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故多发段判别中动态步长法与累计频率曲线法的综合应用
第八章 交通安全评价与事故预测

一、安全度评价指标
二、宏观评价
1.绝对数法
用事故次数、死亡人数、受伤人数及直接经济损失四项绝对指 标评价安全度,是目前我国用的最普遍的方法。它比较简单直观,但 由于不涉及影响交通事故发生的主要因素的差异,而不能揭示交通安 全的实质。
2.事故率法
作为交通安全度的宏观评价方法,常用的有三种事故率法:人 口事故率、车辆事故率和运行事故率,其中,人口事故率法和车辆事 故率法能够反映交通安全的不同侧面,运行事故率法较为科学,但目 前交通运营量难以及时掌握,一般采用估算值。
交通安全评价与事故预测
第一节
一、安全度评价指标 1.绝对指标
交通安全评价
交通安全度评价绝对指标有四项,即事故次数、死亡人数、受 伤人数、直接经济损失。
2. 相对指标
(1) 万车交通事故死亡率 这是一定时期内交通事故死亡人数与机动车保有量的比值,是 反映交通事故死亡人数的相对指标,侧重于评价机动车数量对交通 事故死亡人数的影响。
0 x 3 f D x 4 3 1
三、微观评价
② 绝对数—事故率法应用 依据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和大庆市2000年的事故统计数据、交通 量调查数据和道路里程的统计数据,按照式(8-3)计算亿车公里事故率。 不同类型道路事故率分布见表8-3,从表中可以看出,在城市道路中, 亿车公里事故率最高的是主干路和次干路,支路由于日平均交通量较 低,也具有较高的事故率。因此,改善城市交通安全应考虑加强对主 干路和次干路的管理,在主干路和次干路的道路设计和道路设施的设 置上,应加强安全保护和注重预防工作。
一、安全度评价指标
(2)评价指标体系的结构
一、安全度评价指标
(3) 交通安全度评价方法分类 目前国内外交通安全度评价方法,可以从两种不同的角度进行 分类。 一种是按评价的对象分类,可分为宏观评价与微观评价。 宏观评价主要是研究较大范围的问题,往往是以国家或省、市 为对象;微观评价法主要是研究局部的具体问题,如一条或一段道路、 一个交叉口等。 另一种是按评价的目的分类, 一类用于评价道路交通安全水平, 一类用于评价道路交通安全管理水平。 国内外现行的评价方法见图8-2。
基于负二项分布的高速公路事故多发路段风险划分等级方法研究

基于负二项分布的高速公路事故多发路段风险划分等级方法研究作者:吴志敏陈新张潇潇来源:《西部交通科技》2021年第02期摘要:事故多发路段一直是高速公路安全管理工作的重点问题之一。
为了对高速公路事故多发路段风险等级进行划分,文章采用了负二项分布的统计原理,对高速公路事故多发路段进行鉴别,并以3条高速公路事故数据作为分析依据,提出了一种基于统计特征的高速公路事故多发路段风险等级划分方法。
研究结果表明:负二项分布可用于高速公路事故多发路段的鉴别,事故路段总数与路段划分长度呈反方向变化;同时引入负二项分布的置信区间上限值可对事故多发路段风险等级进行划分,为高速公路事故多发路段治理排序提供参考。
关键词:负二项分布;事故多发路段;风险等级划分;危险值0 引言高速公路事故多发路段一直是高速公路运营者重点关注的对象之一。
由于高速公路具有路况复杂、车速管理不易控制等特点,往往在某些路段发生多次事故,形成事故多发路段[1]。
因此,如何有效治理高速公路事故多发路段是目前交通安全领域有关事故研究的关键问题,亦是提高公路服务水平及行車舒适性的基本要求。
目前国内外学者针对事故多发路段开展了一系列的研究。
谢练[2]针对现有的事故多发路段的鉴别方法存在的不足,提出一种自适应聚类算法的事故多发路段的鉴别方法。
田准[3]用优化经验贝叶斯对城市道路的事故多发路段进行识别,并对事故多发路段的危险程度进行了排序。
符锌砂[4]考虑治理资金的有限性,构建了事故多发路段治理紧迫性评价体系。
Quddus[5]对英国高等级公路事故进行了分析,建立了事故多发路段与各影响因素的统计关系。
以上研究从不同角度对事故多发路段进行了深入探讨,丰富了事故多发路段的理论基础。
但大多数研究仅针对事故多发路段的鉴别方法及影响因素,对于事故多发路段的风险等级划分研究较为鲜见。
与此同时,相关研究表明高速公路事故样本呈现负二项分布[6-7],对事故多发路段的鉴别具有客观性。
煤矿灾害预防试题库

第六部分灾害预防一、判断题1.对于瓦斯涌出量大的煤层或采空区,在采用通风处理瓦斯不合理时,应采用抽放措施。
( ) 2.为防止瓦斯积聚,局部通风机除交接班外,其他时间一律不准停风。
( )3.局部通风机要实行挂牌制度,设专人管理,严格禁止非专门人员操作局部通风机。
( )4.在有安全措施的前提下,专用排瓦斯巷内可以进行生产作业和设置电气设备。
( )5.地面大气压力的急剧下降会造成井下瓦斯涌出异常。
( )6.在工作面接近采区边界或基本顶来压时,涌入工作面的瓦斯一般会突然增加。
( )7.高瓦斯矿井掘进工作面局部通风机必须使用“三专”,即“专用变压器,专用开关,专人看管”。
( )8.井下放炮要严格执行瓦斯检查工、安全检查工和放炮工“三人连锁放炮”制度。
( )9.爆破作业工作面必须执行装药前、装药后和放炮前都必须检查瓦斯的“一炮三检”制度。
( ) 10.井下带电检修、搬迁电气设备时,必须有安全措施。
( )11.矿井必须从采掘生产管理上采取措施防止瓦斯积聚。
( )12.井下工作过程中,使用矿灯灯泡烧毁,应在进风巷中更换。
( )13.必须带人井下的易燃物品要经过矿技术负责人批准,并指定专人负责其安全。
( )14.井下在进、回风巷内从事电气焊作业时,每次都必须制订安全措施。
( )15.低瓦斯矿井采掘工作面每班至少检查1次瓦斯。
( )16.瓦斯检查人员发现瓦斯超限,有权立即停止工作,撤出人员,并向有关人员汇报。
( ) 17.通风瓦斯日报必须每天送矿长、矿技术负责人审阅。
( )18.矿井必须建立完善的防尘、供水系统,没有防尘供水管路的采掘工作面不得生产。
( )19.采煤工作面回风巷应安设风流净化水幕。
( )20.矿井应每季度至少检查一次煤尘隔爆设施安装地点、数量、水量或岩粉量及安装质量是否符合要求。
( )21.井下所有煤仓和溜煤眼都应该把煤放净,避免发生煤炭自燃。
( )22·溜煤眼可兼作风眼使用。
( )23.生产矿井每延伸一个新水平,应进行1次煤尘爆炸性实验工作。
矿山救护工竞赛理论题库(采矿学) (1)

选择题某地下开采矿井煤层厚度为4.5米,按煤层厚度分类该煤层属于:( C )A.薄煤层B.中厚煤层C.厚煤层根据煤层倾角的大小,井田再划分非近水平煤层井田一般划分为若干个:( C )A。
盘区B。
区段C。
阶段根据断层走向与所切割岩层走向的关系分类主要有:走向断层、倾向断层、[ ].( D )A。
正断层B.逆断层C.平推断层D.斜交断层某地下开采矿井煤层倾角为30度,按煤层倾角分类该煤层属于:(C )A.近水平煤层B.缓倾斜煤层C。
倾斜煤层D。
急倾斜煤层我国使用的采煤方法种类较多,大体上归纳为壁式采煤法和柱式采煤法两大体系, 我国主要采用:( A )A。
壁式采煤法B。
柱式采煤法工作面内回采工艺包括:破煤、装煤、运煤、顶板支护和[]五项主要工序。
(D )A.排矸B.运料C。
通风D.采空区处理井底车场是指连接[]和主要运输石门或主要运输大巷的一组巷道和硐室的总称。
(A ) A.井筒B。
采区上山C.采区石门位于开采水平上部,与煤层走向基本平行,和采区上山直接相连,为开采水平回风服务的水平巷道为:( A )A.回风大巷B。
运输大巷C.风井D.回风石门采煤工艺与回采巷道布置及其在时间上、空间上的相互配合称为:(B )A。
采煤系统B.采煤方法C.回采工作断层走向与所切割岩层走向基本一致的断层称为:(B )A。
倾向断层B.走向断层C。
斜交断层直接覆盖在煤层之上的薄层岩层,岩性多为炭质页岩或炭质泥岩,厚度一般为几厘米至几十厘米,它极易跨塌,常随采随落,称为:(A )A.伪顶B。
直接顶C.老顶按矿井设计能力的大小,120万t/a矿井属于:(A )A.大型矿井B。
中型矿井C.小型矿井一般煤田范围都很大,需要把它划分为若干部分给矿井开采,划归为一个矿井开采的那部分煤田,称为:(B )A.矿区B.井田C。
采区以下哪种图形是反映煤层空间形态和构造变动的重要地质图件,是煤矿设计、生产、储量计算的基础?( A )A。
煤层底板等高线图B。
交通事故统计分析

交通事故统计分析第一节交通事故统计的意义和任务一、交通事故统计分析及其意义㈠交通事故统计分析交通事故统计分析属于宏观分析,按统计的范围又包括地域性事故调查统计分析和线路事故统计分析。
地域性调查主要针对全国、省、市等特定地区进行的,为制定安全性法规和政策服务。
线路统计是针对某一路段进行调查,目的是找出道路的事故多发路段,为道路交通状况的改善和安全设施的设置提供依据。
㈡交通事故统计分析的意义事故统计分析对于科学地搞好交通管理,减少和防止交通事故的发生,保证道路交通安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二、交通事故统计分析的内容第二节交通事故统计指标一、总量指标总量指标是指反映交通事故现象在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的总体规模和水平,其表现形式为绝对数,也称绝对指标。
指标反映的状况不同,可分为时期指标和时点指标。
时期指标是反映总体在一段时期内活动过程的总量,是一个时间间隔内的数字。
如某年、某月的交通事故次数。
时点指标是反映总体在某一时点上规模或水平的总量,是在某一时刻的数字。
如某年底某地的人口数、机动车辆数、驾驶员数等。
二、相对指标相对指标是两个有联系的指标的比值,也叫相对数,通常是两个绝对数之比。
交通事故相对指标是用两个交通事故绝对数的比值来表示的,更便于分析和说明两相比较指标之间的数量关系。
相对指标的计算公式为:相对指标(%)=比数/基数×100%三、平均指标平均指标反映统计某一数量指标的一般水平或平均水平,也叫统计平均数。
利用平均指标可以对比同类现象在不同地区、不同单位的一般水平,也可以分析在不同时期的一般水平,分析其发展变化。
四、动态分析指标交通事故动态分析指标是通过事故动态数列计算的分析指标。
交通事故动态数列可以反映事故发展变化的过程和趋势,但要分析事故的变化特点的规律性,还需计算动态分析指标,即计算平均水平、增长量、发展速度、增长速度、平均发展速度、平均增长速度等。
第三节统计分析方法一、统计表格分析法把统计调查所得到的数据资料汇总整理,按一定的顺序填在特定的统计表格中,便得到统计表。
综采技术复习题库2012.5.28

综采技术复习题库一、填空题1、全体职工必须牢固树立“、质量第二、生产第三”的思想,严格执行“三大规程”,杜绝“三违”。
2、煤层按厚度分为薄煤层﹤1.3m 中厚煤层 1.3﹤3.5m ﹥3.5m3、采煤工作面循环作业中的“循环”指:、装煤、运煤、支护、放顶。
4、采煤工艺在采煤工作面内按照一定顺序完成的方法及配合。
在一定时间内,按照一定的顺序完成采煤工作各项工序的过程。
5、采煤方法是采煤工艺与采煤系统在时间上和相互配合的总成。
6、采掘工作面风流中CH4达到时,必须停止工作,撤出人员,查明原因,制定措施,进行处理.7、采煤机割煤方式考虑因素:顶板管理、移架与进刀方式、等因素。
8、综采工作面的“三直两平两畅通”中的“三直”是指支架直、和刮板运输机直。
两平是指顶板平、底板平。
9、综采工作面“四到位”管理制度: 即到位、护帮板打开到位、支架初撑力到位和跟机拉架到位。
10、采煤割煤型式单向割煤和两种。
11、移架速度取决于泵站流量及阀组和管路的乳化液通过能力、支架所处于状态及操作方便程度、等因素。
12、综采双滚筒采煤机进刀方式分为滚筒钻入法进刀、、工作面端部及中部斜切进刀。
13、综采工作面采煤机完成_ _ 的工序,可弯曲刮板输送机完成工作面的运输工序,液压支架用于支护工序。
14、煤层顶板可分为伪顶、、老顶。
15、综采移动液压支架的方式有三种单架依次顺序、、成组整体依次顺序式。
16、综采工作面支护质量监测内容包括、支架工作状态、顶板维护状况、工作面伪斜情况、观测顶板岩性等。
17、综采面顶板事故的形成原因有顶板条件差、液压支架选型欠合理、、煤壁严重片帮、支架操作使用不当、措施不得力、违章指挥作业等方面。
18、综采工作面液压支架的类型有支撑式支架、、支撑掩护式支架三种。
19、液压支架按照控制方式分本架控制、、电液控制等液压支架。
20、ZY5600/20/35中Z的意思是支架、Y的意思是掩护式20的意思是高度。
二、判断题()1、综采运输平巷的主要用途是运料和进风。
交通事故分析PPT课件

75.2 %
81.8 %
88.4 %
65.7 %
累计相对频率% 46.0 65.7 75.2 81.8 88.4 93.5 97.1 100
93.5 %
97.1 %
频率 100 %
75 %
46 %
50 %
25 % 10
A
B
C
D
E
排列示意图
63 撞车
0
27
13
9
9
7
5
4
漏撤鞋 编站修 错办 错摘钩 拉断风
2、交通事故统计分析的主要方法 7)因果分析图(鱼刺图或特性因素图)
返回
某船货舱爆炸起火鱼刺图
交通安全及评价
一、交通安全度 二、交通安全的评价理论
交通安全及评价
一、交通安全度 ➢ 交通安全用交通安全度来表征 ➢ 交通安全度,即交通安全的程度,是用各种统
计指标,通过一定的运算方式来评价客观的交 通安全状况
×105(人/10万)
人口总数
• 4)亿车公里事故死亡率
交通事故死亡(致伤)人数
亿车公里事故死亡(致伤)率 =
×108(人/亿车km)
总运行车辆公里数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 5)百万车公里行车肇事死亡率
交通事故死亡人数
百万车公里行车肇事率 =
×106(人/106车km)
总运行车公里数
交通事故统计分析指标
总运行车辆公里数:即总运行车公里数
相对事故率
• 4)亿车公里事故死亡率 • 5)百万车公里行车肇事死亡率
交通事故统计分析指标
• 2)万台车事故死亡(或致伤)率
交通事故死亡(或致伤)人数
万台车事故死亡(致伤)率 =
铁路沿线外部环境安全风险识别与评估

- 146 -生 产 与 安 全 技 术从内部和外部协同发展层面分析,加强内外风险控制,是铁路行业发展的关键。
2016年起,国铁集团将“外部安全”及“环境风险防控”列为重点工作项目,要求所有铁路单位提高“外部安全”的意识、能力,加强对“外部安全”的管控[1]。
自2019年以来,国家重点对高铁、旅客列车沿线周边环境安全进行治理,全年共排查隐患13000余条,向地方政府、企业发出函件500余件,下发问题整改通知600余件,为保障铁路交通安全做出重要贡献。
识别和评价铁路外部环境安全风险,既符合安委会办的政策导向,也是铁路运输企业保持自身良好、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2]。
由于目前缺乏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来识别和评估铁路外部环境的危险,因此铁路外部环境的安全管理还存在难题。
因此,根据有关的安全风险理论,充分利用与外部环境和安全管理有关的数据,了解风险事件的演变趋势,分析治理环节中的疏漏,有助于铁路部门更好地把握治理工作的重点,并有针对性地进行治理[3]。
为落实这项工作,各企业应结合行业特点,建立一套科学的安全风险识别流程和方法,动态评价并控制隐患风险,预防重大事故发生。
采用这种方式,提高环境整治的效率,保障铁路运输安全。
1 铁路沿线外部环境安全风险识别对铁路沿线风险的识别和评估是铁路运营管理单位实施风险管理的先决条件,也是铁路“双防范”的基本要求。
国家安委会办公室在开展多次会议后,提出双重预防机制,要求企业实现对自身风险自主辨识和管控、对隐患自主排查和治理,将安全关口前移,提前防范事故发生。
为了识别沿线风险,设计铁路沿线安全风险区段识别方法,如图1所示。
从图1可以看出,安全风险识别的第一个步骤为风险值折算,采用当量法精准地识别高风险区段与对应的安全风险因素,对区段中的安全风险因素进行量化,明确由于安全风险造成的事故可能导致后果的严重程度,在考虑事故发生频率、数量、人员伤亡总数、事故发生后人员死亡数量的基础上,参照折算权重的计算方式,进行外部环境安全风险值折算,如公式(1)所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累计频率曲线法是基于统计学原理的一种方法,该方法以每一单位长度(常用1km )发生 的事故次数为纵坐标,以发生大于某一事故次数的累计频率为横坐标,绘制累计频率曲线。 图2是某公路的事故累计频率曲线和高次多项式拟合公式(粗线)。
该方法分为如下几步: 第一步:资料收集 第二步:分段单元划分。将整条公路划分成等长的小单元(通常以1km为单位),计算每一 单元上的事故数。 第三步:计算发生n起事故的频率和累计频率根据统计学原理计算发生n起事故的频率, 计算累计频率,绘制累计频率曲线。 第四步:初步选定事故多发路段(点) 根据累计频率曲线上的突变点,初步选定累计频率小于突变点的路段为事故多发路段 (点)。 对事故集中在某分段单元两端的情况,应对其前一单元或后一单元的事故作进一步分 析,以避免由于等间距分割单元而遗漏事故多发点。
事故次数 路段个数
频率
累积频率
次数 路段个数 频率 累积频率
124
2
121
1
118
1
113
1
104
1
103
1
101
2
100
2
99
1
98
2
97
1
96
1
93
1
92
2
91
3
90
1
89
1
88
2
87
3
86
1
85
1
84
1
83
1
46
6
0.004598 0.002299 0.002299 0.002299 0.002299 0.002299 0.004598 0.004598 0.002299 0.004598 0.002299 0.002299 0.002299 0.004598 0.006897 0.002299 0.002299 0.004598 0.006897 0.002299 0.002299 0.002299 0.002299 0.013793
基于表 1,累计频率曲线法得出的按事故次数和对应路段个数的累计频率对应分布情况 如图 5。
图 5 累计频率曲线法事故次数和累计频率分布情况
基于图 5 分布图,事故次数和相应路段个数累计频率分布对应点拟合结果为一 2 次方 程,通过对其求导,得出拐点所在在事故次数为 93.1。在累计频率 0.95 水平下确定事故多 发路段判定标准,则判别标准为事故次数 59 次,根据该标准提取出来的事故多发路段情况 见表 2。
1
0.01010101 0.525253 37
1
0.01010101
累积频率 0.767677 0.777778 0.787879 0.79798 0.808081
-3-
6
1
0.01010101 0.535354 39
1
0.01010101 0.818182
-4-
表 2 累计频率曲线法判别出的事故多发段
事故多发路段(km)
事故次数
事故多发路段(km)
K92.100 到 K93.100
121 K66.100 到 K67.100
K65.100 到 K66.100
91 K94.100 到 K95.100
K64.100 到 K65.100
8
1
0.01010101 0.545455 41
1
0.01010101 0.828283
10
1
0.01010101 0.555556 43
1
0.01010101 0.838384
11
2
0.02020202 0.575758 45
1
0.01010101 0.848485
13
2
0.02020202
0.59596 46
1.引言
事故多发段的判别在安全管理中有很多的应用,在道路安全整改过程中,对判别出的 事故多发段进行安全整改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于具体一条道路来说,由于道路条件不能保证 处处相同,安全状况也有差异,为此,事故多发路段(或点)是相对多发段(或点),在道 路上总是存在的。而什么样事故水平的路段定义为事故多发路段,还和经济投入水平相关。 在安全整改过程中,在经济投入一定的情况下,借助事故多发段判别方法来进行多发段判别, 并对具体事故多发的点、段进行安全整改,对于实现安全和经济的最佳效益是十分有益的。
事故
路段起点
动态推进
路段终点
图 1 动态步长过滤法事故单位标准路段事故统计示意图
动态步长过滤法进行事故多发段判别时,判别标准的确定一般根据经验情况,对于标准 路段内事故最高次数不大于 20 的情况,取标准路段内事故最高次数和最低次数的均值加 1, 以此为判别标准进行事故多发路段的提取,对于重合的路段,要进行整合处理。同时,判断 标准的确定还要结合实际的经济投入情况。
图 6 基于动态步长法的累计频率曲线法划分的路段事故分布情况
根据图 6 的结果,按不同事故次数对应的路段进行统计,则有基于动态步长法的累计频 率曲线法计算后得出的按事故次数统计的路段个数、频率、累计频率表,具体见表 3。
表 3 基于动态步长法的累计频率曲线法得出的按事故次数统计的路段个数、频率、累计频率表
82
1
0.002299 0.924138
80
1
0.002299 0.921839
68
1
0.002299
0.91954
67
1
0.002299 0.917241
66
3
0.006897 0.914943
64
3
0.006897 0.908046
63
4
0.009195 0.901149
62
4
0.009195 0.891954
频率
累积频率 次数 路段个数
频率
21
0.212121212 0.212121 30
1
0.01010101
22
0.222222222 0.434343 32
1
0.01010101
7
0.070707071 0.505051 34
1
0.01010101
1
0.01010101 0.515152 35
1
0.01010101
61
3
0.006897 0.882759
60
图 3 累计频率曲线法划分的路段事故分布情况
根据图 3 的结果,按不同事故次数对应的路段个数情况进行统计,则得到由累计频率 曲线法得出的按事故次数统计的路段个数、频率、累计频率表,具体见表 1。
事故次数 0 1 2 3 5
表 1 累计频率曲线法得出的按事故次数统计的路段个数、频率、累计频率表
路段个数
事故多发段判别中动态步长法与累计频率曲线法的 综合应用1
张铁军,唐琤琤
交通部公路科学研究院交通部公路交通安全工程研究中心, 北京 (100088)
E-mail:tj.zhang@
摘 要:本文对应用累计频率曲线法进行事故多发段判别时,加入动态步长法的思路进行了 讨论,并应用实例对加入前后的判别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旨在提高累计频率曲线法的判别 精度。 关键词:累计频率曲线法,动态步长过滤法
该对象国道选取里程为 0km 到 98.5km 路段。由于 4 年的数据基本可以体现道路上事故 分布的稳定情况,为此选取 2001 年到 2004 年 4 年的事故数据用于研究,事故数据中有里程 记录的有 1741 条记录。
3.1 累计频率曲线法
按 2.2 中累计频率曲线法的计算步骤对该国道进行多发段的基于累计频率曲线的判别 分析,在分析中以 1km 为取值标准路段。对该国道按 1km 标准路段平均分割后划分的路段 事故分布情况如图 3。
-1-
λi = Zi − Zi − 1 ;
N 为分析结果的样本空间,ni 为第 i 个单位路段标准 Si 内事故指标; Si+1 为向前推进的标准路段,S1 为由路段起点开始的标准路段; λi 为单位路段标准的动态推进步长; Z1 为事故桩号里程由小到大顺序排列后距路段起点桩号最近的事故点桩号,Zi 为顺序 第 i-1 个大于 Z1 桩号的事故桩号。
18
1
0.01010101 0.636364 52
1
0.01010101 0.89899
19
2
0.02020202 0.656566 54
1
0.01010101 0.909091
20
1
0.01010101 0.666667 55
2
0.02020202 0.929293
21
1
0.01010101 0.676768 58
1 0.995402 0.993103 0.990805 0.988506 0.986207 0.983908 0.97931 0.974713 0.972414 0.967816 0.965517 0.963218 0.96092 0.956322 0.949425 0.947126 0.944828 0.94023 0.933333 0.931034 0.928736 0.926437 0.694253
78 K60.100 到 K61.100
累计里程
6 累计事故次数
累计里程百分比
6.1% 累计事故次数百分比
事故多发段单位公里事故次数
78.5 次/公里
事故次数
63 59 59 471 27.05%
3.2 基于动态步长法的累计频率曲线法
按 2.1 节和 2.2 节中动态步长法和累计频率曲线法的计算步骤对该国道进行基于动态步 长法的累计频率曲线法的事故多发段的判别分析,在分析中以 1km 为标准路段。对该国道 按 1km 标准路段进行动态步长法分析后划分的路段事故分布情况如图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