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基路面设计说明书
(完整版)农村公路道路设计总说明

(完整版)农村公路道路设计总说明总说明书1、概述本路段为保定市徐⽔区农村公路改造提升⼯程之⼀,起点与易保线相交,沿现有道路向西,穿解村中部,终点解村西与瀑河⽔库⾄屯⾥路相交⼝,总⾥程2.606Km。
1.1道路现状现状道路为⾮等级路,总长为2.606Km。
其中过村段1.01Km,为5m宽⽔泥混凝⼟路⾯,路⾯厚度为20cm,⽆路⾯基层;野外段长度为1.596Km,为5m宽⽔泥混凝⼟路⾯,路⾯结构与过村段相同。
由于现状道路等级较低,随着交通量的增长,过村段路⾯病害逐渐严重,主要病害为破碎板、露⾻等,现状如下:露⾻破碎板根据“保定市徐⽔区农村公路改造提升⼯程”的要求,对本路段进⾏改造提升。
过村段由于受道路两侧空间、地形等客观因素限制,仅按照现状道路线形、宽度将旧路挖除新建,新建路⾯结构为:20cm⽔泥混凝⼟⾯层+16cm 5%⽔泥稳定碎⽯基层+16cm 5%⽔泥稳定⼟底基层,增加排⽔边沟和路灯照明,并通过加强交安措施,保证通⾏安全。
野外段参照三级公路标准建设,路基宽7.5m,路⾯宽6.5m,将旧⽔泥路⾯⾯层挖除,再新建路⾯结构,路⾯结构与过村段相同。
1.2任务依据及测设经过1.2.1 任务依据l、《保定市徐⽔区农村公路改造提升⼯程可⾏性研究报告》;2、建设⽅提供的其他资料。
1.2.2 测设经过接受建设⽅委托后,我公司即组织精⼲⼈员进⾏了本路段的勘查设计⼯作。
针对本路段特点,勘测⽅⾯,加强对路基、料场等现场调查。
路基⽅⾯,侧重于沿线填⼟调查;料场⽅⾯,积极与保定市徐⽔区交通局以及地⽅政府了解周围料场情况,扩⼤调查范围,满⾜道路施⼯需要。
勘测中,积极与地⽅政府进⾏协调,并与环保、⼟地、⽔务等部门先⾏进⾏了沟通,取得了相关意见。
项⽬组也通过各种途径收集了与设计相关资料。
1.3技术标准1.3.1本路段执⾏的主要技术规范、标准如下:1、《公路⼯程技术标准》(JTG B01-2014)2、《公路勘测规范》(JTG Cl0—2007)3、《公路路线设计规范》(JTG D20-2006)4、《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 D30-2015)5、《公路路基施⼯技术规范》(JTG F10-2006)6、《公路⽔泥混凝⼟路⾯设计规范》(JTG D40-2011)7、《公路⽔泥混凝⼟路⾯施⼯技术细则》(JTG/T F30-2014)8、《公路沥青路⾯设计规范》(JTG D50-2006)9、《公路沥青路⾯施⼯技术规范》(JTG F40-2004)10、《公路路⾯基层施⼯技术细则》(JTG/T F20-2015)11、《公路排⽔设计规范》(JTG/T D33-2012)12、《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GB5768-2009)13、《城市夜景照明设计规范》(JGJ/T 163-2008)14、《城市道路照明⼯程施⼯及验收规程》(CJJ89-2012)15、《低压配电设计规范》(GB 50054-2011)16、《电⼒⼯程电缆设计规范》(GB 50217-2007)17、《民⽤建筑电⽓设计规范》(JGJ 16-2008)18、《供配电系统设计规范》(GB50052-2009)19、《公路⼯程基本建设项⽬设计⽂件编制办法》[2007]358号1.3.2 主要技术指标过村段受客观条件限制,按照等外路设计。
乡村道路设计说明书(20㎝混凝土面层20㎝片石基层)

说明书第一篇总体设计说明一、概况12345678工程位于12县内县境内,本项目是12345生产、生活以及对外经济交流的主要道路,也是沿线村民出行的主要通道。
二、任务依据1、《12345678工程》合同书。
三、测设主要依据1、部颁《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20032、部颁《公路自然区划标准》JTJ003-863、部颁《公路路线设计规范》JTGD20-20064、部颁《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D30-20045、部颁《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规范》JTG D40-20066、部颁《公路排水设计规范》JTJ018-967、部颁《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JTGD60-20048、77省地方行业标准《农村公路技术标准》JTD/T B01-20099、《公路工程基本建设项目概算、预算编制办法》JTG B06-200710、《公路工程预算定额》JTG/TB06-02-200711、其他相关规范、手册;四、主要技术指标1、公路等级:农村公路基本级;2、设计速度:15公里/小时;3、路基宽度:4.5米;4、圆曲线极限最小半径:15米,回头曲线最小半径10米;5、最大纵坡:12%;6、最小坡长:60米;7、路面类型:水泥混凝土路面;8、汽车荷载等级:公路-II级;9、地震动峰值加速度系数(g):0.15;10、地震基本烈度值Ⅶ。
五、测设经过根据《12345678工程》对该路的勘测设计深度和工期要求,以及在听取业主方对全线路况介绍和设计方对全线实地考察基础上,组织相关技术人员,于2014年1月上旬正式开始外业勘测。
在12县交通运输局和其他各有关部门、沿线居(村)民的支持和配合下,经过半个月的外业测量完成外业资料收集,进而转入内业设计,于2014年1月中旬完成了全部的施工图设计工作。
六、路线走向及工程概况12345678工程,路线总长2226.52公里,起点位于123456公路捌邓岔路口处,止于123456村K2+046.93。
泥结碎石路面配合比设计说明书

泥结碎石路面配合比设计说明书背景与目的:泥结碎石路面是一种常见的路面铺设方式,其配合比的设计对于保证路面的质量和使用寿命至关重要。
本文旨在详细说明泥结碎石路面配合比的设计原则和步骤,帮助相关工程师和施工人员正确进行路面铺设。
一、设计原则:泥结碎石路面的配合比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1.1 稳定性原则:泥结碎石路面的配合比应保证路面在交通荷载下的稳定性,以防止路面变形和损坏。
1.2 经济性原则:在满足路面质量要求的前提下,尽可能减少使用材料的消耗,以提高工程建设的经济效益。
二、设计步骤:泥结碎石路面配合比的设计包括以下步骤:2.1 材料筛选:根据路面的设计要求,选择合适的碎石材料和改良剂,并进行相应的试验分析,以确定其物理性能和适用范围。
2.2 配合比确定:根据材料的物理性能和实际工程要求,通过试验和计算确定合适的配合比,包括碎石、黏土、水等成分的比例。
2.3 混合料试验:按照确定的配合比进行混合料试验,评估混合料的稳定性、流动性和抗压强度等性能指标,以确定最佳的混合料配合比。
2.4 成型试验:根据混合料试验结果,制备成型试件,通过压实试验和剪切试验等方法,评估路面的稳定性和抗剪强度等性能指标。
2.5 优化设计:根据成型试验结果进行配合比的优化设计,直至满足设计要求,并确定最终的配合比。
三、质量控制与施工注意事项:为确保泥结碎石路面的质量,需要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和注意以下事项:3.1 材料质量控制:对于碎石材料、黏土和水等原材料,应进行质量检验,确保其符合设计要求。
3.2 混合料制备:按照设计配合比进行混合料的制备,注意控制水泥和水的用量,确保混合料的均匀性和稳定性。
3.3 压实方法:采用合适的压实方法和设备,确保路面的密实性和稳定性。
3.4 施工环境:在施工过程中,应注意天气条件和施工现场的湿度,避免雨水对路面施工的影响。
3.5 养护措施:在路面施工完成后,及时进行养护,采取有效的防水和防冻措施,延长路面的使用寿命。
路基宽24.5m公路—级说明及CAD图(路面及排水、交通工程及沿线设施)

路基宽24.5m公路—级说明及CAD图(路⾯及排⽔、交通⼯程及沿线设施)第⼀篇总说明⼀、概述1、任务依据本设计说明书的内容是实地定线设计,共计完成1.7km的路线设计,设计内容主要为路线的平、纵、横断⾯设计,路⾯设计,⼩桥涵设计及平⾯交叉设计。
⽯家庄⾄平⼭⼀级公路,是纵贯河北省西部⼭区的⼀条重要⼲线,主要连接⾰命⽼区、贫困⼭区和许多旅游胜区,也是晋煤东运的交通要道,该路的贯通,对改善⽯市西部⼭区交通状况,推动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有重要作⽤。
项⽬测设的主要依据(1)有关部门的审批意见。
(2)《⽯家庄⾄平⼭⼀级公路两阶段初步设计》。
(3)《公路⼯程技术标准》(JTG B01-2003)等规范、规程及强制性条⽂。
(4)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政策等。
2、测设经过(1)根据施⼯图设计任务书,赴平⼭正式测量。
在外业之前,编写了《勘察⼤纲》、《⼯序控制表》,使⾃⼰对所做⼯作内容⼼中有数。
(2)在外业期间严格按照要求对线路、桥涵、交叉、拆迁等项⽬进⾏了详细勘测,就沿线构造物设置、控制⾼度、结构物形式等进⾏了充分调查研究。
⼆、主要技术经济指标根据《公路⼯程技术标准》(JTG B01-2003)和交通量预测结果,本设计采⽤V=80Km/h的设计速度,主要技术经济指标采⽤情况见表1.表1 主要技术指标采⽤情况三、路线起讫点、中间控制点、全长及⼯程概况(⼀)路线⾛向及主要控制点本项⽬起点位于⽯家庄市西部,向西经上京、⼤河,从张⽯⾼速公路现有跨线桥下穿过,经李村、⽩沙、宜安,终点为平⼭县城。
沿线的主要城镇为⼤河镇、李村镇、宜安镇和平⼭县城。
(⼆)⼯程概况1、总体设计原则及远景规划(1)注意与沿线村镇规划和建设相结合,结合当地规划和⾃然条件,合理布线,在条件许可、经济合理的情况下,路线布设尽量顺捷,缩短⾥程,降低⼯程造价。
尽可能采⽤较好的技术指标,以提⾼公路的使⽤质量。
(2)根据具体情况,加强科学研究,积极采⽤新技术、新材料、新⼯艺、新结构。
西华大学路基路面课程设计

交通与汽车工程学院课程设计说明书课程名称: 交通路基路面工程课程设计课程代码:题目: 南京某地区新建沥青路面设计年级/专业/班: 2011级交通工程1班学生姓名: 许明学号: 3122开始时间: 2013 年 10 月 14 日完成时间: 2013 年 10 月 25 日课程设计成绩:学习态度及平时成绩(30)技术水平与实际能力(20)创新(5)说明书(计算书、图纸、分析报告)撰写质量(45)总分(100)指导教师签名:年月日交通路基路面工程课程设计任务书学院名称:交通与汽车工程学院课程代码:___6010629__专业:交通工程年级:2011一、设计题目交通路基路面工程课程设计——某沥青路面设计子题目(自拟)或挡土墙设计(自拟)二、主要内容某地区拟新建一条公路,其中某段经调查路基为*土,地下水位*m,路基填土高度*m。
在现有交通量构成及交通流量确定的情况下,根据特定的交通流量年平均增长率,预测新建路面使用年限内当量标准轴载。
当地沿河可开采砂砾,碎石,并有石灰、水泥、沥青、粉煤灰供应。
根据所给的资料,拟定路面设计方案,进行路面结构厚度计算,要求设计计算条理清晰,符合要求,并确定路面方案。
三、具体要求及应提交的材料具体要求:1:熟悉设计资料,认真查阅规范,获取相关参数。
2:按照设计要求进行相关计算。
3:可利用程序计算。
4:绘制路面结构图。
5:将设计计算资料整理装订成册,上交。
提交材料:1.课程设计说明书一份2.电子文档(用姓名和学号建立压缩文件夹,每个小组1份)3.路面结构图一份(CAD图)四、主要技术路线提示1.确定公路等级、路面等级、面层和基层类型。
2.计算设计年限内一个车道的累计当量轴次和设计弯沉值。
3.确定路基干湿类型、土基回弹模量值。
4.拟定可能的路面结构组合与厚度方案,确定各结构层材料的抗压回弹模量。
5.确定各层劈裂强度,计算抗拉强度结构系数,容许拉应力。
6.计算路面厚度。
(可用程序计算)五、进度安排1、第7周周四:开设计动员大会,分组并下发设计资料,与指导老师进行见面;2、第8周周一~8周周三:收集相关资料,初步选定题目并进行题目论证;3、第8周周四~9周周三:进行方案设计;4、第9周周四~9周周五:完成并提交设计报告、图纸。
公路一级路 说明书

1 概述1.1 任务依据受xxx交通局的委托,我公司对xxx新建工程进行了勘察设计。
全线分为3段进行设计,第一段为K0+000-K7+170,第二段为K7+170-K10+455.424,第三段为AK0+000-AK0+735.296。
1.2 技术标准本设计执行交通部标准,同时执行辽宁省“十一五”公路技术政策,主要设计技术标准包括:1.2.1 K0+000-K7+170公路等级:一级公路;设计速度:80 km/h;最大纵坡:5%最小坡长:200m平曲线极限最小半径:250 m竖曲线最小半径极限值(凸):3000 m(凹):2000 m设计安全等级:二级;环境类别:Ⅱ类桥涵汽车荷载等级:公路-Ⅰ级;设计洪水频率:桥涵为1/100;路基、路面宽度:全线路面宽度为21.5米,两侧各有0.75米的土路肩,路基宽度为23米;小桥涵与路基同宽,大中桥与路面同宽。
1.3 测设经过根据委托要求,我公司设计人员于2009年2月进入现场,进行外业勘测。
首先用1:10000地形图做路线方案选定,然后依据选定方案沿线布设控制点及水准点,并结合实际地形、环境等进行选定方案的局部调整。
导线点采用北京54坐标系统,高程采用黄海高程系统。
依据交通部发布《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2003、《公路路线设计规范》JTG D20—2006等标准进行施工图设计。
1.4 路线起终点、中间控制点、全长、沿线主要城镇、河流、公路及铁路第一段(一级路部分)K0+000-K7+170路线起于xK34+100处,终点位于x,起讫桩号为K0+000—K7+170,长度7.17公里。
路线途经夹xxxx中间控制点有大沙河、引碧入连工程引水工程水渠、鹤大公路沿线交叉的公路:xxx沿途所经河流:大沙河流域。
2 沿线地质环境2.1沿线地形、地质:本工程路线通过山区台地,纵向有起伏,但高差不大,地表层为种植土和砂砾土,1.0m以下为碎石土及强风化片麻岩。
(完整版)农村公路道路设计总说明

总说明书1、概述本路段为保定市徐水区农村公路改造提升工程之一,起点与易保线相交,沿现有道路向西,穿解村中部,终点解村西与瀑河水库至屯里路相交口,总里程2.606Km。
1.1道路现状现状道路为非等级路,总长为2.606Km。
其中过村段1.01Km,为5m宽水泥混凝土路面,路面厚度为20cm,无路面基层;野外段长度为1.596Km,为5m宽水泥混凝土路面,路面结构与过村段相同。
由于现状道路等级较低,随着交通量的增长,过村段路面病害逐渐严重,主要病害为破碎板、露骨等,现状如下:露骨破碎板根据“保定市徐水区农村公路改造提升工程”的要求,对本路段进行改造提升。
过村段由于受道路两侧空间、地形等客观因素限制,仅按照现状道路线形、宽度将旧路挖除新建,新建路面结构为:20cm水泥混凝土面层+16cm 5%水泥稳定碎石基层+16cm 5%水泥稳定土底基层,增加排水边沟和路灯照明,并通过加强交安措施,保证通行安全。
野外段参照三级公路标准建设,路基宽7.5m,路面宽6.5m,将旧水泥路面面层挖除,再新建路面结构,路面结构与过村段相同。
1.2任务依据及测设经过1.2.1 任务依据l、《保定市徐水区农村公路改造提升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2、建设方提供的其他资料。
1.2.2 测设经过接受建设方委托后,我公司即组织精干人员进行了本路段的勘查设计工作。
针对本路段特点,勘测方面,加强对路基、料场等现场调查。
路基方面,侧重于沿线填土调查;料场方面,积极与保定市徐水区交通局以及地方政府了解周围料场情况,扩大调查范围,满足道路施工需要。
勘测中,积极与地方政府进行协调,并与环保、土地、水务等部门先行进行了沟通,取得了相关意见。
项目组也通过各种途径收集了与设计相关资料。
1.3技术标准1.3.1本路段执行的主要技术规范、标准如下:1、《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2014)2、《公路勘测规范》(JTG Cl0—2007)3、《公路路线设计规范》(JTG D20-2006)4、《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 D30-2015)5、《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JTG F10-2006)6、《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规范》(JTG D40-2011)7、《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技术细则》(JTG/T F30-2014)8、《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G D50-2006)9、《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 F40-2004)10、《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细则》(JTG/T F20-2015)11、《公路排水设计规范》(JTG/T D33-2012)12、《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GB5768-2009)13、《城市夜景照明设计规范》(JGJ/T 163-2008)14、《城市道路照明工程施工及验收规程》(CJJ89-2012)15、《低压配电设计规范》(GB 50054-2011)16、《电力工程电缆设计规范》(GB 50217-2007)17、《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JGJ 16-2008)18、《供配电系统设计规范》(GB50052-2009)19、《公路工程基本建设项目设计文件编制办法》[2007]358号1.3.2 主要技术指标过村段受客观条件限制,按照等外路设计。
路基设计说明

路基设计说明书1路基设计原则、路基横断面布置及加宽、超高方案的说明1.1路基设计原则1)路基设计以安全稳定为原则,兼顾环境保护和水土保持,充分体现安全、环保、协调、舒适的设计理念。
2)根据项目区的特点,灵活选用路基横断面型式及设计参数,因地制宜,避免过多开挖山体,减少高填深挖路基,控制工程规模,节省工程造价。
3)充分考虑机械化施工方法,应用新技术、新结构、新材料、新工艺简化施工环节,缩短工期,节省工程造价。
4)防止地质灾害对路基、桥梁、隧道等构筑物的危害,以防为主、防治结合,处治方案安全经济、施工方便、顺应自然、并尽量与周遍环境景观相协调。
1.2路基横断面布置及加宽1)路基横断面布置根据设计任务书:全线采用二级公路建设标准,双向二车道,设计速度为60km/h, —般路段路基宽度12m路基设计标高为道路中线。
路基横断面技术指标见表-1。
路基标准横断面技术指标表2)路基加宽根据《公路路线设计规范》(JTG D20—2006)的规定,平曲线半径小于250m时,应在平曲线内侧加宽。
加宽渐变采用线性渐变方式,渐变段布设于缓和曲线段。
1.3超高方案超高渐变段按直线渐变,并在缓和曲线内完成。
路面超高旋转轴为道路中心线,两侧行车道、硬路肩分别绕旋转轴旋转,使之各自成为独立的单向超高断面。
外侧土路肩横坡保持向外4%横坡不变;行车道超高w 4%时,内侧土路肩保持4%横坡不变,行车道超高>4%时,内侧土路肩与行车道保持一样的横坡。
旋转方式:先将外侧车道绕中央线旋转,待达到与内侧车道构成单向横坡后,整个断面再一同绕中心线旋转,直至超高横坡值。
2路基设计、施工工艺、参数,材料要求等说明2.1 一般路基1)填方路基边坡坡率根据路基填土高度、工程地质条件、地形条件、填料类型等综合确定。
当边坡高度H w8.0m时,坡率为1 : 1.5,采用流线型路基横断面型式;当边坡高度8.0m v H w20.0m 时, 采用折线形横断面型式,8.0m以上边坡坡率为1 : 1.5,8.0m以下边坡坡率为1 : 1.75,变坡处不设平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京港澳高速公路武汉段路基挡墙及沥青路面设计一、路基挡墙部分京港澳高速公路武汉段K80+100-K80+460段为填方路基,路堤边坡高度6-20m ,最大边坡高度为20m 。
由于该路段临近阳逻城区,建设用地紧张,拟在较高填方路段设计路堤挡土墙。
结合地形、地质条件,并考虑地材供应情况、施工条件、工期要求和工程费用等多种因素,初步确定采用浆砌片石重力式挡墙。
路堤采用卵石土填筑,要求压实度不小于95%。
经试验测定,压实后卵石土的物理力学指标如下:重度γ=20.3 kN/m3, 内摩擦角︒=33ϕ , 黏聚力c=27kPa. 墙背与填土间的外摩擦角δ=17º,基底摩擦系数5.0=f , 地基容许承载力为⎣⎦300=σkPa 。
(一)挡土墙的横向布置挡土墙按路堤挡土墙设计,墙高为7.69m ,墙顶以上土质边坡坡率为1:1.5.按《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 D30-2004)“5.4”款的要求进行挡土墙设计。
初步设计此段路堤挡土墙各尺寸如下:1.主动土压力的计算1.1假设破裂面交于内边坡,如图所示:当参数γ、φ、δ、α、β固定时,E a 随破裂面的位置而变化,即E a 是破裂角θ的函数。
为求最大土压力E a ,首先要求对应于最大土压力时的破裂角θ。
其中: =0.23634629;=-0.85101955; =0.537383361。
则:=0.816696575或2.784035004(舍去)所以:θ=39.24°。
又因为 ,所以假设正确,即破裂面交于内边坡。
1.2计算主动土压力 主动土压力:求得E a =597.5016462KN 。
土压力的水平和垂直分力为: 506.7101335KN316.6276327KN2.挡土墙抗滑稳定性验算 为保证挡土墙抗滑稳定性,应验算在土压力及其他外力作用下,基底摩阻力抵抗挡土墙滑移的能力。
由《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 D30-2004)“5.4.2”款中第11条:11 车辆荷载作用在挡土墙墙背填土上所引起的附加土体侧压力,可按式(5.4.2—3)换算成等代均布土层厚度计算,即γqh =0,其中q=12.8875KN/㎡,所以ℎ0=0.635m 。
由CAD 中图形查得:挡土墙面积S 0=12.33㎡,所以每延米挡土墙重 283.5716KN 。
最大土压力系数 1.165149545,P =cos αsin βcos(Ψ−φ)−sin φcos Ψcos(α−β) Q =cos(α−β)cos(Ψ+φ)−cos(Ψ−φ)cos(α+δ) R =cos φsin Ψcos(α−β)−sin αcos(Ψ−φ)cos β tan θ=−Q ±√Q 2−4PR 2P 0<θ<40.4507° E a =12γH 2K a =12γH 2cos(φ−α)2cos α2cos(α+δ)[1+√cos(α+δ)cos (α−β)]2E x =E a cos(α+δ)= E y =E a sin (α+δ)= G =γ砌S 0=23∗S 0=K 1=1+2ℎ0(1−ℎ1H )H=其中,设定汽车荷载边缘至路肩边缘d=0,故 0。
所以土压力垂直分力作用点到墙趾的水平距离为:4.061200076m ;土压力水平分力作用点到墙趾的垂直距离为:2.835830543m ;墙身、基础及骑上的土重合力重心到墙趾的水平距离:z G =0(由CAD 图形质量特性查得)。
在上述设计的挡土墙情况下,被动土压力为零,即E p =0。
该挡土墙基底倾斜角α0=15°,基础与地基摩擦因数f=0.5。
根据《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 D30-2004)中“表5.4.2-5”规定,荷载增大对挡土墙结构起不利作用时:γQ1=1.4;被动土压力分项系数γQ2=0.3,所以根据规范滑动稳定方程,即()[]()0tan 1.1tan tan 1.121010201>+-++-++p Q x Q y Q p Q x yQ E E E G E E EG γγαγμαγαγ得:上式左边为:96.97059927>0,故满足滑动稳定方程。
3.挡土墙抗滑稳定系数验算由规范,抗滑稳定系数K c :()[]0tan tan αμαN E E E E N K x p p xc-'+'-+=求得K c =1.575427833>1.3,故抗滑稳定系数满足要求。
4.抗倾覆稳定系数验算由规范,抗倾覆稳定系数yx pp x y G Z E Z E Z E GZ K '++=0,带入数据,求得K 0=1.50406191>1.5,故抗倾覆稳定系数满足要求。
5.基底应力验算基底偏心受压,基底合力偏心距ddN M e =0。
其中作用于基底上的垂直组合设计=617.6535012KN ,(挡土墙地基计算时,各类作用(或荷载)组合下,作用效应组合设计值计算式中的作用分项系数,除被动土压力分项系数3.02=Q γ外,其余作用(或荷载)的分项系数规定均等于1。
)作用于基底形心的弯矩组合设计值,其中=-91.50299208KN/m , =140.435178KN/m ,求得M d =86.80565874KN/m 。
ℎ1=d(tan θ+tan α)= Z X =B +H tan α−Z Y tan α= Z Y =H 3+(ℎ0(H −2ℎ1)2−ℎ0ℎ12)2H 2K 1= N d =(GγG +γQ1E Y −W)cos α0+γQ1E X sin α0 M d =1.4M E +1.2M GM G =−G(B2−Z G )M E =E X (Z Y −B 2tan α0)−E Y (Z X−B2)所以:dd N Me =0=0.140541029m<B6=0.458333333m 所以基底压力:⎪⎭⎫⎝⎛±=B e A N d 61,21σ,求得σ1=293.4718784KPa ;σ2=155.7306679KPa ,均小于[σ]=300KPa 。
故基底压力满足要求。
6.基底合力偏心距验算查规范“5.4.3”款第三条:基底合力的偏心距e ,对土质地基不应大于B/6;岩石地基不应大于B/4。
基底压应力不应大于基底的容许承载力[]0σ;基底容许承载力值可按现行《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的规定采用,当为作用(或荷载)组合Ⅲ及施工荷载时,且[]0σ>150kPa 时,可提高25%。
由上述计算对上述计算结果e=0.140541<B/6<B/4,故基底合力偏心距满足要求。
综上所述,各项校核均满足要求,挡土墙设计合理。
7.挡土墙细部构造挡土墙横断面的外形尺寸、构造(泄水孔,反滤层,基础等)、材料、挡土墙与地面路基的位置关系等详见CAD 横断面图。
(二)挡土墙的纵向布置挡土墙纵向布置在墙趾的纵断面图上布设,布置后绘成挡土墙正面图。
布置内容包含:确定挡土墙的起讫点和墙长,选择挡土墙与路基或其他结构物的衔接方式;按地基及地形情况进行分段,确定伸缩缝与沉降缝的位置;布置各段挡土墙的基础;布置泄水孔的位置,包括数量、间隔和尺寸等;在布置图上注明各特征点的桩号,以及墙顶、基础顶面、基底、冲刷线、冰冻线、常水位线或设计洪水位的标高等。
具体布置详见CAD 纵断面图形。
二、路面结构设计1.设计基本资料新建京港澳高速公路武汉段,双向4车道,拟采用沥青路面。
某段路基土为低液限黏土,地下水位为-1m,路基填土高度 1.2m,预计通车初年的交通量如(注:解放CA340:总重78.70kN,前轴重22.10kN,后轴重56.60kN,后轴数1,双轮组。
)交通量年平均增长率6.4%,沿线可开采碎石、砂砾,并有粉煤灰、石灰、水泥等材料供应。
2.土基回弹模量的确定设计路段路基土为低液限黏土。
新建京港澳高速公路武汉段处于自然分区区,从地下水判断,该路段路基处于干燥状态,土基稠度ωc>1.2,对应分Ⅳ3区土基回弹模量设计值为42MPa。
3.地区交通通行情况根据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可知路段所在地区近期交通组成与交通量,如下表。
交通量年平均增长率6.4%,沥青路面累计标准轴次按15年计。
4.设计轴载一个车道上大客车及中型以上的各种货车日平均交通量Nh= 1582 ,属重交通等级。
双向四车道车道系数为0.4~0.5,取车道系数为0.45。
4.1以弯沉值和沥青层的层底拉应力为设计指标时:=7500918次路面营运第一年双向日平均当量轴次 : 1903次 属于中等交通等级。
4.2以半刚性材料结构层的层底拉应力为设计指标时:设计年限内一个车道通过的累计当量标准轴次数:=5352731次路面营运第一年双向日平均当量轴次 : 1358次 属于中等交通等级。
4.3设计弯沉值和容许拉应力计算路面设计交通等级为中等交通等级。
公路等级:高速公路, 公路等级系数:1 面层类型系数:1 路面结构类型系数:1经软件计算得路面设计弯沉值为:25.3 (0.01mm), 各路面结构层层底拉应力为: 5.新建路面结构厚度计算新建公路公路等级为高速公路,新建路面层数为5层,标准轴载为:BZZ-100,由上述计算可得,路面设计弯沉值为:25.3 (0.01mm),路面设计层层位为第4层,N e =[(1+r )t −1]∗365rN1η N e =[(1+r )t −1]∗365rN 1η设计最小厚度为150mm。
根据本地区的路用材料,结合已有工程经验与典型结构,拟定了下述结构方案。
根据结构层的最小施工厚度、材料、水文、交通量以及施工机具等功能因素,初步确定路面组合与各层厚度,各材料的抗压回弹模量和劈裂强度均按照《路基路面工程》表14-15和表14-16中参数进行设计,初步设计如下:5.1按设计弯沉值计算设计层厚度LD= 25.3 (0.01mm),当H( 4 )= 20 mm,LS= 25.9 (0.01mm),LS >LD(不满足要求)当H( 4 )= 25 mm,LS= 23.1 (0.01mm),LS <LD(已满足要求)根据软件推算,当设计层厚度H( 4 )=21.1时LS<LD,弯沉计算已满足要求。
所以H( 4 )= 211 mm(仅考虑弯沉)。
5.2按容许拉应力计算设计层厚度经软件计算:H( 4 )= 211mm(第1 层底面拉应力计算满足要求)H( 4 )= 211mm (第2 层底面拉应力计算满足要求)H( 4 )= 211 mm(第3 层底面拉应力计算满足要求)H( 4 )= 211 mm(第4 层底面拉应力计算满足要求)H( 4 )= 211 mm(第5 层底面拉应力计算满足要求)综上路面设计层厚度:H( 4 )= 211 mm(仅考虑弯沉)H( 4 )= 211 mm(同时考虑弯沉和拉应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