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火实用工艺基础知识大全

合集下载

回火工艺基础知识大全

回火工艺基础知识大全

1.回火的定义与目的回火是将淬火后的金属成材或零件加热到某一温度,保温一定时间后,以一定方式冷却的热处理工艺,回火是淬火后紧接着进行的一种操作,通常也是工件进行热处理的最后一道工序,因而把淬火和回火的联合工艺称为最终热处理。

钢件在淬火状态下有以下三个主要特征。

(1)组织特征根据钢件尺寸、加热温度、时间、转变特征及利用的冷却方式,钢件淬火后的组织主要由马氏体或马氏体+残余奧氏体组成,此外,还可能存在一些未溶碳化物。

马氏体和残余奥氏体在室温下都处于亚稳定状态,它们都有向铁衆体加渗碳体的稳定状态转化的趋势。

(2)硬度特征由碳原子引起的点阵畸变通过硬度表示出来,它随过饱和度(即含碳量)的增加而增加。

淬火组织硬度、强度高,塑性、韧性低。

(3)应力特征包括微观应力和宏现应力,前者与碳原子引起的点阵畸变有关,尤其是与髙碳马氏体达到最大值有关,说明淬火时马氏体处于紧张受力状态之中;后者是由于淬火时横截面上形成的温差而产生的,工件表面或心部所处的应力状态是不同的,有拉应力或压应力,在工件内部保持平衡。

如不及时消除淬火钢件的内应力,会引起零件的进一步变形乃至开裂。

综上所述,淬火工件虽有髙硬度与髙强度,但跪性大,组织不稳定,且存在较大的淬火内应力,因此必须经过回火处理才能使用。

一般来说,回火工艺是钢件淬火后必不可少的后续工艺,它也是热处理过程的最后一道工序,它賦予工件最后所需要的性能。

回火是将淬火钢加热到Ac1以下的某一温度,保温一定时间,然后冷却到室温的热处理工艺。

它的主要目的为:(1)合理地调整钢的硬度和强度,提高钢的韧性,使工件满足使用要求;(2)稳定组织,使工件在长期使用过程中不发生组织转变,从而稳定工件的形状与尺寸;(3) 降低或消除工件的淬火内应力,以减少工件的变形,并防止开裂。

2.淬火钢回火时的组织转变淬火钢件回火时,按回火温度的髙低和组织转变的特征,可将钢的回火过程分为以下5个阶段。

(1)马氏体中碳原子的偏聚马氏体是C在α-Fe中的过饱和间隙固溶体,C原子分布在体心立方的扁八面体间隙之中,造成了很大的弹性畸变,因此升高了马氏体的能量,使之处于不稳定的状态。

回火

回火

回火回火是工件淬硬后加热到AC1以下的某一温度,保温一定时间,然后冷却到室温的热处理工艺。

1基本介绍中文名称:回火英文名称:tempering定义:将淬火后的钢,在AC1以下加热、保温后冷却下来的热处理工艺。

应用学科:电力(一级学科);热工自动化、电厂化学与金属(二级学科)回火是将淬火钢加热到奥氏体转变温度以下,保温1到2小时后冷却的工艺。

回火往往是与淬火相伴,并且是热处理的最后一道工序。

经过回火,钢的组织趋于稳定,淬火钢的脆性降低,韧性与塑性提高,消除或者减少淬火应力,稳定钢的形状与尺寸,防止淬火零件变形和开裂,高温回火还可以改善切削加工性能。

2主要目的⑴减少或消除淬火内应力,防止工件变形或开裂。

⑵获得工艺要求的力学性能。

⑶稳定工件尺寸。

⑷对于某些高淬透性的钢,空冷即可淬火,如采用退火则软化周期太长,而采用回火软化则既能降低硬度,又能缩短软化周期。

对于未经淬火的钢,回火是没有意义的,而淬火钢不经回火一般也不能直接使用。

为避免淬火件在放置过程中发生变形或开裂,钢件经淬火后应及时进行回火。

3主要分类依据加热温度不同,回火分为:低温回火加热温度150-200℃。

淬火产生的马氏体保持不变,但是钢的脆性降低,淬火应力降低。

主要用于工具、滚动轴承、渗碳零件和表面淬火零件等要求高硬度的零件。

中温回火加热温度350-500℃。

回火组织为针状铁素体和细粒状渗碳体(FeC)的混合物,称为回火屈氏体。

中温回火能获得较高的弹性极限和韧性,主要用于弹簧和热作磨具回火。

高温回火加热温度500-600℃。

淬火加高温回火的连续工艺称为调质处理。

高温回火组织为多边形的铁素体(ferrite)和细粒状渗碳体(FeC)的混合组织,称为回火索氏体。

高温回火为了得到强度、硬度和塑性韧性等性能的均衡状态,主要用于重要结构零件的热处理,如轴、齿轮、曲轴等。

4钢的回火回火是工件淬硬后加热到AC1以下的某一温度,保温一定时间,然后冷却到室温的热处理工艺。

淬火与回火工艺知识大全

淬火与回火工艺知识大全

淬火与回火工艺知识大全一、钢的淬火淬火:将钢加热到A C3或A C1以上某一温度,保温然后快速冷却获得马氏体或下贝氏体组织的热处理工艺。

目的:为了获得马氏体和下贝低体,然后通过适当的回火,获得所需的力学性能。

(一)淬火工艺1、加热温度的确定:根据钢的化学成分来选择碳钢则根据W C来选择1)亚共析钢:A C3+(30—100)℃冷却理由:加热时,得到全部A,冷却后,得到M(A→M)若低于A C3,得到A+F,冷却后得到M+F(A+F→ M+F)2)共析钢和过共析钢:A C1+(30—70)℃加热后组织为:A+Fe3CⅡ(一般为来溶解的小颗粒)冷却后组织为:M+F e3CⅡ(粒状)+A R粒状Fe3C可提高淬火钢硬度和耐磨性为什么不和热到A Cm以上呢?∵①渗碳体全部溶解,则A的W C↑,使M S↓,A R↑,硬度↓②使淬火后的M体粗大,脆性↑2、加热时间的确定:保证零件内外温度一致(热透),提高生产率采用经验公式τ=αKDα—加热系数min/mmK—装炉修正系数D—工件有效厚度mm3、冷却介质1)冷却速度对淬火质量的影响冷却速度要大于V K,以便保证得到M冷却速度过大→引起大的内应力→零件变形或开裂2)理想的冷却速度在C曲线鼻尖处(650-500℃)冷却要快→保证过冷A不转变在M s附近(200—300℃)冷速要慢→避免变形或开裂3)常用冷却介质水:650—500℃及200—300℃冷速均快易引起变形或开裂。

一般用于碳钢盐水、碱水:提高600-500℃的冷却能力一般用于等温淬火或分级淬火矿物油:冷却较慢,可能使一部分过冷A转变为P一般用合金钢(∵过冷A较稳定)(二)淬火方法1、单介质淬火碳钢——水;合金钢——油2、双介质淬火优点:得到高硬度,又减少变形和开裂应用:1)形状较复杂的碳钢件——先水后油水冷到400℃左右(丝丝声)再油汽2)尺寸较大的合金钢件——先油后空3、分级淬火先在M s附近保温2-5分钟(盐浴或溶炉中),然后油汽或空汽优点:减少变形和开裂、内应力小缺点:会出现部分P。

回火处理操作方法有哪些

回火处理操作方法有哪些

回火处理操作方法有哪些回火(tempering)是一种热处理方法,用于改善钢材的机械性能,特别是强度和韧性。

回火处理是在淬火后对钢材进行加热和冷却,以减轻淬火带来的脆性,同时保持一定的硬度。

回火处理可以根据需要进行不同的操作方法,下面将详细介绍几种常见的回火处理操作方法。

1. 单次回火(single tempering):钢材在回火炉中加热到适当的温度,并保持一定的时间,然后迅速冷却。

这种方法主要用于恢复淬火钢的韧性,同时保持较高的硬度。

单次回火通常在200-350摄氏度之间进行,并可以根据需要调整回火温度和时间。

2. 多次回火(double tempering):钢材经过一次回火后,再次回火以进一步改善机械性能。

多次回火可以提高钢材的韧性和韧化效果。

一般来说,第一次回火的温度较高,从350摄氏度开始,然后冷却后再进行第二次回火,温度较低,通常在150-250摄氏度之间。

多次回火可以根据需要进行,以获得所需的性能。

3. 循环回火(cyclic tempering):钢材在回火炉中进行多次回火和冷却循环,以改善材料的性能。

循环回火通常用于处理高硬度的钢材,可以减少材料的脆性,并提高韧性。

一般来说,循环回火的温度范围是150-250摄氏度,并根据需要进行多次回火和冷却。

4. 低温回火(low temperature tempering):钢材在较低的温度下进行回火,通常在100-150摄氏度之间。

低温回火可以获得更高的硬度和抗磨性,但牺牲一部分韧性。

这种方法适用于需要高硬度和较低韧性的应用,如刀具、冲压模具等。

5. 高温回火(high temperature tempering):钢材在较高的温度下进行回火,通常在450-650摄氏度之间。

高温回火可以降低硬度和强度,提高韧性和可塑性。

这种方法适用于需要较高韧性和可塑性的应用,如汽车零部件、机械零件等。

回火处理的操作方法还可以根据钢材的具体成分、用途和性能需求进行调整和定制。

关于回火的基本知识

关于回火的基本知识

什么是回火?回火的目的是什么?
(1)回火
将淬火得到的马氏体的钢加热到不超过A临界温度进行保温,而后冷却下来,以调整和改善钢性能的一种热处理操作,称为回火。

有时候对于大型铸件、锻件进行正火处理之后采用相似的工艺处理也叫做回火。

(2)回火的主要目的
①降低脆性,消除或减少内应力;
②获得工件所要求的力学性能
③稳定工件尺寸
④对于退火难以软化的某些合金钢,在淬火(或正火)后常采用高温回火,使钢中碳化物适当聚集,将硬度降低,以利切削加工,另一方面也减少大型铸件、锻件的冷却应力。

金属的热加工(退火,淬火,回火)原理知识

金属的热加工(退火,淬火,回火)原理知识

金属的热加工(退火,淬火,回火)原理知识1.退火能够改变钢的组织结构,从而获得我们所要求的性能.(1).加热时的组织转变:其转变过程是在铁素体与渗碳体分界面处优先形成奥氏体晶核,并不断长大,直到珠光体全部消失,奥氏体也就转变完毕.(2).冷却时的组织转变:由于退火的冷却速度很缓慢,奥氏体转变产物与Fe-Fe3C的组织相同,因而共析钢为珠光体;亚共析钢为珠光体加铁素体;过共析钢为珠光体加渗碳体.2.淬火是将钢加热到临界温度以上,保温一段时间,然后快速冷却下来,进行淬硬工件的热处理方法.其实质是通过加热使钢组织结构中的铁素体和珠光体充分转变为成分均匀的奥氏体,然后急冷下来得到硬度很高的马氏体.3.回火是紧接于淬火之后的热处理工序,淬火钢在不同的温度下回火,所得的组织不同,因而其机械性能差别很大,总的趋势是:随着回火温度升高,其强度、硬度降低,而塑性、韧性提高。

淬火钢中的马氏体和残余奥氏体都是不稳定的组织,加热就会发生转变。

随着温度升高,碳原子逐渐以渗碳体的形式析出,引起组织转变。

最后渗碳体聚合而分散在铁素体基体上,形成各种回火组织。

五、罗茨真空泵(一)概述罗茨真空泵是一种旋转式容积真空泵。

其结构形式是由罗茨鼓风机演变而来的。

它于1944 年首先出现于德国,是为适应在 10 ~ 1000Pa 压力范围内具有大抽速的真空熔炼系统而作为机械增压泵使用。

根据罗茨真空泵工作压力范围的不同,分为直排大气的低真空罗茨泵;中真空罗茨泵( 机械增压泵 ) 和高真空多级罗茨泵。

国内用量最多的为中真空罗茨泵 ( 以下简称罗茨泵 ) 。

罗茨泵与其它油封式机械泵相比有以下特点:(1) 在较宽的压力范围内有较大的抽速; (2) 转子具有良好的几何对称性,故振动小,运转平稳。

转子间及转子和壳体间均有间隙,不用润滑,摩擦损失小,可大大降低驱动功率,从而可实现较高转速; (3) 泵腔内无需用油密封和润滑,可减少油蒸气对真空系统的污染; (4) 泵腔内无压缩,无排气阀。

不锈钢回火工艺

不锈钢回火工艺

不锈钢回火工艺不锈钢是一种应用非常广泛的材料,因为它抗腐蚀性能强、强度高、美观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制造不同类别的产品。

然而,对于不锈钢来说,回火工艺也是极其重要的一环,它能够更好地提高不锈钢的耐腐蚀性能和强度,下面就让我们深入了解不锈钢回火工艺吧。

一、回火工艺的定义回火是热处理工艺的一种,指将已加热至所需硬度的材料,通过加入适当的温度和冷却速率,来恢复所需的韧性和强度。

回火在许多行业中都被广泛使用,尤其对于不锈钢制品来说,回火工艺就更是必不可少的一环。

二、回火温度回火温度是回火过程中的重要参数,它直接影响到材料微观组织的形成,因此很多时候需要按照不同的要求来调整回火温度。

对于不同的不锈钢,它的回火温度也是不同的,一般回火温度都在500-800℃范围内。

要注意,在回火温度过高的情况下,可能会出现结构松散、过软等问题,而过低则可能会导致脆性等不良后果,因此在实际使用时需要根据要求选择合适的回火温度。

三、回火工艺步骤回火工艺步骤包括预热、保温、冷却等环节。

在预热阶段,需要把工件加热到回火温度;在保温阶段,工件需要在回火温度下保持一段时间,使其达到所需的组织状态;在冷却阶段,工件需要被缓慢的冷却下来。

在不锈钢回火工艺中,因为不锈钢的结构变化及性质较特殊,因此需要特别注意回火工艺的控制,以确保质量和性能的稳定性。

四、回火工艺的意义回火工艺能够极大的提高不锈钢的性能和质量。

具体来讲,回火工艺能够提高不锈钢的韧性、延展性和耐腐蚀性,使其更加适合制造各种工业产品和高端产品,如食品、化妆品、药品器械等。

五、回火工艺的注意事项尽管回火工艺对于不锈钢加工含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但也存在着一些注意事项,需要在实际操作中加以遵循。

首先,回火过程中应根据不同的工件类型和要求选择合适的回火温度、保温时间和冷却方式;其次,回火前要去除工件表面的油污、氧化皮等杂质,以免影响回火效果;最后,回火结束后,工件要及时清洗、质检,以确保回火后的不锈钢材料的质量和性能。

回火定义与工艺参数

回火定义与工艺参数

回火定义与工艺参数回火是一种热处理工艺,用于改善钢材的机械性能和组织结构。

该工艺通过加热钢材到适当的温度,然后缓慢冷却,从而减轻钢材的应力,提高其硬度和韧性。

回火的目的主要有以下几点:1.消除钢材的内残余应力:在钢材冷却过程中,由于不均匀的收缩会产生应力,回火可以通过加热和冷却钢材来消除这些应力,减少钢材的变形和开裂的风险。

2.改善钢材的硬度和韧性:回火可以调整钢材的硬度和韧性,使其在使用中具有更好的耐磨和抗冲击性能。

回火温度和时间的选择是根据钢材的组织结构和所需性能来确定的。

3.保持钢材的尺寸稳定性:回火工艺可以减少钢材的尺寸变化,并保持其稳定性。

这对于对形状和尺寸要求较高的部件来说十分重要。

1.回火温度:回火温度是决定钢材组织调整和性能改善的关键参数。

回火温度的选择根据钢材的成分和硬度要求来确定。

一般来说,低合金钢的回火温度通常在200-600摄氏度之间,高合金钢的回火温度则要更高一些。

2.回火时间:回火时间是指钢材在回火温度下保持的时间。

回火时间的选取也是根据钢材的组织结构和性能要求来决定的。

对于普通碳钢来说,回火时间一般为1-2小时;对于高合金钢,回火时间可能会更长。

3.冷却速率:钢材的冷却速率对回火效果也有影响。

通常,使用自然冷却的方法,即将加热钢材从炉中取出后,放置在室温下冷却即可。

冷却速率的选择要根据钢材的尺寸和要求的性能来确定。

4.多次回火:有时需要多次回火以达到更好的效果。

在多次回火中,每次回火的温度和时间可能会有所不同,以使钢材的组织结构达到最佳状态。

综上所述,回火是一种重要的热处理工艺,可通过调整温度和时间来改善钢材的性能。

正确选择回火工艺参数可以使钢材具有优异的力学性能和良好的尺寸稳定性,满足不同应用的需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回火的定义与目的回火是将淬火后的金属成材或零件加热到某一温度,保温一定时间后,以一定方式冷却的热处理工艺,回火是淬火后紧接着进行的一种操作,通常也是工件进行热处理的最后一道工序,因而把淬火和回火的联合工艺称为最终热处理。

钢件在淬火状态下有以下三个主要特征。

(1)组织特征根据钢件尺寸、加热温度、时间、转变特征及利用的冷却方式,钢件淬火后的组织主要由马氏体或马氏体+残余奧氏体组成,此外,还可能存在一些未溶碳化物。

马氏体和残余奥氏体在室温下都处于亚稳定状态,它们都有向铁衆体加渗碳体的稳定状态转化的趋势。

(2)硬度特征由碳原子引起的点阵畸变通过硬度表示出来,它随过饱和度(即含碳量)的增加而增加。

淬火组织硬度、强度高,塑性、韧性低。

(3)应力特征包括微观应力和宏现应力,前者与碳原子引起的点阵畸变有关,尤其是与髙碳马氏体达到最大值有关,说明淬火时马氏体处于紧受力状态之中;后者是由于淬火时横截面上形成的温差而产生的,工件表面或心部所处的应力状态是不同的,有拉应力或压应力,在工件部保持平衡。

如不及时消除淬火钢件的应力,会引起零件的进一步变形乃至开裂。

综上所述,淬火工件虽有髙硬度与髙强度,但跪性大,组织不稳定,且存在较大的淬火应力,因此必须经过回火处理才能使用。

一般来说,回火工艺是钢件淬火后必不可少的后续工艺,它也是热处理过程的最后一道工序,它賦予工件最后所需要的性能。

回火是将淬火钢加热到Ac1以下的某一温度,保温一定时间,然后冷却到室温的热处理工艺。

它的主要目的为:(1)合理地调整钢的硬度和强度,提高钢的韧性,使工件满足使用要求;(2)稳定组织,使工件在长期使用过程中不发生组织转变,从而稳定工件的形状与尺寸;(3) 降低或消除工件的淬火应力,以减少工件的变形,并防止开裂。

2.淬火钢回火时的组织转变淬火钢件回火时,按回火温度的髙低和组织转变的特征,可将钢的回火过程分为以下5个阶段。

(1)马氏体中碳原子的偏聚马氏体是C在α-Fe中的过饱和间隙固溶体,C原子分布在体心立方的扁八面体间隙之中,造成了很大的弹性畸变,因此升高了马氏体的能量,使之处于不稳定的状态。

在100℃以下回火时,C、N等间隙原子只能短距离扩散迁移,在晶体部重新分布形成偏聚状态,以降低弹性应变能。

对于板条马氏体,因有大量位错,C原子便偏聚于位错线附近,所以淬火钢在室温附近放置时,碳原子向位错线附近偏聚。

对于片状马氏体,C原子则偏聚在一定晶面上,形成薄片状偏聚区。

这些偏聚区的含碳量高于马氏体的平均含碳量,为碳化物的析出创造了条件。

(2)马氏体的分解当回火温度超过80℃时,马氏体将发生分解,马氏体中的碳浓度逐渐降低,晶格常数c减小,a增大,正方度c/a减小。

马氏体的分解一直延续到350℃以上,在高合金钢中甚至可以延续到600℃。

不同含碳量的马氏体的碳浓度随回火温度的变化规律。

随着回火温度的升高,马氏体中含碳量不断降低。

高碳钢的碳浓度随回火温度升髙降低很快,含碳量较低的钢中碳浓度降低较缓。

马氏体的碳浓度与回火时间的关系:回火时间对马氏体中含碳量的影响较小,马氏体的碳浓度在回火初期下降很快,随后趋于平缓。

回火温度越高,回火初期碳浓度下降越多。

片状马氏体在100〜250℃回火时,固溶于马氏体中的过饱和碳原子脱溶,沿着马氏体的一定晶面沉淀析出ε-FexC的碳化物(x≈2〜3),其晶格结构为密排六方晶格,与母相之间有共格关系,并保持一定的晶体学位向关系。

含碳量低于0.2%的板条马氏体,在淬火冷却时已经发生自回火,绝大部分碳原子都偏聚到位错线附近,所以在200℃以下回火时没有ε-碳化物析出。

高碳钢在350℃以下回火时,马氏体分解后形成的α相和弥散的ε-碳化物组成的复相组织称为回火马氏体。

回火马氏体中的α相仍保持针状形态,由于它是两相组成的,较淬火马氏体容易腐蚀,故在金相显微镜下呈黑色针状组织,与下贝氏体很相似。

(3)残余奥氏体的转变淬火的中、髙碳钢,组织中总含有少量残余奥氏体,在230〜300℃温度区间回火时,残余奥氏体将发生分解,分解时遵循与过冷奥氏体分解相同的规律,转变产物为α相与碳化物,其中。

α相的含碳量与同温下的回火马氏体是一致的,因此统称为回火马氏体。

碳化物的粒子有所长大,但仍是很细很薄的片,并与母体保持着共格关系。

残余奥氏体在更高温度(如600℃左右)恒温分解产物应是珠光体,而在这两个温度之间也有一奥氏体分解的稳定区,回火过程未能完全分解的残余奧氏体在随后的冷却过程中有可能再一次转变为马氏体,这就是二次淬火现象。

这对髙碳钢尤其是高合金钢的热处理工艺有很大的实际意义,生产实践中往往利用这一原理来进一步提高钢的硬度。

合金元索对残余奥氏体分解的影响和对过冷奥氏体的影响基本相同。

(4)碳化物的转变在250〜400℃温度区间回火时,马氏体过饱和的碳原子几乎全部脱溶,α相的含碳量几乎已达到平衡含碳量(0.001%--0.02%),在低温下析出的碳化物(FexC)将转变为粒状碳化物化(Fe3C),α相在降低含碳量的同时,点阵晶格畸变开始消失。

嵌镶块遂渐长大,变成多边形晶粒,也就是铁素体的恢复。

这种由针状α相和与其无共格联系的细小顆粒与片状碳化物组成的机械混合物一般称为回火屈氏体。

其组织特征是铁素体基体分布着极细小的粒状碳化物。

(5)渗碳体的聚集长大和α相回复、再结晶回火温度高于400℃后,析出的渗碳体开始聚集球化与粗化,这一过程是逋过小顆粒溶解,大颗粒沉积长大的机制进行的。

在400℃以上回火时,α相已开始明显回复,即铁素体中的位错密度降低,剩下的位错通过重排、多边化形成位错网络、将铁素体晶粒分割成许多亚晶粒,但仍保持马氏体的外形。

回火温度高于600℃时,α相开始再结晶,通过界面移动逐渐长大成等轴状晶粒,这时粒状渗碳体均勻分布在铁素体,同时,马氏体的针状形态消失。

这种等轴状铁素体和细颗粒状渗碳体的机械混合物称为回火索氏体。

综上所述,碳钢或低合金钢的回火分为5个阶段,并主要得到:回火马氏体组织、回火屈氏体组织和回火索氏体组织。

由于回火的各阶段受扩散因素所控制,因此其转变取决于回火温度和时间,其中温度是最主要的因素。

合金元素对回火转变有很大影响,一般都起阻碍作用,使回火转变的各阶段温度向高温推移。

3.淬火钢回火时力学性能的变化淬火钢回火时,由于组织发生了变化,故其力学性能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1)硬度淬火钢回火时硬度的变化规律。

总的变化趋势是随着回火温度升高,钢的硬度连续下降。

但含碳量大于的高碳钢在100℃左右回火时,硬度反而略有升高,这是由于马氏体中碳原子的偏聚及ε-碳化物析出引起弥散硬化造成的。

在200〜300℃回火时,硬度下降平缓。

这是由于一方面马氏体分解,使硬度降低,另一方面残余奥氏体转变为下贝氏体或回火马氏体,使硬度升高,二者综合影响的结果。

回火温度超过300℃以后,由于ε-碳化物转变为渗碳体,共格关系被破坏,以及渗碳体聚集长大,使钢的硬度呈直线下降。

钢中合金元素能在不同程度上减小回火过程中硬度下降的趋势,提高回火稳定性。

强碳化物形成元素还可在髙温回火时析出弥散的特殊碳化物,使钢的硬度显著升高,造成二次硬化。

(2)强度和韧性随着回火温度的提高,一般来说,钢的强度指标屈服点(σs )、抗拉强度(σb )不断下降,而塑性指标伸长率(δ)、断面收缩率(ψ)不断上升。

在350℃左右回火时,钢的弹性极限达到极大值,在400℃以上回火时,钢的伸长率(δ)、断面收缩率(ψ)上升最显著。

45钢淬火后的强度并不高,且塑性很差。

如在200〜300℃回火得到回火马氏体,且由于应力消除,使其强度达到极大值;在350〜500℃回火,组织为回火屈氏体,弹性极隈最高,韧性也较好!在450〜600℃回火,得到的组织为回火索氏体,具有良好的综合力学性能,即较高的强度与良好的塑性、韧性相配合。

4.二次硬化铁碳合金在一次或多次回火后提髙了硬度的现象称为二次硬化,这种硬化现象是由于特殊碳化物的离位析出和(或)残余奥氏体转变为马氏体或贝氏体所致。

某些髙合金钢(如髙速钢、高辂模具钢等)尤为突出,它们在一定温度回火后,工件硬度不仅不降低,反而比其淬火态要髙得多。

产生二次硬化的原因有以下两个方面。

(1)马氏体转变过程中的弥散强化作用钢中含有强烈碳化物形成元素如Cr、Mo、W、V、Ti、Nb等,富集于渗碳体中。

当回火温度较高时(400℃以上),这些强烈碳化物形成元索在渗碳体中富集到超过其饱和浓度后,便发生由渗碳体转变为特殊碳化物的过程。

这些特珠碳化物比渗碳体更为坚硬,而且它形成时,以高度弥散的粒子析出于基体中,不易聚集长大,引起α相固溶碳量增大并钉扎位错阻碍运动,起着弥散强化作用。

(2)残余奥氏体转变成回火马氏体或下贝氏体这类钢中的残余奥氏体在回火加热、保温过程中不发生分解,而在随后的回火冷却过程中转变为马氏体或下贝氏体,这种现象称为二次淬火。

二次淬火也是二次硬化的原因之一,但它与析出特殊碳化物的弥散强化相比,其作用较小,只有当淬火钢中残余奥氏体量很高时,其作用才较显著。

5.回火脆性一般情况下,随着回火温度的提髙,总的趋势是钢的强度、硬度降低,而塑性、韧性增高。

但在许多钢(主要是结构钢)中发现,回火温度升高时,钢的冲击韧性并非连续提髙,而是在某些温度区间回火时,冲击韧性反而显著下降,这种脆化现象称为钢的回火脆性。

(1)第一类回火脆性淬火钢在250〜400℃围回火出现冲击韧性显著降低的现象,称为第一类回火脆性,也称低温回火脆性。

几乎所有工业用钢都在一定程度上具有这类回火脆性,而且脆性的出现与回火时冷却速度的快慢无关。

产生低温回火脆性的原因尚未十分淸楚,一般认为与马氏体分解时渗碳体的初期形核有关,并且认为是由于具有某种临界尺寸的薄膜状碳化物在马氏体晶界和亚晶界上形成的结果。

也有人认为,脆性的出现与S、P、Sb、As等微量元素在晶界、相界或亚晶界的偏聚有关。

此外,残余奥氏体分解时沿晶界、亚晶界或其他界面析出脆性的碳化物,以及韧性的残余奥氏体的消失,也是导致脆性的重要原因。

这类回火脆性产生以后无法消除,故又称为不可逆回火脆性。

为了避免低温回火脆性,一般应不在脆化温度围(特别是韧性最低值所对应的温度)回火,或改用等温淬火工艺,或加入从Mo、W等合金元素减轻第一类回火脆性。

(2)第二类回火脆性淬火钢在450〜650℃围回火后缓冷出现冲击韧性显著降低的现象,称为第二类回火脆性,也称髙温回火脆性。

将这类已产生回火脆性的钢重新加热到650℃以上回火,然后快速冷却,则脆性消失,若再次于脆化温度区间回火,然后缓冷,则脆性又重新出现,故又称之为可逆回火脆性。

这类脆性的产生与否和钢的化学成分、回火温度、回火时间以及回火后的冷却速度有密切关系。

第二类回火脆性主要在合金结构钢中出现,碳素钢一般不出现这类回火脆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