窦炎的处方?辛夷 15克苍术 15克苍蒲 15克?注:如果患者流清鼻涕,再加干姜15克。

如果患者流脓鼻涕,再加杏仁 15克麦门冬 15克112、治疗肺炎的处方?千金苇茎汤+桔梗汤+大承气汤苇茎 30克薏苡仁 30克冬瓜仁 30克桃仁 15克牡丹皮 20克桔梗50克甘草25克?注:如果病人同时有便秘,再加上大黄 15克厚朴 15克枳实 15克芒硝 10克, 其中芒硝不要煮,待其他药煮好后再放入。

113、治疗肌无力的基础方(出自《伤寒杂病论》--茯苓四逆汤) 生附子 15克干姜 10克、炙甘草 15克、茯苓25克、白术15克、牛膝15克、桂枝20克白芍20克、当归20克、细辛10克、泽泻15克补骨子(补骨脂) 20克?注:先把生附子用棉布包好,再与其它药一起煮。

经方药证160味详解(收藏版)

经方药证160味详解(收藏版)

经方药证160味详解(收藏版)1、桂枝——辛、甘,温。

《神农本草》:治上气咳逆、结气,喉痹吐吸,利关节,补中益气。

功能轻宣,入表而透达发散。

专主太阳、太阴、少阴、厥阴在表的风邪。

可以宣散温通,入于上焦和体表。

因此对于瘀滞的结气,喉痹、关节等,都可以宣通。

2、芍药——苦酸而凉。

《神农本草》:主治邪气腹痛,除血痹,破坚积寒热疝瘕,止痛,利小便,益气。

有清热和收降的作用。

是针对少阳和阳明病。

小大黄,去阳明里实不重的,还利尿,去水饮。

(太阴里虚寒的要注意减量或者用别的药。

)3、生姜——辛热。

《神农本草》:主治胸满咳逆上气,温中、止血,出汗,逐风湿痹,肠澼下利,生者尤良。

久服去臭气,通神明。

去内外水饮,止咳逆呕逆,止下利。

生姜止呕与解表,干姜则是温中,针对太阳和太阴。

4、大枣——甘咸而微温。

《神农本草》:主治心腹邪气,安中养脾,助十二经,平胃气,通九窍,补少气少津液,身中不足,大惊,四肢重。

和百药。

针对阳明、少阳、太阳三纲,凡是三家的津液不足,胃气不和,都可以用。

5、炙甘草——甘平。

《神农本草》:主治五脏六腑寒热邪气,坚筋骨,长肌肉,倍力,金创尰解毒,久服轻身延年。

在十二剂中,属于滋剂类药物。

针对太阴、阳明两纲的,其实也可以针对六纲疾病的,滋养胃气。

6、麻黄——苦涩微辛,温。

《神农本草》:主治中风伤寒头痛,温疟,发表出汗,去邪热气,止欬逆上气,除寒热,破症坚积聚。

功用轻宣。

轻可祛实。

上行入头部通头部的血瘀,降血压,治疗脑中风病。

麻黄不但发越上冲的邪气,还通脉破血结痰郁。

针对太阳、少阴、太阴、厥阴。

7、葱白——辛热。

《神农本草经》:主治伤寒寒热,出汗,中风面目肿。

表,温表阳,化在表的水饮,沟通表里的真阳。

8、桃仁——辛苦温。

《神农本草经》:主治瘀血,血闭,瘕,邪气,杀小虫。

入的阳明、厥阴两纲。

有通闭的作用,不过是力量小些。

9、杏仁——苦微辛,温。

《神农本草》:主治欬逆上气,雷鸣,喉痹,下气,产乳,金创,寒心,贲豚。

黄煌教授经方应用100首(71~80)

黄煌教授经方应用100首(71~80)

黄煌教授经方应用100首(71~80)71大黄甘遂汤[组成用法]大黄12~20g、甘遂6~10g、阿胶6~12g。

先煎两味,阿胶另烊兑入,一次温服。

[方证]1.少腹满痛拒按,小便不利,大便秘结。

2.下肢浮肿或手足心热,口不渴。

3.舌质暗红,苔黄或白,脉沉滑有力小便微难。

72理中丸(汤)[组成用法]人参6~12g、于姜6~12g、炙甘草6~12g、白术6~12g。

制丸法:上四味10倍量,共研细末,过筛,炼蜜为丸,每丸重9g,日二次,每次l丸。

汤法:上四味,以水煎服,日三次。

[方证]1.腹满腹胀、呕吐下利、大便稀溏、食欲不振、心下痞硬、或涎唾多而清稀。

2.畏寒喜温、精神委靡、口不干渴或旧干而不思饮。

3.舌质淡红、苔白或厚或腻或滑。

73甘草干姜茯苓白术汤[组成用法]炙甘草6~10g、白术10~30g、干姜10~15g、茯苓10~30g。

水煎服,一日三次。

[方证]1.腰以下有冷感,重压感,酸痛感。

2.全身倦怠感,浮肿或平素好发浮肿。

3.腹泻或便溏。

4.舌质淡或淡红,苔多白腻,或白滑,或根部厚腻。

74茯苓甘草五味干姜细辛汤[组成用法]茯苓10~20g、炙甘草3~6g、干姜6~12g、细辛3~9g、五味子6~10g。

水煎取,分三次温服。

[方证]1.胸满咳嗽,遇冷更咳,咯吐清稀泡沫痰。

2.舌苔白滑,舌质淡,脉沉弦。

75桂枝人参汤[组成用法]桂枝6~15g、炙甘草6~10g、白术l0~15g、人参10~15g、干姜6~10g水煎,分三次服。

[方证]1.头痛、发热、汗出、恶风。

2.下利不止、心下痞硬,或心腹疼、心下悸、四肢倦怠、足冷、舌质淡苔薄白、脉浮弱。

76干姜人参半夏丸[组成用法]干姜14g、人参14g、半夏28g[方证]呕吐不止,或恶心欲呕,吐物不臭或呈清水样,心下痞硬,纳呆,舌淡苔白滑。

[现代应用]妊娠恶阻、慢性胃炎、梅尼埃综合征、恶性肿瘤放化疗后胃肠道反应等,以呕吐或恶心欲呕为主诉且病程较久者多有应用本方的机会。

黄煌经方100首之二十二:大青龙汤

黄煌经方100首之二十二:大青龙汤

黄煌经方100首之二十二:大青龙汤[组成用法]麻黄10~508、桂枝10~20g、炙甘草5~15g、杏仁10~20g、生姜10~25g、大枣5~15枚、生石膏50~200g。

水煎温服,分三次。

微微透汗即可,不可大汗淋漓。

欲止其汗,以玉屏风散混爽身粉扑之即可。

[方证]1.麻黄汤证见口干、烦躁、热甚、脉浮缓者。

2.咳喘病人口渴欲饮,上冲、烦躁或身疼痛、恶风寒、脉浮紧者。

3.肌肤灼手,鼻燥口干,发热者。

[现代应用]1.发热性感染性疾病。

如上呼吸道感染、化脓性角膜炎、急性传染性结膜炎、鼻窦炎、支气管哮喘、大叶性肺炎、病毒性肺炎、肺脓肿、肺坏疽、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脓疱疮、斑疹伤寒、流行性出血热、败血症、化脓性心包炎、风湿热、猩红热、急性蜂窝组织炎、丹毒等。

2.皮肤科疾病。

如药物性皮炎、过敏性皮炎、汗腺闭塞症、剥脱性皮炎、天疱疮、银屑病、水痘等。

3.其他疾病,如热射病、药物热、风湿性关节炎、急性白血病、肾炎、痔疮、鼻衄、脑外伤、高血压病、脑动脉硬化、中风等也经常用到本方。

[经验参考]大青龙汤证中,“烦躁”往往是医家辨别方证的重要线索。

如《伤寒九十论》载许叔微治何保义患伤寒,脉浮涩而紧。

并据其发热、头痛、恶风、无汗,诊为麻黄证,但因其烦躁甚,遂与大青龙汤,三杯汗解。

《医学衷中参西录》载张锡纯治—冬日伤寒证,胸中异常烦躁。

医者不识大青龙汤证,竟投以麻黄汤。

服后分毫无汗,胸中烦躁益甚,自觉屋隘莫能容。

诊其脉洪滑而浮,治以大青龙汤加天花粉八钱。

服后五分钟,周身汗出如洗,病若失。

《伤寒论》第39条说“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发之。

”暗示本方证与少阴证易混淆,临床应仔细鉴别。

《伤寒沦汇要分析》载”—程姓男子,发热恶寒,无汗,似睡非睡,不欲转侧,神倦懒言,问之再三才勉强答:全身疼痈,人感烦躁。

有人断为少阴证.主用姜、附回阳,家属犹豫不决。

按其脉搏,浮而微数,触其两胫,颇热,我认为属大青龙汤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甘草汤组成用法:生甘草6-10g 。

水煎服,每日分二次服。

方证:口腔、咽喉等处黏膜溃烂、红肿、疼痛者。

桔梗汤组成用法:桔梗3-6g 、生甘草6-12g ,水煎服,分二次服用。

方证:咽痛,咳吐脓痰粘痰者。

芍药甘草汤组成用法:白芍20-60g 、炙甘草10-30g 。

水煎服,分二次服。

方证:1. 四肢骨骼肌表现为“抽筋感”的拘急、痉挛。

2. 内脏平滑肌紧张导致的阵发性、痉挛性疼痛。

桂枝甘草汤组成用法:桂枝12-24g 、炙甘草6-12g ,水煎服,一次顿服。

方证:汗多而心下悸。

甘草干姜汤组成用法:炙甘草12-24g、干姜6-12g,水煎服,分二次温服。

方证:虚寒状态而见吐逆、腹泻;或涎唾多而小便频数,或见血证者。

大黄甘草汤组成用法:大黄12-24g、甘草3-6g。

水煎服,分二次服。

方证:1. 食已即吐,或口干、或口苦、或口渴、或口臭、或便干。

2. 舌红苔黄,脉滑数。

甘草麻黄汤组成用法:炙甘草6-l2g 、麻黄12-24g 。

上二味,水煎服,加被促汗出;不出汗,再服。

方证:剧烈喘息或一身及面目浮肿,腰以上为甚者。

半夏散及汤组成用法:半夏、桂枝、炙甘草。

散法:上三味各等分,分别捣筛再合匀,白开水冲服,每次5g,日3次。

汤剂:以水200ml,煮沸,再下制好之散剂10g,再煮沸,待小冷,少少含咽之。

方证:咽中疼痛,或声音嘶哑,舌质淡嫩,苔薄湿润。

甘麦大枣汤组成用法:甘草10-20g、小麦30-60g、大枣10枚。

水煎服,分三次服,每服100ml。

方证:精神神经过度兴奋紧张,伴强烈情感色彩者。

桂枝汤组成用法:桂枝6-12g、芍药6-12g、炙甘草3-6g、生姜6-12g、大枣12枚。

水煎服,分三次服,不出汗再服。

方证:1. 自汗、恶风、发热或自觉热感。

2. 上冲感、动悸感、肌肉拘急疼痛。

3. 舌淡苔白,脉浮缓无力。

小建中汤组成用法:桂枝6-15g、芍药15-30g、甘草5-10g、生姜10g、大枣12枚、怡糖适量。

将五味药水煎,滤出药汁,加饴糖,再放火上使之消融,温服。

每日三次。

方证:1. 慢性腹痛伴动悸、烦热、虚弱;腹部扁平而肌紧张。

2. 舌质嫩苔少,脉弦细。

桂枝加龙骨牡蛎汤组成用法:桂枝10-15g、芍药15- 20g、甘草5-10g、生姜10g、大枣12枚、龙骨15-20g、牡蛎20-30g。

水煎服,日三次。

方证:1. 胸腹动悸、易惊、失眠多梦。

2. 自汗、盗汗。

3. 脉浮大而无力,舌质嫩红、苔少。

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组成用法:茯苓12-30g、桂枝10-15g、白术10-15g、炙甘草3-6g。

水煎,温服, 每日三次。

方证:1. 心下动悸、或气上冲胸、或眩晕。

2. 腹部软弱而胸胁部胀满、胃内有振水声。

3. 小便不利、浮肿倾向。

4. 舌体胖大、苔白滑。

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组成用法:茯苓20-30g、桂枝10-15g、炙甘草3-6g、大枣15枚。

水煎温服,每日三次。

方证:1. 脐下悸动,或胸中窒闷不畅、心悸,或腹中痛。

2. 眩晕、呕吐,或小便不利、胃内有振水声。

3. 少腹部拘急,舌淡胖,苔白滑。

茯苓桂枝五味甘草汤组成用法:茯苓12-30g、挂枝12-30g、甘草6-10g、五味子10-15g。

方证:1. 咳嗽、气喘,气从少腹上冲胸咽、头眩心悸。

2. 自汗出,面色潮红,或手足厥冷。

3. 舌质淡,苔白滑。

五苓散组成用法:猪苓10-20g、泽泻15-30 g、白术10-20 g、茯苓10-30 g、桂枝6-12g。

水煎服,分三次。

方证:1. 小便不利,口渴多饮,发热,有浮肿倾向。

2. 水入即吐、泄泻、头晕、头痛。

3. 舌淡润、苔薄白或滑,脉浮或弦。

防己黄芪汤组成用法:黄芪20-60g、防己12-30g、白术10-20g、甘草3-6g、生姜三片、大枣6 枚。

水煎服,每日二次。

方证:1. 浮肿,以下肢为甚,恶风多汗,尿量减少。

2. 关节痛,特别是膝关节肿痛、肌肉痛。

黄芪桂枝五物汤组成用法:黄芪10-15g、桂枝10-15g、白芍10-15g、生姜20-30g、大枣12枚。

水煎服,每日3 次。

方证:1. 肢体无力沉重,活动不灵,麻木不仁,酸痛,或肌肉萎缩。

2. 浮肿,自汗,恶风;舌质暗淡。

黄芪白芍桂枝苦酒汤组成用法:黄芪30-100g、桂枝10-20g、芍药10-20g、米醋30-100ml。

米醋与水相合,与其他三药同煎,温服。

方证:汗出而色黄,浮肿、发热、口渴、脉沉。

麻黄汤组成用法:麻黄10-25g 、桂枝10-15g 、甘草5-10g 、杏仁10-15 g 。

水煎服,分2-3 次饭后温服。

盖被取汗为度,不可大汗淋漓。

方证: 1. 发热、喘而无汗、恶寒、体痛、脉浮紧。

2. 肌肤灼手、起疹、鼻中干燥或咳喘而胸满者。

3. 头身肿痛,喜热,遇阴冷潮湿则加重,舌淡脉浮者。

小青龙汤组成用法:麻黄5-15g 、桂枝5-15g 、细辛5-15g 、干姜10-25g 、甘草5-15g 、 白芍10-20g 、五味子5-15g 、半夏10-15g 。

水煎温服,分三次。

服后以口中微 干为度。

方证:咳喘、鼻鸣伴呼吸道分泌物 (痰液、涕 )多而清稀如水,苔白水滑浮腻者。

大青龙汤 组成用法:麻黄10-50g 、桂枝10-20g 、炙甘草5-15g 、杏仁10-20g 、生姜10 -25g 、 大枣 5-15 枚、生石膏 50-200g 。

水煎温服,分三次。

微微透汗即可,不可大汗 淋漓。

欲止其汗,以玉屏风散混爽身粉扑之即可。

方证: 1.麻黄汤证见口干、烦躁、热甚、脉浮缓者。

2. 咳喘病人口渴欲饮,上冲、烦躁或身疼痛、恶风寒、脉浮紧者。

3. 肌肤灼手,鼻燥口干,发热者。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组成用法:麻黄10-30g 、杏仁10-15g 、石膏20-100g 、甘草5-10g 上四味,水 煎,分 2-3 次温服。

方证: 1. 发热、汗出,舌红唇燥、喘咳急迫而烦渴者。

2. 发热而口鼻干燥,痰唾粘稠,欲饮水者。

3. 小便不利,面目浮肿,上逆,烦闷,脉浮数或洪滑,舌苔白干或根黄。

葛根汤组成用法:麻黄10-15g ,葛根30-50g 、桂枝10-12g 、芍药10-30g 、炙甘草10-15g 、 生姜15-20g 、大枣5-15枚。

水煎,分2-3次温服,取汗为度。

方证: 1. 口噪、 2. 头疼、 利者。

麻黄附子细辛汤 组成用法:麻黄 汗为止。

方证: 1. 精神委靡困倦、恶寒尤甚。

2. 舌淡苔水滑、脉沉迟、微弱者。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组成用法:麻黄5-20g 、连翘10-15g 、赤小豆30-50g 、生梓白皮15- 25g 、杏仁 10-20g 、甘草10-15g 、大枣5-12枚、生姜10g 。

水煎,分两次温服。

如用雨后 积水更优。

梓白皮多用生桑白皮代之。

方证:身黄、身痒、心烦、小便不利,舌红苔浮腻者。

越婢汤组成用法:麻黄10-30g 、石膏50-200g 、生姜10-30g 、炙甘草10-15g 、大枣5-15 枚。

水煎,分三次温服。

方证: 1 .肌肤坚紧,平素很少出汗,现周身浮肿,脉浮,恶风,口渴或汗出者。

2. 麻杏石甘汤证兼营卫不和,恶风,脉浮,身肿,不咳嗽而有内饮者。

射干麻黄汤组成用法:麻黄12-20g 、射干10-15g 、细辛5-15g 、半夏15-20g 、五味子12-20g 、 大枣7-12枚、紫苑10-15g 、款冬花10-15g 、生姜15g 。

水煎,分三次饭后温服。

方证: 1. 麻黄体质而上气咳逆,喉中痰鸣浓流,咽喉不利或疼痛者。

项背强痛或拘急、紧张,无汗恶风及下利者。

发热、恶寒,脉浮紧而项、肩、背、腰等处凝滞、强直或曲伸不14-15g 、附子10-30g 、细辛5-10g 。

水煎分2-3次热服,取微2. 小青龙汤证而痰盛咽肿,目热、舌干、口臭、大便偏干者。

厚朴麻黄汤组成用法:麻黄10-25g、厚朴15-30g、半夏12-20g、五味子12-15g、细辛10-15g、干姜14-15g、杏仁15-20g、石膏50-150g、小麦20-50g。

先煮小麦熟,然后去小麦,再入余药同煎,合匀分三次温服。

方证:1. 肌肤黄黑、体形偏胖的咳喘、烦渴、胸满、脉浮病人。

2. 小青龙汤证而鼻燥口渴、胸腹满胀、惊悸自汗或小便不利者。

3. 胃中冷逆,肺气胀满,嗽而喘咳,且正气涣散者。

小柴胡汤组成用法:柴胡10-20g、黄苓6-10g、半夏6-15g、人参5-10g、甘草5-10g,生姜10-15g、大枣5-10枚。

水煎,分三次服用。

方证:1. 胸胁苦满或上腹部疼痛,或胆囊部明显压痛。

2. 发热或低热持续,呈寒热往来样。

3. 心烦喜呕,或呕吐,口苦,默默不欲饮食。

4. 脉弦,或弦细,或弦滑,或沉弦。

5. 苔黄或黄白相兼,或淡黄,或黄腻。

大柴胡汤组成用法:柴胡10-15g、黄苓6-10g、芍药6-20g、半夏6-10g、生姜3-6g,枳实6-10g、大枣6-10枚、大黄5-10 g。

水煎,分三次服。

方证:1. 发热或寒热往来。

2. 胸胁苦满,上腹部拘急疼痛,局部肌紧张。

3. 便秘,尿黄,或下痢,或呕吐,或黄疸,或头痛。

4. 舌苔黄白且干燥,脉滑数。

四逆散组成用法:柴胡6-10g、芍药6-30g,枳实6-10g、甘草(炙)6-10g。

水煎,分三次温服。

方证:1. 柴胡证,或对疼痛敏感,经常手冷、对寒冷气温敏感,易紧张及肌肉痉挛的柴胡体质。

2. 胸胁苦满,疼痛、腹痛、腹胀、两胁下满实,胸编挛急或积聚,腹直肌拘急,如棒状样紧张。

3. 脉弦,舌质坚老而暗,或舌有紫点。

柴胡桂枝汤组成用法:柴胡10-15g、桂枝5-10g,芍药5-14g、黄苓5-10g、人参5-10g、甘草5g、半夏5-14g、大枣10g、生姜6g。

水煎分三次服。

方证:1. 发热恶风,寒热往来、汗出、关节酸痛。

2. 胸胁苦满,或腹痛,食欲不振,心烦喜呕。

3. 舌质暗红或暗淡,苔薄白或薄黄腻。

柴胡桂枝干姜汤组成用法:柴胡6-12g、桂枝6-10g、干姜3-6g、黄苓5-10g、天花粉10-12g、牡蛎10-15g 、甘草3-6g 。

水煎,分3次服。

方证:1. 胸胁满,或咳嗽,或胸骨痛,触之更甚。

2. 寒热往来,或恶风、盗汗、自汗、头颈以上多汗。

3. 食欲不振,口渴,但饮水不多,小便不利,大便塘薄。

4. 心烦,胸腹动悸,不眠多梦,耳鸣。

5. 苔白厚,舌面干。

柴胡加龙骨牡砺汤组成用法:柴胡15-20g 、黄苓6-10 g 、生姜5-10g 、人参5-10g 、桂枝5-10g,、 茯苓5-10g 、半夏6-10g 、大黄5-10g 、龙骨5-10g 、牡蛎5-10g 、大枣6枚、铅 丹3g (或磁石10g ,或用生铁落代之)。

先煮龙骨、牡蛎、铅丹约 20分钟,再加 余药,大黄后下,分两次温服。

方证: 1. 柴胡证,主要是胸胁苦满。

2. 精神神经症状,尤其是脐腹动悸;易惊谙语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