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音乐春之声教案

合集下载

初中音乐春之声教案

初中音乐春之声教案

初中音乐春之声优秀教案第一章:音乐的基本概念1.1 音乐的基础知识音乐的基本元素:音高、音长、音色、节奏、旋律音符、休止符、附点、连音线等符号的认识与运用1.2 音阶与和弦大小调音阶的构成与演唱三和弦、七和弦的构成与识别1.3 音乐的速度、力度与表情速度:快、慢、中速等力度:强、弱、渐强、渐弱等表情:欢快、悲伤、庄严等第二章:民族音乐欣赏2.1 汉族民歌江苏《茉莉花》山西《刨洋芋》广东《赛龙船》2.2 少数民族音乐藏族的《啦哩啦》蒙古族的《辽阔的草原》苗族的《苗岭的早晨》2.3 民族器乐欣赏二胡独奏《二泉映月》琵琶独奏《十面埋伏》笛子独奏《月亮代表我的心》第三章:古典音乐鉴赏3.1 西方古典音乐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莫扎特的《安魂曲》巴赫的《G弦上的咏叹调》3.2 东方古典音乐德的《黄河大合唱》柴可夫斯基的《天鹅湖》莫言的《红色娘子军》3.3 古典音乐家介绍贝多芬:生平、作品及风格特点莫扎特:生平、作品及风格特点巴赫:生平、作品及风格特点第四章:流行音乐欣赏4.1 华语流行音乐周杰伦的《青花瓷》邓紫棋的《泡沫》蔡依林的《舞娘》4.2 外国流行音乐迈克尔·杰克逊的《Billie Jean》阿黛尔的《Someone Like You》贾斯汀·比伯的《Sorry》4.3 流行音乐风格介绍摇滚:特点、代表人物及作品爵士:特点、代表人物及作品R&B:特点、代表人物及作品第五章:音乐创作与实践5.1 创作音乐的基本步骤确定主题编排旋律填写和弦完善节奏与力度5.2 音乐实践与表演合唱:分组、指挥、演唱技巧乐器演奏:演奏姿势、指法、节奏掌握音乐欣赏:分析、评价、感受5.3 学生作品展示与评价学生创作作品展示教师点评与指导学生互评与自我评价第六章:音乐与舞蹈6.1 音乐与舞蹈的关系音乐为舞蹈提供节奏、旋律和情感氛围舞蹈通过动作展现音乐的节奏和情感6.2 舞蹈类型与音乐风格芭蕾舞:优雅、轻盈的音乐风格现代舞:自由、创新的音乐风格街舞:动感、节奏感强烈的音乐风格6.3 舞蹈表演与音乐配合舞蹈者如何跟随音乐的节奏和旋律进行表演音乐如何为舞蹈表演增色添彩第七章:音乐与戏剧7.1 音乐在戏剧中的作用揭示戏剧主题和情感烘托气氛表现角色性格和心情7.2 戏剧音乐类型及特点歌剧:音乐与戏剧的紧密结合音乐剧:音乐、舞蹈与戏剧的融合话剧:以对话和动作为主的戏剧,音乐为辅助7.3 著名戏剧音乐作品欣赏普契尼的《蝴蝶夫人》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贝多芬的《费德里奥》第八章:音乐与电影8.1 电影音乐的作用揭示电影主题和情感烘托气氛表现角色性格和心情8.2 电影音乐类型及特点背景音乐:贯穿整部电影,增强氛围感主题曲:表达电影主题,印象深刻插曲:衬托电影情节,增强情感表达8.3 著名电影音乐作品欣赏约翰·威廉姆斯的《星球大战》系列詹姆斯·霍纳的《泰坦尼克号》汉斯·季默的《盗梦空间》第九章:音乐与生活9.1 音乐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缓解压力、放松心情提高生活质量、丰富精神世界增进人际关系、促进交流9.2 音乐与健康音乐疗法:通过音乐调节情绪、改善身心健康音乐运动:结合音乐进行体育锻炼,提高身体素质9.3 音乐与社交活动音乐会:欣赏音乐、交流心得卡拉OK:歌唱表演、增进友谊音乐节:感受音乐氛围、结交志同道合的朋友第十章:音乐鉴赏与批评10.1 音乐鉴赏的基本方法聆听:关注音乐的节奏、旋律、和声等方面分析:研究音乐的结构、风格、历史背景等比较:将不同音乐作品进行对比,挖掘各自特点10.2 音乐批评的意义与作用提高音乐审美能力促进音乐创作与表演的进步引导音乐市场健康发展10.3 优秀音乐作品的评价标准艺术价值:音乐作品的创新性、独特性及表现力观赏性:音乐作品的感染力、易懂性及受众接受度影响力:音乐作品在社会历史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重点和难点解析1. 音乐的基本概念:理解音阶、和弦、速度、力度等音乐基本元素,掌握音符、休止符等符号的运用。

初中音乐《春之声》优秀教案

初中音乐《春之声》优秀教案

初中音乐《春之声》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本节课程的教学目标如下:知识与技能1.了解《春之声》音乐作品的基本背景和特点;2.掌握该乐曲的旋律、节奏和曲式,并能够唱唱该曲;3.理解该乐曲运用的和声手法和音乐结构特点;4.学会钢琴演奏该乐曲的右手旋律,或鼓点伴奏。

情感态度1.培养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和感受能力;2.增强学生对音乐艺术的欣赏和欢愉。

二、教学内容1. 整体感知首先介绍《春之声》这首乐曲的背景信息和音乐特点。

教师可以向学生讲述该乐曲的创作背景、曲调气氛等,同时引导学生了解到该曲应该采用怎样的演奏方式和表现手法。

2.旋律教学在开展音乐教学的过程中,旋律教学是一个必不可少的且重要的步骤。

教师可以通过演唱该曲的旋律、调性等指导学生完成。

3.节奏教学和旋律一样,节奏教学也是音乐教学的关键步骤。

教师可以演示该乐曲的节奏,帮助学生掌握如何把握音乐的节奏感。

4.和声教学该乐曲运用了丰富的和声变化,学生可以通过教师介绍或演示的方式,了解该乐曲的和声走向和要点,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这章音乐的技巧与特点。

5.乐器演奏该乐曲的演奏需要使用扬琴、口琴等乐器进行演奏,音乐老师可以邀请学生一起进行演奏,尤其是钢琴演奏、吉他演奏等技术要点,可以针对学生不同的水平水,分别进行讲解。

三、教学过程1. 整体感知首先,教师向学生介绍《春之声》这首乐曲介绍,包括创作背景和曲调气氛等等。

在了解曲调的基础上,让学生思考该歌曲需要以什么样的方式来表现,如哪些情感?如何让歌曲更加动听?2. 唱歌练习通过口型语音、移调等方式,让学生跟唱《春之声》这首乐曲。

在针对歌曲的音乐表现进行特定的讲解,让学生更好地掌握音乐技巧和要点。

3. 节奏掌握该乐曲的节奏感非常强烈,教师可以通过扫弦、拍打等方式,让学生加深对乐曲节奏的感知和掌握,同时夯实学生的音乐基础。

4.和声指导学生在掌握旋律和节奏后,教师可以向他们介绍该乐曲的和声变化和要点,并帮助学生建立起丰富的和声格局。

春之声教案

春之声教案

春之声教案教案标题:春之声教案一、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歌曲《春之声》,培养学生对春季的独特感知和欣赏能力。

2. 能正确朗诵和模仿歌曲的旋律和节奏。

3. 学会运用声音和语言表达春天的特点和意象。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正确模仿歌曲的旋律和节奏。

2. 学会运用适当的声音和语言表达春天的特点。

三、教学准备1. CD播放器或音乐播放设备2. 《春之声》歌曲音频文件3. 讲义、黑板、彩笔四、教学步骤步骤一:导入(10分钟)1. 听一段春天的声音,如鸟叫声、风声等。

2. 学生观察图片,讨论春天的特点和意象。

3. 引出本节课学习的歌曲《春之声》。

步骤二:学习歌曲(15分钟)1. 播放《春之声》歌曲音频文件,学生跟着歌曲的节奏摇摆身体。

2. 分段教唱歌词,学生跟读和齐唱。

3. 反复学唱歌曲,注意歌曲的节奏感和表达情感。

步骤三:感受春天的声音(15分钟)1. 让学生闭上眼睛,仔细聆听外面的声音,记录春天特有的声音。

2. 学生单独或小组展示自己记录的声音。

3. 教师引导学生感受春天的声音,通过声音模仿春天的气氛和动态。

步骤四:运用语言描绘春天(15分钟)1. 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春天的特点,如春风、春雨、鲜花等。

2. 引导学生运用形容词、动词、拟声词等语言表达春天的声音和景象。

3. 学生分组展示自己的表达,其他学生进行欣赏和评价。

步骤五:整合练习(10分钟)1. 学生分组,用歌曲《春之声》为基础创编一个短小的春天表演节目,可以加入舞蹈和道具。

2. 各小组依次进行表演,其他学生进行观看和欣赏。

3. 教师进行点评和评价,提供激励和建议。

五、教学扩展1. 学生可以在课后进行春天声音的录制和创作。

2. 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春天歌曲进行学唱和演绎。

六、教学评价1. 学生能准确模仿歌曲的旋律和节奏。

2. 学生能用适当的声音和语言表达春天的特点。

3. 学生能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展示自己的创造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七年级音乐教案春之声

七年级音乐教案春之声

七年级音乐教案春之声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学习《春之声》这首歌,感受春天的美好和生命的活力。

2.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提高音乐欣赏能力。

3.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增强集体荣誉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学会演唱《春之声》,理解歌曲内涵。

2.教学难点:歌曲的情感表达,节奏和音准的把握。

三、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2.钢琴3.录音机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教师播放《春之声》歌曲,让学生初步感受歌曲的美感。

2.学生自由发言,谈谈对歌曲的初步感受。

(二)学唱歌曲1.教师带领学生学唱歌曲,注意音准和节奏。

2.分句教唱,让学生跟唱,纠正发音和音准。

3.教师示范演唱,学生模仿。

(三)理解歌曲内涵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歌曲的结构,了解歌曲的主题。

2.学生讨论歌曲中表达的情感,理解歌曲内涵。

(四)课堂小结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

第二课时(一)复习歌曲1.教师播放《春之声》歌曲,让学生跟唱。

2.教师检查学生的音准和节奏。

(二)合唱练习1.教师将学生分为两个声部,进行合唱练习。

2.教师指导合唱,调整声部平衡。

(三)歌曲创编1.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歌曲创编,鼓励学生发挥创意。

2.学生展示创编成果,教师点评。

(四)课堂小结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

第三课时(一)复习歌曲1.教师播放《春之声》歌曲,让学生跟唱。

2.教师检查学生的音准和节奏。

(二)音乐欣赏1.教师播放不同版本的《春之声》,让学生欣赏。

2.学生讨论欣赏感受,分析不同版本的特点。

(三)歌曲表演1.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歌曲表演,鼓励学生发挥创意。

2.学生展示表演,教师点评。

(四)课堂小结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

第四课时(一)复习歌曲1.教师播放《春之声》歌曲,让学生跟唱。

2.教师检查学生的音准和节奏。

(二)音乐知识讲解1.教师讲解音乐知识,如音乐符号、节奏、音高等。

2.学生跟随教师学习音乐知识。

(三)歌曲改编1.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歌曲改编,鼓励学生发挥创意。

2.学生展示改编成果,教师点评。

春之声-人教版七年级音乐下册教案

春之声-人教版七年级音乐下册教案

春之声-人教版七年级音乐下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春之声》这首歌曲,帮助学生了解音乐的基本元素和常见乐器。

2.做到听、唱、读、写,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和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情感交流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歌曲的欣赏、理解和演唱。

2.难点:乐谱的阅读、乐器的认识和演奏技巧。

三、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安排一段优美的古典音乐或一首流行歌曲作为导入,让学生进入音乐的世界,并介绍这首歌曲的演出背景和作者概况。

2. 歌曲欣赏播放《春之声》这首歌曲,带领学生欣赏并理解歌曲的曲调、节奏、韵律以及歌词的含义。

让学生在欣赏后,能够描述这首歌曲的表现形式和表现内容,并对其产生共鸣和情感。

3. 乐曲分析根据歌曲的曲式和结构,进行音乐元素和乐器的分析,帮助学生了解歌曲的构成和演奏所需乐器的类型、特点以及演奏技巧。

4. 歌曲演唱将歌词分配给学生,通过集体合唱和分组演唱等方式,让学生熟练掌握歌词并表达个人的音乐感受。

同时,鼓励学生进行音乐创作,让他们在演唱时能够自由发挥,表现自我。

5. 乐器示范介绍演奏《春之声》所需的乐器,并请专业音乐老师进行现场演奏,让学生通过观察和聆听,了解乐器的基本结构和演奏技巧。

6. 乐器合奏将学生分组,让他们分别选择不同的乐器,通过合奏的方式演奏《春之声》这首歌曲,完成一段小乐曲的创作。

在合奏过程中,老师应该引导学生进行乐器的分工协作,并鼓励他们进行创新和想象,体验团队合作的乐趣。

7. 总结反思通过课堂讨论或问答的方式,让学生回顾今天的学习内容,并进一步理解音乐的魅力和技巧。

同时,让学生进行个人反思和表达,分享自己的收获和体验,激发对音乐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四、教学参考1.《人教版音乐七年级下册》教材2.《春之声》歌曲演唱录音3.《春之声》乐谱和乐器演示录像五、教学评估1.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包括听说读写和演唱的能力。

2.通过课堂作业或小组作业的方式,检验学生对于乐谱和乐器的掌握程度和演奏技巧。

2024年《春之声》教案设计(带)

2024年《春之声》教案设计(带)

《春之声》教案设计(带附件)教案设计:《春之声》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春之声》的背景、主题和艺术特点。

2.培养学生对《春之声》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3.引导学生运用音乐知识分析《春之声》的结构和表现手法。

4.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和团队协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春之声》背景知识介绍。

2.《春之声》的音乐欣赏与分析。

3.《春之声》的演唱实践与团队协作。

三、教学步骤1.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春之声》的背景知识,如作者、创作时间、作品风格等。

(2)播放《春之声》的音频,让学生初步感受作品的音乐魅力。

2.音乐欣赏与分析(1)教师引导学生关注《春之声》的音乐结构,如旋律、节奏、和声等。

(2)分析《春之声》的音乐表现手法,如音乐形象、音乐情感等。

(3)讨论《春之声》的主题和艺术特点。

3.演唱实践与团队协作(1)教师教授《春之声》的演唱技巧,如呼吸、发声、咬字等。

(2)学生分组进行《春之声》的演唱实践,注意团队协作和音乐表现。

(3)教师对学生的演唱进行点评和指导,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

4.总结与拓展(1)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春之声》的艺术价值。

(2)布置课后作业,如撰写《春之声》的音乐鉴赏文章,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3)推荐相关音乐作品,拓展学生的音乐视野。

四、教学评价1.学生对《春之声》的背景知识掌握程度。

2.学生对《春之声》的音乐欣赏和分析能力。

3.学生在《春之声》演唱实践中的表现和团队协作能力。

4.学生对音乐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五、教学资源1.《春之声》音频文件。

2.《春之声》乐谱。

3.相关音乐作品推荐。

4.音乐鉴赏文章范例。

六、教学建议1.注重音乐欣赏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

2.引导学生关注音乐作品的艺术特点,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3.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和演唱实践,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适当拓展教学内容,丰富学生的音乐视野。

5.注重教学评价,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策略。

春之声教案

春之声教案

《春之声》教学设计设计思路:本课内容是初一第二学期第一单元《春之声》的第二课时,课堂中选取反映“春”题材的音乐作品中的优秀作品。

在课堂设计中,让学生通过聆听导入、名曲赏析、活动体验等多种环节,熟悉优美的民族音乐,从中领略民族音乐中的人文精神、文化特征,同时以音乐中的欢乐情绪感染学生,使学生具有热爱生活,热爱民族传统文化的良好品质。

《春节序曲》是中学音乐教材中的传统篇目,也是器乐曲中的精品。

这首乐曲优美、明快、节奏鲜明,热烈、生动地表现了我国人民在传统节日中敲锣打鼓、载歌载舞、喜气洋洋,热闹欢腾的情景。

在备课时,我思考着如何把学生引入到那种欢快、热烈的气氛中去,在进行欣赏教学时,我力求以听觉为先导,以节奏节拍为主线。

动是人的本能,在听觉先导的条件下,以动觉为切入,让学生在欣赏音乐中动起来,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让学生通过不断地听、想、创、律动,去理解音乐、音乐想像与音乐体验,从中真正体验音乐的情绪。

在师生平等互动的学习氛围里,通过欣赏感受的交流,促进学生各方面能力的进一步提高。

课型:综合课课时:1课时教材分析:《春节序曲》是李焕之《春节组曲》中的第一乐章,作于1954-1955年间,这一乐章广受人们的喜爱,常在音乐会上单独演奏。

乐曲以我国民间的秧歌音调、节奏及陕北民歌为素材,通过对热烈欢快的大秧歌舞的场景描写,生动地体现了我国人民在春节时热烈欢腾、同歌共舞的情绪。

乐曲结构是带再现的三部曲式,五声调式。

从一个引子开始,以两个具有对比性质的音乐主题组成了序曲的第一部分。

引子以强烈的节奏、力度的对比、旋律的起伏,提示了洋溢于全曲中的欢快情绪。

第一部分的第一主题明快粗犷,节奏不断紧缩,表现了秧歌群舞的生动场面和热烈气氛。

第二主题活泼流畅,由长笛吹奏主旋律,双簧管吹奏对位声部给予衬托,音乐表现了人们难以抑制的喜悦和激动心情。

中部主题旋律十分抒情优美,节奏舒展,速度徐缓,与第一部分形成鲜明对比,表现了人们在节日中相互亲切的祝福和问候,也抒发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赞美及对更美好的明天的憧憬。

春之声-人教版七年级音乐下册教案

春之声-人教版七年级音乐下册教案

春之声-人教版七年级音乐下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春之声的音乐形式和风格;2.分析春之声中的旋律、和声、节奏等要素;3.听辨春之声中的音乐元素;4.练习演唱春之声。

二、教学重点1.春之声的音乐形式和风格;2.春之声中的旋律、和声、节奏等要素。

三、教学难点1.听辨春之声中的音乐元素;2.练习演唱春之声。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让学生展示自己喜欢的歌曲,并请他们分享歌曲的节奏、旋律以及歌词内容。

•介绍春之声这首歌曲及其音乐形式。

2. 音乐元素分析(15分钟)•介绍春之声中的旋律、和声、节奏等要素;•引导学生听辨这些要素,并辨认出它们在歌曲中的位置。

3. 听辨(20分钟)•播放春之声的音频文件,让学生辨认出歌曲中的音乐元素;•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于音乐元素的听感和理解。

4. 练习演唱(20分钟)•以小组为单位,练习春之声的演唱;•分组表演,让学生分享自己的演唱成果。

5. 总结(10分钟)•回顾本次课学习的内容,强化学生对春之声的理解;•讨论音乐教育对于学生成长的重要性。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介绍春之声这首歌曲的音乐形式和风格,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不同音乐元素在歌曲中的位置和作用,从而提高他们的音乐审美水平。

通过练习春之声的演唱,不仅锻炼了学生的音乐技能,也让他们在音乐表达方面获得更多体验。

但在实际教学中,我发现有些学生对于音乐元素的辨认能力仍有所欠缺,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这方面的练习和引导。

此外,作为音乐教师,我们也应该注重音乐教育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帮助他们在音乐学习中获得更多的成长和收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年级音乐春之声教案
春天又称春季是一年中的第一个季节是万物复苏的季节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七年级音乐春之声教案欢迎阅读
教学内容:
1.歌曲:《渴望春天》2.创编:为歌曲配打击乐伴奏3.配乐散文:《春》
教学准备:钢琴、录音机、磁带、VCD、打击乐、铃鼓、三角铁、响板、沙锤等
教学目标:
1.学会歌曲《渴望春天》并在反复地练唱中体会6/8拍子活泼欢快的特点
2.通过对散文《春》的配乐朗诵使学生感受音乐与文学的密切关系审美内涵
3.鼓励学生大胆地参与音乐实践活动
教学过程:
1.教师要充分注意“教学导入”环节的重要性精心设计如:(1)可以通过教科书上的彩色画面启发学生的想象力用语言描述春天的景色;
(2)可用优美的旋律导入;
(3)可用简短的诗句导人;
(4)可用录像资料(风光片春景图配乐散文)导入要求学生共同参与
2.请学生朗诵散文诗《春》并选择适当的乐曲做背景音乐有感情地表演
教师也可以发动学生自主找一些抒情音乐的录音并请大家边听边讨论选择合适的乐曲作为背景音乐
3.播放歌曲《渴望春天》请学生仔细聆听听后用语言描述歌曲所表达的情绪
4.随录音轻声哼唱歌曲其间教师可以为学生范唱也可以用钢琴伴唱通过多种形式的练唱使学生逐渐熟悉歌曲
5.请学生从曲谱中找出相同的旋律片段如:一、二乐句的开头:(插图)并打着拍子反复地唱一唱加深印象
6.请学生从曲谱中找出变化音如(插图)在演唱中注意唱准音高及旋律对感情表达的作用
7.再次播放歌曲《渴望春天》的录音提示学生从以下几方面感受音乐:
①音乐的速度样的快稍快很快极快结合词、曲特点谈一谈为什么用这样的速度来表达
②歌曲演唱的力度样的:很弱(pp)、弱(p)、中强(mf)、强(f)、很强(ff)你认为歌曲应该用种力度表现最合适
③应该用怎样的情感才能恰当地表达歌曲的情绪
④你喜欢这首歌曲为什么谈谈对整首作品的感受
8.在老师钢琴伴奏下(或用录音带伴奏;老师指挥)全体学生有感情地演唱歌曲《渴望春天》演唱形式可采用领唱、齐唱之后也可由学生独唱或小组唱
9.请学生选择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伴奏型可由师生共同设计更多的是鼓励学生自己设计边唱边加入打击乐伴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