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零丁洋》理解性默写及答案【部编版九下】

合集下载

统编版九下23课《诗词曲五首》理解性默写、选择题及答案

统编版九下23课《诗词曲五首》理解性默写、选择题及答案

23.《诗词曲五首》理解性默写、选择题及答案【部编版九下】23.诗词曲五首一、十五从军征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三、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辛弃疾四、过零丁洋/文天祥五、山坡羊•潼关怀古/张养浩一、《十五从军征》【原诗】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羹饭一时熟,不知饴阿谁!出门东向望,泪落沾我衣。

【习题】一、理解性默写1、《十五从军征》中和贺之章的“少小离家老大回”有异曲同工之妙,揭露汉代兵役不合理的诗句是: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2、《十五从军征》中写近景(极其荒凉)的诗句是: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3、《十五从军征》更加深刻的表现出老翁孤独凄凉的处境和心情的句子是: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

4、《十五从军征》老兵来到已经不成其为“家”的家中,见到这样一幅破败荒凉的画面: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5、《十五从军征》暗示老人孤苦伶仃,无依无靠的诗句是: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

二、赏析选择题:1、下列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B )A.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因战乱而失去一切的老兵形象。

B.全诗截取老兵归家的片断描写,有人物言行描写、心理描写,还有环境描写。

C.全诗以时间为序,先写老兵归家时的急切心情,接着写他归家后见到的景象,最后写饭熟无人吃的凄凉情景。

D.结句“泪落沾我衣”将全诗思想感情推向高潮。

这泪既是辛酸孤凄之泪,又是愤慨控诉之泪。

【解析】B 无心理描写。

2、下列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C )A、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这句话用夸张的手法极言主人公从军之久。

“八十”与“十五”相对照,突出其“从军征”时间之久,揭露了封建兵役制度的不合理。

B、“遥望是君家, 松柏冢累累。

”这两句用远景描写,写出了庭院因无人打扫而凄凉破败的景象,同时选取了象征死亡的松柏、坟墓来暗示老兵亲人的离去。

部编版九下23课《诗词曲五首》理解性默写、简答题及答案

部编版九下23课《诗词曲五首》理解性默写、简答题及答案

23.《诗词曲五首》理解性默写、简答题及答案【部编版九下】内容:【原诗】【翻译】【主题思想】题型:【理解性默写】【简答题】23.诗词曲五首一、十五从军征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三、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辛弃疾四、过零丁洋/文天祥五、山坡羊•潼关怀古/张养浩一、《十五从军征》【原诗】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羹饭一时熟,不知饴阿谁!出门东向望,泪落沾我衣。

【译文】刚满十五岁的少年就从军出征,到了八十岁才回来。

在乡间路上遇到同乡人,问:“我家里还有那些人健在?”远远看去那就是你家,但已经是松柏青翠,坟冢相连了。

走到家门前看见野兔从狗洞里出进,野鸡在屋脊上飞来飞去。

院子里长着野生的谷子,野生的葵菜环绕着井台。

用捣掉壳的野谷来做饭,摘下葵叶来煮汤。

汤和饭一会儿都做好了,却不知赠送给谁吃。

走出大门向着东方远望,老泪纵横洒落在征衣上。

【主题思想】这首诗主要表现了久经征战的老兵,归家后的凄凉处境,悲苦心情。

揭露了封建兵役制度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

【习题】一、理解性默写1、《十五从军征》中和贺之章的“少小离家老大回”有异曲同工之妙,揭露汉代兵役不合理的诗句是:,。

2、《十五从军征》中写近景(极其荒凉)的诗句是:,。

3、《十五从军征》更加深刻的表现出老翁孤独凄凉的处境和心情的句子是:,。

4、《十五从军征》老兵来到已经不成其为“家”的家中,见到这样一幅破败荒凉的画面:,。

,。

5、《十五从军征》暗示老人孤苦伶仃,无依无靠的诗句是:,。

二、简答题1、请结合全诗,分析诗中主人公的形象。

2.这首诗是如何通过景物和动作描写来刻画人物的悲剧命运的?【参考答案】一、理解性默写1、《十五从军征》中和贺之章的“少小离家老大回”有异曲同工之妙,揭露汉代兵役不合理的诗句是: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2、《十五从军征》中写近景(极其荒凉)的诗句是: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九年级语文下册古诗文理解性默写(部编版带答案)

九年级语文下册古诗文理解性默写(部编版带答案)

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理解性默写(答案)《渔家傲·秋思》1、塞下秋来风景异,2、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35、渔家傲·秋思》中表达戍边将士“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卫国志向的句子是:6、唐代诗人李益诗句“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抒写了戍边将士强烈的思乡之7、《渔家傲·秋思》中表现将士们思家与报国矛盾心情的诗句是:8、范仲淹在《渔家傲•秋思》中表达自己和征人们想家却又不甘无功而返的矛盾心理的句子9、《渔家傲•秋思》中抒发征夫戍边难归的无奈和对家乡的眷念之情且表达了主旨的诗句是:10、王维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突出体现了边塞的壮美,范仲淹在《渔家傲•秋思》。

11。

《江城子·密州出猎》12、持节云中,34、《江城子·密州出猎》一词中借用典故,表达作者愿驰骋疆场、为国立功的句子是:,。

5、《江城子·密州出猎》中运用典故,表达作者渴望得到重用的心情两句:,。

6、《江城子·密州出猎》中抒发主人公杀敌为国、守卫边疆的豪情壮志的诗句是是:,,。

7、苏轼在《江城子•密州出猎》中以孙权自喻,表明建功立业心志的诗句是:,,。

8、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中抒写人到中年的主人公,壮志未酬的感叹的诗句是:,,。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1、醉里挑灯看剑,。

2、五十弦翻塞外声,。

3、,。

可怜白发生!4、《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从形、声两方面写军营生活及战前准备的句子是:,。

5、《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从视觉听觉两方面表现激烈战斗场面的句子:,。

6、《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辛弃疾以“,”直抒胸臆,表达作者的爱国激情和雄心壮志。

7、辛弃疾在《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描写渴望驰骋沙场、英勇杀敌的战斗场面的词句是:,。

《满江红》1、,秋容如拭。

2、四面歌残终破楚,。

部编版九下23课《诗词曲五首》理解性默写、简答题及答案

部编版九下23课《诗词曲五首》理解性默写、简答题及答案

23.《诗词曲五首》理解性默写、简答题及答案【部编版九下】内容:【原诗】【翻译】【主题思想】题型:【理解性默写】【简答题】23.诗词曲五首一、十五从军征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三、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辛弃疾四、过零丁洋/文天祥五、山坡羊•潼关怀古/张养浩一、《十五从军征》【原诗】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羹饭一时熟,不知饴阿谁!出门东向望,泪落沾我衣。

【译文】刚满十五岁的少年就从军出征,到了八十岁才回来。

在乡间路上遇到同乡人,问:“我家里还有那些人健在?”远远看去那就是你家,但已经是松柏青翠,坟冢相连了。

走到家门前看见野兔从狗洞里出进,野鸡在屋脊上飞来飞去。

院子里长着野生的谷子,野生的葵菜环绕着井台。

用捣掉壳的野谷来做饭,摘下葵叶来煮汤。

汤和饭一会儿都做好了,却不知赠送给谁吃。

走出大门向着东方远望,老泪纵横洒落在征衣上。

【主题思想】这首诗主要表现了久经征战的老兵,归家后的凄凉处境,悲苦心情。

揭露了封建兵役制度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

【习题】一、理解性默写1、《十五从军征》中和贺之章的“少小离家老大回”有异曲同工之妙,揭露汉代兵役不合理的诗句是: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2、《十五从军征》中写近景(极其荒凉)的诗句是: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3、《十五从军征》更加深刻的表现出老翁孤独凄凉的处境和心情的句子是: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

4、《十五从军征》老兵来到已经不成其为“家”的家中,见到这样一幅破败荒凉的画面: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5、《十五从军征》暗示老人孤苦伶仃,无依无靠的诗句是: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

二、简答题1、请结合全诗,分析诗中主人公的形象。

1、答:本诗描绘了一个久战沙场、不得归家,年老归家却已家破人亡,孤苦无依、内心哀伤的老兵形象。

《过零丁洋》理解性默写

《过零丁洋》理解性默写

《过零丁洋》理解性默写1、《过零丁洋》中作者回忆过去感怀身世的语句就是:( ),( )。

2、《过零丁洋》概括写出诗人被捕前的全部经历,以示自己艰难遭遇的诗句就是:( ),( )。

3、运用比喻表现宋朝国势危亡,个人身世坎坷的句子就是:( ),( )。

4、巧用修辞,能使诗句灵动,达意更深。

李白的“(),(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运用拟人手法,表达了对友人不幸遭贬的关怀;文天祥的“(),( )”(《过零丁洋》)巧用比喻,把个人遭遇与国家命运紧密结合在一起。

5、《过零丁洋》中用“( ),( )”比喻性地写出国家与个人的境遇,从而表达了诗人对“山河破碎”,“身世浮沉”的沉痛之感。

6、写出国家与个人的境遇的诗句就是:( ),( )。

7、文天祥在《过零丁洋》中,连续运用比喻,形容危亡国家与个人坎坷命运紧密相连的名句就是:( ),( )。

8、《过零丁洋》中,作者从国家与个人两方面,发出感慨的句子就是:( ),( )。

9、巧借两个情感色彩的地名与她的心情暗合,表现她“昨日”与“眼前”独有的怆然与凄苦。

在诗史上堪称绝对、绝唱的这两句诗就是:( ),( )。

10、《过零丁洋》概括写出两次抗元,遭受失败后的心情,一语双关,暗示诗人处境艰危的诗句就是:( ),( )。

11、概括写出两次抗元,遭受失败后的心情句就是:( ),( )。

12、文天祥的《过零丁洋》中“(),( )”,巧妙地用地名写出了诗人当时的境遇与内心感受。

13、( )?( ),展现了诗人视死如归的高尚情操与中华民族威武不屈的英雄气概。

14、诗中表明作者以死明志,与孟子“舍生取义”的精神就是一脉相承的千古名句就是:( )?( )。

15、《过零丁洋》中感召志士仁人为正义事业而英勇献身且点明诗歌主旨的诗句就是:( )?( )。

16、《过零丁洋》表现诗人誓死报国,表达作者为民族视死如归的崇高民族气节,把前三联的悲愤、压抑一扫而去,变为激昂、高亢的诗句就是:( )?( )。

《过零丁洋》理解性默写

《过零丁洋》理解性默写

《过零丁洋》理解性默写1.《过零丁洋》中作者回忆过去感怀身世的语句是:(),()。

2.《过零丁洋》概括写出诗人被捕前的全部经历,以示自己艰难遭遇的诗句是:(),()。

3.运用比喻表现宋朝国势危亡,个人身世坎坷的句子是:(),()。

4.巧用修辞,能使诗句灵动,达意更深。

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运用拟人手法,表达了对友人不幸遭贬的关怀;文天祥的“(),()”(《过零丁洋》)巧用比喻,把个人遭遇和国家命运紧密结合在一起。

5.《过零丁洋》中用“(),()”比喻性地写出国家和个人的境遇,从而表达了诗人对“山河破碎”,“身世浮沉”的沉痛之感。

6.写出国家和个人的境遇的诗句是:(),()。

7.文天祥在《过零丁洋》中,连续运用比喻,形容危亡国家与个人坎坷命运紧密相连的名句是:(),()。

8.《过零丁洋》中,作者从国家和个人两方面,发出感慨的句子是:(),()。

9.巧借两个情感色彩的地名与他的心情暗合,表现他“昨日”与“眼前”独有的怆然与凄苦。

在诗史上堪称绝对、绝唱的这两句诗是:(),()。

10.《过零丁洋》概括写出两次抗元,遭受失败后的心情,一语双关,暗示诗人处境艰危的诗句是:(),()。

11.概括写出两次抗元,遭受失败后的心情句是:(),()。

12.文天祥的《过零丁洋》中“(),()”,巧妙地用地名写出了诗人当时的境遇和内心感受。

13.()?(),展现了诗人视死如归的高尚情操和中华民族威武不屈的英雄气概。

14.诗中表明作者以死明志,与孟子“舍生取义”的精神是一脉相承的千古名句是:()?()。

15.《过零丁洋》中感召志士仁人为正义事业而英勇献身且点明诗歌主旨的诗句是:()?()。

16.《过零丁洋》表现诗人誓死报国,表达作者为民族视死如归的崇高民族气节,把前三联的悲愤、压抑一扫而去,变为激昂、高亢的诗句是:()?()。

17.《过零丁洋》的主旨句是:()?()。

18.表现诗人爱国情怀与坚贞的民族气节的名句是:()?()。

《过零丁洋》理解性默写

《过零丁洋》理解性默写

《过零丁洋》理解性默写情,一语双关,暗示诗人处境艰危的诗句是:1.《过零丁洋》中作者回忆过去感怀身世的语句是:(),()。

(),()。

11.概括写出两次抗元,遭受失败后的心情句是:2.《过零丁洋》概括写出诗人被捕前的全部经历,以(),()。

示自己艰难遭遇的诗句是:(),12.文天祥的《过零丁洋》中“(),()。

()”,巧妙地用地名写出了诗人当时的3.运用比喻表现宋朝国势危亡,个人身世坎坷的句子境遇和内心感受。

是:(),()。

13.()?(),展4.巧用修辞,能使诗句灵动,达意更深。

李白的现了诗人视死如归的高尚情操和中华民族威武不屈的英雄“(),()”(《闻王昌龄气概。

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运用拟人手法,表达了对友人不幸遭诗中表明作者以死明志,与孟子“舍生取义”的精神14.贬的关怀;文天祥的“(),是一脉相承的千古名句是:()?()”(《过零丁洋》 )巧用比喻,把个人()。

遭遇和国家命运紧密结合在一起。

15.《过零丁洋》中感召志士仁人为正义事业而英勇献5.《过零丁洋》中用“(),身且点明诗歌主旨的诗句是:()?()”比喻性地写出国家和个人的境遇,()。

从而表达了诗人对“山河破碎”,“身世浮沉”的沉痛之感。

16.《过零丁洋》表现诗人誓死报国,表达作者为民族6.写出国家和个人的境遇的诗句是:视死如归的崇高民族气节,把前三联的悲愤、压抑一扫而(),()。

去,变为激昂、高亢的诗句是:()?7.文天祥在《过零丁洋》中,连续运用比喻,形容危()。

亡国家与个人坎坷命运紧密相连的名句是:17.《过零丁洋》的主旨句是:()?(),()。

()。

8.《过零丁洋》中,作者从国家和个人两方面,发出18.表现诗人爱国情怀与坚贞的民族气节的名句是:感慨的句子是:(),()。

()?()。

9.巧借两个情感色彩的地名与他的心情暗合,表现他19.古诗词中的爱国情怀:()?“昨日”与“眼前”独有的怆然与凄苦。

在诗史上堪称绝对、()。

(文天祥《过零丁洋》)绝唱的这两句诗是:(),()。

《过零丁洋》理解性默写及答案【部编版九下】

《过零丁洋》理解性默写及答案【部编版九下】

《过零丁洋》理解性默写及答案【部编版九下】
【原诗】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译文】回想我早年由科举入仕历尽辛苦,如今战火消歇已熬过了四个年头。

国家危在旦夕恰如狂风中的柳絮,个人又哪堪言说似骤雨里的浮萍。

惶恐滩的惨败让我至今依然惶恐,零丁洋身陷元虏可叹我孤苦零丁。

人生自古以来有谁能够长生不死?我要留一片爱国的丹心映照史册。

【主题思想】
这首饱含沉痛悲凉,既叹国运又叹自身,把家国之恨、艰危困厄渲染到极致,但在最后一句却由悲而壮、由郁而扬,迸发出“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诗句,慷慨激昂、掷地有声,以磅礴的气势、高亢的语调显示了诗人的民族气节和舍生取义的生死观。

【习题】
理解性默写:
1、“青山处处埋忠骨,何必马革裹尸还”这两句诗与我们学习过文天祥的“?。

”这两句诗同样表达以死明志的决心。

2、过零丁洋》中表明作者以死明志的决心且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是:?。

3、文天祥在《过零丁洋》一诗中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国势危急和个人命运坎坷的诗句是:,。

4、文天祥在《过零丁洋》中巧借地名,写出了形势险恶和境况孤苦的句子是:,。

【答案】
4、文天祥在《过零丁洋》中巧借地名,写出了形势险恶和境况孤苦的句子是: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过零丁洋》理解性默写及答案【部编版九下】
【原诗】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译文】回想我早年由科举入仕历尽辛苦,如今战火消歇已熬过了四个年头。

国家危在旦夕恰如狂风中的柳絮,个人又哪堪言说似骤雨里的浮萍。

惶恐滩的惨败让我至今依然惶恐,零丁洋身陷元虏可叹我孤苦零丁。

人生自古以来有谁能够长生不死?我要留一片爱国的丹心映照史册。

【主题思想】
这首饱含沉痛悲凉,既叹国运又叹自身,把家国之恨、艰危困厄渲染到极致,但在最后一句却由悲而壮、由郁而扬,迸发出“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诗句,慷慨激昂、掷地有声,以磅礴的气势、高亢的语调显示了诗人的民族气节和舍生取义的生死观。

【习题】
理解性默写:
4、文天祥在《过零丁洋》中巧借地名,写出了形势险恶和境况孤苦的句子是: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