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d完整版)八年级语文阅读专题5及答案

合集下载

(完整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课内文言文阅读训练(答案版)

(完整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课内文言文阅读训练(答案版)

八年级语文(上)课内文言文阅读(总复习简化版)答案一、阅读《陋室铭》,完成后面的习题。

1.《陋室铭》采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借陋室的简陋来衬托室主人品德的美好,用主人品德的美好来说明陋室不陋,表达室主人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文中统领全篇并点明主旨的句子(词语)是:惟吾德馨(德馨);全文画龙点睛的句子是:孔子云:“何陋之有?”;“仙”和“龙”比喻品德高尚的人。

2.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思。

(1)有仙则名名:出名(或:著名)(2)惟吾德馨德馨:品德高尚3、将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山不在乎高,有了仙人居住就能够出名了。

水不在乎深,有了龙居住就具有灵气了。

②孔子云:何陋之有? 正如孔子所说:“有什么简陋呢?”4、“无丝竹之乱耳”中的“之”字与下列各句加点的“之”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B )A. 水陆草木之花B.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C.石青糁之D、何怒之有5、作者引用“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的典故是为了说明( C )A.自己和诸葛亮、扬雄一样都居住在陋室中。

B.自己的陋室可以和诸葛庐、子云亭齐名。

C.以古代名贤自况,表明自己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

D.表明作者怀念诸葛亮、扬子云。

6、用《陋室铭》中的句子填空。

“空山无人,水流花开”二句,极琴心(寄托心意的琴声)之妙境;“胜固欣然,败亦可喜”二句,极手谈(下围棋)之妙境;“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二句,极交友之妙境。

7、本文中含有“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的意思,你是否同意这个看法?为什么?同意。

品德高尚者追求的不是物质条件的好,而是精神世界的纯洁与充实。

他们鄙弃功名利禄,不趋炎附势,不与恶浊的世风同流合污,保持着坚贞的操守,所以身居陋室而不觉其陋。

二、阅读《爱莲说》,完成后面的习题。

1、用原文的语句回答。

(1)最能概括莲高贵品质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世人甚爱牡丹”,这是因为牡丹是:花之富贵者也;“予独爱莲”的根本原因是:莲,花之君子者也(3)“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从修辞角度看,是排比句,从句子的整散角度看,是骈句。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期末复习:古诗词阅读 专项练习题(word版,含答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期末复习:古诗词阅读 专项练习题(word版,含答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期末复习:古诗词阅读专项练习题(一)阅读下面诗歌,完成4-5题。

(4分)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孟浩然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4. 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 前四句紧扣“望洞庭湖”描写景物,后四句抒情,表明“赠张丞相”之意。

B. 首联点明时令,“平”“混”写出洞庭湖水岸齐平,与天空浑然一体的景象。

C. 颔联运用对偶、夸张手法写出了烟波浩渺的壮观景象和汹涌澎湃的雄伟气势。

D. 这首投赠诗借“临渊羡鱼”这一典故直接抒发了诗人对张丞相的羡慕之情。

5.“欲济无舟楫”运用了比喻的手法,诗人的言外之意是什么?(2分)(一)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4—5题。

(4分)4.(2分)D5.(2分,意对即可)诗人的言外之意是想从政(当官或干一番事业)(1分),却无人引荐,希望得到举荐(1分)。

(一)阅读《卖炭翁》,完成4~5题。

(6分)卖炭翁白居易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4.下列对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这首诗通过叙述卖炭老人一车千余斤的炭被抢的经过,揭露“宫市”的掠夺本质。

B.开头六句,在写卖炭老人的炭来之不易的同时,反映出卖炭老人生活的艰辛。

C.“翩翩两骑来是谁”,运用反问,强烈讽刺了宫使横冲直撞、趾高气扬的丑恶行径。

(完整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现代文阅读训练题

(完整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现代文阅读训练题

心中有景南山下有一座庙,庙前有一株古榕树。

一日清晨,一个小和尚起来洒扫庭院,见古榕树下落叶满地,不禁忧从中来,望树兴叹。

忧至极处,便丢下笤把奔至师父的堂前,叩门求见。

师父闻声开门,见徒弟愁容满面,以为发生了什么事,急忙询问:“徒儿,大清早为何事如此忧愁?”小徒弟满腹疑惑地诉说:“师父,你日夜劝导我们要勤于修身悟道,可是,即使我学得再好,人难免有死亡的一天。

到那时候,所谓的我,所谓的道,不正如着秋天的落叶、冬天的枯枝一样,被一堆黄土所埋没吗?”老和尚听后,指着古榕树对小和尚说:“徒儿,不必为此忧虑。

其实,秋天的落叶和冬天的枯枝,在秋风刮得最急的时候,在冬雪落得最密的时候,它们都悄悄地爬回了树上,开成了春天的花,长成了夏天的叶。

”“那我怎么没有看见呢?”“那是因为你心中无景,所以看不见花开。

”面对落叶凋零而去憧憬含苞待放,这需要有一颗不朽的春心,一颗乐观的心。

人的一生难免会遇到一些不幸在你不备的时候打击你,但是我们没有必要为了等待这一天的到来,而整日忧心忡忡,自己跟自己过不去。

以乐观的态度对待人生,不仅可以化解烦恼与不幸,而且每天都会有一种愉快的心情让自己的生命鲜活起来。

只要心中有景,何处不是花香满径。

1.徒儿为何愁容满面?请你用自己的话简单概括。

2老和尚虽年事已高,但他乐观地面对生活,从对他的语言描写中可以找到答案,试找出来。

3.文中老和尚说的“秋天的落叶和冬天的枯枝,……长成了夏天的叶”一句话能使你联想到龚自珍的《己亥杂诗》中的两句诗吗?请写出来。

4.“心中有景”有何含义?请谈谈你的感悟。

5.“以乐观的态度对待人生……让自己的生命鲜活起来。

”结合语境,谈谈对“鲜活”一词的理解。

种树老人种树老人死了,死后没有一幅棺材。

种树老人什么东西都没有留下,只留下一片树林。

种树老人一辈子什么都不会做,只会种树。

解放前种树为了娶媳妇,但没有娶上;解放后种树,为了种树。

种树老人长得很丑,很矮,一辈子没有结婚,也没有孩子,临死的时候,对远方来的侄子说:“死了,就在沙丘上刨个坑,把我埋在树林里,千万不要用什么棺材。

(word完整版)八年级语文记叙文阅读理解及答案

(word完整版)八年级语文记叙文阅读理解及答案

八年级语文记叙文阅读理解及答案记叙文是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以写人物的经历和事物发展变化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文体形式。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八年级语文记叙文阅读理解及答案,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希望帮助到大家。

记叙文阅读理解【一】故乡的麦子马国福①要离开故乡了,临走时母亲给我装了几双她亲手刺绣的鞋垫。

父亲站在门口似乎欲言又止,木讷地思量着什么。

父母亲执意要送我到车站,被我拦住了。

我说家离车站这么近,你们歇着,我很快就到了。

别离如针,我怕这针扎在父母脆弱的心上,让和儿子享受短暂相聚欢愉的他们心里生疼。

②告别了父母,到了车站,就在我上车门的那一刻,我听到身后有人在喊我,扭头一看,是父亲,他气喘吁吁地向我挥手。

由于患有骨质增生,腿脚不灵便的他连走带跑地扑向即将发动的汽车,手里攥着一个小小的蓝布包。

嘴里喊着,等等,等等!把这个带上。

③我停下来,父亲蹒跚着赶过来,把布包塞到我手里。

他说:这把麦子你带着吧。

我愣住了,以为听觉错误,赶紧问:带什么?父亲说:一把我亲手种的麦子。

我感到有些好笑,我在城里工作,又不种庄稼,这么远的路,带一把不起眼的麦子干啥?④父亲似乎看透了我的心思,缓缓地说,想家的时候,可以拿出来看看,闻闻麦子的味道,心里也会舒坦些。

父亲的举动,让我觉得有种不可理喻的拙愚。

⑤车里的乘客都上齐了,司机不耐烦地按着喇叭催促着我赶紧上车。

我把麦子装进包里,对父亲说:阿大,你回去吧。

你们不要担心,我到南方后会给你们常打电话的。

⑥两天后我回到了南方的家里,打开包裹,随手就把那包麦子扔在阳台上。

⑦时间久了,我也忘记了那包带着土腥的麦子。

或许是远离家乡的缘故,每到节假日,我总会莫名地感伤,尽管自己工作生活的环境比起高原的环境好多了,我总觉得心里缺少些什么。

有段时间,由于俗世的牵绊,我的状态不是很好,困顿的时候常常给家里打电话。

每次通完电话,父亲总要问他给我的麦子是否放好了,并提醒我把麦子拿出来经常晒晒,不要生霉。

有次通完电话,想起父亲的念叨,就从阳台上拿出那包麦子,在灯光下铺开。

江苏省2021年中考试题真题语文分项汇编-专题05 古诗词鉴赏(Word版,含答案解析)

江苏省2021年中考试题真题语文分项汇编-专题05  古诗词鉴赏(Word版,含答案解析)

专题05 古诗词鉴赏(解析版)【江苏省徐州市2021年中考语文试题】阅读古代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中秋月①苏轼暮云收尽溢清寒②,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注】:①该诗是苏轼任职徐州时与其弟苏辙中秋相聚所作。

②清寒:这里指月光清亮。

9.简要赏析“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这两句诗。

10.诗的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答案】9.这两句描写了中秋月圆的美景。

“溢”本来写水,此处用来写月光,写出了月光如水满而流出的动感,突出了月光的清亮和动态美;“转”字写出了月亮的运行状态,“玉盘”则通过比喻写出了月亮的浑圆,突出了月亮的形态美。

诗人寓情于景,表达了对中秋月圆人团圆的欢乐喜悦之情。

10.表达了诗人对亲人团聚的珍惜和对未来相聚的渴求(期盼)忧虑(担忧)、哀伤。

【分析】9.考查诗句赏析。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是说,夜幕降临,云气收尽,天地间充满了寒气,银河流泻无声,皎洁的月儿转到了天空,就像玉盘那样洁白晶莹。

句中并无“月光”“如水”等字面,而“溢”字,“清寒”二字,都深得月光如水的神趣,全是积水空明的感觉。

月明星稀,银河也显得非常淡远。

“银汉无声”并不是简单的写实,它似乎说银河本来是应该有声音的,但由于遥远,也就无声了,天宇空阔的感觉由此传出。

“玉盘”写出月儿冰清玉洁的美感,而“转”字不但赋予它神奇的动感,而且暗示它的圆。

两句并没有写赏月的人,但全是赏心悦目之意,而人自在其中。

10.考查赏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本诗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是说,我这一生中每逢中秋之夜,月光多为风云所掩,很少碰到像今天这样的美景,真是难得啊!可明年的中秋,我又会到何处观赏月亮呢?明月圆,更值兄弟团聚,所以词人才会赞叹“此生此夜”之“好”。

不过,恰如明月是暂满还亏一样,人生也是会难别易的。

兄弟分离在即,又不能不令词人慨叹“此生此夜”之短。

“此生此夜”一句抒发了作者对亲人此时团聚的珍惜之意。

(完整版)八年级语文课外文言文(共10篇)

(完整版)八年级语文课外文言文(共10篇)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课外阅读《送东阳马生序》VS《范仲淹有志天下》A 组【甲】阅读“余幼时即嗜学……卒获有所闻。

”【乙】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

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或夜昏怠①,辄以水沃面②;食不给,啖粥而读。

‖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

乃至被谗受贬,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

‖ 仲淹刻苦自励,食不重肉③,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

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注】①昏怠:昏沉困倦。

②辄:就。

沃:浇。

这里是“洗”的意思。

③食不重肉:不多吃肉。

⑴解释加点的词。

A、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

()B、益慕圣贤之道。

()⑵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A、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B、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⑶【甲】【已】语段中的人物幼年时人生经历有哪两个主要共同点?⑷【甲】段中写人物读书刻苦的语句是。

⑸【甲】文中“人多以书假余”的原因是:;【乙】文中范仲淹“被馋受贬”的原因是:。

(用原文句子回答)B 组【1】阅读“当余之从师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2】范仲淹二岁而孤①,母贫无依,再适长ft朱氏②,既长,知其世家③,感泣辞母去,去之南都④ 入学舍,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

往往颤粥不充⑤,日昃(zè)⑥始食,遂大通六经⑦之旨,慨然⑧有志于天下。

常自诵曰: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注】①孤:幼年丧父谓之孤。

②再适长ft朱氏:改嫁到长ft姓朱的人家。

③世家:身世。

④南都:地名。

⑤颤粥不充:颤,稠粥。

充,充足。

⑥日昃:太阳偏西。

⑦六经:指《诗》《书》《礼》《乐》《易》《春秋》。

⑧慨然:形容慷慨激昂。

⑴解释加点词的意思。

A、腰白玉之环()B、同舍生皆被绮绣()C、媵人持汤沃灌()D、感泣辞母()⑵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A、足肤皲裂而不知/范仲淹二岁而孤B、当余之从师也/去之南都C、以衾拥覆/辄以水沃面⑶两段文字的主人公都克服了生活的艰难,勤奋苦读,从文段中来看,二者的读书动力都略有差别,请分别用自己的话概括。

(完整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课内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完整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课内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八年级上册语文阅读练习(一)大概是太过于念念不忘了,连阿长也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

这是我向来没有和她说过的,我知道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但既然来问,也就都对她说了。

过了十多天,或者一个月罢,我还很记得,是她告假回家以后的四五天,她穿着新的蓝布衫回来了,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我,高兴地说道:“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赶紧去接过来,打开纸包,是四本小小的书,略略一翻,人面的兽,九头的蛇,……果然都在内。

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

她确有伟大的神力。

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灭了。

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

1.“我”没有对阿长说起《山海经》的事的原因是什么?试用原文回答。

答:2.当长妈妈把一包书递给我时,“高兴地说”的原因是。

3.为什么“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答:4.“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这“神力”指什么?答:5.从阿长给“我”买《山海经》这件事上,你看出了她什么性格特征?答:6.选文部分“我”的心理活动是发展变化的,试写出其变化轨迹。

答:7.请说一说画“”线句子的含义。

答:。

答案:1.知道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

2.能满足“我”渴望已久的愿望3.“我”被她的热忱深深地打动了。

4.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

5.对“我”极其疼爱,表明她善良朴实。

6.不抱任何希望——惊讶和震撼——心生敬意 7.这是议论句,表达了“我”对长妈妈的感激和崇敬之情。

(三)①大概是太过于念念不忘了,连阿长也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

这是我向来没有和她说过的,我知道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但既然来问,也就都对她说了。

②过了十多天,或者一个月罢,我还很记得,是她告假回家以后的四五天,她穿着新的蓝布衫回来了,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我,高兴地说道:③“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④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赶紧去接过来,打开纸包,是四本小小的书,略略一翻,人面的兽,九头的蛇,……果然都在内。

(完整版)八年级语文现代文阅读题及答案

(完整版)八年级语文现代文阅读题及答案

初中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读一篇文章,先整体快速阅读,弄清文章的体裁及大致内容。

是记叙文,则先弄清记叙的六要素,记叙的顺序,记叙的是什么人什么事。

是散文,则看懂描写对象,抒情基调(线索),阐明的哲理(感悟),语言特点;是说明文,则先弄清说明对象和说明方法,说明顺序及说明语言;是议论文,则把握中心观点(论点),论据,论证方法和作用;是小说,则弄懂小说三要素,则抓住中心人物和中心事件,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人物性格的特征。

方法:一看前端标题,二看(文后注释)。

三懂中心内容。

一、基本要领:做好现代文阅读,主要把握以下四方面。

首先快速整体阅读全文,切忌逐字逐句去读。

读完全文后,再结合试题仔细阅读,把握文章的整体内容。

其二:现代文阅读是“还原”阅读,解题时要遵循“还原” 原则。

要求还原为文中信息和原文作者的思想观念,尽可能用原文字词表达;一般答案都能从文章中找到现成依据。

其三:学会看分,分点答题。

客观题一般都是踩点给分,只要要点、关键词答对就能得分。

所以,一些文科客观题的回答可以简明扼要,清晰地列出要点,再简单加以评述。

如果是4 分,一般就要答2 个点,如果是6 分,答案一般为3 个点。

其四:掌握典型题的答题套路。

二、具体问题详解,典型题的答题套路。

(一)词语方面的考查问题1、问指示代词“这、那”所指内容:多从代词前面文字中找答案,往往是一个名词性的短语或句子,宜用原句回答,或者概括出其主体内容即可。

2、问某词能否去掉,或者调换另一词题型解题模式:A、回答可以还是不可以;(一般情况不可以,特别是书上的原文时)。

B、解释词义,比较两个词含义上的差别,并结合句子分析为何要用该词(强调突出了或限制说明了或修饰限制了+句子具体表达效果,哪个表达效果更好,更能形象或恰如其分地表现某物某特点)C、不用或调换后,语境有何变化(不用,不能体现语言的准确、严密、生动、形象或与事实不符或太绝对,用了,体现语言的准确、生动、形象或严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年级语文阅读专题5一、记叙文知识点复习1、常用修辞方法及表达效果(7种):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比、设问、反问。

比喻、拟人的作用(在记叙文中):方法:用了修辞,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表达了的感情。

设问句的作用:(1)在文章开头语段:引出……话题,引发读者思考。

(2)(2)在文中:承上启下,引起……思考。

(3)在文末:发人深思,深化……主题。

排比句的作用:加强语势,强烈地抒发了……的思想感情(记叙文);从多个角度阐述了……(议论文)。

反问句的作用:加强语气,强烈地表达了……的感情。

夸张的作用:引发读者丰富的想象,突出(渲染)了……的特点。

对比:通过……对比,突出了……(某种事物本质)。

2、五种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

3、理解句子的含义:品味其中的关键词语,联系全文内容和主旨进行整体思考,阐释它的含义。

4、理解句子的表达作用(品味和赏析语言,理解句子的表达作用):(1)首先要关注运用修辞手法的句子,识别修辞方法,写出它的表达效果(具体见“修辞手法的作用”)。

(2)关注动词的准确运用,理解人物的动作细节所蕴含的思想感情和个性品格。

(3)关注句式整齐、富有节奏的句子,体会语言的音韵美以及强烈的抒情效果。

二、阅读练习(一)鹦鹉灭火有鹦鹉飞集他山,山中禽兽皆相爱。

鹦鹉自念,此山虽乐,然非我久居之地,遂去。

后数月,山中大火。

鹦鹉遥见,心急如焚,遂入水沾羽,飞而洒之。

天神曰:“汝虽好意,然何足道也!”对曰:“虽知区区水滴不能救,然吾尝侨居是山,禽兽善待,皆为兄弟,吾不忍见其毁于火也!”天神嘉其义,即为之灭火。

【思考与练习】1、解释①集:______ ②念:______ ③遂:______ ④沾:______⑤区区:______ ⑥侨居:______二、翻译:汝虽好意,然何足道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袋鼠的种类很多,其中红大袋鼠与人差不多高,后肢极为强大,约为前肢的5至6倍长,另有一条粗壮而有力的尾巴,可长达1.3米。

平时,它的前肢不落地面,休息时,常用后肢与尾巴支持身体,成为一只“三脚香炉”。

只有在吃草时,前肢才落地面。

它不像马、牛、羊那样一步一步地行走,而用后肢作跳跃式前进,往往一跳就有3至5米高、5米左右远;跳跃时,尾巴像“秤杆”一样,维持身体的平衡。

我们常见的马、牛等大型哺乳动物,它们也.有一条长长的尾巴,而且尾巴的末端还长着丛生的毛,当它们奔跑时,尾巴竖起,也起平衡身体的作用。

啄木鸟是举世闻名的森林益鸟。

它不像其他的鸟蹲在树枝上,而是攀在直立的树干上,用坚硬挺直的喙,凿穿树皮,啄食为害树干的害虫。

这类鸟之所以能够攀握在直立的树干上面,除了用它们的趾端钩爪抓住树干之外,还必须用刚硬而有弹力的尾巴撑在身体的下面,作为攀在树干上的支点。

1、文中“三脚香炉”加引号的作用是_ _为什么能把它比作“三脚香炉”?。

2、引文的说明对象是它的主要作用是①②。

3、“可长达1.3米”一句中,“可”字不能去掉的原因是。

4、具体说明“跳跃式前进”中的“前进”是“”运用了的说明方法。

5、划线句的“也”与相照应。

6、啄木鸟能够“攀握在直立的树干上面”的原因是。

(三)医生的天职(1)海尔曼博士开的诊所已远近闻名,在布拉沙市里没有人不知道。

(2)一天夜里他的诊所被一个小偷撬开了,一点现金和几样珍贵的药物,都被小偷放在提兜里准备带走。

不巧,小偷慌忙中撞倒吊瓶支架,又被氧气罐绊倒,摔折了小腿,要跑也爬不起来了。

这时,海尔曼和助手从楼上下来,助手说:“打电话让警察把他带走吧!”(3)“不,在我诊所的病人不能这样出去。

”(4)海尔曼把小偷抬上手术台,连夜给他做了连肢手术,并打上了石膏绷带。

一直在诊所里把他彻底治好,才把他交给警察。

海尔曼说:“救死扶伤是医生的天职。

”(5)又一天,一个女人护送一位车祸中受重伤的人来诊所。

(6)受重伤的人是他原来爱妻的后夫,就是这个人把她的爱妻夺去了。

当时就差点同他进行古老的决斗。

“亲爱的海尔曼,我和他都对不起你,可是我们遇了难……但愿您的手术刀不带着往日的仇恨。

”(7)海尔曼曾经受过他们的侮辱。

现在在这种场合重逢,使他不由地心潮起伏,思绪万千,他始终一言未发,只是冷冷地反问一句“列夫斯基夫人,你忘记我教导过你的话吗?”(8)“救死扶伤是医生的天职。

(9)一个修补颅骨的手术,让海尔曼站了十多个小时,最后晕倒在手术台旁。

(10)列夫斯基伤愈后,夫妻俩在海尔曼面前忏悔。

(11)“医生在手术室里记住的只是他的天职,忘记的是个人恩怨。

”海尔曼说。

(12)这年,德国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占领了布拉沙。

一个盖世太保头目,被波兰地下战士一枪打中了胸部。

随军医生没人能给他做这样的大手术,便把他化了装送到海尔曼的诊所。

海尔曼一眼就认出这是个最凶残的德国刑警队警官,在这个城市里不知有多少波兰人丧生在这个人的枪口下。

海尔曼心中猛然一震,暗自喟叹:这也是上帝的旨意啊!(13)海尔曼支走了所有助手和医护人员,他洗手、刮脸,重新穿好上教学才穿的那套西服,罩上一件最新的白外套。

然后拿起他最大的那把手术刀,一下子剖开那个盖世太保的胸膛。

他没有去找子弹,而是用把手术刀插在德国警官的心上------(14)受审时,德国人说:“你玷污了你的手术刀。

”(15)“没有,它用得其所。

”(16)“你忘记了医生的天职。

”(17)“没有,此时此刻,反法西斯就是最高的天职!”他一字一顿,字字千钧,全市人都听到了。

海尔曼牺牲了。

1、文章一共写了三件事,请简要概括这这三件事。

①②③作者写第一、二件事是为了突出海尔曼写第三件事是为了突出海尔曼2、文章第(6)节画线句的“往日的仇恨“指的是。

3、阅读完全文后,谈谈你对海尔曼的认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可怜天下父母心1真该一次给儿子配上12把钥匙放着。

小巷拐角处那个配钥匙的小师傅已经和我很熟了。

他看见我在他的摊前架车就笑了起来,大姐又来了?都像你的儿子一样,我的日子就好过了。

他知道我是为儿子配钥匙。

2儿子总是在上学前迈出家门的那一刻才想起找他的自行车钥匙。

他慌慌张张地搜遍全身,把口袋兜全翻了过来,没有;再趴在地上,迅速地把床下扫荡一番,还是没有;然后在钢琴上、桌子上一阵东翻西找,仍然没有。

他稀里哗啦地开关抽屉,声响越来越大。

尽管我打定主意不理这个茬儿,让他着急,吸取点教训,可最终沉不住气的还是我。

墙上的石英钟急促地响喀着,再不给他一把新钥匙,上学该迟到了。

学校的纪律很严,儿子是宁愿旷课也不敢迟一步跨进校门的。

我也曾多次提醒过儿子早点把钥匙准备好,他总是不耐烦地说,妈妈,你别唠叨好不好。

像以前一样,他接过新钥匙抓起书包就旋风般冲下楼,我的dīngzhǔ声从阳台上刮了下去,慢一点!慢一点!3这个大男孩,你拿他怎么办?真让我发愁。

4我想,或许是管他太多了吧。

于是在一个周末,我独自乘车去郊县看望公婆,让儿子留守家中。

公婆朝我身后左瞅右望,没看见他们的孙子,大为惊骇。

他们说,你回来了,孩子怎么办?为打消老人的顾虑,我故意用一种不满的口气对他们说,你们的孙子已经十六岁了,完全是一位大小伙子,应该自立,不就一个晚上吗?5星期日中午回到家中,儿子还酣然不醒地蒙头大睡,屋里像遭抢劫般乱七八糟,厨房的玻璃窗也砸得稀烂。

儿子挠着头皮说,对不起,妈妈,房门钥匙忘在家里了,他说他只好砸窗户进来。

6这个大男孩,你拿他怎么办?真让我发愁。

7离高中会考只有一个多月了,儿子还像平时一样只顾埋头啃他的小说。

书包总是被他冷落地扔到一旁。

我才刚一开口,儿子就打断我的话说,妈妈,你别唠叨好不好!丈夫在鞭长莫及地劝慰我,你别发愁,条条大道通罗马。

我不管他将来通往哪里,眼下着急的滋味可太不好受了。

8儿子啊,你真让妈妈发愁。

9饭桌上,你只吃一小碗饭,我发愁;放学了,你久久不回家,我发愁;你一天比一天近视的眼睛,我发愁;拿到成绩单,我发愁;每天每天,儿子,你都有让妈妈发愁的事。

10有朋友说,只要有孩子,操心就等着你,从孩子生下的那天起,你就愁上了,然后是幼儿园到大学,够你愁的,这还没个完,工作、结婚、生子,愁着愁着你就愁出满头白发。

11是啊,可怜天下父母心。

我看见那些高考考场外的学生家长在盛夏蝉鸣声中捧着冷饮转悠;看见奥林匹克数学班或英语补习班的孩子家长在寒冬瑟瑟夜风中páihuái;看见雨天,堵塞在幼儿园门。

五颜六色的花伞和雨衣里就有一种东西在流动。

想到那位为孩子捐献肾脏的父亲,那位为女儿不断换血的母亲,想到天下所有为人父为人母的人们啊,我的这点愁又算什么呢。

12我想告诉儿子,只要你将来正直、善良、快乐而又能够自食其力,妈妈所有的愁绪都会转化为幸福的回忆。

我还想告诉儿子,你将来也会为你的孩子发愁,那愁,就是爱啊。

1、根据拼音写出正确的汉字。

dīngzhǔ ( ) páihuái( )2、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

酣.然不醒( ) 堵塞.()3、第2段划线处用了修辞手法。

请在文中另找一处运用了同样修辞手法的语段,用线划出,并说出修辞手法在划出语段中的作用。

4、简要谈谈你对第12段划线句子的理解和感受。

5、本文现题为“可怜天下父母心”,阅读完全文,你认为用文中哪句话代替题目更好?为什么?课后作业苦瓜肖复兴①原来我家有个小院,院里可以种些花草和蔬菜。

这些活儿,都是母亲特别喜欢做的。

把那些花草蔬菜侍弄得姹紫嫣红,像是把自己的儿女收拾得眉清目秀,招人眼目,母亲的心里很舒坦。

②。

其实,这么说并不准确,是我特别喜欢苦瓜。

刚开始,是我从别人家里要回苦瓜籽给母亲种,并对她说:“这玩艺儿特别好玩,皮是绿的,里面的瓤和籽是红的!”我之所以喜欢苦瓜,最初的原因是它里面的瓤和籽格外吸引我。

苦瓜结在架上,母亲一直不摘,就让它们那么老着,一直挂到秋风起时。

越老,它们里面的瓤和籽越红,红得像玛瑙、像热血、像燃烧了一天的落日。

当我掰开苦瓜,兴奋地将那两片像船一样盛满了鲜红欲滴的瓤和籽的瓜捧在手里观赏时,母亲总要眯缝起昏花的老眼看着,露出和我一样喜出望外的神情,仿佛那是她的杰作,是她才能给予我的欧·亨利式的意外结尾,让我看到苦瓜最终具有了这一落日般的血红和辉煌。

③。

无论做汤,还是炒肉,都有一种清苦味。

那苦味,格外别致,既不会传染给肉或别的菜,又有一种苦中蕴含的清香和苦味淡去的清新。

④。

每年夏天,母亲经常会从小院里摘下沾着露水珠的鲜嫩的苦瓜,给我炒一盘苦瓜青椒肉丝。

它成了我家夏日饭桌上一道经久不衰的家常菜。

⑤自从这之后,再见不到苦瓜瓤和籽鲜红欲滴的时候,是因为再等不到那个时候了。

⑥这样的菜,一直吃到我离开了小院,搬进了楼房。

住进楼房,依然爱吃这样的菜,只是再吃不到母亲亲手种、亲手摘的苦瓜了,只能吃母亲亲手炒的苦瓜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