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方证对应表
伤寒论经方方证总汇大全-少阳病类方

伤寒论经方方证总汇大全-少阳病类方少阳病类方主纲: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辅纲:1)少阳中风,两耳无所闻,目赤,胸中满而烦者。
2) 伤寒,脉弦细,头痛发热者属少阳。
3)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正邪纷争,往来寒热,休作有时,默默不欲饮食,脏腑相连,其痛必下,邪高痛下,故使呕也。
少阳病类方证1,小柴胡汤方证:1)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
2)无论伤寒或中风,有柴胡证,但见四主证之一便是,不必悉具。
3)太阳病,脉浮细,嗜卧而胸闷胁痛者。
4)伤寒四五日,身热恶风,颈项强,胁下满,手足温而渴者。
5)热入血室,经水适断,寒热如疟状者。
6)阳明发潮热,大便溏,小便自可,胸胁满布去者。
7)呕而发热者。
8)阳明病胁下硬满,不大便而呕,舌上白苔者。
9)伤寒差后更发热者。
10)诸黄腹痛而呕者。
11)妇人产后痉,郁冒,大便难而呕不能食者。
12)四肢苦烦而头痛者。
附:常用加味方1)加石膏,小柴胡汤证而口干舌燥者用之;外感表解而热不退者多见本方证;发热不欲食而口苦,头痛者;肺炎汗出而喘,若有柴胡证不可考虑麻杏石甘汤,宜本方,小儿多见,如腮腺炎,淋巴腺炎,乳腺炎,睾丸炎。
2)加桔梗汤,小柴胡证而见咽痛或排痰困难者。
若口干舌燥加石膏。
3)加陈皮,小柴胡汤证而哕逆或干咳频作者。
4)加芍药,小柴胡汤证而腹挛急痛者。
5)加吴茱萸汤:见两证相合者。
6)加苓术:小柴胡汤证见大便溏或身浮肿而小便不利者。
7)加茵陈:小柴胡汤证见胸胁满而烦,小便黄赤者。
2.柴胡半夏瓜蒌汤方证:小柴胡方证不呕而渴明显者(少阳阳明)3.柴胡桂枝汤方证:小柴胡汤证与桂枝汤证并见。
(太阳少阳)4.四逆散方证:胸胁苦满,或腹痛,大便溏泻者(少阳)5.泽漆汤证:咳喘吐黄痰,口渴浮肿者。
(少阳阳明)6.黄芩汤方证:发热腹泻腹痛者(少阳阳明)7.黄芩加半夏生姜汤方证:黄芩汤证又见恶心,呕吐者(太阴少阳阳明)8.当归散方证:当归芍药散证腹痛轻,妊娠血虚有热者。
经方药证160味详解(收藏版)

经方药证160味详解(收藏版)1、桂枝——辛、甘,温。
《神农本草》:治上气咳逆、结气,喉痹吐吸,利关节,补中益气。
功能轻宣,入表而透达发散。
专主太阳、太阴、少阴、厥阴在表的风邪。
可以宣散温通,入于上焦和体表。
因此对于瘀滞的结气,喉痹、关节等,都可以宣通。
2、芍药——苦酸而凉。
《神农本草》:主治邪气腹痛,除血痹,破坚积寒热疝瘕,止痛,利小便,益气。
有清热和收降的作用。
是针对少阳和阳明病。
小大黄,去阳明里实不重的,还利尿,去水饮。
(太阴里虚寒的要注意减量或者用别的药。
)3、生姜——辛热。
《神农本草》:主治胸满咳逆上气,温中、止血,出汗,逐风湿痹,肠澼下利,生者尤良。
久服去臭气,通神明。
去内外水饮,止咳逆呕逆,止下利。
生姜止呕与解表,干姜则是温中,针对太阳和太阴。
4、大枣——甘咸而微温。
《神农本草》:主治心腹邪气,安中养脾,助十二经,平胃气,通九窍,补少气少津液,身中不足,大惊,四肢重。
和百药。
针对阳明、少阳、太阳三纲,凡是三家的津液不足,胃气不和,都可以用。
5、炙甘草——甘平。
《神农本草》:主治五脏六腑寒热邪气,坚筋骨,长肌肉,倍力,金创尰解毒,久服轻身延年。
在十二剂中,属于滋剂类药物。
针对太阴、阳明两纲的,其实也可以针对六纲疾病的,滋养胃气。
6、麻黄——苦涩微辛,温。
《神农本草》:主治中风伤寒头痛,温疟,发表出汗,去邪热气,止欬逆上气,除寒热,破症坚积聚。
功用轻宣。
轻可祛实。
上行入头部通头部的血瘀,降血压,治疗脑中风病。
麻黄不但发越上冲的邪气,还通脉破血结痰郁。
针对太阳、少阴、太阴、厥阴。
7、葱白——辛热。
《神农本草经》:主治伤寒寒热,出汗,中风面目肿。
表,温表阳,化在表的水饮,沟通表里的真阳。
8、桃仁——辛苦温。
《神农本草经》:主治瘀血,血闭,瘕,邪气,杀小虫。
入的阳明、厥阴两纲。
有通闭的作用,不过是力量小些。
9、杏仁——苦微辛,温。
《神农本草》:主治欬逆上气,雷鸣,喉痹,下气,产乳,金创,寒心,贲豚。
伤寒经方方症对应全表

项次
方剂
组成成分
寒热
汗
痛烦气
胃口 小便 大便
外在症状
1 桂枝汤
桂枝9克,芍药9克,甘草(炙)6 克,生姜(切)9克,大枣(擘)4枚
发热,恶风
汗(+) 头痛,颈痛
2 桂枝加桂汤
45克(分冲)
头痛,颈痛
头痛,颈痛,腹痛,腹 拘急
呕(-)
16
黄芪桂枝五物 桂枝9克,芍药9克,生姜18克,大枣
汤
4枚,黄芪9克
肢体麻木不仁
17
桂枝去芍药汤
桂枝9克,生姜9克,大枣4枚,炙甘 草6克
发热,恶风
汗(+)
18
桂枝去芍药加 桂枝9克,生姜9克,大枣4枚,炙甘
附子汤
草9克,炮附子3克
发热,恶寒(++) 汗(+)
发热,恶风
汗(+) 头痛,颈痛,咳,喘
12
桂枝加龙骨牡 蛎汤
桂枝9克,芍药9克,生姜9克,炙甘 草6克,大枣4枚,生龙骨9克,牡蛎9 克
发热,恶风
汗(+)
头痛,颈痛,心悸,遗 精
13 小建中汤
桂枝9克,芍药18克,生姜9克,炙甘 草6克,大枣4枚,饴糖45克(分冲)
发热,恶风
汗(+)
头痛,颈痛,腹痛,腹 拘急,心悸
桂枝15克,芍药9克,生姜(切)9 克,甘草(炙)6克,大枣(擘)4枚
发热,恶风
汗(+) 头痛,颈痛,气上冲
3
如何学经方?总结:方-证对应表!快收藏~

如何学经方?总结:方-证对应表!快收藏~ 如何学经方?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不求其全,但求其真!经方的学习方向——学什么“不求其全”,即不要学得太多。
经方的研究者众多,经方的书籍太多。
人的精力有限,想读尽所有的文献显然不现实。
不要四面出击,要有重点,有方向。
“但求其真”就是方向所在。
“真”是什么?“真”是实实在在的技术,是解决问题的下手功夫,是影响疗效的诸多环节。
临床家写的医案是值得用心的;方药的点滴经验是值得关注的;误治、失治的教训是值得借鉴的;药材质量的优劣是值得警惕的。
经方的临证思维——用什么经方的临证思维模式很多,有病机辨证、六经辨证、脏腑辨证、病因辨证等诸多类型。
对于医生来说,不可能都熟练掌握。
“不求其全”就要放弃全面掌握辨证方法的想法。
说一千,道一万,最终目的还是开出方与药。
因此,从这个角度讲,方证辨证是最接近目标的辨证模式。
胡希恕先生说:“辨方证是辨证的尖端。
”确是临床家真言!“但求其真”,在我看来,就是掌握方证辨证!辨方证——抓什么“不求其全”就是不要追求患者所有的临床表现都与经典方证一一吻合。
因为典型的方证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总结与提炼,不典型才是真实的存在。
没有人会完全按照书本来得病,要回到现实世界中来。
“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
”即是特意的提醒。
“但求其真”,则是寻找决定方证的核心要素,即抓主证。
在众多临床表现中找到主证,就是完成了辨方证的一半,而另一半则是对类方证进行去伪存真的鉴别诊断。
应该把“不求其全,但求其真”的理念贯穿于经方的学习与运用中。
困惑时,不妨想想它!方-证对应表太阳中风表虚证方:桂枝汤解肌发表;阴阳双补;补虚、温中、止痛方:桂枝汤太阳中风表实证方:麻黄汤苦温解表专通任督二脉、还魂方:麻黄汤黄汗浮肿、热渴方:黄芪芍药桂枝苦酒汤咽肿痛少阴伏火方:甘草汤补阳、心阳虚不足方:桂枝甘草汤胃逆浊冲方:半夏散食已即吐方:大黄甘草汤失精神散方: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木郁克土、脾虚方:小建中汤咽痛脓痰方:桔梗汤身沉重兼浮肿、汗出恶风方:防己黄芪汤虚烦证方:栀子豉汤喘息浮肿水郁卫闭方:甘草麻黄汤主热利方:葛根芩连汤腰以下肿利小便方:防己黄芪汤邪热壅肺方:麻杏石甘汤热利方:黄芩汤急性外感热病方:黄连解毒汤补阳虚方:桂枝甘草汤酸甘化阴、补阴虚方:芍药甘草汤脾阳虚基础方:理中丸肾阳虚方:干姜附子汤失精填精方:天雄散太阴中风血痹虚劳方:黄芪建中汤肝阳虚方:吴茱萸汤少阳病少阳病、津亏虚热、里虚兼表、半表半里基础方:小柴胡汤太阴病方:四逆辈少阴病寒化方:四逆汤少阴病热化真阴不足、阳明湿热耗伤营血、虚性兴奋方:黄连阿胶汤厥阴病寒热虚实夹杂方:乌梅丸少阳病兼表方:柴胡桂枝干姜汤少阳病兼里实方:大柴胡汤少阳病兼脾胃虚寒方:柴胡桂枝干姜汤少阳病兼心胆不宁方:柴胡加龙骨牡蛎汤热入血室方:小柴胡汤(经期感冒)太阴虚证腹痛方:桂枝加芍药汤太阴病腹痛(大实痛)方:桂枝加大黄汤少阴病少阴阴盛格阳方:通脉四逆汤少阴病阴盛戴阳方:白通汤或白通加猪胆汁汤少阴病阳虚水泛方:真武汤阳虚寒湿身痛:附子汤虚寒下痢便脓血方:桃花汤少阴阴虚阳亢心中烦、不得卧方:黄连阿胶汤少阴病阴虚有热、水气不利方:猪苓汤少阴病兼表方:麻黄附子细辛汤肝胃气滞方:四逆散少阴客热咽痛方:桔梗汤少阴客寒咽痛方:半夏散及汤血虚寒凝致厥方:当归四逆汤厥阴热利方:白头翁汤病后腰以下浮肿方:牡蛎泽泻汤气阴两伤低热方:竹叶石膏汤辛温解肌、项背僵痛刚痉方:葛根汤百合病方:百合地黄汤热盛伤津口渴方:栝楼牡蛎散狐惑病方:甘草泻心汤阳毒方:升麻鳖甲汤风湿历节病方:桂枝芍药知母汤寒湿历节病方:乌头汤中风痱第一方:小续命汤太阴中风四肢病血痹方:黄芪桂枝五物汤阴阳两虚失精证方:桂枝加龙骨牡蛎汤阴虚失眠证虚劳不眠、饮邪虚热方:酸枣仁汤阴虚火旺虚烦不寐方:黄连阿胶汤心阳虚不寐方: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脾虚痞满不寐方:半夏泻心汤久病胸闷烦惊之不寐方: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水热互结伴失眠方:猪苓汤心血不足且脉结代之失眠方:炙甘草汤邪去正未复之失眠方:竹叶石膏汤脾肾阳虚不寐方:干姜附子汤杂症虚劳挟瘀血证方:大黄蛰虫丸寒饮郁肺咳嗽上气方:射干麻黄汤浊痰壅肺方:皂荚丸肺胃阴虚咽喉不利咳喘方:麦门冬汤肺痈邪实气闭方:葶苈大枣泻肺汤风热水饮内作咳嗽、目如脱妆方:越脾加半夏汤肺痈脓成方:苇茎汤奔豚证属肝郁血虚化热气逆上冲:奔豚汤奔豚证属阳虚感寒:桂枝加桂汤胸痹属胸阳不振寒饮痰浊阻塞方:栝楼薤白白酒汤胸痹属中焦阳虚气虚方:人参汤方胸胃脘气滞方:橘枳姜汤水饮兼气机不畅方:茯苓杏仁甘草汤寒湿痹痛甚方:薏仁附子散痰热基础方:小陷胸汤寒(饮)痰方:赤丸阴寒痼结方:乌头赤石脂丸呕吐基础方:小半夏汤腹满胀重于积方:厚朴三物汤虚寒性腹满痛方:大建中汤寒实内结方:大黄附子汤寒疝腹痛方:乌头煎血虚水盛方:当归芍药散肝着基础方:旋复花汤肾着基础方:甘草干姜茯苓白术汤痰饮证痰饮病脾阳不足水饮内停方:苓桂术甘汤留饮基础方:甘遂半夏汤支饮眩冒基础方:泽泻汤脾胃虚寒水湿内停基础方:附子粳米方痰饮善后基础方:《外台》茯苓饮下寒上燥小便不利方:栝楼瞿麦丸小便不利:湿热瘀结小便不利方:蒲灰散郁热伤阴小便不利方:猪苓汤风水夹热方:越脾汤皮水方:防己茯苓汤气滞脾弱方:枳术汤血证虚寒性吐血方:柏叶汤虚寒性便血方:黄土汤热盛出血方:泻心汤下血虚衰强壮止血方:胶艾汤胃虚有热呃逆呕吐方:橘皮竹茹汤肠痈未化脓方:大黄牡丹汤肠道瘀脓方:排脓散上部有脓方:排脓汤阴狐疝气方:蜘蛛散癥瘕方:桂枝茯苓丸血虚出血吐血脱血方:胶艾汤肝脾不调水血互结腹痛方:当归芍药散胃虚寒呕逆方:干姜人参半夏丸血虚热郁小便不利方:当归贝母苦参丸气血郁滞腹痛方:枳实芍药散瘀血内结腹痛方:下瘀血汤产后中风兼阳虚感冒方:竹叶汤梅核气方:半夏厚朴汤脏燥病方:甘麦大枣汤冲任虚寒兼瘀致崩漏方:温经汤缓急止痛方:芍药甘草汤补津液虚伤、温散寒邪方:桂枝新加汤肺阳虚方:甘草干姜汤阴阳两虚方:芍药甘草附子汤心阴阳两虚方:炙甘草汤、建中汤肾阴阳两虚方:肾气丸蓄水证基础方:五苓散少腹蓄血证方:桃核承气汤寒热错杂痞满证方:半夏泻心汤痰气痞证方:旋覆代赭汤水结悬饮、痞满胁疼、决水方:十枣汤阳明经表里俱热方:白虎汤阳明腑实证方:承气类方阳明脾约证方:麻子仁丸湿热黄疸方:茵陈蒿汤退黄方:陈茵五苓散阳黄兼表方:麻黄连翘赤小豆汤肝胃虚寒上逆方:吴茱萸汤补先天之方:肾气丸太阳表证太阳伤寒表实证:麻黄汤太阳中风表虚证:桂枝汤小寒不解、又营卫之气不足、处中间状态:桂枝麻黄各半汤证、桂枝二麻黄一汤证太阳风寒表实、少阳胆腑湿热:麻黄连轺赤小豆汤证纯表寒:麻黄汤证表寒入里化热:大青龙汤证寒多热少:桂枝二越婢一汤证寒少热多: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表水:大青龙汤、小青龙汤、越婢汤风水:越婢加术汤证肺水:葶苈大枣泻肺汤证太阳经脉不利项背强紧紧:葛根汤证太阳经脉不利兼阳明胃逆者:葛根加半夏汤证。
伤寒经方方症对应表

方证基础(仅供参考)
桂枝9克,生姜9克,大枣4枚,炙甘草 6克,蜀漆(去腥)9克,牡蛎15克,龙 发热,恶风 骨12克 桂枝36克,炙甘草18克 半夏、桂枝、炙甘草,各等分 桂枝12克,炙甘草6克,龙骨6克,牡 蛎6克 桂枝12克,炙甘草12克,白朮9克,人 参9克,干姜9克 茯苓12克,桂枝9克,白朮9克,炙甘 草6克 茯苓24克,桂枝12克,大枣4枚,炙甘 草6克 茯苓9克,炙甘草3克,生姜9克,桂枝 6克 茯苓24克,泽泻12克,炙甘草6克,桂 枝6克,白朮9克,生姜12克 茯苓12克,桂枝12克,五味子12克, 炙甘草9克 茯苓12克,炙甘草9克,干姜9克,细 辛9克,五味子14克 茯苓12克,炙甘草6克,细辛6克,干 姜6克,五味子14克,半夏15克 茯苓12克,炙甘草9克,细辛9克,五 味子14克,干姜9克,半夏15克,杏仁 15克 茯苓12克,炙甘草9克,五味子14克, 干姜9克,细辛9克,半夏15克,杏仁 15克,大黄6克 桂枝6克,泽泻15克,茯苓9克,猪苓9 克,白朮9克 桂枝10克 ,甘草6克,牡蛎6克 ,大 黄12克,干姜12克 ,龙骨12克, 寒 水石18克,滑石18克,赤石脂18克, 白石脂18克,紫石脂18克,石膏18克 生地黄100克,防己3克,桂枝10克, 防风10克,甘草6克 发热,恶风 发热,恶风
经方100首方证

32、大柴胡汤
• 组成用法:柴胡10-15g、黄芩6-10g、芍药620g、半夏6-10g、生姜3-6g,枳实6-10g、大 枣6-10枚、大黄5-10 g。水煎,分三次服。 • 方证:1.发热或寒热往来。 • 2.胸胁苦满,上腹部拘急疼痛,局部肌紧张。 • 3.便秘,尿黄,或下痢,或呕吐,或黄疸, 或头痛。 • 4.舌苔黄白且干燥,脉滑数。
经方100首方证
1、甘草汤
• 组成用法:生甘草6-10g。水煎服,每日分 二次服。 • 方证:口腔、咽喉等处黏膜溃烂、红肿、 疼痛者。
2、桔梗汤
• 组成用法:桔梗3-6g、生甘草6-12g,水煎 服,分二次服用。 • 方证:咽痛,咳吐脓痰粘痰者。
3、芍药甘草汤
• 组成用法:白芍20-60g、炙甘草10-30g。水 煎服,分二次服。 • 方证: • 1.四肢骨骼肌表现为“抽筋感”的拘急、痉 挛。 • 2.内脏平滑肌紧张导致的阵发性、痉挛性疼 痛。
15、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
• 组成用法:茯苓20-30g、桂枝10-15g、炙甘 草3-6g、大枣15枚。水煎温服,每日三次。 • 方证:1.脐下悸动,或胸中窒闷不畅、心悸, 或腹中痛。 • 2.眩晕、呕吐,或小便不利、胃内有振水声。 • 3.少腹部拘急,舌淡胖,苔白滑。
16、茯苓桂枝五味甘草汤
• 组成用法:茯苓12-30g、挂枝12-30g、甘草 6-10g、五味子10-15g。 • 方证:1.咳嗽、气喘,气从少腹上冲胸咽、 头眩心悸。 • 2.自汗出,面色潮红,或手足厥冷。 • 3.舌质淡,苔白滑。
• 组成用法:桂枝10-15g、芍药15- 20g、甘草 5-10g、生姜10g、大枣12枚、龙骨15-20g、 牡蛎20-30g。水煎服,日三次。 • 方证:1.胸腹动悸、易惊、失眠多梦。 • 2.自汗、盗汗。 • 3.脉浮大而无力,舌质嫩红、苔少。
仲景 伤寒论 里方证相应经方汇总

仲景伤寒论里方证相应经方汇总仲景伤寒论里方证相应经方汇总一、主题介绍仲景,古代医学家,他所著述的《伤寒论》被誉为中医经典之一,对中医理论和诊断治疗方法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伤寒论》是一部论述伤寒病病因、发病机理以及其诊断与治疗方法的专著,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实践和教育领域。
在《伤寒论》中,仲景根据不同的病机,分类了多个病证,并据此给出相应的治疗方剂。
这些方剂是从古代医书中汇总而来,通过广泛的实践应用,被证实具有较好的疗效。
本文将按照仲景在《伤寒论》中提及的方证相应经方,进行详细的汇总和评述。
二、方证相应经方汇总1. 太阳证(表证)太阳证是指外邪入侵人体后,初期表现为寒邪束表、脉浮等症状的一类病证。
仲景所述的太阳证包括伤寒初起、脉浮、头项强痛、恶寒发热、汗出、喜温喜按等特点。
对于太阳证,仲景推荐使用的方剂主要包括桂枝汤、麻黄汤、麻杏石甘汤等。
2. 阳明证(实证)阳明证是指外邪入侵人体后,病情进一步发展,表现为实热、便秘、口干等症状的一类病证。
仲景所述的阳明证主要包括伤寒二三日、口渴欲饮、大便秘结、腹胀疼痛、小便少等症状。
对于阳明证,仲景推荐使用的方剂主要包括大承气汤、大黄甘遂汤等。
3. 少阳证(半表半里证)少阳证是指外邪入侵人体后,病情进一步发展,初期表现为半表半里的一类病证。
仲景所述的少阳证主要包括伤寒初起、寒热不食、苔黄、胁痛等症状。
对于少阳证,仲景推荐使用的方剂主要包括柴胡汤。
4. 太阴证(寒证)太阴证是指外邪入侵人体后,病情进一步发展,表现为寒邪郁于里、体寒、脉沉等寒证的一类病证。
仲景所述的太阴证主要包括伤寒三五日、脉沉紧、身寒而无汗、苔白等症状。
对于太阴证,仲景推荐使用的方剂主要包括白通汤、大建中汤等。
5. 厥阴证(食证)厥阴证是指外邪入侵人体后,病情进一步发展,表现为胃寒、腹胀等症状的一类病证。
仲景所述的厥阴证主要包括伤寒五七日、脉微紧、下利清谷、口不渴、腹微满等症状。
对于厥阴证,仲景推荐使用的方剂主要包括小建中汤。
最常用的50个经方方证

最常用的50个经方方证28、柴胡桂枝干姜汤 (干姜甘草+柴芩+瓜牡+桂)【方剂组成】柴胡24 克,桂枝 10 克,干姜 9 克,花粉 12 克,黄芩 l0 克,牡蛎 10 克,炙甘草 6 克【用法】水煎温服。
【方解】此亦柴胡去半夏加栝蒌汤的变剂。
黄芩苦寒,伍干姜之辛温以理微结。
栝蒌根之润得牡蛎之收,更能止渴。
桂枝甘草治气冲并兼和外。
人参补中、大枣壅满均非微结所宜,故去之。
故此治柴胡去半夏加栝蒌汤证,气上冲有微结或外不和者。
【仲景对本方证的论述】《伤寒论》第147 条: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
注解:伤寒五六日,虽已发汗,病不解则常转入少阳柴胡汤证。
医不详查,而复下之,因使邪热内陷,虽胸胁满未去,但已微结。
津液不下,故小便不利。
津液虚少、热更伤津致燥,故渴而不呕。
气冲于上,故但头汗出。
往来寒热、心烦,为柴胡证还未解,宜以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
按:此微结是对大陷胸汤证说的。
即是说此结轻微,与大陷胸汤证结如石硬者显异。
《金匮要略疟病》附方(三):柴胡桂姜汤方:治疟寒多,微有热,或但寒不热,服一剂如神效。
注解:当疟发作时,若寒多微有热,或但寒不热者,宜本方治之。
按:病欲自表解则恶寒,疟发作时寒多热少,或但寒不热,亦病有欲自表解之机。
本方含有桂枝、甘草,有致汗解外的作用。
试看方后初服微烦,复服汗出便愈的注语可征。
不过只凭寒多热少而用本方,则与牝疟诸方的应用难以区别,其中可能有错简,用时仍宜参照上条所论为妥。
同学张秋水于江西时治疗疟疾,惯用本方随证加减治之,无不应手取效。
虽谓服一剂如神之说似属夸张,但其有效性确可证信。
依据经验,久久不愈的无名低烧,和一般的慢性病,有用本方或其加味和合方的机会,宜注意。
【辨证要点】小柴胡汤证而见口干渴明显,但呕不明显,心下微结、气上冲或外不和者。
【验案】胡某,男性,14 岁,病历号177285,1965 年10 月18 日初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腹满痛,痛有定处 胸闷,胸痛 腹痛,身痛,刺痛有定处 心下结硬,满痛拒按,烦躁 项背强急,心下结硬,疼痛 胸闷,胁痛,心下痞硬满,咳 心下坚满(++),腹挛急 少腹满痛 腹满,肠鸣 胸膈满闷,心烦,按之心下结痛感,痰,嗽,烦热 咳,喘,吐黄浓痰 咳,喘,吐黏稠痰 心悸,心烦,吐血,衄血 心下痞满,心烦(++) 心下痞按之不硬,心烦 心下痞 腹满 小便黄,小便 大便干 少 小便不利 大便干 大便难 欲吐不能吐 大便干 大便难 小便不利 小便不利 大便不畅 大便干
胸腹胀满疼痛(++)
87 经方 发热,恶寒(-)
腹满
88 经方
89 经方 发热(++)
汗(+)
口干(+) 口渴(++),欲 饮水 呕(+) 大便干结 产后腹痛,经 血不利 如狂,谵语
90 经方 发热,恶风
汗(++)
烦
91 经方 发热,恶寒(-) 汗(+) 92 经方 93 经方 发热
关节痛,心烦 脐下少腹硬满痛(++) 腹痛有定处,气上冲
口渴(-)
48 经方 发热,恶风
汗(+)
身痛,关节痛
小便不利
口渴(-)
49 经方 发热,恶风 50 经方 发热,恶风 51 经方 恶寒
汗(+) 汗(-) 汗(-)
咳,喘,头痛,两眼发胀
口渴(-)
但欲寐
52 经方 恶寒
汗(-)
头痛
浮肿(++)
但欲寐
53 经方 发热,恶寒
汗(-)
头痛
但欲寐
54 经方 发热,恶风
呕(+)
小便不利
下利
口渴(+)
71 经方 恶寒
身痛,麻痹,腹胀
手足逆冷 黄疸,身黄, 目黄 肢体不遂,语 言不利,茫然 不知痛
但欲寐
72 经方 发热,恶风
汗(-)
身痒
73 经方 发热,恶风
身痛拘急不得转侧,麻木
74 经方
关节疼痛,气上冲
呕(+)
身瘦,肢体肿
75 经方 恶寒 76 经方 发热,恶寒 (++)
下腹痛(++),肠鸣(++) 腹痛
呕(+)
138 经方 恶寒 139 经方 恶寒 140 经方
汗(+) 汗(+)
腹痛,寒疝 身痛,关节痛(++),腹痛,寒疝 关节痛(++),屈伸不利
不欲饮食 不欲饮食
手足厥冷 手足厥冷 手足厥冷
141 经方
心痛(++),背痛(++)
142 经方
小便不利
下肢肿
口渴(++)
汗(-)
头痛,颈痛,项背强急俯仰转侧不能自如,喘
下利
55 经方 发热,恶风
汗(-)
头痛,颈痛,项背强急俯仰转侧不能自如,喘
呕(+)
下利
56 经方 发热,恶寒(-) 汗(+)
喘
下利
57 经方 发热,恶寒
汗(-)
头痛,颈痛,项背强急俯仰转侧不能自如,喘
口干(+)
58 经方 发热,恶寒
汗(-)
头痛,颈痛,项背强急俯仰转侧不能自如,喘,咽痛, 排痰困难
29 经方 发热,恶风 30 经方 发热,恶风 31 经方 发热,恶风 32 经方 发热,恶风 33 经方 发热,恶风 34 经方 发热(-),恶寒 (-)
汗(+) 汗(+) 汗(+) 汗(+) 汗(+)
气上冲,心悸,心下痞满,头晕,短气 气上冲(++),心下脐下悸动,腹挛急 气上冲,心悸,手自压心窝 气上冲,心悸,手自压心窝,心下痛 气上冲,心悸,手自压心窝,咳逆上气,眩晕(++) 咳,胸满,痰白 呕(+) 呕(++)
呕(+)
大便难
口渴(-)
38 经方 发热,恶风
汗(+)
头痛,颈痛,心下停饮,气上冲
水入则吐(++)
小便不利
口渴(++)
39 经方
发热(-),恶寒 (-)
癫痫,中风偏瘫
40 经方
发热(-),恶寒 (-) 阴狐疝气,偏 有小大,时时 上下 心烦 呕(+) 大便难(-) 抽搐(-) 产后
病如狂状,妄 行,独语不休
阴囊肿大
带下,经水不 利,阴肿痛 喜喝热水
产后
口渴(-) 口干(+)
不安 不安
黄疸 黄疸(阳黄) 黄疸 口渴(+)
头汗(+), 烦躁 身汗(-) 胸中窒塞,心烦(++),腹胀满 胸脘满闷
120 经方 发热 121 经方 122 经方 123 经方 124 经方 发热(-)
身痛,身重 头晕 头晕,心下痞 心腹痛(++),肠蠕动(++) 头痛(++),头晕,胸闷,烦躁(++),吐涎沫
小便不利
口渴(-) 口渴(+) 小便不利 手足厥冷 口渴(-)
35 经方
发热(-),恶寒 (-) 发热(-),恶寒 (-)
咳,胸满,吐稀白痰,头晕
呕(+)
口渴(-)
36 经方
咳,胸满,吐稀白痰,头晕
呕(+)
头面四肢浮肿 面色如醉状, 头面四肢浮肿
口渴(-)
37 经方 上热,恶寒(-)
咳,胸满,吐稀白痰,头晕
81 经方 发热,恶寒
82 经方 恶寒(-),潮热 83 经方 潮热(-) 84 经方 发热 85 经方 86 经方 潮热(-)
汗(+),手 腹满痛,心烦 足汗(+) 腹胀满 心烦
不能食
大便难 大便硬,大便 不通时间不久
谵语
谵语 呕(+) 大便难而急 迫,燥结(-) 大便闭结,大 便不通时间不 久 大便干结 大便难,但无 所苦
汗(+)
头痛,颈痛,腹痛,腹满,腹拘急
4
经方 发热,恶风
汗(+)
头痛,颈痛,腹痛
大便不通
5
经方 发热,恶风
汗(+)
头痛,颈痛,项背强急俯仰转侧不能自如
6
经方 发热,恶寒(-) 汗(+) 发热,恶风 (++)
头痛,颈痛,全身痉挛拘急
7
经方
汗(++), 头痛,颈痛,身痛 黄汗 汗(+),黄 头痛,颈痛,身痛 汗 汗(+) 头痛,颈痛,四肢微急 小便不利
心下有水气,少腹满,噎,咳,喘
呕(+)
小便不利
下利
口渴(+)
68 经方 发热,恶寒
心下有水气,少腹满,噎,咳,喘,烦躁
呕(+)
小便不利
下利
口渴(+)
69 经方 发热,恶寒
心下有水气,少腹满,噎,咳,喘,喉中痰鸣(++)
呕(+)
小便不利
下利
口渴(+)
70 经方 发热,恶寒
心下有水气,少腹满,噎,咳,喘,烦躁,胸满,短气
呕(+) 呕(+) 小便不利
下利 下利 下利
口渴(-) 口渴(-)
夜晚安静
但欲寐
133 经方
烦躁,腹痛
呕(+)
下利
手足厥冷
134 经方 背恶寒
关节疼痛,下肢拘急痛,屈伸不利 下肢萎弱、麻 痹、浮肿
135 经方 发热
头晕,心悸,腹痛,心下痞(-),四肢沉重疼痛,身体微动 呕(+)
小便不利
下利
136 经方 137 经方
大便不通 呼吸急迫,口 噤不开,假死
151 经方 寒热交替出现
胸胁满(++),心烦,头晕
草褥热头痛
咽干(+)
精神郁闷常默 默然
152 经方 发热
汗(+)
头痛,胸胁满(++),心烦,头晕,喘
呕(+),不欲饮 食,口苦
咽干(+),口干 精神郁闷常默 (+) 默然
153 经方 寒热交替出现
胸胁满(++),心烦,头晕,咽痛,排痰困难
汗(-) 汗(-)
关节疼痛,手足拘急,烦热 疟疾,身痛,胸腹悸动
不欲饮食 浮肿
77 经方 上热下寒
咽喉不利
下利
手足逆冷
78 经方 发热,恶风 79 经方 发热(-),恶寒 (-)
汗(-)
心下悸 咽喉肿痛
浮肿 身面红肿痈脓
80 经方
咽喉肿痛,身痛(++),吐脓血(-) 汗(-)
面目青 黄疸 口渴(-)
94 经方 发热,恶寒
汗(+)
右腹痛拒按(++) 喜忘,狂躁不 安
95 经方 发热
少腹硬满
小便利
大便难
黄疸
经闭
96 经方 发热
少腹硬满
小便利
大便难
黄疸
经闭
97 经方
面目黯黑,瘀 斑,肌肤甲错
98 经方
腹满痛,胁痛,痛有定处,气冲,心悸
肿块
下血
99 经方
面颊瘀斑,肝 脾肿大
100 经方 101 经方 102 经方 103 经方 发热 104 经方 105 经方 106 经方 107 经方 108 经方 109 经方 110 经方 111 经方 112 经方 113 经方 114 经方 115 经方 恶寒 116 经方 117 经方 发热 118 经方 发热 119 经方 汗(+) 汗(+) 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