掩耳盗铃的寓意之令狐采学创编
掩耳盗铃教案10篇

掩耳盗铃教案掩耳盗铃教案10篇作为一名老师,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
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掩耳盗铃教案10篇,欢迎大家分享。
掩耳盗铃教案篇1教学目标:1、理解故事的内容,并体会其中的道理。
2、学习“掩耳盗铃”的成语。
3、朗读课文并能背诵。
4、表演课文。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在理解故事内容的基础上体会寓意,并联系学习、生活实际,有一定的感想。
教学过程:一、揭题引入1、板书课题,回想以往学过哪些寓言故事,说一说。
2、这些寓言有什么共同的特点?(点出学习寓言的目的。
)3、板书:掩耳盗铃(解释“掩”和“盗”的意思)二、学习寓言―――《掩耳盗铃》1、初读课文,了解大意: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2、抓住偷铃人的心里的想法让学生找出句子,用“――”划出,并指导读出自以为聪明的语气,再结合偷铃人的想法提出问题。
(生提问)3、教师归纳出学生的问题:(1)是什么让他想到捂住耳朵去头铃铛的?(2)他是怎样做的,结果怎样?(3)从故事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4、四人小组带着问题自学(教师巡视指导)5、汇报自学情况并从中悟出寓意@结合课文出现的关联词“只要……就”、“刚……就”进行语言训练。
@从那个人的身上你明白了什么道理?6、表演课文,通过角色的互换再次加深对寓意的理解四人小组先排演,教师巡视指导,并挑选出较精彩的小组进行表演,最后采访扮演偷铃铛的学生,让他说说自己做得对不对或让观众评一评。
三、联系实际,加深理解想一想,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有没有看到、听到或自己做的类似《掩耳盗铃》的事例,说一说。
四、拓展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更多的像《掩耳盗铃》这些寓意深的故事,谁能把你平时听过或看过的寓言故事讲给大伙儿听听,一起分享一下呢?板书设计:29、寓言两则掩耳盗铃明知只要……就……可是如果……就……谁知刚……就……掩耳盗铃教案篇2一、教学目标:1. 认识本课生字新词,理解“发觉、乐滋滋、掩耳盗铃”等词语。
2024小学成语故事掩耳盗铃ppt课件

尊重客观规律
要尊重客观规律,不要违背常 理去做事,否则可能会事与愿
违。
积极解决问题
面对问题时,我们应该积极寻 找解决办法,而不是选择逃避
。
提高自我认知
要认识到自己的局限性,不断 提高自我认知,避免做出愚蠢
的决定。
02
掩耳盗铃情景再现
情景描述与角色设定
时间
古代,夜晚
地点
一个安静的村庄,有一户人家 的门前挂着一个漂亮的大铜钟
耳盗铃”的故事内容。
互动讨论
03
在角色扮演游戏结束后,老师引导学生们讨论故事中的道理和
寓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成语的含义和用法。
06
总结回顾与课后作业布置
关键知识点总结回顾
掩耳盗铃的含义
比喻自己欺骗自己,明明掩盖不住的事情偏要想 法子掩盖,结果只是自己骗自己。
成语出处及背景
讲述掩耳盗铃的故事,让学生了解成语的来源和 背后的含义。
倾听他人意见
多听取他人的建议和意见 ,不要一味沉浸在自己的 世界里。
社会现象剖析及警示作用
警示公众人物
公众人物应该以身作则,不要掩 盖自己的错误或丑闻,以免误导
公众。
揭露社会问题
掩耳盗铃的行为往往掩盖了社会问 题的真相,需要媒体和公众共同揭 露。
促进社会进步
通过剖析掩耳盗铃的社会现象,可 以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游戏规则
每组轮流说出一个成语,下一个组必须以前一个成语的最后一个字作为下一个 成语的首字,如此循环往复。例如,“一马当先”后面可以接“先声夺人”。
游戏示范
老师可以先和一名学生进行示范,让学生明白游戏的具体玩法和规则。
分组进行成语接龙比赛
分组方式
《掩耳盗铃》教学设计7篇

《掩耳盗铃》教学设计《掩耳盗铃》教学设计7篇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要开展教学设计的准备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以让教学工作更加有效地进行。
如何把教学设计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掩耳盗铃》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掩耳盗铃》教学设计1【教学背景】(1)教材分析:本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教材,语文第七册第八单元的30课《寓言二则》中的一篇,出自《吕氏春秋。
自知》。
这则寓言讲一个人掩着自己的耳朵去偷人家的门铃铛,当场被人发觉。
故事只有5句话。
先说那个人想偷人家门上的铃铛;接着说那个人知道手碰铃铛会发出声音,别人就能发觉,他便想出了掩耳朵的办法;最后说他掩着自己的耳朵去偷铃铛,立刻被人发觉了。
这则寓言告诉人们:做了坏事想叫别人不知道是不可能的,自作聪明的结果是自己害自己。
这个成语也常用来讽刺那些玩弄笨拙的把戏自欺欺人的愚蠢行为。
(2)学生情况分析:学习这则寓言时,鉴于四年级学生对寓言有浓厚兴趣的特点,教学目标设计为在对语言文字充分理解感悟的基础上,培养大胆想象的能力和积极探究能力,同时指导做事要多动脑筋,不能一视同仁、一成不变。
四年级学生,他们对知识的把握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学生对课文的内容虽容易把握,但对知识内涵的理解不是很深,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有一定的学法上的引领与指导,方能更好地实现预期目标。
【教学目标】1、知道“掩耳盗铃”的含义。
引导学生理解寓言故事的内容。
2、体会寓言包含的道理,懂得做事要老老实实,不可自作聪明。
【教学重点】了解寓言故事的内容。
【教学难点】感悟寓言包含的道理。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小铃铛【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方法】三勤四环节教学法【教学流程】一、定向、诱导﹙一﹚诱导1、激趣导入出示铃铛并摇铃铛:孩子们,你们听到了什么声音?说说表示声音的词。
丁零丁零,铛铛,哗啦哗啦??(板书:铛dāng象声词)。
强调:在“铃铛”中“铛”读轻声。
【精华】掩耳盗铃教案三篇

掩耳盗铃教案【精华】掩耳盗铃教案三篇掩耳盗铃教案篇1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掩耳盗铃”这个成语的意思。
2、理解课文内容,懂得这则寓言的寓意。
3、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4、培养学生联系学习、生活实际、正确处理类似现象的能力。
二、重难点。
学会生字,懂得寓言的寓意,理解成语的意思。
三、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时间。
1课时。
五、教法。
演示法讲述法。
六、学法。
表演、自读自悟、感情朗读。
七、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解题。
1、以前我们学过哪些寓言?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从一个故事中得到一个道理。
2、这节课我们来学习“掩耳盗铃”(板书),从课题上同学们就知道了什么?你还想知道什么?“掩”、“盗”是什么意思?“掩耳盗铃”是什么意思?谁能说得更具体一些?(二)整体感知,读通课文。
1、请看录像,说说你看到了什么?2、我们课本把这有趣的故事写了出来,打开书自由地读一读。
检查生词的读音。
(三)理解课文内容。
1、读了这则寓言,你知道了些什么?为了让你的发言更精彩,再读课文。
2、学生交流汇报(1)“明明知道”是什么意思?偷铃人明明知道什么?读出来(勾画明明知道这句话),他还明明知道什么?(发觉后会被…)带着这种体会再读这句话。
(2)那个人明明知道用手碰铃铛的后果,他不但没有就此打消偷铃的念头,而是想出了一个办法。
(在书上找一找,并勾一勾)。
明明...就...在文中的作用。
(3)面对他这种想法,你想告诉他什么?(你能捂住自己的耳朵,但无法把别人的耳朵也捂住。
)指导朗读,读出自以为是的语气。
(4)他认为自己的想法很好,自己很聪明,于是就按这想法去做了,结果怎样?(5)指导朗读。
(我们再读一读课文,就会领悟更深刻的道理。
)(四)揭示寓意。
1、我们来演一演这则寓言,怎么样?我扮演偷铃人,你们为我配音,行吗?要配好音,你们应该怎么样(认真读)。
2、我是一个偷铃人,我干了这件蠢事,多少年来一直生活在人们蔑视的眼中,亲爱的同学们,你们有什么话想对我说,让我明白一些道理吗?学生自由说。
掩耳盗铃的故事和寓意道理

掩耳盗铃的故事和寓意道理《掩耳盗铃》故事源自中国古代的一则寓言,它以简练而深刻的方式传达了深刻的寓意。
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个名叫王储的年轻人,他胆大心细,聪明过人。
然而,他有一个致命的弱点——他对于别人的意见过于在意,以至于常常因为听信别人的言论而误入歧途。
有一天,王储听说有一位老者拥有一枚神奇的铃铛,这枚铃铛据说能够让人听到天籁之音。
王储心生向往,决定前去拜访这位老者,请求借用铃铛一用。
老者答应了他的请求,但在交出铃铛之前,他提醒王储:“这枚铃铛有一项特殊的功能,能够掩盖一切不好的声音,只让人听到美好的声音。
”王储得到铃铛后心生不安,他开始试用这枚神奇的铃铛。
起初,他只是轻轻一敲,然后他就听到了美妙的音律,仿佛进入了仙境。
王储陶醉其中,渐渐忘记了老者的提醒。
他开始把铃铛敲得更加用力,因为他渴望听到更加动听的声音,而不愿意接受任何不好的声音。
时间流逝,王储过上了一种虚幻的生活,他沉浸在铃铛声中,对于现实的问题视而不见。
他的朋友和亲人劝告他,但他根本听不到,因为铃铛掩盖了一切不好的声音。
最终,他失去了与外界的联系,成为一个被铃铛包围的孤独人。
然而,有一天,王储突然听到了一阵尖锐刺耳的声音,这是他从未听过的。
他疑惑地看向老者,老者微笑着说:“那是警钟,是提醒你的声音。
”原来,这枚铃铛并不仅仅是为了让人沉浸在美好的声音中,更是为了提醒人们警惕现实生活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王储顿时醒悟过来,他明白了老者的用意。
他意识到,掩耳盗铃固然让人陶醉,但过度沉迷其中却会使人失去对真实世界的认知。
警钟声音的突然出现,使他明白了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并激发了他重新面对现实的勇气。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追求美好是人之常情,但过分追求避世的幻梦却可能让人丧失对真实生活的把握。
掩耳盗铃,虽能让人逃避烦恼,但终究只是一时的安慰。
生活中的种种问题,如果不去正视和解决,最终会变成不可逃避的警钟,让人痛苦不堪。
寓意道理是多方面的。
首先,它警示人们在生活中要有正确的认知,不可沉迷于虚幻的美好,而忽略了现实的挑战。
掩耳盗铃成语故事及寓意之欧阳语创编

欧阳语创编
掩耳盗铃
春秋末期,晋国统治集团内部经常发生争夺权势,相互兼并的战争,有一年,赵简子(赵国国君的先人)带兵消灭了卿大夫范吉射,灭了范氏全家。
范家从此门庭冷落。
可是门前仍挂着一只大钟。
有一个贪财的人看见这个大钟,就想背回家去。
可是钟大,太笨重,他一连搬了几下,都拿不动。
于是,他找来一只铁锤,打算把钟砸碎,再一块一块拿回家。
不料那人用锤砸钟的时候,发出了一阵洪亮的响声。
这下他可犯难了:"要是别人听见响声,都来夺钟怎么办呢?"于是,他想了一个办法:把自己的耳朵堵起来,只要自己的耳朵听不见了,别人的耳朵也同样听不见的。
他放下胆了,用力去砸钟,巨大的响声传得很远,官差闻声赶来,把他抓获了。
到了唐朝,唐高祖李渊听到这件事后,觉得很可笑,说:"此可谓掩耳盗铃也"。
此后,根据这个掩耳盗钟的故事,人们引申出"掩耳盗铃"这个成语,用来比喻自作聪明,想欺骗别人,实际上是自己欺骗自己。
欧阳语创编。
中国经典寓言故事《掩耳盗铃》及寓意

掩耳盗铃:原为掩耳盗钟。
掩:遮盖;盗:偷。
把耳朵捂住偷铃铛,以为自己听不见别人也会听不见,比喻自欺欺人。
下面和店铺一起来看中国经典寓言故事《掩耳盗铃》及寓意,希望有所帮助!掩耳盗铃寓言小故事从前,有一个人很愚蠢又很自私,他还有一个爱占便宜的坏毛病。
凡是他喜欢的东西,总是想尽办法把它弄到手,甚至是去偷。
有一次,他看中了一家大门上挂的铃铛。
这只门的铃铛制作得十分精致,好看,声音也很响亮。
他想,怎么样才能弄到手呢?最后决定,把它偷走。
他知道,只要用手去碰这个铃铛,就会"叮零叮零"地响起来。
门铃一响,耳朵就会听到铃铛的响声,有了响声,就会被人发现了。
那可就得不到铃铛了。
那怎么办呢?他突然想出了一个办法。
他认为,门铃一响,耳朵就会听见了,如果把自己的耳朵掩住,不是就听不见了么?于是,他自作聪明地采用这个方法去偷门铃。
有一天晚上,他借着月光,蹑手蹑脚地来到这家大门前。
他伸手向上摘铃铛,但是,门铃挂得太高了,怎么也够不着,他只好扫兴地回来了。
回到家,他又想该怎么办呢?他想叫邻居聋子一起去偷铃铛,踩着他的肩膀就能够摘到铃铛了。
可是又怕别人不干,不和他一起偷东西,只好自己踩着凳子摘铃铛吧。
第二天晚上,他带着凳子,又蹑手蹑脚地来到这家大门口。
他踩着凳子,一手掩住自己的耳朵,一手摘这只铃铛。
谁知他刚碰到铃铛,铃铛响了,这家主人发觉后,就把他抓住了。
因为别人的耳朵并没有被掩住,仍然能够听到铃铛的响声。
故事寓意钟的响声是客观存在的,不管你是否捂住耳朵,它都是要响的。
凡是要客观存在的东西,它不会依人的主观意志而改变。
有的人对自己不利,或不喜欢的客观存在,采取不承认的态度,以为如此,它就不存在了,这和“掩耳盗钟”一样,都是极端的主观唯心主义——唯我论的表现。
如果对客观存在的现实不正视、不研究,采取闭目塞听的态度的话,最终便会自食苦果。
掩耳盗铃的解释拼音:yǎn ěr dào líng典故出处:战国·吕不韦《吕氏春秋·自知》解释意思:掩耳:捂住耳朵。
2024版幼儿园课件掩耳盗铃成语故事

幼儿园课件掩耳盗铃成语故事CONTENTS•成语故事背景及寓意•课件内容设计与呈现•孩子们对成语故事理解和应用•拓展活动:探究其他类似成语故事•家长参与:共同培养孩子良好品格成语故事背景及寓意01掩耳盗铃出处与背景出处《吕氏春秋·自知》背景春秋时期,晋国大夫范氏灭亡后,其家族中有人趁机想偷走范氏家庙中的大钟。
为了避免钟声响被人发现,他试图把自己的耳朵捂住。
然而,这种愚蠢的行为并不能阻止钟声响彻云霄,最终他被人们发现并捉拿归案。
寓意内涵及教育意义寓意内涵比喻自己欺骗自己,明明掩盖不住的事情偏要想法子掩盖,结果只是自己骗自己。
教育意义教育孩子们要诚实面对问题,不要试图掩盖事实或逃避责任。
同时,也要让他们明白,只有勇敢面对现实并积极寻求解决方法,才能真正解决问题。
现代社会中类似现象举例企业掩盖质量问题有些企业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可能会掩盖产品质量问题,最终损害消费者权益和企业声誉。
个人逃避责任有些人在面对自己的错误或过失时,可能会选择逃避责任或掩盖事实,这样不仅无法解决问题,还会让自己陷入更深的困境。
政治领域中的欺骗行为在政治领域中,有些政治家或官员可能会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或形象,而采取欺骗手段来掩盖真相或误导公众。
这种行为不仅损害了公众利益,也破坏了政治生态的健康发展。
课件内容设计与呈现02通过讲述一个寓言故事,引导孩子们进入掩耳盗铃的情境,激发他们的兴趣。
邀请孩子们分别扮演故事中的角色,如盗铃者、旁观者等,让他们亲身参与到故事的演绎中。
通过生动的语言描述和情节展现,帮助孩子们理解掩耳盗铃这个成语的含义和背后的道理。
以寓言形式引入角色扮演情节展现生动有趣地讲述成语故事选择与故事情节紧密相关的图片,帮助孩子们更好地理解故事内容和角色形象。
精选图片动画呈现音效配合运用动画手段呈现故事中的关键场景和情节,增强孩子们的视觉体验和感受。
添加适当的音效和背景音乐,营造出更加生动的故事氛围,让孩子们更加投入其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掩耳盗铃
令狐采学
相关解释:
【汉语释义】自己把自己的耳朵捂住去偷容易响的铃铛【感情色彩】贬义词,用来贬低笨蛋的成语【语法结构】偏正式。
【近义词语】自欺欺人、弄巧成拙,自食其果,聪明反被聪明误
【反义词语】众所周知,以正视听,光明正大,光明磊落【押韵词语】肆意横行、相辅相成【相关谜语】聆
【成语用法】作谓语、定语、状语;指自欺欺人。
【英文翻译】Plug one's ears while stealing a bell 【成语出处】《吕氏春秋·自知》:“百姓有得钟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
以椎毁之,钟况然有声。
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掩其耳。
”
文言文原文:
范氏之亡也①,百姓有得钟②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③;以锤④毁之,钟况然⑤有声。
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⑥掩其耳。
恶人闻之,可也;恶己自闻之,悖(7)也!
白话文翻译:
春秋时侯,晋国贵族智伯灭掉了范氏。
有人趁机跑到范氏家里
想偷点东西,看见院子里吊着一口大钟。
钟是用上等青铜铸成的,造型和图案都很精美。
小偷心里高兴极了,想把这口精美的大钟背回自已家去。
可是钟又大又重,怎么也挪不动。
他想来想去,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把钟敲碎,然后再分别搬回家。
小偷找来一把大大锤,拼命朝钟砸去,咣的一声巨响,把他吓了一大跳。
小偷着慌,心想这下糟了,这种声不就等于是告诉人们我正在这里偷钟吗?他心里一急,身子一下子扑到了钟上,张开双臂想捂住钟声,可钟声又怎么捂得住呢!钟声依然悠悠地传向远方。
他越听越害怕,不同自由地抽回双手,使劲捂住自已的耳朵。
“咦,钟声变小了,听不见了!”小偷高兴起来,“妙极了!把耳朵捂住不住就听不进钟声了吗!”他立刻找来两个布团,把耳朵塞住,心想,这下谁也听不见钟声了。
于是就放手砸起钟来,一下一下,钟声响亮地传到很远的地方。
人们听到钟声蜂拥而至把小偷捉住了。
故事出自《吕氏春秋·自知》“掩耳盗钟”被说成“掩耳盗铃”,比喻愚蠢自欺的掩饰行为。
寓意以及道理:
钟声是客观存在,不因为你堵住耳朵就消失了;世界上的万物也都是客观存在,不因为你闭上了眼睛就不复存在或者改变了形状。
这则寓言故事虽然简短,但却形象而生动地阐明了一条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对客观存在的现实不正视、不研
究,采取闭目塞听的态度,这是自欺欺人,终究会自食苦果的。
扩展阅读:用四字成语《掩耳盗铃》造句
如果你在这件事情上对我掩耳盗铃的我一定不会放过你的。
你这种愚蠢的做法无疑是掩耳盗铃。
你这样做,跟掩耳盗铃没什么分别。
掩耳盗铃是一种看上去很聪明其实很愚昧的方法。
这件事并不是你想象的那样的,实质上在掩耳盗铃。
难道你不觉得你这样掩耳盗铃的听课是完全没有任何意义的事情吗?我们在对待学习的态度一定要诚恳,要踏实,不要掩耳盗铃,自欺欺人。
不要再自欺欺人了,那样的话只会是掩耳盗铃。
个人主义严重的人;常常会干出掩耳盗铃的蠢事;这又有什么奇怪呢!
你太愚蠢了,不要再做掩耳盗铃的事情了。
掩耳盗铃是一种自欺欺人的行为。
他这个人从来都不会做掩耳盗铃的事情。
就是因为你上次在这个知识点上的掩耳盗铃导致了你这次考试没有及格。
做事情一定要诚恳,不要万事都是掩耳盗铃的。
我们在做学问上一定不能掩耳盗铃,要的是实事求是。
他光明正大,从不做掩耳盗铃的怪事。
掩耳盗铃最后的结果就是你自食其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