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素材:时事评论16篇

合集下载

高考作文素材:时事评论13篇!

高考作文素材:时事评论13篇!

高考作文素材:时事评论13篇扶老人,也要扶人心扶老人,更要扶的是我们这个民族千百年来尊老敬老、孝顺长辈的道德传承,最终扶的是每一个总有一天要老去的我们自己没有监控视频的地方绝不能扶老人?不事先请好几个路人作证就不敢帮老人呼叫120?这些看似荒唐的举动,却在近几年的社会上频频出现。

“老人倒地该不该扶”这个话题自南京彭宇案首次闯进舆论场以来,每一次媒体对类似事件的报道,都会挑动公众敏感的道德神经。

就扶不扶老人而言,每次公共政策的选择,其背后都有肇始于一个社会人心变化的影子。

显而易见的影响是,在历次事件中一旦个别案例酿成了舆论事件,那些铺天盖地先入为主的支持或指责,会给政府依法行政、法院独立审判形成巨大的舆论压力。

行走在社会效果与法律效果的平衡木上,结果更容易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越来越倒向声音更大的那一方。

但影响更为深远的是,对老年人形象的妖魔化,给每个人是否已为老龄化社会做好社会心理上的准备打下了一个问号。

有分析报告指出,2014年中国老年人口已超2亿,2025年将达3亿,诸如“倒地老人要不要扶”之类在年轻群体与老年群体之间发生的争论,未来必将更多地出现在社会公众的视野中。

届时,这将不再仅仅是一道是非题,更是每个家庭都可能面临的现实困境,与你我都相关。

因此,以什么样的社会心理面对这个未来,将影响这个国家在老龄化社会里的公共政策走向。

“老人倒地没人扶”和“扶了老人反被讹”的确都是社会生活中发生的真实,但应该清醒,我们之所以常常说“人咬狗”抓人眼球,正是因为“狗咬人”才是社会中更为普遍的真相。

在2亿多老人的中国社会里,碰瓷讹诈才几个?可是,在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兴舆论场中,活跃的几乎都是年轻群体,老年人大多因为对技术的陌生而在其中完全失语。

如此环境下,不光是“扶不扶老人”,在广场舞等热门话题上,竟然出现“不是老人变坏了,而是坏人变老了”这样哗众取宠的偏颇声音。

都说是“前人种树,后人纳凉”,中国能创造出今天的繁荣,与正在逐渐老去的这一代人的艰苦奋斗密不可分。

高中思想政治时事评论范文.doc

高中思想政治时事评论范文.doc

2017高中思想政治时事评论范文高中思想政治时事评论(一)时事评论背景:前不久,主席在出席亚太经合组织第二十四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时,重申了中国以开放谋共赢,以融合促繁荣的全球化立场。

今年既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第十五年,也是加入亚太经合组织第二十五年,中国对外开放已经走过了将近40个年头。

今天的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一大贸易国,成为了全球发展的最大利益相关者。

时事评论观点:如何看待当今世界经济形势?主席在系列讲话中明确指出:世界经济在深度调整中曲折复苏,正处于新旧增长动能转换的关键时期,国际贸易和投资低迷,保护主义抬头,新兴市场经济体发展面临更多挑战。

需要看到,随着冷战的结束和全球市场的形成,进入21世纪后,全球化仍然是世界发展的大趋势、大潮流。

突出表现为全球贸易占GDP比重不断提高。

然而,2008年达到顶峰之后却出现逆转即逆全球化。

根据世界银行的最新数据,世界进出口贸易额占GDP比重从2008年的51.9%下降至2015年的45.0%,下降了6.9个百分点。

正是在这一大背景下,主席再次强调了互利共赢。

尽管国际贸易潮水回落,但中国的开放程度和开放态度一以贯之。

以2015年的数据为例,中国货物进口额达到1.68万亿美元,占世界总量的10.0%,成为全球125个国家和地区的第一大贸易伙伴;对外投资额达到1457亿美元;对外承包工程合同额完成营业额1541亿美元;出境旅游1.17亿人次,出境旅游消费超过1000亿美元;出国留学人员达到52.39万人,外国来华留学生达到39.76万人。

中国发展,就是世界机会。

中国还能为世界做什么?未来5年,中国每年进口额将达到1.6万亿1.8万亿美元,将成为140150个国家和地区的第一大贸易伙伴;每年对外投资额将达到1500亿2000亿美元;每年对外承包工程合同额将完成营业额1800亿2000亿美元;每年出境旅游将达到1.4亿1.7亿人次,出境旅游消费将达到1100亿1300亿美元;每年出国留学人员将达到60万80万人,外国来华留学生将达到40万50万人。

高中政治有关时事评论的范文

高中政治有关时事评论的范文

高中政治时事评论范文(一)时事评论背景:“要以识才的慧眼、爱才的诚意、用才的胆识、容才的雅量、聚才的良方,广开进贤之路,把各方面知识分子凝聚起来,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3月4日,在看望政协委员并参加联组会时,再度重申凝聚人才对于党和国家事业的重大意义,引发社会广泛关注。

时事评论观点:“尚贤者,政之本也”“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选贤任能、群贤毕至,是国家兴旺发达的重要基础;得人者兴、失人者崩,是一条宝贵的历史经验。

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将选人用人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不仅是一种良好的执政理念与政治智慧,更是推动事业发展、促进社会进步的必然选择。

人才从来都是国家发展最重要的资源之一。

新中国成立近70年来,无论是在一穷二白的建设年代,还是大国崛起的关键时期,我们党都十分注重发挥知识分子的作用。

1955年,被誉为“一个人顶五个师”的火箭专家钱学森回到祖国,为当时中国开展导弹研制打开了希望之门。

今天,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兴未艾,走向复兴的中国已经站在了新的创新风口,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渴求人才,尤其是那些拥有世界眼光、游刃于时代前沿的创新型、领军型人才。

如果说爱才、惜才体现为一种价值观,那么如何聚才、用才更考验治理能力。

列宁有句名言:“要研究人,要寻找能干的干部。

现在关键就在这里:没有这一点,一切命令和决议只不过是些肮脏的废纸而已。

”粟裕一步步由士兵成长至将军,既没上过军校也未曾出国留学,但在战争实践中积累出非凡的军事才能;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同志对粟裕大胆任用、充分信任,堪称使用人才的典范。

这启示我们,不仅应尽可能敞开进贤之门,让有真才实学者脱颖而出,还要放手使用,给他们创造一展所长的舞台。

激发人才优势、释放人才红利,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现实中,少数人对人才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个别地方在选人用人方面还存在着不少“潜规则”;还有一种潜在的浪费,是只重视引进人才,却不注重人尽其才,甚至把费大气力引进的人才当成摆设。

高中政治时事评论范例

高中政治时事评论范例

高中政治时事评论(一)时事评论背景:在推土机面前,拥有千年历史的汉墓灰飞烟灭,真正成了“历史”。

2016年底,河南省汝州市百余座汉墓遭房地产开发破坏一事,引起社会关注。

据新华社报道,汝州市综合性文化广场项目是汝州市的重点工程,位于市中心黄金地段,在有关方面的纵容下,项目变成了房地产开发,施工方将具有重大文物价值的汉墓葬夷为平地。

时事评论观点: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

中华民族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为后人留下了不计其数的文物珍宝。

四羊方尊、金缕玉衣、马踏飞燕……文物既是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物质载体,也是今人能够与古人对话的桥梁。

某种程度上说,保护好、传承好文物,对于增强文化自信的重大意义不言而喻。

我国是文物保护任务极其繁重的文物大国。

当前,虽然已经建立起包含《文物保护法》《文物保护工程管理办法》《文物行政处罚程序暂行规定》等一系列法律法规在内的文物保护法律体系,但需要面对的一个现实是,这些法律法规在执行中存在不少问题短板,经常处于“弱势”地位,文物保护的形势依然严峻。

以汝州市的汉墓遭破坏为例。

为了保护这些汉墓,汝州市的文物保护单位做了不少努力,但这些努力都敌不过某些行政部门甚至个别领导干部的一句话。

项目建设指挥部一位值班工作人员就说:“望嵩文化广场是市里的重点工程,工期要求很紧。

有上面领导拍板,施工队才敢挖墓葬坑的,文物局也左右不了,只负责把墓砖拉走。

”原本是文物保护的重要职能部门,却在现实中“只负责拉砖”,文物保护单位的“弱势”可见一斑。

只有文物保护的法律法规执行有力,让文物保护工作也长出“铁齿钢牙”,让各级党委和政府切实增强对历史文物的敬畏之心,真正树立保护文物也是政绩的科学理念,这种尴尬的情况才能避免。

揆诸现实,环境保护工作的日益“强势”,为文物保护工作提供了样本。

曾几何时,环保工作也处于“弱势地位”,环评走过场的现象屡见不鲜,一些企业污染空气、土壤、水流后难以受到制裁。

近年来,随着中央的高度重视、新环保法的实施、环保部门的强力督查,环保工作已经开始长出“铁齿钢牙”,效果逐渐显现。

高考作文素材:时事评论16篇!

高考作文素材:时事评论16篇!

高考作文素材:时事评论16篇警惕“撞翻变道车”的快意近日,一条交通事故视频在网上热传并引起网友激烈探讨。

视频显示:3月5日,广东东莞中堂大桥一辆大众轿车强制变道,被一辆比亚迪撞翻。

对于这起事故,舆论一波三折,探讨的焦点在于比亚迪车主是否“有意撞车”(3月21日《南方日报》)。

你强行变道,我霸气撞飞——这是网友对相关视频给出的“阅读理解式”答案。

胡乱变道,胆子不小,发生事故,该负全责。

舆情发生逆转的是“撞翻变道车”的车主在微信群发出了惊人之语:该大众朗逸已经是他撞过的第7辆车。

“一般都是别人全责才会撞上去,否则不会撞。

之前开比亚迪S6时,已经撞了2辆凯美瑞,2辆锐志,1辆CRV,1辆RAV4,全是完胜,没有输过一次。

”随后,东莞交警成立专案组,重新启动调查。

结论还是认定大众车负全责,因不存在斗气开车的事实行为。

通常,面对强制变道,大多车主尽管深恶痛绝,但为了保证驾驶平安,除了紧踩刹车、打轮躲避,好像也无计可施。

而今,比亚迪车主据说不仅两次成功阻挡大众车主强行变道,还给这个不守规则者一个大教训——被撞翻车四脚朝天,这让饱受多年塞车之苦者拍手称快。

此后,交警部门的事故认定书,更近乎为“公路侠客”光荣加冕。

变道引发意外,好在没有性命之虞,四脚朝天好像活该。

不过,有两点须要厘清:一是从法理而言,道路交通法规定,违反禁止标线强行并线的,应担当事故的全部责任。

只是,“变道车辆必需避让直行车辆”,不代表直行车辆可以罔顾前车人身平安而“以暴制暴”。

换言之,在风险因素瞬息万变的公路上,“撞翻变道车”的后果是不行预估、不行控的。

假如我们放纵了“直行可以撞变道”的逻辑,法律就算正义,也是面目凶恶的正义。

当然,若是果真有意撞车,已经涉嫌构成交通肇事罪,就不是“全责”则简洁了。

也就是说,法律从来就没有支持过“对方违法在先,撞了白撞”的说法。

二是从道义来说,以如此方式惩戒强制变道车辆,不仅游走在人性边缘,也是不折不扣的丛林逻辑。

高中时事评论范文800字_高中时事评论议论范文

高中时事评论范文800字_高中时事评论议论范文

高中时事评论范文800字_高中时事评论议论范文高中阶段时事政治教育通过思想政治课来实现,希望能够激发学生的时事评论活力、加强对学生的政治时事评论指导。

那学生如何写好时事评论呢?下面店铺给大家带来高中时事评论范文,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中时事评论范文(一)时事评论背景:丁酉新春,旨在“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的《中国诗词大会》风靡全国,“圈粉”无数。

去年第一季,节目一经推出就收获好评如潮,如今第二季的节目“观众缘”更强,“诗词力”更猛。

在“一笑二闹三跳四唱”的娱乐节目时代,为什么《中国诗词大会》能够以如此优雅的方式脱颖而出?时事评论观点:“腹有诗书气自华”,用来形容《中国诗词大会》的参赛选手再合适不过。

观众为武亦姝、陈更、彭敏等选手的才华所折服,也为白茹云等普通参赛者的励志故事所感动。

古诗词虽然“曲高”,但“和者众”,从50后、60后到00后,都有着咿呀学诗的共同经历和共同记忆。

正是这共同的文化记忆,构成了文化传承的大众基础,所以《中国诗词大会》能够靠着“熟悉的陌生题”,大面积地唤起观众的参与感。

尤其是在春节这个全家人围炉夜话、共享团圆的节日里,跟随节目一起回味那些年背过的唐诗宋词,让团聚别增了思接千载的文化韵味。

很少有哪个民族,能像我们这样,拥有灿若星汉的经典诗篇;也很少有哪个国度,能像我们这样,无论童叟都能念诵几句古典诗词。

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的诗歌缘起,到“黄河之水天上来”的盛唐气象,再到“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的革命情怀,《中国诗词大会》以其纵横捭阖的集纳,让观众不禁发出对传统文化的由衷钦佩。

“铜雀台”是谁修的?“谢公屐”的“谢公”是谁?“草色遥看近却无”的“看”怎么读?类似“日用而不知”的知识,在丰富观众眼界学识的同时,也激发起不少人学习传统文化的自觉。

既有丰富多彩的内涵,也注重切身感、共同性,正是《中国诗词大会》触发“传统文化热”带给我们的启示。

“诗词是小众的,但在某些家庭、某个人的心灵岛屿里,诗词却是千山万水,是他们的‘主旋律’。

高中满分时事评论作文

高中满分时事评论作文

高中满分时事评论作文篇一《校服那些事儿咱都知道,校服在高中生活里那可是个老大的存在。

就我们学校这校服吧,那简直是槽点满满。

我记得刚拿到校服的时候,满心期待地打开袋子。

那颜色,怎么形容呢,就是一种很暗沉的蓝,加上几条白杠,就像黑暗的夜空里划过几道不太闪亮的流星。

再看这材质,粗糙得很,就跟拿砂纸做的似的。

穿上身那感觉,就像被一袋子面粉糊住了,闷热闷热的。

有一回,学校说要搞个什么活动,要求所有人都穿校服。

那天可热闹啦,同学们都跟小蓝人似的。

有个同学特别胖,那校服穿在他身上,就像紧身衣,肚子那里的扣子都快崩开了,他一整天都小心翼翼的,坐也不敢坐实了,老是提着那点衣服边角。

还有个瘦高个同学,校服在他身上松松垮垮的,那袖子都能装下他两条胳膊了,风一吹,整个人就像个被吹动的稻草人。

不过话说回来,校服也有它的好处。

有次我们去其他学校参加竞赛,大家穿着整齐的校服,老远就被认出来是哪个学校的。

那一瞬间,还真有点集体荣誉感。

而且,当大家都穿着校服的时候,也不存在谁穿得好谁穿得差的比较了,贫富差距啥的在这校服面前好像都被拉平了。

可不管咋说,这校服啊,要是能再改进改进那就更好了,比如说颜色鲜亮一点,材质舒服一点,要不然在这美好的高中时光里,老是穿个这么不得劲的衣服,真的很影响心情。

这校服啊,就像高中生活里又爱又恨的伙伴,虽然有问题,但没了它可能还真有点缺啥的感觉。

篇二《教室里的小江湖》咱这高中教室里,那就是个小江湖啊。

各种各样的人和事儿,可有意思了。

就说班上的座位吧。

那靠窗的座位,那可是同学们心中的香饽饽。

因为在那里可以看到外面操场的热闹。

我有一次考试成绩不错,有幸被老师调到了靠窗的位置。

一坐那儿,感觉自己就像拥有了整个世界的美景。

看着操场上的同学跑来跑去,那是在体育课上踢足球呢。

有个同学跑得可快了,像个小旋风,一脚把球踢得老远,球在空中划过一道漂亮的弧线,差点砸到路过的小鸟。

那些坐在中间的同学呢,总是觉得周围太拥挤,稍微一动就碰到前后左右的人。

高考作文素材时事评论篇

高考作文素材时事评论篇

高考作文素材:时事评论篇时事评论篇1:为什么蹲着就是一种没教养的表现?近日,有网友发文称“女孩蹲着等地铁没教养”引发热议。

图片配文写道:“可能我老了,很多事情比较保守,但是我就是不明白,为何现在那么多女孩子不懂得教养?等个地铁就可以随随便便蹲着,难看不难看?谁教她们的?这是什么生活习惯?”首先,我想说,这是生活中的一件小事,竟然能扯上“教养”二字?未免太小题大做了吧!教养,表现在行为方式中的道德修养状况;辞典上说:教养是指一般文化和品德的修养。

而“教养”在西方文化中写作“MANNER”指的是礼貌、规矩、态度、风度、生活方式、习惯等等。

由此看得出“教养”与人的姿态并没有什么直接关系,况且每个人对“教养”二字的释义都不见相同,不要以自我的好恶与对教养的标准来衡量别人的行为。

从拍得图片上看,两个女孩蹲在地上并没有妨碍地铁的公共秩序。

她们俩蹲在地上的原因是什么?我们也并不知道。

可能是因为逛街逛累了,可能是系鞋带,也可能是身体不适,还可能是蹲下来看会手机但无论如何?她们俩都没有影响到周围的人,因为她们俩后面并没有人排队,蹲着也是在黄线以外。

再说,她们俩蹲在那里,穿着并不是暴露的,更没有什么不雅的行为举止,人家爱蹲着就蹲着,爱站着就站着,哪个条文又规定不能蹲着呢?蹲着等地铁,怎么就没有“教养”了呢?更搞笑的是该微博发布之后,有部分网友的评论竟然上升到地域的歧视。

说她们俩肯定是外地人,上海人是不会这样的。

我想说,同样是中国人、炎黄子孙,为什么还会有地域歧视了。

以前是农村歧视,现在上升到地域歧视。

可笑之极!不了解情况,不明原因,不经过别人允许,就打着‘教养’二字的旗号拍照上传到网络。

然后引发热议,难道这就是所谓的有教养吗?难道你不知道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吗?还有一点也尤其关键,微博的文字中还重点提出:“为何现在那么多女孩子不懂得教养?等个地铁就可以随随便便蹲着,难看不难看?”这句话明显的带有性别歧视,难道只有男生可以蹲着,女生就不可以蹲着吗?现在有的人,一天到晚就抓拍人家的“不雅”瞬间,这里上传那里上传,以求关注度,点击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