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阅读专题3及答案

合集下载

八年级初二语文阅读理解(含答案)

八年级初二语文阅读理解(含答案)

八年级初二语文阅读理解(含答案)(一)送花生活的真谛并不神秘,幸福的源泉大家也知道,只是常常忘了,于是这才真有点奥妙。

故事是由一个守墓人亲身经历和看到的。

一连好几年,这位温和的小个子守墓人每星期都收到一个不相识的妇人的来信,信里附着钞票,要他每周给她儿子的墓地放一束鲜花,后来有一天,他们照面了。

那天,一辆小车开来停在公墓大门口,司机匆匆来到守墓人的小屋,说“夫人在门口、车上。

她病得走不动,请你去一下。

”一位上了年纪的妇人坐在车上,表情有几分高贵,但眼神已哀伤,毫无光采。

她怀抱着一大束鲜花。

“我就是亚当夫人,”她说“这几年我每礼拜给你寄钱……”“买花。

”守墓人应道。

“对,给我儿子。

”“我一次也没忘了放花,夫人。

”“今天我亲自来,”亚当夫人温存地说,“因为医生说我活不了几个礼拜。

死了倒好,活着也没意思了。

我只是想再看一眼我儿子,亲手来放这些花。

”小个子守墓人眨巴着眼睛,没了主意。

他苦笑了一下,决定再讲几句。

“我说,夫人,这几年您常寄钱来买花,我总觉得可惜。

”“可惜?”“鲜花搁在那儿,几天就干了。

没人闻,没人看,太可惜了!”“你真是这么想的?”△“是的,夫人,你别见怪。

我是想起来自己常跑医院孤儿院,那儿的人可爱花了。

他们爱看花,爱闻花。

那儿都是活人,可这儿墓里哪个活着?”老夫人没有作答。

她只是小坐了一会儿,默默地祷告了一阵,没留话便走了。

守墓人人后悔自己一番话太率直、太欠考虑,这会使她受不了。

可是几个月后,这位老妇人又忽然来访,把守墓人惊得目瞪口呆:她这回是自己开车来的。

“我把花都给那儿的人们了,”她友好地向守墓人微笑着,你说得对,他们看到花可高兴了,这真叫我快活!我的病好转了,医生不明白是怎么回事,可我自己明白,。

不错,她发现了我们大家都懂得却又常常忘记的道理:活着要对别人有些用处才能快活。

(作者:[美]F奥斯勒)1. 解释词语:(1)真谛:(2)奥妙:2. 在有“△”记号的一段话中,“那儿的人”是指。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专题练习:文言文阅读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专题练习:文言文阅读

初二语文期末复习:文言文专题(一)(10分)韩魏公①在大名②日,有人送玉盏二只,云:“耕者入坏冢而得,表里无纤瑕,世宝也。

”公以百金答之,尤为宝玩。

每开宴召客,特设一桌,以锦衣置玉盏其上。

一日召漕使,且将用之酌劝。

俄为一吏误触倒,盏俱碎。

坐客皆愕然,吏且伏地待罪。

公神色不动,谓坐客曰:“凡物之成毁,有时数③存焉。

”顾吏曰:“汝误也,非故也,何罪之有?”客皆叹服公宽厚。

公帅定④武时,尝夜作书,令一兵持烛于旁。

兵他顾,烛然公须,公遽以袖拂之,而作书如故。

少顷间视,则已易其人矣。

公恐吏鞭之,亟呼视之曰:“勿较,渠⑤已解持烛矣。

”军中咸服其度量。

【注释】①韩魏公:韩琦,北宋大臣,封魏国公。

②大名:古地名。

③时数:一定的时间和气数。

④定:古地名,即定州。

⑤渠:他。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4分)①顾.吏曰②烛然.公须③则已易.其人矣④公恐吏鞭.之12.下列选项中与“公以百金答之”中的“之”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A.何罪之有B.春冬之时C.凡物之成毁D.公恐吏鞭之3.翻译句子(2分)公遽以袖拂之,而作书如故。

4.结合选文,分析韩魏公的人物品质。

(2分)(二)(12分)屈原既绌,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惠王患之,乃令张仪详去秦,厚币委质事楚,曰:“秦甚憎齐,齐与楚从亲,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於之地六百里。

”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使使如秦受地。

张仪诈之曰:“仪与王约六里,不闻六百里。

”楚使怒去,归告怀王。

怀王怒,大兴师伐秦。

秦发兵击之,大破楚师于丹、淅,斩首八万,虏楚将屈匄,遂取楚之汉中地。

怀王乃悉发国中兵,以深入击秦,战于蓝田。

魏闻之,袭楚至邓。

楚兵惧,自秦归。

而齐竟怒,不救楚,楚大困。

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

楚王曰:“不愿得地,愿得张仪而甘心焉。

”张仪闻,乃曰:“以一仪而当汉中地,臣请往如楚。

”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

怀王竟听郑袖,复释去张仪。

是时屈原既疏,不复在位,使于齐,顾反,谏怀王曰:“何不杀张仪?”怀王悔,追张仪,不及。

八年级语文记叙文阅读理解及答案

八年级语文记叙文阅读理解及答案

又不种庄稼,这么远的路,带一把不起眼的麦子干啥? ④父亲似乎看透了我的心思,缓缓地说,想家的时候,可以拿出来看看,闻闻麦子的味道,心里也会舒坦些。

父亲的举动,让我觉得有种不可理喻的拙愚。

⑤车里的乘客都上齐了,司机不耐烦地按着喇叭催促着我赶紧上车。

我把麦子装进包里,对父亲说:阿大,你回去吧。

你们不要担心,我到南方后会给你们常打电话的。

⑥两天后我回到了南方的家里,打开包裹,随手就把那包麦子扔在阳台上。

⑦时间久了,我也忘记了那包带着土腥的麦子。

或许是远离家乡的缘故,每到节假日,我总会莫名地感伤,尽管自己工作生活的环境比起高原的环境好多了,我总觉得心里缺少些什么。

有段时间,由于俗世的牵绊,我的状态不是很好,困顿的时候常常给家里打电话。

每次通完电话,父亲总要问他给我的麦子是否放好了,并提醒我把麦子拿出来经常晒晒,不要生霉。

有次通完电话,想起父亲的念叨,就从阳台上拿出那包麦子,在灯光下铺开。

金黄的麦粒一粒一粒,仿佛一颗颗来自远方的眼睛,慈爱地盯着我。

这黄,让我想起了父母亲土地一样的容颜,想起了故乡的大地上,那些埋头躬耕的人们。

我捡起几颗麦子放在鼻子下嗅嗅,土腥里和着淡淡的麦香,是太阳的味道,土地的味道,也是父母的味道,有一种说不出的感觉。

顿时,我有想流泪的冲动,是感伤,亦是幸福。

蜗居城市,我还能拥有一把来自故乡的麦子。

每一粒麦子里栖居着故乡。

一粒粒麦子就是故乡的版图,弯曲的河流在这版图上不知疲倦地追随着时光奔向远方,像极了我们的父辈一天天走向岁月深处。

风一天天吹着,顺着季节的脉络,吹熟了我们的庄稼,吹老了我们的村庄,吹老了村庄里生息的人们。

一茬又一茬的庄稼种了又收了,一辈又一辈的人走了又回去了。

四季的册页里,庄稼是最重要的篇章,为这些庄稼忘我付出的人们还在村庄,而他们的后辈一个个离开村庄,奔赴远方,在城市的屋檐下改变命运的走向。

每一粒麦子里栖居着一颗颗柔软的心,每一颗心里静静流淌着一条河流。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3单元 群文阅读专题(三)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3单元 群文阅读专题(三)

6. 白居易诗文的语言平淡自然、准确生动、韵味隽永。
请给选文中甲、乙两句做赏析性批注。
批注本【题甲考】查连:古用诗“历的”赏“抵析”,“憩注”意“登通”读“宿全”诗等,动理词解,诗既意简, 练体准会确诗地歌交所代表了达游的踪作,者又的自思然想传感神情地,描并绘结出合一诗行句人体 沿会途诗走文走的停表停现,手悠法闲。自得的愉快心情。
A.该诗人是唐代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尤擅长五言。 能力和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B.世人将李白、杜甫与他并称为“天才、地才、人才”。 他精通诗、书、画、音乐等,有“诗佛”之称。
C.此诗是诗人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奉使凉州,出塞宣慰,
察访军情途中所作。
D.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示例一:这两句诗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被王国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赞为“千古奇观”,其中“直”“圆”两字极富神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示例二:营造了“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氛围,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达了诗人对大漠奇特壮丽风光的赞美。
群文阅读专题 (三)
提示:点击 进入讲评。

1
2
3

4
5
6
7
三8
9
10
11
12
一、【2020•天水】古诗词赏析。 请同学们看《点拨训练》第48页第1-3题。
1. 下列对这两首诗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甲诗主要写的是王维出使边塞途中的所见所感。 B.甲诗通过“归雁”“大漠”“孤烟”“长河”“落 日”“候骑”等自然景物,向我们展示了边塞的神奇壮丽。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名著导读 《红星照耀中国》:纪实作品的阅读同步分层作业(含答案解析)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名著导读 《红星照耀中国》:纪实作品的阅读同步分层作业(含答案解析)

名著导读《红星照耀中国》:纪实作品的阅读分层作业一、单选题1.1935年6月红军两大主力红军会师后,( )却以种种借口延误红四方面军主力北上,并以改组党中央和红军总部相要挟。

A.张国焘 B.王明 C.博古 D.林彪2.1935年5月下旬,中央红军主力飞夺( ),越过了被敌人视为不可逾越的天险大渡河。

A.泸定桥 B.赵州桥 C.卢沟桥 D.风雨桥3.红军长征时经过大凉山彝族地区时,根据党的民族政策,与当地部落首领小叶丹歃血为盟的将领是( )。

A.朱德 B.彭德怀 C.刘伯承 D.陈毅4.1935年1月至3月,毛泽东等指挥的( ),根据实际情况,灵活机动,迂回穿插于敌人重兵之间,成为我军战史上的光辉典范。

A.四渡赤水 B.湘江之战 C.娄山关之战 D.乌江之战5.“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是毛泽东在哪个战役时作的词( )。

A.四渡赤水 B.湘江之战 C.娄山关之战 D.乌江之战6.1935年6月12日,中央红军先头部队终于翻过几座大雪山,在北进途中与红( )方面军先头部队胜利会师。

A.一 B.二 C.四 D.二十五二、填空题7.在《苏维埃的掌权人物》《一个共产党员的由来》中,我读到了年届不惑的(人名)。

《童年》《在长沙的日子》《革命的前奏》《国民革命时期》《苏维埃运动》《红军的成长》等章节,不仅呈现了他的成长历史,也呈现了红军的成长历史;我还读到了书生出身的“造反者”——他是大官僚家庭的儿子,先后就读南开中学、南开大学,先后在法国、英国、德国学习,先后组织了上海罢工、,他是党的创建人,是著名的革命组织者 (人名)。

8.在《红星照耀中国》中,斯诺探求了发生的背景、发生的原因。

他判断由于的宣传和行动,穷人和受压迫者对国家、社会与个人有了必须行动起来的新的信念。

9.班级从《红星照耀中国》的艺术特色的角度推介作品,请你用表格梳理。

艺术特色内容举例归纳小结人物个性鲜明但是这时突然出现了一个清瘦的青年军官、他长着一脸黑色大胡子、他走上前来,用温和文雅的口气向我招呼:“哈罗,你想找什么人吗?”他是用英语讲的!……他个子清瘦,中等身材,骨骼小而结实,尽管胡子又长又黑,外表上仍不脱孩子气,又大又深的眼睛富于热情。

2019年八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3.核舟记》及类文阅读精练题及答案解析

2019年八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3.核舟记》及类文阅读精练题及答案解析

三、《核舟记》阅读及类文精练题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

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

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

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

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

苏、黄共阅一手卷。

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

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

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

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舟尾横卧一楫。

楫左右舟子各一人。

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

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文曰“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

又用篆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

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

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嘻,技亦灵怪矣哉!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佛印绝类.弥勒()(2)舟尾横卧一楫.()(3)其船背稍夷.()(4)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2.请按要求完成下面的基础积累表。

文学常识词语解释句子翻译“大苏”泛赤壁水波不兴尝贻余核舟一“大苏”指(1)________(人名)(2)兴:________________(3)译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4分)(1)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八年级下册语文阅读专项必刷卷(三)(含答案)

八年级下册语文阅读专项必刷卷(三)(含答案)

八年级下册语文阅读专项必刷卷(三)一、语段阅读1.阅读语段,按要求完成小题。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水乃生命之源,它存在于客观的自然中:或泉声叮咚,流水潺潺,活泼娇俏;或碧波荡漾,白鹭翩翩,恬静端庄;或波涛汹涌,浊浪排空,雄浑zhèn hàn……水还存在于墨客骚人的诗文中:“卷地风来忽吹散,① ”描绘了雨过天晴,湖面如镜,天水合一的奇妙景象(苏轼《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②,③”展示了洞庭湖汹涌澎湃,浩瀚磅礴的壮观气势(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潭中鱼可百许头,④”呈现了潭水澄澈见底,直视无碍的优美景色(柳宗元《小石潭记》);“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⑤,⑥ ”诉说着少年思慕意中人的怅惘(《诗经˙蒹葭》);历代传唱的名句“ ⑦,⑧ ”一扫离别时的悲戚惆怅,意境旷达(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诗因水的滋润而增灵气,⑨,水与诗和谐而统一。

自然之水孕育了人类的生命在诗词之水中获得隽永。

(1)给加点字注音:①潺潺( ) ②翩翩( )(2)看拼音写汉字:雄浑zhènhàn ( )(3)根据提示,在①-⑧处横线上填写恰当的诗文名句。

(4)在⑨处横线上补写恰当的语句,让整段文字的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5)语段的最后一段划线句是一句病句,请修改。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

【甲】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现代文阅读专题练习(及答案)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现代文阅读专题练习(及答案)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现代文阅读专题练习(及答案)一、现代文阅读1.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①20世纪四十年代末,由于美国科学家发明了一种利用测量原子稳定能级之间跃迁的方式来计时的方法后,计时方式进入了所谓的“原子钟时代”。

②原子钟的计时方式是采用测量一种稳定的原子能级之间的跃迁频率作为计时的方法。

在1967年,国际度量衡大会决定采用原子钟来定义基本时间单位。

到20世纪末,一方面通过进一步对原子钟的使用条件进行严格规定,另一方面通过技术改进,例如使用激光冷却和原子俘获,以及更精密的激光光谱技术,使原子钟的精确性有了更大的提高。

这种精确的计时装置使时间的计量更加统一和准确,为科学技术研究、现代生产活动和人们的日常生活都带来了很大的方便,于是有人将之称为“时间魔盒”。

③进入21世纪,科学家不但在原子钟的准确性方面继续努力,还在原子钟的微型化和节能化方面狠下功夫,使得新一代原子钟实现了芯片级的跃升,所需能量也大大降低,从而在稳定性和精密性方面再一次得到了极大的优化,并进入到了商业化推广阶段。

④当前,原子钟在工作物质方面也开始多样化,不再限于铯元素。

工作模式则分为光学原子钟和量子原子钟等多种不同的模式。

原子钟甚至已经突破了单纯原子的界限,开始朝着原子核和单个离子特性测量的方向发展。

特别重要的进展还在于,如今的原子钟________已作为一种精确的计时装置得到应用,________成为科学家研究宇宙天体乃至地形地貌等更广泛科学领域的新型探测工具。

⑤我们已经知道时间并非绝对均匀的流逝过程,在不同的引力条件下时间流逝是有一定差异的。

反映到原子钟的运行上,其时间快慢也由于引力场的作用而有所差异。

但一般原子计时装置可能无法觉察到这种微小差异,只有超精密的原子钟才有可能探测到这个差异。

基于这个思路,在目前更新一代原子钟技术的基础上,科学家开始通过探测其时间差异来研究不同宇宙天体的变化所引起的引力波现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年级语文阅读专题3---说明文一、阅读指导说明文知识点梳理一、把握说明文对象特征:1、理解特征2、概括主要内容※作法:在中心句、关键句中抓特征,模仿例句答题。

二、辨析说明方法及其作用:※作法 1、举例子:运用____ ,形象具体的说明了_______(特征)。

2、列数字:运用___ ,具体准确地说明了____(特征)。

3、作比较:运用__,通过与__作比较,突出强调__(特征)。

4、列图表:运用__,非常直观的说明了__ _(特征)。

三、说明顺序:(1)时间顺序(2)空间顺序(3)逻辑顺序(浅→深,具体→抽象,一般→个别,主→次,现象→本质,)方法: 时间顺序→注意时间推移的词语空间顺序→注意方位词逻辑顺序→注意“因为,所以,首先,其次”等词语四.语言准确主要有两种题型:A、“××”词好在哪里?★答题方式:用了“××”词,生动地(准确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能够激发读者的兴趣(符合实际情况,具有科学性)。

B、“××”词能不能删掉?★答题方式:①不能,用了“××”词,生动地说明了……,能够激发读者的兴趣,去掉就没有这种效果。

②不能,删掉“××”词,句子的意思就变成了……,显得太绝对化;用了“××”词,准确地说明了……,符合实际情况,留有余地,具有科学性。

五.总结1.尽力在文中找答案2.正确运用文体知识3.关注首段,尾段,段首,段尾(中心句,概括句,关键词)4.读懂题意,注意题干的暗示,范例5.联系上下文理解分析,删除无关信息6.阅读时对关键词句及时圈画二、当堂练习:一、课外文言文阅读雏雀逐猫窗外有枣林,雏雀习飞其下,一日,猫蔽身林间,突出①噬雀母,其雏四五,噪而逐猫,每进益怒,猫愤攫②之,不胜,反奔入室,雀母死。

其雏绕室啁啾,飞入室者三,越数日,犹望室而噪也。

【注释】①出,出去。

②攫,抓取。

12.解释下列词语中加点词(4分)⑴每进益.怒()⑵不胜,反.奔入室()13.对文章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3分)A、那些小麻雀绕着屋子哀愁地直在叫,每天三次飞进屋里寻找猫。

B、那些小麻雀绕着屋子啁啾的叫个不停,多次飞进屋里去寻找那只猫。

C、它的小麻雀绕着屋子啁啾的叫个不停,多次飞进屋里去寻找猫。

D、它的小麻雀绕着房子啁啾的一直在叫,每天三次飞进屋里去寻找猫。

14.雏雀的勇敢表现在、(用自己的话概括)(3分)15.文章描写雏雀的声音与动作,表现了雏雀对猫的,对母雀的(2分)不可忽视的土壤污染⑴土壤、水、阳光和空气是大自然赋予人类和其他生物生存的四大要素。

一般的污染马上就能引起大家的关注,而土壤污染引起的不良后果要在几年、几十年甚至上百年后才能显现出来。

所以,人们常常忽视对土壤污染的整治。

⑵近年来,由于人口的急剧增长和工业的迅猛发展,固体废物的倾倒和堆放量日益增多,有害废水不断向土壤中渗.透,大气中的有害气体和漂浮的尘土也不断随雨水降落在土壤中,导致了土壤污染。

⑶土壤污染所造成的危害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土壤污染导致严重的直接经济损失,对此目前尚缺乏系统的调查资料。

仅以土壤重金属污染为例,我国每年因重金属污染而减产的粮食就有1000多万吨,被污染的粮食每年也多达1200万吨,合计经济损失至少..200亿元。

第二,土壤污染导致食物品质不断下降。

我国大多数城市所效土壤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许多地方的粮食、蔬菜、水果等食物中的镉、铬、砷、铅等重金属含量超标和接近临界值。

第三。

土壤污染会使污染物在植物体中积累,并通过食物链富集到人体和动物体中,危害人畜健康,引发多种疾病。

另外,受到污染的土壤表土在风力和水力的作用下,进入到大气和水体中,导致大气污染和水体污染。

⑷为了控制和消除土壤污染,科学家们提出了许多解决办法:首先要控制和消除污染源,加强对工业“三废”的治理。

其次是采用生物(例如蚯蚓等)降解净化土壤。

还可以通过增施有机肥、换土和深翻等手段,治理土壤污染。

⑸近年来,世界各国的环保专家和生物学家都提出了让植物来净化土壤的新方案。

他们培养出各种转基因植物,让它们吸收土壤中的有害物质,然后集中起来焚烧处理,这样,经过植物吸收后的重金属还可以提炼出来,变废为宝,不但净化了土壤,还获得了贵重的重金属。

与传统的化学、物理等除污手段相比,植物除污具有投资和维护成本低、操作简便、不造成二次污染、经济效益明显等优点。

18.给文中加点的字注音。

(1分)渗.透19.本文的说明内容除了土壤污染不被重视、土壤污染的原因和危害之外,还有___________ _20.第⑶段中加点的词“至少”在句子中的作用是:。

(2分)21.填充下面方框,完成植物净化土壤的过程。

(每空6个字)(2分)→→→培养转基因植物提炼重金属22.回答。

①请在下边给第⑶段空白处补写一句话。

②第⑷段中列举的治理土壤污染三种办法的顺序为什么不能颠倒?垃圾变水泥(10分)①资料显示,我国历年垃圾堆存量已达60亿吨,占用耕地5亿平方米。

全国2/3的城市被垃圾围困,1/4的城市已经没有地方处理日渐增多的生活垃圾,更严重的是,城市生活垃圾以平均每年8%—10%的速度增长,传统的垃圾处理技术已不堪重负。

②据专家介绍,目前国内外处理生活垃圾的主要方法有:填埋法、焚烧发电法、堆肥法和综合处理法。

这些处理生活垃圾的方法弊端较多,不仅占用了大量土地资源,而且对土壤、地下水和空气会造成二次污染,同时,垃圾焚烧产生有害气体二恶英等,以及飞灰飞渣难以处理。

③通过对国内外垃圾焚烧技术的研究,中信重工研发出目前国内外最先进的利用水泥生产系统处理混合收集的生活垃圾技术,利用水泥窑将生活垃圾变成生产水泥的原料。

④记者在生产现场看到,一车车未经分类的生活垃圾直接被倒入全封闭的巨大处理间,随即被专用抓手投入到破碎机。

破碎后的垃圾由板式喂料机经专用皮带传送系统送入垃圾焚烧炉,经由原水泥生产系统引入850℃以上的热风进行高温处理,生成灰渣固化物进入原水泥生产系统,经原料立磨、水泥烧成系统,最终成为水泥熟料。

⑤该技术具有传统的垃圾填埋和焚烧方式无可比拟的优势;能有效地抑制二恶英的合成与排放,飞灰与炭灰渣通过煅烧全部进入水泥熟料的晶格中,避免了产生二次污染的可能;垃圾储存和输送均处于负压状态,防止了异味对空气的污染;L型垃圾焚烧炉能够调节焚烧时间,非常适合处理目前我国混合收集的生活垃圾。

利用水泥生产系统处理城市生活垃圾技术,还能用垃圾中的可燃物替代部分燃料,完全达到了垃圾处理“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的要求。

⑥中信重工的这项创新与建一条日处理500吨垃圾的垃圾焚烧厂相比,每天可节约煤48吨,为水泥厂节约矿石65吨。

也就是说,像洛阳这样的城市,两条月生产5000吨水泥的生产线,就基本上可以把城市每月的全部生活垃圾处置并充分利用。

1.文章第①段主要用了哪种说明方法?用意何在?(2分),2.认真阅读文章第④段,写出“垃圾变水泥”的生产流程。

(2分)破碎垃圾→→生成灰渣→→水泥成分3.“垃圾变水泥”的新技术与传统处理垃圾技术相比,最大的优点是什么?(不超过10个字)(2分)4.通读全文,说出本文的说明顺序,并结合③一⑤段内容作简要说明。

(2分)、5.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2分)()A.城市生活垃圾成为日益严重的问题,不仅占用了大量土地资源,而且对土壤、地下水和空气造成二次污染。

B.中信重工研发的新技术,使生活垃圾通过破碎焚烧,变成了生产水泥的原料。

真正做到了“变废为宝”。

C.用新技术处理生活垃圾,能有效抑制二恶英的合成与排放,而且垃圾中可燃物可替代部分燃料,从而降低了成本。

D.如果采用这项新技术,两条月生产5000吨水泥的生产线就基本上可以把像阳这样的城市每个月的全部生活垃圾处置并充分利用。

课后作业:二、说明文阅读云锦①南京云锦,是以彩丝织成的色彩绚丽、花纹繁盛和技艺精湛的高级丝织品。

它在丝绸多姿多彩的品类里独放奇彩,是至善至美的民族传统工艺美术珍品之一。

②云锦的产生和发展与南京这城市的发展密切相关。

南京丝织业发端于三国时期,因为建业(今南京)当时是吴国的都城。

东晋末,刘裕北伐大获全胜,将长安的织锦工匠带到了当时的手工业发展中心建康(今南京),并且设立了专门管理机构“锦署”来组织生产,这是云锦品种产生的标志。

清代在商业经济空前繁荣的南京设“江宁织造署”,直接由朝廷管理丝绸生产,满足御用和官用绸缎的需求,所以云锦生产极具规模。

③云锦工艺独特,只能用老式的提花木机织造,必须由提花工和织造工两人配合完成。

两个人一天只能生产几厘米,而且这种工艺至今仍无法用机器替代。

如果要织一幅78厘米宽的锦缎,在它的织面上就有14000根丝线,所有花朵图案的组成就要在这14000根线上穿梭,从确立丝线的经纬线到最后织造,整个过程如同电脑编程一样复杂而艰难。

④云锦主要特点是绣品逐花异色,即花卉的色彩会随着观察角度而变化。

其次,由于大量是宫廷用品,所以云锦的织造往往用料严格考究,以至不惜制造工本;织造工艺则精益求精到绝对一丝不苟,力求十全十美的地步。

云锦喜用金丝、银线直至各种鸟兽羽毛绒毛用来织造,如在皇家绣品上的绿色是织入孔雀羽毛的。

⑤南京云锦具有中国传统的吉祥文化的深厚底蕴。

无论是皇袍上的正座团龙、祥禽瑞兽、如意云霞,还是普通衣料上的飞禽走兽、花卉树木,无一例外。

它们或“象形”,或“谐音”,或“寓意”,或“比况”,都寄托了深刻的含意。

如“一品(鹭鸶)当朝”、“双喜(喜鹊)临门”、“岁寒三友”、“四君子”、“五福”、“三星高照”(由寿星老人、鹿、蝙蝠、蟠桃图案组成),“富贵平安”(由花瓶、牡丹花、苹果组合图案),都表达了中国吉祥文化的核心主题,表达了人们的幸福祈求与热情向往。

1、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___(2分)A 精益求精B 川流不息C 沤心沥血2、对第③段画线句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___(2分)A 本句表明本文所用的说明方法有列数字。

B 两个人一天只能生产几厘米,与这句话表述的内容也有关系。

C 由此可以理解云锦的织造复杂而艰难。

D这是云锦永远不能用电脑控制机器来织造的原因。

3、针对本文理解正确的一项是(2分)A 文章的结构方式是:总—分—总。

B 第③、④段划线句表明这两段都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

C 文章的说明对象是南京云锦。

D 文章说明顺序是空间顺序。

4、云锦的命运与南京的发展相关,表现在:(共6分)⑴,,所以南京丝织业开始产生。

⑵东晋末年,南京是手工业发展的中心,所以⑶,,所以。

5、云锦的特点可概括为:(共6分)⑴()⑵()⑶( )答案雏雀逐猫12.(1)上前 (2)前进取胜/胜利/战胜 13.B14.叫着向猫进攻不停地寻找猫报仇 15.愤怒(痛恨、搏击)思念不舍(依恋)不可忽视的土壤污染18.(1分)shèn19.(2分)“控制和消除土壤污染的办法(措施)”或“如何控制和消除(治理)土壤污染”20.(2分)“强调(突出)了经济损失之大”或“强调(突出)了土壤污染导致严重的直接经济损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