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筋并筋 等效代换 等效直径 计算方法

合集下载

钢筋等强度、等截面代换公式

钢筋等强度、等截面代换公式

钢筋等截面及等强度代换钢筋理论重量:理论重量=0.00617*d^2(kg/m)强度系数(设计强度):Ⅰ级钢 2.4Ⅱ级钢 3.4Ⅲ级钢 3.8(1)等截面代换:一般指原设计钢筋和代换钢筋的材质(设计强度)相同,但直径不同时的代换,其计算公式为:代换钢筋间距=(代换钢筋理论重量/原设计钢筋理论重量)*原设计间距[例]某设计采用了圆10钢筋,间距180mm配筋,因圆10钢筋无货,拟用圆8代换,代换钢筋的间距应是多少?代换钢筋间距=0.395/0.617*180=115(mm)(2)按理论重量代换钢筋根数:适用于采用根数配筋时,计算公式为:代换钢筋根数≥原设计钢筋理论重量/代换钢筋理论重量*原设计根数[例]某设计配筋为10根圆10,拟用圆8代换,代换后应是多少根?代换钢筋根数=0.617/0.395*10=15.62,取定16根。

采用根数代换时,一定要注意构造要求。

(3)等强度代换:一般指原设计钢筋与代换钢筋的规格(直径)相同或者不同,但材质(设计强度)不同时的代换,其计算公式为:代换钢筋间距=(代换钢筋理论重量*代换钢筋强度系数)/(原设计钢筋理论重量*原设计钢筋强度系数)*原设计间距(mm)[例]原设计圆10间距180mm(Ⅰ级钢),现采用圆8代换(Ⅱ级钢),代换钢筋的间距应是多少?代换钢筋间距=(0.395*3.4)/(0.617*2.4)*180=163(mm)(4)按强度代换钢筋根数:适用于设计采用根数配筋时,计算公式如下:代换钢筋根数≥(原设计钢筋理论重量*原设计钢筋强度系数)/(代换钢筋理论重量/代换钢筋强度系数)*原设计根数[例]原设计采用4根圆25(Ⅰ级钢),若用圆22(Ⅱ级钢)代换钢筋,需要几根?代换钢筋根数=(3.85*2.4)/(2.98*3.4)*4=3.65,取定4根。

钢筋代换计算

钢筋代换计算
ΦR7.5@95
6
φ10@150
ΦR7. 5@145
ΦR7.5@145
7
φ10@180
ΦR7.5@174
ΦR7.5@170
8
φ10@200
ΦR7. 5@193
ΦR7.5@190
9
Φ10@100
ΦR7.5@68
ΦR7.5@65
10
Φ10@150
ΦR7.5@101
ΦR7.5@100
11
Φ10@200
ΦR7.5@135
ΦR6@95
板底受力筋(规范要求不应小于6mm)
2
φ8@150
ΦR6@145
ΦR6@140
板底受力筋(规范要求不应小于6mm)
3
φ8@150
ΦR7@197
ΦR7@190
支座负弯矩钢筋(规范要求不宜小于8mm,根据受力特点,取7mm)
4
φ8@200
ΦR6@193
ΦR6@190
5
φ10@100
ΦR7.5@96
3.14*(d/2)2*360=3.14*(10/2)2*210
d=7.65mm
3、设计直径为d的冷轧带肋钢筋代替Φ10钢筋,则:
3.14*(d/2)2*360=3.14*(10/2)2*300
d=9.13mm
二、实际代换钢筋间距调整
序号
原设计配筋
等强代换配筋
实际代换间距
备注
1
φ8@100
ΦR6@96
上式中d1表示原图钢筋直径,d2表示间距不变时代换后的冷轧带肋钢筋直径,d3表示实际代换后的冷轧带肋钢筋直径,x为原图板筋间距、y为实际代换后板筋间距。
1、设计直径为d的冷轧带肋钢筋代替φ8钢筋,则:

钢筋代换公式

钢筋代换公式

钢筋代换公式
钢筋代换公式可以帮助工程师在实际施工中灵活应对钢筋材料的缺乏和价格波动。

下面介绍几种常见的代换方法:
1、等截面代换:这种方法适用于原设计钢筋和代换钢筋
的材质(设计强度)相同,但直径不同的情况。

代换钢筋间距可根据公式计算得出。

例如,如果原设计采用圆10钢筋,间距为180mm,但圆10钢筋无货,可以拟用圆8钢筋代换。

根据公式,代换间距
为0.359/0.617*180=115mm。

2、按理论重量代换根数:这种方法适用于采用根数配筋时。

代换钢筋根数可根据公式计算得出,但需要注意构造要求。

例如,如果原设计配筋10根圆10的钢筋,但圆10钢筋
无货,可以拟用圆8钢筋代换。

根据公式,代换后的根数为
0.617/0.359*10=15.62.
3、等强度代换:这种方法适用于原设计钢筋与代换钢筋的规格(直径)相同或不同,但材质(设计强度)不同时的情况。

代换钢筋间距可根据公式计算得出。

例如,如果原设计采用圆10钢筋间距180(Ⅰ级钢),但圆8(Ⅱ级钢)可以代换,根据公式,代换后的钢筋间距为(0.359*3.4)/(0.617*2.4)*180=163mm。

4、按强度代换根数:这种方法适用于设计采用根数配筋时。

代换钢筋根数可根据公式计算得出。

例如,原设计采用4根25(Ⅰ级钢),如果用圆钢筋代换,根据公式,需要3.65根,即(3.85*3.4)/(2.98*3.4)
*4=3.65.。

钢筋代换公式

钢筋代换公式

钢筋代换公式.等面积和等强度.都要 .要详细,答:(一)等强度代换不同钢号钢筋代换时,按强度相等的原则进行代换,称为“等强度代换” .等强度代换的条件就是代换钢筋的总承载力等于原设计钢筋的总承载力.用公式可表示为:AS2×?y2≥AS1×?y1即 AS2≥AS1× ?y1÷?y2或 n2×d22×?y2≥n1× d22×?y1即 n2≥n1×d1 2×?y1÷d22×?y2式中AS1、AS2—分别为原设计钢筋总面积和代换后设计钢筋总面积;?y1、?y 2—分别为原设计钢筋强度和代换后钢筋设计强度;n1、n2—分别为原设计钢筋根数和代换后钢筋根数;n1、n2—分别为原设计钢筋直径和代换后钢筋直径;(二)等面积代换用同钢号钢筋代换时,可按钢筋截面积相等的原则进行代换,称为“等面积代换” .即AS1=AS2或 n1×d12=n2×d22n2≥n1×d12÷d22式中符号同前.例某预制板设计配筋为6φ12,仓库无此钢筋,现拟用φ10钢筋代换,试计算需用代换根数.解n2=n1?d12/d22=6×1.22÷1.02=8.64(根)取9根φ10钢筋代用.钢筋等截面及等强度代换钢筋理论重量:理论重量=0.00617*d^2(kg/m)强度系数(设计强度):级钢 2.4 Ⅱ级钢 3.4 Ⅲ级钢 3.8 (1)等截面代换:一般指原设计钢筋和代换钢筋的材质(设计强度)相同,但直径不同的代换,其计算公式为:代换钢筋间距=(代换钢筋理论重量/原设计钢筋理论重量)*原设计间距[例] 某设计采用了圆10钢筋,间距180mm 配筋,因圆10钢筋无货,拟用圆8代换,代换钢筋的间距应是多少?代换钢筋间距=0.395/0.617*180=115(mm)(2)按理论重量代换钢筋根数:适用于采用根数配筋时,计算公式为:代换钢筋根数≥原设计钢筋理论重量/代换钢筋理论重量*原设计根数[例]某设计配筋为10根圆10,拟用圆8代换,代换后应是多少根?代换钢筋根数=0.617/0.395*10=15.62,取定16根。

钢筋等截面及等强度代换

钢筋等截面及等强度代换

钢筋等截面及等强度代换钢筋理论重量:理论重量=0.00617*d^2(kg/m)强度系数(设计强度):? 级钢 2.4? 级钢 3.4? 级钢 3.8(1)等截面代换:一般指原设计钢筋和代换钢筋的材质(设计强度)相同,但直径不同的代换,其计算公式为:代换钢筋间距=(代换钢筋理论重量/原设计钢筋理论重量)*原设计间距[例] 某设计采用了圆10钢筋,间距180mm配筋,因圆10钢筋无货,拟用圆8代换,代换钢筋的间距应是多少,代换钢筋间距=0.395/0.617*180=115(mm)(2)按理论重量代换钢筋根数:适用于采用根数配筋时,计算公式为:代换钢筋根数?原设计钢筋理论重量/代换钢筋理论重量*原设计根数[例]某设计配筋为10根圆10,拟用圆8代换,代换后应是多少根,代换钢筋根数=0.617/0.395*10=15.62,取定16根。

采用根数代换时,一定要注意构造要求。

(3)等强度代换:一般指原设计钢筋与代换钢筋的规格(直径)相同或者不同,但材质(设计强度)不同时的代换,其计算公式为:代换钢筋间距=(代换钢筋理论重量*代换钢筋强度系数)/(原设计钢筋理论重量*原设计钢筋强度系数)*原设计间距(mm)[例]原设计圆10间距180mm(?级钢),现采用圆8代换(?级钢),代换钢筋的间距应是多少,代换钢筋间距=(0.395*3.4)/(0.617*2.4)*180=163(mm)(4)按强度代换钢筋根数:适用于设计采用根数配筋时,计算公式如下:代换钢筋根数?(原设计钢筋理论重量*原设计钢筋强度系数)/(代换钢筋理论重量/代换钢筋强度系数)*原设计根数[例]原设计采用4根圆25(?级钢),若用圆22(?级钢)代换钢筋,需要几根, 代换钢筋根数=(3.85*2.4)/(2.98*3.4)*4=3.65,取定4根钢筋代换计算公式一、抗弯承载力(强度)验算:单筋矩形截面受弯构件正截面受弯承载力计算基本公式为:M?Mu=fyAs(ho-fyAs/2a1fcb)当砼强度等级超过C50,a1取1.0.钢筋代换后的截面强度:fy2As2(ho2-fy2As2/2fcb)?fy1As1(ho1-fy1As1/2fcb)fy2---拟代换钢筋的抗拉强度设计值fy1---原设计钢筋的抗拉强度设计值As2---拟代换钢筋的截面面积As1---原设计钢筋的截面面积ho2---拟代换钢筋合力作用点至构件截面受压边缘的距离ho1---原设计钢筋合力作用点至构件截面受压边缘的距离fc---砼抗压强度设计值b---构件截面宽度二、钢筋代换抗剪承载力(强度)验算:钢筋砼受弯构件,当配有箍筋和弯起钢筋时,其:斜截面受剪承载力的计算公式为:v?0.7ftbho+1.25fyvAsvho/s+0.8fyAstysinαs,αs---斜截面上弯起钢筋与构件纵向轴向的夹角,一般取αs=45?,当梁截面较高时取αs=60?即钢筋砼受弯斜截面所承受的剪力主要由三部分组成:1.砼承担的剪力;2、箍筋承担的剪力;3、弯起钢筋承担的剪力。

钢筋等截面及等强度代换(要掌握)

钢筋等截面及等强度代换(要掌握)

钢筋等截面及等强度代换钢筋理论重量:理论重量=0.00617*d^2(kg/m)强度系数(设计强度):Ⅰ级钢 2.4Ⅱ级钢 3.4Ⅲ级钢 3.8(1)等截面代换:一般指原设计钢筋和代换钢筋的材质(设计强度)相同,但直径不同时的代换,其计算公式为:代换钢筋间距=(代换钢筋理论重量除以原设计钢筋理论重量)乘以原设计间距[例]某设计采用了圆10钢筋,间距180mm配筋,因圆10钢筋无货,拟用圆8代换,代换钢筋的间距应是多少?代换钢筋间距=0.395/0.617*180=115(mm)(2)按理论重量代换钢筋根数:适用于采用根数配筋时,计算公式为:代换钢筋根数≥原设计钢筋理论重量/代换钢筋理论重量*原设计根数[例]某设计配筋为10根圆10,拟用圆8代换,代换后应是多少根?代换钢筋根数=0.617/0.395*10=15.62,取定16根。

采用根数代换时,一定要注意构造要求。

(3)等强度代换:一般指原设计钢筋与代换钢筋的规格(直径)相同或者不同,但材质(设计强度)不同时的代换,其计算公式为:代换钢筋间距=(代换钢筋理论重量*代换钢筋强度系数)/(原设计钢筋理论重量*原设计钢筋强度系数)*原设计间距(mm)[例]原设计圆10间距180mm(Ⅰ级钢),现采用圆8代换(Ⅱ级钢),代换钢筋的间距应是多少?代换钢筋间距=(0.395*3.4)/(0.617*2.4)*180=163(mm)(4)按强度代换钢筋根数:适用于设计采用根数配筋时,计算公式如下:代换钢筋根数≥(原设计钢筋理论重量*原设计钢筋强度系数)/(代换钢筋理论重量/代换钢筋强度系数)*原设计根数[例]原设计采用4根圆25(Ⅰ级钢),若用圆22(Ⅱ级钢)代换钢筋,需要几根?代换钢筋根数=(3.85*2.4)/(2.98*3.4)*4=3.65,取定4根。

钢筋等强度、等截面代换公式

钢筋等强度、等截面代换公式

钢筋等截面及等强度代换钢筋理论重量:理论重量=0.00617*d^2(kg/m)强度系数(设计强度):Ⅰ级钢 2.4Ⅱ级钢 3.4Ⅲ级钢 3.8(1)等截面代换:一般指原设计钢筋和代换钢筋的材质(设计强度)相同,但直径不同时的代换,其计算公式为:代换钢筋间距=(代换钢筋理论重量/原设计钢筋理论重量)*原设计间距[例]某设计采用了圆10钢筋,间距180mm配筋,因圆10钢筋无货,拟用圆8代换,代换钢筋的间距应是多少?代换钢筋间距=0.395/0.617*180=115(mm)(2)按理论重量代换钢筋根数:适用于采用根数配筋时,计算公式为:代换钢筋根数≥原设计钢筋理论重量/代换钢筋理论重量*原设计根数[例]某设计配筋为10根圆10,拟用圆8代换,代换后应是多少根?代换钢筋根数=0.617/0.395*10=15.62,取定16根。

采用根数代换时,一定要注意构造要求。

(3)等强度代换:一般指原设计钢筋与代换钢筋的规格(直径)相同或者不同,但材质(设计强度)不同时的代换,其计算公式为:代换钢筋间距=(代换钢筋理论重量*代换钢筋强度系数)/(原设计钢筋理论重量*原设计钢筋强度系数)*原设计间距(mm)[例]原设计圆10间距180mm(Ⅰ级钢),现采用圆8代换(Ⅱ级钢),代换钢筋的间距应是多少?代换钢筋间距=(0.395*3.4)/(0.617*2.4)*180=163(mm)(4)按强度代换钢筋根数:适用于设计采用根数配筋时,计算公式如下:代换钢筋根数≥(原设计钢筋理论重量*原设计钢筋强度系数)/(代换钢筋理论重量/代换钢筋强度系数)*原设计根数[例]原设计采用4根圆25(Ⅰ级钢),若用圆22(Ⅱ级钢)代换钢筋,需要几根?代换钢筋根数=(3.85*2.4)/(2.98*3.4)*4=3.65,取定4根。

一建水利钢筋代换计算公式

一建水利钢筋代换计算公式

一建水利钢筋代换计算公式今天咱们来唠唠一建水利里钢筋代换的计算公式。

这可是个很实用的小知识呢。

钢筋代换在一建水利工程里可重要啦。

咱先说说等强度代换吧。

当结构构件按强度控制时,那钢筋可就得按照等强度原则来代换。

公式就是n2≥n1×d1²×fy1/d2²×fy2。

这里面的n1和n2分别是原设计钢筋的根数和代换后钢筋的根数,d1和d2呢,就是原设计钢筋和代换后钢筋的直径,fy1和fy2就是它们各自的抗拉强度设计值。

你就想啊,这就好比是一群小士兵(钢筋),原来有n1个,每个的力气(抗拉强度)是fy1,个头(直径)是d1,现在要换成新的小士兵,个数是n2,力气是fy2,个头是d2,但是总体的力量得差不多才行呢,所以就有了这个公式。

还有一种情况是等面积代换。

要是构件按最小配筋率配筋或者同钢号钢筋之间的代换,就可以用等面积代换啦。

公式就是A1=n1×π×d1²/4,A2=n2×π×d2²/4,因为A1 = A2,所以n2 = n1×d1²/d2²。

这个就比较好理解啦,就像是一块地,原来种了n1棵树,每棵树占的地的面积是π×d1²/4,现在要换成新的树,数量变成n2了,但是总的占地面积得一样呀。

宝子们可别小瞧这个钢筋代换的计算。

在实际的一建水利工程里,如果算错了,那可就麻烦大了。

比如说,你要是少算了钢筋的强度或者数量,那可能会导致结构的承载能力不够,就像盖房子少用了几根顶梁柱一样,房子可能就不稳啦。

要是多算了呢,又会造成材料的浪费,这可都是钱啊。

在计算的时候,一定要仔细再仔细。

先确定好是按照哪种代换原则来的,可别张冠李戴了。

然后把各种数值都找准确,千万别弄错了钢筋的直径、抗拉强度这些数值。

这就像是做饭一样,每种调料的量都得对,味道才会好,工程里每个数值都对,工程才会安全又经济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