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当代青年对中国和历史的态度
中国大学生抗战史认知调查

中国大学生抗战史认知调查作者:丁晨徐伟轩来源:《中国科技博览》2016年第12期[摘要]2015年正值抗战胜利70周年,为进一步了解大学生如何认识日本,本团队就课题“山东地区大学生抗战史认知调查”进行了一次小规模调查。
该调查旨在描绘当代大学生抗战史认知,探究影响大学生抗战史认知的因素,并分析抗战史认知对大学生判断中日关系所产生的影响。
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对于抗战基本史实有着比较正确的认识,在部分问题上存在着一定的分歧;当前影响大学生抗战史认知的主要因素包括:高中基础教育、新闻媒体和影视作品。
其中高中基础教育的作用最为显著;对于当下的日本,大学生的情感态度相对理性。
在此基础上,为进一步完善大学生抗战史认知,笔者提出三点建议:第一,重视高校在抗战史教育中的作用;第二,加强对抗战剧的监管;第三,增强中日大学生的交流互动。
[关键词]中国大学生抗战史日本观中图分类号:D82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12-0345-02一、调查背景与调查目的中日两国一衣带水,两国互动的历史源远流长。
早在东汉,日本北九州的国王就曾经派出使者向汉光武帝进贡,汉光武帝册封其为“汉委奴国王”。
明治维新之后,日本转而实施“脱亚入欧”的国策。
短缺的原料与狭窄的国内市场越来越不能满足迅速膨胀的资本主义经济,狂热的民族主义情绪与天皇制度下的武士道精神相结合,产下了军国主义的怪胎。
从此,日本开始走向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
甲午战争之后,日本成为中国最主要的敌人。
1937年,日本更是发动了最大规模的侵华战争,而中华民族则在抗日战争中书写了可歌可泣的历史。
近年来,我国开始逐步提高纪念抗战胜利的规模。
值此之际,笔者就课题“山东地区大学生抗战史认知调查”在山东地区进行了一次小规模调查。
“抗战史认知”是指,中国人对抗日战争时期历史的认知判断和情感态度。
抗战史认知属于一种历史观,是当代中国人的日本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短短的八年历史,却使中国人对日本的认知和情感态度产生了重大影响。
问卷调查-当代青年对日本的态度

问卷调查——当代青年对日本的态度
非常感谢您在百忙之中做这份问卷,大概会花您一两分钟时间,谢谢
合作O(∩_∩)O~
1.您认为当前中日两国关系 ( )
A.好
B.不好
C.一般
2.您对于抵制日货的态度 ( )
A.支持
B.反对
C.无所谓
3.您认为该如何对待日本文化 ( )
A.全盘吸收
B.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C.全力反对
4.您是否接受与日本人建立友好关系甚至结成亲戚 ( )
A.愿意
B.不愿意
C.愿意建立友好关系但不能成亲戚
5.您对日本官员参拜靖国神社及对待侵华历史问题的做法的态度
A.支持
B.强烈抗议
C.无所谓 ( )
6.您认为日本有那些值得中国学习的地方(多选题)( )
A.强烈的忧患意识
B.强大的民族凝聚力、自信力、上进心
C.环保节能意识
D.对本国民族文化的看重
E.其他
7.您觉得中国将来和日本会怎么样(多选题) ( )
A.敌对
B.关系一般
C.和好的邻邦
D.反省历史正视两国关系和平共处
E.无法预测
8.简答:谈谈您对于日本大地震的看法(同情?漠视?敬佩?无所谓?)。
日本当代青年对中国和历史的态度

日本当代青年对中国和历史的态度日本文化有双重性,就像菊花与刀。
菊花是日本皇家家徽,刀是武家文化的象征。
日本人爱美而又黩武,尚礼而又好斗,喜新而又顽固,服从而又不驯,忠贞而易于叛变,勇敢而又懦弱,保守而又求新。
在日本人对待中国的态度上,我认为也正好具有这种“双重性”。
根据我对日本网民言论的了解,日本人普遍对中国深厚的历史、源远流长的文化心存敬意,充满了欣赏、崇敬之情,但对于目前的中国的现状,却是褒贬不一的,并且多半的人对中国的现状是含有轻蔑、不屑,甚至痛惜之意的。
日本人对待中日关系的态度也同样具有“双重性”,一方面期待中日能够友好交流、来往,另一方面又害怕中国的日益强大对日本造成威胁,时常制造一些中国对日本造成威胁的言论。
从生活在日本的中国人处了解到,在日常生活中,在学校、公司里,同学、同事不会因为你是哪国人而态度不同。
总的来说,日本对中国人,让人感觉不如在欧美国家友好。
这里面除了中日之间的历史恩怨,还有些文化地理因素。
日本是一个单一民族的国家,少数民族极少,所以它有着心理排外的传统,对于外国人缺乏兼容,这就无论你是哪国来的了。
日本要求外国人“入乡随俗”,而在多民族的中国,或者移民国家的美国加拿大,外国人的价值观和民族习惯普遍受到尊重。
对于文化的多样性,日本人的理解远不如中国人充分。
这些不太友好的日本人中,下层的日本人多是因为在日打工的中国人能吃苦,抢了一些日本蓝领的饭碗。
而且近来新闻中出现过数起中国人参与的“强盗集团”抢劫案件,影响了中国人的形象(日本新闻中频频出现“中国人强盗集团”的报道,倒并不能证明在日中国人犯罪率有多高,记得那句名言么?“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
而国人的一些习惯比如大声谈笑,不太讲究卫生等等日本人无法接受。
日本是个小心眼儿的民族,这些东西他们都很在意,用放大镜放到报纸上,就制造了一种对于中国人的排外情绪。
高层的日本人不喜欢中国,则是另有原因,因为近年来中国的发展太快了,快得让日本人失去了在亚洲的优越感,不由得产生种种醋意。
当代日本文化与中国文化矛盾与冲突

当代日本文化与中国文化矛盾与冲突中国文化与日本文化在历史上难舍难分互相影响互相传承,都有着上千年的历史沉淀。
最先由中国传统文化发展而来的日本文化,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不断汲取中国文化中的优秀部分,将其转化为本国特色文化并逐渐发扬光大。
日本和中国一衣带水,早在汉朝时期,中日两国就已经建立起友好往来关系,至今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发展历程。
中日两国在政治、经济与文化的碰撞中联系不断加深,对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具有重大历史意义,同时,对日本各方面发展也具有促进作用。
中国作为有着五千年文明历史的国家,对日本社会、经济、文化、历史等方面的影响广泛而深远。
日本是从中国唐朝开始大规模学习中国文化的,据《新唐书·日本传》记载:咸亨元年,倭国遣使入唐,此时倭国已“稍习夏言,恶倭名,更号日本。
使者自言,因近日出,以为名”。
所以,日本国的国名,当是中国隋朝皇帝无意赐予的。
日本历史上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大化改新就是一场古代日本以学习和模仿古中国唐朝的经济和政治制度为主要内容的自上而下的改革。
大化改新为日本确立了一套在当时颇为先进的管理体制,使日本社会环境稳定,社会经济得到发展,为以后的繁荣奠定了基础,是日本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标志。
同明治维新并称为日本历史上的两次重要变革。
大化革新将日本奴隶社会过渡到了封建社会。
极大解放了生产力,加速日本经济发展,使日本迅速强大。
自从此时开始,日本走上了完全学习中国的道路,从政治体系,经济发展模式,文化习俗,方方面面都模仿中国。
自此之后历朝历代日本都派遣使者来访中国,全方面学习中国。
在日本民族危机之前,日本都尊敬中国文化,虚心学习中国文化,把中国当作友好睦邻,直到明朝时期侵占我国台湾省,露出了侵略殖民的爪牙。
但总体上还是尊重中国文化的。
德川末期日本同时迎来了民族危机和封建制的危机。
日本国门被美国打开被迫签订不平等条约,从此走上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危机民族矛盾空前严重。
尽管幕府作了一些改革,试图摆脱内外危机,终因封建的幕藩体制病入膏肓而于1868年崩溃,明治政府成立。
正确看待中日关系

正确看待中日关系谈到中日关系,首先想到的就是以往日本侵略中国给中国以及中国人民带来的噩梦。
甲午战争、侵华战争,它给中国人民造成的伤害刻骨铭心。
美国商界有这样一句名言:“生意场上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
”在我看来这句话也同样适用于中日之间的关系。
中日两国于1972年实现了邦交正常化。
从此,中日关系翻开了新的一页。
多年来,在两国政府和人民的共同努力下,中日关系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也存在一些不和谐因素,如对侵略历史的认识问题,台湾问题和钓鱼岛问题等等。
其中如何认识侵略历史是中日关系能否健康发展的关键。
近几年日本人对侵略史也分为两派人,一派人认为应该正视其历史,然而另一派人却在极力扭曲其历史。
然而大多数的日本人对这段历史还是正确看待的。
总的来说,中日关系在新世纪扮演着重要角色。
一方面,中日关系的经济交往日益密切,共同为亚洲的经济腾飞作出了巨大贡献,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格局。
就拿旅游业来说,国庆黄金周火爆的日本游成为热点话题,一周中约有40万名中国大陆游客前往日本旅游,首次超过春节,刷新大陆游客赴日本旅游的新纪录。
而中国游客在日本消费达到1000亿日元,折合人民币约53亿元人民币,日本也成为大陆游客黄金周赴海外旅游人数最多的国家。
除此之外,日本的动漫产业也带动了中国动漫的进步。
因为现在越来越多的青少年热衷于日本的动漫,于是中国也开始发展起了动漫这一板块,越来越多的国漫开始出现,同样对于配音、设计人物等职业的人员需求增大。
从目前国内人民对中日关系的评价言论来看,正确看待的居多,但也存在着鲁莽行事的。
一些愤青强烈抵制日本的东西,有的更是视那些看日本动漫的、用日本产品的人为“汉奸”。
在我看来这样的想法太过于极端,对于历史问题,我们确实忽视不得。
不过,是不是一提起日本,我们就得愤怒呢?我们的愤怒到底能换来什么?我们一愤怒,日本右翼就转变态度了?我们一愤怒,中国就发展了?如果真是这样,我想我愿意第一个愤怒。
当代日本青少年的现状与特征浅析

当代日本青少年的现状与特征浅析●启迪在科学技术以及信息化、少子化和老龄化都飞速发展的当今日本社会,青少年所处的生活环境十分富裕。
在这种背景之下,青少年本身正明显地呈现出正负两种相反的发展倾向。
一方面,青少年的规范意识和社会化程度降低,为物质环境所左右,心无所系,有的甚至失去了明确的生存目标。
日趋严重的青少年犯罪就是这一倾向的极端反映。
另一方面,青少年们对社会公益事业以及社区的文化体育活动等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和参与意识。
在发生自然灾害的各个地区,都能看到青少年积极参与救援活动的活跃身影。
当今的日本青少年的现状究竟如何?它具有怎样的特征?本文试以日本20世纪末发表的一系列白皮书、调查报告为依据,对此问题作一简要分析和总结。
日本青少年的现状据日本1998年10月1日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日本现有0~24岁的青少年人口为3612万,占总人口的28.7%,在学人数为2194.3万人,就业人数为1521万人。
1998年14~20岁触犯刑律的少年犯人数为157385人,比上一年度增加了4560人(+3%)。
从犯罪行为的种类来看,主要有偷窃、偷盗摩托车、自行车等盗窃行为占到了63.4%,为最高。
从年龄分布来看,14~16岁的低年龄层占到了65.8%。
其次,逃学儿童学生人数年年增加,98年度内,缺课在30天以上的逃学儿童人数小学生为26017人,占全体儿童人数的0.35%,中学生为101675人,占主体学生人数的2.4%。
日本青少年目前正面临着家庭、学校、社区和社会环境等多方面的变化。
首先,家庭环境和家庭状况的变化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是家庭关系的弱化。
家庭原本是青少年形成基本生活习惯和生活态度的场所.同时也是身心获得养息的地方。
但是,日益加快的核家庭化、少子化的进程,以及越来越多的母亲的就业和父亲很少在家的状况使得家庭的上述功能日趋退化。
加之家务劳动和育儿工作的日益社会化,家庭教育的能力也进一步弱化。
就父母与子女的关系而言,大多数父亲都是以公司为核心,对家庭的依存度本来就很低。
中日百年冲突的历史反思与展望

中日百年冲突的历史反思与展望一个国家的发展离不开自身的发展壮大,当然也离不开国家与国家之间的交流,而与邻国之间的关系也显得尤为重要。
作为中国的周边国家重要的一员,日本与中国的关系总是显得那么不和谐。
从第一次鸦片战争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中国遭受了百年动荡,受到了许多国家的入侵。
在这众多国家中,日本尤其突出。
在新中国成立后,中国逐渐与许多国家恢复了邦交,然而与日本却一直处于僵局状态,期间还发生过许多不愉快的事情如钓鱼岛事件使中日关系进一步恶化。
事实上,从甲午中日战争开始,中国与日本的冲突一直没有停止过,,这严重阻碍了两国的交流与发展。
所以,我们需要对这一段历史进行深刻的反思。
我们需要考虑的是,中日冲突是谁的错?如果所有中国人都觉得是日本的错,所有日本人都觉得是中国的错。
那么中日关系将始终不会改变,冲突也将一直继续下去。
因此,要想深入的分析,就必须跳出国籍的束缚,从客观公正的角度进行理性的分析。
对于中日百年的冲突,需要明白的一点是,这并不只是一方的错误,而是双方共同的过错。
从表面来看,中国政府一直处于被动的状态,中国人民也一直处于水深火热局面之中,似乎中国并没有任何过错。
然而,这恰恰是中国最大的过错。
众所周知,清政府在那个时期既自大又懦弱。
由于闭关锁国,盲目的认为自己世界第一,国家实力逐步下降,国家日益衰败,在经历了鸦片战争之后统治者,不仅不理性的分析原因,反而变本加厉,并明目张胆的剥削人民。
而此时的日本,刚刚经历了明治维新,国家实力大大增强,从一个懒散的国家变为一个凝聚力非常大的帝国。
由于自身领土的狭小和资源的缺乏,必然要发动战争多去殖民地。
这在如今看来是十分野蛮且荒谬的,但在那个时期却是一种常见的现象,工业革命让列强尝到了甜头,日本在遭受了其他国家的打击后,自然想证明自己。
拥有广阔领域和丰富资源的中国自然成为了头号目标。
之前的两次鸦片战争日本都没尝到甜头,这一次自然想多占领一些殖民地来增强国力。
当代日本中学生二战史观塑造的探源与思考

9 4 中学生
高 中生 中学生
高 中 生
9 5 8 7
9 4 8 0
8 7
9 6 9 0
9 l 8 l
8 0
9 9 7 8 9 1
9 4 8 l
8 8
9 9 7 7
9 8 7 7
9 4
0 l 8 l
9 0 8 0
8 8
极 因素多 于积极 因素 。 从第 一 种教 育途径 来 看 , 日本 经历 过二 战 的男 性大 多长 期受 到军 国主义 思想 的影 响 ,很 多人 不愿 接受 日本 无条 件投 降 从 调查 数据 可 以明显看 出 ,当代 日本 中学
0 2 6 3
8 5 6 6
8 0
0 3 8 3
8 8 7 7
7 7
0 4 8 1
8 0 6 6
7 3
7 8
8 9 7 5
8 1
6 6
8 3 7 3
7 6
中学生
3 6
6 l
7 0
7 1
3 7
3 9
6 5
3 2
6 l
4 5
高 中生 东京大空袭
6 7
l 1
5 7
1 0
8 4
5 6
6 l
1 7
3 8
3 0
4 8
7
2 0
从调查结果中不难看 出,0 1 年来 , 日 中 本 学生 、高中生对于二战中有关战争事件 的关注 度 总体 呈 下 降 趋 势 。其 中与 中 国相 关 的事 件 : 南京大屠杀 、3 部队 、 71 从军慰安妇等的认知程 度 下降尤 为明显 。 2中国国内 E 留学生的调研数据。 . l 本 迄今 为 止 ,中 国 国内 尚未 有长期 从 事跟 踪 调查在华 日本中学 留学生的教育研究 团体。笔 者 于 20 07年 l 月 至 l 月 和 20 1 2 0 8年 4月期 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日本当代青年对中国和历史的态度
日本文化有双重性,就像菊花与刀。
菊花是日本皇家家徽,刀是武家文化的象征。
日本人爱美而又黩武,尚礼而又好斗,喜新而又顽固,服从而又不驯,忠贞而易于叛变,勇敢而又懦弱,保守而又求新。
在日本人对待中国的态度上,我认为也正好具有这种“双重性”。
根据我对日本网民言论的了解,日本人普遍对中国深厚的历史、源远流长的文化心存敬意,充满了欣赏、崇敬之情,但对于目前的中国的现状,却是褒贬不一的,并且多半的人对中国的现状是含有轻蔑、不屑,甚至痛惜之意的。
日本人对待中日关系的态度也同样具有“双重性”,一方面期待中日能够友好交流、来往,另一方面又害怕中国的日益强大对日本造成威胁,时常制造一些中国对日本造成威胁的言论。
从生活在日本的中国人处了解到,在日常生活中,在学校、公司里,同学、同事不会因为你是哪国人而态度不同。
总的来说,日本对中国人,让人感觉不如在欧美国家友好。
这里面除了中日之间的历史恩怨,还有些文化地理因素。
日本是一个单一民族的国家,少数民族极少,所以它有着心理排外的传统,对于外国人缺乏兼容,这就无论你是哪国来的了。
日本要求外国人“入乡随俗”,而在多民族的中国,或者移民国家的美国加拿大,外国人的价值观和民族习惯普遍受到尊重。
对于文化的多样性,日本人的理解远不如中国人充分。
这些不太友好的日本人中,下层的日本人多是因为在日打工的中国人能吃苦,抢了一些日本蓝领的饭碗。
而且近来新闻中出现过数起中国人参与的“强盗集团”抢劫案件,影响了中国人的形象(日本新闻中频频出现“中国人强盗集团”的报道,倒并不能证明在日中国人犯罪率有多高,记得那句名言么?“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
而国人的一些习惯比如大声谈笑,不太讲究卫生等等日本人无法接受。
日本是个小心眼儿的民族,这些东西他们都很在意,用放大镜放到报纸上,就制造了一种对于中国人的排外情绪。
高层的日本人不喜欢中国,则是另有原因,因为近年来中国的发展太快了,快得让日本人失去了在亚洲的优越感,不由得产生种种醋意。
从地缘政治角度,“卧榻之旁岂容他人酣睡”,中国的崛起让日本感到了竞争的威胁。
有两种日本人对中国印象不错。
一种是比较老的日本人,他们亲中的比较多,这和二战后中国政府对日本一直采取宽厚的政策有一定关系。
这么说可能会引起很多争论,但俗话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是有道理的。
比如日本政界的明星,公明党的灵魂池田大作,就是有名的亲华派。
令人感到有趣的是在他的政治组织创价学会里,还不时能找到某些文革时期个人崇拜的影子。
2001年神户公明党组织的以周恩来生平为主体的展览,等待入场的日本人在街上排成了长队,多半已经上了年纪。
另外一部分日本人就是近年到过中国的日本人,看过北京上海后对中国油生敬畏的感觉。
但是,没到过中国的日本人,则很多认为中国是蛮荒之地,只有那些衣衫褴褛,面有菜色的照片才能反映中国的现实,这就让人啼笑皆非了。
我有时候也会在网上浏览一些日本论坛中对中国的评论,不得不说中国人对于日本的误解颇深,而日本人对于中国现状也并不了解。
很多日本人以为中国人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过着水深火热的生活,这大概是意识形态的不同导致的吧。
很多日本人对共产党怀有敌视之情,没有正视中国共产党的巨大贡献,反而挑出中国社会现在呈现出来的一些矛盾,将之归为共产党的错误,这是片面的、有失偏颇的看法。
这部分人因各种误解而持有一定的“仇华”心态。
与此同时,也有一部分日本人正在渐渐了解中国。
他们赞叹中国近几年所拍的电影、古装电视剧,赞叹中国美味的饮食,赞叹中国飞速发展的经济和日益强大的综合国力,并称要向中国学习。
这部分人因为了解而产生认同,因为认同而产生了“亲华”心理。
我认为中日两国的普通百姓都并不了解对方国家的真实状况,彼此的“不理解”再加上历史问题,造成了这两个国家很深的矛盾。
我们有必要增进两国的友好交流,让日本人,尤其是日本的青年多了解中国的现状,这样有利于增进两国友好,有利于解决一些因误解造成的矛盾,促进两国共同发展。
当然,我们也期待着日本能够正视历史问题,若日本能够承认对中国曾经造成的伤害并心怀愧疚,两国定能更快走向友好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