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二单元第四课之《氓》公开课教学设计含反思
高中语文《氓》教学设计(通用8篇)

高中语文《氓》教学设计(通用8篇)高中语文《氓》教学设计(通用8篇)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设计并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它遵循学习效果最优的原则吗,是课件开发质量高低的关键所在。
你知道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能切实有效地帮助到我们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高中语文《氓》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高中语文《氓》教学设计篇1说教材:(一)教材地位《诗经两首》是高中语文必修二第四课,第二单元的第一篇课文。
高中语文在诗歌教学中按照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顺序来进行课文编排,《诗经》作为我国诗歌的源头,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新课改后,教材从高一第二学段,即开始安排古代诗歌的学习,目的是让学生了解诗歌源流,了解古人是如何利用诗歌表情达意,从而认识古今文化的联系,培养和弘扬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
(二)学习目标1.了解《诗经》的特点,分析比兴手法。
2. 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人物形象。
(三)教学重点、难点1.理解诗歌内容,把握人物形象。
2.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说学法:学生学法:1、讨论交流法2、个性展示法3、课堂辩论法设计意图:讨论交流的法是建立在学生自己独立思考之后,形成自我观点后的沟通交流,学生间的思维碰撞更有助于学生新观点的形成和完善。
个性展示法在于让学生在课堂上表达自己的观点,锻炼口语表达能力的同时,也为书面的鉴赏分析打好基础。
课堂辩论法的应用使得课堂不同的观点立场相互较量,促进学生对于问题的深入探究。
说教法:教师教法:1、朗读法2、点拨法3、归纳法设计意图:诗歌教学永远离不开朗读法,在本次课的设计中,采用多种朗读方式,包括配乐朗诵,学生朗诵喜欢的诗句,背读和教师引读。
让读书声读书声真正的弥漫在诗歌的课堂。
本课以以主问题的设计带起全文的赏析,因此学生的分析鉴赏在课堂的呈现上会显得有些零散,教师借用点拨、归纳的方法,结合板书的设计能够增强课堂的条理性,使得学生的发言更清晰。
说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中国被誉为诗歌的王国。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2第2单元4课《氓》教学设计[优秀范文五篇]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2第2单元4课《氓》教学设计[优秀范文五篇]](https://img.taocdn.com/s3/m/90ef4f5a59fafab069dc5022aaea998fcd224074.png)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2第2单元4课《氓》教学设计[优秀范文五篇]第一篇: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2第2单元4课《氓》教学设计《氓》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掌握诗歌的赋、比、兴手法,把握诗歌思想内容。
2、品析语言,感知主人公的艺术形象。
3、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婚姻观。
【重点难点】1、感知主人公的艺术形象。
2、掌握诗歌中比兴手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我国是个诗歌的国度,几千年来,诗人们留下了无数脍炙人口的诗歌作品。
掠过时光的尘沙,穿过蒹葭,我们便会感悟到人类童年的纯真,多情和感伤的声调会拨动我们的心灵的琴弦,让我们感受到多情和哀伤的雅致与疼痛。
今天,我们共同走进《诗经》中的《氓》,去感受一味痴情的女子心灵的呐喊。
二、文学常识介绍:《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成书于公元前6世纪的春秋时期,原本叫做“诗”,因其反映了公元前11世纪西周初年至公元前6世纪春秋中期的500年间的古代社会生活,并收录诗歌305首,所以又称“诗三百”。
《诗经》按其内容可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风”又称15国风,大都是民间的歌谣,主要是反映当时的社会现实。
“雅”分大雅和小雅,是宫廷乐曲歌词。
它是一种正统音乐。
“颂”分周颂、鲁颂、商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
《诗经》的表现手法可分为赋、比、兴三种。
“赋”,朱熹在他的《诗集传》中说:“赋者,铺陈其事而直言之也。
”用现在的话说就是铺陈直叙。
“比”,即比喻,是用打比方的方式使被比喻的事物形象生动,以增强诗的感染力量。
“兴”,就是托物起兴,即先写自然界的事物(山川草木、鸟兽虫鱼、风云雨雪、日月星辰),然后再由物及人,或写人的情绪,或写人的情感,或写人的心理,或写人的容貌,或表现作者的思想情感等等。
古人将风、雅、颂、赋、比、兴合称“六义”。
1、阅读正音,背诵。
①结合课文注释,边读便勾画注音。
愆qiān期乘彼垝guǐ垣将qiāng子载zài笑载言于嗟xūjiē鸠兮士之耽兮,犹可说tuō也自我徂cú尔淇水汤shāng汤渐jiān车帷裳cháng 兄弟不知,咥xì其笑矣②集体阅读背诵。
《氓》教学设计(通用11篇)

《氓》教学设计《氓》教学设计(通用11篇)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时常要开展教学设计的准备工作,教学设计是连接基础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对于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具有沟通作用。
那要怎么写好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氓》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氓》教学设计篇1【教材依据】《氓》是人教版高中必修2第二单元第四课《诗经》两首中的第一首,属于《诗经》中“卫风”里的作品。
这首诗讲述了一对青年男女由恋爱到结婚再到决绝的爱情故事,人物形象鲜明,情感内涵丰富,代表了《诗经》现实主义的风格。
【指导思想】本节教学设计以新课标理念为指导,让学生认同中国古代优秀文学传统,体会其基本精神和丰富内涵,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
学习用历史的观点理解古代文学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围绕开展有效教学,构建高效课堂的教学要求,让学生自主学习,疏通文意,教师带领学生以诵读为基础,以问题为导引,以语言活动为基本探究手段来深入研读文本,挖掘其丰厚的思想、艺术价值。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通过对故事情节的概括,培养学生的概括归纳能力。
2、了解赋比兴艺术手法及其艺术效果。
3、拓展探究让学生发散思维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使学生能从课内到课外、从故事到现实延伸、拓展。
过程与方法:1、诵读体会,整体把握诗歌内容。
2、小组合作,探究主人公形象,认识其情感变化和婚姻悲剧的原因。
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其婚姻悲剧的原因,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和自信、自强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男女主人公人物形象分析。
【教学难点】了解赋比兴艺术手法及其艺术效果【教学方法】学法:课前自主学习课堂分组讨论探究合作交流展示教法:点拨梳理归纳【教学准备】精心设计了教学设计,学生用导学案,搜集古代婚姻制度等与本课内容紧密相关的课外知识作为导学案上的知识链接,精美的教学课件,每一组学生都准备了课堂小黑板进行课堂交流展示。
【教学过程】导入:无论古今,爱情都是亘古不变的主题,相濡以沫、白头偕老是我们羡慕且称颂的美好爱情,但是爱情里也有不负责任,始乱终弃,今天我们一起走进《诗经》,来了解一下《氓》为我们讲述了一个怎样的爱情故事。
《氓》优秀教案设计(通用7篇)

《氓》优秀教案设计《氓》优秀教案设计(通用7篇)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
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氓》优秀教案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氓》优秀教案设计篇1教学目标:1.了解《诗经》的相关知识,掌握《氓》中的写作手法。
2.把握《氓》的故事情节,深入分析人物形象,了解是主题。
3.积累字词,提高诗歌欣赏水平。
教学重点:《氓》当中赋比兴手法的运用。
分析人物形象及是个主题。
一、导入爱情是千百年来文学创作中长盛不衰的话题,古往今来有很多诗句是描写美好爱情的,同学们能不能背几句?诗经中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乐府诗中的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
山无棱,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那么是不是所有文学作品中的爱情都是美好的呢?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氓》这首诗,和两千多年前的女主人公一起去感受她的另类的爱情故事。
(板书:《诗经》两首—氓。
)《氓》选自《诗经·卫风》。
初中时我们学过《诗经》中的作品,例如《关雎》《蒹葭》,大家对《诗经》都已经有相对的了解了。
《诗经》原名《诗》又称《诗三百》。
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儒家经典”五经”之一。
共收录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诗歌305篇,分为风,雅,颂三类。
(板书:《诗经》原名《诗》又称《诗三百》共305篇又分为风,雅,颂。
)请同学们根据你们课下收集的资料来说说《诗经》的成书过程。
关于诗经的成书现在有三种说法:采诗说,献诗说,删诗说。
采诗说:“古者天子命史歌谣,以观民风。
”周朝朝廷派出专门的使者在农忙时到全国各地采集民谣,由周朝史官汇集整理后给天子看,目的是了解民情。
献诗说,天子为了考察民间习俗风尚的好坏就下令诸侯和公卿列士献诗。
删诗说,传说古诗原来有3000篇,孔子根据礼仪的标准选编了300首整理出了《诗经》。
现在通常认为《诗经》是各诸侯国协助周朝朝廷采集,之后由史官和乐师编纂整理而成。
人教版《氓》公开课教案

人教版《氓》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氓》,使学生了解先秦时期的社会背景,掌握诗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式结构,提高古文阅读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讨论法等,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诗中的形象和主题,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氓》,教育学生懂得忠诚、诚信、尊重他人等做人的道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1. 诗文背诵:《氓》2. 诗中关键词汇和句式结构的理解3. 诗的主题分析和讨论三、教学难点1. 先秦时期的社会背景2. 诗中古代文化知识的把握四、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音乐、图片、表演等形式,为学生创造一个有利于学习的氛围。
2. 讨论法:分组讨论,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诗中的形象和主题。
3. 案例分析法:以《氓》为例,分析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和审美特点。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氓》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诗文背诵:带领学生齐读、背诵《氓》,加深对诗文的理解。
3. 讲解:分析诗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式结构,解释先秦时期的社会背景。
4. 讨论:分组讨论诗的主题,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
5. 总结:归纳诗的主题,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6. 拓展:推荐相关阅读材料,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回答问题时的积极性,评估学生的兴趣和热情。
2. 诗文背诵:检查学生对《氓》的背诵情况,评估学生的记忆和理解能力。
3. 读后感:批改学生的读后感,了解学生对诗文主题的理解和感悟。
七、教学资源1. 教材:《氓》全文及注释2. 参考资料:关于《氓》的背景资料、相关学术论文3. 多媒体设备:投影仪、音响设备4. 网络资源:相关网站、在线文章八、教学进度1. 第1周:介绍《氓》的背景,诗文背诵2. 第2周:分析关键词汇和句式结构3. 第3周:讨论诗的主题,总结价值观九、教学反思1. 总结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反思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
关于高二下册语文《氓》教案及教学反思5篇

关于高二下册语文《氓》教案及教学反思5篇关于高二下册语文《氓》教案及教学反思5篇《氓》是一首上古民间歌谣,以一个女子之口,率真地述说了其情变经历和深切体验,是一帧情爱画卷的鲜活写照,也为后人留下了当时风俗民情的宝贵资料。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高二下册语文《氓》教案及教学反思,希望可以提供给大家进行参考和借鉴。
高二下册语文《氓》教案及教学反思【篇1】学习《氓》,学生首先遇到的是文字关。
汉字是以形表意的文字,依据《说文解字》和《汉语大字典》,从分析最初造字的字形入手,找出汉字形与意的联系,应是掌握汉字的科学有效的方法。
单纯掌握汉字,难免有割裂诗歌内容之嫌。
再者,不分主次又容易偏离学习目标。
所以,要精选汉字,并以此为线索,联系课文,分析人物,挖掘根源,进行思想教育,实现德育、智育的双重目标。
重点汉字有:氓、蚩、愆、耽、筮、咎、咥、爱。
氓,《说文》:“氓,民也。
”民,“众萌也。
”萌,同“氓”。
“氓”“民”互训。
民,甲骨文作“”。
郭沫若《甲骨文研究》说,“周代作一左目形,而有刃物以刺之。
”“周人初以敌囚为平民,乃盲其左目以为奴征。
”由此可知,氓是奴隶,是庶民。
因此,氓的社会地位是低下的,经济条件是恶劣的。
这样的家庭条件,曾经与氓有着“总角之宴的女主人公不可能不了解,未来艰难的家庭生活,即使在氓的信誓旦旦中而耽兮的她不可能不有所预料,然而,她仍然痴心不改。
——多么善良、多么单纯的姑娘啊!然而,就是这样的姑娘,竟然遭到了氓的遗弃!”氓啊,你这个可鄙可憎的小人!那么,这个小人是如何得逞的呢?我们来看:“蚩”。
《说文》“蚩,虫也。
”虫,古代是对一切动物的通称。
人像虫一样,比喻义为“忠厚老实”。
“蚩蚩”,写出了氓的忠厚老实。
——氓在和我谈恋爱的时候,是那么的傻得可爱呀!正是他的忠厚之貌,使我引为终身的依靠。
造成我终身的痛苦。
这就告戒年轻的人们,要睁开你的慧眼呀,婚姻大事,不可草率呀!就女主人公而言,是不是只有氓的忠厚之貌蒙蔽了她呢?“愆”《说文》:“愆,过也。
《氓》精品优质公开课获奖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二)--

《氓》精品优质公开课获奖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二)三维目标1.识记课文中出现的通假字, 特殊句式, 其他实词及常用熟语。
2.体悟诗中富有表现力的词语, 理解赋、比、兴表现手法在诗歌中的作用, 领悟主人公的情感。
3.感受古代灿烂的文化, 思考古今爱情观的不同。
重难点知识 1.熟背本诗, 掌握文中重点实词虚词的用法。
2.比兴手法的运用, 及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3.古典诗歌中的艺术表现手法在诗歌中的表达效果。
重点知识预习设计生动形象主要是指写作记叙性文章, 包括散文, 故事和小小说等。
什么是生动形象?考纲举例说明如“善于运用各种表达方式;形象丰满;细节生动;意境深远”等。
“形象丰满”, 是就写人而言;“意境深远”, 是就抒情散文而言;“细节生动”是指叙事写人中细节描写的效果;“善于运用各种表达方式”是对所有文体提出的要求。
考纲研究(课标研究)命题趋势及备考指向1.从近三年的高考来看, 对诗歌形象的考查重点是什么?高考常常以“形象鉴赏”为切入点, 来考查对诗词的鉴赏能力, 即把握形象特征, 理解形象的典型意义, 分析寓于形象中的思想感情及形象对诗歌表情达意的作用。
近三年的新课标全国卷都直接或间接地考查了对诗歌三类形象鉴赏的能力, 其他省份的高考试卷也以此作为考查重点。
2.考查形式有何特点?考查形式稳定:一般为主观简答题, 且都要求对形象作简要分析。
3.鉴赏诗歌形象的考查角度主要有哪几个?常考角度有:鉴赏诗歌的人物形象、鉴赏诗歌的景物形象、鉴赏诗歌的事物形象。
考情分析【真题演练】(2015.安徽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 回答问题。
这首诗前六句描写了月圆之夜的哪几幅画面?请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景物形象的能力。
第一、二句描写一轮明月独悬高空, 正对屋舍, 月光照射在秋夜滚滚的江面之上, 又反射到屋门之上闪动。
第三、四句从江楼上俯视长江上的月色, 绵延曲折起伏的水波在不停地跳动着金光, 又从写江上的月光转到写屋内的月光, 华丽的绮席被月光照射显得更加柔美。
《氓》教案(5篇)

《氓》教案(5篇)诗经》,《氓》教案(高一必修篇一诗经》两首,《氓》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一)梁小嫦教学目标:1.了解关于《诗经》的基本文学常识。
2.分清《诗经》中特有的语助词和语气词,掌握重点实词和虚词的词义与用法和本文中比兴手法的运用。
3.把握女主感情的变化,鉴赏文中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4.初步培养学生正确的爱情观。
教学重点:落实重点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教学难点:鉴赏文中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及比兴手法的运用。
教法:讲授法、诵读法、启发法。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这节课我们将学习一篇选自《诗经》的诗作--《氓》。
关于《诗经》的诗作,我们并不会太陌生。
我们初中的课文中,有什么课文就是选自《诗经》?《关雎》、《蒹葭》。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是不是?还有《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是不是?2、那关于《诗经》,大家又知道多少?知道些什么呢?(利用《名师面对面》的资料链接)(1)《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
它收集了从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大约5间的诗歌305篇。
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
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诗经》的体例是按照印了性质的不同来划分的,分为风、雅、颂。
“风”又称“国风”或“十五国风”,是各地歌谣,许多是当时人民的口头创作,反映了社会的风貌和人民的喜怒哀乐,是《诗经》中的精华。
《诗经》开创了我国现实主义的文学创作道路。
(2)赋、比、兴的艺术手法:《诗经》普遍使用了赋、比、兴手法。
赋是直陈其事;比是打比方,作譬喻,对人或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征更加鲜明突出;兴是以“他物”置于“所咏之辞”(诗的主题及内容)的前面,则此物必与主题及内容有关,或从旁烘托,或营造气氛,将读者引到特定的'情境中来。
因此,比兴手法的运用能加强诗歌的生动性和鲜明性,增加诗的韵味及感染力,对后世诗歌的创作有很大影响。
3、导入:《诗经》中有大量爱情题材的诗作,如我们学习过的《关雎》、《蒹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氓》教学设计
海口实验中学邢凡
一、教学目标:通过绘制思维导图,梳理内容,分析形象,体会情感,,探究主旨,熟读成诵。
二、教学重点:绘制思维导图
三、教学难点:记忆背诵
四、课时安排: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诗经》是我们文化、情感和审美的“圣经”,是一种生命的基因,灵魂的酵母,是我们的另一条母亲河。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用绘制思维导图的方式,走进《诗经》,走进《氓》,走进那遥远的卫国发生的故事。
(二)梳理内容
那么,这首诗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呢?请同学们齐读诗歌,要求读对节奏,读准字音。
明确:这首诗讲述了一个女子在经历了恋爱(1、2节)的幸福之后,又经历了婚变(3、4、5节)的痛苦,最后做出了决绝(6节)的选择的故事。
过渡:以上是我们对诗歌内容做了整体梳理,下面我们一起对诗歌的各个部分的内容进行赏析。
(三)分析形象
请同学们齐读诗歌的第一二节,看看在这两节诗中,作者是用了
哪些富有表现力的词语来写男女主人公的?
明确:1、氓:蚩,笑嘻嘻,忠厚老实的样子;谋,清楚地告诉我们,他是来求婚的。
2、女子:“送”说明了女子答应了男子的求婚,表现了女子对男子的一片痴情,“将”说明她是一个温柔体贴的女子。
“望”,写出了女子对男子的痴痴等待,登上那倒塌的垣墙,久久伫立,向男子所在的方向望去,见不到男子就伤心哭泣,见到男子就又说又笑,真真是一个率真可爱的女子。
“迁”字写出了这份爱情终于修成了正果,结婚了。
下面请同学们通过这些词语对诗歌的情境进行联想和想象,诵读第一二节诗,边读边记,强化对诗句的记忆。
(四)体会情感
请同学们认真研读婚变部分的内容,找出能够表现女子情感变化的词语,体会女子的内心感受,并完成这一部分思维导图的绘制。
1、“食”、“耽”、“说”表面上写的是斑鸠贪吃桑葚,实际上是写女子沉溺于爱情无法自拔,写出了女子内心的后悔。
以此来劝诫其他的女子千万不要沉溺于爱情。
2、“贫”字写出了女子多年来为了和氓在一起,甘愿过着贫穷的生活。
“爽”字是过错的意思,“贰”写的是氓的行为没有定准,反复无常。
女子甘于贫困,行为没有过错,而氓却三心二意,用情不专,由此表现女子对氓的斥责和怨恨。
3、“暴”字写出了氓的凶暴,“咥”字则写出女子娘家兄弟的冷漠,
不但不同情,反而还讥笑她,“悼”字写出了女子饱受煎熬,无人倾
诉,内心无比辛酸的伤痛。
我们通过对这些词语的分析,就能够很好地体会到处在婚变状态的女子内心情感的变化轨迹,是一个由悔到怨,再到伤的过程。
从对恋爱阶段人物形象的分析到对婚变阶段女子内心情感的体会,实际上就是我们的思维从感性形象的联想想象到对人物内心感受的理性推理过程。
(五)探究主旨
1、过渡:无人理解,无处倾诉,只能独自伤悲的女子最终会做出怎样的选择呢?促使她做出这个决定的原因是什么呢?
明确:“已”字说明女子做出了决绝的选择,没有幻想,没有迷茫,没有卑微,也没有不舍,有的只是清醒和刚强。
回想过去,“言笑晏.
晏.”形容少年时代快乐的样子,“信誓旦旦
..”氓立下的誓言是真挚诚恳的。
然而,现在快乐全无,在思前想后之后,女子清楚地知道再也不可能像过去那样幸福快乐了,男子违背誓言,也没有悔改的心意,所以断然、决然的选择离开。
2、学完这首诗,老师不禁感到很纳闷,女子和氓是青梅竹马,而且是自由恋爱,为什么女子还是得不到幸福?从中得到什么样的教训?明确:男尊女卑的思想,女子的自立自强
(六)作业布置
借助思维导图背诵全诗。
(七)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这节课基本达到了预先设定的目标。
大部分学生都能够看着思维导图上的关键字词,对人物形象和诗歌情境进行联想和想象,记忆诗句。
学生在绘制思维导图的过程中也能很好地体会处在婚变阶段的女主人公的内心情感和情感的变化过程。
但是这节课还有不少的遗憾。
现总结如下:1、留给学生展示和讲解思维导图的时间不够,不能很好的表现学生在经过老师指导之后的效果;2、课堂上朗读的次数不多,背诵的效果不太明显;3、对于主题的探究还是应该放在第二课时,这样的话,中间环节的时间就会比较充裕,学生也就能够充分的展示自己画的思维导体和讲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