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统计

抗日战争统计
抗日战争统计

抗日战争统计

阵亡中国将领

国民革命军将官阵亡名单(师级以上)

佟麟阁上将(追授),29军副军长1937年7月28日北京南苑

赵登禹上将(追授),132师师长1937年7月28日北京南苑

郝梦龄上将,9军军长1937年10月16日山西忻口

刘家麒中将,54师师长1937年10月16日山西忻口

吴克仁中将,67军军长1937年11月9日上海松江

高志航空军少将(追授),空军驱逐机司令1937年11月21日河南周家口夏国璋中将,172师副师长1937年11月21日浙江湖州

吴国璋中将,75师副师长1937年11月26日浙江湖州

饶国华上将(追授),145师师长1937年11月30日安徽广德(自杀)萧山令中将,宪兵副司令1937年12月12日江苏南京

姚中英少将,156师参谋长1937年12月12日江苏南京

司徒非少将,160师参谋长1937年12月12日江苏南京

刘震东中将,第五战区第二路游击司令1938年2月22日山东莒县

王铭章上将(追授),122师师长1938年3月17日山东藤县

邹绍孟少将,124师参谋长1938年3月17日山东藤县

赵渭滨少将,122师参谋长1938年3月17日山东藤县

范庭兰少将,豫北别动队第五总队总队长1938年3月28日河南修武

刘桂五少将,骑兵第六师师长1938年4月22日内蒙黄油干子

周元中将,173师副师长1938年5月9日山东蒙城

李必藩中将,23师师长1938年5月14日山东菏泽(自杀)

黄启东少将,23师参谋长1938年5月14日山东菏泽(自杀)

方叔洪中将,114师师长1938年6月山东菏泽冯家场

付忠贵少将,鲁北游击司令1938年9月23日山东

冯安邦中将,42军军长1938年11月3日湖北襄阳

林英灿少将,152师副师长1939年1月13日广东清远

李巩良中将,军训部辎重总监1939年3月7日陕西西安

张谞行中将,第一战区副参谋长1939年3月7日陕西西安

王禹九少将,79军参谋处长1939年3月26日江西高安

陈安保中将,29军军长1939年5月6日江西龙里

唐聚五少将,东北游击司令1939年5月18日河北迁安

韩炳宸少将,山东第十三区保安副司令1939年1月9日山东莱阳

马玉仁中将,江苏第一路游击司令1940年1月3日江苏望乡台

丁炳权中将,197师师长1940年1月25日江西武宁

郑作民中将,2军副军长1940年2月3日广西昆仑

钟毅中将,173师师长1940年5月9日湖北苍台(自杀)

张自忠上将(追授),33集团军总司令1940年5月16日湖北南瓜店

张敬少将,33集团军高参1940年5月16日湖北南瓜店

戴民权中将,豫南游击第五纵队司令1940年5月河南遂平

王竣中将,新27师师长1941年5月9日山西台砦

梁希贤少将,新27师副师长1941年5月9日山西台寨(自杀)

陈文杞少将,新27师参谋长1941年5月9日山西台寨

唐淮源上将,3军军长1941年5月12日山西悬山(自杀)

寸性奇中将,12师师长1941年5月13日山西毛家湾(自杀)

金崇印少将,17军参谋长1941年9月16日山西横水镇

石作衡中将,70师师长1941年9月6日山西绛县

赖传湘中将,190师副师长1941年9月24日湖南梁家段

朱实夫少将,新3师副师长1941年9月25日甘肃

李翰卿中将,57师步兵指挥官1941年9月27日江西上高

武士敏中将,98军军长1941年9月29日山西东峪

朱世勤中将,暂30师师长1942年5月4日,山东潘庄

郭子斌少将,暂30师副师长1942年5月4日山东潘庄

戴安澜中将(追赠原军衔是陆军中将加上将衔),200师师长1942年5月26日缅甸茅邦村

王凤山少将,暂45师师长1942年6月23日山西张翁村

胡义宾少将,96师副师长1942年7月缅甸埋通

张庆澍少将,鲁苏战区高参1942年8月山东唐王山

周复中将,鲁苏战区政治部主任1943年2月21日山东城顶山

张少舫少将,113师参谋长1943年2月21日山东城顶山

高道先少将,山东铁道破坏总队长1943年5月山东

江春炎少将,114师参谋长1943年7月4日山东邹县

彭士量中将(追授),暂5师师长1943年11月15日湖北石门

许国璋中将,150师师长1943年11月21日湖北诹市(自杀)

孙明瑾中将,预10师师长1943年12月1日湖南常德

卢广伟少将,骑8师副师长1944年5月5日安徽颍上

李家钰上将,36集团军总司令1944年5月21日河南秦家坡

陈绍堂少将,104师步兵指挥官1944年5月21日河南秦家坡

周鼎铭少将,36集团军副官处长1944年5月21日河南秦家坡

王剑岳少将,8师副师长1944年6月10日河南灵宝

王甲本中将,79军军长1944年9月7日湖南东安

阚维雍中将(追授),131师师长1944年11月10日广西桂林(自杀)

陈济恒中将,桂林防守司令部参谋长1944年11月10日广西桂林(自杀)

吕旃蒙少将(追授),31军参谋长1944年11月10日广西桂林

齐学启中将,38师副师长1945年5月13日缅甸仰光

胡旭盱少将,第三战区第一突击队司令1945年6月浙江孝丰

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注:1.八路军、新四军将领大多没有军衔,更没有得到追授;

2.,相当于少将及以上军衔之将领名单由于字数限制无法列明。)

左权,18集团军副总参谋长,1942年5月25日,山西辽县

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

罗忠毅,新四军6师参谋长,1941年11月28日,江苏溧阳

彭雄,新四军3师参谋长,1943年3月17日,江苏连云港

东北抗日联军

李学忠,第二军政治部主任,1936年8月,吉林省抚松县

王德泰,第二军军长,1936年11月,吉林省蒙江县

夏云杰,第六军军长,1936年11月26日,黑龙江省汤原县

宋铁岩,第一军政治部主任,1937年2月11日,吉林省蒙江县

陈荣久,第七军军长,1937年3月5日,黑龙江省饶河县

金正国,第十一军政治部主任,1938年5月,黑龙江省桦川县

刘曙华,第八军政治部主任,1938年8月22日,黑龙江省勃利县

李延平,第四军军长,1938年11月20日,黑龙江省五常县

王光宇,第四军副军长,1938年12月,黑龙江省五常县

王克仁,第五军代理政治部主任,1939年4月23日,黑龙江省穆棱县

侯国忠,第一路军第三方面军副指挥,1939年8月24日,吉林省安图县

杨靖宇,第一路军总司令兼政委,1940年2月23日,吉林省蒙江县

曹亚范,第一路军第一方面军指挥,1940年4月8日,吉林省蒙江县

王汝起,第二路军一支队支队长,1940年5月21日,黑龙江省饶河县

赵敬夫,第三路军三支队政委,1940年7月20日,黑龙江省德都县

高禹民,第三路军第三支队政委,1940年12月1日,内蒙古阿荣镇

陈翰章,第一路军第三方面军指挥,1940年12月8日,吉林省宁安县

汪雅臣,第十军军长,1941年1月29日,黑龙江省五常县

张忠喜,第十军副军长,1941年1月29日,黑龙江省五常县

魏拯民,第一路军副司令,1941年3月8日,吉林省桦甸县

郭铁坚,第三路军第九支队参谋长,1941年9月20日,内蒙古莫力达瓦旗

赵尚志,第二路军副总指挥,1942年2月12日,黑龙江省鹤岗

许亨植,第三路军总参谋长,1942年8月3日,黑龙江省庆城(现黑龙江省庆安县)伤亡情况

抗日战争期间,在华日军人数最多时有近200万,协助日军的中国伪军(包括汪伪军、伪满军、伪蒙军)最多时超过100万(整个抗战期间伪军总人数约为210万)。太平洋战争爆发时,日军共有51个师团,39个混成旅团。其中深陷中国战场的有35个师团加38个独立混成旅团;派往太平洋战略方向的有11个师团和1个混成旅团(占地面部队总数的20%)。据日本厚生省1964年调查后统计,日军在侵华战争中死亡的人数约为44万人。(不包括印缅战场上中国远征军和驻印军和美英协同歼灭的约16万日军。)抗日战争中,中国国民革命军兵力最高时达500万人。中国国民政府领导下的国民革命军与日军共有22次大型会战、1117次大型战斗、小型战斗28931次。国民革命军陆军死亡、失踪321万1914人,空军阵亡4321人、损失战机2468架,海军几乎全灭。加上因病减员等非战场损失,国军总损失400多万人。不过,亦于大小会战中,让日军损失48万3708人,而伤者更达193万4820人。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共有126名日本将官阵亡于与国军会战中。

除了国民政府军事力量外,在八年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正规军事力量还损失了584267人。其中包括八路军、新四军、华南游击队的损失,但不包括在中国东北地区的中共武装力量的损失。具体损失构成如下:

阵亡160603人

失踪87208人

被俘45989人

负伤290467人

中国平民则约有900万死于战火,另有800万平民死于其他因素,9500万人成为难民。中国在战争中所承受的损失极大,按1945年货币折算,约为6500亿美金。

另有估计中国抗战直接人口损失可累计之估计数为2062万人,合可累计之战争直接伤残人口,军民伤亡最低限为3480万人;同时,还有估计认为,中国抗战直接伤亡人口合计可能在4100万上,合战时失踪被俘等项数字,战争直接给中国造成的死亡、伤残及失踪等项人口损失共计超过4500万人;而从人口损失的角度看,抗日战争时期中国人口损失总数应在5000万人以上。

八年级历史上册《伟大的抗日战争19371945年》知识点整理

八年级历史上册《伟大的抗日战争 (1937-1945年)》知识点整理 八年级历史上册《伟大的抗日战争(1937-1945年)》知识点整理 一、“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1、九一八事变(1931年9月18日) ①1931年,日本在我国东北制造了什么事变?九一八事变(歌曲《松花江上》) 占领了什么地方?沈阳“九一八”事变后,东北三省全部沦于日寇之手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蒋介石采取不抵抗方针 ②不朽的民族战歌是人民音乐家聂耳最杰出的是《义勇军进行曲》 2、西安事变(1936年12月12日) 西安事变是由哪两人发动的?张学良、杨虎城 其目的是什么?逼迫蒋介石抗日 中国共产党主张如何解决事变?主张和平解决事变派谁去谈判? 派周恩来去谈判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有什么重要意义? 标志着国共第二次合作初步形成,预示着团结抗日新局面的到来。

二、全民族抗战的兴起 1、全国性抗日战争爆发的标志是什么?七七事变,或卢沟桥事变(1937年7月7日) 卢沟桥事变标志着什么?标志着全国性的抗日战争从此爆发 2、1937年12月,日本在什么地方进行了大屠杀?南京大屠杀 屠杀我居民和放下武器士兵多少人?30万人以上 3、抗日战争中,国共两党进行了第二次合作,建立了什么战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国共第二次合作初步形成的标志是什么?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三、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新的长城 1、抗战以来国民党军队取得的重大胜利是什么?李宗仁,台儿庄战役(以徐州为中心) 抗战中,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最大规模战役是什么?彭德怀,百团大战 2、各界人士的抗日活动 冼星海——《黄河大合唱》徐悲鸿——擅长画马,将举办画展的钱资助抗日 侯德榜——发明侯氏制碱法聂耳——《义勇军进行曲》

中国的抗日战争

中国的抗日战争 一.日本侵华战争的开始 1.九一八事变:时间:1931年9月18日地点:东北辽宁沈阳过程:日本驻中国东北关东军(日本陆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因侵驻中国的金县、大连地区的“关东州”而得名。)炸毁了沈阳北郊柳条湖附近一段南满铁路路轨,反诬中国军队破坏(贼喊捉贼),并以此为借口,进攻中国东北军驻地北大营,炮轰沈阳城。(说明日本人蓄谋已久。) 日军发动的九一八事变①对日本:是日本妄图变中国为其独占殖民地的开始。②对中国:是中国抗日战争的起点,是中国人民局部抗战的开始。③对世界:中国人民局部抗战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 2.20世纪30年代日本为什么要以东北三省为目标开始侵略中国?(原因、背景) ①地理位置上:日本与中国是一衣带水的邻邦(隔海相望的国家)。当时日本已经占领朝鲜,日本隔日本海、朝鲜海峡与朝鲜相望,而朝鲜与我国东北三省接壤。从东北三省开始进攻中国易于日本陆军的推进及后勤补给,而且东北三省资源丰富,适合做侵略中国的战略基地。 ②日本国:1868年明治维新后,日本逐渐走上军国主义的道路,多次发动对中国的侵略战争;20世纪30年代初,日本卷入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经济遭沉重打击。为了摆脱经济危机,缓和国内矛盾,日本统治集团发动了对外战争,把矛头指向中国。 ③中国:国共处于分裂状态,当时蒋介石南京国民政府忙于在南方围剿共产党,无暇顾及东北。(国内分裂给日本侵华有机可乘) 3. 九一八事变的结果:由于蒋介石实行不抵抗政策,东北军不战而溃。9月19日,日军占领了沈阳。不到半年时间,东北三省全部沦陷。 4.东北三省迅速全部沦陷的原因 ①.日本为侵华作了长期准备。日本对中国的侵略由来已久,在清朝末年,它就曾发动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年)等侵略扩张行为,并把中国东北部分地区划为势力范围。到了20世纪30年代初,日本卷入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经济遭沉重打击。为了摆脱经济危机,缓和国内矛盾,日本统治集团发动了对外战争,把矛头指向中国。日本在中国东北加紧进行武装侵略的一系列政治、军事部署。 ②蒋介石实行不抵抗政策,是东北三省迅速全部沦陷的主要原因。九一八事变前,日军已在东北制造多起事端,但是蒋介石要张学良“隐忍自重”,“不予抵抗,力避冲突”。九一八事变后,蒋介石提出“攘外必先安内”的方针,日本侵华气焰日益嚣张东北三省迅速全部沦陷。 5.失去东北三省会给中国造成什么样的危害? 东北三省人民或流亡关内(山海关)、或在日本铁蹄下呻吟,遭受极大痛苦;东北大量资源被日本掠夺,为其进一步侵略中国提供资源;助长了日本侵华日益嚣张的气焰,使中国对侵略中国的企图更加强烈;华北失去屏障,日本加速进攻关内,使其全面侵华加快等。 6.全国掀起抗日救亡运动的新高潮 (1)民族危机: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占东北,其后又将侵略的魔爪伸向华北。侵华日军在华北不断制造事端,制造华北事变(1935年日本策动“华北自治”),妄图把华北从中国分割出去,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危机。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2).全国各阶层人民要求停止内战,一致抗日。①中国共产党:主张建立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要求停止内战,一致对外。(1935年12月17日陕西省瓦窑堡会议)②学生:1935年12月9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北平(北京)学生举行了抗日救国示威游行,,史称“一二·九运动”。③东北人民:九一八事变后,东北人民自发组织抗日武装——抗日义勇军,在极其艰苦的环境下,坚持同敌人进行殊死顽强的斗争,涌现出像杨靖宇(书本p78)

10.如何正确认识国共两党在抗日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

民族解放斗争的胜利是国、共两党共同取得的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存在两个矛盾。一为民族矛盾,二为阶级矛盾,国民党与共产党的地位、作用,同这两个矛盾的性质与相互关系直接相联。抗日战争是全民族战争,这是民族矛盾居于主导地位所造成的。在全民族战争中起作用的有各派政治势力,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由十年内战转为结成统一战线合作抗日,是抗日战争实现并坚持下来的基础。 蒋介石国民党及其各派系,在抗战爆发前基本上掌握着国家政权,有蒋政权参加,才有全民抗战。共产党先把“反蒋抗日”改为“拥蒋抗日”,抗战实现以后又反复强调国共合作,强调全国团结抗战,就是说明了这个事实。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力量的兴起、壮大,是抗日战争实现并取得最后胜利的基本条件之一。共产党政治上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创导者,军事上领导着敌后战场,有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力量的参加,全民抗战才有了力量重心。西安事变后,蒋政权由“攘外必先安内”转为准备抗日。抗战开始不久,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中共关于国共合作抗日宣言和蒋介石发表谈话,承认共产党的应有地位和国共合作抗日,就是说明了这个事实。国共两党合作成为一个历史关键。中国内部新的团结格局由此确定下来。全国各阶级,各民族团结起来,一致抗日救亡。中华民族使自己的觉醒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新的高度。抗日战争就是这样实现的和虽然经历惊涛骇浪终于坚持到底了的。从双方合作奠定抗日战争的基础来看,国民党与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地位,基本是相同的。它们这时都站在争取民族解放斗争的关键位置上,力挽日本军国主义汹涌而来的狂澜。这是历史事实。 抗日战争中,民族矛盾起主导作用,阶级矛盾并没有消失。蒋政权这时具有两面性格。参加抗日民族解放战争,这一面是爱国的,带着革命性的;坚持大地主大资产阶级专政,这一面是反民主、反人民,带着反革命性的。前一面符合民族利益,后一面违反民族利益。抗战初期,前一面表现得比较明显。战争进人相持阶段,日本对重庆加紧诱降,共产党在敌后战场上很快发展,国民党的态度逆转。蒋介石这时谈话多次拿抗日、反共并列,甚至认为反共重于抗日。他要求美国给予军事经济援助时也把担心“国内中共之猖狂”作为重点。中国因此几度出现国共分裂内战、抗日战争中途夭折的严重危险。 民族解放斗争的胜利是国、共两党共同取得的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存在两个矛盾。一为民族矛盾,二为阶级矛盾,国民党与共产党的地位、作用,同这两个矛盾的性质与相互关系直接相联。抗日战争是全民族战争,这是民族矛盾居于主导地位所造成的。在全民族战争中起作用的有各派政治势力,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由十年内战转为结成统一战线合作抗日,是抗日战

世界史重大事件时间表(完整版)

大学世界史重大事件时间表(完整版)适用于大学、高中、初中生 世界历史大事年表 大约三百万年前地球上出现人类 公元前3100年左右埃及形成统一的奴隶制国家 公元前3000年左右 两河流域出现奴隶制城市国家 公元前3000年代中期印度河流域哈拉帕文化 公元前2100年左右 埃及奴隶河贫民大起义 公元前1894年古巴比伦王国建立 公元前1000年左右努比亚建立奴隶制国家 公元前594年雅典的梭伦改革 公元前六世纪居鲁士统一波斯,佛教在印度产生 公元前539年 波斯占领巴比伦 公元前525年波斯灭埃及 公元前509年罗马成立贵族专政的奴隶制共和国 公元前330年波斯被马其顿灭亡 公元前三世纪摩揭陀国统一印度大部分地区 公元前73-71年 斯巴达克起义 公元前27年屋大维建立罗马的元首制,共和国转为帝国公元前后朝鲜半岛出现高句丽奴隶制国家 公元初东非阿克苏姆奴隶制国家兴起 公元一世纪基督教产生 公元三世纪日本大和奴隶制国家兴起 313年基督教在罗马取得合法地位 四世纪北非发生“阿哥尼斯特”运动 378年 西哥特人在阿德里亚堡击败罗马军队 395年罗马分裂为东西两部 410年西哥特人一度占领罗马 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西欧奴隶制度崩溃 六世纪初法兰克王国建立 622年 穆罕默德从麦加出走麦地拉,伊斯兰教纪元 八世纪中叶阿拉伯帝国形成 646年日本大化改新 676年 新罗统一朝鲜

九世纪早期英吉利王国形成 843年查里曼帝国分裂,法兰西、德意志、意大利雏形产生九世纪封建制度在西欧确立 962年神圣罗马帝国建立 1054年基督教会分裂 1066年 法国诺曼底公爵征服英国 十一世纪中叶加纳王国全盛时期 1192年日本幕府政治建立 十三世纪 埃塞俄比亚封建国家兴起 十四世纪马里王国全盛时期,意大利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十四至十六世纪欧洲文艺复兴运动 1337年英法百年战争开始 1358年法国农民起义 1381年英国瓦特。泰勒起义 1453年东罗马帝国灭亡,英法百年战争结束 十五世纪桑海兴起 十五世纪晚期 英法中央集权国家形成,圈地运动开始 1480年俄罗斯摆脱蒙古控制 1487年迪亚士到达好望角 1492年哥伦布初次航行到美洲 1497-1498年达加马开辟西欧到印度的新航路 1517年 马丁。路德发动宗教改革 1519-1522年麦哲伦船队环航地球 十六世纪 葡萄牙和西班牙殖民者在亚、美强占殖民地 1524-1525 德意志农民起义 1588年 英国海军击败西班牙“无敌舰队” 1592-1598年朝鲜军民抗击日本侵略的卫国战争 1600年 英国东印度公司建立 十七世纪初法国殖民者开始在北美拓殖 1607年英国殖民者开始在北美拓殖 1632年沙俄在西伯利亚修建侵略扩张的基地—雅库次克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始 1649年 英国王查理一世被处死 1660年英国斯图亚特王朝复辟 1688年英国政变,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统治确立 1689年中俄签定“尼布楚条约”

浅谈抗日战争对当代社会的影响

浅谈抗日战争对当代社会的影响 摘要:抗日战争对中国近代历程的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推动作用和影响。而这些影响一直延续到了当代的社会,影响着我们的政治、经济、生活、思想和文化等各方面,并且这些方面是相互交织,互相作用的。它对文化的影响,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影响或改变着我们的思想,并且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关键词:影响巨大、相互交织、持续、发展 抗日战争,这场对近代中国具有重大影响的卫国保卫战是是20世纪中期中国抵抗日本侵略的一场全面战争,战场主要在中国大陆。1931年,日本侵占中国东北;1937年7月,其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国人民奋起抗日,拉开了全面抗日战争的序幕。在战争初期,中国投入大量军队以遏制日军的进攻;随后交战双方即转入相持,中共领导的敌后力量逐渐发展壮大,1941年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后,中国正式对日宣战,中国战场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主战场之一。1945年8月15日,日本向包括中国在内的同盟国无条件投降。抗日战争对中国造成了巨大的人员和财产损失,战争过程中民众的国家观念得到了增强,战争的胜利极大的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在抗日战争后,虽然还经历了内战。但是,共产党的星星之火从抗日战争中就已得到了很好的积累,为接下来共产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抗日战争也可以说是改变了中国的命运,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新中国的成立;抗日战争也改变了中国与外国的关系,我国从此开始以大国的身份走向世界舞台;抗日战争也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从而为民族的复兴和腾飞造就了一定的前提条件。 抗日战争对中国近代历程的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推动作用和影响。而这些影响一直延续到了当代的社会,影响着我们的政治、经济、生活、思想和文化等各方面。 在政治上,“抗日战争”就如同一个警钟,时刻提醒着我们的领导人,要勿忘国耻,要领导中国不断发展,使得中国不断壮大,屹立于民族之林,同时也为了让广大人民群众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而努力! 也是因为这场战争,深深的影响着当代的中日关系,使得在政治上中日之间大国关系变得尤其敏感。当代的中日关系,可以说是重要的、紧密的和不可或缺的。在整个中日关系中,经济合作占有中心地位,对于整个中日关系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在当代,中日两国互为最重要的经济合作伙伴之一。日本已连续11年保持为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对日本来说,中国也是位居前列的重要贸易伙伴之一。中日经贸关系的发展,给中日双方带来了互惠、双赢的巨大利益,进而加深了两国经贸关系的相互依赖程度。根据中国商务部公布的数据,2001年中日双边贸易额为877.2亿美元,2002年为1019亿美元,2003年为1335亿美元,2004年为1680亿美元,2005年为1845亿美元,2006年为2073.6亿美元。同时,据日本海关统计,2010年1-6月日本与中国的双边贸易额为1384.9亿美元,增长35.3%。其中,日本对中国出口684.7亿美元,增长47.9%;自中国进口700.2亿美元,增长24.9%。从以上数据我们不难发现和得出,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中日两国贸易联系日趋紧密。但是,两国之间虽然有着如何密切的经济联系,却由于日本对于抗日战争的态度和一些日本政界发出的不当言论,多次深深的伤害了我们,中日关系始终无法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其实,抗日战争影响我们的这几个方面是相互交织,互相作用的。它对文化的影响,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影响着我们的思想,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抗日战争对于文化以及其连带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 它传递了爱国、团结、坚韧、宁死不屈、不畏艰难险阻等的一系列充满正能量的思想,也是我们爱国教育绝好的教材。当今的中国,改革开放带来了国家的繁荣昌盛,中国已作为一个有着巨大影响力的大国屹立于世界的东方。抗日战争已经过去,但抗日战争所体现的民

国共两党在抗战中的地位和作用

抗日战争是在中国共产党倡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工农商学兵、各族各界人民、各民主党派,抗日团体、社会各阶层爱国人士和国外侨胞广泛参加的全民族的抗战。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存在两个矛盾。一为民族矛盾,二为阶级矛盾,国民党与共产党的地位、作用,同这两个矛盾的性质与相互关系直接相联。 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队分别担任了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任务。以国民党军队为主体的正面战场,组织了一系列大仗,特别是淞沪、徐州、武汉等战役,给日军以沉重的打击。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广泛发动群众,开展游击战争,八路军、新四军、华南游击队、东北抗日联军和其他人民抗日武装力量奋勇作战,平型关大捷、百团大战振奋了全国军民争取抗战胜利的信心,敌后战场牵制和歼灭了日军大量的军力,逐渐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主战场。 国民党在抗战的地位和作用 抗战初期阶段的正面战场 国民党正面战场的初期抗战,虽然有许多失误, 即国民党存在侥幸心理,企图依靠国联,从而执行片面抗战路线和消极防御作战,加上国民党军队思想混乱,派系林立等因素,造成了许多本来可以避免的损失,但它在中国抗日战争史上仍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发挥了极其重要地作用: 第一、国民党正面战场是抗日的主力。国民政府组织了一系列的大规模会战。如淞沪战役、晋北忻口战役、徐州和武汉的战役,都给日军以沉重的打击,是中国抗日战争乃至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第二、由于正面战场的顽强抵抗,粉碎了日本帝国主义在3个月灭亡中国的战略计划和“速战速决”的方针。消耗了日本的军事、经济实力,使其陷入长期战争的泥坑而不能自拔。使日军兵力分散,战线延长,为战略相持阶段的到来,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第三、支援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解放区敌后战场的开辟,为敌后游击战争创造了有利条件; 第四、国民党中爱国官兵的抗战英雄业绩,振奋了民族精神,大长了中华民族的志气,促进了全国的团结和进步,坚定了中国军民抗战必胜的信念; 第五、“唤起了国际舆论的同情和支持”,扩大了中国抗战在国际上的影响力; 第六、掩护了西南抗战基地的营建,为领导机构和沿江、沿海工厂、学校、科研机构的内迁争取了时间,为中国长期抗战创造了有利条件。 抗战相持与反攻阶段的正面战场 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由于日本侵华方针的改变,国民党在正面战场上采取消极对敌,避战观战,消极抗日的态度,确定了“防共、限共、溶共、反共”的反动方针,建立了“防共委员会”。蒋介石则运用一切办法尽力限制八路军、新四军的发展。此后将大量军队用于对付中共军队相继掀起三次反共高潮,限制全国抗日民主力量。在政治上和军事上基本上都是

抗日战争事件时间表-个人整理

1921年7月23日党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举行 1921年9月广东海陆丰运动,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最早的农民运动 1923年6月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 1924年5月黄埔军校创办 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 1932年1月28日上海一二八事变,淞沪抗战,十九路军蒋光鼐、蔡廷锴奋起抵抗 1933年5月31日国民党签订塘沽协定,实际上承认了日本对东三省和热河省的占领1934年10月红军开始长征 1935年1月中旬华北事变开始 1935年1月15日遵义会议,解决了军事和组织问题,纠正了左倾错误路线 1935年12月9日北平爆发一二九学生运动口号:打倒日本帝国主义 1935年8月1日中共中央发表《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即《八一宣言》 1935年12月17日瓦窑堡会议,制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1936年5月宋庆龄等发起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5月31日成立 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变 1937年7月7日七七卢沟桥事变,抗日战争全面爆发 1937年8月中国红军正式改编为八路军,朱德、彭德怀任总指挥、副总指挥 1937年8月13日上海第二次事变,即八一三事变 1937年8月22日洛川会议,制定了全面抗战路线,并通过了《抗日救国十大纲领》1937年9月22日国民党发表《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 1937年9月23日蒋介石发表承认中国共产党合法地位的谈话,标志着国共两党合作的抗日民族统计战线正式成立 1937年9月25日八路军115师平型关大捷 1937年12月13日南京沦陷南京大屠杀纪念日 1938年1月新四军军部在南昌成立,叶挺、项英任正副军长 1938年5月毛泽东发表论持久战 1938年3月16日台儿庄战役 1938年10月日军占领广州、武汉,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 1938年12月29日汪精卫叛国投敌 1939年9月1日德国入侵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 1940年5月16日枣宜会战,第五战区第三十三集团军总司令张自忠在南瓜店殉国 1940年8月20日百团大战8月到12月 1941年1月6日皖南事变,标志着国民党第二次反共高潮到达顶点 1941年6月22日德军进攻苏联,苏德战争爆发 1941年12月8日日本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 1942年1月1日在华盛顿签署联合国家宣言,标志着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正式形成1943年11月22日中美英发表《开罗宣言》,商讨对日作战问题和日本战败后的处理问题1945年4月25日在美国旧金山举行了联合国制宪会议,签署《联合国宪章》,中国正式成为联合国安全理事会五个常任理事国之一 1945年5月8日,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罪魁祸首德国法西斯宣布无条件投降 1945年7月26日中美英联合发表《波茨坦公告》,敦促日本无条件投降 1945年8月6日美国在日本广岛投掷原子弹 1945年8月9日美国在川崎投掷原子弹 1945年8月9日苏联军队开进中国东北,对日作战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 1945年9月2日日本签署无条件投降书(在密苏里军舰) 1945年中共七大,毛泽东思想正式确定为全党的指导思想 1951年8月13日周恩来总理签署通告,规定9月3日为抗战胜利纪念日

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及影响

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及影响 伟大的抗日战争作为自鸦片战争爆发100年来中国人民反对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充分展示了中华民族强大的生命力、凝聚力和战斗力,极大地激发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加快了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为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建立新中国奠定了重要基础,成为中华民族由衰败走向振兴的重大转折点。在这场战争中,中国人民付出了巨大民族牺牲,为人类和平、进步与正义事业做出了彪炳千秋的历史贡献。 对日战争的胜利结束了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屈辱的历史,是伟大的胜利。非正义的战争从一开始就注定了它的失败。 一、中国人民的彻底觉醒 抗日战争是改变中华民族历史命运的一场战争。这种命运的改变,首先得益于民族的觉醒。抗日战争使中国人民付出了惨痛的代价与重大的牺牲,但同时也对中国人民的觉醒和团结起了极大的召唤、促进作用。日本军国主义的残暴与国民党的软弱,使人民群众认识到,中华民族要复兴,不仅要驱逐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而且要推翻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抗日战争的胜利,使中国人民在“亡国灭种”的危险处境中开辟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崭新出路,为最终推翻三座大山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军事科学院研究员严国群说,这种民族的彻底觉醒,是抗日战争之前近一个世纪以来中国人民的一切不屈斗争所无法比拟的。毛泽东主席曾风趣地说:“日本的南乡三郎见我时,一见面就说:‘日本侵略了中国,对不住你们。’我对他说,我们不这样看,是日本军阀占领了大半个中国,因此教育了中国人民,不然不会觉悟,不会团结,那么我们到现在也还在山上,不能到北京来看京戏。就是因为日本皇军占领了大半个中国,中国人民别无出路,才觉悟起来,才武装起来进行斗争,建立了许多革命根据地,为解放战争的胜利创造了条件。所以日本军阀、垄断资本干了件好事,如果要‘感谢’的话,我宁愿‘感谢’日本军阀。” 这让我们更深刻的体会到了毛主席说过的那句话“落后就要挨打”。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应该不忘历史,牢记历史给我们的教训,唯有不断提高自己,使自己成为一个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优秀青年,才可以为我们伟大的祖国做出更多的贡献,如果每个有志的青年都这么做了,那么我们就不会让历史重蹈覆辙,祖国的前途将是一片光明。 二、中国获得了政治大国地位 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抗战,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进程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对此后世界

抗战胜利相关知识及其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

一复习抗战 二抗战的胜利1945 ⑴中共七大(1945年4月23日—6.11 延安) 背景:抗日战争即将取得胜利。 内容:制定了当时党的任务;确定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选举产生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央委员会,组织上达到了空前的团结。 毛泽东《论联合政府》的政治报告是这次大会的中心议题。毛泽东在报告中提出了党的政 治路线,即:“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在我党的领导下,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 国人民,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 意义:这次大会,使全党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旗帜下,实现了思想上、政治上和组织上的空前团结和统一,为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提供了最可靠的保证。 ⑵抗战胜利的标志:1945年8月15日,日本无条件投降。9月2日正式签署投降书。 ⑶抗战胜利的原因 中国方面: ①在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领导下,实现了全民族抗战(主要原因); ②正义性的反侵略战争:得道多助,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③中共的中流砥柱作用:倡导和建立统一战线、敌后根据地和抗日游击战争、《论持久战》等; ④两大战场相互依存、相互配合。 国民党正面战场和共产党敌后战场(国民党台儿庄战役) [放手发动群众,实行人民战争,使敌人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 国际方面: 海外华侨和世界各国人民的支援;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二战)相互配合加速了日本的投降。Eg 白求恩Canada ⑷抗战胜利的历史意义 1国内是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在反抗侵略斗争中取得的第一次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维护了国家主权;显示了中华民族的觉醒和民族团结的巨大力量。 2国际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 1935,八一宣言,号召停止内战一致对外 1935,12月召开瓦窑堡会议,确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 1936,12/12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初步形成; 1937-9,国民党公布国共合作宣言,正式形成。

《 伟大的抗日战争》知识总结

第四单元伟大的抗日战争 一、九一八事变(局部抗战1931——1937) 1、背景:日本:为了摆脱经济危机(目的) 国际:英美忙于应付经济危机,无暇东顾 中国:蒋介石发动内战,给日本以可乘之机。 2、时间:1931年9月18日(国耻日) 3、地点:沈阳 4、借口:柳条湖事件 5、结果:不到半年东北三生全部沦陷——蒋介石采取了不抵抗政策——集中力量打击中共 6、影响:中国人民的局部抗战开始,(局部侵华开始) 7、九一八事变给我们的启示:①落后就要挨打,富国强民才能御敌。 ②只有不断发展经济,努力提高国家的综合国力,才能使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③作为中学生,要树立民族自尊、自强意识,增强历史使命感,为祖国的统一、富强和民族的兴旺发达贡献力量 二、日本的侵略步伐 1、32年,在长春建立伪满洲国,在东北设立731部队 2、33年,占领热河 3、35年,签订《何梅协定》 三、抗日高潮的掀起 1935年,北平学生发动一二九运动,掀起了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潮 四、西安事变 1、原因: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2、时间:1936年12月12日 3、经过:(略) 4、人物:张学良,杨虎城 5、目的:逼蒋抗日(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6、结果:在中共的努力下,得以和平解决(周恩来前去谈判) 中共提出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出发点:全民族的利益为重 1、意义:(课本105页) 一、七七事变(卢沟桥事变)(全民族抗战) 1、时间:1937年7月7日 2、地点:卢沟桥 3、经过:(略)出现了两位民族英雄:佟麟阁、赵登禹 4、影响:标志着全面抗战的开始、国共开始第二次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七、共赴国难 根据国共两党谈判达成的协议,对军队进行了改编:陕北的工农红军主力改编为八路军,南方八省坚持斗争的红军游击队改编为新四军 二、南京大屠杀 1、时间:1937年12月 2、结果:日军在占领南京的六周内,屠杀手无寸铁的中国民众达30万人以上 三、重要战役 1、平型关大捷:中国抗战以来的第一次大捷(国共合作) 2、百团大战:(敌后战场)

抗日战争时期的国共两党、两个战场及其相互关系

抗日战争时期的国共两党、两个战场及其相互关系 抗日战争在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进程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和意义。它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由沉沦走向复兴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也是中国共产党从小变大、由弱变强的关键时期。 第一,胡锦涛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是评价国共两党、两个战场及其关系的指南。 他指出:抗日战争是"在中国共产党倡导建立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以国共合作为基础",中国人民同凶恶的日本侵略者进行的"气壮山河的斗争" 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军队,分别担负着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作战任务,形成了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战略态势。以国民党军队为主体的正面战场,组织了一系列大仗,特别是全国抗战初期的淞沪、忻口、徐州、武汉等战役,给日军以沉重打击。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广泛发动群众,开展游击战争,八路军、新四军、华南游击队、东北抗日联军和其他人民抗日武装力量奋勇作战。平型关大捷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百团大战振奋了全国军民争取抗战胜利的信心。敌后战场钳制和歼灭日军大量兵力,歼灭大部分伪军,逐渐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主战场。 第二,在抗日战争的不同阶段,两个战场的地位作用及其关系是不同的。 大体上说,在抗日战争的战略防御阶段,正面战场担负着抗击日军战略进攻的主要任务,国民党军队的抗日是比较积极的,国民政府也实行过若干有利于抗战的政策;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主要是配合正面战场的作战,敌后战场处在开辟和发展阶段;两个战场的配合和国共两党的关系都比较好,以朱德、周恩来等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和八路军领导人同国民党方面的真诚合作成为历史佳话。 在战略相持阶段,国民党及其正面战场的情况比较复杂,需要作具体分析。一方面,国民党的抗战积极性远不如防御阶段,同共产党的关系有所恶化,制造了多次反共摩擦事件,正面战场在抗日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明显下降;另一方面,蒋介石及国民党最高当局面对日本的政治诱降,有过动摇,但是,鉴于国际和国内形势最终没有投降日本,坚持了抗战,并在相持阶段继续组织了一些大的战役,取得了一些胜利, 特别是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国战区的设立以及中国远征军进入缅甸对日作战,明显提升了中国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与此同时,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迅猛推进,敌后抗日根据地发展壮大, 抗日游击战争提升到战略地位,成为主要的抗日作战形式,敌后战场钳制和歼灭日军大量兵力,歼灭大部分伪军,其地位和作用明显上升,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主战场。 在战略反攻阶段到来前夕,正面战场却发生了国民党军队在豫湘桂战役中大溃退的严重事件;而在敌后战场,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等人民抗日武装迅速壮大,逐渐改变敌强我

抗日战争前后会议

瓦窑堡会议 中国国情-中国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4115912596.html, 时间: 2012-08-30 发表评论>> 1935年12月17日—25日,中国共产党在陕北瓦窑堡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这次会议是在全国抗日民主运动日益高涨的形势下召开的。 1935年,日本帝国主义继侵占我国东北后,又发动了“华北事变”,妄图把华北变成第二个“满洲国”。而国民党政府屈服于日本帝国主义的淫威,继续实行不抵抗政策,先后与日军签订了“秦土协定”和“何梅协定”,实际上把包括北平、天津在内的河北、察哈尔两省的大部分主权奉送给了日本。中国共产党积极领导了全国人民的抗日救亡运动。1935年8月1日,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起草了《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即《八一宣言》),10月1日正式以中华苏维埃中央政府和中共中央的名义公开发表。这个宣言是根据共产国际第七次代表大会关于建立反法西斯人民统一战线的精神提出的。宣言呼吁各党派各军队和各界同胞停止内战,集中力量一致抗日,并建议组成统一的国防政府和在国防政府领导下的抗日联军。在中国共产党的影响和领导下,1935年12月9日,北平学生爆发了“一二九”运动,1万多名学生举行抗日示威游行,推动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发展。 在此期间,长征中的中国工农红军于1935年10月胜利到达陕北。11月下旬,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所派代表张浩(林育英)回到陕北,向中共中央传达了共产国际关于建立广泛的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精神和八一宣言的内容。 在中华民族危机日益严重,抗日救亡运动重新高涨的形势下,迫切要求对日本进攻以来的国内形势作一次正确的分析,制定党在新形势下的策略和政策,纠正严重存在的“左”倾关门主义。为此,根据共产国际七大的决议,中共中央于1935年12月17日至25日在陕北瓦窑堡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即“瓦窑堡会议”。 会议由张闻天主持。参加会议的政治局委员,候补委员和其他有关人员有:毛泽东、周恩来、张闻天、王稼祥、刘少奇、秦邦宪(博古)、彭德怀、邓发、凯丰(何克全)、李维汉、吴亮平、张浩(林育英)、杨尚昆、郭洪涛等10多人。共产国际军事顾问李德也参加了会议。 会议主要分析了华北事变后国内阶级关系的新变化,讨论了关于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抗日联军和国防政府等问题,批判了党内长期存在着的那种认为不可能争取民族资产阶级与中国工人、农民联合抗日的“左”倾关门主义的观点,决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会议通过了张闻天起草的《中央关于目前政治形势与党的任务决议》。决议指出:党的策略路线是发动、团结与组织全中国全民族一切革命力量去反对当前的主要敌人──日本帝国主义和卖国贼头子蒋介石,并指出关门主义是党内的主要危险。 会议还通过了《中央关于军事战略问题的决议》,提出红军行动的战略方针是:把国内战争同民族战争结合起来,准备直接对日作战的力量和猛烈扩大红军。 会后,毛泽东根据瓦窑堡会议决议的精神,于12月27日,在陕北瓦窑堡党的活动分子会议上作了《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的报告。进一步从理论上和实践上,系统地阐明了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 瓦窑堡会议是从土地革命战争到抗日战争历史转折时期,党召开的一次极为重要的会议。它总结了两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政治策略方面的基本经验,批判了“左”倾关门主义,制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路线。这次会议是遵义会议的继续。遵义会议只对当时最迫切的军事问题和组织问题作出决议,而瓦窑堡会议则解决了政治路线问题。

伟大的抗日战争笔记

伟大的抗日战争(1931——1945年) 这一时期中日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一、日本侵华原因: (1)侵华是日本的既定国策,明治维新后制订了以侵略中国为中心的“大陆政策”。(2)1929——1933年世界性的经济危机波及到日本,日本企图通过对外侵略来摆脱国内的危机。(3)当时其他列强忙于应付本国的危机,无暇东顾(4)中国内部,蒋介石正在围剿红军,从而给日本帝国主义可乘之机。 二、侵华日军的罪行 (1)明治维新后制订了以侵略中国为中心的“大陆政策” (2)1931年“九.一八”事变,占领沈阳 (3)1935年“华北事变”,威逼平津 (4)1937年7月7日发动“卢沟桥事变”,全面侵华 (5)1937年“八.一三”事变,上海失守 (6)1937年12月,南京大屠杀 (7)1938年5月,占领徐州;10月,广州、武汉失守 ▲在侵华过程中使用的手段: (1)政治上:扶植傀儡政权“以华制华”,疯狂迫害占领区人民,如实施细菌战和毒气站,制造如南京大屠杀式的惨案 (2)经济上:大肆掠夺中国的资源、财富和劳动力 (3)文化教育上:推行奴化教育和愚民政策 三、从局部抗战到全民族抗战 局部抗战:(1)中国共产党:①“九.一八”事变宣言②“八.一宣言”: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国共两党协议军队改编:西北的工农红军——八路军;负责人:朱德、彭德怀。南方八省红军游击队——新四军;负责人:叶挺、项英)▲③瓦窑堡会议:确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 (2)东北军民:①东北抗日义勇军②东北抗日联军 (3)国民党爱国将领:①国民党十九路军上海抗战(蒋光鼐、蔡廷锴)②二十军长城抗战(宋哲元)③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收复多伦▲④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和平、由分裂对峙到合作抗日的序幕) (4)爱国民众:工人罢工;工商业者抵制日货拒收日钞、呼吁政府与日本断交;学生游行示威。▲全民抗战路线:1937年9月,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公布了中共中央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成立。 ▲正面战场(国民党)——片面抗战路线: (1)淞沪会战:打破了日本三个月内灭亡中国的计划 (2)太原会战:平型关大捷,取得抗战以来的首次大捷 (3)徐州会战:李宗仁,台儿庄战役,取得抗战以来的最大胜利 (4)枣宜会战:张自忠壮烈殉国 (5)武汉会战: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 ▲敌后战场(共产党)——全面抗战路线 (1)①洛川会议:制定了动员全民族一切力量争取抗战胜利的全面抗战路线。 ②1937年9月,陕甘宁边区政府成立,成为全国抗日根据地的指挥中枢和总后方,首府为延安。(2)百团大战,彭德怀。 (3)蒙古抗日游击队、回民支队等少数民族的抗日武装壮大。敌后战场逐渐成为抗日战争的主要战场。 四、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经过: (1)①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中国政府正式对日、德、意宣战。②1942年1月,世界反法西斯阵营正式形成。中国战场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战场。蒋介石任最高统帅。(2)▲为取得抗战的最后胜利,1945年春,中国共产党在延安召开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确定了党的革命任务并确立了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这次会议为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政治和思想基础。 (3)①1945年5月,德国投降,欧洲战争结束。②7月,中、美、英《波茨坦公告》,促令日本投降,③8月,美国在日本广岛和长崎投下两颗原子弹。④苏联对日宣战;美英准备登陆日本;毛泽东发表《对日寇的最后一战》 ▲(4)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2日签署投降书。10月25日台湾光复。取得抗战的最后胜利。 ▲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 (1)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最伟大的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第一次取得了完全的胜利。 (2)中华民族共同抵御外敌,捍卫了民族尊严,为民主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3)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民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国共两党在抗日战争中的作用

抗日战争是鸦片战争以来第一次中华民族全面动员,进行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战争,也是中华民族第一次全面、深刻的觉醒。抗日战争的全面胜利,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以下从两个方面来说明国共两党在抗日战争中所起到的作用。 一、国民党和国民政府在全民族抗战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从整个战争过程来说,国民党始终是当时中国的第一大党、执政党,控制整个国家机器,它是否抗战,决定着中国中央政府是否抗战。而这一点,有着多方面的意义。 首先,政府抗战有着标志和象征的意义。中国政府存在着并且抗战着,标志这个国家没有亡国。如果这个政府投降了,成为傀儡政权,标志着这个国家已经不是独立的国家,已经亡国。 第二,就是政府的动员力。国民政府抗战,就能够动员整个国家的力量进行抗战,这是其他任何党派、团体等组织做不到也不可能做到的。政府能够动员全国的武装力量、经济力量进行抗战,也能发动它所控制的全部宣传机器动员全国人民抗战。 第三,国民党是当时中国第一大党,它所控制的军队是当时中国最有军事实力的军队。特别是抗战之初,中国共产党的军事力量仍然很弱小,国民党军队的抗战在当时是主要的,正面战场对于打击日本的进攻势头、迟滞日本的进攻速度、实现持久抗战的战略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第四,国民党与国民政府是否抗战,决定着抗战是否合法,而直接影响着其他力量的抗战态度和抗战方式。九一八事变后到卢沟桥事变前,国民党与国民政府不仅不抗战,而且对抗战活动进行压制和打击,著名的一二九运动,就是其镇压学生爱国运动的范例。而在国民党和国民政府的压制、打击下,很难形成全民族的抗战局面。 必须指出的是,国民党和国民政府的抗战是在中国共产党和全国其他各爱国党派、各族各界和全国人民的推动下实现的。它的抗战态度的及时性、坚定性、彻底性、全面性都不及中国共产党和其他爱国党派,也不及深刻、全面觉醒了的中华民族的大多数成员。但在国民党和国民政府采取了抗战的态度后,它的动员力、号召力又是其他任何党派、团体所不能取代的。 第五,国民政府是中国国家的代表,它代表中国进行抗战外交,在不同的阶段,国民政府根据战争形势和国际关系格局的变化,制订了不同的外交政策和策略,确定了战略重点。这些政策和策略的具体运作与实施,取得了良好的国际效应和国际影响。 二、中国共产党的正确导向和正确的战略、策略是全民族抗战胜利的根本保证 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的抗日战争中不是领导作用,而是导向的作用。导向是指指导行动或发展的方向,使事物向某个方面发展。就是提出正确的方向和目标,并且提出正确的方针和路线,促使事物向正确的方向发展,保证正确的目标的实现。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对全民族抗战发挥导向作用,是因为它具备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必要条件。 一是中国共产党具有广泛的代表性,是无产阶级、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利益的代表者,对民族资产阶级也具有很大的影响力。在抗日的问题上,与大资产阶级的利益一致。它所提出的抗日战争的方向和目标、方针和路线、战略和策略代表了整个中华民族的整体利益、方向和目标。 二是中国共产党是除国民党外唯一具有武装力量的政党,虽然军事实力在抗战初期仍然不大,但却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唯一能够与国民党军队进行配合抗战的军事力量。而且由于中国共产党有正确的路线和方针、正确的战略和策略,在敌后建立了自己的根据地,能够以根据地迅速发展自己的力量,扩大军事力量,从而使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力量在抗战中不断壮大,其影响力也不断扩大,在全民族抗日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也不断重要和扩大。 三是政治导向的内容包括与国民党消极抗日,积极反共方面的斗争。国民党及国民政府虽然参加了抗战,并在其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由于统治利益的需要,还有许多不利于抗战的因素和行为。在抗战之初,不能提出一个取得抗战全面胜利的目标,只是想恢复到卢沟桥事变前状态,因此过于依赖国际社会,一方面与日本军队作战,另一

国共十年对峙与抗日战争时间表文档

国共十年对峙时间表 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 1927年8月7日八七会议 1927年8月湘赣边秋收起义 1927年8月秋收起义部队到达井冈山 1927年底广州起义 1928年4月井冈山会师 1928年张学良宣布东北易帜 1931年九一八事变 1931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 1932年一.二八事变、十九陆军抗战 1932年伪满洲国成立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开始长征 1935年1月遵义会议 1935年中共中央发表八一宣言 1935年10月红军第一方面军长征到达陕北 1935年一二.九运动 1936年10月红军第二、四方面军长征到达甘肃会宁等地,长征结束 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变 抗日战争时间表 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 1931年10月12日黑龙江沦陷 1932年1月28日淞沪事变 1935年5月29日梅津美治郎就华北问题提出备忘录,7月6日,何应钦复函全部承认日方要求,《何梅协定》 1935年8月1日中共《八·一宣言》 1935年11月24日冀东内蒙脱离中央 1936年5月5日国共初步议和 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变 1937月2月15日中共接受国民政府改编 1937年7月7日芦沟桥事变事变后,国军最高统帅蒋介石即宣示求战必应战战略原则,中国抗日战争全面爆发。。 1937年7月26日平津沦陷 1937年8月7日国民政府决议抗战 1937年8月13淞沪会战 "八一三"事变,又称"八一三"淞沪抗战,是抗日战争初期继"七·七" 事变以后,1937 年8 月13 日上海军民奋起抗击日本侵略军的壮烈战斗,日本帝国主义为扩大侵华战争在中国上海制造的事变,1937年8月13日爆发,即第二次上海事变 1937年10月30日国民政府迁都重庆 1937年11月5日上海沦陷 1937年12月13日南京沦陷南京大屠杀 1937年9月11日-11月8日太原会战包括有:天镇战役[1]、平型关战役、忻口战役、娘子关

第二次世界大战对中国的影响资料

第二次世界大战对中 国的影响

第二次世界大战对中国的影响 艺术与设计学院 20091080075 颜廷飞 摘要: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开辟最早、持续时间最长、牺牲最大的一个战场。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亚洲最大的陆地战场,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主战场之一。中国始终如一地承担了自己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的义务,在战争的第一线,从未停止过战斗。 关键词:二战;中国;影响 前言 二战对中国的影响非常深远,中国军民在二战中的巨大牺牲和非凡的贡献使得中国在国际社会的地位有了显著提高。各国已对中国另眼相看,尤其是战后,中国的命运已不再操纵于列强之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帽子已经甩掉。此后,中国融入国际社会的步伐也渐渐加快。雅尔塔会议确立了中国在联合国为五个常任理事国之一,中国在国际事务中举足轻重。 一、对中华民族团结的影响 二战对参战各国城市和乡村社会结构的破坏和重塑无法回避。比如中国清末社会的封建因素,由于抗战在辛亥资产阶级革命的基础上进一步被破坏和重构,二战抗日期间,我国大量城市平民、农民及乡村地主阶层被迫向大后方迁移,原先稳定而单一的社会结构被打乱,乡村宗族统治势力被破坏,原先农民和妇女身上的精神枷锁因战争一定程度消失了,人民在战争迁徒中增长了阅历,增进了社会各阶层的了解和团结,为将来平民式社会结构重建和经济发展

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值得一提的是,抗战前所谓“旧军阀”势力导致国家政权实际四分五裂,但二战中都能统一接受了国民党政府指挥进行抗战,在国难当头之时,这些军阀都能舍弃小我,毅然为国热血捐躯,颇令人感动! 二战的胜利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打击了法西斯势力,但抗战胜利带给中国的不仅于此,还有更加内在的收获,那就是一扫百年来中华民族屡战屡败的精神积弊和悲观阴霾,鼓舞着我们这个民族走出了屈辱幽暗的历史低谷,重新找回了自尊与自信。这种久违了的自尊与自信,使中华民族获得了足够的信心去重新缔造一个崭新的国家。抗日战争的胜利说明,觉醒了的中华民族作为一个爱好和平的古老民族,并不畏惧战斗和牺牲,她有决心有能力在“亡国灭种”的“最危险的时候”救祖国于危亡,扶大厦之将倾,挽狂澜于既倒,并在救亡图存的基础上迈向伟大的复兴。从此以后,任何帝国主义国家都不敢再像近代列强那样把中国视为一个欺压的对象,中华民族开始自己掌握自己的命运。从这个意义上说,抗日战争的确堪称中华民族从衰败走向复兴的伟大转折点。 勇敢的中国人民面对凶恶的敌人没有屈服,他们举起反法西斯战争的义旗,奋起抗击侵略者,最先开创了世界反法西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亚洲战场。在这个地域和规模都十分浩大的东方反法西斯战场上,只有中国单独地和日本侵略者进行着决斗。在国内外重重困难的条件下,中国承担着日本侵略战争的全部压力,直至太平洋战争爆发,坚持全国抗战长达4年之久。中国的抗战粉碎了日本的战略企图,打乱了日本发动战争的时间表,使日本陆军主力陷于中国。 二、对中国国际地位的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