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量摩擦力》教案

合集下载

如何测量物体的摩擦力?——摩擦力测量教案探究

如何测量物体的摩擦力?——摩擦力测量教案探究

如何测量物体的摩擦力?——摩擦力测量教案探究摩擦力测量教案探究摩擦力是物体接触表面上产生的力,其大小取决于接触面的材质、表面粗糙度、接触压力等因素。

在物理学、工程学、机械工程学等领域,测量物体的摩擦力是十分重要的,因为它涉及到材料选择、机器设计、建筑工程等众多应用场景。

本文将探讨如何测量物体的摩擦力和不同测量方法的优缺点。

一、直接法直接法是指直接使用力计或测力仪等设备,对物体施加力来测量摩擦力。

该方法适用于小力下的轻摩擦力测量。

操作步骤如下:1.将平面表面与物体表面接触,使物体停止运动;2.在物体上逐渐施加水平力,记录力计或测力仪上的读数;3.减小水平力,直至物体开始运动;4.将力计或测力仪上的读数减去静摩擦力的大小,即可得到动摩擦力大小。

直接法能直接获得物体的摩擦力值,但由于力计或测力仪的灵敏度和分辨率限制,难以测量大力下的摩擦力。

此外,该方法还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比如水平面的表面状态等。

二、动态法动态法即采用物体滑动的动态过程来测量摩擦力的方法。

通常使用摩擦试验机进行测试。

操作步骤如下:1.将被测材料放置在摩擦试验机上,并以一定的力施加在试样表面;2.将试样表面平移到一定距离;3.减小试样表面平移的速度,直至试样停止移动;4.根据试样表面平移的距离、速度以及施加于试样表面上的力大小,计算得到静摩擦力或动摩擦力大小。

动态法适用于测量各种力下的摩擦系数,该方法可以排除外界因素影响,并且能够同时测量摩擦力与材料的磨损情况。

但是,该方法需要专业的设备,并且操作相对复杂。

三、弹性力法弹性力法,常用的有悬挂法和弹性支承法。

操作步骤如下:1.悬挂法:将物体悬挂在一根弹性绳上,使其重量刚好拉长弹性绳一定长度;2.施加水平力,使物体开始滑动;3.根据弹性绳的伸长量,计算得到静摩擦力大小。

4.弹性支承法:将物体放置在弹性材料表面上,以一定力施加在物体表面;5.根据弹性材料的变形量,计算得到摩擦力大小。

弹性力法测量准确度较高,且不受外界因素干扰,但需要专用的设备,且某些情况下可能存在精度较低的问题。

初中物理探究:摩擦力的实验教案

初中物理探究:摩擦力的实验教案

初中物理探究:摩擦力的实验教案一、实验目的通过实验的方式,探究摩擦力的大小、方向、变化过程及其影响因素,加深学生对物理概念的理解,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实验能力。

二、实验器材平衡杆、鸟嘴钳、弹簧秤、木块、坡道、计时器、纸片等。

三、实验步骤1.摩擦力的大小实验:(1)将一根平衡杆放在桌子上,然后用鸟嘴钳夹住一块木块,将木块放在平衡杆的一端,另一端加上适量砝码,使平衡杆达到平衡状态。

然后再在木块上垂直向上拉起一弹簧秤,测得木块受到的拉力,并记录下。

(2)移动鸟嘴钳,使木块向平衡杆另外一端移动一定距离,然后再测量该时刻木块受到的拉力,并记录下。

(3)重复步骤2,记录下木块不断移动过程中所受到的拉力,并比较不同状态下所受摩擦力的大小。

2.摩擦力的方向实验:(1)将木块放在一个有一定角度的坡道上,使它处于静止状态。

然后再在木块上垂直向上拉起一弹簧秤,测得木块受到的拉力,并记录下。

(2)将坡道方向逐渐向水平方向移动,同时记录下木块所受到的外力的方向和大小。

(3)比较不同状态下所受摩擦力的方向和大小,并进一步探究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

3.摩擦力的变化过程实验:(1)将木块放在一个有一定角度的坡道上,使它处于静止状态。

然后记录下这个时刻木块的位置。

(2)从这个位置处向上拉起一弹簧秤,测得木块受到的拉力,并记录下。

(3)用计时器记录下木块在下滑过程中所经过的时间,并记录下每一段时间内木块的位置和所受到的拉力。

(4)比较木块所受到的拉力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产生的变化,探究摩擦力在不同状态下的变化过程。

4.影响摩擦力的因素实验:(1)将木块放在一个有一定角度的坡道上,处于静止状态。

(2)先使用一个木块,记录下木块在不同的坡度和不同的物体表面(如木板、钢板等)上所受到的摩擦力大小。

(3)再使用不同的物体(如砖头、皮球等),在相同的坡度条件下,测量它们所受到的摩擦力,并记录下。

(4)比较不同条件下的摩擦力大小,探究摩擦力受哪些因素的影响。

初中物理教师实验教案

初中物理教师实验教案

初中物理教师实验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摩擦力的概念,知道摩擦力的产生原因和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2.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实验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摩擦力的概念及其产生原因。

2. 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压力、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摩擦力的方向。

3. 实验操作:测量摩擦力。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摩擦力的概念、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2. 难点:实验操作过程中对摩擦力的测量。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摩擦力的概念、产生原因、影响因素。

2. 实验法:进行摩擦力实验,观察、分析实验现象。

3. 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实验结果,总结规律。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力的概念,进而引入摩擦力的概念。

2. 讲解摩擦力:讲解摩擦力的定义、产生原因、影响因素。

3. 演示实验:教师演示摩擦力实验,学生观察实验现象。

4. 学生分组实验:学生分组进行摩擦力实验,测量摩擦力。

5. 分析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实验结果,总结摩擦力的规律。

6. 总结提升: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摩擦力的概念、影响因素,强调摩擦力在生活中的应用。

7. 布置作业: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生活中的摩擦力现象。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教学,使学生了解了摩擦力的概念、产生原因和影响因素,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初中物理《摩擦力的实验》教学设计

初中物理《摩擦力的实验》教学设计

初中物理《摩擦力的实验》教学设计1. 实验目标- 了解摩擦力的概念和性质;- 掌握测量摩擦力的基本方法;- 通过实验观察、测量和分析,验证摩擦力与接触物体质量、接触面积和被测物体材质的关系。

2. 实验材料- 平面桌面- 不同材质的物体(例如:木块、金属块、塑料块等)- 弹簧测力计- 牛顿秤- 纸张3. 实验步骤1. 实验准备:- 将平面桌面清洁干净,确保表面光滑;- 准备不同材质的物体,确保其重量已知;- 准备好弹簧测力计、牛顿秤和纸张。

2. 实验一:摩擦力与质量的关系- 将一个物体放在平面桌面上,使用牛顿秤测量该物体的重量,并记录;- 将物体沿桌面平行方向移动,观察并记录其所受到的摩擦力;- 重复上述步骤多次,分别使用不同质量的物体进行实验,并记录摩擦力的变化。

3. 实验二:摩擦力与接触面积的关系- 将不同大小的物体分别放在平面桌面上,并使用牛顿秤测量它们的重量;- 将相同质量的物体分别放置在不同大小的纸张上,使物体与纸张接触面积有所改变;- 观察并记录每次实验中物体所受到的摩擦力。

4. 实验三:摩擦力与材质的关系- 准备几个不同材质的物体,如木块、金属块和塑料块;- 选择一个固定的物体质量,并使用牛顿秤测量其重量;- 将该物体与不同材质的物体进行摩擦,并记录摩擦力的大小;- 对不同材质的物体重复上述实验步骤,并比较结果。

4. 数据记录与分析- 对实验一、二、三的数据进行汇总和整理,绘制摩擦力与质量、接触面积、材质之间的关系图表;- 利用图表进行数据分析,总结摩擦力与这些因素的变化规律,并得出结论。

5. 实验小结通过本次实验,学生们能够深入了解摩擦力的概念和性质,掌握测量摩擦力的方法,并通过实验验证和探究摩擦力与物体质量、接触面积以及材质之间的关系。

同时,本实验也能培养学生的观察、测量和数据分析能力,提高他们的科学实验技巧和科学思维能力。

6. 注意事项- 在实验过程中,要确保实验条件的一致性,尽量减小其他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实验结束后,要保持实验环境的整洁,将实验器材和材料收拾妥当。

初始中物理测量摩擦力系数的实验教案

初始中物理测量摩擦力系数的实验教案

初始中物理测量摩擦力系数的实验教案【实验教案】一、实验目的通过实验测量分析,学生能够了解摩擦力的概念、性质和特点,学会使用物理实验仪器进行测量,掌握摩擦力系数的测量方法。

二、实验原理摩擦力是物体相对运动时由于物体表面之间存在的互相阻碍的力。

本实验中将重点研究静摩擦力。

静摩擦力与物体之间的正压力以及物体表面间的粗糙度等有关,不同材料的表面对静摩擦力系数有不同的影响。

假设两个物体间存在静摩擦力,当一物体施加一力以克服静摩擦力时,这个力将会逐渐增大,直到达到一个临界值,这时物体才会开始发生相对运动。

所以静摩擦力的临界值就是静摩擦力系数。

通过实验测量,可以得到物体间的正压力、静摩擦力以及施加在物体上的力,从而计算出静摩擦力系数。

三、实验器材1. 倾斜台2. 弦子3. 钢尺4. 直尺5. 滑块6. 平衡器四、实验步骤1. 将倾斜台调整至适当角度,固定好,并确保表面光滑整洁。

2. 在滑块上系一根弦子,悬挂于钢尺的一端。

3. 将另一端的弦子通过滑块上的孔洞,悬挂于平衡器上,使平衡器的质量恰好使弦子微微拉紧。

4. 将平衡器上的质量逐渐增加,观察何时滑块开始运动,记录此时质量的数值。

5. 分别测量滑块所在位置的倾角,并记录下来。

6. 更换不同材料的物体,重复以上步骤2至5。

记录下所有的测量数据。

五、实验数据记录与处理1. 绘制滑块倾角与施加力的关系曲线。

2. 根据实验数据计算每组实验的静摩擦力系数。

3. 利用表格整理实验数据和计算结果。

六、实验结果分析通过实验所得的数据,可以观察到滑块在不同材料上的静摩擦力系数的差异。

可以进一步讨论不同材料的表面粗糙度对静摩擦力系数的影响。

七、实验思考题1. 说明测得的静摩擦力系数与理论值之间的差异可能来自哪些方面。

2. 如何改进实验方法,提高测量精度?3. 静摩擦力系数对物体的运动有何影响?请列举例子。

八、实验注意事项1. 实验时需保持实验器材的整洁,避免因杂质而影响实验结果。

物理实验教案:测量动摩擦、静摩擦力

物理实验教案:测量动摩擦、静摩擦力

物理实验教案:测量动摩擦、静摩擦力。

一、摩擦力的基本概念摩擦力是指两个物体之间接触时,由于相互接触面的不规则程度使得两个物体之间产生的阻力。

摩擦力分为静摩擦力和动摩擦力。

静摩擦力是指两个物体之间没有相对运动时产生的阻力,大小等于外力作用在物体上的最大值,也就是说当外力小于等于静摩擦力时,物体是不会发生运动的。

动摩擦力是指两个物体之间有相对运动时产生的阻力,大小等于动摩擦系数与物体间法向压力的乘积。

动摩擦系数是指两个物体相对运动时,表面的抵抗程度,它的大小取决于两个物体之间的物理性质。

二、实验步骤与要求实验目的:通过本实验,学生们将会了解静摩擦力和动摩擦力的基本概念,掌握测量摩擦力的方法和技巧。

实验器材:平板、托盘、滑轮、滑轮支架、测力计、直尺、砝码,时钟。

实验步骤:1、在平板上安放一只托盘,再将滑轮支架固定在托盘上。

2、将砝码吊在滑轮上,让砝码自由垂直向下,此时测力计所测到的重量即为滑轮的重量。

3、移动砝码,使砝码所受的重力作用在水平方向上,这时,滑轮就会往前运动。

4、用直尺测量滑轮的运动距离,并记录下来所用的时间。

5、如需要测量静摩擦力,可以继续增大砝码,直到滑轮开始运动,这时,所增加的砝码就等于静摩擦力大小。

6、如果需要测量动摩擦力,可以将砝码继续增加,测量滑轮在运动时所受到的摩擦微弱数值,与此时所受摩擦力之和即为动摩擦力。

7、将测量所得的数据整理在表格中,并进行分析。

三、实验注意事项1、在实验时,一定要注意安全,避免砝码掉落造成人员伤害。

2、托盘的材质应该与平板的材质相同,以保证表面的摩擦力系数相同,不能使用与平板材质不同的箱子或塑料盘。

3、尽量保证滑轮在托盘上的平稳,以免摩擦力的测量受到干扰。

4、实验人员需要认真记录实验数据,并进行清晰的图表制作,以方便后续分析。

四、实验结果分析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可以得到一个或多个样本的静摩擦和动摩擦系数。

由于两对象表面之间的物理性质是变化的,因此在不同的实验中,同一物体的摩擦系数也会发生变化。

摩擦力教案(优秀7篇)

摩擦力教案(优秀7篇)

摩擦力教案(优秀7篇)高中物理摩擦力教案篇一本节课在考虑到科学探究的难度和学生的实际基础上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假设猜想、设计实验师生共同探究。

先由教师演示然后再由学生小组进行探究最后形成结论。

然而通过教学过程发现学生的设计和操作能力已超出我的估计,只要引导得法,通过小组讨论和合作完全能够完成实验和探究过程。

在后来给其他班上课时我没有再演示而让学生小组完成全部探究过程竟然收到更佳效果,学生的学习和参与热情更加高涨。

这我又联想到在前面一章的复习中我尝试让学生依据课本上的章节提示问题和黑板上的补充问题进行小组讨论交流、合作学习,效果竟比通常由老师引导复习要好得多。

由此我想在日常的教学中可能由于受传统教学的影响太多而不敢过分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去探究,从而制约了学生的进步与创新。

《摩擦力》教学设计篇二目标确定的依据:1、课程标准相关要求(1)知道摩擦力的存在和对物体运动的作用。

通过常见事例或实验,了解摩擦力。

(2)知道滑动摩擦力大小与接触而粗糙程度、接触面之间压力的大小有关。

(3)认识摩擦的利与弊以及增大和減少摩擦的方法并能在日常生活中应用这些知识。

(4)经历探究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的实验过程,经历制定计划设计实验的过程,控制变量的方法。

(5)设计表格、分析实验现象、归纳实验结论的一般方法。

(6)通过对摩擦的分析,激发用基础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热情。

2、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好奇心强,积极性高,活泼好动,喜欢动手操作,动脑思考,但也是比较容易冲动,缺乏耐心。

利用他们的好奇心来吸引他们的注意力,通过激励性的话语鼓励他们,让他们通过各自和团体的力量共同完成任务。

本节课的意义在于有较强的实践性,通过小组实验,研究分析生活实例,既能提高自身的动手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也提高了学生利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因此这一节课无论在知识上还是培养学生的能力上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3、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初中物理人教版八年级第八章第三节内容,共1课时。

高中数学摩擦因数测量教案

高中数学摩擦因数测量教案

高中数学摩擦因数测量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摩擦力的概念和性质;2. 掌握计算摩擦力的公式及影响因素;3. 运用摩擦力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1. 摩擦力的定义和公式;2. 摩擦因数的测量方法;3. 摩擦力的影响因素。

教学准备:1. 教科书、笔记本和笔;2. 实验器材(平面、物体、弹簧测力计等);3. 幻灯片和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入摩擦力的概念,让学生回顾在实际生活中曾经遇到的摩擦现象,如何感受到摩擦力的存在。

二、讲解(15分钟)1. 解释摩擦力的定义和性质,引导学生理解静摩擦力和动摩擦力的区别;2. 讲解摩擦力的公式和计算方法,让学生掌握计算摩擦力的基本技巧;3. 探讨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如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垫木的材质等。

三、实验演示(20分钟)1. 进行实验测量不同物体在不同表面上的摩擦因数,并记录实验结果;2. 通过实验结果,让学生理解摩擦因数的含义,掌握摩擦因数的测量方法和计算公式。

四、练习与讨论(15分钟)1. 给学生布置练习题,让他们运用所学知识计算摩擦力和摩擦因数;2. 引导学生讨论摩擦力的应用和实际问题,促进思维深度。

五、总结(5分钟)1. 总结摩擦力的定义、特性和影响因素;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运用摩擦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反馈:1. 收集学生对摩擦力的理解和应用情况,及时纠正并补充知识;2. 鼓励学生在实践中不断巩固和拓展所学知识。

拓展延伸:1. 让学生设计自己的摩擦实验并进行测量;2. 讨论摩擦力在工程和生活中的应用,启发学生主动探究学习摩擦力知识的意义。

教学反思:1. 教学过程中是否能够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解决问题;2. 如何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特点和水平,提供有效的教学帮助,促进他们的学习进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测量摩擦力》教案
《测量摩擦力》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能根据生活体验认识摩擦力;
2.能根据二力平衡的条件,用弹簧测力计粗略测量水平运动物体所受的滑动摩擦力;
3.认识摩擦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利用与防止,并能正确说出增大或减小摩擦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1.经历研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过程,能表述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接触面所受的压力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的关系;
2.通过科学探究活动,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控制变量法在科学研究中的广泛应用,培养学生积极参与、勇于创新的意识和设计实验、分析概括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观察与实践使学生了解摩擦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利与弊,培养学生辩证思考问题的观点。

2.通过对生活中实例的尝试研究与解决,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的习惯和热情。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生活中对于摩擦已经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和生活经验,学生在前面已经学习了重力、弹力这两种力和二力平衡的知识,这为本节知识的学习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但还应看到学生在生活中通过感性得来的知识和经验,有很多是错误的。

如:他们通常认为摩擦总是阻力,摩擦总是有害的。

这些都是学习本节的障碍,教师在教学中对这些错误观念,要及时纠正。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测量水平运动的物体受到的滑动摩擦力。

难点:1、“研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实验方案的设计与理解
2、减小摩擦力的方法。

四、教学方法
实验法、科学探究法、小组合作学习法
五、教学准备
PPT课件、弹簧测力计、带挂钩的木块、钩码、长木板、棉布、毛巾等。

六、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2分钟)
播放图片:草地越滚越慢的足球,最后停下来;运动员赛跑时穿着带有铁钉的跑鞋;人在雪地上一不小心就会滑倒;矿泉水的瓶盖上有许多竖纹;汽车在雪地上行走艰难,而当轮胎上裹有铁链后就能前进自如了。

思考:这些现象都与什么有关?摩擦给我们的印象好像不太好,根据我们的生活经验,摩擦好像总是有害的,摩擦好像总是阻力,事实上是这样的吗?
学生观察并思考,初步认识摩擦力,它可能是阻力,也可能是有用的动力。

从生活走向物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新课教学
(30分钟)
一、做一做,分析得出滑动摩擦力的定义(6分钟)
让学生做一下活动:
1、手平放在桌面上,用力推或拉,使手在桌面上运动,感受有没有一个阻碍手运动的力;
2、手平放在桌面上,用力推或拉,但保持手不动,感受有没有一个阻碍手运动的力;
3、手平放在桌面上,保持手不动,也不用力推或拉,感受有没有一个阻碍手运动的力。

4、手离开桌面,手掌和桌面平行,前后相对桌面运动,感受有没有一个阻碍手运动的李。

小组内思考讨论:
1、摩擦力是在什么情况下产生的?
2、摩擦力的作用点在哪里?
3、摩擦力向什么方向?
4、摩擦力的作用是什么?
小组派代表回答产生摩擦力的条件、作用点、摩擦力的方向、摩擦力的作用进而归纳概括得出摩擦力的定义。

教师指出定义中的关键词,提醒学生注意其含义。

学生动手实验,小组讨论得出问题的答案,了解华东摩擦力的产生条件、作用点、方向,进而归纳概括得出滑动摩擦力的定义。

利用有趣的活动使学生亲身体验、感受摩擦力,使其明确滑动摩擦力概念建立的事实依据,通过思考小组讨论深刻理解概念的内涵。

二、测一测,测量滑动摩擦力(6分钟)
思考:
1、用什么工具测量滑动摩擦力?
2、弹簧测力计能直接测量滑动摩擦力吗?课本上是如何设计实验的?
小组讨论:
如何正确测量滑动摩擦力?讨论得出测量滑动摩擦力的正确方法,并正确测出木块沿水平方向滑动时所受的摩擦力。

学生根据要求进行实验,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很难保证木块做匀速直线运动,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不稳定,所以无法准确读出摩擦力的大小。

创新点:教师讲解并演示新的测量方法。

实验步骤:
1、用弹簧秤拉住放置于长木板上的物块,弹簧秤一端固定,拉动长木板,记下弹簧秤的读数。

2、把物块变为侧放,拉动长木板,记下弹簧秤的读数。

3、把毛巾钉在长木板上,物块放置于毛巾面上,拉动长木板,记下弹簧秤的读数。

4、在物块上方放置砝码,拉动长木板,记下弹簧秤的读数。

学生通过思考讨论明确:测滑动摩擦力的工具是弹簧测力计;弹簧测力计测量的是拉力,不能直接测量摩擦力;测量时应用了二力平衡的知识。

利用新的方法进行测量。

培养学生科学思辨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探一探,研究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因素(15分钟)
(1)提出问题:根据你的生活经验,请你猜想一下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可能跟哪些因素有关?
(2)猜想或假设:滑动摩擦力可能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可能与压力有关,可能与物体运动速度有关,可能与接触面积的大小有关。

(教师适时启发学生说出猜想的依据。


(3)设计实验: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可能不止一个,那我们在设计实验时应该注意运用怎样的科学研究方法?如果我们先探究滑动摩擦力与压力和接触面粗糙程度的关系,应怎样改变压力大小?怎样改变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学生小组讨论:设计出具体的实验步骤、实验记录表格。

下面教师提供实验记录表格,供学生参考。

实验次数
接触面的材料
压力变化情况
摩擦力f摩/N
1
木块与木板
不变
2
木块与棉布
不变
3
木块与毛巾
不变
4
木块上放1个钩码,再放到木板上
变大
5
木块上放2个钩码,再放到木板上
最大
(4)学生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教师巡视指导。

(5)小组内,分析讨论实验数据,得出结论,并上展台上展示实验结果,讲解实验结论:在压力相同时,接触面越粗糙滑动摩擦力越大;在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相同时,压力越大滑动摩擦力越大。

教师评价总结,向学生指出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只与压力的大小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跟别的因素,如速度、重力、接触面积等因素都无关,课后可以自己设计实验去验证。

学生小组讨论:得出具体的实验步骤、设计实验记录表格并进行实验收集实验数据分析得出结论。

培养科学探究能力及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
四、用一用,摩擦的利用与防止(8分钟)
思考:摩擦在生产和生活中无处不在,那么摩擦这种现象对于我们来说是有益的还是有害的呢?
学生简答,教师说明: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摩擦一样,它既有利也有弊,我们应学会辩证的看问题。

出示本节课刚开始时的问题图片及图例,让学生思辨摩擦的利与弊。

1、增大有益摩擦
思考:如何增大有益摩擦?
教师点拨:根据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去考虑。

出示图例让学生思考判断图例中所采用的增大摩擦的方法
2、减小有害摩擦
思考:如何减小有害摩擦?
教师点拨:根据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去考虑。

思考:除了这两种方法以外是否还有别的方法?
小组实验:用滚动代替滑动能减小摩擦。

(1)将一个实验小车放在水平桌面上,用弹簧测力计沿水平方向拉动,使小车做匀速直线运动,记录示数大小。

(2)将小车倒过来,轮子朝上放在水平桌面上,再用弹簧测力计沿水平方向拉动,使小车做匀速直线运动,记录示数大小。

(3)比较两次弹簧测力计示数,能得出什么结论?
思考:教师指出用滚动代替滑动可以减小摩擦的道理人们很早就知道并加以利用了,你知道古人利用这一道理的最伟大的一项发明是什么吗?
教师出示人费力推箱子的图片,学生思考轻松推箱子的方法。

教师出示滚珠轴承,学生朗读其结构及工作原理说明。

思考:产生摩擦力的条件之一,就是两个物体相互接触挤压,那么据此,对于减小摩擦的方法,你是否有什么大胆
★精品文档★
的猜想?
教师指出:同学们应大胆想象,因为许多伟大的发明和创造就源于大胆的猜想和想象,同学们以后要经常锻炼发展这种能力。

出示图例,引导学生分析说明加润滑油,气垫船、磁悬浮列车等,都是使两个接触面彼此离开的方法大大减小摩擦的。

总结:减小摩擦的四种常用方法。

思考、回答
学生动手实验,分析得出实验结论:用滚动代替滑动可以减小摩擦。

学生兴趣盎然,抢答:车(有轱辘的车)。

生思考、大胆猜想。

思考、回答
培养辩证思考问题的方法
11/ 1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