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写掩耳盗铃的故事内容和寓意200字 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掩耳盗铃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掩耳盗铃告诉我们什么道理掩耳盗铃,是一则汉语成语,出自战国·吕不韦等《吕氏春秋·自知》:“范氏之亡也,百姓有得钟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
以锤毁之,钟况然有音。
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掩其耳。
”掩耳盗铃告诉我们什么道理“掩耳盗铃”的寓意和道理:凡是要客观存在的东西,它不会依人的主观意志而改变,就如钟的响声一样,只要人碰了它,不管是否捂住耳朵,它都是要发出声音的。
现实中,也不乏有人对客观存在的现实不正视、不研究,采取闭目塞听的态度,以为如此,它就不存在了,这和“掩耳盗铃”一样,都是极端的主观唯心主义——唯我论的表现。
如果对客观存在的现实不正视、不研究,采取闭目塞听的态度的话,其结果只能是自食苦果。
掩耳盗铃的故事春秋末年,大将范吉射一家因被追杀,只好逃离晋国。
一天,有个人在范家的门口发现了一口钟,很漂亮,于是便想要把它偷走。
可是钟太重了,他根本不能背走它。
过了一会儿,他想出了一个主意:钟不是太重吗?那就把它敲碎,一块一块地搬走不就行了吗?于是,他很得意地找来一个铁锤,用尽全身力气砸向大钟。
“当——”,钟发出了震耳欲聋的响声。
因为这钟是铜浇铸而成的,自然是一点也没破损。
他又猛力砸了一下,钟仍然发出很大响声,只稍微晃了几下,完好无损。
这时他突然意识到,如果再继续砸下去,这“当当”的声响被人听到,就偷不了钟了。
他自以为聪明,又想出了个办法:捂住自己的耳朵再砸。
他以为自己听不见就可以了。
这则成语讽刺了这种自欺欺人的愚蠢行为。
由于在古时,钟和铃都是乐器,所以后人将“掩耳盗钟”演变为成语“掩耳盗铃”。
八音古代的乐器是以制造的材质来归类,一共分为八类:金属乐器、石类乐器、丝弦乐器、竹类乐器、匏类乐器、土类乐器、革类乐器、木类乐器。
古人将此八类乐器通称为“八音”。
掩耳盗铃和一叶障目的区别一叶障目,意思是一片叶子挡在眼前,会让人看不到外面的广阔世界,比喻被局部或暂时的现象所迷惑。
这个成语告诉我们要看清事物的全貌,还不能盲目轻信,盲目崇拜,必须经过科学的调查和验证。
掩耳盗铃的故事寓意和道理

掩耳盗铃的故事寓意和道理篇一:掩耳盗铃是一个古老的故事,它告诉我们一些重要的道理,即使我们尽力去掩盖真相,但最终真相会大白于天下。
这个故事也暗示着我们不应该自欺欺人,而是应该勇敢地面对自己的错误并寻求解决方法。
故事的男主角是一个盗铃者,他听说盗铃可以发大财,于是决定去盗取别人的铃铛。
但他不想让别人发现,于是他把耳朵捂住,假装自己听不见别人在说他坏话。
他的想法是好的,但他的行为却是愚蠢和自欺欺人的。
尽管盗铃者尽力去掩盖自己的罪行,但最终他还是被发现了。
这是因为有人看到了他盗取铃铛的过程,并将此事告诉了其他人。
人们开始传颂这个故事,并嘲笑盗铃者的愚蠢行为。
掩耳盗铃的故事寓意告诉我们,不要试图去掩盖真相,因为最终真相会大白于天下。
我们也应该勇敢地面对自己的错误,并寻求解决方法,而不是自欺欺人。
篇二:掩耳盗铃的故事是一个比喻,讲述了一个人试图欺骗自己和他人,以掩盖自己的错误或罪行。
故事的寓意是:犯了错误或有了过错,应该勇于承认并改正,而不是试图掩盖或逃避责任。
故事的情节通常如下:一个人发现自己丢失了某种重要的东西,比如一把锁或者一件物品。
为了掩盖自己的过错,他想到了一种掩耳盗铃的解决方法:用自己的耳朵来掩盖丢失物品的声音,以避免被别人发现。
然而,这种行为只会让他更加难以掩盖自己的过错,因为他的行为表明他已经知道东西丢失了。
掩耳盗铃的故事可以用来比喻那些试图逃避责任或掩盖错误的人。
这个故事也提醒人们,应该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并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不是试图逃避或掩盖问题。
掩耳盗铃的故事还揭示了一个重要的道理,即自欺欺人只会加剧问题的严重性。
如果一个人试图通过掩盖错误来逃避责任,那么他只会变得更加掩盖不住,并最终被揭穿。
因此,人们应该勇敢地承认自己的错误,并积极地寻求解决方案,以避免问题的进一步扩大。
掩耳盗铃的故事和寓意

掩耳盗铃的故事和寓意在古代中国,有一个叫做“掩耳盗铃”的故事,它讲述了一个人因为自己的愚蠢行为而导致不幸的结局。
这个故事的寓意深远,给人们以深刻的启示。
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个叫做张三的人。
一天,张三偷了一只铃铛,然后把它藏在了家里的一个角落。
当他听到铃铛的声音时,他立刻掩住了自己的耳朵,以免别人听到。
然而,他的邻居们都知道了他偷了铃铛,于是他们纷纷前来询问。
张三却装作一副无辜的样子,说自己并没有偷铃铛。
最终,张三还是被邻居们揭穿了谎言,他因此丢了脸面,也失去了邻居们的信任。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掩耳盗铃是一种很愚蠢的行为。
人们在做错事情之后,往往会采取掩盖事实的方式来逃避责任。
然而,事实终究会大白于天下,掩耳盗铃只会让人陷入更加尴尬的境地。
相反,诚实面对自己的错误,才能获得别人的原谅和尊重。
这个故事也给我们提供了深刻的寓意。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经常会遇到类似的情况。
有些人做错了事情,却不愿意承认错误,而是选择掩盖事实。
然而,这种行为只会让问题变得更加复杂,最终导致更大的损失。
因此,我们应该学会勇于面对自己的错误,勇于承担责任,而不是逃避和掩盖。
掩耳盗铃的故事给我们上了一堂深刻的人生课。
它告诉我们,诚实和正直是做人最基本的准则,只有坦诚面对自己的过错,才能获得别人的理解和原谅。
同时,这个故事也告诉我们,不要被短暂的私利所迷惑,要懂得取舍,懂得权衡利弊,做一个有担当的人。
总之,掩耳盗铃的故事告诉我们,诚实面对自己的错误,是一种勇敢和坦荡的品质。
只有勇于承认错误,才能真正成长,才能赢得别人的尊重和信任。
希望我们都能从这个故事中汲取教训,做一个诚实、正直的人。
掩耳盗铃的故事和寓意道理

掩耳盗铃的故事和寓意道理
掩耳盗铃是一则寓言故事,讲述了一个人掩耳盗铃的愚蠢行为。
这个故事虽然简单,但是却蕴含了深刻的道理,让我们从中受益匪浅。
故事讲述了一个人想要偷走一口钟,于是他把耳朵捂住,将铃声隔绝,以为别人听不到他的行动,然而他并没有得逞。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掩耳盗铃只会欺骗自己,不可能欺骗别人。
这个故事的寓意很明显,就是告诫人们不要自欺欺人,要诚实待人。
诚实是做人的基本准则,只有诚实才能赢得别人的信任和尊重。
而掩耳盗铃的行为则是违背了这个准则,只会让人失去信任和尊重。
除了这个寓意,掩耳盗铃还给我们带来了其他的启示。
首先,它告诉我们要善于发现问题,不要盲目自信。
掩耳盗铃的人认为别人听不到他的行动,是因为他盲目自信,没有认真思考问题。
只有善于发现问题,才能及时纠正错误,避免犯错。
其次,掩耳盗铃还告诉我们要学会倾听别人的声音。
倾听别人的声音可以让我们更好地了解自己和别人,从而更好地与人相处。
如果我们只是一味地自以为是,不听别人的建议和意见,那么我们就会变得孤立无援,难以成功。
最后,掩耳盗铃还告诉我们要遵循规则,不要违法乱纪。
掩耳盗铃的人想要偷走一口钟,是违反了法律和道德准则的行为。
如果我们不遵守规则,不尊重法律和道德,那么我们就会陷入困境,难以自拔。
总之,掩耳盗铃的故事告诉我们,要诚实待人,善于发现问题,倾听别人的声音,遵守规则。
只有这样,才能赢得别人的信任和尊重,
走向成功。
希望大家能够从这个故事中得到启示,做一个诚实守规的人。
掩耳盗铃的内容和道理

掩耳盗铃的内容和道理掩耳盗铃的内容和道理一、掩耳盗铃的内容掩耳盗铃,源自一则古老的寓言故事。
故事中有一个愚蠢的贼,他想通过掩住自己的耳朵声音来盗窃铃铛,然而,他并不知道,盗窃的关键在于避免制造任何声音,而不是掩盖自己能听到的声音。
掩耳盗铃的内容其实就是人类常常在面对困境时,选择自欺欺人,对真相视而不见,只听自己想听的声音,从而使得问题无法得到解决,甚至导致进一步的困局。
二、掩耳盗铃的道理面对困境和挑战,我们往往会选择掩耳盗铃,试图通过忽视问题的存在,来回避面对现实。
这种行为源于我们内心对于真相的恐惧和不愿接受现实的态度。
然而,掩耳盗铃只是暂时的自我安慰,绝不能解决问题。
因此,我们应该明白掩耳盗铃的道理,即正视问题、勇敢面对,才能找到真正的解决办法。
掩耳盗铃的道理有以下几个方面:1. 真相无法被忽视:无论我们选择掩盖自己的耳朵,封闭自己的眼睛,真相都无法被忽视。
只有正视问题,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2. 自欺欺人只会加剧问题:掩耳盗铃只是带来暂时的安慰,但问题并不会消失。
相反,问题会进一步积累,最终导致更大的困局。
3. 勇敢面对问题才能成长:直面问题需要勇气和坚持,但只有经历过困难和困境,我们才能成长和进步。
逃避问题只会使我们越来越软弱。
4. 寻找真正的解决办法:掩耳盗铃没有任何实质性的帮助,它只是治标不治本。
我们需要寻找真正的解决办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才能摆脱困境。
三、掩耳盗铃的例子现实生活中,掩耳盗铃的例子屡见不鲜。
比如,一个人因为害怕面对自己的过失和错误,选择逃避责任,推卸责任给他人;一个企业陷入经营困境,却拒绝正视问题,只是通过一些表面性的手段来掩盖实际情况。
掩耳盗铃的例子也出现在政治和社会问题上。
当社会面临重大挑战和矛盾时,一些政府和领导层往往选择掩盖问题,回避现实,而不是正视问题,这种行为只能加剧问题的严重性。
四、如何避免掩耳盗铃为了避免掩耳盗铃带来的不良后果,我们需要思考如何正视和解决问题:1. 勇于面对现实:直面问题并不容易,但我们需要勇于面对困难和挑战,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解决问题。
掩耳盗铃的故事寓意和道理

掩耳盗铃的故事寓意和道理篇一:掩耳盗铃是一个古老的故事,它告诉我们一些重要的道理,即使我们不愿意听,真相依然存在。
故事的情节很简单:一个人耳朵被遮住,然后偷铃铛,但他无法听到声音,也不知道自己的耳朵被遮住了。
这个故事的寓意是:我们不应该忽略我们不愿意听到的事实,或者试图欺骗自己。
掩耳盗铃的故事最早出现在《庄子·外物》中,是一个非常有名的故事,被广泛地引用和传颂。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即使我们试图掩盖事实或欺骗自己,真相仍然会存在,并且会最终暴露。
如果我们能够坦诚地面对事实,接受挑战,我们可能会发现,事实并不像我们所想象的那样可怕。
掩耳盗铃的故事也可以被视为一个关于人性的故事。
人类天生具有好奇心和探索欲,但有时候,我们会被欲望和恐惧所驱使,做出不明智的决定。
这个故事提醒我们,即使我们在做一些不合理的事情,我们也应该尝试接受教训,并改变自己的行为。
掩耳盗铃的故事是一个警示我们不要自欺欺人的故事。
即使我们试图掩盖真相,它仍然会存在,并最终暴露。
我们应该坦诚地面对事实,接受挑战,并改变自己的行为,以实现更好的结果。
篇二:掩耳盗铃是一个古老的故事,它讲述了一个人试图欺骗自己和他人,以掩盖自己的错误和罪行。
这个故事的寓意和道理非常深刻,它可以带给我们很多启示。
故事中的主人公试图掩盖自己的错误和罪行,但他的方法是非常愚蠢的。
他捂住了自己的耳朵,以为自己听不见别人的声音,但这只会让他更加愚蠢和可笑。
他试图盗取铃铛,但他认为别人不会发现他,但这只是一种自欺欺人的做法。
最终,他的愚蠢和贪婪让他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要试图欺骗自己和他人。
我们应该坦诚地面对自己的错误和罪行,并积极寻求改正和补救的方法。
如果我们试图掩盖自己的过错,只会让我们更加愚蠢和可笑,而且会带来更多的后果和麻烦。
这个故事还告诉我们,我们应该尊重事实和真相。
如果我们试图掩盖真相,只会让我们的行为更加虚伪和愚蠢。
只有坦诚地面对事实和真相,我们才能做出正确的决策和行动。
掩耳盗铃的故事与道理

掩耳盗铃的故事与道理掩耳盗铃的故事与道理掩耳盗铃,是一个非常经典的寓言故事,讲述了一只可爱的猴子被人困住的故事。
这个故事有很多版本,但是最著名和较为流行的版本是这样的:在古代,有一个村庄的居民经常有铃铛被盗的情况发生。
村民们想到了一个好办法,就是在每个房间的门口放上一个铃铛。
可是,铃铛又不知道被盗了去了几个,于是人们又想出了办法,就是将每个铃铛上面都刻上了自己房间的编号,这样就能够了解哪些铃铛被盗了。
但是,猴子看见了这个方法,却没有理解村民的意图,反而想着偷铃铛,最后却被铃铛声吓住了。
这个故事的道理在于掩耳盗铃,白白浪费了自己的精力和时间。
对于生活中的我们来说,面对的种种问题也备受掩耳盗铃所影响,我们总是盲目自信地做自以为是的事情,以致于过程中出现各种错误、伤害和扣除等现象。
总之,掩耳盗铃不是种优点,事实上,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发现许多不足。
以下是和掩耳盗铃有关的三个要点。
一、思维僵化其实,掩耳盗铃主要表达的就是思维僵化这个问题,即我们的思想、经验、习惯等对现实和生活的认识和理解,停留在旧的和狭隘的层面,不能够随着时代、环境和人的不同而适应、改变和创新。
这时候,我们也就很难为人身任之且能有不可究极的效果。
铃铛这个物品的作用并不是使村民失眠,而是帮助他们保护自己的财产。
当一些居民认识到这一点时,他们想出了一个办法来更好地使用铃铛。
然而,猴子却完全没有思考铃铛的意义和价值,从而陷入了掩耳盗铃的旋涡。
二、追求不切实际的目标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的性格、兴趣和背景。
在追求事物的时候,我们不应该只注重结果,而应该关注我们的努力是否是值得的,是否是切实可行的。
猴子听到铃铛的声音,错认为铃铛内部藏有一些美味和有趣的东西。
它没有考虑到这些铃铛是为了保护财产和预防外来破坏而被放置在房间门口的,也没有思考偷铃铛会带来什么后果。
这种追求短期的不切实际目标的行为,会导致我们的资源浪费,时间成本增加以及生活质量下降等一系列问题。
中国经典寓言故事《掩耳盗铃》及寓意

中国经典寓言故事《掩耳盗铃》及寓意掩耳盗铃寓言小故事从前,有一个人很愚蠢又很自私,他还有一个爱占便宜的坏毛病。
凡是他喜欢的东西,总是想尽办法把它弄到手,甚至是去偷。
有一次,他看中了一家大门上挂的铃铛。
这只门的铃铛制作得十分精致,好看,声音也很响亮。
他想,怎么样才能弄到手呢?最后决定,把它偷走。
他知道,只要用手去碰这个铃铛,就会"叮零叮零"地响起来。
门铃一响,耳朵就会听到铃铛的响声,有了响声,就会被人发现了。
那可就得不到铃铛了。
那怎么办呢?他突然想出了一个办法。
他认为,门铃一响,耳朵就会听见了,如果把自己的耳朵掩住,不是就听不见了么?于是,他自作聪明地采用这个方法去偷门铃。
有一天晚上,他借着月光,蹑手蹑脚地来到这家大门前。
他伸手向上摘铃铛,但是,门铃挂得太高了,怎么也够不着,他只好扫兴地回来了。
回到家,他又想该怎么办呢?他想叫邻居聋子一起去偷铃铛,踩着他的肩膀就能够摘到铃铛了。
可是又怕别人不干,不和他一起偷东西,只好自己踩着凳子摘铃铛吧。
第二天晚上,他带着凳子,又蹑手蹑脚地来到这家大门口。
他踩着凳子,一手掩住自己的耳朵,一手摘这只铃铛。
谁知他刚碰到铃铛,铃铛响了,这家主人发觉后,就把他抓住了。
因为别人的耳朵并没有被掩住,仍然能够听到铃铛的响声。
故事寓意钟的响声是客观存在的,不管你是否捂住耳朵,它都是要响的。
凡是要客观存在的东西,它不会依人的主观意志而改变。
有的人对自己不利,或不喜欢的客观存在,采取不承认的态度,以为如此,它就不存在了,这和“掩耳盗钟”一样,都是极端的主观唯心主义——唯我论的表现。
如果对客观存在的现实不正视、不研究,采取闭目塞听的态度的话,最终便会自食苦果。
掩耳盗铃的解释拼音:yǎn ěr dào líng典故出处:战国·吕不韦《吕氏春秋·自知》解释意思:掩耳:捂住耳朵。
捂住耳朵偷铃,以为自己听不见,别人也听不见了。
比喻不能欺骗别人,只能欺骗自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简写掩耳盗铃的故事内容和寓意200字告诉我们什
么道理
掩耳盗铃的故事一:
春秋时侯,晋国贵族智伯灭掉了范氏。
有人趁机跑到范氏家里想偷点东西,看见院子里吊着一口大钟。
钟是用上等青铜铸成的,造型和图案都很精美。
小偷心里高兴极了,想把这口精美的大钟背回自已家去。
可是钟又大又重,怎么也挪不动。
他想来想去,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把钟敲碎,然后再分别搬回家。
小偷找来一把大大锤,拼命朝钟砸去,咣的一声巨响,把他吓了一大跳。
小偷着慌,心想这下糟了,这种声不就等于是告诉人们我正在这
里偷钟吗?他心里一急,身子一下子扑到了钟上,张开双臂想捂住钟声,可钟声又怎么捂得住呢!钟声依然悠悠地传向远方。
他越听越害怕,不同自由地抽回双手,使劲捂住自已的耳朵。
“咦,钟声变小了,听不见了!”小偷高兴起来,“妙极了!把耳朵捂住不住就听不进钟声了吗!”他立刻找来两个布团,把耳朵塞住,心想,这下谁也听不见钟声了。
于是就放手砸起钟来,一下一下,钟声响亮地传到很远的地方。
人们听到钟声蜂拥而至把小偷捉住了。
故事出自《吕氏春秋·自知》“掩耳盗钟”被说成“掩耳盗铃”,比喻愚蠢自欺的掩饰行为。
掩耳盗铃的故事二:
有个小偷钻进了范家的院子。
他发现有一口钟。
想把它背走吧,钟
太大,背不动,想把它砸碎当废铜卖吧,又怕发出响声,惊动主人。
这个“聪明的”小偷转念一想:所以会听到钟声,不就是因为有耳朵吗?把耳朵堵住,钟声不就听不见了吗?于是他找了两个烂棉花团儿,把自己的耳朵堵得死死的,然后,就放心大胆地砸起钟来。
但是,他的耳朵堵住了,并不等于别人的耳朵都堵住了,更不等于钟声就消失了。
没砸几下,小偷就被抓住了。
掩耳盗铃的寓意
钟声是客观存在,不因为你堵住耳朵就消失了;世界上的万物也都是客观存在,不因为你闭上了眼睛就不复存在或者改变了形状。
这则寓言故事虽然简短,但却形象而生动地阐明了一条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对客观存在的现实不正视、不研究,采取闭目塞听的态度,这是自欺欺人,终究会自食苦果的。
掩耳盗铃的故事三:
古时候,有一个“聪明人”,看到人家大门上挂着一个漂亮的大铃铛,心里十分喜欢,就想把它据为己有。
一天晚上,他借着皎洁的月光,蹑手蹑脚来到这家门前,伸手想去摘铃铛。
可是他又一想:“我用手去碰铃铛,它就会‘叮当、叮当’地响起来,声音惊醒主人,我就会被抓住,这可怎么办呢?还是不偷了吧。
可是那个铃铛真是漂亮,要是能挂在自己家该多好啊!我又实在舍不得放弃这个漂亮的铃铛。
”于是,他冥思苦想,突然有了一个“好”主意:铃铛一响,耳朵就会听到,如果耳朵听不到铃铛响的话,那不就不会被发现了嘛,我还怕什么呢。
他想到这儿,心中十分得意。
看看四处无人,正是下手的好时机。
于是就大模大样地走上前去,用一只手掩住自己的耳朵,伸另一只手去摘那个他朝思暮想的美丽铃铛。
谁知,他刚刚碰到铃铛,铃铛就叮叮当当地响起来。
主人被铃声引来,见到有人偷铃铛,便把他抓住了。
小朋友,为什么主人会抓到这个小偷呢?原来,偷铃铛的人只是捂住
自己的耳朵,并没有掩住别人的耳朵呀。
他捂住自己的耳朵不能听到铃声,只是自己欺骗自己,并不能欺骗别人,结果被抓个正着。
所以,千万不要做自欺欺人的傻事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