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100首
经方100首速记歌诀大全(省时,高效)

经方100首速记歌诀大全(省时,高效)经方100首速记歌诀1.桂枝汤头项强痛汗憎风,桂芍生姜三两同,枣十二枚甘二两,解肌需藉粥之功。
2.桂枝加葛根汤葛根四两走经输,项背几几入汗濡,只需桂枝汤一料,加来此味妙相须。
3.桂枝加附子汤汗因过发漏漫漫,肢急常愁身屈难,尚有尿难风又恶,桂枝加附一枚安。
桂枝去芍药汤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桂枝去芍义何居,胸满阴弞要急除,若见恶寒阳不振,更加附子一枚安。
4.桂枝麻黄各半汤桂枝一两十六铢,甘芍姜麻一两符,杏廿四枚枣四粒,面呈热色痒均驱。
5.桂枝二麻黄一汤一两六铢芍与姜,麻铢十六杏同行,桂枝一两铢十七,草两二铢五枣姜。
6.白虎加人参汤服桂烦渴大汗倾,液亡肌腠涸阳明,膏斤知六参三两,二草六粳米熟成。
7.甘草干姜汤心烦脚急里需明,攻表误行厥便成,二两炮姜甘草四,热因寒用奏功宏。
8.芍药甘草汤芍甘四两各相均,两脚拘挛误在筋,阳旦误投热气灼,苦甘相济即时伸。
9.调胃承气汤调和胃气炙甘功,硝用半升地道,草二大黄四两足,法中之法妙无穷。
10.四逆汤生附一枚一两姜,草须二两少阴方,建功姜附如良将,将将从容藉草匡。
11.葛根汤四两葛根三两麻,枣枚十二效堪嘉,桂甘芍二姜三两,无汗憎风下利夸。
12.葛根加半夏汤二阳下利葛根夸,不利旋看呕逆差,须取原方照分量,半升半夏洗来加。
13.葛根黄芩黄连汤二两连芩二两甘,葛根八两论中谈,喘而汗出脉兼促,误下风邪利不堪。
14.桂枝加厚朴仁汤下后喘生及喘家,桂枝汤外更须加,朴加四两五十杏,此法微茫未有涯。
15.干姜附子汤一枚生附一两姜,日间烦躁夜安当,脉微无表身无热,幸藉残阳未尽亡。
16.桂枝加芍药生姜人参新加汤汗后身痛脉沉迟,新加方法轶医林,方中姜芍还增一,三两人参义蕴深。
17.麻黄杏甘草石膏汤四两麻黄八两膏,二甘五十杏同熬,须知禁桂为阳盛,喘汗全凭热势操。
18.桂枝甘草汤桂枝炙草取甘温,四桂二甘药不烦,叉手冒心虚已极,汗多亡液究根源。
19.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八两茯苓四桂枝,炙甘四两悸堪治,枣推十五扶中土,煮取甘澜两度使。
100首经方方证要点

100首经方方证要点【方名】小柴胡汤【组成】柴胡半斤黄芩人参甘草炙生姜各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半夏半升,洗【方歌】小柴胡汤解少阳,胸满胁痛呕吐详。
口苦咽乾目眩是,柴芩参草枣半姜。
【功用】和解少阳,扶正祛邪。
【主治】少阳病发热,口苦,咽干,目眩,耳聋,脉弦;太阳、阳明二经发热不退,寒热往来。
【方解】少阳主半表半里,凡病邪从外来的就要从外出。
柴胡能从少阳而达太阳,半夏能提阴气上升,则阴阳相济,故能有除病祛邪之功。
少阳病属火病,又有黄芩以解气分之火热。
参、枣、草能强壮脾胃,脾胃壮则可使病邪由内而达外。
再有生姜能发散宣通,诸药合而为使病邪由内达外。
【方证要点】1、肝胆寒热错杂证:以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心烦喜呕为辨证要点。
主要症状为寒热往来,胸胁满闷,默默不欲饮食,喜呕,烦躁易怒,口苦,咽干,目眩,口渴,咳,心下悸,腹中满,小便不利;舌苔薄白,脉弦细或数,或脉沉紧。
2、常用于体虚劳热、热病后期、渗出性胸膜炎、肋间神经痛、传染性肝炎、急慢性胆囊炎、肠伤寒、急性肾盂肾炎、中耳炎、疟疾、急性附件炎、产后发热、睾丸炎、附睾炎等属于邪犯少阳,半表半里者。
3、小柴胡汤因仲景一句“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而成为临床广泛运用之方,中医界时有某位医家因为善用柴胡而被称为“某柴胡”,李赛美老师曾经在讲课的时候说道:“清清楚楚小柴胡,不清不楚小柴胡。
当你辩证无处下手之时,即是不清不楚之时,投于小柴胡汤常可见意想不到之疗效”。
4、体质要求:•患者体型中等或偏瘦,面色微暗黄,或青黄色,或青白色,缺乏光泽。
•肌肉比较坚紧。
•主诉以自觉症状为多。
•对气温等外界环境的变化敏感,四肢多冷,情绪波动较大,食欲易受情绪的影响。
•女性月经周期不准,经前多见胸满、乳房胀痛、结块等。
•胸胁部苦满感或有压痛,易于恶心呕吐,易患发热性疾病、过敏性疾病、免疫性胶原性疾病、结核性疾病、内分泌疾病、肝胆系统疾病,以及精神神经系统疾病,疾病多反复往来,容易慢性化。
经方100首(背诵版)

经方100首(背诵版)1、甘草汤:[组成用法]:生甘草6~10克。
水煎服,每日分二次,温服。
[方证]:口腔、咽喉等处黏膜溃烂、红肿、疼痛者。
2、桔梗汤:[组成用法]:桔梗3~6克、生甘草6~12克,水煎服,分二次,温服。
[方证]:咽痛,咳吐脓痰粘痰者。
3、芍药甘草汤:[组成用法]:白芍20~60克、炙甘草10~30克。
水煎服,分二次,温服。
[方证]:1、四肢骨骼肌表现为“抽筋感”的拘急、痉挛。
2、内脏平滑肌紧张导致的阵发性、痉挛性疼痛。
4、桂枝甘草汤:[组成用法]:桂枝12~24克、炙甘草6~12克,水煎服,一次顿服。
[方证]:汗多而心下悸。
5、甘草干姜汤:[组成用法]:炙甘草12~24克、干姜6~12克,水煎服,分二次,温服。
[方证]:虚寒状态而见吐逆、腹泻;或涎唾多而小便频数,或见血证者。
6、大黄甘草汤:[组成用法]:大黄12~24克、甘草3~6克。
水煎服,分二次,温服。
[方证]:1、食已即吐,或口干、或口苦、或口渴、或口臭、或便干。
2、舌红苔黄,脉滑数。
7、甘草麻黄汤:[组成用法]:炙甘草6~12克、麻黄12~24克。
上二味,水煎服,加被促汗出;不出汗,再服。
[方证]:剧烈喘息或一身及面目浮肿,腰以上为甚者。
8、半夏散(汤):[组成用法]:半夏、桂枝、炙甘草。
散法:上三味各等分,分别捣筛再合匀,白开水冲服,每次5克,一日3次。
汤剂:以水200毫升,煮沸,再下制好之散剂10克,再煮沸,待小冷,少少含咽之。
[方证]:咽中疼痛,或声音嘶哑,舌质淡嫩,苔薄湿润。
9、甘麦红枣汤:[组成用法]:甘草10~20克、小麦30克~60克、红枣10枚。
水煎服,分三次,温服,每服100毫升。
[方证]:精神神经过度兴奋紧张,伴强烈情感色彩者。
10、桂枝汤:[组成用法]:桂枝6~12克、芍药6~12克、炙甘草3~6克、生姜6~12克、红枣12枚。
水煎服,分三次,温服,不出汗再服。
[方证]:1、自汗、恶风、发热或自觉热感。
中医鬼才倪海厦:100则经方验方总结大全!千金难买,永久珍藏

中医鬼才倪海厦:100则经方验方总结大全!千金难买,永久珍藏[cp]中医鬼才倪海厦:100则经方验方总结大全!千金难买,永久珍藏!(下)52、治疗胃癌的经验方葛根 30克、柴胡 25克、半夏 15克、甘草10克、人参15克生姜10克、阿胶15克白朮25克、大枣10枚、茯苓25克、干姜10克干地黄 15克黄芩 15克炮附子 15克、灶心土 15克 (或赤石脂)。
注:阿胶不要煮,待其他药煮好后再放入,调匀即可服用。
53、治疗腹水的处方巴豆 3颗芫花 2克。
注:将以上药研磨成粉,利用巴豆本身所含油脂滚成如黄豆大小的小丸,每次 2 丸,每日 3 次。
症状消失,立刻停药(服后若出现大下的情况属正常)。
54、治疗急性肺扩张(出自《伤寒杂病论》-大陷胸汤方)大黄20克芒硝 10克甘遂 5克。
注:芒硝不要煮,将其他药煮成两碗,各放5克芒硝,调匀,先服用一碗,若出现大吐大下是应该出现的情况,症状消失后就不用再服药;否则,继续服下第二碗。
55、治疗小腿有鱼鳞状干癣(出自《伤寒杂病论》--抵当汤) 水蛭10克虻虫 10克桃仁 20克生地黄 15克。
56、治疗消化不良的处方(出自《伤寒杂病论》-调胃承气汤和吴茱萸汤)处方一:大黄 20克炙甘草 10克芒硝 5克。
注:芒硝不要煮,等药煮好后放入芒硝调匀即可服用。
处方二:吴茱萸 25克人参 15克生姜 3片大枣 12枚。
57、治疗急性扁桃体炎(出自《伤寒杂病论》--桂枝汤加葛根)桂枝15克白芍 10克炙甘草 10克生姜3片大枣 12枚葛根 20克连翘 15克金银花 15克浮萍15克蝉蜕 10克。
58、治疗长期便秘又受到惊吓所引起的心脏动悸(出自《伤寒杂病论》-桂枝加桂汤方) 桂枝 15克炙甘草 10克白芍 15克生姜 3片大枣 12枚肉桂 5克。
注:肉桂不要煮,待汤药煮好后再放入肉桂粉,调匀,即可服用。
59、治疗过度惊吓或焦躁不安的处方(出自《伤寒杂病论》-桂枝去芍药加蜀漆龙骨牡蛎救逆汤方) 桂枝 15克炙甘草 10克生姜 3片、牡蛎 25克、龙骨 20克、大枣 12枚常山 15克。
经典经方100首,精简小结三

经典经方100首,精简小结三11小建中汤1.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
先与小建中汤,不差者,小柴胡汤主之。
(100)2.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者,小建中汤主之。
(102)3.虚劳里急,悸,衄,肢中痛,梦失精,四肢酸痛,手足烦热,咽干口燥,小建中汤主之。
(《金匮要略》第六篇第十三条) 4.男于黄,小便自利,当与虚劳小建中汤。
(《金匮要略》第十五篇第二十二条)5.妇人腹中痛,小建中汤主之。
(《金匮要略》第二十二篇第十八条)桂枝三两(去皮)、甘草二两(炙)、大枣十;枚(掰)、芍药六两、生姜三两(切)、胶饴一升。
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纳饴,更上微火消解。
温服一升,日三服。
呕家不可用建中汤,以甜故也。
【精简小结】显证:腹中急痛,梦遗,手足烦热……(腹满呕吐勿与)病机:木郁克土,脾虚方义:桂枝、芍药达郁敛木缓急,大枣、饴糖、炙甘草实脾缓急,生姜通经益胃12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夫失精家,少腹弦急,历头寒,目眩发落,脉极虚芤迟,为清谷,亡血,失精。
脉得诸芤动微紧,男子失精,女子梦交,桂枝加龙骨牡蛎汤主之。
(《全匮要略》第六篇第八条)桂枝、芍药、生姜各三两、甘草;两、大枣十二枚、龙骨、牡蛎各三两。
上七味,以水七升,煮去三升。
分温三服。
【精简小结】显证:虚劳失精,亡血盗汗,目眩发落……病机:木郁土败,失精神散方义:桂枝、芍药达郁清木益阴阳,甘草、大枣培中,龙骨牡蛎敛精安神,生姜通经益胃13苓桂术甘汤1.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
(67) 2.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苓桂术甘汤主之。
(《金匮要略》第十二篇第十六条)3.夫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苓桂术甘汤i之。
肾气九亦主之。
(《金匮要略》第十二篇第十七条)茯苓四两、桂枝三两(去皮)、白术、甘草(炙)各;两。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去三升,去滓,分温三服。
【精简小结】显证:胸胁胀满,起则头眩,微饮心悸,短气……病机:心阳不足,土败,水气上冲方义:桂枝达木升阳降冲,茯苓利便降邪,白术、炙甘草燥湿培土14苓桂甘枣汤1.发汗后,其人脐下悸,欲作奔脬,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主之。
黄煌教授经方应用100首(71~80)

黄煌教授经方应用100首(71~80)71大黄甘遂汤[组成用法]大黄12~20g、甘遂6~10g、阿胶6~12g。
先煎两味,阿胶另烊兑入,一次温服。
[方证]1.少腹满痛拒按,小便不利,大便秘结。
2.下肢浮肿或手足心热,口不渴。
3.舌质暗红,苔黄或白,脉沉滑有力小便微难。
72理中丸(汤)[组成用法]人参6~12g、于姜6~12g、炙甘草6~12g、白术6~12g。
制丸法:上四味10倍量,共研细末,过筛,炼蜜为丸,每丸重9g,日二次,每次l丸。
汤法:上四味,以水煎服,日三次。
[方证]1.腹满腹胀、呕吐下利、大便稀溏、食欲不振、心下痞硬、或涎唾多而清稀。
2.畏寒喜温、精神委靡、口不干渴或旧干而不思饮。
3.舌质淡红、苔白或厚或腻或滑。
73甘草干姜茯苓白术汤[组成用法]炙甘草6~10g、白术10~30g、干姜10~15g、茯苓10~30g。
水煎服,一日三次。
[方证]1.腰以下有冷感,重压感,酸痛感。
2.全身倦怠感,浮肿或平素好发浮肿。
3.腹泻或便溏。
4.舌质淡或淡红,苔多白腻,或白滑,或根部厚腻。
74茯苓甘草五味干姜细辛汤[组成用法]茯苓10~20g、炙甘草3~6g、干姜6~12g、细辛3~9g、五味子6~10g。
水煎取,分三次温服。
[方证]1.胸满咳嗽,遇冷更咳,咯吐清稀泡沫痰。
2.舌苔白滑,舌质淡,脉沉弦。
75桂枝人参汤[组成用法]桂枝6~15g、炙甘草6~10g、白术l0~15g、人参10~15g、干姜6~10g水煎,分三次服。
[方证]1.头痛、发热、汗出、恶风。
2.下利不止、心下痞硬,或心腹疼、心下悸、四肢倦怠、足冷、舌质淡苔薄白、脉浮弱。
76干姜人参半夏丸[组成用法]干姜14g、人参14g、半夏28g[方证]呕吐不止,或恶心欲呕,吐物不臭或呈清水样,心下痞硬,纳呆,舌淡苔白滑。
[现代应用]妊娠恶阻、慢性胃炎、梅尼埃综合征、恶性肿瘤放化疗后胃肠道反应等,以呕吐或恶心欲呕为主诉且病程较久者多有应用本方的机会。
中医经典:黄煌教授经方100首(背诵版)

中医经典:黄煌教授经方100首(背诵版)1、甘草汤[组成用法]生甘草6~10g。
水煎服,每日分二次服。
[方证]口腔、咽喉等处黏膜溃烂、红肿、疼痛者。
2、桔梗汤[组成用法]桔梗3~6 g、生甘草6~12 g,水煎服,分二次服用。
[方证]咽痛,咳吐脓痰粘痰者。
3、芍药甘草汤[组成用法]白芍20~60g、炙甘草10~30g。
水煎服,分二次服。
[方证]1.四肢骨骼肌表现为“抽筋感”的拘急、痉挛。
2.内脏平滑肌紧张导致的阵发性、痉挛性疼痛。
4、桂枝甘草汤[组成用法]桂枝12~24g、炙甘草6~12g,水煎服,一次顿服。
[方证]汗多而心下悸。
5、甘草干姜汤[组成用法]炙甘草12~24g、干姜6~12g,水煎服,分二次温服。
[方证]虚寒状态而见吐逆、腹泻;或涎唾多而小便频数,或见血证者。
6、大黄甘草汤[组成用法]大黄12~24g、甘草3~6g。
水煎服,分二次服。
[方证]1.食已即吐,或口干、或口苦、或口渴、或口臭、或便于。
2.舌红苔黄,脉滑数。
7、甘草麻黄汤[组成用法]炙甘草6~12g、麻黄12~24g。
上二味,水煎服,加被促汗出;不出汗,再服。
[方证]剧烈喘息或一身及面目浮肿,腰以上为甚者。
8、半夏散及汤[组成用法]半夏、桂枝、炙甘草。
散法:上三味各等分,分别捣筛再合匀,白开水冲服,每次5g,日3,次。
汤剂:以水200ml,煮沸,再下制好之散剂10g,再煮沸,待小冷,少少含咽之。
[方证]咽中疼痛,或声音嘶哑,舌质淡嫩,苔薄湿润。
9、甘麦大枣汤[组成用法]甘草10~20g、小麦30 g~60g、大枣10枚。
水煎服,分三次服,每服100ml。
[方证]精神神经过度兴奋紧张,伴强烈情感色彩者。
10、桂枝汤[组成用法]桂枝6~12g、芍药6~12g、炙甘草3~6g、生姜6~12g、大枣12枚。
水煎服,分三次服,不出汗再服。
[方证]1.自汗、恶风、发热或自觉热感。
2.上冲感、动悸感、肌肉拘急疼痛。
3.舌淡苔白,脉浮缓无力。
中医必会100首经典方剂

中医必会100首经典方剂2021-09-081麻黄汤(《伤寒论》)麻黄汤中用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发热恶寒头项痛,喘而无汗服之宜。
2桂枝汤(《伤寒论》)桂枝汤治太阳风,芍药甘草姜枣同,解肌发表调营卫,表虚自汗正宜用。
3 九味羌活汤(《此事难知》)九味羌活用防风,细辛苍芷与川芎,黄芩生地同甘草,分经论治宜变通。
4小青龙汤(《伤寒论》)小青龙汤最有功,风寒束表饮停胸,辛夏甘草和五味,姜桂麻黄芍药同。
5止嗽散(《医学心悟》)止嗽散内用桔梗,紫菀荆芥百部陈,白前甘草共为末,姜汤调服止嗽频。
6 银翘散(《温病条辨》)银翘散主上焦疴,竹叶荆牛豉薄荷,甘桔芦根凉解法,清疏风热煮无过。
7桑菊饮(《温病条辨》)桑菊饮中桔杏翘,芦根甘草薄饶,清疏肺胃轻宣剂,风温咳嗽服之消。
8 苓桂术甘汤(《金匱要略》)苓桂术甘化饮剂,温阳化饮又健脾,饮邪上逆胸胁满,水饮下行悸眩去。
9 败毒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人参败毒茯苓甘,枳桔柴前羌独芎,薄荷少许姜三片,时行感冒10 大承气汤(《伤寒论》)大承气汤用硝黄,配伍枳朴泻力强,痞满燥实四症见,峻下溶坩宜此方;去硝名曰小承气,便鞕痞满泻热良,调胃承气硝黄草,便秘口渴急煎尝。
11温脾汤(《备急千金要方》)温脾参附与干姜,甘草当归硝大黄,寒热并行治寒积,脐腹绞结痛非常。
12麻子仁丸(《伤寒论》)麻子仁丸治脾约,大黄枳朴杏仁芍,胃热津粘便难解,润肠通便功效高。
13济川煎(《景岳全书》)济川归膝肉苁蓉,泽泻升麻枳壳从,肾虚津亏肠中燥,寓通于补法堪宗。
14小柴胡汤(《伤寒论》)小柴胡汤和解供,半夏人参甘草从,更用黄芩加姜枣,少阳百病此为宗。
15真武汤(《伤寒论》)真武汤壮肾中阳,茯苓术芍附生姜,少阴腹痛有水气,悸眩瞤惕保安康。
16蒿芩清胆汤《重订通俗伤寒论》蒿芩清胆枳竹茹,陈夏茯苓碧玉入,热重寒轻痰湿重,胸痞呕恶总能除。
17四逆散(《伤寒论》)四逆散里用柴胡,芍药枳实甘草须,此是阳郁成厥逆,疏肝理脾奏效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甘草汤:生甘草6~10g。
水煎服,每日分二次服。
口腔、咽喉等处黏膜溃烂、红肿、疼痛者。
2、桔梗汤:桔梗3~6 g、生甘草6~12 g,水煎服,分二次服用。
咽痛,咳吐脓痰粘痰者。
3、芍药甘草汤:白芍20~60g、炙甘草10~30g。
水煎服,分二次服。
四肢骨骼肌表现为“抽筋感”的拘急、痉挛;内脏平滑肌紧张导致的阵发性、痉挛性疼痛。
4、桂枝甘草汤:桂枝12~24g、炙甘草6~12g,水煎服,一次顿服。
汗多而心下悸。
5、甘草干姜汤:炙甘草12~24 g、干姜6~12g,水煎服,分二次温服。
虚寒状态而见吐逆、腹泻;或涎唾多而小便频数,或见血证者。
6、大黄甘草汤:大黄12~24g、甘草3~6g。
水煎服,分二次服1.食已即吐,或口干、或口苦、或口渴、或口臭、或便于。
2.舌红苔黄,脉滑数。
7、甘草麻黄汤:炙甘草6~12g、麻黄12~24g。
上二味,水煎服,加被促汗出;不出汗,再服。
剧烈喘息或一身及面目浮肿,腰以上为甚者。
8、半夏散及汤:半夏、桂枝、炙甘草。
散法:上三味各等分,分别捣筛再合匀,白开水冲服,每次5g,日3,次。
汤剂:以水200ml,煮沸,再下制好之散剂10g,再煮沸,待小冷,少少含咽之。
咽中疼痛,或声音嘶哑,舌质淡嫩,苔薄湿润。
9、甘麦大枣汤:甘草10~20g、小麦30 g~60g、大枣10枚。
水煎服,分三次服,每服100ml。
精神神经过度兴奋紧张,伴强烈情感色彩者。
10、桂枝汤:桂枝6~12g、芍药6~12g、炙甘草3~6g、生姜6~12g、大枣12枚。
水煎服,分三次服,不出汗再服。
1.自汗、恶风、发热或自觉热感。
2.上冲感、动悸感、肌肉拘急疼痛。
3.舌淡苔白,脉浮缓无力。
11、小建中汤:桂枝6~15g、芍药15~30g、甘草5~10g、生姜10g、大枣12枚、饴糖适量。
将五味药水煎,滤出药汁,加饴糖,再放火上使之消融,温服。
每日三次。
1.慢性腹痛伴动悸、烦热、虚弱;腹部扁平而肌紧张。
2.舌质嫩苔少,脉弦细。
12、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桂枝10~15g、芍药15~20g、甘草5~10g、生姜10g、大枣12枚、龙骨15~20g、牡蛎20~30g。
水煎服,日三次。
1.胸腹动悸、易惊、失眠多梦。
2.自汗、盗汗。
3.脉浮大而无力,舌质嫩红、苔少。
13、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茯苓12~30g、桂枝10~15g、白术10~15g、炙甘草3~6g。
水煎,温服,每日三次。
1.心下动悸、或气上冲胸、或眩晕。
2.腹部软弱而胸胁部胀满、胃内有振水声。
3.小便不利、浮肿倾向。
4.舌体胖大、苔白滑。
14、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茯苓20~30g、桂枝10~15g、炙甘草3~6g、大枣15枚。
水煎温服,每日三次。
1.脐下悸动,或胸中窒闷不畅、心悸,或腹中痛。
2.眩晕、呕吐,或小便不利、胃内有振水声。
3.少腹部拘急,舌淡胖,苔白滑。
15、茯苓桂桂五味甘草汤:茯苓12~30g、桂枝12~30g、甘草6~10g、五味子10~15g。
以水1600ml,煎取600ml,每次服200ml。
1.咳嗽、气喘,气从少腹上冲胸咽,头眩心悸。
2.自汗出,面色潮红,或手足厥冷。
3.舌质淡,苔白滑。
16、五苓散:猪苓10~20g、泽泻15~30g、白术10~20g、茯苓15~30g,桂枝6~12g。
水煎服,分三次。
1.小便不利,口渴多饮,发热,有浮肿倾向。
2.水入即吐、泄泻、头晕、头痛。
3.舌淡润,苔薄白或滑,脉浮或弦。
17、防己黄芪汤:黄芪20~60g、防己12~30g、白术10~20g、甘草3~6g、生姜三片、大枣6枚。
水煎服,每日二次。
1.浮肿,以下肢为甚,恶风多汗,尿量减少。
2.关节痛,特别是膝关节肿痛、肌肉痛。
18、黄芪桂枝五物汤:黄芪10~158、桂枝10~1g、白芍10—15 g、生姜20—30g、大枣12枚。
水煎服,每日3次。
1.肢体无力沉重,活动不灵,麻木不仁,酸痛,或肌肉萎缩。
2.浮肿,自汗,恶风;舌质暗淡。
19、黄芪白芍桂枝苦酒汤:黄芪30~100g、桂枝10~20g、芍药10~20g、米醋30~100ml。
米醋与水相合,与其他三药同煎,温服。
汗出而色黄,浮肿、发热、口渴、脉沉。
20、麻黄汤:麻黄10~25g、桂枝10~15g、甘草5~10g、杏仁10~15g。
水煎服,分2~3次饭后温服。
盖被取汗为度,不可大汗淋漓。
1.发热、喘而无汗、恶寒、体痛、脉浮紧。
2.肌肤灼手、起疹、鼻中干燥或咳喘而胸满者。
3.头身肿痛,喜热,遇阴冷潮湿则加重,舌淡脉浮者。
21、小青龙汤:麻黄5~15g、桂枝5~15g、细辛5~15g、干姜10~25g、甘草5~15g、白芍10~20g、五味子5~15g、半夏10~15g。
水煎温服,分三次。
服后以口中微干为度。
咳喘、鼻鸣伴呼吸道分泌物(痰液、涕)多而清稀如水,苔白水滑浮腻者。
22、大青龙汤:麻黄10~508、桂枝10~20g、炙甘草5~15g、杏仁10~20g、生姜10~25g、大枣5~15枚、生石膏50~200g。
水煎温服,分三次。
微微透汗即可,不可大汗淋漓。
欲止其汗,以玉屏风散混爽身粉扑之即可。
1.麻黄汤证见口干、烦躁、热甚、脉浮缓者。
2.咳喘病人口渴欲饮,上冲、烦躁或身疼痛、恶风寒、脉浮紧者。
3.肌肤灼手,鼻燥口干,发热者。
23、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麻黄10~30g、杏仁10~15g、石膏20~100g、甘草5~10g。
上四味,水煎,分2~3次温服。
1.发热、汗出,舌红唇燥、喘咳急迫而烦渴者。
2.发热而口鼻干燥,痰唾粘稠,欲饮水者。
3.小便不利,面目浮肿,上逆,烦闷,脉浮数或洪滑,舌苔白干或根黄。
24、葛根汤:麻黄10~15g、葛根30~50g、桂枝10~12g、芍药10~30g、炙甘草10~15g、生姜15~20g、大枣5~15枚。
水煎,分2~3次温服,取汗为度。
1.口噤、项背强痛或拘急、紧张,无汗恶风及下利者。
2.头疼、发热、恶寒,脉浮紧而项、肩,背、腰等处凝滞、强直或曲伸不利者。
25、麻黄附子细辛汤:麻黄10~15g、附子10~30g、细辛5~10g。
水煎分2~3次热服,取微汗为止。
1.精神委靡困倦、恶寒尤甚。
2.舌淡苔水滑、脉沉迟、微弱者。
26、麻黄连翘赤小豆汤:麻黄5~20g、连翘10~15g、赤小豆30~50g、生梓白皮15~25g、杏仁10~20g、甘草10~15g、大枣5~12枚、生姜10g。
水煎,分两次温服。
如用雨后积水更优。
梓白皮多用生桑白皮代之。
身黄、身痒、心烦、小便不利,舌红苔浮腻者。
27、越婢汤:麻黄15~30g、石膏S0~200g、生姜10~30g、炙甘草10~15g、大枣5~15枚。
水煎,分三次温服。
1.肌肤坚紧,平素很少出汗,现周身浮肿,脉浮,恶风,口渴或汗出者。
2.麻杏石甘汤证兼营卫不和,恶风,脉浮,身肿,不咳嗽而有内饮者。
28、射干麻黄汤:麻黄12~20g、射干10~15g、细辛5~15g、半夏15~20g、五味子12~20g、大枣7~12枚、紫菀10~15g、款冬花10~15g、生姜15g。
水煎,分三次饭后温服。
1.麻黄体质而上气咳逆,喉中痰鸣漉漉,咽喉不利或疼痛者。
2.小青龙汤证而痰盛咽肿,目热、舌干、口臭、大便偏于者。
29、厚朴麻黄汤:麻黄10~25g、厚朴15~30g、半夏12~20 g、五味子12~15g、细辛10~15g、干姜10~15g、杏仁15~20g,石膏50~150g、小麦20~50g。
先煮小麦熟,然后去小麦,再入余药同煎,合匀分三次温服。
1,肌肤黄黑、体形偏胖的咳喘、烦渴、胸满、脉浮病人。
2.小青龙汤证而鼻燥口渴、胸腹满胀、惊悸自汗或小便不利者。
3,胃中冷逆,肺气胀满,臌而喘咳,且正气涣散者。
30、小柴胡汤:柴胡10~20g、黄芩6~10g、半夏6~15g、人参5~10g、甘草5~10g、生姜10~15g、大枣5~10枚。
水煎,分三次服用。
1.胸胁苦满或上腹部疼痛,或胆囊部明显压痛。
2.发热或低热持续,呈寒热往来样。
3.心烦喜呕,或呕吐,口苦,默默不欲饮食。
4.脉弦,或弦细,或弦滑,或沉弦。
5.苔黄或黄白相兼,或淡黄,或黄腻。
31、大柴胡汤:柴胡10~15g、黄芩6~10g、芍药6~20g、半夏6~10g、生姜3~6g、枳实6~10g、大枣6~10枚、大黄5~10g。
水煎,分三次服。
1.发热或寒热往来。
2.胸胁苦满,上腹部拘急疼痛,局部肌紧张。
3.便秘,尿黄,或下痢,或呕吐,或黄疸,或头痛。
4.舌苔黄白且干燥,脉滑数。
32、四逆散:柴胡6~10g、芍药6~30g、枳实6~10g、甘草(炙)6~10g。
水煎,分三次温服。
1.柴胡证,或对疼痛敏感,经常手冷、对寒冷气温敏感,易紧张及肌肉痉挛的柴胡体质。
2.胸胁苦满,疼痛、腹痛、腹胀、两胁下满实,胸膈挛急或积聚,腹直肌拘急,如棒状样紧张。
3.脉弦,舌质坚老而暗,或舌有紫点。
33、柴胡桂枝汤:柴胡10一15g、桂枝5~10g、芍药5~10g、黄芩5~10g、人参5~10g、甘草5g、半夏5~10g、大枣10g、生姜6g。
水煎分三次服。
1.发热恶风,寒热往来、汗出、关节酸痛。
2.胸胁苦满,或腹痛,食欲不振,心烦喜呕。
3.舌质暗红或暗淡,苔薄白或薄黄腻。
34、柴胡桂枝干姜汤:柴胡6~12g、桂枝6~10g、干姜3~6g、黄芩5~10g、天花粉10~12g、牡蛎10~15g、甘草3~6g。
水煎,分3次服。
1.胸胁满,或咳嗽,或胸骨痛,触之更甚。
2.寒热往来,或恶风、盗汗、自汗、头颈以上多汗。
3.食欲不振,口渴,但饮水不多,小便不利,大便溏薄。
4.心烦,胸腹动悸,不眠多梦,耳鸣。
5.苔白厚,舌面干。
35、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柴胡15~20g、黄芩6~10g、生姜5~10g、人参5~10g、桂枝5~10g、茯苓5~10g、半夏6~10g、大黄5~10g、龙骨5~10g、牡蛎5~10g、大枣6枚、铅丹3g(或磁石10g,或用生铁落代之)。
先煮龙骨、牡蛎、铅丹约20分钟,再加余药,大黄后下,分两次温服。
1.柴胡证,主要是胸胁苦满。
2.精神神经症状,尤其是脐腹动悸;易惊谵语等。
3.舌质红,苔厚黄腻。
36、小半夏汤:半夏10~30g、生姜10~30g。
水煎,分二次温服。
1.恶心呕吐、口不渴,或口多清涎,或咳嗽痰多质稀。
2.胸膈胀满,心以下有振水音。
3.舌苔白滑或白腻,苔质较厚。
37、大半夏汤:半夏15~30g、人参10~15g、白蜜15~50g。
水蜜调匀煎煮,分2次温服。
1.反胃、朝食暮吐、呕吐物多涎沫。
2.心下痞硬、大便干燥、形容枯憔。
3.舌质淡红,苔薄腻或厚腻。
38、半夏厚朴汤:半夏10~20g、厚朴10~15g、茯苓10~30g、生姜10~15g、干苏叶6~15g。
水煎,分四次温服,昼三次,夜一次。
1.因精神刺激所致的咽喉异物感,胸闷气塞感。
2.咳嗽气喘,痰多胸闷,或腹胀,呕吐恶心,食欲不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