掩耳盗铃的寓意
掩耳盗铃解释词语意思

掩耳盗铃解释词语意思掩耳盗铃掩耳盗铃是一种形容词语,用来形容在明知不可为而偏要去做,不听劝告的人的行为。
掩耳盗铃的意思来源于一则古希腊的寓言,故事中一只狒狒偷取铃铛却不知道如何摆脱铃铛的声音,于是掩住自己的耳朵,不去听铃铛的声响,从而自己陷入被自己愚弄的行为中。
这启示人们不要只看到表面,而掩盖了真实情况,进而导致错误而严重的后果。
掩耳盗铃是一种相当常见的人行为,常常出现在人们对于问题和事物的看法上。
有时,人们在进行某些行动时,为了表示自己的决心,难以接受他人的意见或建议,便不听取别人的声音,坚持自己的意见。
“掩耳盗铃”往往是一种由于情绪而引起的倔强行为,往往会造成最终的失败。
当人们一味地坚持自己的意见时,这往往会导致事情的局面变得不可收拾。
所以,我们应该保持开放的思想,谦虚地听取诸多不同的意见,多加思考和学习,做出最明智和最正确的判断。
掩耳盗铃还常被用于描述一个人的盲点。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有些人可能在某些方面很强,而在其他方面很弱。
对于这一点,在业务上,例如投资、运营管理等方面,往往容易出现错误判断,导致自己受到损失。
如果一个人在生活中总是坚持自己的想法,而不肯听别人的意见,这样的人很容易轻易地做出错误决策。
所以,我们要有批判性的思维来避免掩耳盗铃行为。
而在国际关系和政治生活中,掩耳盗铃现象也非常常见。
在肯定其存在铺天盖地的另一面,尤其是当关于性别、种族、宗教信仰等议题讨论时,掩耳盗铃就会在同样的背景下出现。
各种群体几乎总会对自己的观点充满自信,任何反驳都会被筛选和拒绝,并偏离正轨,最终往往会导致谋略前后不一、理性波动和无效的沟通等问题。
掩耳盗铃的存在将导致多种观点之间无法对话,各方都坚持自己的立场,这在政治协商、经贸合作和国际承认上将成为真正的障碍。
因此,在国际关系中,认识和尊重各方的观点至关重要,尤其是在处理涉及到敏感议题时尤为重要。
抛开个人情感和思考,开放的态度才能使不同文化、不同背景的人们更容易沟通和交流,化解紧张关系,避免出现自相矛盾的重大错误。
掩耳盗铃的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通用5篇)

掩耳盗铃的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故事是指在现实认知观的基础上,对其描写成非常态性现象。
是文学体裁的一种,侧重于事件发展过程的描述。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掩耳盗铃的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通用5篇),欢迎阅览。
掩耳盗铃的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篇1我读了一篇寓言名叫《掩耳盗铃》,讲的是有一个人掩住了自己的耳朵,伸手去偷铃铛的故事。
我觉得这个人十分愚蠢,他掩住了自己的耳朵,自己听不见,可是别人却听得见,他这种做法其实是自欺欺人的行为。
我也做过这种愚蠢的事。
刚上学的时候,我特别贪玩,上课的时候,我也不注意听讲,我想反正家长也看不见我的表现。
回家写作业的时候,我一边玩一边写,也不懂得抓紧时间,尤其是周二下午,我就一会玩这个,一会儿玩那个,一直到妈妈快要下班的时候才开始写作业,当时我想:下午时间长着呢,等妈妈快回来再写也来得及。
时间一长,就造成了我写字速度慢,做事情拖拖拉拉。
读了这则寓言我才明白,这种自欺欺人的行为并没有欺骗别人,而是坑害了自己。
掩耳盗铃的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篇2今天,我在《小学生之友》里读了一个寓言故事,故事的名字叫《掩耳盗铃》。
故事讲的是从前有一个人看见人家大门上挂着一个铃铛,就想把它偷走。
但是那个铃铛只要用手一碰,就会叮铃叮铃地响起来,被人发觉。
他想:响声要用耳朵才能听见,如果把耳朵掩起来,不就听不见了吗?于是,他就掩住了自己的耳朵,伸手去偷那个铃铛。
谁知手刚碰到铃铛,他就被人发觉了。
读了这个寓言故事,我觉得故事中的那个人很笨,很可笑,他认为自已的“小聪明”能骗得过别人,但结果却把自已给骗了。
笑过别人之后,我想到了自己。
其实生活中,我也有过类似的情况。
课余时间我学习了琵琶。
因为我们上的是大课,十五六个人坐在一起跟老师学习。
所以,我有时会混水摸鱼,上课开小差。
心里想:这么多人一起弹,我一个人弹错了没关系的。
结果在大家一起弹的时候还可以勉强混过去,但一个个过关检验时就露馅了。
通过今天这篇寓言故事的阅读,我懂得了一个道理:今后学习一定要认真,如果遇到困难,就要想办法把它解决了,千万不能不懂装懂。
掩耳盗铃的故事和寓意

掩耳盗铃的故事和寓意在古代中国,有一个叫做“掩耳盗铃”的故事,它讲述了一个人因为自己的愚蠢行为而导致不幸的结局。
这个故事的寓意深远,给人们以深刻的启示。
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个叫做张三的人。
一天,张三偷了一只铃铛,然后把它藏在了家里的一个角落。
当他听到铃铛的声音时,他立刻掩住了自己的耳朵,以免别人听到。
然而,他的邻居们都知道了他偷了铃铛,于是他们纷纷前来询问。
张三却装作一副无辜的样子,说自己并没有偷铃铛。
最终,张三还是被邻居们揭穿了谎言,他因此丢了脸面,也失去了邻居们的信任。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掩耳盗铃是一种很愚蠢的行为。
人们在做错事情之后,往往会采取掩盖事实的方式来逃避责任。
然而,事实终究会大白于天下,掩耳盗铃只会让人陷入更加尴尬的境地。
相反,诚实面对自己的错误,才能获得别人的原谅和尊重。
这个故事也给我们提供了深刻的寓意。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经常会遇到类似的情况。
有些人做错了事情,却不愿意承认错误,而是选择掩盖事实。
然而,这种行为只会让问题变得更加复杂,最终导致更大的损失。
因此,我们应该学会勇于面对自己的错误,勇于承担责任,而不是逃避和掩盖。
掩耳盗铃的故事给我们上了一堂深刻的人生课。
它告诉我们,诚实和正直是做人最基本的准则,只有坦诚面对自己的过错,才能获得别人的理解和原谅。
同时,这个故事也告诉我们,不要被短暂的私利所迷惑,要懂得取舍,懂得权衡利弊,做一个有担当的人。
总之,掩耳盗铃的故事告诉我们,诚实面对自己的错误,是一种勇敢和坦荡的品质。
只有勇于承认错误,才能真正成长,才能赢得别人的尊重和信任。
希望我们都能从这个故事中汲取教训,做一个诚实、正直的人。
掩耳盗铃寓言故事成语

掩耳盗铃寓言故事成语
“掩耳盗铃”是一个寓言故事成语,出自《吕氏春秋·自知》。
故事内容为:春秋时期,范氏家族被晋国智伯所灭,有人趁机跑到范氏家里想偷点东西,看见院子里吊着一口大钟。
小偷心里高兴极了,想把这口大钟背回自己家去。
可是钟又大又重,怎么也挪不动。
他想来想去,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把钟敲碎,然后再分别搬回家。
小偷找来一把大锤子,拼命朝钟砸去,咣的一声巨响,把他吓了一大跳。
小偷着慌了,心想这下糟了,这钟声不就等于是告诉人们我正在这里偷钟吗?他心里一急,身子一下子扑到了钟上,张开双臂想捂住钟声,可钟声又怎么捂得住呢!钟声依然悠悠地传向远方。
他越听越害怕,不由自主地抽回双手,使劲捂住自己的耳朵。
“咦,钟声变小了,听不见了!”小偷高兴起来,“妙极了!把耳朵捂住不就听不见钟声了吗!”他立刻找来两个布团,把耳朵塞住,心想,这下谁也听不见钟声了。
于是他就放手砸起钟来,一下一下,钟声响亮地传到很远的地方。
人们听到钟声蜂拥而至,把小偷捉住了。
故事寓意:这个故事告诉人们,自欺欺人的行为是愚蠢的,最终会被揭穿。
偷钟的人以为捂住自己的耳朵,别人也听不见钟声,实际上只是自己欺骗自己,最终还是被抓住了。
因此,我们要诚实地面对问题,不要试图掩盖或逃避事实,否则只会陷入更深的困境。
1。
文言文《掩耳盗铃》翻译及分析

文言文《掩耳盗铃》翻译及分析导读:掩耳盗铃原为盗钟掩耳,为一中国成语,下面是文言文《掩耳盗铃》翻译及道理分析,欢迎参考阅读!掩耳盗铃:偷钟怕别人听见而捂住自己的耳朵,明明掩盖不住的事情偏要想法子掩盖,比喻自己欺骗自己,通常是比喻自欺欺人的意思。
出自《吕氏春秋·自知》里的.一则寓言故事,原文为盗钟,后来钟演变成为铃,掩耳盗钟反而不常用了。
近义词:自欺欺人、弄巧成拙。
原文范氏之亡也①,百姓有得(10)钟②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③;以锤④毁之,钟况然⑤有声。
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⑥掩其耳。
恶人闻之,可也;恶己自闻之,悖(7)矣!——选自《吕氏春秋·自知》注释(1)范氏之亡也:范氏是春秋末期晋国的贵族,被其他四家贵族联合打败后,逃在齐国。
亡,逃亡。
(2)钟:古代的打击乐器。
(3)则:但是(4)负:用背驮东西。
(5)锤(chuí):槌子或棒子。
(6)况(huàng)然:形容钟声。
(7)遽(jù):立刻。
(8)悖(bèi):荒谬。
(8)恶(e):害怕。
译文范氏逃亡的时候,有个人趁机偷了一口钟,想要背着它逃跑。
但是,这口钟太大了,不好背,他就打算用锤子砸碎以后再背。
谁知,刚砸了一下,那口钟就“咣”地发出了很大的响声。
他生怕别人听到钟声,来把钟夺走了,就急忙把自己的两只耳朵紧紧捂住继续敲。
害怕别人听到钟的声音,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捂住自己的耳朵就以为别人也听不到了,这就太荒谬了。
寓意钟的响声是客观存在的,不管你掩不掩耳朵,它总是要响的。
凡是要客观存在的东西,都不依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
有的人对不喜欢的客观存在,采取不承认的态度,以为如此,客观就不存在了,这和“掩耳盗铃”一样,都是极端的主观唯心主义——唯我论的表现。
【文言文《掩耳盗铃》翻译及分析】1.文言文《掩耳盗铃》翻译及道理分析2.文言文《掩耳盗铃》翻译及道理分析大全3.有关掩耳盗铃文言文翻译4.小学文言文《掩耳盗铃》原文及翻译5.文言文《掩耳盗铃》翻译6.掩耳盗铃文言文翻译7.《掩耳盗铃》文言文翻译8.掩耳盗铃文言文翻译短上文是关于文言文《掩耳盗铃》翻译及分析,感谢您的阅读,希望对您有帮助,谢谢。
【小学文言文阅读】文言文《掩耳盗铃》翻译及道理分析

【小学文言文阅读】文言文《掩耳盗铃》翻译及道理分析文言文《掩耳盗铃》翻译及道理分析掩耳盗铃:原为盗钟掩耳,为一中国成语,偷钟怕别人听见而捂住自己的耳朵,明明掩盖不住的事情偏要想法子掩盖,比喻自己欺骗自己,通常是比喻自欺欺人的意思。
出自《吕氏春秋·自知》里的一则寓言故事,原文为盗钟,后来钟演变成为铃,掩耳盗钟反而不常用了。
近义词:自欺欺人、弄巧成拙。
原文范氏之亡也①,百姓存有得(10)钟②者,欲正数而跑,则钟大不容正数③;以锤④毁坏之,钟况然⑤有声。
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⑥掩其耳。
恶人闻之,可以也;恶己自闻之,悖(7)矣!——Lizier《吕氏春秋·奈何》注释(1)范氏之亡也:范氏就是春秋末期晋国的贵族,被其他四家贵族联手击败后,逃亡在齐国。
亡,逃。
(2)钟:古代的打击乐器。
(3)则:但是(4)正数:用腰旄东西。
(5)锤(chuí):槌子或棒子。
(6)况(huàng)然:形容钟声。
(7)遽(jù):立刻。
(8)悖(bèi):可笑。
(8)恶人(e):惧怕。
译文范氏逃亡的时候,有个人趁机偷了一口钟,想要背着它逃跑。
但是,这口钟太大了,不好背,他就打算用锤子砸碎以后再背。
谁知,刚砸了一下,那口钟就“咣”地发出了很大的响声。
他生怕别人听到钟声,来把钟夺走了,就急忙把自己的两只耳朵紧紧捂住继续敲。
害怕别人听到钟的声音,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捂住自己的耳朵就以为别人也听不到了,这就太荒谬了。
寓意钟的响声就是客观存在的,不管你颇为不颇为耳朵,它总是必须作响的。
凡是必须客观存在的东西,都所定人的主观意志为迁移。
有的人对不能讨厌的客观存在,实行不宣称的态度,以为如此,客观就不存有了,这和“掩耳盗铃”一样,都就是极端的主观唯心主义——唯我论的整体表现。
《掩耳盗铃》成语意思

《掩耳盗铃》成语意思
“掩耳盗铃”是一个成语,出自《吕氏春秋·自知》,原意是捂住自己的耳朵去偷铃铛,以为自己听不见别人也会听不见,后比喻自欺欺人。
这个成语的故事讲述了春秋时期,范氏逃亡的时候家里有一口大钟,有人想把大钟偷走,但是钟太大了,背不动。
于是这个人就想出了一个办法,用锤子把钟砸碎,然后再一块一块地偷走。
可是当他用锤子砸钟的时候,钟声响起,他害怕别人听到钟声来抓他,就捂住了自己的耳朵。
他以为自己听不到钟声,别人也听不到,结果最后还是被人发现了。
在日常生活中,“掩耳盗铃”可以用来形容那些自以为聪明,却实际上在欺骗自己或他人的行为。
它提醒人们要保持诚实和真实,不要自欺欺人,否则最终只会自食恶果。
“掩耳盗铃”强调了诚实和真实的重要性,以及不要试图欺骗自己或他人的道理。
掩耳盗铃文言文翻译及注释

掩耳盗铃文言文翻译及注释一、任务介绍掩耳盗铃是一个源自于希腊神话的典故,形容人们明知是错误的事情,却仍然去做。
本文将对这个典故进行文言文翻译,并对其中的意义进行注释和解析。
二、掩耳盗铃的文言文翻译1. 原文“掩耳盗铃”的典故发生在《荷马史诗》中。
故事中,有三位英雄:奥菲斯、近利克和奥尔佛斯。
他们三人被派去对抗塞壬,塞壬拥有美妙动听的歌声,可以诱使过往的船只靠岸触礁。
英雄们决定采取不同的策略来面对塞壬的诱惑。
2. 翻译「掩耳盗铃」之典出于《荷馬史詩》。
故事載,一時有奧菲斯、監利可與厄律糞象諸英雄,受命對抗賽瑞恩。
核瑞恩善音聲,能使過往船隻歸壘撞於暗礁。
是時諸英雄共商對賽瑞恩之策,各採不同之方略。
三、掩耳盗铃的意义和寓意1. 高亢的音乐塞壬的歌声美妙动听,能迷惑人的耳朵,使船只靠岸触礁。
这里的「音声」代表了一种具有迷惑性的诱惑,它是人们错误思考和行动的催化剂。
掩耳盗铃意味着原本明智的人,因为无法抵挡某种强烈的冲动而选择盲目从众,做出错误的决定。
2. 人们的追逐掩耳盗铃的典故中揭示了人们追逐外在的声音、形象、热点事件等。
人们往往沉迷于短暂的快感,而不愿去思考长远和真实的利益。
这是一种盲从和跟风的心态,容易导致错误和不良后果。
3. 自主思考与从众行为掩耳盗铃的故事是对自主思考和从众行为的思考。
人们在面对外界诱惑的时候,是否能够保持清醒的头脑,及时认清其中的虚假和危险。
如果不能,就会掩耳盗铃,盲目从众,跟随他人的脚步犯错。
4. 反思自己的行为掩耳盗铃的故事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反思自己行为的机会。
当我们面临困惑和选择时,应该怀疑自己的想法和行动,避免被外部纷扰所迷惑。
通过反思,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做出正确和明智的决策。
四、结语掩耳盗铃的典故是一个警示人们不要盲目从众、跟风的故事。
面对外界诱惑,我们应该学会自主思考和保持清醒的头脑,从而做出明智而正确的决策。
这个典故对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都有重要的意义,应该引起我们的警惕和思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掩耳盗铃的寓意
掩耳盗铃原为盗钟掩耳,为一中国成语,偷钟怕别人
听见而捂住自己的耳朵,明明掩盖不住的事情偏要想法子
掩盖,比喻自己欺骗自己,通常是比喻自欺欺人的意思。
出自《吕氏春秋·自知》里的一则寓言故事,原文为盗钟,后来钟演变成为铃,掩耳盗钟反而不常用了。
春秋时候,晋国贵族智伯灭掉了范氏。
有人趁机跑到
范氏家里想偷点东西,看见院子里吊着一口大钟。
钟是用
上等青铜铸成的,造型和图案都很精美。
小偷心里高兴极了,想把这口精美的大钟背回自已家去。
可是钟又大又重,怎么也挪不动。
他想来想去,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把钟
敲碎,然后再分别搬回家。
小偷找来一把大锤子,拼命朝钟砸去,咣的一声巨响,把他吓了一大跳。
小偷着慌,心想这下糟了,这钟声不就
等于是告诉人们我正在这里偷钟吗?他心里一急,身子一
下子扑到了钟上,张开双臂想捂住钟声,可钟声又怎么捂
得住呢!钟声依然悠悠地传向远方。
他越听越害怕,不由自主地抽回双手,使劲捂住自已
的耳朵。
“咦,钟声变小了,听不见了!”小偷高兴起来,“妙极了!把耳朵捂住不就听不进钟声了吗!”他立刻找
来两个布团,把耳朵塞住,心想,这下谁也听不见钟声了。
于是就放手砸起钟来,一下一下,钟声响亮地传到很远的
地方。
人们听到钟声蜂拥而至把小偷捉住了。
故事寓意:
钟的响声是客观存在的,不管你是否捂住耳朵,它都
是要响的。
凡是要客观存在的东西,它不会依人的主观意
志为改变。
有的人对自己不利,或不喜欢的客观存在,采
取不承认的态度,以为如此,它就不存在了,这和“掩耳
盗钟”一样,都是极端的主观唯心主义——唯我论的表现。
如果对客观存在的现实不正视、不研究,采取闭目塞听的
态度的话,最终便会自食苦果。