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100首汇总

合集下载

倪海厦经方经验总结大全100方(下)

倪海厦经方经验总结大全100方(下)

倪海厦经方经验总结大全100方(下)201、治疗脑膜炎的处方(出自《伤寒论》--瓜蒌桂枝汤和葛根汤) 病人有汗时: 瓜蒌根 15克桂枝 15克白芍 15克甘草 15克生姜15克大枣 15枚病人无汗时: 葛根20克麻黄10克桂枝15克生姜15克炙甘草15克白芍15克大枣15枚202、防止蚊虫叮咬的方法取肉桂50克艾草50克,煮水,涂抹在皮肤表面即可。

煮一次,可以用较长时间。

203、治疗肌纤维疼痛的处方(出自《伤寒论》--桂枝汤) 桂枝30克白芍15克生姜15克炙甘草 15克大枣15枚玉竹30克204、治疗胰脏癌的处方(出自《伤寒论》--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 干姜 15克黄芩 15克黄连 15克人参 15克注:病人如果出现呕酸现象,再加入代赭石 20克旋覆花 20克吴茱萸 20克205、治疗疝气和脱肛的处方(出自《伤寒论》--当归四逆汤) 当归15克桂枝15克芍药15克细辛15克木通10克大枣8枚炙甘草15克升麻 15克206、治疗冻疮和坏疽的处方(出自《伤寒论》--当归四逆汤)当归15克桂枝15克芍药15克细辛15克木通10克大枣8枚炙甘草15克。

没有便秘的患者,可将木通去掉。

207、治疗胆囊炎和胆结石的处方(出自《伤寒论》--四逆散) 柴胡10克枳实10克白芍10克炙甘草 10克滑石 10克五倍子 10克海金砂 10克208、治疗失声和咽炎的处方(出自《伤寒论》--半夏散) 生半夏10克桂枝10克炙甘草10克汤药煮好后,用生淀粉放入汤中,待完全吸收后,阴干,制成粉剂,温水送服。

209、治疗腰被闪到的方法取童子尿一杯服下,20 分钟后即可见效。

210、治疗大肠炎的处方(出自《伤寒论》--桃花汤) 赤石脂25克干姜15克粳米10克赤石脂一半生用,一半和其他两味药一起用。

待汤药煮好后,将准备生用的赤石脂研磨成粉放入汤中,服下即可。

211、治疗严重惊吓和顽固性失眠的处方(出自《伤寒论》--黄连阿胶汤) 黄连 20克黄芩10克白芍10克阿胶15克鸡子黄 2枚先煮前三味药,煮好后趁热放入阿胶,取生鸡蛋2 个,去壳和蛋清留蛋黄,待汤药稍温,放入蛋黄后立即服用。

100首经方方证要点

100首经方方证要点

100首经方方证要点【方名】小柴胡汤【组成】柴胡半斤黄芩人参甘草炙生姜各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半夏半升,洗【方歌】小柴胡汤解少阳,胸满胁痛呕吐详。

口苦咽乾目眩是,柴芩参草枣半姜。

【功用】和解少阳,扶正祛邪。

【主治】少阳病发热,口苦,咽干,目眩,耳聋,脉弦;太阳、阳明二经发热不退,寒热往来。

【方解】少阳主半表半里,凡病邪从外来的就要从外出。

柴胡能从少阳而达太阳,半夏能提阴气上升,则阴阳相济,故能有除病祛邪之功。

少阳病属火病,又有黄芩以解气分之火热。

参、枣、草能强壮脾胃,脾胃壮则可使病邪由内而达外。

再有生姜能发散宣通,诸药合而为使病邪由内达外。

【方证要点】1、肝胆寒热错杂证:以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心烦喜呕为辨证要点。

主要症状为寒热往来,胸胁满闷,默默不欲饮食,喜呕,烦躁易怒,口苦,咽干,目眩,口渴,咳,心下悸,腹中满,小便不利;舌苔薄白,脉弦细或数,或脉沉紧。

2、常用于体虚劳热、热病后期、渗出性胸膜炎、肋间神经痛、传染性肝炎、急慢性胆囊炎、肠伤寒、急性肾盂肾炎、中耳炎、疟疾、急性附件炎、产后发热、睾丸炎、附睾炎等属于邪犯少阳,半表半里者。

3、小柴胡汤因仲景一句“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而成为临床广泛运用之方,中医界时有某位医家因为善用柴胡而被称为“某柴胡”,李赛美老师曾经在讲课的时候说道:“清清楚楚小柴胡,不清不楚小柴胡。

当你辩证无处下手之时,即是不清不楚之时,投于小柴胡汤常可见意想不到之疗效”。

4、体质要求:•患者体型中等或偏瘦,面色微暗黄,或青黄色,或青白色,缺乏光泽。

•肌肉比较坚紧。

•主诉以自觉症状为多。

•对气温等外界环境的变化敏感,四肢多冷,情绪波动较大,食欲易受情绪的影响。

•女性月经周期不准,经前多见胸满、乳房胀痛、结块等。

•胸胁部苦满感或有压痛,易于恶心呕吐,易患发热性疾病、过敏性疾病、免疫性胶原性疾病、结核性疾病、内分泌疾病、肝胆系统疾病,以及精神神经系统疾病,疾病多反复往来,容易慢性化。

中医鬼才倪海厦:100则经方验方总结大全!千金难买,永久珍藏!

中医鬼才倪海厦:100则经方验方总结大全!千金难买,永久珍藏!

中医鬼才倪海厦:100则经方验方总结大全!千金难买,永久珍藏!1、治疗男子阳痿和女子性冷淡的基础方(出自《伤寒杂病论》--四逆散) 柴胡 6克枳实 6克芍药 6克炙甘草 6克注:将以上药加工成粉末,每次小半匙,每日三次。

2、治疗顽固性口腔溃疡的方(出自《伤寒杂病论》--甘草泻心汤)甘草 12克黄芩 9克、干姜 9克、半夏 9克、大枣 12枚、黄连 3克松原市中医院治未病科赵东奇3、治疗急性乳腺炎的方栝萎 30克酒当归 15克、白芷 6克、乳香 3克4、治疗精神分裂症的基础方(出自《伤寒杂病论》--柴胡加龙骨牡蛎汤) 柴胡 12克龙骨 5克 6克牡蛎 5克黄芩 5克生姜 5克铅丹3克人参 5克、桂枝 5克、茯苓 5克、半夏 6克、大黄6克、大枣6枚常山 20克、远志 20克、苍术 20克注:铅丹要用棉布包好后和其他药一起煮。

5、治疗癫痫的基方(出自《伤寒杂病论》--柴胡加龙骨牡蛎汤) 柴胡 12克龙骨 5克黄芩 5克牡蛎 5克生姜 5克铅丹 3克人参 5克桂枝 5克茯苓 5克半夏 6克大黄 6克大枣 6枚常山 20克远志 20克苍术 20克注:铅丹要用棉布包好后和其他药一起煮。

6、治疗急性胰腺炎的基础方(出自《伤寒杂病论》--大柴胡汤) 柴胡 12克黄芩 9克芍药 9克半夏 9克生姜 15克枳实 9克大枣 4枚大黄 6克7、治疗急性胆囊炎的方(出自《伤寒杂病论》--大柴胡汤) 柴胡 12克黄芩 9克芍药 9克半夏 9克生姜 15克枳实 9克大枣 4枚大黄 6克8、治疗不孕症的基础方(出自《伤寒杂病论》--温经汤) 当归 6克芍药 6克川芎 6克吴茱萸 9克人参 6克桂枝 6克阿胶 6克牡丹皮 6克生姜 6克甘草 6克半夏 6克麦冬 9克注:阿胶不要煮,待汤药煮好后再放入阿胶。

9、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的处方(出自《伤寒杂病论》--温经汤) 当归6克芍药 6克川芎 6克吴茱萸 9克人参 6克桂枝 6克阿胶 6克牡丹皮 6克生姜 6克甘草 6克半夏 6克麦冬 9克注:阿胶不要煮,待汤药煮好后再放入阿胶。

中医必会100首经典方剂

中医必会100首经典方剂

中医必会100首经典方剂1麻黄汤(《伤寒论》)麻黄汤中用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发热恶寒头项痛,喘而无汗服之宜。

2桂枝汤(《伤寒论》)桂枝汤治太阳风,芍药甘草姜枣同,解肌发表调营卫,表虚自汗正宜用。

3 九味羌活汤(《此事难知》)九味羌活用防风,细辛苍芷与川芎,黄芩生地同甘草,分经论治宜变通。

4小青龙汤(《伤寒论》)小青龙汤最有功,风寒束表饮停胸,辛夏甘草和五味,姜桂麻黄芍药同。

5止嗽散(《医学心悟》)止嗽散内用桔梗,紫菀荆芥百部陈,白前甘草共为末,姜汤调服止嗽频。

6 银翘散(《温病条辨》)银翘散主上焦疴,竹叶荆牛豉薄荷,甘桔芦根凉解法,清疏风热煮无过。

7桑菊饮(《温病条辨》)桑菊饮中桔杏翘,芦根甘草薄饶,清疏肺胃轻宣剂,风温咳嗽服之消。

8 苓桂术甘汤(《金匱要略》)苓桂术甘化饮剂,温阳化饮又健脾,饮邪上逆胸胁满,水饮下行悸眩去。

9 败毒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人参败毒茯苓甘,枳桔柴前羌独芎,薄荷少许姜三片,时行感冒有奇功。

10 大承气汤(《伤寒论》)大承气汤用硝黄,配伍枳朴泻力强,痞满燥实四症见,峻下溶坩宜此方;去硝名曰小承气,便鞕痞满泻热良,调胃承气硝黄草,便秘口渴急煎尝。

11温脾汤(《备急千金要方》)温脾参附与干姜,甘草当归硝大黄,寒热并行治寒积,脐腹绞结痛非常。

12麻子仁丸(《伤寒论》)麻子仁丸治脾约,大黄枳朴杏仁芍,胃热津粘便难解,润肠通便功效高。

13济川煎(《景岳全书》)济川归膝肉苁蓉,泽泻升麻枳壳从,肾虚津亏肠中燥,寓通于补法堪宗。

14小柴胡汤(《伤寒论》)小柴胡汤和解供,半夏人参甘草从,更用黄芩加姜枣,少阳百病此为宗。

15真武汤(《伤寒论》)真武汤壮肾中阳,茯苓术芍附生姜,少阴腹痛有水气,悸眩瞤惕保安康。

16蒿芩清胆汤《重订通俗伤寒论》蒿芩清胆枳竹茹,陈夏茯苓碧玉入,热重寒轻痰湿重,胸痞呕恶总能除。

17四逆散(《伤寒论》)四逆散里用柴胡,芍药枳实甘草须,此是阳郁成厥逆,疏肝理脾奏效奇。

经方一百首

经方一百首

经方一百首[组成用法]炙甘草12~24 g、干姜6~12g,水煎服,分二次温服。

[方证]虚寒状态而见吐逆、腹泻;或涎唾多而小便频数,或见血证者。

[现代应用]1.以分泌物、排泄物增多而清稀无味为特征的疾病。

如小儿流涎、唾液分泌过多症、尿失禁、遗尿、腹泻、过敏性鼻炎、夜尿症、老年虚弱尿频、萎缩肾,劳淋、花粉症、鼻渊,口疮。

2.血证。

如鼻衄、吐血、崩漏、咯血等。

3.其他疾病。

如呕吐、吐酸、胃脘痛、眩晕、咳喘、肺气肿、肺不张、胃溃疡、消渴。

[经验参考]本方广泛用于虚寒性出血。

《仁斋直指方》以之“治男女诸处出血,胃寒,不能引气归元,无以收约其血。

”《朱氏集验方》谓本方为二神汤,“治吐血极妙,治男子女人吐红之疾……”“火神派”四川名医郑钦安也有类似经验,谓无论吐衄血、牙血、二便血,先不分阴阳,都先止其血,大剂甘草干姜汤加血余炭,屡用屡效。

岳美中曾治一鼻衄患者,衄血势如涌泉,历5个多小时不止,出血量达半铜盆。

患者面如白纸,近之则冷气袭人,抚之不温,问之不语,脉若有若尤,神志已失,急疏甘草干姜汤:甘草9g、于姜9g,煎服。

2小时后手足转温,神志渐清,脉渐起,能出语,衄亦遂止,翌晨更与阿胶12g,水煎日服2次,后追访未复发(《岳美中医案集》150页)。

赵守真治王某,素有吐血痼疾,服清凉涩止药辄愈,至夏复发,进前药不应,后杂进温补及消瘀药亦不应。

赵氏诊时血尚零星未止,色黯而稀,又不时微咳,频吐清涎,口淡,食纳不佳,小便黄。

舌润滑无苔,脉濡缓。

赵氏以六君子汤加炒侧柏、焦荆芥之属,五进而血仍吐,久思不得其解。

旋忆及陈修园三字经吐血章“温摄法,草姜调”之言,予炙甘草18g、干姜(炮成炭用)9g,水煎温服。

4剂吐血少间,再3剂血全止,后用饮食调养,未另服药(广东中医,1962;9:13)。

根据诸多医家的经验,本方治疗血证时干姜多用炮姜。

在《伤寒论》中,甘草干姜汤是作为“以复其阳”的救逆剂来使用的,原文治误用桂枝汤的汗后伤阳。

中医经典:黄煌教授经方100首(背诵版)

中医经典:黄煌教授经方100首(背诵版)

中医经典:黄煌教授经方100首(背诵版)1、甘草汤[组成用法]生甘草6~10g。

水煎服,每日分二次服。

[方证]口腔、咽喉等处黏膜溃烂、红肿、疼痛者。

2、桔梗汤[组成用法]桔梗3~6 g、生甘草6~12 g,水煎服,分二次服用。

[方证]咽痛,咳吐脓痰粘痰者。

3、芍药甘草汤[组成用法]白芍20~60g、炙甘草10~30g。

水煎服,分二次服。

[方证]1.四肢骨骼肌表现为“抽筋感”的拘急、痉挛。

2.内脏平滑肌紧张导致的阵发性、痉挛性疼痛。

4、桂枝甘草汤[组成用法]桂枝12~24g、炙甘草6~12g,水煎服,一次顿服。

[方证]汗多而心下悸。

5、甘草干姜汤[组成用法]炙甘草12~24g、干姜6~12g,水煎服,分二次温服。

[方证]虚寒状态而见吐逆、腹泻;或涎唾多而小便频数,或见血证者。

6、大黄甘草汤[组成用法]大黄12~24g、甘草3~6g。

水煎服,分二次服。

[方证]1.食已即吐,或口干、或口苦、或口渴、或口臭、或便于。

2.舌红苔黄,脉滑数。

7、甘草麻黄汤[组成用法]炙甘草6~12g、麻黄12~24g。

上二味,水煎服,加被促汗出;不出汗,再服。

[方证]剧烈喘息或一身及面目浮肿,腰以上为甚者。

8、半夏散及汤[组成用法]半夏、桂枝、炙甘草。

散法:上三味各等分,分别捣筛再合匀,白开水冲服,每次5g,日3,次。

汤剂:以水200ml,煮沸,再下制好之散剂10g,再煮沸,待小冷,少少含咽之。

[方证]咽中疼痛,或声音嘶哑,舌质淡嫩,苔薄湿润。

9、甘麦大枣汤[组成用法]甘草10~20g、小麦30 g~60g、大枣10枚。

水煎服,分三次服,每服100ml。

[方证]精神神经过度兴奋紧张,伴强烈情感色彩者。

10、桂枝汤[组成用法]桂枝6~12g、芍药6~12g、炙甘草3~6g、生姜6~12g、大枣12枚。

水煎服,分三次服,不出汗再服。

[方证]1.自汗、恶风、发热或自觉热感。

2.上冲感、动悸感、肌肉拘急疼痛。

3.舌淡苔白,脉浮缓无力。

经方一百首

经方一百首

经方一百首[组成用法]大黄12~30g、黄连6~15g。

用开水浸泡5分钟,然后取汁,分1~5次温服。

[方证]1.上部出血,量多色鲜红。

2.心烦不眠、狂躁目赤、心下痞而按之濡软者。

3.舌红赤,甚或起刺,苔黄腻,寸脉浮者。

[现代应用)1.头面部疾病如麦粒肿、巩膜炎、沙眼、流行性出血性结膜炎、急性卡他性结膜炎、病毒性角膜炎、外耳道疖、分泌性中耳炎、急性化脓性中耳炎、鼻窦炎、鼻疖、鼻出血、口角炎、复发性口腔溃疡、口腔白色念珠菌病、口周单纯疱疹、小儿急性口疮、牙周炎、急性智齿冠周炎、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等见有充血明显者。

2,以咯血、吐血为主证的呼吸和消化系统疾病。

如肺结核、支气管扩张、急性胃炎、浅表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等。

3.皮肤科和外科的一些感染性疾病。

如脂溢性皮炎、酒渣鼻、寻常性痤疮、蜂窝组织炎、脓疱疮、带状疱疹、神经性皮炎、银屑病、湿疹、多型红斑、面部疱疹、痔疮、肛裂、指骨骨髓炎、指部化脓性感染、甲沟炎、丹毒、急性乳腺炎、烧伤、冻疮等。

4.其他如精神分裂症、焦虑证、妄想型精神病、更年期综合征、癫痫、癔病、糖尿病、三叉神经痛、脑中风、脑动脉硬化证、高血脂、高血压、冠心病、室性心律紊乱、功能性子宫出血、血卟啉病等也可运用本方。

[经验参考]古代医家对本方的应用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集中体现在痞、痢、咳血、吐血等方面。

如《古今医统》载大黄黄连泻心汤主治胃实不大便,谵语。

并言:泻心汤者,非泻心火之热,而是泻心下之痞也。

《张氏医通》载大黄黄连泻心汤治疗热邪内陷,胁下痞满。

并载,如噤口痢有积秽。

大多恶气熏蒸者,用本方加木香,有效。

《续名医类案》载叶天士论咳血。

成盘碗者,宜葛可久花蕊石散、仲景大黄黄连泻心汤。

《吴鞠通医案》载治疗史某,54岁。

酒客脉洪面赤,吐狂血不止,依然饮食如常,议《金匮》大黄黄连泻心汤。

急泻三阳实火而血自止。

二诊,前法已效,不可再进,议甘凉法,服三日再议。

三诊,前以泻心法大效,未敢再进,血复来,议再用泻心法,减其制。

中医经方100首速记歌诀(背诵版)

中医经方100首速记歌诀(背诵版)

中医经方100首速记歌诀(背诵版)中医经方100首速记歌诀(背诵版)Q 韵聚岐黄 6天前1.桂枝汤头项强痛汗憎风,桂芍生姜三两同,枣十二枚甘二两,解肌需藉粥之功。

2.桂枝加葛根汤葛根四两走经输,项背几几入汗濡,只需桂枝汤一料,加来此味妙相须。

3.桂枝加附子汤汗因过发漏漫漫,肢急常愁身屈难,尚有尿难风又恶,桂枝加附一枚安。

桂枝去芍药汤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桂枝去芍义何居,胸满阴弞要急除,若见恶寒阳不振,更加附子一枚安。

4.桂枝麻黄各半汤桂枝一两十六铢,甘芍姜麻一两符,杏廿四枚枣四粒,面呈热色痒均驱。

5.桂枝二麻黄一汤一两六铢芍与姜,麻铢十六杏同行,桂枝一两铢十七,草两二铢五枣姜。

6.白虎加人参汤服桂烦渴大汗倾,液亡肌腠涸阳明,膏斤知六参三两,二草六粳米熟成。

7.甘草干姜汤心烦脚急里需明,攻表误行厥便成,二两炮姜甘草四,热因寒用奏功宏。

8.芍药甘草汤芍甘四两各相均,两脚拘挛误在筋,阳旦误投热气灼,苦甘相济即时伸。

9.调胃承气汤调和胃气炙甘功,硝用半升地道,草二大黄四两足,法中之法妙无穷。

10.四逆汤生附一枚一两姜,草须二两少阴方,建功姜附如良将,将将从容藉草匡。

11.葛根汤四两葛根三两麻,枣枚十二效堪嘉,桂甘芍二姜三两,无汗憎风下利夸。

12.葛根加半夏汤二阳下利葛根夸,不利旋看呕逆差,须取原方照分量,半升半夏洗来加。

13.葛根黄芩黄连汤二两连芩二两甘,葛根八两论中谈,喘而汗出脉兼促,误下风邪利不堪。

14.桂枝加厚朴仁汤下后喘生及喘家,桂枝汤外更须加,朴加四两五十杏,此法微茫未有涯。

15.干姜附子汤一枚生附一两姜,日间烦躁夜安当,脉微无表身无热,幸藉残阳未尽亡。

16.桂枝加芍药生姜人参新加汤汗后身痛脉沉迟,新加方法轶医林,方中姜芍还增一,三两人参义蕴深。

17.麻黄杏甘草石膏汤四两麻黄八两膏,二甘五十杏同熬,须知禁桂为阳盛,喘汗全凭热势操。

18.桂枝甘草汤桂枝炙草取甘温,四桂二甘药不烦,叉手冒心虚已极,汗多亡液究根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甘草汤:生甘草6~10g。

水煎服,每日分二次服。

口腔、咽喉等处黏膜溃烂、红肿、疼痛者。

2、桔梗汤:桔梗3~6 g、生甘草6~12 g,水煎服,分二次服用。

咽痛,咳吐脓痰粘痰者。

3、芍药甘草汤:白芍20~60g、炙甘草10~30g。

水煎服,分二次服。

四肢骨骼肌表现为“抽筋感”的拘急、痉挛;内脏平滑肌紧张导致的阵发性、痉挛性疼痛。

4、桂枝甘草汤:桂枝12~24g、炙甘草6~12g,水煎服,一次顿服。

汗多而心下悸。

5、甘草干姜汤:炙甘草12~24 g、干姜6~12g,水煎服,分二次温服。

虚寒状态而见吐逆、腹泻;或涎唾多而小便频数,或见血证者。

6、大黄甘草汤:大黄12~24g、甘草3~6g。

水煎服,分二次服1.食已即吐,或口干、或口苦、或口渴、或口臭、或便于。

2.舌红苔黄,脉滑数。

7、甘草麻黄汤:炙甘草6~12g、麻黄12~24g。

上二味,水煎服,加被促汗出;不出汗,再服。

剧烈喘息或一身及面目浮肿,腰以上为甚者。

8、半夏散及汤:半夏、桂枝、炙甘草。

散法:上三味各等分,分别捣筛再合匀,白开水冲服,每次5g,日3,次。

汤剂:以水200ml,煮沸,再下制好之散剂10g,再煮沸,待小冷,少少含咽之。

咽中疼痛,或声音嘶哑,舌质淡嫩,苔薄湿润。

9、甘麦大枣汤:甘草10~20g、小麦30 g~60g、大枣10枚。

水煎服,分三次服,每服100ml。

精神神经过度兴奋紧张,伴强烈情感色彩者。

10、桂枝汤:桂枝6~12g、芍药6~12g、炙甘草3~6g、生姜6~12g、大枣12枚。

水煎服,分三次服,不出汗再服。

1.自汗、恶风、发热或自觉热感。

2.上冲感、动悸感、肌肉拘急疼痛。

3.舌淡苔白,脉浮缓无力。

11、小建中汤:桂枝6~15g、芍药15~30g、甘草5~10g、生姜10g、大枣12枚、饴糖适量。

将五味药水煎,滤出药汁,加饴糖,再放火上使之消融,温服。

每日三次。

1.慢性腹痛伴动悸、烦热、虚弱;腹部扁平而肌紧张。

2.舌质嫩苔少,脉弦细。

12、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桂枝10~15g、芍药15~20g、甘草5~10g、生姜10g、大枣12枚、龙骨15~20g、牡蛎20~30g。

水煎服,日三次。

1.胸腹动悸、易惊、失眠多梦。

2.自汗、盗汗。

3.脉浮大而无力,舌质嫩红、苔少。

13、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茯苓12~30g、桂枝10~15g、白术10~15g、炙甘草3~6g。

水煎,温服,每日三次。

1.心下动悸、或气上冲胸、或眩晕。

2.腹部软弱而胸胁部胀满、胃内有振水声。

3.小便不利、浮肿倾向。

4.舌体胖大、苔白滑。

14、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茯苓20~30g、桂枝10~15g、炙甘草3~6g、大枣15枚。

水煎温服,每日三次。

1.脐下悸动,或胸中窒闷不畅、心悸,或腹中痛。

2.眩晕、呕吐,或小便不利、胃内有振水声。

3.少腹部拘急,舌淡胖,苔白滑。

15、茯苓桂桂五味甘草汤:茯苓12~30g、桂枝12~30g、甘草6~10g、五味子10~15g。

以水1600ml,煎取600ml,每次服200ml。

1.咳嗽、气喘,气从少腹上冲胸咽,头眩心悸。

2.自汗出,面色潮红,或手足厥冷。

3.舌质淡,苔白滑。

16、五苓散:猪苓10~20g、泽泻15~30g、白术10~20g、茯苓15~30g,桂枝6~12g。

水煎服,分三次。

1.小便不利,口渴多饮,发热,有浮肿倾向。

2.水入即吐、泄泻、头晕、头痛。

3.舌淡润,苔薄白或滑,脉浮或弦。

17、防己黄芪汤:黄芪20~60g、防己12~30g、白术10~20g、甘草3~6g、生姜三片、大枣6枚。

水煎服,每日二次。

1.浮肿,以下肢为甚,恶风多汗,尿量减少。

2.关节痛,特别是膝关节肿痛、肌肉痛。

18、黄芪桂枝五物汤:黄芪10~158、桂枝10~1g、白芍10—15 g、生姜20—30g、大枣12枚。

水煎服,每日3次。

1.肢体无力沉重,活动不灵,麻木不仁,酸痛,或肌肉萎缩。

2.浮肿,自汗,恶风;舌质暗淡。

19、黄芪白芍桂枝苦酒汤:黄芪30~100g、桂枝10~20g、芍药10~20g、米醋30~100ml。

米醋1与水相合,与其他三药同煎,温服。

汗出而色黄,浮肿、发热、口渴、脉沉。

20、麻黄汤:麻黄10~25g、桂枝10~15g、甘草5~10g、杏仁10~15g。

水煎服,分2~3次饭后温服。

盖被取汗为度,不可大汗淋漓。

1.发热、喘而无汗、恶寒、体痛、脉浮紧。

2.肌肤灼手、起疹、鼻中干燥或咳喘而胸满者。

3.头身肿痛,喜热,遇阴冷潮湿则加重,舌淡脉浮者。

21、小青龙汤:麻黄5~15g、桂枝5~15g、细辛5~15g、干姜10~25g、甘草5~15g、白芍10~ 20g、五味子5~15g、半夏10~15g。

水煎温服,分三次。

服后以口中微干为度。

咳喘、鼻鸣伴呼吸道分泌物(痰液、涕)多而清稀如水,苔白水滑浮腻者。

22、大青龙汤:麻黄10~508、桂枝10~20g、炙甘草5~15g、杏仁10~20g、生姜10~25g、大枣5~15枚、生石膏50~200g。

水煎温服,分三次。

微微透汗即可,不可大汗淋漓。

欲止其汗,以玉屏风散混爽身粉扑之即可。

1.麻黄汤证见口干、烦躁、热甚、脉浮缓者。

2.咳喘病人口渴欲饮,上冲、烦躁或身疼痛、恶风寒、脉浮紧者。

3.肌肤灼手,鼻燥口干,发热者。

23、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麻黄10~30g、杏仁10~15g、石膏20~100g、甘草5~10g。

上四味,水煎,分2~3次温服。

1.发热、汗出,舌红唇燥、喘咳急迫而烦渴者。

2.发热而口鼻干燥,痰唾粘稠,欲饮水者。

3.小便不利,面目浮肿,上逆,烦闷,脉浮数或洪滑,舌苔白干或根黄。

24、葛根汤:麻黄10~15g、葛根30~50g、桂枝10~12g、芍药10~30g、炙甘草10~15g、生姜15~ 20g、大枣5~15枚。

水煎,分2~3次温服,取汗为度。

1.口噤、项背强痛或拘急、紧张,无汗恶风及下利者。

2.头疼、发热、恶寒,脉浮紧而项、肩,背、腰等处凝滞、强直或曲伸不利者。

25、麻黄附子细辛汤:麻黄10~15g、附子10~30g、细辛5~10g。

水煎分2~3次热服,取微汗为止。

1.精神委靡困倦、恶寒尤甚。

2.舌淡苔水滑、脉沉迟、微弱者。

26、麻黄连翘赤小豆汤:麻黄5~20g、连翘10~15g、赤小豆30~50g、生梓白皮15~25g、杏仁10~20g、甘草10~15g、大枣5~12枚、生姜10g。

水煎,分两次温服。

如用雨后积水更优。

梓白皮多用生桑白皮代之。

身黄、身痒、心烦、小便不利,舌红苔浮腻者。

27、越婢汤:麻黄15~30g、石膏S0~200g、生姜10~30g、炙甘草10~15g、大枣5~15枚。

水煎,分三次温服。

1.肌肤坚紧,平素很少出汗,现周身浮肿,脉浮,恶风,口渴或汗出者。

2.麻杏石甘汤证兼营卫不和,恶风,脉浮,身肿,不咳嗽而有内饮者。

28、射干麻黄汤:麻黄12~20g、射干10~15g、细辛5~15g、半夏15~20g、五味子12~20g、大枣7~12枚、紫菀10~15g、款冬花10~15g、生姜15g。

水煎,分三次饭后温服。

1.麻黄体质而上气咳逆,喉中痰鸣漉漉,咽喉不利或疼痛者。

2.小青龙汤证而痰盛咽肿,目热、舌干、口臭、大便偏于者。

29、厚朴麻黄汤:麻黄10~25g、厚朴15~30g、半夏12~20 g、五味子12~15g、细辛10~15g、干姜10~15g、杏仁15~20g,石膏50~150g、小麦20~50g。

先煮小麦熟,然后去小麦,再入余药同煎,合匀分三次温服。

1,肌肤黄黑、体形偏胖的咳喘、烦渴、胸满、脉浮病人。

2.小青龙汤证而鼻燥口渴、胸腹满胀、惊悸自汗或小便不利者。

3,胃中冷逆,肺气胀满,臌而喘咳,且正气涣散者。

30、小柴胡汤:柴胡10~20g、黄芩6~10g、半夏6~15g、人参5~10g、甘草5~10g、生姜10~15g、大枣5~10枚。

水煎,分三次服用。

1.胸胁苦满或上腹部疼痛,或胆囊部明显压痛。

2.发热或低热持续,呈寒热往来样。

3.心烦喜呕,或呕吐,口苦,默默不欲饮食。

4.脉弦,或弦细,或弦滑,或沉弦。

5.苔黄或黄白相兼,或淡黄,或黄腻。

31、大柴胡汤:柴胡10~15g、黄芩6~10g、芍药6~20g、半夏6~10g、生姜3~6g、枳实6~10g、大枣6~10枚、大黄5~10g。

水煎,分三次服。

1.发热或寒热往来。

2.胸胁苦满,上腹部拘急疼痛,局部肌紧张。

3.便秘,尿黄,或下痢,或呕吐,或黄疸,或头痛。

4.舌苔黄白且干燥,脉滑数。

32、四逆散:柴胡6~10g、芍药6~30g、枳实6~10g、甘草(炙)6~10g。

水煎,分三次温服。

1.柴胡证,或对疼痛敏感,经常手冷、对寒冷气温敏感,易紧张及肌肉痉挛的柴胡体质。

2.胸胁苦满,疼痛、腹痛、腹胀、两胁下满实,胸膈挛急或积聚,腹直肌拘急,如棒状样紧张。

3.脉弦,舌质坚老而暗,或舌有紫点。

33、柴胡桂枝汤:柴胡10一15g、桂枝5~10g、芍药5~10g、黄芩5~10g、人参5~10g、甘草5g、半夏5~10g、大枣10g、生姜6g。

水煎分三次服。

1.发热恶风,寒热往来、汗出、关节酸痛。

2.胸胁苦满,或腹痛,食欲不振,心烦喜呕。

3.舌质暗红或暗淡,苔薄白或薄黄腻。

34、柴胡桂枝干姜汤:柴胡6~12g、桂枝6~10g、干姜3~6g、黄芩5~10g、天花粉10~12g、牡蛎10~15g、甘草3~6g。

水煎,分3次服。

1.胸胁满,或咳嗽,或胸骨痛,触之更甚。

2.寒热往来,或恶风、盗汗、自汗、头颈以上多汗。

3.食欲不振,口渴,但饮水不多,小便不利,大便溏薄。

4.心烦,胸腹动悸,不眠多梦,耳鸣。

5.苔白厚,舌面干。

35、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柴胡15~20g、黄芩6~10g、生姜5~10g、人参5~10g、桂枝5~10g、茯苓5~10g、半夏6~10g、大黄5~10g、龙骨5~10g、牡蛎5~10g、大枣6枚、铅丹3g(或磁石10g,或用生铁落代之)。

先煮龙骨、牡蛎、铅丹约20分钟,再加余药,大黄后下,分两次温服。

1.柴胡证,主要是胸胁苦满。

2.精神神经症状,尤其是脐腹动悸;易惊谵语等。

3.舌质红,苔厚黄腻。

36、小半夏汤:半夏10~30g、生姜10~30g。

水煎,分二次温服。

1.恶心呕吐、口不渴,或口多清涎,或咳嗽痰多质稀。

2.胸膈胀满,心以下有振水音。

3.舌苔白滑或白腻,苔质较厚。

37、大半夏汤:半夏15~30g、人参10~15g、白蜜15~50g。

水蜜调匀煎煮,分2次温服。

1.反胃、朝食暮吐、呕吐物多涎沫。

2.心下痞硬、大便干燥、形容枯憔。

3.舌质淡红,苔薄腻或厚腻。

38、半夏厚朴汤:半夏10~20g、厚朴10~15g、茯苓10~30g、生姜10~15g、干苏叶6~15g。

水煎,分四次温服,昼三次,夜一次。

1.因精神刺激所致的咽喉异物感,胸闷气塞感。

2.咳嗽气喘,痰多胸闷,或腹胀,呕吐恶心,食欲不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