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辨治咳喘浅析《伤寒
《伤寒论》治喘诸方的运用

《伤寒论》治喘诸方的运用《伤寒论》以阐述辨证论治法则为著名,其理、法、方、药的运用独具特色,有力的指导着临床实践。
今就《伤寒论》治喘诸方的运用特点,作以初步探讨,以便于临床实用。
一、喘证的病机《伤寒论》中所述之喘,病位有表里之别,病性有寒热之分,病证有虚实之异,而发病的机理主要在肺和肾,因肺为气之主,司呼吸,外合皮毛,为五脏华盖;肾为气之根,主摄纳,与肺同司气之出纳,所以喘证的发生,既可缘于肺。
又可因于肾,或由它脏病变累及于肺而致,喘在六经病证中,既可见于外感,亦可见于杂病,从现代看包括了急慢性气管炎,喘息性气管炎、过敏性哮喘等,故应用其方辨证论治喘,每收良效。
二、喘证的辨证特点喘证的辨证方法,首先要抓住呼吸困难、喘息等主症,结合其它兼证辨别其病性,施以相应的治疗方法。
喘证按病理性质分为虚实两类。
1.表邪之喘由风寒束表,内犯于肺而致,辨证关键在于表证兼喘,有两种类型:一为“无汗而喘”,此属表实证兼喘:二为微汗而喘,此属表虚兼喘。
二者总以发热恶寒,无汗或微汗出,脉浮紧或浮缓为辨证特点。
2.水饮之喘由于水饮内停,肺气上逆而致喘。
辨证要点在于水饮为患。
水邪致喘有三种:其一,寒饮射肺:寒饮停聚心下为主要病机,喘咳干呕的其主症,并在望诊上,面部有不同程度的水邪特征,如(1)有水色,即而呈青黑色,或下眼睑及眼周围呈青暗色:(2)有水斑,即面见类似色素沉着样斑点:(3)有水气,即面见虚浮,眼睑浮肿,下睑如卧蚕状;(4)有水滑苔。
其二,水寒凝结:水邪与阴寒之邪相结,逆阻肺气,证风寒实结胸而兼咳喘:以无热证为特征;其三,水热胶结:水邪与热邪相结,逆阻肺气,以热实结胸兼喘为辨证依据。
3.热实之喘:由热邪壅肺或肠腑燥结而致喘。
其辨证特点,一则在热,一则在实。
若热邪壅肺致喘,则见“汗出而喘”,即喘汗并见,同时伴有口渴,身热或外无大热,苔黄脉数等一派热象,若燥热结实致喘,则见“腹满而喘”,“喘冒不得卧”,以腑实证兼喘为辨证特征。
《伤寒杂病论》咳喘的证治规律研究

《伤寒杂病论》咳喘的证治规律研究《伤寒杂病论》咳喘的证治规律研究咳喘是一种常见的病症,临床上常见于呼吸系统疾病,如支气管炎、哮喘等。
《伤寒杂病论》是中国古代医学名著之一,其中记载了许多关于咳喘的证治经验,这些经验凝聚了古代医家的智慧和临床实践,对于指导现代咳喘病的中医治疗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本文将通过对《伤寒杂病论》中咳喘的证治规律的研究,进一步了解和探索古代中医治疗咳喘的经验。
咳喘的病机主要与感受外邪、内伤情志、饮食积滞等多种因素有关。
中医认为,咳喘的发病机制是肺气受邪致病,邪气难以外泄形成喘息,常伴有咳嗽等症状。
根据《伤寒杂病论》的记载,咳喘的证候可分为寒咳、热咳、痰喘、哮喘等类型。
下面将分别详细探讨这些类型的证治规律。
寒咳是指咳嗽时出现寒冷感觉,痰液清稀、呈白色,声音低而沉,胸闷。
《伤寒杂病论》中记载:“寒咳者,脉浮而紧,声低而喘者,寒在肺也。
”可见,寒在肺,导致肺阳不足。
治疗寒咳应从温阳散寒入手,如麻杏薏甘汤等方剂对症治疗。
热咳是指咳嗽时出现发热、喉痛、痰黄等症状。
《伤寒杂病论》中提到:“热咳者,脉浮而洪,喉痛而喘,此热在肺也。
”此时,治疗应涉及清热解毒、降火等方面,如用石膏清肺汤等方剂进行治疗。
痰喘是指咳嗽时伴有黏稠痰液,咳嗽声重,甚至引起呼吸困难。
《伤寒杂病论》中有记载:“痰喘者,脉浮而紧,痰黄色,此痰湿壅肺也。
”此时,治疗应从祛痰化痰入手,如用小陷痰结丸等方剂达到治疗目的。
哮喘是指间断性阵发性咳嗽,伴有呼吸困难,严重时产生喘息声。
《伤寒杂病论》中提到:“咳喘吐涎沫,动则甚者,此为细动脉脉证。
”此时,治疗应从调理气机、平喘开脉入手,如用平喘活血汤等方剂进行治疗。
以上只是《伤寒杂病论》中关于咳喘的部分证治规律的概括,实际临床中还需根据具体病情和个体特点进行辨证论治。
而且,现代中医在治疗咳喘方面已经有了更深入的研究和创新,加强了对于中药材的筛选和方剂的设计,从而提高了治愈率和疗效。
综上所述,《伤寒杂病论》中关于咳喘的证治规律反映了古人的临床经验和治疗智慧,对于指导现代中医治疗咳喘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伤寒论》治疗咳喘六法浅析

《伤寒论》治疗咳喘六法浅析《伤寒论》一书中对不同原因所致的咳喘(包括短气、不得息),有精辟的论述和行之有效的治法。
笔者现略陈己见,浅析如下。
1 汗法1.1 发汗解表,宣肺平喘《伤寒论》35条“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文中之喘,证属风寒外袭,肺气不宣,为外感伤寒表实证。
除喘外,尚可见风寒之邪郁于肌表,卫阳闭遏,营阴郁滞所致的恶寒、发热、无汗、头身骨节疼痛,脉浮紧等症。
故用麻黄汤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若太阳、阳明合病,病情偏重于表(如论中36条“太阳与阳明合病,喘而胸满者,不可下,宜麻黄汤”;237条“阳明病,脉浮,无汗而喘者,发汗则愈,宜麻黄汤”),其喘仍属风寒外袭,肺气不宣,故宜麻黄汤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1.2 调和营卫,降气平喘《伤寒论》中桂枝汤为调和营卫、解肌祛风而设,凡见发热、恶风寒、头痛、汗出、脉浮缓者,均可使用本方。
若桂枝汤证兼有喘者,可用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治之。
论中19条“喘家作,桂枝加厚朴杏子佳。
”43条“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也,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主之。
”两条同为外感伤寒表虚证兼喘,只是19条素有咳喘,又感风寒,为新感引动宿疾;43条则为外感伤寒表虚证误下,肺气上逆。
两者发病原因虽有不同,但证候病机相同,故治法相同,均用桂枝加厚朴杏子汤。
用桂枝汤解肌祛风、调和营卫,加厚朴、杏仁,宣降肺气、下气消痰。
1.3 外解风寒,内化水饮《伤寒论》40条“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
”41条“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小青龙汤主之。
”以上两条,均为外感风寒,内有水饮之证。
表现有恶寒,发热,头痛,无汗,咳喘,痰多而稀,舌苔白滑,脉浮。
外寒内饮,相互搏击,壅塞于肺,肺失清肃,则咳嗽喘息。
故以小青龙汤解表化饮,止咳平喘。
(金永祜)。
伤寒论中关于咳嗽的论述

伤寒论中关于咳嗽的论述伤寒论是中国古代医学经典之一,由东汉末年的张仲景所著,全书共分六篇,详细记录了伤寒病的病因、病机、症状及治疗方法。
其中关于咳嗽的论述,主要集中在伤寒论的第四篇中。
下面将从病因、病机、症状及治疗方法等方面进行阐述。
一、病因伤寒论中提到,咳嗽是因为风寒或风热邪气侵袭肺脏所致。
风寒邪气入肺,可导致肺气失宣,而引发咳嗽症状。
风热邪气入肺,则可引起肺火上炎,导致咳嗽发生。
二、病机1. 风寒邪气入肺的病机:风寒邪气侵袭肺脏,使肺气失宣,导致咳嗽声低而干燥,咳嗽时声音较轻。
同时,风寒还可引起肺气郁结,导致胸痹不舒,咳嗽时疼痛感加重。
2. 风热邪气入肺的病机:风热邪气侵袭肺脏,使肺火上炎,导致咳嗽声音高而嘶哑,咳嗽时声音较重。
同时,风热还可引起痰液郁结,导致胸闷不舒,咳嗽时疼痛感明显。
三、症状1. 风寒邪气入肺引起的咳嗽症状包括:咳嗽声低而干燥,咳嗽时声音较轻;胸痹不舒,咳嗽时疼痛感加重;咳嗽时痰液较少,痰液清稀。
2. 风热邪气入肺引起的咳嗽症状包括:咳嗽声音高而嘶哑,咳嗽时声音较重;胸闷不舒,咳嗽时疼痛感明显;咳嗽时痰液较多,痰液黄稠。
四、治疗方法1. 风寒邪气入肺引起的咳嗽治疗方法包括:宜解表散寒,宣肺止咳。
可使用温散解表的药物,如麻黄、桂枝等,以祛除寒邪;同时使用宣肺止咳的药物,如杏仁、贝母等,以缓解咳嗽症状。
2. 风热邪气入肺引起的咳嗽治疗方法包括:宜清热解毒,宣肺止咳。
可使用清热解毒的药物,如连翘、银花等,以祛除热邪;同时使用宣肺止咳的药物,如葶苈子、桔梗等,以缓解咳嗽症状。
伤寒论中关于咳嗽的论述主要包括病因、病机、症状及治疗方法等方面。
根据病因可知,咳嗽是由风寒或风热邪气侵袭肺脏所致。
根据病机可知,风寒邪气入肺导致肺气失宣,而风热邪气入肺导致肺火上炎。
根据症状可知,风寒引起的咳嗽声音低而干燥,而风热引起的咳嗽声音高而嘶哑。
根据治疗方法可知,对于风寒引起的咳嗽,宜解表散寒,宣肺止咳;对于风热引起的咳嗽,宜清热解毒,宣肺止咳。
运用《伤寒论》经方辨治小儿咳喘疾病的临床体会

运用《伤寒论》经方辨治小儿咳喘疾病的临床体会对张仲景之《伤寒论》关于治咳喘之经文、方药及其机理进行分析。
认为治喘大法为发则治标,缓则治本;宣降肺气、祛痰化饮、理气和胃为治疗哮喘的主要治法。
标签:伤寒论;张仲景;哮喘;方剂;经方《伤寒论》成书于东汉时期,是我国第一部理法方药完备、理论联系实际的临床著作,被历代医家奉为“医门之圣书”。
它系统地揭示了外感热病及某些杂病的诊治规律,发展并完善了六经辨证的理论体系,从而奠定了中医临床医学辨证论治的基础[1]。
长期以来一直有效地指导着历代医家的临床实践。
笔者作为一名儿科医师,临床所见小儿外感病发病最高,这与小儿稚阴稚阳的体质特点密不可分。
而咳、喘则是小儿外感病中的常见病证,笔者就将临床应用《伤寒论》经方治疗小儿咳喘的部分体会简述如下。
小儿咳、喘多因素体虚弱,正气不足,感受外邪,致肺宣发肃降功能失常,甚则肺气郁闭所引起,病位在肺。
可伴有发热、恶寒、鼻塞、流涕、咽痛、身疼痛等症状,属《伤寒论》之太阳病范畴[2]。
据临床辨证之寒热不同,笔者常选用麻杏石甘汤、小青龙汤、大青龙汤进行治疗。
1 麻杏石甘汤《伤寒论》第63条言:“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第162条言:“下后不可更行桂枝汤,若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子甘草石膏汤”。
此2条都是论述表邪已解,不能再用桂枝汤发汗,如果患者出现喘促症状,可用麻杏石甘汤治疗[3]。
其病机为肺主气而司呼吸,邪热壅肺,宣降失司,故见喘逆;肺合皮毛,热壅于肺,热迫津泄,则有汗出。
其“无大热者”,是谓表无大热,而里热壅盛。
因此,本证重点在于肺热壅盛[4]。
该方为麻黄汤去桂枝加石膏,变辛温发表之法为辛凉宣透之方。
方中麻黄辛温宣肺定喘,石膏辛寒直清里热,麻黄配石膏,清宣肺中郁热而定喘逆,而石膏用量倍重于麻黄,可借石膏辛凉之性,以制麻黄辛温发散之力,又能外透肌表;杏仁宣肺降气而治咳喘,协同麻黄更增平喘之效;甘草和中缓急,调和诸药。
《伤寒论》六经方证辨治心悟(29)咳嗽,喘证(喘息性支气管炎)

《伤寒论》六经方证辨治心悟(29)咳嗽,喘证(喘息性支气管炎)袁某,男,4个月。
2012年12月10日初诊。
主诉:咳嗽、喘息10余天(其母代诉)。
病史:其母亲说,患儿才4个月,已经因咳嗽、喘息住院2次了,这是第三次住院治疗。
10天前,患儿感冒并逐渐加重,发热,咳嗽、喘息,去某医院儿科诊为喘息性支气管炎住院治疗8天,多次更换抗生素等药输液治疗,发热退,但咳喘依旧,住院医师无奈推荐其母抱儿来诊。
刻诊:精神差,频发咳嗽喘息,凌晨4~7点喘息较重,喉中痰声辘辘,无发热,吃母乳正常,手足凉,无汗,大便溏,小便可,舌质淡嫩,舌苔薄白水滑,指纹鲜红稍过风关。
听诊:双肺呼吸音粗,闻及明显痰鸣音和喘鸣音。
六经脉证解析:咳嗽喘息,凌晨较重,无汗,手足稍凉,指纹鲜红过风关,舌质淡嫩,舌苔薄白水滑,为少阴伤寒证。
咳嗽喘息,喉中痰声辘辘,大便溏,舌质淡嫩,舌苔白水滑,为太阴水饮上逆。
六经辨证:少阴太阴合病。
病机:外寒里饮。
治疗:小青龙汤加味(免煎配方颗粒,剂量相当于饮片量):蜜麻黄5g,桂枝5g,干姜5g,旱半夏6g,炙甘草5g,白芍5g,五味子3g,细辛3g,紫菀6g,款冬花6g。
2剂,每日1剂,开水冲服100mL,嘱其母亲采取频频喂服的方法,多次少量温服。
先不出院,但停止一切输液。
二诊:其母诉,当天下午3点开始服药,至夜晚11点左右服完1剂。
第二天凌晨未再喘,咳嗽也减轻了,还有喉中痰鸣。
方拟小青龙汤合射干麻黄汤(免煎配方颗粒):蜜麻黄5g,桂枝5g,干姜3g,旱半夏6g,炙甘草5g,白芍5g,五味子3g,细辛3g,射干6g,大枣9g,生姜3g,紫菀6g,款冬花6g。
4剂,冲服法同上,服后痊愈出院。
六经方证病机辨析思路该案患儿幼小病重,又多日输液,病不除又加重水饮,脉证合参,辨为少阴太阴合病。
少阴伤寒夹太阴、少阴虚寒水饮上逆。
《伤寒论》第40条说:“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
《伤寒论》中喘证辨治浅析

《伤寒论 》中喘证辨治浅析
高 洋 洋 贾 晶 晶 胡 密 密 钱 静 华
浙 江 中 医药大 学附属 嘉 兴市 中医院 浙 江 嘉 兴 314000
关键词 张仲景 《伤寒论》 喘证
喘证 ,最早记载 于《黄帝 内经》,分为实喘与虚 喘 ,为 后 世论 述喘证 奠定 了理论 基础 。汉代 张仲景所 著 的《伤 寒 杂病 论 》中虽无 咳喘专论 ,但在 书 中可见 “咳喘 ”“上 气 ”等论述 ,并 配有治法方药 。研 究《伤寒论》中关 于喘证 的论述 ,对 临床辨证 治疗 喘证有 重要 的指导 意义 。现 以 病 因病机为 主 ,分类剖析如下 。 1 表邪之 喘 1.1 麻 黄 汤证 :《伤 寒论 》第 35条谓 :“太 阳病 ,头 痛发 热 ,身 疼 腰 痛 ,骨节 疼 痛 ,恶风 无 汗 而 喘者 ,麻 黄 汤 主 之 。”36条 谓 :“太 阳与 阳 明合病 ,喘而胸 满者 ,不可 下 , 宜麻 黄汤 。”235条 谓 :“阳明病 ,脉浮 ,无 汗而 喘者 ,发 汗 则 愈 ,宜麻 黄汤 。”第 35条 为外感 风寒 ,邪 客皮 毛 ,卫 阳 被 遏 ,肺 气失 宣 而致 喘 ,均 以麻 黄汤 散寒 解表 ,宣 肺 平 喘 。后两 者虽 为二 阳合病 ,对 阳明病 只是告诫 不可用 下 法 ,说 明病情更偏重 于表 ,可 出现发热恶寒无汗等症 状 , 也 可 出现喘而 胸满 ,因此 宜用麻 黄汤 治疗太 阳病 ,使 表 解 里 自和 。方 中麻 黄发汗 解表宣 肺 ,桂 枝助麻 黄发 汗 以 解表 ,麻黄 、杏仁 相配 ,一宣 一降 以宣肺平 喘 ,炙甘 草 和 中。现代研究认 为 ,本方具有 明显 的抗过敏 哮喘作用 ,可 用 于支 气管哮喘 、急性 支气管 炎等属于本证者 。 1.2 桂 枝加厚 朴杏子 汤证 :《伤寒 论》第 l8条谓 :“喘 家 作 ,桂枝 汤加厚朴 、杏 子佳 。”此条 的“喘 家作 ”是 指素有 喘疾 的患者 ,复感风 寒 ,新感 引 发 旧邪而 致 喘作 。第 43 条谓 :“太 阳病 ,下 之微喘者 ,表 未解故 也 ,桂枝加厚朴 杏 子 汤 主之 。”本 条则是 太 阳病 误 用下 法后 ,表 证未 解 兼 喘 。前者 喘 为主症 ,后者 喘为兼症 ,两 者主证 虽不 同 ,而 喘的病机 一致 ,风寒 束表 ,肺气不 利 ,宣降失 司 。属 于异 病同治 ,治宜 桂枝加 厚朴 杏子汤 。方 中桂枝汤 解肌 发表 调营卫 ,厚朴 、杏 子降气平 喘 。研究认 为 ,本 方可减 轻气 道炎症反应 ,降低气道高 反应 。 2 水饮 之喘
伤寒论中咳喘的辩证治疗

• 本汤证的病机为外感风寒,内有郁热之表里俱
实证,偏重于表寒,不汗出而烦躁是本汤证之辨证 要点
• 本汤证与麻黄汤证相较,两证皆为表实无汗,唯有 烦躁一症是大青龙汤证所独有。如《南阳活人书》 云:“大青龙治病与麻黄汤证相似,但病尤重而又 加烦躁者用之。”本汤方禁忌:脉微弱、汗出、恶 寒者不可服之。
2.2 温肺止咳平喘
大青龙汤方 麻黄六两,去节 桂枝二两,去皮 甘草二 两,炙 杏仁四十枚,去皮尖 生姜三两,切 大 枣十枚,擘 石膏如鸡子大,碎 上七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 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升,取微 似汗。汗出者,温粉粉之。一服汗者,停后服。 若复服,汗多亡阳遂虚,恶风烦躁,不得眠也
[提 要]
其论治,必因证设方,因方用药,法 度谨严,对中医临床各种疾病辨治均有很 好的指导作用。《伤寒论》中对不同原因 所致的咳喘(包括短气、不得息),有精 辟的论述和行之有效的治法
1、咳喘辨治
咳喘为咳嗽、哮病、喘病的共有 症状
《伤寒论》中所论述咳喘的辨治, 除了痰饮及外感等引起的咳嗽、哮喘 等,还包括了其他原因引起的呼吸急 促困难等疾患,有关咳喘辨治法则与 方法的内容极为丰富
[初诊]气急,心悸,乏力,偶有咳嗽,痰少,清 稀色白,体稍胖,唇乌,舌淡白,苔灰白厚腻 时值伏天,哮喘虽未大作,但病根犹存,此证 属少阴。法宜扶先天之元阳,纳浊阴之气,以 四逆加味主之
处方: 制附片20克(久煎)干姜片20克炙甘草6 克上肉桂5克生白术10克茯苓10克
[二诊]上方加减服2周,渚证皆减。活动后还觉 气急,心累,Fra bibliotek质仍淡,苔腻稍退。
318条:“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 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 重者,四逆散主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伤寒论》治疗咳喘分表里、寒热、虚实,主要采用汗、下、和、温、清等五法,汗法有发汗解表,宣肺平喘法;解肌祛风,降气定喘法;解肌祛风,散寒蠲饮,止咳平喘法;下法有通腑泄热法;和法有和解少阳法;疏肝解郁,升降调气法;温法有温阳散饮,化气行水法;清法有清热宣肺,降气平喘法;清气分热法;清热平喘,坚阴止利法;清热养阴利水法。
探讨其学术思想及理法方药规律,有助丁•临床辨治疗效。
【关键词】伤寒论咳喘文献喘证又称喘息或气喘,是以呼吸困难、甚则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面色口唇青紫为基本特征的一种病证。
严重者每常出现喘脱。
可见丁•多种急、慢性疾病过程中。
《伤寒论》是中医经典著作,奠定了中医辨证论治的基础,书中虽无咳喘专篇,但涉及与喘证有关的条文颇多,不拘泥于一方一法。
审因论治,组方遣药,法度严谨,为后世研究仲景学说与临床,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实用价值。
《伤寒论》治疗喘证分表里、寒热、虚实,且重痰饮[1],主要采用汗、吐、下、和、温、清等诸法,现将其采掇一二,以飨同道,希冀对指导临床有所裨益。
1汗法1.1发汗解表,宣肺平喘《伤寒论》35条:“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风寒外束,卫阳被遏,营阴郁滞,故出现无汗,肺合皮毛,表闭则肺气必郁遏不得宣散,发生气喘等太阳伤寒表实的证候。
治以发汗解表,宣肺平喘,用麻黄汤。
方中麻黄发汗宣肺平喘,桂枝解肌散寒以助麻黄发汗,杏仁宣降肺气以增麻黄平喘之力,炙甘草调和诸药。
如此,表解肺气得宣,喘息随之而愈。
36条:“太阳与阳明合病,喘而胸满者,不可下,宜麻黄汤”。
此虽是太阳与阳明合病,而戒之以“不可下”,说明病情仍以太阳伤寒表证为主,从经络上讲,胸部外连太阳,下接阳明,太阳病风寒外束,可发生气喘,阳明里热熏蒸,也可发生气喘,但阳明之喘必与腹满同见,今不言腹满,而是胸满,表明不是阳明里实之喘,故禁用攻下,其治疗也就理所应当地以治表为主“宜麻黄汤”。
235条:“阳明病,脉浮,无汗而喘者,发汗则愈,宜麻黄汤”。
系太阳病初传阳明而太阳表实证还在(脉浮,无汗而喘),故仍用麻黄汤治疗以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1.2解肌祛风,降气定喘《伤寒论》18条:“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
43条:“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主之”。
无论是患者原有喘病宿疾复因外感风寒而引发喘,还是太阳表证误用下法后发生微喘,其病机皆为风寒迫肺肺气上逆所致,故用桂枝加厚朴杏仁汤以解肌祛风,降气定喘。
方中桂枝汤解肌祛风,调和营卫;厚朴、杏仁降气平喘,消痰导滞。
如此表里同治,标本兼顾,咳喘乃愈。
然18条为急则治标之法,因此喘为宿疾,被新邪引发,较难根治,故只交待使用本方有较好的效果。
43条“微喘”,说明程度不甚,为误下后的暂时情况,故用本方主治,如果不是微喘而是大喘,就非本方所能胜任,所以喘的程度如何,辨证时必须注意。
1.3散寒蠲饮,止咳平喘《伤寒论》40条:“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
41条:“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小青龙汤主之”。
“伤寒表不解”言太阳伤寒表证仍在,“心下有水气”说明水饮停蓄在心下胃脘部,外寒引动内邪,内外合邪,水寒上逆射肺,肺气失宣,则可出现咳嗽或喘、“咳而微喘”,每见咳吐大量白色泡沫样稀痰,所以以上两条实言太阳伤寒兼水饮内停所致咳喘的证治,故用散寒蠲饮,止咳平喘之小青龙汤治疗,水饮化,则咳喘等症自愈。
其方为麻黄汤与苓甘五味姜辛汤的合方,由麻黄、桂枝、干姜、细辛、五味子、白巧、半夏、甘草组成。
方以温为主,温散结合,内温外散,是“病痰饮者,以温药和之”治则的具体体现。
本方偏于辛温燥烈,久服则易伤阴动阳,故仅在治疗咳喘急性发作时以救急,咳喘稍平息后,以补脾祛痰之剂善后。
2下法2. 1通腑泄热《伤寒论》208条:“阳明病,脉迟,虽汗出不恶寒者,其身必重,短气腹满而喘……大承气汤主之”。
212条:“伤寒若吐若下后不解,不大便五六日,……微喘直视……大承气汤主之”。
213条:“阳明病,脉迟,虽汗出。
不恶寒者,其身必重,短气,腹满而喘,有潮热,此外欲解,手足谶然汗出者,此大便已硬也.大承气汤主之”。
242条:“病人小便不利,大便乍难乍易,时有微热,喘冒不能卧者,有燥屎也,宜大承气汤”。
以上4条,皆言阳明腑实兼有喘证的证治。
阳明燥热与糟粕互结,腑气不通,故出现一派阳明腑实的证候(痞、满、燥、实、坚俱备)。
肠腑阻滞不通,气机上逆于肺,故又出现“微喘”、“喘冒不得卧”、“腹满而喘”的证候。
治应攻下实热,荡涤燥结,方用大承气汤下之,待腑气通,腑实喘冒之症&愈。
3和法3. 1和解少阳少阳包括手少阳三焦、足少阳胆,手少阳三焦主决渎而通调水道,又为水火气机运行的道路。
足少阳之经脉络肝属胆,行人身之两侧。
手足少阳之经脉互相联系。
故胆气疏泄正常,则枢机运转,三焦通畅,水火气机得以自由升降。
若邪犯少阳,胆火上炎,枢机不运,经气不舒,肺气不利而出现咳嗽等证[2]。
98条:“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或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
”方中,柴胡轻清,疏少阳之郁滞;黄芩清胸腹蕴热;合之和解半表半里之邪;生姜、半夏和胃降逆止咳;参、枣、草益气和中,扶正祛邪。
书中云:“或咳者去人参、大枣、生姜,加五昧子半升,干姜二两。
”如此,枢机运,三焦通,肺气降,少阳之邪解,则咳嗽自愈。
3. 2疏肝解郁,升降调气肝气郁结,疏泄失常,气机不利,肝气郁而上逆,影响心胸阳气之宣通,以致咳嗽。
318条:“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
”方中,柴胡疏肝解郁;枳实行气散结;芍药和营而调肝脾;柴胡与枳实合而升降调气,与芍药合而疏肝理脾;甘草缓急和中。
如此,肝气疏,气机畅,胸阳之气通,则咳嗽可除。
4温法4.1温阳散饮,化气行水少阴阳衰阴盛,阳虚水泛,水气变动不居,少阴阳衰,下焦虚寒,气不化水,水饮内停,随气机升降,上逆犯肺而咳嗽。
316条:“少阴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为有水气,其人或咳,或小便不利,或下利,或呕者,真武汤主之。
”方中,附子辛热以壮肾阳,使水有所主;白术燥湿健脾,使水有所制;生姜宣散佐附子助阳,是于主水中有散水之意;茯苓淡渗,佐白术健脾,是于制水中有利水之用;芍药既可敛阴和营,又制附子刚燥之性。
书中云:“若咳者,加五昧子半升;细辛、干姜各一两。
”如此,肾阳充,脾阳健,蓄饮除,气化水行,则咳嗽可愈。
5 清法5.1清热宣肺,降气平喘《伤寒论》63条:“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162条:“下后,不可更行桂枝汤,若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上两条原文用“汗出而喘”除外“无汗而喘”的麻黄汤证和“不汗出而喘”的小青龙汤证。
用“不可更行桂枝汤”除外风寒表虚的桂枝汤证。
用“无大热”除外以“汗出微喘”的阳明实热追肺证。
太阳病发汗不得法或发汗太过,或误用,均可使邪热内传,热壅于肺,导致“汗出而喘” [3]。
“无大热”是指表无大热,实乃热壅于里,并非热势不甚。
原文中未言恶寒,说明汗后病已由表人里,寒邪入里化热,故用麻杏甘石汤以清热宣肺,肺热清则咳喘汗出自愈。
麻黄配石膏,清热透邪,宣肺定喘,且石膏以制麻黄辛温之性而为辛凉之用,故汗出不忌麻黄,无大热不忌石膏;杏仁宣肺降气而治咳喘,甘草和中缓急,调和诸药,四药相伍,宣肺清热,降逆平喘。
5. 2清气分热《伤寒论》221条:“阳明病,脉浮而紧,咽燥口苦,腹满而喘,发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身重。
”本条言脉浮紧,一般多见于太阳表证,然而表证必有恶寒,今不但不恶寒反恶热,可见此时的脉浮而紧是阳明气分热盛邪实,热盛于外故脉浮,邪实于里故脉紧。
由了•阳明热盛,阻滞气机故腹满而喘。
此种喘,条文中虽无明确指出用何方治疗,但据症而知:虽然阳明热盛气滞,尚未出现潮热、手足溅然汗出等燥结证候,因此只宜白虎剂清阳明气分之热,柯韵伯《伤寒来苏集》说:“石膏大寒,寒能胜热,味甘归脾,性沉而主降,已备秋金之体;色白通肺,质重而含津,已具生水之用。
知母气寒主降,味辛能润,泄肺火而润肾燥,滋肺金生水之源。
”如是石膏、知母、甘草、粳米四药相合,治防并举,阳明气分之热得清,肺胃之阴得滋,气机调畅则喘症等自平。
5. 3清热平喘,坚阴止利《伤寒论》34条:“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芩黄连汤主之”。
此条主要言太阳表证误下后, 表证既未得解,病邪又人里化热,内迫大肠,从而导致下利的证治。
其中“喘而汗出”是其兼症之一,因肺与大肠相表里,里热壅盛,上蒸于肺故喘,外蒸于体表则汗出,故治用表里双解之葛根芩连汤以清热透邪,坚阴止利。
2. 4清热养阴利水少阴病,邪从热化,既耗伤津液,又影响水道之通利,以致水热互结证。
水热互结,水渗大肠则下利,上逆犯肺则咳。
319条:“少阴病,下利六七日,咳而呕渴,心烦不得眠者,猪苓汤主之。
”本条应参考226条:“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猪苓汤主之。
”是津伤水热互结。
说明本条之主证仍有小不利。
方中,阿胶滋阴润燥;滑石清热利水而不伤阴;猪苓、茯苓、泽泻淡渗利水。
如此,邪热清,津液复,水道通利,则咳嗽自愈。
综上所述,《伤寒论》辨治咳喘证,分表里、虚实、寒热,重痰饮,根据病机、病性、病势、病位不同,因势利导,有汗、吐、下、和、温、清等诸法的区别,立方严谨,用药精当,对咳喘证的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1] 郭文娟,烟建华.《伤寒论》辨治喘证诸法浅探[J]. 2009,25(5):49-50.[2] 钱子高.《伤寒论》喘咳证治10法述略[J].四川中医,1996,14(11): 10-11. [3] 金永佑.《伤寒论》治疗咳喘六法浅析[J].湖北中医杂志,2000,22(1): 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