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时期的甘肃1-32页精选文档
兰州战役Microsoft Word 文档

兰州战役兰州战役,是解放战争中最惨烈的城市攻坚战之一,我军战史把它与上海战役并列为“著名的城市攻坚战例”。
这一伟大战役,是中国共.产党人的骄傲,是人民军队的光荣,是兰州人民的自豪。
在纪念兰州解放60周年之际,再次将那段气吞山河的历史画卷呈现给人们,用以告慰为兰州解放而英勇献身的革命烈士,同时也是为了让全省军民铭记参与解放兰州的全体将士和支前群众的感人壮举,珍惜革命先烈用鲜血换来的幸福生活,维护各民族大团结的良好局面,从而进一步振奋精神,大力推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防建设,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作出新的贡献。
一、解放西北兰州战役成为决定整个进程的关键兰州在地理位置上处于甘、宁、青、新的交通枢纽,解放前是西北政治、军事中心,是国民党西北军政长官公署所在地。
马家军在此苦心经营几代人,根基深厚,气焰嚣张。
经过三年的解放战争,尤其是随着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的决定性胜利,国民党的精锐部队几乎丧失殆尽,在军事、政治、经济上濒临绝境,我人民解放军从根本上改变了长期战略劣势的地位,解放全中国成为历史的必然。
1949年4月21日,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发出向全国进军的命令,渡过长江的百万雄师,以摧枯拉朽之势横扫残敌,相继解放了南京、上海及江南的大片领土,并开始向东南、中南、西南进军。
国民党政府分别向台湾、广州、重庆败退。
在这种情况下,仍不甘心失败的蒋介石集团把最后的希望寄托在盘踞西北的胡宗南、马步芳、马鸿逵部和退缩西南的白崇禧身上,企图保住西北和西南地区,待机卷土重来。
4月28日,毛泽东把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司令员兼第一野战军司令员彭德怀从太原前线召回北京,商讨制定了“钳马打胡、先胡后马”的战略决战方针。
按照这一方针,第一野战军在“扶眉战役”中消灭胡宗南主力后,趁胜追击“二马”(马步芳部亦称“青马”,马鸿逵部亦称“宁马”)。
毛泽东致电嘉勉彭德怀:“打胡胜利极大,甚慰。
不顾天热,乘胜追击打马战役是很对的。
关于甘肃红色历史文化征文

关于甘肃红色历史文化征文甘肃是中国革命的摇篮,是中国红色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这块沃土上,涌现了一批伟大的革命烈士和英雄,他们用热血和生命书写了一曲曲壮丽的红歌,谱写了一幅幅壮丽的红色画卷。
甘肃红色历史文化凝聚着伟大的精神力量,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
甘肃是中国革命早期的重要战场。
1920年,第一次国共合作在甘肃的连环山大漠戈壁地带火烧起来,成立了兰州工人运动委员会。
1922年7月,秦巴总工会在兰州成立,标志着中国工人运动的高潮来临。
1924年甘肃兰州劳动争议案爆发,搅动全省动荡不安。
这些历史事件的发生,为后来的革命风暴开辟了道路,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红军长征是中国革命的重大事件之一,在甘肃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甘肃是长征途中的重要经过地,红军在这片土地上展现了坚韧不拔、勇往直前的战斗精神。
特别是在会宁、白银等地,红军与敌人进行了多次激烈的战斗,不少同志壮烈牺牲,为中国革命的胜利贡献了宝贵的力量。
甘肃还是中国抗日战争的前线之一,有许多英雄事迹发生在这片土地上。
甘肃兰州的黄河奇袭战,兰州兵工厂的抗日制造,成为了当时抗战的重要组成部分。
红军游击队在甘肃开展了艰苦卓绝的游击战争,对日本侵略者构成了有力的打击和威胁。
甘肃的红色历史文化不仅体现在革命战争中,还表现在党的建设、群众运动和社会主义建设等方面。
九十年代初的陇南地震,甘肃人民表现出了排除万难、团结一心的精神风貌,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得到了长足发展。
甘肃的文化遗产中也有许多与红色历史相关的事物,如临夏回族自治州的东风旧址,兰州市的红色会议旧址等等。
这些古迹见证了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对红色历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甘肃的红色历史文化是中华民族宝贵的财富,对培养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要继承和发扬甘肃红色历史文化,让红色精神的火种在新时代继续燃烧。
在今后的工作中,政府要大力支持和引导相关研究和传承活动,学校要加强对红色历史文化的教育,使更多的人了解、认同和传承红色历史文化。
甘肃感人的红色故事6分钟

甘肃感人的红色故事引言甘肃作为中国西部的一个省份,曾经经历过丰富多彩的红色故事。
这些感人的故事,展示了甘肃人民在中国革命中的坚定信念和无私奉献精神。
本文将以多个故事为例,深入探讨甘肃感人的红色故事。
一、陈赓:忠诚的红色将军1. 早年经历陈赓,甘肃人,是中国共产党和人民解放军的杰出将领。
他在民国时期曾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参与了秋收起义等革命活动。
他的忠诚和无私奉献精神使他成为中国革命的中坚力量之一。
2. 战争年代陈赓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担任重要指挥职务。
他带领部队与日军顽强作战,在国家危难时刻展现出了他的勇敢和智慧。
他的军事才能和坚定信念,赢得了人民的信任和尊敬。
3. 对甘肃的贡献陈赓在解放战争胜利后,被任命为甘肃省军区司令员。
他致力于军队建设和民生改善,并在甘肃省的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他的领导和贡献,使甘肃得以从战争中恢复并取得长足发展。
二、清风村的红色传统1. 清风村简介清风村位于甘肃省兰州市郊区,是一个以红色传统为特色的村庄。
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清风村的人民积极参与抗日战争和土地改革运动,为中国革命做出了重要贡献。
2. 清风村的红色故事许多清风村的村民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积极参与革命活动。
一些村民不顾个人安危,与日军进行顽强抗争。
他们的英勇事迹被传颂至今,成为村庄的骄傲。
3. 红色传统的传承清风村的红色传统一直得到传承和弘扬。
村民们举办各种活动,宣传革命历史,教育年轻一代珍惜和传承红色遗产。
他们通过纪念活动和讲座,使红色精神在村庄中代代相传。
三、红军长征的感人故事1. 红军长征背景红军长征是中国革命的重要里程碑,也是甘肃感人的红色故事的重要组成部分。
长征中,红军艰苦奋斗,克服了各种困难,在艰险的山区和草地上开辟出一条生命之路。
2. 黄河岸边的故事红军长征时,许多红军战士因战斗受伤或疲惫不堪,放弃了继续前行。
然而,当他们到达黄河岸边时,看到身后卷土重来的敌军,他们选择跳入黄河,宁愿牺牲自己,也不让敌人追上红军主力。
第四章 抗日战争时期

中共四川省工委在成都的建立,是在中共中央的直接帮助下实现的。在省工委的领导下,成都和全川其他地方的各级党组织相继恢复和重建。
一、中共成都市委员会的重建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国民党反动派的残酷镇压和党内"左"倾错误的影响,使中国共产党的工作遭受很大损失。自1935年6月中共四川省委被破坏后,成都也没有了市一级和基层地方组织,许多共产党员失掉了组织联系。1938年1月中共四川省工委建立后,立即着手清理全川各地中共党员,恢复和重建包括成都在内的全川各级中共地方组织。
在清理中共党员的工作中,四川省工委首先接收了张曙时在下层人士中发展的党员,上层人士中发展的党员仍然由张曙时领导。同时全部接收了成都民先队中韩天石、王广义(王璐宾)、陈毅乔、刘忠渊四人组成的中共小组。又经过认真审查后,将成都民先队中的骨干成员吸收入党,并以这些党员为核心,将各救亡团体和一些进步力量较强的大、中学校中的骨干发展为党员,并建立中共的基层组织。对失掉组织联系的中共党员饶孟文自发组建的"中共成都特支"不予承认,但对参加特支的17名党员,经过逐个审查予以全部接收《川康特委报告书》(1940年8月20日),中央档案馆、四川省档案馆编:《四川革命历史文件汇编》甲12件。。
腊子口战役简介

腊子口战役简介1935年9 月中国工农红军进入腊子口地区,通过正面强攻与攀登悬崖峭壁迂回包抄的战术,经过浴血奋战,一举攻破了鲁大昌部重兵据险扼守的天险腊子口天险,打开了中央红军北上进入陕甘的通道。
,聂荣臻元帅曾对此评论说:"腊子口一战,北上的通道打开了。
如果腊子口打不开,无论军事上、政治上,都会处于进退失据的境地实如其名,腊子口周围群山耸列,峡口如刀劈斧削,腊子口河从峡口奔涌而出,两崖林密道隘,真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天险腊子口”是举世闻名的腊子口战役纪念地。
1935年9月,毛泽东、周恩来率领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在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途中,越过雪山草地后,到达腊子口。
[1]战争纪实甘肃国民党守军沿朱李沟口、腊子口、康多、道藏、黑扎一带分点布设了数道防线。
尤以腊子口为其防守重点,在桥头和两侧山腰均构筑了碉堡,并在山坡上修筑大量防御工事和军需仓库,敌人妄图凭借天险把红军扼阻在腊子口以南峡谷中。
是时,红军左侧有卓尼杨土司的上万骑兵,右侧有胡宗南主力,如不能很快突破腊子口,就会面临被敌人三面合围的危险。
毛主席毅然决定立即夺取腊子口,打通红军北上通道。
红军将士通过正面强攻与攀登悬崖峭壁迂回包剿的战术,经过两天的激烈的浴血战斗,英勇善战的红军出奇制胜,击溃甘肃省军阀第十四师师长鲁大昌早已部署好的守军,于9月17日凌晨全面攻克腊子口天险,使国民党企图阻挡红军北上抗日的阴谋彻底破产。
从此,天险腊子口成为中国革命史上举世闻名的革命胜迹,驰名中外。
突破天险腊子口后,红军主力从朱立沟(朱李沟景区)翻山越岭到达哈达铺,红军余部从牛路沟(即一线天景区)翻山到达岷县,沿途有当年红军走过的木桥和栈道。
从这里可以缅怀革命先烈为了革命事业,为了建立新中国,历经千辛万苦,抛头颅、洒热血,浴血奋战的情景,也可以重走长征路,接受爱国主义教育。
这一仗红军打出了军威,打开了进军甘肃的大门,为后续部队开辟了道路。
英雄的红四团以自己英勇顽强的战斗,在腊子口树立了与日月同辉的历史丰碑。
有关甘肃长征故事的红色文化解说词

有关甘肃长征故事的红色文化解说词美丽辽阔的甘肃是一片红色土地,在这片西路军将士征战过的地方,传扬着许多西路军的故事,也留存了丰厚的红色文化资源。
位于甘肃省张掖市高台县的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纪念馆,前身为高台烈士陵园,园内安葬着西路军转战河西、血战高台壮烈牺牲的红五军军长董振堂、政治部主任杨克明等3000多名革命先烈的忠骨。
在1937年1月的高台之战中,西路军第五军在董振堂的率领下,纵使敌强我弱、敌众我寡,高喊“人在高台在!”“与高台共存亡!”的口号,以简陋的武器与十倍于己之敌恶战,坚守孤城半月之久。
西路军不畏艰险、浴血奋战的革命英雄主义气概,为党为人民英勇献身的精神,同长征精神一脉相承,是中国共产党人红色基因和中华民族宝贵精神财富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件件实物、一张张图片,再现了当年西路军英勇奋战、血决祁连的悲壮历程。
甘肃省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在党史学习教育中,既通过开设党史课程等方式,推动学党史与纪检监察业务培训相融相促,也注重用好革命遗址遗迹,传承和弘扬西路军精神。
甘肃历史11

正文 . 第十一课
第 10 页
从1937年11月5日到1941年10月4日,日军轰炸了兰州、皋兰、固原、平凉、警员、 永昌等10多个县区。日机先后入侵兰州领空1100架次。兰州军民同日本侵略者展开了殊 死空战,有力地保卫了兰州,保证了战略物资的空中交通线。
日军轰炸兰州东郊机场
中国空军驱逐机
第 11 页 11
正文 . 第十一课
第 17 页
甘肃人民对抗战的贡献
英勇的兰州空中保卫战
在兰州的空中保卫战中,自1937年11月5日至1941年10月4日,中国空军和苏联援华 航空志愿队及我国地面高射炮兵部队密切配合,在兰州上空共击落日军飞机27架,给予 日军有力打击,减少了公私财产的损失和人民群众的伤亡,为保卫甘肃、保卫国际交通 线的畅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上百次空战中,许多飞行员血洒长空,英勇牺牲, 兰州空中保卫战中阵亡及死难的中苏飞行员有63名之多。
正文 . 第十一课
第 20 页
甘肃人民对抗战的贡献
保障交通、参军参战
抗战时期,外援物资除了通过安南、滇缅两 条公路可运入国内外,还有西北的甘新公路,每 月有上千吨苏联援华物资沿此路运到兰州,再向 中国腹地周转。在兰州,政府设立了西北公路运 输管理局、甘肃省驿运管理处,组建汽车、人力、 畜力等各种运输队。甘肃还组建了羊皮筏子水运 队,沿黄河顺流而下向宁夏、绥远等地的抗日部 队运送物资、弹药。
第 22 页 22
过渡页
Transition Page
抗战后甘肃 经济
第 23 页
抗战后甘肃经济凋敝
抗战给甘肃人民造成了巨大的生命财产损失,也 给甘肃省经济社会发展造成了巨大破坏和灾难性后果。 战后国民党统治集团又积极准备内战,军事费用猛增, 财政入不敷出,为了弥补财政赤字,国民政府大量发 行钞票,导致通货膨胀。甘肃的经济由于通货膨胀迅 速萎缩,大多数工厂资金缺乏,处于停产、半停产状 态,手工业多数破产。城市商业萧条,农村经济凋敝, 人们忙着囤积粮食等生活资料,一片破败景象。
甘肃红色革命人物事迹素材

甘肃红色革命人物事迹素材甘肃省是中国革命的重要发源地之一,涌现出了许多杰出的红色革命人物。
这些英勇的人们在中国革命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们的事迹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不断努力奋斗,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贡献。
一位杰出的甘肃红色革命人物是黄河革命军的创始人之一刘志丹。
刘志丹,原名刘天华,出生在1897年的甘肃环县,他自幼立志为国家独立和人民解放做出贡献。
刘志丹早年热衷于革命活动,曾在北京大学学习,并参加了中国共产党的地下工作。
他深入农村调查研究,组织农民群众进行抗日救国斗争,并创建了农村根据地,开展了一系列群众运动,大力推动了甘肃的革命事业。
刘志丹为人民奋斗终身,直到1945年在抗日战争胜利后不久英勇牺牲,但他的事迹和精神鼓舞着一代又一代人。
甘肃红色革命人物中,还有一位杰出的战士叫王建华。
王建华出生在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他从小就立志要为农民谋福利。
王建华在青少年时期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他带领农民群众进行土地革命斗争,建立革命根据地,组织农会和农民训练队,积极推动了乡村的革命斗争。
王建华在战斗中表现出色,被人们誉为“乡村刘胡兰”,然而,他也在革命事业中英勇牺牲。
王建华的事迹表明,无论出身贫寒亦或身处困境,只要有信念和勇气,就能为人民事业做出伟大的贡献。
甘肃红色革命人物中还有一位杰出的领导者是卜作义。
卜作义出生在1919年的甘肃庆阳,他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一位杰出的指挥官。
卜作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组织和指挥了许多战斗,具有丰富的军事经验和卓越的指挥才能。
他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取得了许多重要胜利,在中国革命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卜作义对于红军的训练和组织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他是中国军队培养出来的一位卓越将领,为中国革命做出了突出贡献。
这只是甘肃红色革命人物中的几位杰出代表,还有许许多多的英勇战士和无私奉献者为中国革命事业作出了卓越贡献。
他们为了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不惧艰险,不畏牺牲,英勇奋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职,马惇靖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北军区独立第2军军长
、甘肃省政协副主席等职,马光宗历任西北军区参议室参
议、全国人大代表等职。
抗战时期马鸿宾照片
•
马彪(1885——1948年)字炳臣,回族,临夏人,陆
军中将。抗战开始,以中将出任暂编骑兵第1师师长,率
回、汉、撒拉、东乡、保安、藏族等各旅官兵开赴前线。
中弹殉国。1940年歼灭日寇60师团一部和伪军2个师,继
经阜颍等几次大战,功勋卓越,声威大振。马彪升任陆军
骑兵第2军副军长,又出任漯河市警备司令。后罹车祸去
世。
• 邓宝珊(1894——1968年)名瑜,天水人,陆军中将。 1935年9月,在任新编第1军军长时,被授中将,“西安事 变”中支持张学良、杨虎城的正确主张,抗战爆发后,历 任21军团军团长、二战区北路军副总司令,晋陕绥边区总 司令,驻守榆林。期间数次到延安,与毛泽东、周恩来、 朱德等领导人晤谈交友。毛泽东写信称赞:“八年抗战, 先生支撑北线,保护边区,功德之大,更不敢忘。”建国 后,任甘肃省省长等职。
宾指挥所部迎战于乌布浪口,日军溃退。数日后再战,阵
地被突破,反攻中收复临河、五原等地。马光宗(1902—
—1987年)字耀武,回族,广河人。抗战时任马鸿宾部骑
兵旅旅长,率部驻防绥西,配合傅作义部阻击日军,1949
年8月任11军中将军长时通电起义。1949年9月,马鸿宾
父子率部起义,新中国建立后,马鸿宾任甘肃省副省长等
交通部、军政部、卫生署等机构采取独资或与甘肃省政府合资的方式,对甘肃
近代工矿业进行大规模的投资开发,陆续新建、扩建了27家公司和企业。据有
关专家对其20家企业的投资进行分析,总投资11亿元,其中包括甘肃机电厂、
甘肃华亭电瓷厂、甘肃水泥公司、甘肃矿业公司、甘肃油矿局、兰州电厂、甘
肃天水电厂、甘肃化工材料厂、甘肃煤矿局等工矿企业。这样大规模的投资使
以千计的军马。少数民族地区也作出了很大贡献。拉卜楞
寺嘉木样活佛发表《为宣传抗建告蒙藏同胞书》,还大力
倡导藏区民众开展支前献金献机运动。1944年12月,黄正
清率领拉卜楞教区108名僧俗人士组成的代表团,在重庆捐
献抗战飞机30架(献金总数折合战机数),表达了藏族同
胞爱国抗战的深情厚谊。
甘肃为抗日战争输送的优秀将领
甘肃在抗战时期的战列地位和作用
• 作为全国抗日战线的大后方 • 甘肃为抗日战争输送大批优秀将领 • 兰空大战 • 兰州事变
全国抗日战争的大后方
•
全面抗战爆发后,国民政府为躲避日本侵略者对中国工业的摧残,为准备
和坚持长期抗战在中国西部地区建立了新的国防工业基础,策动了巨大的工业
内迁,使得甘肃成为抗战后方。甘肃各族人民同全国人民一样义愤填膺,同仇
甘肃对抗战物力,财力支援
•
物力、财力支援。甘肃地区虽然土地贫疮,但战提供了巨大的战略
物资支持。他们省吃俭用,通过献金、踊跃认购“救国公债”
、“同盟胜利公债”和“建设公债”活动,积极献纳抗战军粮、
战马和款项。1942年,全省认购“同盟胜利公债”2286万元
,1943年达7108万元。全省每年献纳数十万石军粮和数
年,甘肃水利建设亦完成湟惠渠、溥惠渠、永丰渠、永乐渠等23条水渠及水利工
程。西北各省为开发西北农业资源,相继建立农村合作社、农村信用社,加强农业
贷款,促进粮食、棉花、畜牧、森林等方面的发展。国民政府对西部交通水利的
建设为甘肃支援抗战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
2、工业建设。从1938年开始,国民政府所属的资源委员会、中国银行、
得甘肃近代工业迅速发展起来,形成了电力、石油、化工、建材、煤炭、机器
制造等重工业企业;毛纺、皮革、造纸、火柴、面粉等轻工业。[22]根据1943
年统计仅兰州市共有工厂106家,抗战前几年只有25家,仅占工厂总数的23.6%,
而战后短短几年时间新建工厂多达81家,占工厂总数76.4%。[23]
•
• 3、甘肃成为抗战大后方。工业的内迁、人口的西迁、高校的内迁以 及国民政府对甘肃交通、水利、农业、工业、军事工业的新建,健全 了甘肃近代工农业体系,甘肃政治、经济文化地位提升,并使之成为 抗战大后方,有力的支援了全国抗战。例如:为加强纺织生产力如期 完成国民政府军毯织造任务,设在兰州东郊宁卧庄设军毯纺织厂, 1938年8月军毯纺织厂第一次承织军毯40万条。第一批定成后,国民党 军需总署对其能保质保量如期完示满意,因而第二批又委托加工100万 条。中国生产军毯,主要在兰州、毅水、平凉三地,保证了品的供给, 有力地支援了抗战。[24]战时甘肃是大后方五大煤炭基地之一,阿甘、 永登两煤矿日产80-100吨,甘肃矿业公司的罐子峡煤矿日产20吨。 [25]又如玉门油矿自1939年投产到1945年共产原油22.5万吨,炼制生 产汽油3.57万吨煤油1.56万吨,柴油0.5万吨.。作为当时国内规模最 大,产量最高的油矿,在“一滴油一滴血”的形势下为抗战提供了珍 贵的战略物资。[25] 1943年,日军企图强渡风陵渡入侵陕西,中国军 队由于及时用上了玉门生产的汽油,才将苏联支援中国的大炮赶运到 前线,阻挡了日军的进攻。玉门油矿的石油产品曾供给驻华美军总部 和在华的美军使用。1944年美国在华空军使用玉门生产的航空油,从 成都起飞轰炸了日军占领的开滦煤矿电厂和日本东京。加快了日本法 西斯溃败的进程。”[27]
•
马鸿宾(1884——1960年)字子寅,回族,临夏人,陆
军上将。抗日战争中,历任81军军长,17集团军副司令、
八战区副长官、绥西防守司令等职。三子马惇靖(1908—
—1972年)字立青,抗战中任81军参谋长,1948年任81军
中将军长。1939年夏,马惇靖指挥所部与日军首战于绥西
乌拉瑙包,退敌告捷。1940年2月日军自包头西犯,马鸿
马秉忠(?——1939年)回族,临夏人,时任暂编骑1师3旅
少将旅长,随师长率部守卫潼关并保卫陇海铁路灵宝段交
通安全。1939年进驻河南扶沟一带,守备黄河河防,平定
该旅5团1营1连哗变,打击日伪势力;同年春末,驻防周
口,常派轻骑分队袭击日军,使敌不敢轻意出城骚扰;9
月渡颍河攻击淮阳日军,占领西关,在与日军白刃格斗中
敌忾,共赴国难。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紧密配合全国各条战线的抗日斗争,
为争取抗战的最后胜利,付出了巨大的牺牲,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
(一)国民政府对甘肃交通、水利、农业、工业的建设,甘肃成为抗战大
后方
•
1、交通、水利、农业的建设。1937年开始修建甘(肃)新(疆)公路,两年
后修成,对西兰公路、甘青公路及其他多条公路亦进行了整修和扩修。到19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