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三语文第一轮复习人教版必修5文化常识积累与文言文翻译学案

合集下载

高三一轮复习人教版 文言文阅读之翻译 学案(1)精品版

高三一轮复习人教版  文言文阅读之翻译 学案(1)精品版

文言文句子翻译文言文句子翻译是必考题型。

考试大纲中对翻译的要求是“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所谓“理解文中的句子”就是能够根据上下文的语境读懂、领会某一个文言句子在文中的意思,能从思想内容、表达效果等方面对整个句子作深入的分析。

要想理解文言句子,就要留心句中的关键性词语,弄明白句中有关词语的指代义,把握分句间隐含的语意关系等。

所谓“翻译句子”就是能将文言句子译成合乎现代语法规范的白话文,做到文从字顺、规范简明、流利畅达。

值得注意的是这一考点里面包含着“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中的知识和能力要求。

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主要包括: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主要是宾语前置、定语后置和状语后置)、省略句和文言固定结构。

“不同的用法”,主要是指文言词类活用现象。

1.文言文翻译“八法”(1)保留法古文中的专名如人名、地名、年号、国名、官职名、朝代名等一律照抄,不必翻译。

例: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

(《琵琶行并序》)这里除了“予”“左迁”之外,都可保留不译。

(2)替换法有些词,在古书里常用,但在现代汉语里已不用或不常用,或者有些词所表达的意思古今说法不一样,这就要用现代汉语的说法去替换古代的说法。

例: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游褒禅山记》)可将“瑰”换成“珍贵”,“观”换成“景象”。

(3)加字法即在单音节词前或后加字,使之成为包含这个语素的双音节词或短语。

例:天下事有难易乎?(《为学》)“难”和“易”可用加字法翻译。

此句译成:天下的事情有困难和容易之分吗?(4)删略法指删去那些只起语法作用而没有意义的虚词,或某些表敬称或谦称的词。

例:公将鼓之。

(《曹刿论战》)句中的“之”是个音节助词,可不译。

张良曰:“谨诺。

”(《鸿门宴》)句中的“谨”表谦称,可不译。

(5)补充法文言文中有较多的省略成分,在翻译时要将原文中省略的成分补充出来,使句意完整,然后再翻译。

例: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文言文知识归纳素材(必修5)-人教版高三必修5语文素材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文言文知识归纳素材(必修5)-人教版高三必修5语文素材

文言文知识归纳〔必修5〕《归去来兮辞》知识点归纳一、找出以下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字的通假意义。

乃瞻衡宇衡,通“横〞;景翳翳以将入景,同“影〞,日光。

二、找出以下句中含古今异义的词,并解释其古今意义。

悦亲戚之情话。

亲戚,古义:指包括父母兄弟在内的内外亲属;今义:指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统关系的家庭或成员。

情话,古义:指知心话;今义:指男女间谈情说爱的话。

将有事于西畴。

有事,古义:指农事;今义:泛指事情。

既窈窕以寻壑。

窈窕,古义:幽深曲折的样子;今义:指女子文静而美好。

觉今是而昨非。

是,古义:正确;今义:判断词。

非,古义:过错、错误;今义:不。

恨晨光之熹微。

恨,古义:埋怨、遗憾;今义:仇恨、怨恨。

策扶老以流憩。

扶老,古义,拐杖;今义,扶持老人。

三、找出以下句中的词的词类活用意义。

园日涉以成趣。

日:名词作状语,每天。

时矫首以遐观。

时:名词作状语,有时。

携幼入室。

幼:形容词作名词,儿童、小孩子。

乐琴书以消忧。

琴书:名词作动词,抚琴、读书。

或棹孤舟。

棹:名词作动词,划船。

策扶老以流憩。

策:名词作动词,拄着。

眄庭柯以怡颜。

怡: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愉快。

乐琴书以消忧。

乐: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

琴书:名词作动词,弹琴,读书。

悦亲戚之情话。

悦: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愉快。

善万物之得时。

善: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善,羡慕。

四、解释以下句中一词多义词的意义。

引:引以为流觞曲水。

疏导、引来。

引壶觞以自酌。

端起。

引而不发,跃如也。

拉弓。

相如引车避匿。

掉转。

引兵欲攻燕。

率领、引导。

秦军引而去。

避开、退却。

乘:聊乘化以归去,乐夫天命复奚疑。

顺应。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

趁着。

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

shèng 量词,古时一车四马为一乘。

牛十二,乘韦先。

四的代称。

行: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将要。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那么知明而行无过矣。

行为。

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辈分。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行走。

之:悟已往之不谏。

(人教版)2019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精品讲义课件第五章 文言文阅读 4 识记、理解古代文化知识

(人教版)2019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精品讲义课件第五章 文言文阅读 4 识记、理解古代文化知识

2.谦称敬称 (1)谦称 常用的自谦词有愚、鄙、卑、窃、仆。 王 侯 自 称 “ 孤 ”“ 寡 人 ”“ 不 穀 ” ; 官 吏 自 称 臣 ”“ 下 官 ”“ 末 官 ”“ 小 吏 ” 等 ; 一 般 人 自 称 “ 佞 ”“ 不 肖 ” , 表 示 自 己 没 有 才 能 或 才 能 平 庸 ; 读 书 生”“晚生”“晚学”等;老人自谦时用 “老朽”“ 汉”“老拙”等;已婚妇女自称“妾”;老和尚自称“
二、礼仪制度 1.祭祀 牺牲:古代祭祀用的牲畜,色纯为“牺”,体全为“ 三牲:古代用于祭祀的牛、羊、猪,后来也称鸡、鱼 太牢、少牢:古代帝王祭祀社稷时,牛、羊、豕(猪)三 牢”。只有羊、豕,没有牛,称为“少牢”。因祭祀所用牺 先饲养于牢,故称这类牺牲为牢。天子祭祀社稷用太牢,诸 斋戒:古代祭祀或重大事件,事先要沐浴、更衣、独 以示心地诚敬,这些活动叫“斋戒”。 祖道:古代为出行者祭祀路神和设宴送行的礼仪。
第五章 专题三
核心突破二 识记、理解古代
——联系
内容索引
主要文化知识概述 平时识记方法和临场理解方法
积累必备知识
主要文化知识概述
中国古代文化博大精深,包括姓氏称谓、礼仪习俗、 政区域、职官沿革、教育科举、典章制度、天文地理历法 最常用的文化常识,辅以教材,作简要概述。
一、姓名称谓 1.人称姓名 古人有名、字、号。名和字通常有意义上的联系,字是 补充,对名有表述、阐明的作用,因此又叫“表字”。如 周瑜字公瑾,白居易字乐天。字通常是在20岁举行加冠礼 通常是由长辈取的,号则是自己取的。王侯将相、高级官 死后还有被追加的称号,叫谥号,如范仲淹、司马光的谥号
(2)敬称 对帝王敬称“万岁”“圣上”“圣驾”“天子”“ 臣官敬称“麾下”(指将帅)、“左右”、“执事”;对 称“夫子”、“丈人”(唐朝以后,丈人专指岳父)、“高 母 ) 、 “ 泰 山 ”( 敬 称 岳 父 ) 。 对 朋 友 、 同 辈 生”“子”“公”“卿”“吾子”等。 对逝者的敬称。称谓前面加“先”,表示已去世,用 高的人或长者,如称已逝的皇帝为“先帝”,称已逝的父 或“先父”,称已逝的母亲为“先慈”或“先妣”,称已

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 文言文复习新人教版必修5 学案

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 文言文复习新人教版必修5 学案

必修5(二)——《逍遥游》《陈情表》学案目标 1.识记《逍遥游》《陈情表》的各知识考点。

2.掌握“奚以……为”句式以及部分文学常识。

3.背诵《陈情表》全文,默写相关的重要名句。

一、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1.写出下列通假字的本字,并解释其义《逍遥游》(1)北冥.有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小知.不及大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小大之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御六气之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而.征一国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陈情表》(6)夙遭闵.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零丁..孤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实词《逍遥游》(1)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______(2)野马..也,尘埃也:__________(3)未数数然...也:______________《陈情表》(4)行年四岁,舅夺.母志:______(5)寻蒙国恩,除.臣洗马:________3.解释下列加点的古今异义词的古义《逍遥游》(1)虽然..,犹有未树也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转折连词,用于上一个分句。

2019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五章教材文言文复习5必修三(三)、必修四讲义

2019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五章教材文言文复习5必修三(三)、必修四讲义

学案5 必修三(三)、必修四——《秋水(节选)》《非攻(节选)》《季氏将伐颛臾》《寡人之于国也》[学案目标] 1.掌握文中重要实词(过、相、窃、凶等)、虚词(焉、之、以等)、活用等文言基础知识。

背诵相关名句。

2.重点辨析“焉”的用法,掌握否定句中宾语前置的特点。

3.翻译重点句式(如“无乃尔是过与”“何以伐为”等)。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季氏将有事于颛臾..B.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C.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东蒙主D.昔者先王以为..答案 C解析A项“有事”是“用兵”之意。

B项“河东”是“黄河以东”之意。

D项“以为”是“把……作为”之意。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①( )A.⎩⎪⎨⎪⎧是谁之过与无乃尔是过与 B.⎩⎪⎨⎪⎧秋水时至斧斤以时入山林 C.⎩⎪⎨⎪⎧以亏人自利也亏无为之大道哉 D.⎩⎪⎨⎪⎧入人园圃,窃其桃李臣窃以为其人勇士,宜可使答案 C解析 C 项均为损害,毁坏。

A 项过错/责备。

B 项按时节/时节。

D 项偷窃/私下,表谦副词。

②( ) A.⎩⎪⎨⎪⎧夫如是,故远人不服无乃尔是过与 B.⎩⎪⎨⎪⎧河内凶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C.⎩⎪⎨⎪⎧今由与求也,相夫子则将焉用彼相矣 D.⎩⎪⎨⎪⎧材木不可胜用也刑人如恐不胜答案 D解析 D 项均为尽,全。

A 项这样/与“尔”同义。

B 项收成不好,荒年/不幸。

C 项辅佐/搀扶盲人走路的人。

③( )A.⎩⎪⎨⎪⎧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B.⎩⎪⎨⎪⎧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今我睹子之难穷也 C.⎩⎪⎨⎪⎧固而近于费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D.⎩⎪⎨⎪⎧虎兕出于柙移其粟于河内 答案 B解析 B 项均为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A 项……的时候/……的人。

C 项表递进/表转折。

D 项从/到。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B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 C .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D .既来之,则安.之 答案 D解析 D 项为使动用法,其他三项均为名词用作动词。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教材文言文复习(人教)必修5(一)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教材文言文复习(人教)必修5(一)

必修 5(一)——《回去来兮辞并序》《滕王阁序》教案目标1.识记《回去来兮辞并序》《滕王阁序》的各知识考点。

2.掌握文言文翻译的一般方法和技巧。

3.背诵并默写《回去来兮辞并序》 (全文 )、《滕王阁序》 (第二、三自然段 )中的重要语句,注意易错难写的字形。

一、理解常有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1.写出以下通假字的本字,并解说其义《回去来兮辞并序》(1)乃瞻衡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曷不委心任去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滕王阁序》(3)所赖君子见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俨骖于上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云销雨霁,彩彻区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解说以下句中加点的实词《回去来兮辞并序》(1)生生所资,未见其术: ______.(2)会有四方之事:______.(3)寻程氏妹丧于武昌:______.(4)三径就荒: ______.(5)知来者之可追.: ______(6)聊乘化以归尽:______.《滕王阁序》(7)识盈虚之有数.: ______(8)气凌彭泽之樽: ______.(9)时维九月,序.属三秋: ______________(10)时运不齐,命运崎岖:______________..3.解说以下多义词《回去来兮辞并序》公与之乘,战于长勺:.乘人之危:.(1)乘聊乘化以归尽:.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振长策而御宇内:.(2)策策扶老以流憩:.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滕王阁序》宾主尽东南之美:.(3)尽潦水尽而寒潭清:.则智者尽其谋:.4.指出以下加点词语的活用种类并释义《回去来兮辞并序》(1)眄庭柯以怡.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或棹孤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生生所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园日涉以成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倚南窗以寄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审容膝之易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策扶老以流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滕王阁序》(8)襟三江而带五湖:..(9)雄州雾列,俊采星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四美具,二难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理解常有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5.写出以下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①谨拜表以.闻:②臣具以表闻:.(1)以③是以区区不可以废远:.④臣无祖母,无以.到现在天:⑤乐琴书以.消忧:①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2)于②俨骖于上路:.①风飘飘而.吹衣:(3)而②鸟倦飞而.知还:③门虽设而.常关:三、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6.指出以下句子的句式特色《回去来兮辞并序》(1)既自以心为形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复驾言兮焉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农人告余以春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寓形宇内复几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滕王阁序》(5)望长安于日下:(6)纤歌凝而白云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重要语句翻译将以下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回去来兮辞并序》7.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数复奚疑!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滕王阁序》8.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鸿鹄之志。

2019届高考语文(人教版)一轮复习教学案:必修5 文言文基础+素材挖掘(含答案)

2019届高考语文(人教版)一轮复习教学案:必修5 文言文基础+素材挖掘(含答案)

教材整合 必修5 文言文基础+素材挖掘一、明通假指出并解释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

(1)乃瞻衡宇________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景翳翳以将入________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北冥有鱼________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三餐而反________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小知不及大知________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此小大之辩也________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而征一国者[:________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而御六气之辩________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云销雨霁,彩彻区明________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夙遭闵凶________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教材文言文考点化复习必修5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教材文言文考点化复习必修5

必修5——《归去来兮辞并序》《滕王阁序》《逍遥游》《陈情表》一、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1.襟三江....而带五湖三江:泛指长江中下游。

旧说古时长江流过彭蠡(今鄱阳湖),分成三道入海,故称“三江”。

五湖:泛指太湖区域的湖泊。

一说,指太湖、鄱阳湖、青草湖、丹阳湖、洞庭湖,南昌在五湖之间。

2.钟鸣鼎食之家:指大家世族,因古代贵族吃饭时要鸣钟列鼎,鼎中盛食物。

3.望长安于日下..日下:京城。

古代以太阳比喻帝王,帝王所在处称为“日下”。

《世说新语·夙惠》:“晋明帝数岁,坐元帝膝上。

有人从长安来,元帝因问明帝:‘汝意谓长安何如日远?’答曰:‘日远,不闻人从日边来,居然可知。

’元帝异之。

明日集群臣宴会,告以此意,更重问之,乃答曰:‘日近。

’元帝失色曰:‘尔何故异昨日之言邪?’答曰:‘举目见日,不见长安。

’”4.酌贪泉..而觉爽贪泉:古代传说广州有水名贪泉,人喝了这里的水就会变得贪婪。

5.东隅..非晚..已逝,桑榆东隅:指日出的地方,表示早。

桑榆:指日落的地方,表示晚。

6.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三尺:衣带下垂的长度,指幼小。

古时服饰制度规定束在腰间的绅的长度,因地位不同而有所区别,士规定为三尺。

古人称成人为“七尺之躯”,称不大懂事的小孩儿为“三尺童儿”。

7.无路请缨..,慕宗悫之长风..;有怀投笔..,等终军之弱冠请缨:请求皇帝赐给长缨(长绳)。

后用此指投军报国。

弱冠:指20岁,古代以20岁为弱年,行冠礼,为成年人。

投笔:指投笔从军。

后人把班超投笔于地、参军作战的故事叫作“投笔从戎”,比喻弃文从武,有志报国。

8.朝菌不知晦朔..晦:阴历每月最后一日。

朔:阴历每月的第一日。

9.不过数仞.而下仞:古代长度单位。

一仞为八尺。

10.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外:指自己一房之外的亲族。

古代以亲属关系的远近制定丧服的轻重。

期功:古代丧服的名称。

期,穿一周年孝服的人。

功,穿大功服(九个月)、小功服(五个月)的亲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必修五文化常识复习学案
《归去来兮辞》
1.三径:古代隐士住处的代称。

隐居之地的代称常见的还有:墙东、五柳、沧浪等。

2.帝乡:天帝居住的地方,也即所谓仙境。

《滕王阁序》
1.三江:泛指长江中下游。

五湖:泛指太湖区域的湖泊。

一说,指太湖、鄱阳湖、洞庭湖、青草湖、丹阳湖,南昌在五湖之间。

2.下榻:在某地住宿。

榻,狭长而低矮的坐卧用具。

典故:豫章太守陈蕃素来不接待宾客,专为徐稚设一榻,平时挂起,只有徐稚来访才放下。

因此后世有“下榻”之说。

3.钟鸣鼎食:指大家世族。

古代贵族吃饭时要鸣钟列鼎,鼎中盛食物。

4.东隅:日出的地方,表示早。

5.桑榆:日落的地方,表示晚。

6.请缨:请求皇帝赐给长缨(长绳),去缚住敌人。

后用此指投军报国。

7.弱冠:指20岁,古代以20岁为弱年,行冠礼,为成年人。

8.投笔:投笔从军。

后人把班超投笔于地、参军作战的故事叫做“投笔从戎”,比喻弃文从武,有志报国。

《逍遥游》
1.晦:阴历每月最后一日;朔:阴历每月的第一日。

2.六气:阴、阳、风、雨、晦、明。

《陈情表》
1.表:古代臣下给帝王的一种文书。

2.期:穿一周年孝服的人;功:穿大功服(九个月)、小功服(五个月)的亲族。

3.孝廉:汉代以来推举人才的一种科目,举孝顺父母,品行方正的人。

汉武帝开始令郡国每年推举孝廉各一名,晋时仍保留此制,但办法和名额不尽相同。

4.秀才:汉代以来选拔人才的一种察举科目。

与后代科举的“秀才”含义不同。

5.郎中:尚书省的属官。

郎中属员外级,就是分掌各司事务,其职位仅次于尚书、侍郎、丞相的高级官员。

郎中本是官名,即帝王侍从官的通称。

其职责原为护卫、陪从,随时建议,备顾问及差遣。

战国始有,秦汉治置。

后世遂以侍郎、郎中、员外郎为各部要职。

6.洗马:又叫太子洗马,太子的侍从官。

7.东宫:太子居住的地方,也代指太子。

太子指封建时代君主儿子中被确定继承君位的人。

建储指确定储君,也即确定皇位的继承人,我国古代通常采用嫡长子继承制。

8.牧:古代称州的长官。

9.犬马:臣子自谦。

10.皇天后土:皇天:古代指天,天帝。

后土:古代指地,土神。

天地或天地神灵的总称。

指天地。

旧时迷信天地能主持公道,主宰万物。

亦作“后土皇天”。

一、课内翻译《陈情表》
1、生孩六月,慈父见背。

行年四岁,舅夺母志。

2、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3、且臣少事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

4、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
二、选择题
3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男子18岁时举行加冠礼,叫作冠。

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冠”,20岁才为成年。

B.“进士及第”指科举时代经考试合格后录取成为进士,科举殿试时的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即状元、榜眼、探花。

C.郊祭犹郊祀。

古代于郊外祭祀天地,南郊祭天,北郊祭地,是儒教礼仪中的主要部分,祭对象分为三类:天神、地衹、人鬼。

D.古人对死的称谓等级森严,“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

侯蒙属大夫,故死为“卒”。

3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弹劾”是指君主时代担任监察职务的官员检举官吏的罪状。

B“经略”是指明清两代有重要军事任务时特设经略,掌管一路或数路军、政事务,职位高于总督。

C“世荫”是指在封建时代,子子孙孙因为先人或祖上有卓越的功勋而世袭官职。

D.“屯田”是指中国历代封建王朝组织劳动者在官地上进行开垦耕作的农业生产组织形式。

有官屯与民屯之分,以官屯为主。

3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弘治,是中国明朝第九个皇帝明孝宗朱祜樘的年号。

年号,是我国历代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始于汉武帝。

B.疏,又称“奏议”或“奏疏”,是臣僚向帝王进言使用文书的统称。

疏的本意为“疏通”,这里引申为分条说明的文字。

C.父忧,为“丁父忧”的省写。

“丁忧”,古代官员父母亲去世后必须停职守制的制度,丁忧期间,丁忧人不准为官。

D.谥,谥号,是古代君主、诸侯死去之后,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给予的一个寓含善意评价或带有评判性质的称号。

4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谒庙,指古时帝后等外出或遇有大事,例须谒告于祖庙。

庙指供奉祖先的房屋,如太庙。

B.稽首,是古代汉族的一种跪拜礼,稽首与顿首、空首不同,一般说来,稽首是臣拜君之拜,顿首是国君回礼臣下之拜,空首是地位相等者互拜之礼。

C.太守,又称郡守,中国古代的一种地方职官,一般是掌管地方郡一级行政区的地方行政官。

D.檄,是古代写在木简上的官方文书,是官府用于晓谕、征召、声讨等的文书,特指声词敌人或叛逆的文书。

4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讳嫌”就是避讳,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是古代避讳的总原则。

如东汉为避光武帝刘秀讳,改“秀才”为“茂才”。

B.擢进士第,又可称为进士及第,指科举时代经考试合格后录取成为进士。

但是唐宋时的“进士”有别于明清时的“进士”。

C.礼部是古代官署“六部”(吏、户、礼、兵、刑、工)之一,管理全国学校事务、科举考试及藩属和外国之往来等事宜。

D.“谥”即谥号,是古代对君、侯、臣等有一定地位的人在其死后追封的称号,用以表彰其功绩或品德,谥号只能由朝廷授予。

4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贞观”是唐朝太宗皇帝李世民的年号,年号是我国封建王朝帝王用来纪年的一种名称。

B.“陛下”原来指站在宫廷台阶下的侍者,后来成为与帝王面对面应对时对帝王的敬称。

C.“迁”是表示中国古代官吏调动、升贬的常用词语。

一般情况下,用“左迁”来表示升官。

D.“乞骸骨”指古代官员自请退职,意为请求使骸骨归葬故乡,类似的词语还有“致仕”。

43.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嘉祐二年进士第”中“第”指科举考试及格的等次,“进士”是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考试者,意为可以进授爵位之人。

B.古代任命或调任官职的词语很多,“拜中书舍人”指“授予中书舍人一职”,“徙明、亳、沧三州”指“调任明州、亳州、沧州知州”。

C.“丁母艰”是指母亲去世,回乡守丧。

守丧有一定的时间规定,这在古代是一种孝顺行为,表明当事人对已故之人的崇敬和不舍。

D.“六经”指六部儒家经典著作,是指经过孔子整理而传授的六部先秦古籍。

它们是《论语》《诗经》《尚书》《礼经》《乐经》《周易》。

4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即位指开始做帝王或诸侯,可以指自己打下的江山,也可以是继承位子。

B.刺史是古代官职名,其职权在不同的时期不完全相同,在这里仅是虚衔。

C.端拱是宋太宗的一个年号,年号是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比如雍熙。

D.赠,这里是皇帝为已死的官员加封官爵,而受封的官员往往非正常死亡。

4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小正确的一项是()
A.迁,调动官职,包括升级、降级、平级转调三种情况。

为易于区分,人们常在“迁”字的前面或后面加一个字,升级叫迁升、迂授:降级叫迁削、迁谪、右迁;平级转调叫转迁、迁官、迁调,离职后调复原职叫迁复。

B.檄,古代最初写在木简上的官方文书,用于晓谕、征召、声讨,也可特指声讨的文告,著名的如骆宾王的《讨武瞾檄》。

在本文中是指用檄文晓谕的意思。

C.践阼,特指皇帝登临皇位。

君主即位也可叫“践祚”、。

‘登极”、“登庸”、“御极”。

D.卒,“死”的‘种说法,古代天子、太后之死称崩、百岁、千秋、山陵崩等;对T 'i-、公、侯、伯的世爵之死,称为“薨”;有官职,有名望的人死日“卒”;只有平民之死,才直言不讳地通称“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